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4:1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木兰诗》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木兰诗》说课稿》。

第一篇:《木兰诗》说课稿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木兰诗》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课前准备: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历代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小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知识”栏目中,也了解了历史上有关木兰的情况;另外是现在学校都有微机室,学生都在学习电脑,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上网查阅的资料整理好,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供上课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

由学生交流木兰资料,《乐府诗集》知识引入,师生共同总结(PowerPoint课件展示)。从而掌握文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由学生利用字词典,课文注释,自由试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接着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提醒。教师课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然后由学生观看木兰故事过程图片(PowerPoint课件)练读。由图引入故事情景,初步体验朗读感受。

最后感情朗读展示:师生同读,表演读,自选文段读,上下句轮流读,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第三环节:默读诗歌,理解诗意。

首先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个体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木兰诗虽是古代诗歌,但语言浅显,学生应用工具书,都能初略理解。所以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合作、探究”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在知识方面能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况且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思维偏颇。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生生互动,释疑订正补救提高。)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然后以全班为单位,小组互动,师生互动。

先全班释疑,解决小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A数词的理解。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例如把“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木兰从军的年数矛盾,从矛盾中也轻易地掌握了数词虚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排比句。二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联系实际,对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学习互文句。PowerPoint课件展示①出示诗句,抽生翻译。②师质疑“战死的全是将军,归来的全是士兵吗?”学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为补充说明的,翻译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合起来理解。③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这就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再让学生找出类似句子理解,我想,学生掌握这个新知识点就不成问题了。)

最后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可采取竞赛的方法。(在这个环节采用这个方法,意在学习方法的变化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稍稍疲惫的神经又活跃起来。)具体作法是将全班按座位(或学号、男女生)分成两组,展开竞赛,勇闯三关。一是对手关,此环节由对手组出题问答。二是抽答关,由老师出题,两组抽签解答。三是抢答关,老师念题,两组抢答。小组竞赛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五环节: 课外拓展(PowerPoint课件展示)

1.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学作简要介绍。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3.制作名人小档案——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五、板书设计:

说明:学生按“家中——征途——战场——朝堂——家中”地点转换来分是可以的;按“战前——战时——战后”事情发展顺序来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兰对“惊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为作者“隐喻赞美”另外划开也是可以的。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是选取了其中一种,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便于学生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复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停机叹息

愿替父征

代父出征

备战出征

十年征战

十年征战

受赏辞官

得胜归来

回家欢聚

双兔隐喻

比喻赞美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二篇:《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次说课包括六个部分: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呆板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了略微的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特点(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

(一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学习课文准确使用字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写法。

2.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掌握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生动、具体、形象;第七自然的描写捕鸟过程的一系列动词,准确而贴切:因而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本文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融汇在对这种学习生活的描绘中,学生理解理解起来相对会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 说学情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1 诵读法。教学中要巩固加强学生的诵读水平,培养语感。本文感情真挚,文辞优美,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中,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设疑讨论法。散文重在写景抒情,但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寓情于景,所以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讨论。

(二)说学法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通过听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3.深入研读课文,适时讨论,品味语言,体会思想感情。

4.拓展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具

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我将用两个课时讲授本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全文,掌握生字词。学习“百草园”部分的.内容,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导入

主要采取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的方法。

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再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比如,我可以问“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童年的时候都喜欢什么游戏,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那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听过同学发言之后,联系到课文上,我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的童年生活真的是丰富与多彩,想知道伟人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课文分析

(一)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带领学生认识下本文的生字词,以便学生们更好地阅读课文。

(二)解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本文的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首先,“从…到…”这个短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包括两个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另外,作者用“从…到…”这个短语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的意味。

(三)请同学朗读第1到8自然段。

1.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同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从而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这个环节,解决了本课教学重点,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

讨论后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

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经趣味无穷,可见园中的乐趣无限。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再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写植物也写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A.视觉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B.听觉 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C.触觉 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光滑的石井栏

D.味觉 如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桑葚

⑤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覆盆子像个小珊瑚珠攒城的小球),有拟人(蟋蟀在弹琴,鸣蝉长吟)

