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字句教学
提要:
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时常被教科书忽略的重要内容。
教科书基本上在初级阶段教一些基本的,常见的把字句,到了高年级基本上不再专门教把字句,而基础阶段的把字句教学很少吸收语法学界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满足于蜻蜓点水,而且常常把不同语义结构的把字句笼统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充其量给学生一个模糊的认识。外国学生之所以用不好或者不太敢用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学的这种状况有很大关系。
本文讨论把字句教学中的一种练习形式,即英译汉。本文说明在对把字句介绍不系统,不详尽的情况下使用英译汉练习对学生“内化”(internalize)把字句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本文主张把字句的教学应该:
1.语义上分类分级:内容上分类,理解难易上分级 2.句法上设立“把字结构”
为句子主题,动补结构为句子述语的基本句型。把字结构提出的是一个两个事物间的engage 关系,动补结构则对这种engagement 做出交代。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建立在这样的语言学习理论上的:
1.人脑中普遍存在语言生成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不同参数造成不同语言。这是乔姆斯基的观点。
2.外语习得就是通过各种目标语的输入方式激活学习者头脑中被压抑了的目标语言生成机制。一旦这种机制被激活,学习者就从一个被动走向主动。一:把字句教学的问题和原因
本人在美国教汉语的过程中感觉美国学生对于汉语的把字句的掌握总是难以做到得心应手。这是因为英语中根本没有相对应的句法结构。汉语把字句的提取宾语的句法形式在英语中常常表现为非提宾的句法形式。由于非提宾的句法形式不属于偏离常规的句法形式,美国学生在英译汉中常常不知道是否需要使用把字句。例如他们常常会把XiaoWang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 翻译成“小王放书在桌子上“而不是更为地道的“小王把书放在桌上。“
外国人学习„把‟字句最大的困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能准确把握„把‟字句表达的语法意义;第二,不能正确地掌握„把‟字句在实现运用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限制规则。在教学中我们在„把‟字句的结构形式和所表达语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留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很少使用„把‟字句。这似乎已经成为研究者和教师的共识。”
教科书基本上在初级阶段教一些基本的,常见的把字句,到了高年级基本上不再专门教把字句,而基础阶段的把字句教学很少吸收语法学界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满足于蜻蜓点水,而且常常把不同语义结构的把字句笼统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充其量给学生一个模糊的认识。
这些课本说明把字句教学在对外汉语中:
一,过于原则化,大家都在重复经典语法书的观点;
二,类型有限,也许是由教学大纲限定了。但是高年级课中鲜见对其他把字句的深入学习,我认为这是一个缺陷。三,英译汉练习避难就易。
我在开头说过,外国学生常常会把Xiao Wang put the book onthe table 翻译成“小王放书在桌子上”。即使是讲过语法后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即使是强制把字句的规则很清楚的情况下,虽然学生可以按照句型做对一时,也难以做到巩固长久。在英语本族语的语言机制里,没有一条规则使他们能产生这种情况下的强制把字句。刘颂浩(2003)说,虽然把字句的教学是难点,但是这个难点被夸大了。他用本族语习得的的资料说儿童2岁就出现把字句,2.5岁把字句已经巩固。但是这个资料不能说明外族成年人学习把字句一定不太困难。他还引用研究说把字句的难度跟“是…的”句型,比较句,选择问句等难度相当。比较句我不敢说,但是另外两种我在教学中感到也是比较难掌握的。我们的学生到了第三学期一样又出现错误的时候。做宾语的选择问句的错误主要是语言干扰(“我不知道如果我今天下午来”)“是…的”句型跟英语的形式主语强调句型(it 句)差别很大,给学生造成相当困难。把字句比起这两种来,难度还要大一些。二.把字句教学中英译汉练习的问题 汉语的把字句的语义内容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大体上把它们分为“基本把字句
”和“复杂把字句”(王珏提出把字句有核心把字句和扩展把字句)。基本把字句表达的是一个基本的施事--行为--受事的关系,即施事对受事实施了某种行为,导致受事出现某种新的状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示处置的把字句。关于把字句的补语,传统上都是按照语法归类。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连英语语法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汉语语法概念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语法术语不但让学生糊涂,甚至老师都有糊涂的时候。
我主张根据补语表达的内容进行语义描述,能够归为一类的尽量归为一类。分类命称尽量一目了然。这样对外国学生学习把字句有望名生义,因义成形的作用。如下分类:
1.位移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导致受事发生位置上的变化。这一类合并趋向补语和含间接宾语的的补语:把书放在桌子上,把钱送过去,把东西交给老师,把消息告诉大家
2.确认型把字句。施事把受事确定为某种身份:看作,叫作,称作,当作 3.使成型把字句。施事把受事加工成某种实体:写成,改成,做成
4.完成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吃了,吃完了,做好了,忘了,写了,写好了
