2014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04:3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2014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第二,说明理由。

(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

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文化知识,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新的课程结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科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2)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②教学能力。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息等)

④组织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业知识能力)

(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案例三】

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识:

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案例四】

阅读《动物学校》这个故事,回答相关问题。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泥鳅、松鼠、老鹰‥‥‥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1、请你就该校的课程设置作一评析。2、请你就该校的教学评价作一评析。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理论知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2)改革课程结构。(强调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3)改革课程内容。(内容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4)改革课程的实施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革课程评价方法。(传统教学评价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结果的评价,而新的评价改革则更强调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注重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态度和能力,在评价的理念上更注重期望与激励);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课程设置作一评析。”和“教学评价作一评析。”

(1)动物学校的课程的设置不合理。首先课程的设置不能有效促进各种动物的个性发展。(而是要动物去适应课程)其次采取统一设置的方式,不注重各种动物的选择与需求。(松鼠、老鹰的游泳,泥鳅的跳跃和飞行)(2)在教学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科学)。①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跳跃、跑步得了“C”等,飞行没有学会。游泳,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飞行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评价方法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育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

②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不注重发展性评价,不注重期望与激励);

③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甄别与选拔,不注重其它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发展,人的智能有多元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一个方面。

【案例五】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相同的权力和共同的责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异质分组的形式)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小五年级的七字诀: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求助别人心要诚,注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从学着做。)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

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

(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

(3)“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角色要轮换担任);(5)“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案例六】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保持水土》时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通过观看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流水的录像提出问题;

(2)为学生提供黄河上流的资料(文字、录像、图片等),让学生尝试推想:“黄河水为什么会含有大量泥沙?”

(3)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实验验证自己所作的推想;(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5)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前面研究,讨论怎样保持水土问题。

问:1、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

2、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有关知识:(新的教学方式强调:)

(1)探究性学习概念:在学科领域或现实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①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使教学策略发生转变。使得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②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旧是班级授课制,但是由于信息媒体的介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③再次,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教学内容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④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和被填灌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1)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2)提出探究的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讨论。(3)从意义的四个方面去答。【案例七】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开学不久,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在会上宣布,今年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都要申报课题,并由学校的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然后要将研究的成。

上课铃响了,我急忙走向教室,心中十分困惑: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这样的的吗?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就这么简单?

1、你对案例中的许老师做法有什么看法?

2、依你的经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教研工作的有关知识:

(1)教研工作的必要性:A: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教科研能力。开展教育研究,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置身于现实的开放、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能够随时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解决新问题;能够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直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显然,这是专业研究者所无法替代的。B:教师参与研究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1)、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基础和原有教学实践经验是不够的,难以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把教育原理与具体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育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

(2)教育研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开展教育研究,教师不再成为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理论运用与实践于一体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并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直接参与教育研究,研究的问题提出和假设完全是依照实践的需要,是实践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也为教育理论运用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实例,因此,教育研究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C、教师参与研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3)教研工作的定位与方法:

A:定位:立足点-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生长点-改革创新出精品。B:方法:

1、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教师具有兼任“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之外,还要培养起研究的心向和责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研究者,要结合课题研究,解决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反思型的教育者”,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2、要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要积极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

4、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

5、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案例中的许老师做法有什么看法?”“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在动机上,许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是以达到功利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而不是作为职业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动机缺乏持久性;在方式上,许老师仅仅重视他人的经验,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没有自身的的实践,没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其教学研究是没有深度,难以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2)①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教师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多的,除了必学“两学一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本学科报纸杂志(至少订阅3~5种)外,还有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撰写的专著及教育教学理论。②要要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③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投身于教学改革。

A、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教学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要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 B、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教学后记:每次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回味教学过程,分析得、失,作到心中有数,得,得于什么?失,失在哪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案例”,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过程或辅导过程录制成“可视个案”录像,进而围绕案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研究报告”。案例分析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有助于教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可以为新教师和一般教师提供可参照的学习榜样,可以帮助他们尽快上路;研讨课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课,供大家研讨;评优课则以对优质教学为目标,通过对优质教学的追求,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④要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要合二为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要不断总结教学、教研、教改经验,写出一些有较价值的论文(含经验总结、实验报告),以指导学科教学。每篇论文应力求突破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⑤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

