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瘸蝉》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谁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苏格拉底演绎的一个西方版的《拔苗助长》故事《瘸蝉》
板书课题:12《瘸蝉》 生齐读课题。
了解苏格拉底
二、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大家都知道,每只蝉都要经过一个蜕变过程才能长大,那么这个蜕变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找学生读文,并板书:蜕变)
读了这些语句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板书:痛苦)
是啊,我们尚且如此感受,那亲眼见证这过程的苏格拉底又作何感想呢?(指名学生读文)
刀剥皮,火烧身,剑剃骨,针穿心,这些景象想起来都会令人毛骨悚然。当苏格拉底看到蝉蜕变时的痛苦,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现出一系列让人难以忍受的场景。蝉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是多么的痛苦啊,这对他的内心带来多大的震撼阿!
也正是因为蝉的蜕变带给苏格拉底巨大的震撼,他的内心如同蜕变的蝉一样正饱受着无法想象的煎熬与痛苦,所以他才决定干什么?(帮助蝉)
(1)苏格拉底是如何帮助的?
幻灯出示: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地从笼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条腿。(9自然段)
指导学生朗读:同学们,看看苏格拉底帮助蝉蜕皮的时候一系列的动作,想想看,当你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来?生答。(体会出苏格拉底动作的慢,轻柔,小心。)
(2)帮助的结果
A.苏格拉底以极其轻柔、小心翼翼的动作来帮助蝉蜕壳的,可是结果怎么样?
生答。(蝉飞不起来)
过渡:苏格拉底帮助蜕变中蝉脱壳,但是却给这只蝉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亲手制造了一场悲剧。
B.如果你就是这只剩在笼子里的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能会想到些什么?
C.这只蝉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
我就是那只瘸蝉,我想对好心的苏格拉底说(你的好心伤害了我)
我想对美丽的同伴说(痛苦和挫折是成长中的财富,好羡慕你们啊)
三、联系生活,明白哲理
1.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看到那些真正的蝉,再看看笼子中的这只瘸蝉,你会怎么想? 我就是苏格拉底,我想对瘸蝉说(对不起,我的好心却给你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违背客观规律会好心办坏事)
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好心也会办坏事的。痛苦和挫折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财富
四、回顾全文
现在就让我们来弥补一下苏格拉底的遗憾,再来感受一次让生命化蛹为蝉。
自由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
(1)给文章叙写故事。
(2)以“我想对----说”为题,写出自己的感悟。
3.推荐文章:《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放手的爱》《自然之道》
板书:
瘸
蝉
帮助
痛苦
蜕变
痛苦和挫折是成长中的财富
违背客观规律会好心办坏事
第二篇:瘸蝉教学反思
《瘸蝉》教学反思
台营小学赵小伟
今天我讲了《瘸蝉》一课为了,今后自己在语文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我做了如下反思。
1、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弄懂。
2、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学生朗读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3、留意培养学生情感能力(让学生能够感悟课文,要能够把感情融入到课文当中)。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文、分段读文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去复述课文,在这里效果不错,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下对课文的预习把握情况,又是对下面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很好的铺垫。接下来的课文分析中,我采用了先帮后放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带领学生一起感悟苏格拉底是怎样帮助蝉的,在这里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动词,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效果应该说也还是不错的,学生通过对比老师出示的动词与课文中的动词感悟到了蝉的弱小,从而理解到那弱小的生命是那样的让人忍不住要去帮助它。
