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金 论文

时间:2019-05-15 04:5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巴金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巴金 论文》。

第一篇:浅谈巴金 论文

浅谈巴金

摘要:“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

关键词:奉献

勇气

责任心

热爱生活

追求梦想

儿时学习过巴金先生的一些文章,不曾有过很深的感触,不曾走近巴金先生细细地体会先生的文章,不曾认真地体察先生奋斗一生的信念。

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与巴金老先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总觉得巴老是一个乐观的战士,他渴望将自己的一切都能够奉献给祖国,给人民。奉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什么回报,只是最纯粹的奉献。他说过,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正是这种单纯的奉献“动机”,激励着他不断前进。确实,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担负着一些使命。做一盏明灯,照亮黑暗。巴金先生曾谦虚地认为自己不配做这盏明灯,他愿做一块木柴,把他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增添一点点温暖。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奉献,而并非接受。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把勤奋写作作为自己的职责的普通作家,只是一个争取说真话,争取做好人的普通人。他这种平和的心态感染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作为一个年轻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90后的我们不是更应该把自己的光和热在自己人生的春天释放,把握住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在春天绽放青春的风采。

巴金先生曾经告诉我们,往前进,就不会灭亡,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青春是美丽的,春天是属于年轻人的。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鼓励我们年轻人勇敢前进,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巴老多次在作品中歌颂春天,如“在生活里是充满着春天的。秋天里的春天,冬天里的春天,而且有很多很多的春天。”“春风,我感谢你,你煽起了我的生命之烈焰,你吹散了我的苦痛之回忆;春天,我感谢你,在你的怀抱中我觉得生命是无处不在„„”“然而春天在敲门了。只有那些聋子才听不见春天的声音。谁不愿意打开门跑出去迎接春天,谁不愿意让春天的风洗一洗自己的心肺?”.巴老何尝不羡慕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然而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激励我们去延续他的梦想,让我们像新生的太阳一样去追寻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我想,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竭尽我们所能去完成梦想,让我们的人生无悔。

在巴老的一生中,他始终奋斗不息,勇敢地去奋斗挣扎。他认为人们要努力奋斗,即使奋斗结束,我们依旧不免于灭亡,我们也应该奋斗。奋斗的生活毕竟是最美丽的生活,虽然里面也充满了痛苦。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然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巴老先生说“我是不会屈服的。我是不会绝望的。”在他的作品中无论笔调怎样不同,而那贯穿全篇的基本思想却是一致的。自从他执笔以来,他就没有停止过对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的攻击。他永远忠实地守住他的营垒,并没有作过片刻的妥协。

这就是我认识到的巴金先生,当然我对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会从我对他一生的感悟中攫取到让我终身受用的东西,激励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何强 辜也平

《巴金诤言》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4 阎焕东 《巴金自叙》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吴福辉 钱理群 《巴金自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薛家柱 《巴金与西湖》 杭州出版社

第二篇:论文浅谈巴金的《家》

浅谈巴金的《家》

【内容摘要】:在现代文学的长河里,在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里,巴金的《家》,以其独特的魅力占取一席之地,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它对中国现代青年人生道路影响之大。巴金以青年人的激情描写了他那一代青年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进行的勇敢斗争和不懈追求,在一代青年人里引起了共鸣,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是一盏耀眼的启明灯,指引着在黑暗中的人们寻找光明。

【关键词】:巴金、《家》、光明、迫害者、叛逆者、觉慧、觉新

热情地寻找光明的人——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腐败和幼弱者和劳动者的苦痛境况、悲惨命运,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萌生了对旧制度的反叛思绪,也构成了他终生创作的“情绪记忆”。他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家·新版后记》《巴金全集》第一卷,第453页)

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读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在那里他读到了《新青年》《每周论坛》等倡导新文化的刊物,也阅读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些作品。1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法国,1928年底归国。这期间,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并且开始读卢梭和伏尔泰的著作,在中外文化的融通中,他的眼前不时的呈现出“另一个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取自由谋幸福的奋斗之大悲剧。(《前夜·译者序》)在苦闷与痛恨中,他把爱与很交织起来,陆陆续续的写成小说。1928年8月,巴金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发表在《小说月刊》1929年1至4月号上,之后又将《死去的太阳》《新生》和“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巴金以饱满的激情和美好生活的热爱,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1936年,鲁迅便赞许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一部热烈而忧郁的青春小说――《家》

在悠久的年月里“家”是中国人大的安乐窝,是休憩的港湾,可巴金笔下的“家”在新时代的风景里成了牢笼。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离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在这个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联的大家庭里封建的理论规范和儒家的教义,像无形的绳索一样禁锢着年轻一代的手脚,虐杀着他们的生命。

1.它外表庄严优雅,内里却荒淫腐败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那是“四世同堂”之家崇尚“和乐”之分,表面上肃穆庄严,幕后到处都是邪恶和隐私。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威严的象征,然而他自己却又在涑渎着家庭的尊严。他在子孙面前道貌岸然进行着“万恶淫为首”之类的家庭教训,自己却在玩小旦,娶姨太太,过着荒淫的生活。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以“避血光”让临产的瑞钰到城外生产最后死于难产;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乱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个家庭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2.高公馆是一个制造“吃人”罪恶的厨房。