教育研究务求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既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动力,也是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教师搞研究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从身边的问题入手,研究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以及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材料分析题 【案例1】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

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1.【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案例2】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2.【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3】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3.【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案例4】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极因素增长。

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案例5】

【案例8】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案例9】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案例6】 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十分努力。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给学生写评语?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6.【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语评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写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学生看出。

2、写出“这个人”。

3、写“这个人”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案例7】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案例11】

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

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进行批判。

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11.【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案例12】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12.【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2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23.【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案例27】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

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27.【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案例28】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28.【分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29】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

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29.【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案例32】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32.【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案例33】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案例34】

陈老师是一名新教师,她认为自己年轻活泼、大方、热心、口才好,有感召力、语言表达清晰等,很有当教师的天赋。她为即将成为一名高中政治课教师而兴奋,这天她要上的第一堂课是高一年级的政治为什么就跑题了呢? 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与陈老师的期望不同?请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解析。

34.【解答】根据材料分析如下:

1、陈老师第一堂课的“死的”东西准备有余,“活的”东西准备不足——对学情了解不够。“她早已做好了准备。她按照教参精心准备了教案,制作了课件,甚至连教案都背得很熟了。”自己这一块做得很详细,但对于学生情况和他们的知识背景也一无所知。也没有做好应对上课意外情况的心理准备。以为“自己年轻活泼、大方、热心、口才好,有感召力、语言表达清晰等,很有当教师的天赋。”又细心备课,就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但忽视了对最重要的人的备课,没有注意这是一堂“高一年级的政治课”,自己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这一非常重要的隐含条件准备不足。没有注意他们现

有的知识基础和性格特点,所以讨论没有按预想的进行。

2、在设置讨论题的时候,指向不明,有误导的地方。题目为:“课文中所列举的强买强卖的事例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这一个题目设置没有紧密结合课文,没有精心设计,后一句话容易让学生思考跑题,“说到买卖时怎么和老板吵架上去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讨论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强买强卖对交易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要遵守自愿原则,也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后一目的达到,但前一目的没有实现。可以根据目标这样提问:“课文中所列举的强买强卖的事例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过?请结合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例说说为什么要遵守自愿原则?”这样设置的话,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时能更紧密的围绕问题本身。

3、讨论时没有注意引导,监控,课堂操作过于机械,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从“大家都说自己在背教案。自己也感到上课时,确实离开教案就不知说什么。”可见一斑。只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预定思路发展,所以“学生回答虽很踊跃,但说着说着,就说跑了题,说到买卖时怎么和老板吵架上去了。”这一意外情况发生时,不知道有所变化。在发现学生讨论跑题时,应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注意讨论的中心,不要脱离论题,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案例35】

35.小明的脾气特别急,有一次妈妈让他到副食商店买一种新来的酱油,话还没听完,他就嚷着“知道了,知道了”,跑了出去。可到了商店他却傻了眼,原来还没有听妈妈说是哪个牌子的,于是只好回家问妈妈。可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原来是忘记带钱了。学习上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平日里从不肯好好学习,一到考试前两天就急得不得了,于是起早贪黑地学,可是由于太着急了常常成效不大。家长、教师都替他着急,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改了这个毛病? 【分析】小明这种常出现的情绪反应就是急躁,它是小学生中常出现的情绪反应之一。通常情况下,急躁的人常有如下表现:不论干什么工作,兴头来了马上动手,既没认真准备,又无周密计划,而且一开始就急于见成效,遇到困难时更是烦躁不安;在等候消息时,心情格外急切,坐立不安;处理矛盾和问题时,易鲁莽和冲动;盲目行动,往往事与愿违。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有时很想把成绩搞好,但又缺乏扎实的努力,一段时间后成绩没上去,急得不知从何干起;特别是经过努力以后成效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急躁与对问题的认识有关,当认识到问题很紧迫、很重要时,往往会产生急躁心理。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安,甚至会出现情绪上的紊乱状态。急躁的人容易灰心。一个人在急于求成的情绪支配下,往往操之过急,不等深思熟虑,也不等准备工作做完后便马上开始工作,这样当然很难取得圆满的结果。当事情遭到挫折时,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而是带着更加急躁的情绪,不冷静地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结果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急躁的人易怒。生活中,爱发脾气的人往往都是性子很急的人。愤怒容易使人失去控制,在盛怒下失去理智,作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急躁情绪的推波助澜所致。因此,训练小学生学会控制急躁情绪是很有必要的。【案例36】

