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生活入手,开启地理课堂的金钥匙─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教学片段(xiexiebang推荐)
从生活入手,开启地理课堂的金钥匙─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教
学片段
引航
晋文公,名重耳,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曾有过一段流亡生活,流亡途中,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一、生活离不开土地
想一想: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在我们生活的作用有哪些?
目的:
1、创造氛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2、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课堂这个舞台中央的小演员 活动
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专人管理记录(代称群主吧)展示交流:各组出代表发言 我们的收获
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和经济作物(花生、油菜等);可以植树种草;还可以用来建房、筑路等等。土地是山川万物之本,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倍加爱护与珍惜我们人类的家园,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二、土地资源的特点
读一读:阅读课本知识文字和图表,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理解与体会。
想一想: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粮食、特别是肉奶蛋禽人均消费量,国内地区差异明显;与发大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想一想是它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
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专人管理记录 展示交流:各组出代表发言 我们的收获:优势与劣势并存
优势:总量大 种类多
劣势:人均占有量少 构成不合理 东西部差异大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视频材料一:自下而上滚动播动
2011年6月12日原本安详美丽的小山村(湖南临湘境内),一夜之间变得面目全非。脚下几米高的泥土砂石一直往远处延伸,没有尽头,站在漫无边际的废墟上,观山村毛家组的幸存村民正在为家园被毁、亲人离去而失声痛哭。“上百座房子,一个晚上全都被大水冲垮了,村里100多口人,死了20多个,其中很多人到现在连尸体都还没有找到!”
背事的故事:发生灾难的山村,附近山上存有大大小小的采石场。村民们的质疑,称泥石流发生后有大量的矿砂滑坡而下,是摧毁村落的凶手之一;另外石头混杂着沙土已将山下大片鱼塘、水渠、农田吞没。据粗略统计,被毁损的农田就有约300亩。
视频材料二:2000年3月27日沙尘瀑袭击南京城,全市各大医院收治的呼吸道和眼科疾病人数大大增加;同日山西祁县遭受大风强烈袭击,黄土漫卷,遮天蔽日,许多房屋倒塌,造成13人死亡,几十人受伤。
视频材料三:调查显示:近年北京垃圾处理结构占比:填埋、堆肥、焚烧比例分别为80%、10%和10%,目前北京的垃圾仍以落后填埋方式为主,每年都会浪费数百亩宝贵的土地;我国南方大城市广州,设计使用22年的最大垃圾填埋场将提前8年填满!
师生互动:探索与追问 我们的收获
1、耕地减少
2、水土流失
3、土地荒漠化
视频材料一:
陕西杨凌农业发展之路
当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1997年,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陕西杨凌,开始了一场农业教育和科研新体制与旧体制的博弈。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解决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存问题—— “杨凌在中国农业科技改革示范中的最大贡献,就是冲破了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制的桎梏,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路。
陕西杨凌依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研究;国家生态农业工程项目研究;全国稀土农用中心“稀土应用工程”重点项目推广。坚持走生态农业,绿色有机之路;坚持走农业生产,管理科技化之路;坚持走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化之路是中心的宗旨。
无土栽培温室 农业博览园 田园山庄
视频材料二:
沙漠中生命力茁壮的胡杨林 师生互动:探索与追问 我们的收获
1、加强土地资源国情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与生态意识。
2、加强法制体系建设,以法管理和使用土地资源。
3、植树种草,建设生态林、防护林。
4、科技兴农,走可持继发展的道路。
能力升华与提高:调查你家乡垃圾堆放占用土地的情况,并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咨询垃圾问题的方法,结合家乡的实际设计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案。
心底的反思:
通过交流与体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土地资源问题的严峻性,从思想上受到震撼,从中接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二篇:利用“活动”板块构建交互式教学的地理课堂
利用“活动”板块构建交互式教学的地理课堂
浙江缙云中学 地理组 金静杨
摘要:本文研究了新教材(湘教版)与传统教材(人教版)设置的栏目,湘教版最大的亮点就是出现了诸多丰富多彩、极具探究性的栏目,如“活动”、“阅读”等。本文以新课标地理教材(湘教版)的“活动”板块为切入点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交互式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 传统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 “活动”
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的是一种被人概括为“以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的、单向的、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的模式。”这就是“广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当的正是“电台”或“广播员”的职能,全体学生则必须“调谐”到统一“频率”,被动地收听同样的广而告之的“节目”,然后转化为记忆(在心理学上,亦可解释为“短期记忆”)。“广播式教学”从传播的路径看是单向的(由教师到学生),从传播的内容看是同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从传播的顺序看是线性的(教材预先确定的顺序)。然而,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持续了多年的“广播”式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它与时代要求、科技进步,特别是与新媒体传播模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业已遭到越来越严厉的指责。例如,教育学者戴维斯教授就尖锐地批评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意味着“每天准时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则是听讲并按教师指定的方法去做练习,努力记住一大堆毫无意义、又零零碎碎的知识,而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为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尽管教师和学生对是否会有这样一天都持怀疑态度。”戴维斯甚至激奋地写道:“我们的学校已接近于毁灭年青的一代!”由此可见,这种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给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了巨大地惯性阻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广播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方向转换。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把“交互式教学”和传统的“广播式教学”比作“出租车”和“公共汽车”,由于众多的乘客,“公共汽车”不能充分满足和照顾到每一个人的特殊要求,而“出租车”的发车,停车地点时间才是个性化的。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够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互”的学习与教学的交互作用过程?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就可以成为这样一种载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活动”内容是教材与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正文内容有补充性和拓展性。教材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问题等以活动内容的方式呈现, 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既充分把握重点难点,通过多个角度落实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同时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素养。而交互式教学就是要实现从线性的记忆学习,转换到非线性的发现、探索和建构;从一体通用的标准化“生产”,转换为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学;从教师单向灌输,转换为交互性和协作式学习;从学生被动性接受,转换为主动的角色扮演;从痛苦乏味的学习过程,转换为愉悦有趣的人生经历。最终使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基本相同。因此在地理课堂上,如果能够恰当有效的利用教材中“活动”板块,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情,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探索新知识,提高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根据教学实际经验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以下几点做法,将“活动”有效的应用到构建交互式地理课堂教学之中。