高公馆是一座坟墓,使一些人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高老太爷为了早日实现“四世同堂”的梦想和承传家绪,他剥夺了觉新的理想、失业、青春和爱情。觉新的青春于是就在抑郁、无奈、痛苦中枯萎;他与梅表姐从小青梅竹马、相亲相爱,却因为在父辈中的一次不愉快的争吵中最终错过,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的离开了人间,一支本该灿烂的梅花在无望中颓败。瑞钰是一个贤淑善良、宽容的女子,她在一次抓阉中成为觉新的妻子。觉新虽然不爱但却以夫妻之礼代之,夫妻之间也相敬如宾,平淡中也算一种幸福吧,可这种奢侈的幸福在陈姨太之流闹所谓的“血光之灾”邪说中结束,她和梅都是礼教的牺牲品。另一个年轻的生命鸣凤仅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少年的少女为保全纯洁的爱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3.表象强固而实则虚弱,最终必然崩溃

高公馆看似强固实则虚弱,各种矛盾重重,家内高老太爷是这个把宗法礼教当做思想支柱的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在高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旧家长、旧制度的缩影,在他身上鲜明体现了封建制度专横、虚伪的本质特点。“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这就是高太爷的信条。高家以外有冯乐山“死教会”的老恶棍与之交好,军阀督军的支持,各种姻亲而建立的关系网。

即使看起来到此坚固的高公馆也必然崩溃家外,辛亥革命结束,专制政治势力消弱,经济支柱动摇,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反封建反礼教会越演越烈,思想统治也开始动摇,封建

专制体系摇摇欲坠。

高家内部斗争重重,克安、克定这两个坐吃山空、耽于肉欲的败家子家长的塑造,揭露了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而克安、克定的堕落,高家太爷因失望、幻灭死去,后代创业宗业一代不如一代,挥霍、堕落却一代胜过一代;另一方面,在封建压力下,觉慧、觉民走上反抗的道路。离开高公馆,反抗斗争加速了高家的崩溃。

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的迫害者与叛逆者

巴金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要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家》中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竟不感到是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呻吟出来的,是自然地天呼。

他在《激流》总序里写到:“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的知道了。”

巴金在《家》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有专横独断、荒淫无耻的高老太爷和冯乐山,有闲懒堕落的高克定、高克安,有道貌岸然、一心支撑着这个家庭的高克明,也有庸俗、虚伪、专事明争暗斗的陈姨太等等。在这些形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摧残,青年们过着各不相同的痛苦生活。在作者笔下,觉慧与觉新、琴与梅、淑英与蕙,鸣凤与婉儿这些人物的处境和命运都是以对比的方式来刻画的,并借此表明:逆来顺受就会成为垂死的封建势力的祭品,只有反抗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高公馆里长辈们不仅把持着经济大权,而且以旧的道德教义威压着幼弱的青年和妇女。在这里,进新学校被视为异端,婚姻自主更被视为大逆不道;这里的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的囚犯一样,”就是在这样森严、古旧、冷酷的大宅子中,青年、特别是妇女的青春和幸福被葬送了。在《家》中,我们看到仅仅13岁,脚便裹成畸形的淑英,被执拗的父辈强令嫁给凶狠刻薄的郑英,终至忧郁而死的蕙和由于是女辈,不能传嗣竟至被父母虐杀的淑贞。

那个爱而不能的梅,那个多情的女子本该有美好的归宿,但就因为双方父母一时的任性给破坏了。和不爱的人结婚本就不幸,不到半年却又成寡妇更是不幸。她虽然思念她的旧情人——觉新,觉新也仍然钟情于她,但觉新已另有了瑞珏。而瑞珏又是一个贤淑、善良的

女子。于是,她陷入了爱而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只能靠回忆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度日。这种回忆也就成了她的一种追求,但这种追求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更增加她的痛苦。她终于夭折于这样的矛盾和痛苦——爱而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成为封建礼教的又一受害者。

除了梅还有鸣凤,那个为爱坚守纯洁,不愿被糟蹋的她选择了投湖自杀,也许湖才是她最好的归宿,平静、纯洁。瑞珏,一个端庄、贤淑、宽容的女子,虽和丈夫相敬如宾,但她更心知肚明,她不是丈夫的最爱。她强颜欢笑,爱丈夫喜欢的一切:梅花甚至包括丈夫喜欢的女人,她真心地同情梅帮助梅,就算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子也难免一死。她死在封建迷信之下,她们都是一群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年轻女子,是一朵朵盛开在寒夜的花朵,却一朵朵夭折。

巴金在《家》中不仅仅描写了一群年青女子被迫害的悲剧,更不惜重墨给我们描写了一个“软弱的好人”觉新和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徒”——觉慧的现象。

觉慧是高公馆第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富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长辈们的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反顾地走出家庭。觉慧性格中除了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方,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理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风相爱,又经常处于一中矛盾中,下不了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种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的反映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新——巴金笔下一个软弱的好人,封建末期最后一个孝子形象。

(一)旧文化熏陶下一个失掉青春的青年。

1、“孝悌”文化熏陶。

高觉新是高家的大少爷、长子长孙,相貌清秀,聪明机灵,他曾经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也有过美好的梦想,但长辈的安排把他的梦彻底打碎了。他本来预备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深造,甚至想到德国留学;但父母早早为他安排了工作,让他挑起家庭的重担。由于中国“孝悌”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先,他是高家的长子长孙,他必须担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为此他牺牲了爱情,他本有意中人梅表姐,但父亲为他包办婚姻,用抓阄的方法决定了他的终身大事。后来父亲不幸早死,他又过早挑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担。这一切,他都毫无反抗的接受了,他知道这只能使他毁灭,但又无法解脱,最后他不仅失去了爱情,还有儿子(海臣)妻子(瑞珏)还有自我。2、长子文化的载体形成了历史的“中间人物”。