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来信,来信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我想说的,我所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36.【分析】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即抑郁所致。

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仲。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一点儿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懊悔,总是过分自责,自怨自艾。遇事总往坏处想,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对别人,又总认为样样比自己强。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造成抑郁性格的原因颇多。(1)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挫伤了自尊心。(2)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易形成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点;再遇不测,一点点的失败、挫折等都会使他们郁闷、耿耿于怀,使抑郁的性格越发明显、严重。(3)生活过于单调,思想闭塞,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4)家族中发生了重大不幸,学习又力不从心,心理负担过重等。(5)责任感过强,对事物要求过于完美,因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身,导致对自己失望,恨自己无能,形成抑郁的个性。【案例38】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

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38.【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9】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39.【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案例40】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40.【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41】

不会听课: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41.【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案例45】

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案例2:刘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讲不能参加野营活动。”

案例3: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格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 问题: 1.案例三中的学生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2.对比三个案例,解释哪个或那些案例涉及行为的、认知的、社会的、道德的或者生理发展的两难困境,并具体描述这些困境.45.我的答案:

1、案例三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而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2、三个案例中依次讲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要点是什么

皮亚杰的理论是以发生学和发展的观点探讨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其基本理论要点:

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②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这些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是

皮亚杰一般是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时期、习惯时期和智慧活动萌芽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只是遗传性反射格式,通过第二分阶段的习惯形成,使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加以整合、联结,如寻找声源,用眼随着运动的物体等,大约在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感知运动智慧。②前运算阶段(2-

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例如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出自身的左右,但对对方的左右常常弄错,受自旁左右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

11、12岁):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案例2: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

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案例3: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6?1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案例5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案例6: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案例7: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

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案例8: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案例9: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案例10: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案例11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案例12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

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案例13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案例14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写给学生看出。

2、写出“这个人”。

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案例分析题

案例1:李小辉怎么了?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答案: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案例2:某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管辖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班级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在一些事实性知识较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现象。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

法。答案:

1.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王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

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

(小论文1)

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依恋?心理学对依恋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对母婴分离而造成的巨大影响的探讨开始的。它源于与爱意双亲的最初亲密关系的情感安全与情感温暖,我们可以从它出发,去勇敢地面对快乐成功生活中无可避免的风风雨雨。总之,婴儿与其照看者间的心理亲密关系居于人类生活的核心。依恋理论所探讨的就是这些关系;它们如何形成、与养育双亲的最初亲密关系中的方方面面、及其对随后成长的影响。而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可塑性最大,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其发展过程是:4岁前,发展达50%,8岁时达80%,12岁,发展达92%,17岁时几乎达到100%成熟。由此可见,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婴幼儿时期所受的熏陶和教育。在这一时期儿童能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对促进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依恋问题的研究,深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约翰?鲍尔比就曾是佛洛伊德学派的追随者,在研究依恋问题时,才逐渐转变为注重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注重行为与特定的生态小环境紧密相关的“习性学家”。现在,依恋问题倍受心理学家的重视(习性学理论也因此研究而被发展心理学所接受),并受到心理分析、社会学习、认知等多派发展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所有这些研究的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依恋问题的认识,给予现代人多方面的思考。首先,在依恋研究中,人们始终特别关注早期亲子依恋关系即时和长远的社会意义。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我们在自身第一个紧密关系中体验到的依恋(通常是母-婴关系),为随后发生的大量事件奠定了基础。我们在亲密的背景中被爱、被照料--我们形成对此体验的心理表征。在这种表象形成之前,我们必须生活在照看者身边,以保持从事游戏和独立所必须的安全感。在形成这种心理表象之后,我们为自己所享有的亲近、爱、及安全创造出了移动式提示物。因而,我们能够更经常、更长久地与照看者相分离。成人之后,我们的最早期依恋体验为我们留下了一套有关身处爱关系之中自己的信念、表象、及情感系统。在理想情况下,这些认知成分表示我们被爱并会爱人。一旦经历过理想爱,我们就会信任爱的可能性,并把它带入新的人际关系中。精神分析理论家把依恋看作是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因为依恋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系,并且这种情感关系对儿童现在和将来的人际关系,甚至认知、人格的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次,早期依恋对社会性发展具有长期的影响。我们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期乃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品质,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环境有着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的发展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对大学生而言,早期依恋安全感的学生的焦虑和敌意行为比不安全依恋的学生少得多,他们孤独感也较少,与情侣也通常形成早期依恋相似得情感联系。另外,早期依恋对认知发展具有长期的影响。安全依恋的儿童能够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解决问题时遇到挫折表现出消极情绪较少,坚持性较好,并能及时听从成人求助寻求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便能听从成人的安排,解决问题。他们信任他人,保持积极的社会相互作用,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会恰好相反,没有形成有关他人的积极的工作模式,容易出现社会交往障碍。总之,要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就要建立安全依恋,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早期依恋的“爱”是旁人无法代替的!(小论文2)浅论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遗传论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的高尔顿曾用家谱法来研究天才遗传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名人的亲族易成名人,这便足以证明血统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才基本上是遗传的。