一、利用“活动”中的问题,创建交互式学习的平台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问题的教学情景,对发展学生协作学习和交互学习起着关键作用。交互学习始于问题,每节课后大量的启发式问题,为学生交互式学习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如: 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的《大气环境》第43页的三个问题“随着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将老教材中“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这一节内容进行了简化,提炼出其精华部分,让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讨,印象深刻,利于知识的掌握。第44页中“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第45页“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第56页“若封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等等。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独立的学习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他们,课程的责任也交给他们,他们的学习精神要比课堂上听到许多不需要再听的讲解会振奋得多,他们在学习上要花费的心力和所得到的收获也会远比被动听讲大得多。湘教版的教材课后许多问题的设计,让老师节省大量时间,为学生交互学习提供了依据,搭建了平台,也抓住了知识目标。
二、利用“活动”中的讨论、辩论,营造交互式学习的情境
设计有效的交互问题仅仅是交互式教学中教师的一厢情愿,作为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可能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无法调动学生的感官认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营造交互情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的交互氛围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至于嗅觉、味觉直接感受,进而从心理上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其交互的兴趣。而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很多内容恰好就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例如《地理Ⅱ》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的第41页“活动”,就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模拟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应优先发展哪种交通方式的情景;《地理Ⅰ》第二章第二节断层部分第39页“活动”,就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来创设断层形成不同地形的情境;《地理Ⅲ》第一章第四节第27页“活动”,有关南水北调看法,就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创设调出区和调入区居民对南水北调利弊分析的情境。通过对交互情境的创设,构建开放的、能够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的渠道,不仅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积累,更促进创造能力的增强和提高。
三、利用“活动”中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培养交互式学习的习惯
由于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具有现实性和复杂性,因此,教材活动多从学生身边实际入手,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学会在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交互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使课堂成为交互活动的开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乐于交互的习惯。例如《地理Ⅲ》第二章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设计了一个思考活动,通过了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给我们哪些启示。这属于开放式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可以自由发挥,有的学生能从自然条件、市场需求、政策等方面分析农业生产集约化提高的原因,也有些学生从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农业用地减少角度分析生产方式转变的原因,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得出这种生产方式可以更挣钱。于是就有几个学生小声嘀咕,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尽管是少数的几个人的声音,但却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动脑思考,而且学会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了,应该加以鼓励和引导,考虑到课堂上时间有限,于是我留下一个课外调查分析作业:利用周末回家调查一下二十年前家里或缙云农村主要农作物是什么,现在的农作物又是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哪些好处?由于很多学生家在农村,自然对身边的问题很感兴趣,也就乐于完成,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慢慢使学生形成 一种习惯,经常把课堂上讲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比较,如在学习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内容时,很自然就对缙云的工业发展对缙云的城市化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产生兴趣,因此利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有多少到缙云打工的,到缙云干什么,能挣多少钱等等,进而感受缙云工业化对缙云的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学习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影响一节时,利用“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学生自然会结合丽水和缙云的发展,主动利用课余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交流。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还延续到课堂以外,渗透到实际生活之中。
四、利用“活动”中的案例,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方式