《家》中说:“高觉新是觉民兄弟称作“大哥”的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是长房长孙,正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

社会角色决定了家中处境,他处于大家庭的内部矛盾纠葛的旋涡中心,是贯穿长辈、晚辈的枢纽。因此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而且以此律人、懦弱忍从、委曲求全、敷衍处世,他感到“不断的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形成了他“作揖主义”的人生哲学。

(二)一个有着两重人格的失掉青春的青年。

“持中贵和”是觉新的人生观。老一辈把他视为“祖业的继承人”喜欢他;少一辈把他看作可信的依托,敬爱他。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力图采取中立,缓和矛盾。他屈从封建传统,但在屈从中也常有不满和痛苦:同情被长辈压制的青年,但同情中有劝诱;既是旧礼教的受害者,又时时处处以旧礼教为处世行事的最高准则;既渴望着自由解放,又无力与旧家庭决裂;既说着要为别人牺牲自己,又常常让别人为自己的孝道而牺牲;既极其痛苦,又在麻木中苟且偷生。如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两个弟弟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新青年。他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这样矛盾,在弟弟和长辈的冲突中他处境尴尬。思想上,他倾向于弟弟;行为上,又服从长辈。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祖父大骂一顿,关在家中。觉新同情觉慧,但又让觉慧听祖父的。觉民反对祖父包办婚姻而逃婚,他同情觉民但又想找回觉民。长辈们逼他妻子瑞珏到城外生产,他不愿意,但也服从了,但在《家》的最后,觉新目睹瑞珏、梅的惨死,又受到两个弟弟的影响,终于有所觉悟而帮助三弟觉慧逃出了家庭的“樊笼”,并表示:“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逆,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觉新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载体。

艺术特色和成就:

1、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一般不注重肖像、形体和服饰的描绘。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写觉慧在鸣风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又如通过生活中各种细节的描写来突出觉新性格的两重性。整个作品人物众多,情节线索纷繁多样,主要以三组恋人七个角色的生活故事为叙述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

2、善于大开大阖地展开铺排,用独特、富于变幻的人物命运打动读者。作品以第二十五节“新的路”为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五节是悲剧、冲突的酝酿、预付期,后十五节是爆发期。在前二十五节里,作家既通过一两节重点写一个人的方法,对一些主要人物进行了刻画,又通过一些大场面的描写将许多人物穿合在一起。这二十五节也可以说是“放”的阶段,将诸多头绪,关系一一铺开。从第二十六开始,作品进入悲剧、冲突的爆发期:先是鸣风的悲剧,接着是高老太爷派定觉民婚事;觉民为争取自己与琴的爱情开始抗婚;以后是梅的夭亡;往下是克定丑事的败露,高老太爷幻灭而死,瑞珏临产时死于城外,觉慧远走上海等。这后十五节其实是“拢”的阶段,浓墨描写一个又一个悲剧,展现一桩又一桩冲突、变故,充分显示了作家善于组织冲突,大副度推进情节的非凡才能,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束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使巧妙的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井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3、作品语言上独具魅力。《家》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心理,都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作品产生诗话一般让人久久留连的意境和情趣。

黑暗里的启明星

巴金《家》的思想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控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并写出了它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崩溃、过程。而《家》则将一切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纳入到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

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之中。

其次,它通过有着两种人生态度和性格的旧家庭青年男女的对照描写,肯定了人生、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的生活哲学,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和成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虽为同一父母所生,长年朝夕相处,但相差不几年的经历却使他们成为恍若隔世的青年。最后三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赞扬了觉民,觉慧为争取自由幸福而积极反抗的人生观。

《家》的现实意义

《家》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及青年人的斗争过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精神。那股生活激流的力量,正如巴金所说:“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家》曾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反抗旧家庭、追求新生活,也曾激励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现在和将来《家》也一定能激励更多的青年为追求幸福合理的生活而大胆奋斗。解放初,巴金曾说,《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经过三十年的教训,他终于认识到:“我的书还不曾“消亡”“买卖婚姻似乎比我写《激流》时更加普遍,今天还有青年男女因为不能同所爱的人结婚而自杀„„各种打扮的高老太爷千方百计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光彩。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文学采英》

沈振煜

李守仍

吴建波

湖北教育出版社

《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

林志浩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明的阶梯〉

贺立华、汤顺文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题解〉

夏明钊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三篇: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 李尧棠

毕业院校:成 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巴金、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1982年 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别名:

1983年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国籍: 中国

主要成就:1990 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2003年“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出生日期:1904年11月25日

代表作品:《 家》、《春》《秋》

逝世日期:2005年10月17日

原名: 李尧棠

职业: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字: 芾甘

成都百科·人物

成都,是一个让人呆下来就不想走的城市。巴蜀之地,多少英雄豪杰,独领风骚。欢迎来到城市百科-成都站。城市百科,读懂每一座城市。在这里,您可以了解成都的人物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走进成都】

巴金小说作品

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

其他

寒夜

中篇小说 海的梦 ▪ 春天里的秋天 ▪ 灭亡 ▪ 死去的太阳 ▪ 砂丁 ▪ 萌芽 ▪ 新生 ▪ 利娜 ▪ 憩园 ▪ 第四病室

英雄的故事 ▪ 明珠和玉姬 ▪ 复仇 ▪ 光明 ▪ 电椅 ▪ 抹布 ▪ 将军 ▪ 神·鬼·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短篇小说集

