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情感对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熏陶感议

时间:2019-05-15 04:4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文情感对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熏陶感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文情感对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熏陶感议》。

第一篇:课文情感对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熏陶感议

课文情感对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熏陶感议

论文提要:

本文中心论题是想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挖掘,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和谐的发展。

语文课程本身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无疑是深广的,因此,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充分挖掘课文本身和课外语文教育资源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导行,以情育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及其背后情感的体悟,给予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熏陶、引导。促使他们在人生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予以潜移默化,为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夯实基础。

本文通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和亲其师,信其道这两个基本观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得出了课文情感的挖掘必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以至对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的作用作出了毋庸置疑的肯定。

关键词: 【链接】 【情感】 【纽带】 【个性】 【发展】

何谓情感,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不仅包括情绪,也包括审美、道德、认知、劳动、自我情感等等。情感教育理论源于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又称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教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情感教育刻不容缓,著名教育家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磋砣,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某报报道:有4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这4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一个小伙伴不慎溺水,另外三个孩子居然既不呼救也不报 警,“从容”地掩埋好小伙伴的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这起事件,一方面反映出 孩子们可能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更说明了孩子们缺乏起码的情感。

我又想到曾在《人民日报》上读到的一则报道--《大学生家书惜墨如金》,写的是两名学生考上外地高校后给家乡父母写信,其中一名学生在信纸上写了“一 切平安”四个字,另一名学生的父母接到儿子的来信,拆开一看竟没有一个字,只见信纸上画了几个大问号,面对这些问号母亲思索片刻,苦笑地对老伴说:“儿子 是嫌钱寄晚了!”。这两名大学生的家书反映出他们对含辛茹苦的父母非常无情。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同时情感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途径。情感教育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人性化所在,它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置身于各种感情波动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人生,感情人生真谛,体验亲情友情,自强不息,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①(《语文课程标准》第1、2页)而语文恰恰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担当着教育教学中“文以载道”的重任,她那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能充分的带给学生精神享受,体验生命价值,感受精神自由,其德育内容相当丰富,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②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中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的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受到课文中价值取向的熏陶和感染。其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在学习情境的积极创设中以文情激生情﹒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等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首先,在精心的预设中进入课堂。

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言学习中。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的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把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感知到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情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进一步转化为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习语文的持久动力。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心情,颁奖会上人们兴奋高兴,医院里人们心情压抑。利用这一道理,教师可用设置一定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 教学《海底世界》,教师可在教室四周张贴上海洋鱼类,植物和矿物的图片,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如同置身于“海底世界”一般。在这样的环境中来学习《海底世 界》,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

其次,要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

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再者:情者文之经也。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学习《海伦•凯勒》一文,要用“如饥似渴”写一句话,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如果借助一次长跑比赛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嗓子冒烟了,嗓子干得快要冒火了„„”的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丰富学生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给学生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与海”③的阅读感受。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新课标中确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师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的个人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为人师,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的健康的人格形成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情、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成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我的油布伞》中的骨肉情,《聂将军和两个日本小姑娘》中的人道情,《大江保卫战》中的乐观向上和奉献精神。这些都使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了一定的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健康人格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优美的文字中以情导情

以情育行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还是引人入胜的小说;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塑造关键阶段,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境体验、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个性情感。要注重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必要时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进了解。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令人心惊胆寒的洪水场面,展现我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抢险中所表现出的牺牲精神,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爱之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激起学习英雄人物的情感。“一石激起千层浪”。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在关键时刻在学生的心中扔下一块“石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并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要“晓之于理,动之以情”。⑤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就使得“文章不是无情物”,有些还是孕风裹雨,夹雷挟电,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备课时必须“情化自己”,然后,“情入课堂”,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于漪老师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备课时她想到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想到了周总理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想到了周总理为人民为国家出尽了力,操碎了心,想到了周总理把骨灰撒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临终嘱托,吟诵之间,悲痛欲绝,用泪水写下教案,上课时真正做到了“如出我口”,“如出我心”,热泪拌着声音走,呼唤起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高潮处,师生终于抑制不住感情的闸门,课堂上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形成了作者、教师、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这一节课中,教师作为中介角色,在理解教材时做到了“情化”。诗歌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迹”,⑥不能情化,不由情入,又何处见理?而从语文德育的特点看,这“好雨”要下得无声无息,潜滋暗长,更需要施展情的魅力。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无论是国外的教育大师,还是我们的先辈孔子、徐特立、叶圣陶、陶行之、师霞等。都以其个人的魅力引响着自己的学生,使学生得到了他们的熏陶。

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师 生关系是教育管理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在教育管理中 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在正确的认知和 积极的情感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 和稳定性的普遍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能够沟通师生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并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 需要。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 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首先,教师要有爱心,要宽容,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方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亲切、喜爱的情感。

再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⑦因此,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教师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经验的快感,达到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第三,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教师的工作是极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年第四期)。⑧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中的情感教育,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第四是身教感化的教学形式。中国 古代有着身教重于言教的正确教育观。从情感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若能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学生,能达到单纯的言语难以达到的 以情动人的效果。如墨子以吃苦耐劳的行动对学生进行鼓舞示范,使学生大都有“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勇敢精神;王夫之也要求教师要“躬 行倡导”,他本人就常年在艰苦的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是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张扬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具有健全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学生。

杜甫《春夜喜雨》的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绘的是合理想象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在进行语文德育时,也应有这种情不自禁的想象,只要我们切实有力地抓好语文德育,尽管其影响未必一年半载就看得分明,但对学生发展、成长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广泛的、深远的。我们完全可以乐观地认定,在祖国的明天,花团锦簇的灿烂美景一定会出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定能茁壮成长。参考书目:

《挑战与对策》(杨九俊)

第194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词解释》

第45页 《语文课程标准》

下载课文情感对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熏陶感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情感对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熏陶感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