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在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唯有环境和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的结果。有的甚至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根本否认遗传因素。行为主义的创始者华生就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壮的孩子,在我的特别环境里教养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择一个训练,可以使之成为任何专家—

—医师、律师、画家、企业家,同样可使之成为乞丐盗贼,不管他们祖先的才能、嗜好、品性和种族是怎样。”①这种自信来自于他用实验方法直接控制环境因素的动物研究。

随着遗传论与环境论的论辩,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激进的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方的观点吸收到自己的阐释框架中。也就是说,强硬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均相应变成了温和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有的则把遗传和环境分别比作燃料和氧气,要想燃烧起来,燃料和氧气缺一不可。同样道理,儿童要实现发展也需要遗传与环境的协同作用。不过,遗传论者与环境论者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相当笼统的,对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是通过怎样的一种机制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大家尚未达成共识。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作者: 刘睿日期:2010-05-31 15:12:59

【案例】不会听课: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材料分析题 【案例1】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案例2】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案例3】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案例4】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案例5】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案例6】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案例7】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案例8】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案例9】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案例11】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案例12】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案例2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案例27】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案例28】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

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案例29】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案例32】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案例33】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案例34】

陈老师是一名新教师,她认为自己年轻活泼、大方、热心、口才好,有感召力、语言表达清晰等,很有当教师的天赋。她为即将成为一名高中政治课教师而兴奋,这天她要上的第一堂课是高一年级的政治课,讲授“市场交易的原则”。为此,她早已做好了准备。可课后令她困惑不解。她按照教参精心准备了教案,制作了课件,甚至连教案都背得很熟了。可课堂的实际教学却不尽人意。大家都说自己在背教案。自己也感到上课时,确实离开教案就不知说什么。更可气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强买强卖对交易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要遵守自愿原则,也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她设置了问题,即:“课文中所列举的强买强卖的事例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要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回答虽很踊跃,但说着说着,就说跑了题,说到买卖时怎么和老板吵架上去了。为什么就跑题了呢? 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与陈老师的期望不同?请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解析。

【案例35】

小明的脾气特别急,有一次妈妈让他到副食商店买一种新来的酱油,话还没听完,他就嚷着“知道了,知道了”,跑了出去。可到了商店他却傻了眼,原来还没有听妈妈说是哪个牌子的,于是只好回家问妈妈。可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原来是忘记带钱了。学习上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平日里从不肯好好学习,一到考试前两天就急得不得了,于是起早贪黑地学,可是由于太着急了常常成效不大。家长、教师都替他着急,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改了这个毛病?

【案例36】

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来信,来信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太笨,因而很难过,甚至会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哭,总是处于苦闷状态。我最难过的还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晚上睡觉时,我会想起一天里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会总想,并且会非常难过,这样我就非常地难以入睡。睡不着,我又难过了,因为我会想明天的课,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课,这样我就更难过。我非【案例38】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案例39】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案例40】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案例41】

不会听课: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案例45】

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刘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讲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的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案例3: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格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问题:

1.案例三中的学生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2.对比三个案例,解释哪个或那些案例涉及行为的、认知的、社会的、道德的或者生理发展的两难困境,并具体描述这些困境.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