2.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度(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过渡到百草园传说中去。

3.提问:百草园的传说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讨论归纳:其一传说符合儿童的好奇冒险心理,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这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导儿童区了解它;其三,百草园的丰富生活和美女蛇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七自然段,找出冬天捕鸟所用的动词,分析这些词汇的妙处。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系列的动词,清晰明确地描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四)小结

作者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这里能观赏自然景物,能听到神奇的故事,找寻传说中的“飞蜈蚣”,还能学会捕鸟,是何等的快乐!请同学默读前八段,与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不必说碧绿的…”一段。

2.预习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三位书屋”部分的内容。

复习旧课

带领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找同学背诵“不必说碧绿的…”一段。

二、正课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请同学们先看第九自然段的内容。讨论作者当时知不知道被送去书塾的原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不知道。从三个“也许是…”看出来。“也许是“表示猜测,这一出内容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也无法确定。

2.三个“也许是”的内容构成一组什么句?表达了什么思想?

明确:排比句;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去书塾时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3.作者如何描写三味书屋的?

明确:写三味书屋的路径;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写学生在三味书屋进行的礼拜。

4.三味书屋的陈设怎样?作者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

明确:⑴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的“碧绿”“紫红”形成鲜明对比。屋内只有匾和画,不如百草园的生机勃勃。

⑵我对寿镜吾老先生很尊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三味书屋里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所教的内容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艰涩难懂。

6.请同学们读读第21自然段中加引号的句子,感受下这种晦涩的内容。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九潜龙勿用。”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7.作者写了在三味书屋中的哪些学习和生活状况?

讨论归纳:五个

①问“怪哉”虫是不可以的。

②单调的学习生活,中午写字,晚上对课。

③逃到小园玩被先生批评。

④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⑤课堂生画画的成绩不少。

8.在沉闷的书屋生活中,有没有让作者感到有趣的事?这说明了什么?

同学讨论,归纳:

有。其一是三味书屋后面的花园,爬上那里的花坛可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其二是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

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孩子们做了,说明孩子对自然的热爱是挡不住的,孩子天真调皮的童心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扼制的。

9.自主合作、探究。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生活片段)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的感情线索,不仅突出的体现在起始段和过渡段中,而且也比较含蓄的渗透在各个片段的字里行间。总的看,第一部分即在百草园的时候,抒发的是喜爱欢快之情,由此表现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而第二部分即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抒发的则是讨厌不满之情,以此表达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两部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感情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的突出中心思想。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位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归纳:

这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

,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三、小结

本文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百草园的自由,三味书屋的沉闷,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跟随鲁迅的文笔,一起去领略了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可以对比下自己的学习环境和三味书屋的的学习环境,是不是感觉自己幸福多了.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七.结束语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木兰诗》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北朝民歌和木兰诗产生的背景;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在诵读中体会木兰的光辉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替父母分忧,爱家爱国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读、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朗读、展示朗读、指导节奏朗读、听录音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②复述法: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课文主要内容。

③鉴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诗歌朗读的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

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

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

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

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读了课文后,了解了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设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日记本上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说说你心中的巾帼英雄”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朗读课文、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内读、展示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节奏”,指导朗读节奏、轻松听一听:听录音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自主预习,根据“知识链接”,设计了“抢答题”,加深对“乐府”的了解和识记。还设计对重难点字词的注音,书写,以便熟读成诵、理解课文打基础。通过自由做、同桌互检、四人小组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4、通过四人小组仔细读课文,讨论并全班展示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分析花木兰做铺垫。

5、勇敢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边读边说说课文大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做准备。

6、拓展延伸:读了《木兰诗》后,概括诗歌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7、达标检测,总结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8、作业:通过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锻炼学生动手写作和概括运用能力;背诵课文是对熟读成诵的检测,对识记程度的检测。

五、说板书设计:

木兰诗

代父从军

木兰(女扮男妆)征战沙场

建功受封

辞官还乡

《木兰诗》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木兰诗》说课稿 篇4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木兰诗》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个单元共的五篇课文都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学习《木兰诗》,要反复朗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我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能力区分又有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另一方面,教师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以及学生分析,本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多媒体展示)

知识目标:①、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三、课堂结构设计

1、课堂结构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课堂结构:

通过诵读法,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通过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通过鉴赏法,理解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通过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活动

这篇文章是诗歌,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2)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3)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媒体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动画片《花木兰》片断激情导入,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有个整体的感知,对下文的讲解打下铺垫,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二)朗读背诵

1、检查预习

(1)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当场订正误音,扫清字词障碍。

(2)解释词语用多媒体展示机杼鞍鞯辔头戎机朔气金柝铁衣策勋可汗著云鬓扑朔迷离傍地

(3)了解本文的出处和体裁等文学常识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多媒体展示)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了解文意。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复述的特点。

3、概括要点:提问:请同学们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各段内容,同学们可相互小声讨论。(多媒体展示: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出征准备行军途中十年征战天子封赏辞官回家喜迎英雄恢复女装引喻赞颂)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也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请学生在了解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背诵课文时可先分段背诵,然后整篇背诵,这可加快背诵的速度。

5、检查背诵大部分同学尽量当堂背诵,个别学生课后完成。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完成诗歌背诵任务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分析人物形象和了解艺术特点)

(一)检查上节课学的文学常识内容和文言知识情况

(二)朗读课文

(三)赏析人物形象请同学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共同形成对木兰的深刻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忠孝两全勇敢善战重视亲情不慕富贵美丽动人谨慎机警,又可归纳为:女儿情怀英雄气概)。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形象,,既达到学习本文的重点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四)艺术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领会本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语言上,修辞手法上进行欣赏,学生可以找出诗句,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本文为一首乐府民歌,有其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就要求学生从语言、结构、修辞手法上进行品析,通过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拓展与迁移

⑴说说你心中的英雄形象,目的是扩展知识面

⑵练习题,目的是巩固课文知识

(六)反思活动

通过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进行反思,目的是更加系统的理清课文思路,查找亮点和不足。

《木兰诗》说课稿 篇5

这一部分我会根据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以花木兰的性格为主线,对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具体如下:

(1)同学们说花木兰是一个勤劳的女子,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劳的女子?在文中找出来,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这句话中你还能看出什么?我引导学生对找出来的句子进行具体分析,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2)有同学说花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在文中找出来,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这句话中你还能看出什么?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朗读这句话。

以这样的形式对花木兰的性格进行逐一分析,在文中找出依据,同时分析句中的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式,使学生对文章理解透彻,然后我会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通过上一环节的`具体分析,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说此时自己认为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会对花木兰形象进行总结:花木兰作为一个巾帼英雄,既有作为女子的柔情,同时又有英雄气概。她是一个勤劳勇敢、深明大义、坚强刚毅、孝顺父母、不慕名利、甘于平淡、温柔美丽、机智活泼、柔情似水的巾帼英雄。同时进行板书。

(一)朗读课文,再悟情感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和分析,播放花木兰相关音频,让学生和着音乐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花木兰的感情,并说出感受。

二)展开想象,巩固情感

在本节课结束之前,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课的印象,我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下面两个问题。

1.如果你是花木兰,你会怎么做?

2.你心中的花木兰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互评,我也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但还是以学生互评为主,最好全班都能够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气氛。