目录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人生事记

个人作品

著作书目

译文集汇

巴金作品译本

一封乡书

成就贡献 名言警句

社会评价

展开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人生事记

个人作品

著作书目

译文集汇

巴金作品译本

一封乡书

成就贡献 名言警句

社会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我国文学界有“鲁郭茅,巴老曹”的美称,也就是说,我国文学界的泰斗主要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

巴金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鸟的天堂》被选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并有散文随笔集《龙.虎.狗》其中短文两篇《日》《月》被选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被选为新课标高一必修一中的课文。《“独立思考”》被选为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课文。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曲奏南薰,霞焕椿庭。人歌上寿,仁者遐龄。立言立德,益世益民。如鹤如松,长寿常青。百岁翩临,华夏集庆。海上人瑞,天际有星。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共三部,还有《家》),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

巴金先生照片资料(20张)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编辑本段人生事记

一九二七年

动身法国,先到马赛,后往巴黎,并开始着手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并以惊人的速度于同年完成小说。

巴金

一九四四年 〔桂林——贵阳——重庆〕

《春》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萧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 送萧珊到四川旅行。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 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四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后,用强烈的话语表达了对巴金的赞叹。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巴金-多年不拿分文报酬的业务。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巴金、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光复。

七月 27日,桂林光复。

七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本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萧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飞坊五十九号三楼。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联名致电昆明各校师生,悼念因国民党特务和军队袭击捣毁学校而遇害的师生。

三哥尧林病故,亲自安排入殓、安葬。三天后回重庆。

16日,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17日,上海文艺界聚会,成立文协上海分会,巴金虽未出席,仍被选为分会理事。

本月 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

〔重庆——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信中呼吁废止文化政策,确立民主的文化建设政策。

本月 中篇小说《第四病室》由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杂记》出版。

巴金画像

月底,萧珊和女儿返上海。

本月 和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联名发表《致美国国会争取和平委员会书》。

五月 5日,出席全国文协在张家花园召开的庆祝文艺节大会。11日,出席文联社发起的文艺座谈会。21日,离开重庆到上海。

六月 和马叙伦等上海各界人士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永久和平。

这期间负责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务,并开始编辑《文学丛刊》第八、九、十集。

七月 16日,与茅盾、叶圣陶等二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开始在“文协”上海分会的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在这之前曾在《环球 》画报上刊载一些章节。

十二月 31日,长篇小说《寒夜》结稿。这是建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一九四七年

〔上海——台湾——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为亡友鲁彦编辑《鲁彦短篇小说集》,并作《后记》。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胡风等十三人致电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控诉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湾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从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怀念》出版。

九月 编辑自选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风书店出版。

十一月 参加编辑“文协”主办的《中国作家》杂志。

一九四八年

三月 译作《快乐王子集》(英国王尔德著)出版。

四月 开始翻译妃格念尔的回忆录。

五月 31日写信给法国学者明兴礼,谈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欧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六月 译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为亡友缪崇群编辑出版散文集《碑下随笔》,并作《后记》。

八月 改订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为《西班牙的曙光》,于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继续翻译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静夜的悲剧》出版。

一九四九年

三月 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参加马宗融公葬仪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下午与黄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后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军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协商增加董监事人数,提名巴金、朱洗、吴朗西、毕修勺、章靳以为常务董事,朱洗为董事长,康嗣群为总经理,巴金为总编辑。

六月 从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写《我是来学习的》。19日大会闭幕,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该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将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务交康嗣群。

本月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体会议。

十月 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十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蒲宁与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契诃夫》,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零年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的讨论柳青《种谷记》的座谈会。

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务董事职。

四月 24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职。

五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剧场参加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历时六天,29日闭幕,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

28日,儿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职务。

本月 译完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四篇,连同旧译稿一篇,新编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波兰、苏联访问。临行前,代表团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短篇小说集《红花》。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达莫斯科,13日到达华沙,16日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开幕,22日闭幕。这斯间访问了奥斯威辛和克拉科城。29日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从华沙到莫斯科,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西伯利亚等地。

十二月 18日离开苏联的奥特波尔回国,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庆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胜利,欢迎和大代表团返国大会,朱德、宋庆龄、李济琛、沈钧儒等出席。

本月,返回上海.一九五一年

二月 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编译《纳粹杀人工厂枣奥斯威辛》。将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难》二书合编改名为《西班牙的血》。均于3月出版。

三月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问信及其他》结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25日参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任副团长。同行的还有靳以、方令孺等。在一个多月里,访问了济南、沂南、镇江、扬州、盐城、兴化等城镇,八月底结束。

十一月 译完迦尔洵的《癞蛤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筹备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任团长。该团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十八人。自10日起开始进行入朝前学习。

三月 7日启程离京,15日到达安东,16日过鸭绿江,20日到达朝鲜前线,22日会见彭德怀司令员。25日写完《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28日彭德怀看过文章后复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见。31日到达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联名发表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4日受到金日成接见,并参加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举行的座谈会,然后去开城前线。

十月 1日在开城附近和志愿军一同过国庆节。

本月 从朝鲜回国。

一九五三年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参加华东话剧工作者新年联欢。

二月 关于朝鲜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出版。

三月 24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通过茅盾、周扬、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为全国文协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梦》《雾·雨·电》(三部曲合一版)《家》《憩园》《旅途随笔》《还魂草》以及《父与子》(新译本)陆续重新修订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写《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说,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访问。

15日,在沙里院市参加黄海道五万四千人的群众大会,纪念朝鲜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开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因在朝鲜未能出席,写了《衷心的祝贺》一文。