不足:在理解苏格拉底帮助蝉蜕变这一段时,没有抓住体现苏格拉底心理描写的词语,如小心,轻柔等,其实这些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苏格拉底对蝉的喜爱。再有就是我太注重管学生要答案了,从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感到了一丝吃力。还有就是把教材挖的过于深了,其实这篇文章和我们经前学过的《自然之道》《鹿和狼的故事》等到一些课文有些类似,都是在讲述自然的规律,由于我把教材挖深了,学生反而对这一作者写作的意图忽略了,只是迎合我的思路去想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些值得我今后教学中去细细的品味。另外,在整个课堂上有部分学生听讲不注意集中,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我想这都是我在教学中很值得反思的问题。
第三篇:瘸蝉反思
《瘸蝉》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撼人心魄、令人惊叹的故事:苏格拉底为了帮助正在蜕变过程中的蝉蜕壳,最终反而使蝉变瘸了。
文章感情浓烈、语言质朴,时而娓娓道来,平静如水,时而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重视读的指导,读中感悟
教学中,我结合文本特点,本课文章比较浅显,生字、词无须过多的解释,因此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读上,“默读、朗读、齐读、小声读、指读”等手法灵活运用,使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升华。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品味文中的精美词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这堂课总的来说,研读、体味文章的重点语段落实了,无论是对重点语句的把握、理解以及感情朗读基本上都做到位了。学生基本上能理解到位,能说出从文中理解到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
二、无痕引导,主题挖掘到位
文章最后引导学生树立起勇敢的面对挑战的决心,对此,课前我做了大量的设计,最后还是选用了让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只即将蜕壳的蝉,面对苏格拉底帮助的双手,你会怎样说?使学生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设想自己的就是一只即将蜕壳的蝉,进入角色状态,设身处地的想象,并将蝉于自身的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知不觉中,坚定了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战胜困难的决心。课堂上教师没有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刻意地做大段的说教,而是采用让学生立足文本,展开想象,进入角色,形成共鸣,自然而言的达到主题挖掘的深度,无痕引导,水到渠成。不足:
在文章的升华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挫折和痛苦,但我们也要学会自己去克服困难,要勇于磨炼自己,才能从中吸取宝贵的 财富,才能真正长大。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多个答案,很可惜没有学生谈到这些,原因可能是对于那些没有被苏格拉底帮助过的蝉儿们经历的痛苦同最后的结局应该进行一下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学生自然能够谈到类似的感悟。看来,教师备课这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备教材还是备学生,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只有“备”得充分,才能“讲”得到位。
第四篇:瘸蝉读后感
瘸蝉——我们
五一班赵晨希
“最后,笼中只剩下了一只蝉,一只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读了课文,我非常震惊。苏格拉底帮助了蝉,同样也和苏格拉底经历痛苦,但却永远与天空无缘,被困在笼子的角落。这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我们,就如同瘸蝉。
我们在生活中就如同瘸蝉,而父母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在生活中处处保护着我们,事事替我们不辞辛苦的忙碌。在学习上处处帮我们,哪道题不会,我们还没自己动脑筋,就有了畏难情绪,让父母当“救兵”来招架一翻。生活中,我们没有自理能力,洗衣、叠被、整理书包所有事情父母都包办了,有的时候,可怜的父母为了给我们“挤出”一点学习的时间,连洗脚、洗袜子都给代劳了。我们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瘸蝉”。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为儿女操劳的父母的确“可怜”!当心你们像苏格拉底一样,即使累弯了您的肩膀,但不一定真正对我们有益呀!我们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如同蝉蜕变一样必将经历痛苦和挫折,但必须让我们自己去承受,这样才能长出一双坚硬的翅膀,才能飞向广阔的天空。我们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不是依赖外力的帮助。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