大家知道,真正有价值的活动应该是“提高”而不是“迎合”学生的素质,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不应迁就现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着眼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课堂是师生完成地理教学的主阵地。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师与生的关系往往只是“传授者”和“接受者”,是单向的。交互式教学强调在交互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湘教版活动中的实验、案例就可以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主”,使课堂实现多向互动。例如《地理Ⅰ》第四章第一节中“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为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正文部分仅从宏观的角度扼要地介绍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而是将大部分篇幅用来安排活动,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个案剖析来探究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案例一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平原聚落、山区聚落的形成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案例二侧重引导学生探究丽江古城独特的地形地势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案例三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塔里木盆地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之间的关系。对上述三个案例的探究之后,教材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所在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另外,考虑到聚落的形成和分布是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它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以发展学生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将如何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主要以监控、示范、鼓励等交互活动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主”,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利用“活动”构建交互式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更有了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同时以“活动”为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下面两个柱状图是笔者利用“活动”构建交互式地理课堂教学后的4次测验平均分统计图
四次的测验逐步提高凸显出该课堂形式的成功,但后续进步比较小可能与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有关。
参考文献:
①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②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 第06期 ③沈斌《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④石光泉《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⑤《地理ⅠⅡⅢ(必修)教师教学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从生活实际出发,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从生活实际出发,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实际生活分不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隔离开来,使人对数学产生一种恐惧感。曾有人在成人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数学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结果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数学是最枯燥的学科;数学是最令我头疼的学科;数学是最难学的学科……为什么在人们眼里,数学总是这样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要改变这一状态,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数学问题逐步具体化、生活化。
1、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经验,走进课本。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在以前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的数学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时、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把学生当成一杯白开水,一切从零开始:出示一个模型钟面,告诉学生它有12大格,每大格表示1小时,每大格中有5小格,每小格表示1分钟等等。这样的教学老师讲得很吃力,学生听起来更乏味。其实,对于钟面,绝大多数学生已有了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有些是家长教给的,而更多的是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积累起来的。如,学生会为了等一个精彩的动画片而不停地去看钟表。这样,学生对钟表的理解就有了感性的基础。因此,这课时内容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刻;
(二)动手操作——(每个学生自带一个小闹钟)让学生在小闹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
(三)引导探究——通过不同时刻呈现出指针位置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解释拨出不同时刻的理由。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根据自己对钟面的理解来解释拨出不同时刻的理由。
(四)反馈整理——揭示出各个时刻的读法的共性,以及组成钟面更为重要的知识,即12大格,60小格,1大格等于5小格。这些知识都是由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己概括出来。
再如:在教学“亿以内的读法”时,我提前布置:“明天将认识我们可爱的祖国,请同学们上网查查与我们祖国有关的情况。”第二天同学们带来了各种数据:我们国家人口是1295330000,面积是9600000平方千米,一年的棉花产量是76540000担,钢铁产量是126280000吨……一串串活生生的数据呈现在眼前,这时,我因势利导:“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你是怎样读的?”在学生已有的读数方法和认数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求知欲很快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使以下的分组讨论、数据归类、各组汇报,归纳总结与各教学环节得以利地实施。
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开放、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2、让学生寻找实际生活原型,走进课堂。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而教材中的例题由于受本身的局限性,往往删除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的环节,只保留解题的充要条件,或者数据过时老化,于是许多学生在这样的数学面前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有的甚至放弃学习数学。这样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
例如:“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的教学设计,对于加减速算法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的数”与“一个数减去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减去整百、整千,再加上多减的数”,这两句话听起来就像一串“绕口令”,怎样才能使小学生容易懂,容易会呢?为这个数学知识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 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的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情况,并且在课堂上展开了这个活动:“小熊原有12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199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让学生来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2张100元的钱(200元),小熊找还1元。小狗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元,他给“营业员”2张100元的钱,“营业员”找给他2元。这些事理明明白白,是三年级学生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加减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生活原型”,运用这一“生活原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但是,“常识”不是数学,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常识“提炼”为数学:
(1)引导学生把活动过程按“原有、收入、付出”的顺序口述,排除了其他无关的因素,而把数学因素提取出来。
(2)提出问题,使之成为一道数学应用题。(小熊原有124元,收入200元,付出1元,实际收入多少元?)