5.致败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 使受事处于说话人认为不好的状态:做坏了,写错了,弄砸了,6.受事状态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使受事处于某种状态:写得漂漂亮亮,写得歪七扭八,气得要死,气坏了,惯得对谁都没有礼貌
7.施事状态型把字句。强调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的程度:恨得咬牙切齿,爱得死去活来,8.维持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持续的动作:把门开着,把眼睛闭着,把碗端着
9.方式型把字句。强调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的时候所运用的方式:把人往死里打,把钱往水里扔,把东西乱丢,把他往外赶,不使用“了”字。
受事经历时间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一定时间长短的动作或者实施的动作导致受事改变原定的发生时间:关了一个小时,打了半个钟头,提前三十分钟,推迟两天
10.频次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一定频次的动作:看了三遍,写了两回,11.终结型把字句。这种把字句使用双音节非重叠动词,表示终结施事,且多用于指令句和表意愿句:把。。取消,把。。解决,把。。消灭
12.指令型把字句。说话人请听话人做施事。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把…看看,检查检查,听一下,13.部分受事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受事的一部分受到动作影响:把苹果削了皮,把他打伤了一只眼睛,把纸撕去一个角,把牛奶掺了水
14.剧烈动作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剧烈的瞬间动作:把衣服一扯,把帽子一摘,把手一挥,把门一拽,把电视一关 15.无施事把字句。陈述受事所经历的行为或者经历,受事本身就是行为的主体:偏又把凤丫头病了
16.受益型把字句。受事是动作的受益者。“把”字可以换成“给”字:把壁炉生了火,把火盆里多添点炭。这类跟13类形式相同,但是语义结构不同,因为这里的动词的宾语不是把宾语的一部分。
17.因果型把字句。实施是没有主观意志的原因,导致受事体验某种经历或者产生某种动作:这个消息把他乐得合不拢嘴。这堆作业把他累得够呛。
虽然现在翻译法作为外语教学法已经过时,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外译汉这种练习方式巩固语法还是很常见的。如前所见,现行教科书中训练把字句的翻译练习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句型简单; 第二,没有把字句使用的语境。这样的练习根本起不到向学习者输入把字生成机制的作用。由于英语中没有这种句型,许多含有处置结果意义的动词中的补足语义在形式上没有外化成补语,仅仅从形式入手练习把字句型,很难使学生在翻译中会想到如何正确翻译.
第二篇:“把字句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的句子,它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句式。在我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把”字句的使用频率很高,加之“把”字句自身的用法十分复杂,称它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篇教学设计将通过具体语境环境设计对“把”字句的基本形式、语法功能作用进行教学与相应的练习,以使留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把”字句的用法和特点,能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教学过程:
利用动作演示的展示技巧展示语法点(在进入教室之后,把教室的门关上)在正式上课后,通过与学生们的交谈,问学生相关的问题,“刚刚老师做什么了?”让学生用汉语表达出来,并写下同学们的答案,比如“老师关上门”。这时引出“把”字句,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把门关上了。”这个句子,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引出了“把”字句的第一个作用,语用表达的需求,强调动作的处置结果,当然在这个时候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这样的一种语境情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把”字句的“处置”作用。同时这时也可以指出,我们说的“门”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指教室的门。接着写出“把”字句的形式:
主语+(把+宾语)+谓词性词语
接着,问同学们这一句型的否定形式是怎样的,老师没有把门关上。介绍“把”字句的否定形式,在“把”字前加上否定词“不”、“没”、“没有”。
在这之后,再通过动作演练的方式,做把书拿起来这样一个动作,让全班同学进行练习,写出“把”字句以及它的否定形式,对这一基础的知识点进行练习。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更多的例子,说明在“把”字句中,如果有否定副词或助动词,则应该出现在“把”字前面。
接着可以使用一些教具以及一些情景模拟的形式引出“把”字句,归纳法,列出一些“把”字句的一些句子,并找出规律,掌握“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以及“把”字句中动词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练习和归纳,对“把”字句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在一开始的句子中,“老师把门打开了。”“我把饭吃了。”并让学生可以自己造句,归纳出第一种类型:动词 + 了(着)我把地扫一扫、我把黑板擦一擦,说完这些,可以告诉学生们,“现在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一说”,得出第二类:动词重叠 第三类:动词+动量(时量)宾语 通过答问的方式,给出非“把”字句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改写,我看了两遍书,让学生进行修改“我把书看了两遍了.”