伦凯勒年幼时因疾病导致失明及失聪,但她以自强不息的毅力,在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完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一系列著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海伦凯勒不愧为我们当代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
亲爱的父母,不要把我们变成“瘸蝉”,让我们像海伦凯勒一样,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蜕变成一只拥有一双美丽翅膀的鸣蝉。
第五篇:《瘸蝉》读后感
读《瘸蝉》有感
(一)这篇故事讲的是苏格拉底为了帮助正在蜕变过程中的蝉脱壳,最终反而使蝉变瘸了。
一群蜕变的蝉正在经历一场痛苦、激烈、煎熬的过程。出于善心的苏格拉底帮助了其中的一只蝉,替它剥开了蜕皮,想减轻它的痛苦。然而,当苏格拉底打开笼子时,其他的蝉都张开了新生的翅膀,快乐地飞向天空,而这只受过帮助的蝉却蜷缩在笼子的角落里,“扑腾扑腾”地拍打着翅膀,怎么也飞不起来。可怜的瘸蝉!它是多么的无助、孤独、悲伤啊!它那无力、残缺的翅膀就好像在扑打着我的心。这一幕引发了我的深思。
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带来了悲剧。为什么主观美好的愿望反而事与愿违呢?因为他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蝉蜕变的过程确实是激烈、痛苦、让人于心不忍的,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要蝉自己独立去忍受、去完成的,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帮不上忙的。只有经历这么一个残酷的过程,才能长出娇健的翅膀,飞向广阔无际的天空。正如一首歌所唱到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脱胎换骨的煎熬,哪能长出展翅高飞的比翼?别人的帮助反而使他落得个残疾,苏格拉底的行为用一条成语“揠苗助长”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联想我们生活中,不是也有种种的苏格拉底式的人物吗?比如说我们的班主任,出于责任性对我们默写英语单词总不放心,午休课时还要抽空帮我们默写,巴不得我们个个100分。可是到头来我们班的英语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不让他们干家务活。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妈妈把煮熟的一个鸡蛋让他带到学校去吃。在学校里,他面对这个鸡蛋却无从下口,不知道怎么剥壳,因为在家里都是妈妈帮他剥好的呀!这种孩子就像生活中的“瘸蝉”。联想到我自己,东西到处乱丢、不会整理是我的老毛病。在学校,桌肚像个杂货摊,老师叫上几个同学帮忙把它搬到走廊里去整理。在家里更是乱了套。一回家,红领巾扔在餐桌上,衣服脱在会客室,书包就在卧室门口一放……自己的书桌堆满了书、报、草稿纸、练习本、词典,每天做功课,我都是趴在这“废墟”上完成的。毫不夸张的说,卧房 1的地上竟无立足之地。一次,爸爸进来检查我的作业,还没进门,就被门口的大书包绊了一跤,起来后他就狠狠地批评我:“告诉你,做完一件事,从哪儿拿的东西就放回哪儿去,这样才会井井有条。你就是不听!”每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难过。我不会整理东西,这完全是因为在家里,我的东西都是妈妈帮我整理的呀!瘸蝉的故事让我明白:要加强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再让妈妈帮我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小事了。
蝉蜕变的教训让我懂得:自我磨练是何等的重要。我们现在学习任务确实很繁重,一天九节课,傍晚回家还得做作业。但我们现在是处于学知识的阶段,功课再多,也得努力学习。不这样,我们将来怎样走向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上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生活上要从小事学起、做起,锻炼生活的自理能力。
其实,形体上的瘸并不可怕。像张海迪姐姐高位截肢,但她数十年来照样坚持写作,成了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相反,有的人肢体健全,脑袋空虚,不学习,不努力,好逸恶劳,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以前来我们学校“醒悟人生”的少年犯就是个例子。所以,志残比形残更可悲。《瘸蝉》的故事给了我一个很深刻的警示: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老是依赖别人来帮助,这样他就像瘸蝉那样永远蜷缩在笼子里,不会飞向天空。
在生活中,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小困难,在你面临它时,你会怎么办?你是依赖别人还是自己冲过去?前者会让你舒适而安全,后者会让你磕磕绊绊。你的选择是什么?