十月 1日,在开城前线前沿阵地和志愿军一起庆祝国庆。

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同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主席。

这期间,在朝鲜写成《保卫和平的人们》集中的散文、特写。

十一月 6日?日,华东作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会,当选为理事。

十二月 离开朝鲜回国。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组成华东作协创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

一九五四年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华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第二次扩大会议,讨论1954年工作计划。

六月 译著《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达莫斯科,应邀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14日参加契诃夫纪念馆的开幕典礼,法国小说家勃赖德尔、罗马尼亚诗人别纽克同车前去。与苏联作家费定第一次见面。15日上午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为契诃夫扫墓;晚,在工会大厦出席“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作《向安东·契诃夫学习》的发言。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艺术剧院看《万尼亚舅舅》。17日下午,在高尔基公园露天剧院参加“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晚会。18日在瓦赫坦坷夫剧院看《海鸥》。21日起前往雅尔塔、罗士托夫城、大冈罗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访问参观。

八月 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

九月 4日,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四川代表)。15日至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

本月 编选《巴金短篇小说选集》并写《自序》,次年3月出版。

编选《巴金散文选》并写《前记》,次年5月出版。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出版。

一九五五年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国各人民团体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上被推选为出席亚洲作家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郭沫若任团长。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举行的欢迎会,在会上致词。6日大会开幕,10日闭幕。

本月 经昆明回国。

五月 随笔集《谈契诃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主席团、作协主席团召开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反胡风问题。同月写书评《谈别有用心的〈洼地上的战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和李 人交谈创作问题多次。

八月 1日,参加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上海文艺界反胡风的情况。

十月 9日,与孔罗荪、唐?等欢迎法国作家萨特和德·波伏瓦来上海访问,并在寓所接待。

十一月 6日,参加上海市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八周年大会,为主席团成员。

参加在南京举行的授军衔、授勋章的典礼。

十二月 2日出席上海纪念《草叶集》出版一百周年和《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永远属于人民的两部巨著》的报告。

18日?4日,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一九五六年

第四篇:巴金生平

巴金生平

巴金(1904~2005.10.17),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第五篇:怀念巴金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2005年10月17日,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走了 留下了他始终表达着的良心 这不是一个作家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离开

巴金先生离开了我们。

公元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市华山医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到今天,他洞察了一个世纪的世相人心,“五四”的血在他身上奔流了八十多年。

20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社会命运的见证人,一个寻梦者、醒来者、反思者、批判者……随着10月17日的到来,似乎一切的褒贬都如风过峡谷,惟留呼啸之声。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先生曾经在20世纪的关键时期,数度感动过中国。

从前,他因为看清了旧世界的真面目,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从黑漆大门的公馆里跑出来;在巴黎圣母院的孤寂钟声里,那心头的火从笔端喷出来,逼着他写起了小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为人类的不幸命运而痛哭,都带给当时的青年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

当时的巴金,也许没有鲁迅的忧愤深广,没有茅盾的鞭辟入里,但他的强烈激情,强烈的对于青春冲力的渴望却让他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把“人”从传统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秩序中解放出来。他是幸福的,那一代的“五四”青年是幸福的。

先生以文学与现代中国同行,一向是被称作大师的,然而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误解。他始终崇拜的是革命家,他的理想本来是做一个改天换地的巨人,做一个以正义原则和自由精神重新整理地球秩序的英雄。在文学大师的光环下,他其实是一个热情磅礴的思想战士。

从1978年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写完最后一篇《怀念胡风》,暮年的巴金先生,以四十万白纸黑字,再现了民族曾经噩梦的场景。一部《随想录》,就是一部“遗嘱”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在彼时的中国,当世人奔赴物欲的盛宴如过江之鲫时,他却割裂了自己的伤口,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这个当代中国一度活得最痛苦最热情的老人,要从解剖自己入手,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彼时的巴金先生代表了中国人“说真话”的勇气、“直面自我”的决心。20世纪的中国精神史,因为有了这种“求真意识”、“忏悔意识”,而奠定了新的高度。虽然,他用血和泪发出的警告,曾经被有的人看作杞人忧天。

柯灵先生曾将巴金先生的生平归结于两个字:一个是“真”字,“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笃实坦荡,表里如一;一个是“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爱一切美好和崇高的事业。巴金的朴素就是这样。他的力量就在于真实、简单、始终表达着良心。

如今,巴金先生远去了,世界的沧桑巨变再也不能进入他的视野。但就如他的朋友从前说的那样:巴金先生是一只雄健的鹰,他即使一言不发,也是一种威严,一种力量。在我们头顶的天空,始终有一颗被命名为“巴金”的行星闪光。

只要社会还需要蹒跚前进,只要文明还需要薪火相传,他当年许多探索性的思考和他 1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始终表达着的良心,还会闪烁着先知般的光芒。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这不是一个作家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离开

马龙·白兰度于2004年7月2日去世,他得到《纽约时报》这样一段伟大而忧伤的评论:这不是一个演员的离开,这是一个时代的离开。

永远是这样——一个时代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离开。刚才,就在刚才,那个维系老人最后一系游丝的吊瓶宣布无能为力,一个叫巴金的老人离开了,转身带走一个时代,他顺着《激流三部曲》的余音飘向虚空,把史无前例的白话文小说文本革命抛在身后。谁承衣钵?是否再走一遍成都正通顺街那条石板路?是否能听见一个叫“李尧棠”的圆脸孩子的哭声?是否连夜开车去一趟黄龙溪,看一看那棵古榕树下还有无梅表姐的倩影?或者是否站在卢梭铜像下抚摸当年文学青年的铿锵志向:爱真理,忠实地生活,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自己行为的裁判官„„