第四类:动词是动结式、动趋式。这种较难理解,可以用具体情境的方式,那一本书拿到窗台上,让学生回答,老师把书拿到窗台上。
第五类:动词+介词短语 老师把画挂在墙上、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
第六类:动词 + 人称代词 把书给我
针对这些情况,并不需要把具体的格式给出来,在一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把“字句,在反复的练习中增强一定的语感。课堂练习
在对这些形式进行了初步的讲解就要开始进行练习,在课堂上的练习主要通过.情景练习的方式进行训练。利用学生周围的场景和环境,我先做出示范,说出三个“把”字句。“我把书扔掉了。”
“小明,能把字典借我吗?” “同学们,把你们的书翻到第9页。”
示范完后,让学生分组练习,通过这样的情景练习,学生可以体会出“把”字句的用法,同时让一个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和把握“把”字句。并鼓励大家能在日常交际的活动中进行“把”字句的使用。
第三篇:把字句语法教学
“把”字句语法教学
教学对象:18-34岁
零起点学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此课让学生掌握把字句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做动作、由学生用自己现有的语法句式描述教师的动作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语法,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学习。
【老师演示第一个动作(把书放在桌子上),学生描述】(学生应用的语言句式有 S + V东西 +在+地方)
然后老师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入正确的表达方式即“把”字句 引入1
S + 把东西、人 + V在 + 地方
老师 把书
放在桌子上了。
老师 把包
挂在门上了。
老师 没 把书
放在桌子上。
由第二个动作(把包挂在门上),练习“把”字句。并引入把字句的否定。
课件制作:字体颜色不一,区别重点
(看视频回答问题)、视频中的人物以学生为主、增加学习趣味。问答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足够的赞赏与鼓励)提问学生的针对性 操练1 例:
琼英 把表 挂在墙上了。奎东 把地图 贴在墙上了。
琼英 没 把地图 贴在墙上。
(老师演示搬椅子的动作,学生描述)引入2 例:
1、老师
把椅子
搬到秀玲旁边了。(老师演示翻书到某一页的动作,学生描述)
2、老师
把书
翻到第三十一页了。
(老师提问:老师已经做什么了?引导学生回答)
3、老师
已经
把书翻到第三十一页了。把字句的完成时。已经。了。(动作与视频交叉应用教学)(提问问题时,由以前学过的句式开始,慢慢加深难度,教新课的同时,复习了旧的知识点)操练2(看视频回答问题)再次练习,强调“已经” 例:奎东 把桌子 搬到客厅里了。
秀玲 把信
寄到法国了。
秀玲
已经
把信寄到法国了。引入3(老师动作,学生回答问题)
例:老师
把笔
递给松田了。
(老师提问:老师要做什么?引出“要”)
老师
要
把苹果
送给高笛。老师
把苹果 送给高笛了。
(强调没有做的事情用“要”不用“了”,做完的事情要用“了”)总结句型: S + 把东西、人 +V给 +人(看视频,回答问题)操练3 奎东
把钱
交给售货员了。秀玲
要 把钱
交给售货员了。
琼英
把礼物
送给奎东了。练习一 游戏:“你说我做”
两人一组,用把字句造句,一人说,一人做动作。
东西——包 钱
钥匙 苹果 椅子
词典
S + 把东西、人 + V {在 + 地方
到 + 地方
给+ 人 练习二
准备生日晚会
每个人用把字句描述自己要做什么
复习小结1 看图说句子
S + 把东西、人+V在+地方 琼英 把表 挂在 墙上了。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小结2 S+把东西、人+V到+地方
奎东 把桌子 搬到客厅里了。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小结3 S+把东西、人+V给+人 琼英 把礼物 送给奎东了。秀玲 要 把钱 交给售货员。小结
S + 把东西、人 + V {在 + 地方
到 + 地方
给+ 人
第四篇: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
“把”字句
1.“把”字句表示什么意思? 用了介词“把”的句子叫把字句。大多数“把”句子的意思是:某个确定的事物因为某个行为、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受到某种影响,产生某种结果。例:
(1)他把那瓶水喝完了。
确定的事物:那瓶水;行为:喝;结果:完了 喝 那瓶水 完了(2)他把包放到柜子里。
确定的事物:包;行为:放;结果:到柜子里 放 包 到柜子里(3)他把那瓶啤酒喝得干干净净。
确定的事物:那瓶啤酒;行为:喝;结果:干干净净 2.为什么用“把”字句 2.1.要强调结果
例如:(1)那本书(她)买到了。(2)她把那本书买到了。虽然,上面两个例子都强调了结果:“买到了”,但是(1)句和(2)句也有不同的地方。(1)句说的是“那本书”怎么样。例如:(3)A:那本书她还想借吗? B:不,那本书她已经买到了,不用借了。然而,(2)句说的是“她”怎么样,例如:(4)A:她怎么那么高兴? B:是啊,他终于把那本书买到了,当然高兴了。所以,为了强调的主体行为不同我们需要考虑到用“把”字句。2.2.如果一个动词又有宾语,又有补语,我们就把宾语拿到前面去,因为宾语和补语不能都 放在动词的后面。
例如:存,钱,在银行里。我们不可以说:(5)他存钱在银行里。(X)而要必须说:(6)钱(他)存在银行里。(7)他把钱存在银行里。
在“把”字句中,“把”是虚词,这种句型是用“把”(或“将”)将动词的支配、涉及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特殊的主谓句。
例如:A)我们一定要抓住小偷。——我们一定要把小偷抓住。(We must catch the theft)
B)你打扫一下房间吧!——你把房间打扫〈一下吧〉!(You clean the room ,please.)