3.课堂小结

我会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课堂小结:古语有言“自古忠孝两难全”,而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面对国家和父母时,做到了“忠孝两全”,她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一个人啊。她的身上有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希望同学们能够向她学习,孝顺父母、勇敢坚强,长大以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木兰诗》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木兰诗》一诗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单元主题为“人物春秋”。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本诗以抒情的笔调,采用叙事的方式,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作者围绕木兰是女郎构思,借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本课时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理解“木兰”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女性英雄形象。因此特将分析木兰形象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本文文体属于诗歌。关于诗歌的相关概念和朗读方法,从六年级已作了适度的朗读训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朗诵诗歌的技巧:停顿、重音、读出感情。但由于此诗是学生接触的唯一一首古体诗,又是以五言为主。诗作为突出创作主旨,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长句短句的。交替使用和叠词的运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所以掌握五言诗的停顿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朗读时语气的把握是和人物的情感、形象特点密不可分的,朗读时反映在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轻重上。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变化,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艺术特色的表现,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还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需要学生沉浸在诗句中去体验、感受、领悟。初中生对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归纳难度较大,因此特将“感受中国古代民歌朴实自然、琅琅上口的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学环节的预设中以朗读贯穿以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诵、以读促写”的教学设想。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让我们不断的攀登和追寻。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未让我感到十分满意。首先是朗读的把握方面,尽管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但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对快慢轻重的把握还是不能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我感觉学生还是放不开,没有大胆尝试,不好意思融进自己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读中融入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次,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虽然个别学生回答十分精彩,但对于整体学生照顾颇有不足,个人英雄主义浓一些,集体发光淡一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

最后,正是教学的不完美,才令我们每个教育者不断地去追寻完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敬请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木兰诗》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 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 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基本知识。采取学生自学、互学的方法,老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知道什么是乐府民歌以及文章故事背景等知识。

第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说说对花木兰的理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并以此导入新课。

第三、整体理解,把我文意。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兰贤惠、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学习她爱国、爱家人的伟大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师生互动,品味赏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先浅谈见解,教师加以总结,赏析课文语言美,理解修辞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辞手法。

第六、延伸知识,深化主题。让学生找出花木兰还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爱国英雄,深化爱国这个主题。

第七、加以总结,布置作业。总结知识点和主旨,布置两题作业:1、写一个100字左右对花木兰的评价。2、背诵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

六、说板书设计木兰纺织→木兰从军 →木兰征战 →木兰辞官 →木兰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木兰诗》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文章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古文只有一个学期,初步学会了识读,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

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复杂度。

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定认知,听过花木兰的故事,对学习本课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义,学会翻译古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全诗中精彩语句的学习,体会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风格,能够辨别和理解“互文”修辞。

情感与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文的'修辞手,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掌握古文修辞手法,句子含义。体会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采用讲授、启发、欣赏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因为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代代相传,而且本文的情节性很强,预先让学生收集花木兰的故事,了解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默读全诗,遇到不懂词语可借助词典,尝试翻译古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讨论各段故事情节,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线索。

3、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带领学生学习古文,逐段进行研读,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词语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合学生之前对古文词语、句子的尝试翻译,掌握古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学生结合注释、老师的讲解,对段落进行现代文翻译。

4、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学生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翻译本课所学的互文句。

5、布置作业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尤其是其中的精华篇章。本文质朴生动、朗朗上口,而且在整个初中的古文中地位重要,安排本课的作业:请同学们背诵前4段。

《木兰诗》说课稿 篇9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课前准备: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历代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小知识”栏目中,也了解了历史上有关木兰的情况;另外是现在学校都有微机室,学生都在学习电脑,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上网查阅的资料整理好,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供上课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

由学生交流木兰资料,《乐府诗集》知识引入,师生共同总结(powerpoint课件展示)。从而掌握文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由学生利用字词典,课文注释,自由试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接着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提醒。教师课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然后由学生观看木兰故事过程图片(powerpoint课件)练读。由图引入故事情景,初步体验朗读感受。

最后感情朗读展示:师生同读,表演读,自选文段读,上下句轮流读,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第三环节:默读诗歌,理解诗意。

首先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个体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木兰诗虽是古代诗歌,但语言浅显,学生应用工具书,都能初略理解。所以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合作、探究”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在知识方面能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况且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思维偏颇。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生生互动,释疑订正补救提高。)

然后以全班为单位,小组互动,师生互动。

先全班释疑,解决小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a数词的理解。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例如把“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木兰从军的年数矛盾,从矛盾中也轻易地掌握了数词虚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排比句。二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联系实际,对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学习互文句。powerpoint课件展示①出示诗句,抽生翻译。②师质疑“战死的全是将军,归来的全是士兵吗?”学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为补充说明的,翻译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合起来理解。③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这就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再让学生找出类似句子理解,我想,学生掌握这个新知识点就不成问题了。)