老人的死早没有悬念,他那古树一样麻木的身体根本无法得知沧桑世事,他灵魂的弥留只是为了链接我们和上一个世纪文学生活的某种血脉,或者是强撑着对我们进行有限的安慰;但当这样的死亡发生时仍然像一次雷击,断然割裂我们与20世纪经典写作方式的最后一丝关系,大师已死,最后一个大师已死!从此之后,我们只能故作时尚、故作科技地在网上刷屏,把鸡零狗碎当圣经,把东拉西扯当福音,巨大的悲伤是:总有一天,我们人人都会成为手机短信的写作高手,但无一能像巴金以及巴金那个时代的大师们一样为时代而写作。

没有人能够留住时代仓皇的脚步,该变的一定会变。我们生活在如此娱乐的一个时代,我们可以拥有“超级女声”,可以拥有“奔月行动”,可以拥有MSN向每一个角落倾诉情怀,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是无助的,因为我们被迫生活得这么快速但无法得知目的地在哪里,我们只能拥挤在这块大众的船甲板上集体拼命呼喊:“我好HI,真的好HI啊1 必须对上一个世纪进行凭吊了,那是一个可以把革命、爱情、文学三位一体的时代,我们并没有如今眼花缭乱的声光世界,我们的感官王国没有遭遇这样丰富的刺激,但我们却有阅读,我们却可以在昏黄的烛光下、在撩人的湖畔、在潮湿的小阁楼里阅读大师们用文字对世界最精妙难言的组合,在他们对时代深刻入骨的描写中发现自己肌肉痉挛,热血上涌,泪流满面了。

那时候夹一套《家》《春》《秋》是这样的时髦,但现在我们恨不得夹一款路易·威登才敢上街;那时候谈论“梅表姐”是如此的感性,但现在知道“中江表姐”的都超过“梅表姐”;那时候冲破家庭的束缚是为了革命和爱情,但现在半夜敲响门卫大爷的熟睡是为了去“空瓶子”与情人约会„„

没有人能够拯救“阅读”的逝去,就像没有人能够拯救巴金的逝去,但我们仍然怀念那个伟大而忧伤的“阅读时代”——怀念当年一灯如豆下的温暖,怀念我们模仿大师们手笔给女友写下的一段又一段情书,怀念我们以为自己拥有某种信念的勇气,当然还有,怀念当年与我一样刚刚长出烦恼的青年在1986~1996期间在脖上围一袭围巾的傻样子。

这样的生活永远离去,这样的时代不会再来,我必须沉痛宣布:我们与整个20世纪的经典写作毫无瓜葛了,我们已不用阅读了,最后一个大师已死,带走最后一丝与上世纪的血脉关联,从此,我们要么自我放逐在文字荒原,要么去网上QQ聊天,去看慕容雪村、去看竹影青瞳、去看芙蓉姐姐写的东东吧。

一个时代离开,流沙从指缝滑下,永无阅读“革命和爱情”的未来。(李承鹏)

王安忆:执绋者哀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我有感情必须倾吐,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我想,除去天赋于个人的气质之外,还是出于那时代的一种性情,这“必须倾吐”几乎是“五四”鲜明的表情

这是一个人,这是一个时代。

这时代里,有着许多许诺,总是由一个年轻人告诉另一个年轻人。比如周冲告诉四凤;或者“过水”的女学生透露给潇潇;再抑或是涓生和子君一同憧憬;还有觉慧和鸣凤„„结果都是不成,非但没有拯救,反面使其更陷于无望。但是我们决不能将这看作轻许,它无疑是严肃和郑重的,并且许诺者寄予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巴老,您,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您不说,可是有您在,那时代就横陈在我们中间,携着它的声息,它就是可以追溯梭行,可用来教育我们,不许忘记责任。有您在,还不止是这些,更是——您标识出由那时代出发,路经的种种关隘。

那时代里,有一些人,就好像得了忘乡病,纷纷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走出来。沈从文从湘西走出来;萧红从呼兰河走出来;丁玲去往延安;郁达夫游走南洋;您,走出巴山蜀水。这大约是出于一种朦胧的本能,要挣扎出灰暗的宿命,像您说的:“我祖父在我十五岁时神经失常,患病死去,我大哥在我二十七岁时破产自杀,那么我怎样活下去呢?”这苦闷的生活经验,却没有让您变成《寒夜》里那个委琐的小知识分子,而是养成一种激昂的性格:“我有感情必须倾吐,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我想,除去天赋于个人的气质之外,还是出于那时代的一种性情,这“必须倾吐”几乎是“五四”鲜明的表情。多少压抑着的痛楚被清亮的歌喉叫嚷出来,然后期许着幸福。就像是一个从未享受过幸福的人所期许的一样,我觉得“五四”描绘的幸福景象多少带有空想成份。鲁迅先生的小说《幸福家庭》里面,那个写作的青年所勾勒的安乐,很快就被“白菜”的现实击破,是不是就指的这个?而即便洞察如鲁迅先生,大约也不能料及,“五四”的理想在后来几十年里的遭际。