说实话,我也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但是当我看完《瘸蝉》这篇文章时,我恍然大悟。
这篇文章写了一群正在蜕变的蝉经历着痛苦的洗礼,出于善心,苏格拉底帮助了其中一只蝉,替它剥开蜕皮,想减轻它的痛苦,然而,这个过程后,别的蝉都自由飞翔了,而这只蝉却飞不起来了。
我想,苏格拉底做了件事与愿违的事,那么在我们身旁,有没有类似事件发生呢?我去问妈妈,妈妈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当然啦,平时你遇到困难,妈妈没有帮你做,而是让你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为什么
呢,我就是不想犯苏格拉底那样的错误啊。”
对呀,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把孩子看做掌上明珠,一有困难就让孩子缩回自己的怀抱,那他们的做法与苏格拉底对蝉的善意帮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被“帮助”的蝉飞不起来,所以被宠的孩子“站”不起来,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朋友,我如果再重复一遍开始的问题,我想你会选择后者,因为,痛苦与挫折是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
瘸蝉——我们
“最后,笼中只剩下了一只蝉,一只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读了课文,我非常震惊。苏格拉底帮助了蝉,同样也和苏格拉底经历痛苦,但却永远与天空无缘,被困在笼子的角落。这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我们,就如同瘸蝉。
我们在生活中就如同瘸蝉,而父母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在生活中处处保护着我们,事事替我们不辞辛苦的忙碌。在学习上处处帮我们,哪道题不会,我们还没自己动脑筋,就有了畏难情绪,让父母当“救兵”来招架一翻。生活中,我们没有自理能力,洗衣、叠被、整理书包所有事情父母都包办了,有的时候,可怜的父母为了给我们“挤出”一点学习的时间,连洗脚、洗袜子都给代劳了。我们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瘸蝉”。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为儿女操劳的父母的确“可怜”!当心你们像苏格拉底一样,即使累弯了您的肩膀,但不一定真正对我们有益呀!我们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如同蝉蜕变一样必将经历痛苦和挫折,但必须让我们自己去承受,这样才能长出一双坚硬的翅膀,才能飞向广阔的天空。我们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不是依赖外力的帮助。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
伦凯勒年幼时因疾病导致失明及失聪,但她以自强不息的毅力,在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完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一系列著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海伦凯勒不愧为我们当代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
亲爱的父母,不要把我们变成“瘸蝉”,让我们像海伦凯勒一样,经受
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蜕变成一只拥有一双美丽翅膀的鸣蝉。
遵循自然之道----《瘸蝉》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瘸蝉》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千,收获颇丰。文章也使我对“服从自然,才能战胜自然。”这句话,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文章讲述了:苏格拉底看到了蝉儿痛苦的蜕变过程,于心不忍,帮助了一只蝉儿蜕壳,试图“减轻”它的痛苦,谁知,结果却不尽人意----自己努力的蝉儿都对飞翔跃跃欲试,但经他帮助的那只蝉儿却瘸着腿,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读到这里,我不禁替蝉儿惋惜,它因为人类的帮助离别了它向往的天空,这是怎样的折磨!那蜕壳时的苦和它现在的痛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是刀在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这句话写出了蝉蜕壳时经历的巨大的痛苦,让人读得惊心动魄,不由得心中一颤,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拯救”它的原因吧。但是,读到结尾“最后,笼中只剩下一只蝉,一只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这又是何等的痛苦!我想:一只蝉儿经过人的手完成蜕壳,虽没有经历骨肉分离的肉体上的痛苦,但那不能飞翔的精神上的打击,难道不是“胜似刀在剥皮!胜似火在烧身!胜似剑在剔骨!胜似针在穿心!”吗?
在鹰刚出生时,他们的父母只是在“关照”它们几个月后,便让其自己练习飞翔。而经过这种训练的鹰,都性情凶猛,捕猎得心应手。父母表面上是“狠心”地放开孩子,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爱?
父母们,放手吧!不要让您的溺爱变成孩子一生的负担。
一只蝉,从幼虫到蜕变需要十七年,却因为人类的不到几秒的动作,毁掉了蝉的一生。
人类,放手吧!不要让你的同情变成动物一生的痛苦。
自然之道,无法改变。只有遵循与保护,才是回报它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