说明:“把”字句一般都具有一种处置作用,动词的动作对“把”字引出的事物对象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出于某种状态。
有些“把”字句,动词后头另有了宾语或复杂的补语,“把”字后的对象事物不能还原到动词后边去做宾语。
A)他让小王把铅笔放〈在文具盒里〉。——×她让小王放铅笔〈在文具盒里〉。B)汤姆把画挂〈上了墙 〉。——×汤姆挂画上了墙。
运用“把”字句受到限制的条件:
A)动词要有“处置”的意思,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这类动词常是表示强烈动作的动词。
例如:“我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知道。
说明: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以下动词不能做“把字句”的谓语动词:(verbs that cannot be used as predication verbs of 把 sentences)
①不能带任何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旅行、旅游、游泳、跳舞、合作、结婚、睡觉、吃饭等”。(intransitive verbs which cannot be follow ed by any object,such as„)
②某些表示判断、状态的动词,如:“有、是、像、在、存在”(some of the verbs of judgment or state,such as„)
③某些表示心理活动或感官的动词,如:“知道、同意、觉得、希望、渴望、期望、喜欢、爱、要求、看见、听见、学习”。(some of the verbs of expressing mentality or senses,such as„„)
④某些表示趋向的动词,如:“上、下、进、出、回、到、过、起„„”。(some of the directional verbs,such as„„etc.)
B)“把”字引出的对象必须是确指的,不定指的宾语句子不能变成“把”字句。例如: ①把书拿来。——“书”是确定的某本或某些书。②×把一些书拿来。——改为:“把这些书拿来”。
C)“把”字句中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只用一个单独的动词,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了、着、过)或是动词带的补语、宾语,或是动词前的状语。例如:
①把茶喝〈了〉。②把话说了〈一遍〉。③把地种上庄稼。④把脏水[到处]泼。
D)情态动词、否定词,只能放于“把”字前。例如: ①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我把这件事没有告诉他。②我可以把钱给你。——×他把钱可以给你。
第五篇:把字句 教案
小组成员:宋云颢
杨历艳
周秋晗 公翠云 松泳隆汰 把字句的教学教案
一、课型:初级汉语语法课
二、教学对象:18-34岁 零起点
三、教学内容:把字句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个基本句型: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把”字句的学习,掌握把字句的语义特征、句式特点、准确用法,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能够自然流利地使用“把”字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愿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句型: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2.了解“没”、“已经”、“要”使用位置
3.结合“把”字句的教学,区分“把”字句中“了”的用法。
六、教学方法:
1.按照先引入再操练的顺序,讲解三个基本句型。2.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设计互动形式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4.设计趣味游戏,在游戏中熟练运用“把”字句。
七、教具准备:
1.实物类:书、字典、苹果、包、椅子、钱 2.媒体类:学生提前录制的视频。
八、教学时间:
总时长:40分钟 1.引入:13分钟 2.操练:12分钟 3.练习:12分钟 4.总结:3分钟
九、教学步骤
(一)引入1(5分钟)
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拿起一本书(2)问题:“这是什么?”
“书在哪?”
“老师在做什么?”
“现在书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如果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可继续教学;
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老师说“这些句子都不合适”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4)句子展示:“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
(1)动作:拿起一个包(2)问题:“这是什么?”
“包在哪?”
“老师在做什么?”