后来,您说:“我错就错在我想写我自己不熟悉的生活”,这种“错”源于“我要歌颂新人新事”,于是,自一九四九年后,您没有写作出更多的小说。这检讨何止是在艺术规律,您在《随想录》中写到无数次的批斗会上,您喊着打倒自己的口号,记录造反派的批判词,然后再交上“思想汇报”,您是这样说:“六七、六八年两年中间我多么愿意能够把自己那一点点‘知识’挖空,挖得干干净净,就像扫除尘土那样。”这心情很奇异地保持有“五四”的纯真,那就是您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旅途随笔》中的一句话:“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您,你们,一整个“五四”,就是如此急迫地要将自己献出去,献给你们期许过的、乌托邦式的幸福,不惜屈抑和压缩自己,但等发现这种收缩已经伤及你们信奉的理想,猛醒过来,你们便不留情地指向了自己。您用了一个词,“奴在心者”,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是极痛的。再后来,您说到了丹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大家都说:‘皇帝陛下的新衣真漂亮。’只有一个小孩子讲出真话来: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巴老,您是不是想做回小孩子,直率地说出一个简单的真理?然而,事情就是这么不顺遂,我们走过这么长的路,吃这么多的苦,才又贴近理想的初衷。可是在您,这理想依然保持着鲜活,您说:“一个中国人什么时候都要想到自己是一个人。”相比较,我们却好像是倦怠了,不知是急于成熟导致的早衰,还是——我以为多少还是另有一种时代病症,冷漠在侵蚀我们的性格,我们好像羞于那么热情了,觉得所有的希望都不免是幼稚的。而,只要您在,就可以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颓唐。

其实您已经说了很多,可我们都是不警醒的懵懂的人,又被今天的时代惯坏了性子——今天,时代渐渐地有些接近你们的期许,人们自由地恋爱,思想,和写作,对幸福的憧憬也渐渐合乎现实。可是,我们难免忘了来历,忘了先行者的牺牲;我们摘取前人思想的果实,将内瓤耗尽,空壳留下;我们自大地以为进步是从我们开始的,因为局限在自己的 3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视野里,便觉得自己的生活最合理。那也是因为您在,我们才可能放心地任性地去背叛,去割绝,不必忧虑传承中断,无往可继。现在,我们要孤寂了,那一个时代逐渐成了追忆,没有依傍,要由我们独自担纲起自己的日子。我们能担纲得起吗?我们能像您那样自省,以告诫来者?我们孱弱的精神能承起您的热情,以传给来者?

我看见过鲁迅先生出殡的照片,您为先生抬棺,您是那么年轻,而且幸运。今天我,早已过了您为先生执绋的年龄,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有这样的幸运,就是为您执绋,送您!

记住一颗痛苦而伟大的心

一个百岁老人的去世为什么还能在我们的心头引起这么大的震动?因为这是一个痛苦而伟大的心灵的离去。现在甚至都很少有人提“心灵”了,因为在我们的日常世俗生活中难以感受到心灵的存在。但对于巴金,他的肉身早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他有的只是一颗心,像他翻译的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那个英雄丹柯一样,把自己的心挖出来像燃烧的太阳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现在,这颗燃烧的心熄灭了。1982年,巴金曾在一篇“后记”中谈到自己近年来一直在思索的文学艺术的作用时,自问道:“文学艺术的作用,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我们在纸上写字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然后自答:“一般人都承认文学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这是高尔基的名言,也是他一生工作的宗旨。作家陈村说,巴金是那么本色的一个人,从年轻一直到年老,对写作、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追求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他和很多人都不一样,是一个楷模。我们经常会被别的事情干扰,而巴金没有,他说过:“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我是可以牺牲我的一切的。”他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这句誓言。

巴金是不可能以单纯的文学角度去评价的。也曾有人嘀咕过他小说的文学成就和翻译作品的高下,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用一颗燃烧的心去写作去翻译,所以,他最后成了一面旗帜,一个高不可及的榜样。1981年,茅盾去世后,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即便是他缠绵病榻十几年,也没人想取而代之。读过《随想录》的人都会感到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在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即便没有这些,花前月下、红泥小炉或粗茶淡饭之味也不是无妄之想。但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恶梦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民族劫难。这种对世人的爱心与对自己的苛刻近乎信仰,可是在“后现代”的社会里,却变得多么不合时宜。人们在仪式上保持对老人的尊重,但他的警告被视为一种杞人之忧。

据说伟大的心灵都是孤独而痛苦的,他把这颗心带走了,给我们留下数以千万计的宝贵文字遗产,其中最重要的是:“说真话。”(《钱江晚报》记者 文敏)

巴金思想小词典

《激流》

巴金是一个作品适于青春期阅读的作家,而他最大的读者,是正值青春期的现代中国。《激流三部曲》因其描摹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反叛,而被整个时代阅读着。民国时期的巴金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我这样说并无贬意。我只想说,巴金是一个独特的角色,恰巧出现在需要他的位置上。

《随想录》

巴金认为:“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

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 4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消失。”

巴金的《随想录》因其较早进行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而被奉为经典。从“相对价值”看,巴金可以说是走到了同代作家的前面;从“绝对价值”看,这些拷问又因其轻飘而遭遇诟病——它们依旧在回避着某些东西,因而这种反思无法进行到底。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但是,所谓“绝对价值”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伟人,也不仅仅是历史环节中的一扣么?所以,令人遗憾的不是《随想录》,而是《随想录》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没有再向前迈出一步——我所说的“中国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巴金本人。