最后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可采取竞赛的方法。(在这个环节采用这个方法,意在学习方法的变化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稍稍疲惫的神经又活跃起来。)具体作法是将全班按座位(或学号、男女生)分成两组,展开竞赛,勇闯三关。一是对手关,此环节由对手组出题问答。二是抽答关,由老师出题,两组抽签解答。三是抢答关,老师念题,两组抢答。小组竞赛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五环节:课外拓展(powerpoint课件展示)

1.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学作简要介绍。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3.制作名人小档案——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五、板书设计:

说明:学生按“家中——征途——战场——朝堂——家中”地点转换来分是可以的;按“战前——战时——战后”事情发展顺序来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兰对“惊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为作者“隐喻赞美”另外划开也是可以的。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是选取了其中一种,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便于学生复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停机叹息

愿替父征代父出征

备战出征

十年征战十年征战

受赏辞官

得胜归来

回家欢聚

双兔隐喻比喻赞美

《木兰诗》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天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感受花木兰的儿女情,英雄气。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疏通文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

四、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蛇形背诵课外古诗(每人一句)。课前三分钟是总校一直以来传统保留的课堂必需品,学生或背诵古诗,或讲述一个哲理性小故事,蛇形背诵和默写课外古诗,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扎实性。

第一环节:导入

豫剧常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师借助多媒体简单介绍《木兰诗》,文章选自何处,乐府双壁具体指哪两部作品。

第二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只需把课文读通读顺。接着多媒体范读课文(配乐朗诵),学生注意字音,标注节奏。然后组内赛读,选出一名最好的.参加全班比赛,评出优胜组。最后组间连读(每组一句,最后一段齐读)。

班级从升入七年级以来就开始实行小组学习,全班共分为9组,每组有自己的名字及口号,并设有组长,副组长。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授课过程中我时刻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一环节的设计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班级,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我尽量让每个孩子动起手做,动起嘴说。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读、范读、组读、赛读、连读、齐读六种读书方式,应该能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第三环节: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小组内互相帮助疏通文意,不能解决的举手,然后班级共同解决。

文章较长,又加之文言诗歌生涩难懂,学生很有可能刚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搞不清楚诗意,因此上述环节必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成,否则课堂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组内帮助,释疑订正补救提高。部分互文句子,教师需点出翻译的要领。在这一环节理清每一自然段大概意思,有助于学生背诵。(板书)

第四环节:探究人物形象

小组内以“我觉得木兰是——女子,我从课文——感受到。(板书)

此环节学生需要在文本中找寻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从某句话,某个字感受到木兰的人物形象。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定会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但师应总结出文章在刻画儿女之情时笔墨多,描绘英雄之气时着墨少,突出木兰女性的特点,丰富她的英雄性格,使之真实感人,这就是详略得当的妙处。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女叹息

替父征

辞爷娘

赴戎机

见天子

还故乡

兔隐喻

张明月

《木兰诗》说课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北朝民歌和木兰诗产生的背景;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在诵读中体会木兰的光辉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替父母分忧,爱家爱国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读、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朗读、展示朗读、指导节奏朗读、听录音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课文主要内容。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诗歌朗读的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

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读了课文后,了解了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设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日记本上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通过“说说你心中的巾帼英雄”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朗读课文、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内读、展示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节奏”,指导朗读节奏、轻松听一听:听录音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自主预习,根据“知识链接”,设计了“抢答题”,加深对“乐府”的了解和识记。还设计对重难点字词的注音,书写,以便熟读成诵、理解课文打基础。通过自由做、同桌互检、四人小组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4、通过四人小组仔细读课文,讨论并全班展示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分析花木兰做铺垫。

5、勇敢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边读边说说课文大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做准备。