“现在包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包挂在门上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例子三:(引出把字句否定形式)
(1)问题:“老师把包放在桌子上了吗?”(2)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3)句子展示:“老师没把包放在桌子上”(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老师把包挂在门上了。” “老师没把包放在桌子上。”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3)重点说明“没”要在“把”的前面。
(二)操练1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注意:适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语音 词汇等)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 “他是谁?”
“表在哪?”(2)看视频提问:“他在做什么?”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
(1)展示视频,提问: “他是谁?”
“地图在哪?”(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第三组
(1)展示视频,提问:“地图在哪?”
(2)看视频提问:“琼英把地图贴在墙上了吗?”(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三)引入2
(4分钟)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把椅子搬到同学旁边(2)问题:“椅子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椅子搬到秀玲的旁边了。”(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1)动作:翻书
(2)问题:“老师现在在做什么?” “现在书是第几页?”(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书翻到第31页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例子三:
(1)问题:“老师已经做什么了”(2)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3)句子展示:“老师已经把书翻到第31页了。”(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椅子搬到秀玲的旁边了。” “老师把书翻到第31页了。” “老师已经把书翻到第31页了。”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3)重点说明“已经”要在“把”的前面。
(四)操练2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他是谁?”(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桌子搬到客厅里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
(1)展示视频,提问:
“这是谁?”
“他在哪?”
“这是什么?”
“这是在哪?”
(2)看视频提问:“秀玲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把信寄到法国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三组:
(1)看视频提问:“秀玲已经做完什么了?”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五)引入3:
(4分钟)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把一支笔递给同学(2)问题:“这是什么?”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笔递给松田了。”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
(1)动作:做一个将要把一个苹果递给同学的动作(2)问题:“这是什么?” “老师要做什么?”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要把苹果送给高迪。”(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例子三:
(1)动作:把苹果递给同学(2)问题:“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苹果送给高迪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笔递给松田了。”
“老师要把苹果送给高迪。”
“老师把苹果送给高迪了。”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要)把东西/人+V给+人”(3)重点说明“要”后不能带“了”。
(六)操练3: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他是谁?”、“钱在谁的手里?”(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钱交给售货员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1)提问: “钱在谁的手里?” “她要做什么?”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三组:
(1)看视频提问:“琼英做什么了?”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子: “奎东把钱交给售货员了。” “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
(七)练习一:做游戏 “你说我做”
(6分钟)1.准备道具:字典 苹果 包 椅子 钱 2.练习目的:
(1)一个讲一个做(既锻炼口语,又锻炼听力)(2)学生自己造句(增强趣味性)
(3)每做完一个动作都会提问全班“谁要谁做什么了”(增强了全班参与度)3.练习流程:
(1)教师说明规则:同学在所示物品中挑一件物品来说出“把”字句指令,让另外一个同学按指令做动作。(2)教师示范,让同学理解游戏规则: 指令:“松田,请把书递给我” 提问全班:“松田做什么了?” 规范句子:“松田把书递给老师了。”(3)给时间两两讨论:两分钟(4)操练
(八)练习二:准备生日晚会
(6分钟)1.设置一个情景,让同学们根据情景造句 2.练习目的:
(1)拓展练习,让同学在情境中实践所学句型(2)重复练习加强记忆的作用 3.主题:为松田同学准备生日晚会
4.图片内容:桌子、椅子、饮料、水果、生日蛋糕、生日礼物、鲜花 5.练习流程:
(1)老师介绍情景,讲解游戏规则
(2)分两组讨论,根据图片提示,用“把”字句描述准备步骤。(3)请同学逐一回答
(4)老师作示范,用“把”字句对该情境做一个完整的陈述 “今天是松田的生日,我们一起为松田准备生日晚会。我们要把桌子和椅子搬到客厅里,把生日蛋糕放在桌子上,把生日卡放在生日蛋糕旁边,然后我们把水果和饮料放到桌子上,最后我们把鲜花和礼物送给可爱的松田。”
(5)请同学尝试模仿老师,做完整陈述。(6)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复述。
(九)小结
(3分钟)1.复习所学语法:看图说句子,老师提问,学生回答(1)问:“琼英做什么了?”答:“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2)问:“琼英把地图贴在墙上了吗?”答:“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3)问:“奎东做什么了?”答:“奎东把桌子搬到客厅里了。”(4)问:“秀玲已经做完什么了?”答:“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5)问:“琼英做什么了?”答:“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6)问:“秀玲要做什么?”答:“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2.总结句型,并强调“没”、“已经”、“要”的使用方法。“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