(3)把上面的过程用算式表示:124+200-1。
(4)小结时,从3个类同的算式中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在这个层次里展开的学习还有: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比较、区别容易混肴的旧知识以增加新知识的清晰度和稳定性等。
3、让学生回归实际生活空间,走进数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却出现了一种和生活脱轨的现象,反映在应用题上频繁出现,类似的如“一支铅笔8分钱,小红用2角钱买了2支,应找回多少钱?”或“一支铅笔8分钱,一块橡皮9分钱,小华买了3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等应用题,让学生大伤脑筋。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所用的钱最小的也是1角,甚至在有的地方的学生最小的钱是1元了,“分”的概念已离开了他们的生活,已从意识中逐渐消失,在教学中我们只需让他们了解一下“分”的有关知识,又何必让他们经常为了几角等于几十分或几十几分等于几角几分而苦苦思索,耗费精力呢?因此,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就模拟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一个学生拿2元钱买单价是1元5角的圆珠笔,售货员怎样找钱?2元等于多少角?1元5角又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钱?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而对于“分”的认识,我就直接出示“分”的纸币和硬币让学生认识,并说明这些钱币现在已经不用了,即使碰到了比如在超市里,也是“四舍五入”后再付款的。这样直观的认识和生动的表演,费时不多,但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真正认识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再如我在教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后,出了这样一道题: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出一个鸡蛋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并操作,得出:只要先在圆柱体的杯子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再把鸡蛋浸没在水中,这时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这个鸡蛋的体积……通过学生测量、操作、观察、分析,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的认识,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从而更加地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参考书目: 《数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 《教育学》
第四篇: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浅谈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走向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的内涵特征
走向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即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
二、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积极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源于生活又初于生活的教学,是为了生活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1、凸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传统的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什么用处。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际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逐步成为生活的地理学、社会的地理学。通过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深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实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使学生改变地理无用论的观念。
2、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有有价值的认识,对生活有用地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有用性,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产生学习地理的举和欲望,大大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初学生的生活能力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加强生活地理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对生活中困难,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三、加强对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借助生活经验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老师要精选和学生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经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时,水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夏季同学们喜欢游泳说明海陆气温有何不同?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学生身边的一些工农业区位、城市、交通布局可能存在不太合理的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及时把握这些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正确的引导,使之变成有利于学习的教学资源。
2、联系社会热点
与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实社会相比,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电视新闻等大众传媒工具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备课授课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适当应用生活中材料,用时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地理教学活动,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地理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例如,地震、台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事例,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等工程的建设进程,我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神舟七号载人飞向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对此,老师应把握它们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习初中选修课自然灾害的地震时,我结合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那里常发生地震的原因,讨论它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提出抗震救灾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激情,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3、结合乡情资源
增强爱家乡的情感是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取之于学生熟悉的本乡土的有用地理知识,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产生积极的思考,甚至形成上结建议和措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责任感谢和使命感。
例如:永定县的湖雷、峰市、仙师等南部乡镇主要为农业乡镇,而坎市、抚市、初陂等北部乡镇则工业(资源型工业)较发达,试分析影响原因;永定招宝生态农庄的“猪—沼—草(竹、果、林)” 生态养殖模式的合理性?龙梅铁路永定段为什么主要沿永定河分布?新开工建设的双永(永春到永定)初速公路在湖雷设互通出口对湖雷的社会经济有何积极意义?永定县城的新规划中将湖雷纳入永定县城区的范畴把它作为永定县城的南大门考虑了哪些主要因素?是否合理?等等。这些乡情资源应该适时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从中让学生感情到地理知识在家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第五篇:从课堂的实效性看初中地理 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基本技能
从课堂的实效性看初中地理 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基本技能
吉林省抚松县抽水学校教师:王立成通过我校教师有效课堂的实验课,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又有了新的认识,具体感悟如下:
1、能对课标作广泛应用性的解读,善于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能把握学科的统领性的知识,善于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3、能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善于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善于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5、能够组织学生探究,善于将乡土地理、时事政治等与地理教学相融合,能评价自己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对地理教师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