6、拓展延伸:读了《木兰诗》后,概括诗歌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7、达标检测,总结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8、作业:通过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锻炼学生动手写作和概括运用能力;背诵课文是对熟读成诵的检测,对识记程度的检测。

9、板书设计:

木兰诗

代父从军

木兰(女扮男妆) 征战沙场

建功受封

辞官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

《木兰诗》说课稿 篇12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习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第三篇: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主义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说教学目标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通过六个环节来展示。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我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我将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注意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内练习,再小组推荐学生复述本诗的故事情

节。其余学生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第六环节:背诵。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二课时通过五个环节来展示。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

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第四篇:木兰诗说课稿(定稿)

诵读品味赏析

领悟古诗情韵

——《木兰诗》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的一首乐府民歌。本单元的文章以爱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表达,但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其中《木兰诗》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阅读学习这篇文章,为今后赏析古代叙事诗打下坚实基础。本文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强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古诗文的学习,同时,又通过第一课时的自主预习,已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文言词汇得到积累和丰富。因此,这一课时要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

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本课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情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增强责任意识

三维目标层层深入,互相渗透,三维一体,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难点: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增强担当意识”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全得力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其中互文、顶针这些修辞手法不为学生所熟悉,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三、说学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与学有机结合才是鲜活的课堂。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交流,通过圈点勾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合作探究提升研读水平。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1、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3分钟)

展示木兰图片,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出示问题:

同学们,这位理直气壮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10分钟)

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每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

学生分组讨论、朗读,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前两段,(拉近学生的距离,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后面几段由学生自已分析、体会、大声朗读,并积极展示,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大家都知道,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细心品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领会诗歌创设的意境,体味诗中包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

3、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15分钟)

让学生用“我从

中看出木兰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品味木兰的形象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诗情节曲折、意蕴深远。值得品味。)

本环节,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一处语言,如: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个勇敢、孝顺的人。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依据,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品析的难度。

学生接下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细心品味,深刻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巡视中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加以点拨,给予学习上的信心。

要求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寻读和思考,跟古诗的情感相融,相信一定能从诗中看似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木兰以爱国之情为中心的丰富的人物形象。

4、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7分钟)设置两个问题: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诗句,帮助学生思考,使学生读懂详略安排的原因,读出诗歌在语言上的艺术特色,其中互文、顶真的修辞采取先示例然后让学生寻读、品味的方法,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中

心思想,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并让学生把最喜爱的语句、段落有感情地背诵下来,丰富语言积累。

5、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5分钟)

①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巾帼英雄的故事?说说他们的主要事迹。②我们从木兰等女英雄的事迹中学到了什么?(有责任感、敢担当)

从古代延伸到现代,由中国联想到外国,这样设计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知识积累,生生之间可以知识共享,还可以调动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同时升华课文的情感。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爱国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她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作为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祖国带来的优越的物质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精神:

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 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 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 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

只要有了这样的责任感,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必定是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吧!

五、说板书设计

花木兰

现实意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有责任感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

敢担当

本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抓住人物形象,突出教学重点。对学生梳理知识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六、说教学效果预想

通过品味朗读,反复吟诵,学生能体味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通过赏析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更深刻感受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切动人;通过迁移拓展,升华课文情感,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有责任,敢担当的思想教育。

层层深入,又深入浅出,让学生从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培养与提高。

第五篇: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中 江 东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填词完成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⑵ 问女何所忆()

⑶ 愿为市鞍马()

⑷ 万里赴戎机()

⑸ 策勋十二转()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â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âi(缰绳)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ïng(军事)

朔气 shuî(北方)

金柝 tuî(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ï(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案例二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

(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 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â 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 kě hàn。

鞍鞯:ān jiān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 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 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 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î,北方。

金柝:tuî,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 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ï,穿。与“著作”中的“著”,念 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⑵ 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⑵ 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9、布置作业:

⑴ 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⑵ 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7、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津沽高中 田克君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可汗()

鸣溅溅()

胡骑()

朔气()

金柝()

百千强()

十二转()

云鬓()

相扶将()

2、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⑵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为全诗每一小节取一个小标题,并划分全诗的结构层次(用“//”线)

⑴ 例:第一节:停机叹息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你认为哪些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哪些部分又写得比较简略呢?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古代民歌善使用铺排的手法。如:本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体会民歌的这种特点。

3、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⑴ 木兰征战十年,九死一生,好容易得胜还朝,领赏封爵,她为何要辞官还乡呢?