因为考试总有几门课不及格,李辉最近变得越来越不想学习。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甚至数学老师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说起从前,李辉也有过辉煌的成绩:小学曾经评为三好生,在学校征文比赛中得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考的成绩还名列班级的前十名。然而,在升入初中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到班级的三十几名,而且虽然很努力但排名总是很稳定,渐渐地李辉便丧失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做地马马虎虎。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李辉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多次失败,导致最后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自身有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的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另一方面,外部原因。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分数、考试、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成绩不好就使得学生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在教育方式上老师有严重失误,也加重了李辉的无助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案例2

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和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掌握学习方法的理念,开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书面考试。后来一个学期结束了,整个班级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还出现了倒退现象,不过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

[分析]

1、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着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光从理论上教不能很快教会。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功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建议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可能更好。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四、论述

1、试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传统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心里为中心展开的,着重探讨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和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学生的学习既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学习者自身内部心理因素的制约。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是这些因素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和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和大的差异。包括有: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第一种,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这类学生适合于那些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等。第二种,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立判断。他们不适合于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2、冲动型和沉思型。⑴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⑵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

3、具体型和抽象型。⑴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⑵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在非结构教学方法(如归纳法或发现法)下表现得更好。

3、试论述建构注意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不同之处。

威特罗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也可以说,是人脑中储存的记忆信息和信息加工策略与当前接受到的环境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1、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表征有3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3种表征在儿童智慧发展中不断演变,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阶段(3-7岁),这时期儿童开始在头脑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影象解决问题;第三阶段,大约从6-7岁开始,这时运用语言、数学等符号代表经验。

2、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3、认知学习理论是我们看到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也为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野,为此,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认知学习的原理。⑴重视对关系的了解。由于认知学习注重对关系的了解,这样就是对学习的理解更接近人类学习的实质,看到了人类学习的主体内在过程。⑵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⑶提倡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法。认知学习的理论在教育上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倡发现学习。

5、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

1、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

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意义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它包含4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考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考,也包括情感参考;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个性等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

3、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⑴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他们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⑵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必须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教师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同时也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6、何谓陈述性知识,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⑴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指示,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⑵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划分为各个阶段,但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条件需要加以注意。第一,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教学速度与学习内容的分量是密切相关的,因而首先要减轻学习内容的分量,其次要组织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讲”。第二,使用表象。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需要注意的事,表象并不一定就是具体形象的材料,如一些表格和图形所表现的就是抽象的材料。第三,使用类比。对不熟悉的材料可采取用熟悉材料去类比的方式来促进精加工,使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比较典型的教学策略就是使用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把学生熟悉的内容与要学习的新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第四,使用典型例题。教学应促进的是从例子中抽取一般性的原理,所以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典型例题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例题中所包含的原理。第五,组成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把系列的知识组织起来,构成相互联系的命题网络,或称之为知识系统。

7、试分析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⑴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⑵智力既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⑶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区别。第一,活动的对象不同。动作技能是属于实际操作活动的范畴,其活动的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而易见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智力技能的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第二,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因而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难以觉察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程。第三,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连接,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⑷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联系。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而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8、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智力技能的培养包括⑴形成条件化知识。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北京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⑵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⑶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⑷要科学地进行练习。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9、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⑴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于调控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⑵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首先,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例如,展示自己使用的过程监控表格;对策略进行选择,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所得的结果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⑶例如某初中一年级女生小红,语文成绩较差。但她的老师通过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改善语文成绩。步骤如下①要求小红详细记录历史学习以及准备考试的情形,以便其做出精确的自我评价。②识别了学习困难的原因后,首先建议小红将阅读理解任务分解为各个部分;其次,小红的老师帮她确定了改善阅读理解应使用的策略;第三步,根据所选的策略找出主题句;第四部,掌握了主题句选择的策略后,老师让她进行了策略结果的监控和评价,并将自我监控的范围扩展到阅读理解结果以及使用策略的过程方面;最后,当小红熟悉这些理解策略,并和寻找主题句的策略结合后,她可以根据理解监控结果阅读不同类型的材料,灵活的使用各种策略。

