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泠八家篆刻艺术精赏,永不落幕的篆刻博物馆
西泠八家篆刻艺术精赏,永不落幕的篆刻博物馆
西泠八家,是清代杭州籍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八位篆刻名家的合称,是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又称“浙派”,篆刻流派及印人略谈,秦汉至今中国主要流派集。丁敬开创的雄健苍古的浙派风格,其风格之新,艺术之美,一洗浮滑纤巧之习气,正如孔云白《篆刻入门》所说:“当徽派盛行之际,有西泠丁敬突起,乃夺印坛盟主之席,开千五百年印学之奇秘,世称浙派之始祖”。后七家篆刻大都效法丁敬,风格崇尚秦汉,刀法阳刚大气,艺术各有成就。丁敬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别署钝丁、梅弄、清梦生、玩茶翁、胜怠老人、孤云石叟、丁居士和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人。自幼家贫,以卖酒为业。曾举“博学鸿词”不就,终身淡薄功名不愿仕宦。博学好古,精于鉴赏,擅画,尤善画梅,用笔苍秀,极粗头乱服之致。篆刻成就极高,取法秦汉,并吸收何震、朱简之长,参以隶意,用切刀法刻印,别具面目,为“浙派”创始人,“西泠八家”之首。书法分隶皆入古,篆书尤妙。蒋仁
蒋仁(1743—1795),原名泰,字阶平。因得到汉“蒋仁”铜印而效汪关之例改名,更号山堂、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人。一生布衣,诗画兼工,行楷书称妙当时,被推为“当代第一”。尤善治印,印风、刀法苍劲简古,篆法静穆洗练,较丁敬则稍趋工整,形式亦少变化,故章法上看来更为纯熟。亦善刻竹与画山水,皆有逸趣,为时人所喜爱。蒋仁 真水无香印蒋仁 行书 屏条黄易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浙江仁和人。树谷子,监生,官济宁同知。工书,娴熟隶法。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抚印为丁敬高足,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恽寿平。官济宁时,一花片叶皆能于质库易钱。间作墨梅亦饶逸致。小松所得金石 黄易刻奚冈
奚冈(1764—1803),初名钢,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蒙泉,别号奚道人等,浙江钱塘人。祖籍安徽歙县,从小随父亲寓居钱塘。工书法,行书、草书、篆书无一不精,其成就最大的是篆刻和绘画。在篆刻上,他宗法秦汉古印,推崇丁敬,笔法拙中求放,布局善变,古朴雄健,并善用切刀,领浙派篆刻阳刚风气之先。奚冈作品 陈豫钟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人。出生于金石世家,收藏颇丰,喜作兰竹,篆书得李阳冰神韵,遒劲工挺,篆刻取丁敬及汉印法,典雅工致,增益修饰,和陈鸿寿年龄仿佛而结为至交,并称“二陈”。癖好金石文字,精于墨拓,收集拓本数百种。著有《古今画人传》、《求是斋集》、《求是斋印集》等。陈豫钟 快晴阁陈鸿寿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曼寿、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人。拔贡,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等。能诗文,擅长书画,行草篆隶都有自己的风格。陈鸿寿好金石碑刻,收藏甚富;又以制作紫砂壶著名,人称其壶为曼生壶。著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篆刻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篆刻宗法秦汉玺印,旁及丁敬、黄易诸家,与陈豫钟齐名。陈鸿寿篆刻 松宇秋琴陈鸿寿篆刻 问梅消息赵之琛
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浙江钱塘人。嗜古,长于金石之学,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以陈豫锺为师,兼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亦工书善画,媲美奚冈。山水师黄公望、倪钻,以潇疏幽淡为宗。花卉笔意潇洒,点色清雅,饶有华岩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染,体态毕肖,为写生能手。晚年喜画佛像。著有《补罗迦室印谱》。钱松
钱松(1818—1860),本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晚号未道士、西郭外史,浙江钱塘人。善作山水花鸟,尤其精行、隶二体,篆刻法丁敬、黄易和陈鸿寿诸家,后复归秦印,尝摹汉印二千余方,广收博取,融会贯通。其作品章法出新,而刀法则能总结前人经验,以切中带削的方式表现出线条的立体感,在“西泠八家”中有开宗立派的面貌,吴昌硕亦受其影响。著有《铁庐印谱》。
第二篇:在书艺堂中精鹜神游-刘兴祥先生书法篆刻艺术
在书艺堂奥中精鹜神游
-----------文(王力)
刘兴祥先生是泉城济南知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四十多年来他与艺术忘情相交,艺术又与他相交忘情,不仅入得艺术之门槛,踏上艺术之殿堂,而且深入其堂奥而精鹜神游,就其书法艺术而言,刘兴祥先生的创作得到了人们的理解、赞赏与推重。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书法大赛,为多家商号题写牌匾。
在书法创作中,刘兴祥对于传统的技艺已烂熟于胸,神运于手。在结体上,他十分重视主与次、实与虚、动与静、大与小的相对、相辅、相比、相衬的辩证关系,表露出一种自然天成、相映成趣的意味。在结体时刘兴祥考虑到章法的全部,又在布白时考虑到结体的局部,从而形成血脉贯注的有机整体,求其和谐、求其流动、求其生命。在刘兴祥作品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其生意盎然的、或浓或淡、或浅或深、或润或焦、或淡中含浓,而同样予以生命的情趣。
书法艺术,应古人而来,而能发展古人向来者去。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教授曾说过:“若拘守一隅,惟旧辙是循,如邯郸之学步,此等粥饭汉,倘使参访大作,定须吃棒遭喝,匍匐而归。”刘兴祥先生循传统而不拘于传统。他在古代的碑帖中徜徉留恋、反复临摹,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他先后拜书法篆刻名家为师,博集众长,并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在秉承师训的真传中,在自己炼狱一般地磨穿铁砚中,刘兴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字外功夫的锤炼,是刘兴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工作之余他如饥食渴地博览群书,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各方面文化知识,成了一位复合型文化人,不但攻于书法和篆刻。他还对诗词歌赋、音乐特别钟爱并在其中汲取艺术营养。刘兴祥的篆刻明快简洁、刀法爽利、构图精巧、变化叠出又落落大方。“清、隽、静、雅”四个字颇能概括他的作品风格。他反对“把草率当老练,以粗糙代古拙。”他主张临印首先要达到“形似”,进而追求“神似”。决不可“形似”的功夫还不到便忙着搞“神似”。
刘兴祥先生在书法、篆刻上不断的寻幽探胜,有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即是他胸怀坦荡、谦恭好学,他默默地,不求名、不追利。他对有教于他的名家前辈,则景仰敬佩,穆怀不忘,他对于同辈书家刻友、切磋琢磨,无以相轻之陋习。他只要有益于他书艺进步的,不管是老是小,兼收并蓄。他极真诚的征求别人对于他作品的意见。
刘兴祥就是这么苦心孤诣地在书艺道路上上下求索,在书艺的堂奥中精鹜神游。愿兴祥兄在书刻艺术的太空振臂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