⑵ 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木兰重返故乡做回女儿身的快乐?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绘这一情形?

⑶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4、对于这首诗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塞肃杀之声。角:军中号角。

②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勒,刻石记功。

1、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图景?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知?

2、哪些词句可以反映出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此词慷慨悲凉,其中是否传达出了将士们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kâ hán jiān jiān jì shuî tuî qiǎng zhuàn bìn jiāng

2、① 对偶

② 互文 对偶

③ 互文 排比

3、⑴ 从军缘由 踏上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亲人团聚 附文赞美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详写从军缘由,离别、征途中的心理活动,辞官还家,亲人重聚等内容,略写十年军旅生活。这样写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态,使得她的英雄性格更为丰满,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2、前一句渲染了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后一句渲染了木兰回乡,亲人重聚的激动、欢乐之情。

3、⑴ 说明她不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封建礼法不允许(两个答案均可)

⑵ “开我东阁门„„贴花黄”。作者意在表现木兰既有勇敢刚强的一面,又有可爱骄柔的一面。这正是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⑶ 比喻。作者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辩雄雌的比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一点都不逊色于男子。

三、拓展延伸

孤寂凄清、荒凉、肃杀。秋。

【资料链接】

《木兰诗》: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赞歌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作者将女主人公放在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背景中加以刻划。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因而整首诗作在时间上有大跨度,在地点上有大转移,在人物上有大变换,大场面上有大铺叙。诗作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准备、战地的艰辛生活以及立功回朝、自请还乡等情节,都有简洁而必要的描述。作者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为突出创作主旨,诗作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句子的押韵、对偶句的使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质朴刚健。这样诗作以轻快明朗的刚健笔调刻划出木兰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与激情赞赏。