10、论述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⑴学习策略教学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⑵过程性原则。所谓过程性原则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并用教师所呈现的学习策略加以比较,有意识地改进和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⑶训练性原则。所谓训练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是,必须事先设计好训练内容,根据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有助于策略学习的示范和足够的练习。⑷分解性原则。分解性原则是学习策略教学的关键性原则。指在学习策略教学中,教师为了明确指点和解释某种策略意义、功能、使用条件和使用程序,必须把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中的最有效学习策略加以概括和总结。⑸一体性原则。一体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教学必须与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相结合,并能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特点和个别差异性有针对地进行。⑹迁移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习策略的同时,要向学生指明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要注意不能把条件限制的过死,要考虑策略性知识在尽可能广泛的条件中的运用;要给学生提供一般策略在学科中运用的实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之中去,进而达到灵活熟练地歉意。⑺效能感原则。所谓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是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

11、论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⑴科学精选教材。①精选教材要突出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②精选教材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③精选教材必须把最基本教学的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放在首位。④精选教材要突出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突出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应用价值。⑵合理编排教材内容。编排教材要做到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网络化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知识、技能的联络点。⑶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⑷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即整体安排;二是微观方面,即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点、重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程序,来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⑸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基础知识和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尽量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⑹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在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⑺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应用比较的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学习材料的异同,全面、精细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⑻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懂得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本质,举一反三,使思维既深刻又灵活。⑼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出来。

12、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克服消极的学习迁移。

⑴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学习内容方面的共同要素越多,需要运用的相同原理、产生式越多,则正迁移现象就较明显。⑵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如果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事物的本质,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这样迁移就顺利。如果已有的经验概括水平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就不能把新事物归入到已有的经验中去,这就会给迁移造成困难和错误。⑶认知结构。任何将学习内容的最佳知识结构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最终优化为各种能力,是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重要条件。⑷认知技能与策略。在教学中,有时新旧知识的性质完全不同,但分析问题的认知方法有相同之处,这种情况也能实现有效的迁移。⑸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后继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⑹学习态度与方法。当对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态度时,便会形成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心境,学习态度消极,则不会积极主动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新知识的连接点,学习迁移就难以发生。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学习迁移,掌握了灵活的学习方法就会有助于学习迁移。⑺智力与年龄。智力较高的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共同要素或关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与机制不同。⑻教师的指导方法。教师在教学是有意地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材料的异同,启发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内容,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都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迁移的发生。例如,乘法求积就要运用加法运算,当学生学会了加法之后,学乘法就比较容易,这就是由于乘法里面包含有加法的成分。

13、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核心知识,然后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⑵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思维策略训练方案,如“工具强化教程”、“IDEAL问题解决者”、“思维教学教程”。⑶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识别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达到深刻地识别问题的目的。⑷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经常采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有①手段-目的分析法②逆推法③联想法④简化计划法⑸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采用主动地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会大大地提高解决有关该学科的问题的能力。

14、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的培养包括⑴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协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兴趣性原则。⑵创造性培养的内容及方法。①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意识可以通过创造性教育来进行。开展创造性教育,即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特别是要竭力营造出创造性的学校心里气氛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竞争。②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人格的训练,即在于培养让个体形成有利于创造的各种人格品质,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的创造情绪和坚强的创造意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创造性的人。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辩证性训练等。如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④创造方法的培养。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常用的创造方法有检查提问法、类比模拟法、分析借鉴法、移植发明法、聚焦发明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集中发明法等。例如,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指导学生就一个问题(六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交上一幅图画作品,让学生先通过讨论我们在“六一”的时候都干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去发挥创造想象力。

1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⑴外来动机的激发。①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明确且适当的目标,明确的目标直目标要具体,适当的目标指难度要合适。②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了解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教师要注意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也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使学生及时知道结果。③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时,不仅要指明对错、打出分数,更应给予有针对的评语,这样效果会更明显。④适当开展竞争。一般认为,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竞赛要适量,而且要使大多数同学都有获胜的机会。⑤选用有效的强化物。不论是用何种形式的强化物,其关键在于能对学生发挥有效的强化作用。选择有效强化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学生所喜欢和想要得到的物品或活动来强化其他行为。⑥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批评比不做任何评价为好。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⑵内在动机的激发。①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讲学习者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是使之产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②实施发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现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首先要选择和组织适合于发现学习的教学内容,其次是设计好问题。③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先要把学习内容划分成单元;然后,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应学习的内容;对所有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单元测验。④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促进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教师最重要的是调整评价方式,注重使用绝对评价,防止相对评价的弊端。⑤满足与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正当的心理需要,抑制不合理的需要。在学校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为主导需要。⑥培养学习兴趣。第一,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第二,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第三,挖掘学科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第四,在学生学科兴趣不足的情况下,把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科学习上。⑦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首先,教师要对所任学科和学生有感情;其次,教师要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再次,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