诗作以木兰的停机“叹息”引出“可汗大点兵”的事由。“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极写国家局势之严峻,前线形势之吃紧,急需补充大量兵员。可是家庭的现状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让年迈的“阿爷”走上惨烈撕杀的战场,木兰实在不放心也不忍心,可家中实在没有能够顶替“阿爷”的男儿,怎不叫人烦恼?“可汗大点兵”的背景为木兰代父从军、发挥其潜在智慧与才能提供了契机。可是,在“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封建礼法约束下,妇女是不能随便在外抛头露面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非一般女子所能为,更非一般女子所敢为。它需要非凡的胆识与勇气。在国家安危面前,木兰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作出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沉重的“叹息”中作出这一决定,既表现出木兰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阿爷”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木兰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的英勇行为是由衷赞赏的,因而以欢快的笔调,整齐的排比句将木兰“替爷征”的准备工作写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既渲染出家庭气氛的紧张热烈,也写出了木兰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喜悦。“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的排比句式,极写征途的遥远、军情的紧急、行军的匆忙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反复咏叹,则是真切刻划木兰在生活的骤然变化中产生的微妙心理。这里既有她热血沸腾、气概豪迈的一面,渴望奔赴沙场,杀敌卫国,也有她紧张担忧、思亲恋家的一面,她毕竟还是闺中少女,未曾远出家门,更兼这次代父从军是隐匿了女儿身份、有违于“女治乎内”的社会礼法。作者细腻地刻划木兰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够真实而立体地再现木兰形象,丰富其英雄性格。木兰倘若就此打退堂鼓,溜之大吉,本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要求的,只会受到称赞,而不会遭责难。但木兰开弓没有回头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抓住这次能与男子一样显示自己身手的难得机遇,以矫健豪迈气概奔赴战场,将一显自己女儿身手的可能真正变成现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作者特意为历经漫长边地生活的女英雄留下的一幅星夜巡逻的剪影,其中倾注着作者对这位浴血卫国的巾帼英雄的无限敬意。在纷飞战火中,木兰与她的男性伙伴们一道守边御敌,冲锋陷阵,经受了各种摔打锤炼,她的潜在智慧与作战才能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漫漫征战中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终于凯旋受到天子隆重接见。这是她以“男儿”身份受到天子特别的重视、赏识与嘉奖,倘若她的“女儿”身份能够公开的话,不知人们对立下如此卓越战功的她会怎样刮目下待。只可惜当时的木兰绝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木兰最终“不用尚书郎”,是因为她自有秘密在,确有难言之隐,不能就官受禄。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说,这是颇有戏剧意味的。无论如何,立功回朝,受到天子的接见与奖赏,这本身便是当朝最高统治者对这位巾帼英雄潜在智慧与才能的直接肯定。木兰最终坦然辞官谢赏,一心只想回归故里,依旧过自己朴实的农家女生活。踏上解甲还乡道路是时势使然,别无选择,木兰及其家人对此有清醒认识,因而无悔亦无怨。作者对此结局也无异议,所以满怀喜悦之情,着意描写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动人场面。这里既有家中爷娘“相扶将”、阿姊“理红妆”、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欢乐气氛的渲染,又有木兰归家后喜不自禁地开东阁门、坐西阁床、著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的激情流露,更有同伴“皆惊忙”的烘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伙伴们的“惊忙”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伙伴们的“惊忙”既是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那么长时间而未被发现破绽的谨慎、机敏的惊奇,也是对木兰敢于代父从军的过人胆识与无畏勇气的钦佩,更是对女儿身的木兰在漫长征战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非凡身手、卓越才能的由衷赞叹。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叙写完了,作者还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激荡着作者敏锐的心灵,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诗作最后以兔子同跑,难辨雄雌的奇妙比喻,鲜明而形象地揭示其创作主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妙趣横生的比喻令人玩味不尽。木兰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非常时期,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特殊情况下,秘密从军,这一偶然的机遇使她与男儿们一道浴血沙场,杀敌卫国,使她发挥了自己作为普通妇女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作者由此欣喜地认识到只要为普通妇女提供能与男子一样拥有施展才能的平等机会,她们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妇女们本来就富有聪明智慧与杰出才能!尽管作者还未能象明朝末年的人那样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子”明确大胆地说出来,但作者确实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激情地为古代妇女的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唱出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本文刊于《语文天地》2002年第12期

北朝民歌的奇葩 语言运用的经典──《木兰诗》铺排方式及其作用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学海中学 王加明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并以精美的语言和多种方式的铺排手法见长。在叙事时常抓住能更好刻画木兰形象的地方加以铺排。铺排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一、按心理铺排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一问一答的铺排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其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对后面说出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一铺排注重了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二、按方位铺排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拟,意在表达“许多地方”。按东西南北方位词语铺排,除了工整贴切、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外,还能很好地渲染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充分地表现了木兰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三、按时空铺排

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旦”到“暮”;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有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四、按辈分铺排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按“爷娘”“阿姊”“小弟”的长幼顺序进行铺排,写木兰在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地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一家人准备为木兰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

五、按动作铺排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中的“开”“坐”“脱”“著”“理”“帖”,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不厌其烦铺排具体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对故居产生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

六、按性别铺排

如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首先,这样铺排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结尾这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铺排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它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木兰诗》用铺排手法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下载《木兰诗》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木兰诗》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木兰诗

    初一下册第18课《木兰诗》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

    木兰诗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木兰诗

    《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

    木兰诗

    八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

    木兰诗

    《木兰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文学院04专升本2班的汪婷婷。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木兰诗

    木兰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

    木兰诗

    《木兰诗》中值得商榷的翻译和读音 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历来都是作为经典课文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当中,不过,文中有些地方的翻译﹑读音却是相当值得商榷的。 一......

    木兰诗

    《木兰诗》案例分析 宝山二中崔玉玲 一、主题与背景: 《木兰诗》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