16、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㈠科尔伯格50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以此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儿童。科尔伯格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查,发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⑴前习俗水平。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力的道德定向阶段。⑵习俗水平。①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⑶后习俗水平。①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㈡影响:科尔伯格的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得多。按照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当人们面对那些以前从未碰到过的复杂问题时,就会产生认识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促使一个人进入高一阶段的思维,而高一阶段的思维就会推动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1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⑴道德认识的培养包括①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②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③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④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⑤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⑵道德情感的培养。一是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且使这种观念同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二是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三是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既要注意到广度,又要注意到深度的发展;四是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⑶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①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②价值观辨析法。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③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辅导的目的。④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18、布卢姆和加涅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对教师有何启示意义?

⑴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3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并非尽善尽美,但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对我们所教内容的简单回忆远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教师不仅要考虑认知领域目标的实现,还要考虑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的实现。有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参与各科学习。除了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还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体魄及各种身体运动技能。

⑵加涅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5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认为具有处方性,这是因为他的教学目标分类不只是条目的说明,而且还进一步告诉教师怎样设置情境,去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达成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19、试结合教学过程分析教师应如何培养自己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

⑴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原有知识,能力背景,查明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⑵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本身应当是有意义的,要难度恰当,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习的愉悦情绪,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⑶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首先应注意新信息要具有可辨别性,以有助于学生进行选择性知觉,其次要注意新旧信息的联系,新呈现的信息要结构清晰、层次鲜明、可运用板书、图例等突出新知识的组织结构。再次要求教师应采取一些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及时反馈。⑷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教师能否正确关注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教材上所展示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它们至少存在三方面差别:首先,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同;其次,知识的构造方式不同;再次,知识的完备性不同。⑸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习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发现,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中来。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必须加强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修养,加强对学生身心实际状况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灵活地选择和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0、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教师威信的影响力。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对教师威信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其内容包括:一是崇高的思想品质。二是优良的心理品质。三是较强的业务能力。四是得体的仪表。五是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威信的形成,虽然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主观条件,但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来说,起作用也不是等同的。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教学质量、能力等方面还不会分析和评价,教师的威信主要受外部形象和教师对学生感情因素的影响;学龄中晚期的学生,已经能对教师的态度与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力等进行评价,教师的威信则更多决定于教师的品质修养、个性及学识等方面的因素。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继续保持、不断发展和提高,也可能逐渐下降,甚至丧失。这关键取决于教师个人在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业务水平等方面是否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21、理解创造性与智力、发散性思维、人格的关系。

⑴创造性与智力。它们是两种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能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概括地说:创造力与智力有所不同。智商高,创造力不一定高,而创造力高的人,智商也较高。中等以上的智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限于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有高创造力。相反,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创造能力却很高。⑵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思维可以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由三个基本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特征,发散性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⑶创造性与人格。具有创造性的人不仅具有较轻的创造力,而且还具有一些相应的人格特征与品质。兴趣广泛,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有高度责任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很少受暗示,思维及其灵活。诙谐、幽默。

22、教师应如何根据最近发展区思想安排教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应提供教学支架,也就是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支架是从工人建筑楼房时所使用的支架引申而来的。有效的支架总是针对学习者的需要,与学习者操作能力水平相适应。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提供线索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时要注意适可而止,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支持,以促进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多,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少,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太大,学生可能会失败并灰心丧气。因此,有效的教学支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能适合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下载2014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

    2013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分析 1.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但这些规则又有不同之处。假设你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其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其分析案例背景: 学生朱某,男,生于1985年11月。厌学情绪严重,曾多次逃学,也有过也不归宿的情况,受过学校纪律处分,学习成绩差,留级我班。情况分析: 该生虽然学习成......

    2015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分析 1.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但这些规则又有不同之处。假设你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五篇]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

    心理学案例分析

    1 一位母亲,与女儿关系日益紧张,她感觉和女儿越来越无法沟通。女儿高三,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她平时经常看电视、上网,我看着很着急,我说她,她却说“我有打算,你该......

    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 五年级数学老师吴老师上个周末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数学家庭作业,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编应用题并解题。星期一上课的时候,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编的题目。她第一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