《全集》

巴金生活了整整一个世纪,他留下了规模庞大的《巴金全集》。面对《全集》的时候,我常常在想,还有哪些文字埋在他心底,并终将随他远去;我想那些被隐在这位世纪老人身后的文字可能更加重要,它们比《家》和《寒夜》更能唤起我们的阅读欲望。很多作品在时间中沉积下来,被后人目睹,但被时间剥夺的可能更多。而那些在无形中消弭的东西,或许更有资格成为人类精神世界里最宝贵的财富。

《日记》

作为百年中国的见证者,“巴金”这个词语所能提供的信息应当远远超出文学范畴,遗憾的是,巴括巴金在内的中国大作家迄今尚无一人撰写自传。从文学意义上,我尚不能准确说出他的哪部作品是最重要的,但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义上,我认为《全集》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日记。所幸巴金有记日记的习惯,它使我们在书案之外,依稀看到一个中国普通知识分子在百年风雨中沉浮的身影。由于巴金认为《日记》“没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费纸张„„这日记只是我的备忘录,只有把我当成‘名人’才肯出版这样东西,我要证明自己不愿做‘名人’,我就得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对读者我也有责任。我出一本书总有我的想法„„”至今,巴金的日记没有出版单行本。

反叛

西方文学是在反叛标准化社会中捍卫人的价值与尊严中得到提高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因此与新的人文精神在融合后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而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新的伦理精神的缺失、价值体系完全破碎的情况下,起到了一种宗教祈祷的作用。今天再冷静地去看巴金的《家》《春》《秋》,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红楼梦》这类故事的延续,“反叛”的最高形式就是“离家出走”,但出走后又怎么样呢?如果整个社会都在封建经济形态的笼罩下,个人的出走仅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叛”,最终不能不以向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1939年巴金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等诗人的作品集,命之为《叛逆者之歌》。可见他对叛逆性格的向往。

无政府主义

1927年的巴黎街头。刚刚逃离封建大家庭的巴金因为目睹了太多的黑暗,希望能够在巴黎寻找一条“ 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当时,巴黎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营救在美国被诬告的两个意大利犯人的运动。其中一个犯人叫樊宰底,其“自传”中一句话打动了巴金“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这句话对巴金触动极大,“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他给远在美国牢狱中的樊宰底写信问候,从此把樊宰底当作他的先生来看待。然而,如何实现这一梦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其时,适逢无政府主义在留学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当中风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强调绝对的个性自由。这与当时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思潮相一致,在当时吸引了一批向往革命的青年人。所以,巴金当时的梦想无疑是樊宰底观点的翻版:“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曾经这样表达他读到无政府主义读本《告少年》和《夜未央》的心情:“我们把这本读得又破又烂 5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的小书放在床头,每晚上拿出来读,一面读,一面拿眼泪来润湿它。这位大师虽然是我们所不认识的,然而他在精神上却是和我们非常接近,他呼喊我们前去为理想奋斗。”无政府主义是巴金精神历程中无法规避的一段回忆,他后来曾回忆:“我要是当时不相信无政府主义,也许不会写小说。”

理想主义

《随想录》的最后几篇文章,巴金提及当年的无政府主义者朋友,终于找到了一个词来赞扬他们,那就是理想主义者:“并不空谈理想?熏不用理想打扮自己,也不把理想强加给别人。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熏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他们身上始终保留着那个发光的东西?熏它就是——不为自己。”“很少见到这样真诚,这样纯朴,这样不自私的人。真是‘理想主义者’!”陈思和教授曾经断言,如果不是后来健康恶化阻止了他的写作的话,巴金先生会进一步写出他对自己信仰的许多真实看法。看来,“理想主义者”,既是巴金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心中梦想的解读。愿化泥土

1983年6月,巴金在《愿化泥土》一文中写道:“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是巴金晚年的心愿,这也是他的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永远与作品同在,与读者同在。巴金在《〈愿化泥土〉前记》里再次声明:“我空着两手来到人间,不能白白地撒手而去。我的心燃烧了几十年,即使有一天它同骨头一道化为灰烬,灰堆中的火星也不会给倾盆大雨浇灭。这热灰将同泥土搀和在一起,让前进者的脚带到我不曾到过的地方。我说‘温暖的脚印’,因为烧成灰的心还在喷火,化成泥土它也可能为前进者‘暖脚’。”

燃烧

“我绝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我是一块木柴,我愿意让自己化成灰烬,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我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发表因为我欠债要还,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呼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积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

讲真话 朱学勤认为:当巴老不号召人们说真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要求他这样,当一个人以说真话为这十年生活的轴心,反复地说,不断地说的时候,不要说我,就是街头一个修自行车的老头都有权利对这位要求说真话的老人说一句:你就说一两句真话吧!他自己把要求提出来了,人们要求他兑现这个要求。“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我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的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勇敢

巴金曾经说:“我不是战士!我能活到今天,并非我的勇敢,只是我相信一个真理:任何梦都是会醒的。” 他是明白勇敢对于一个人深刻意义的,在《纪念友人世弥》里,巴金劝慰罗淑的丈夫:我想借用意大利爱国者马志尼劝赫尔岑的话来劝他:勇敢些,你要抑制悲痛,不要叫你的精神破碎。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比如《家》,学者李辉的结论是:写《随想录》的时候,巴金说自己才突然发现自己也是觉新。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 6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样,能够像觉慧那样勇敢,那样大胆。因为觉新这个形象给青年人形象,就是激励青年人走出家庭,就是大胆,就是勇敢,而巴金认为自己在50年代、60年代那个时候,跟觉新一样委曲求全。“文革”一结束,很多作家都开始重新写文章,但是巴金是第一个,而且是最全面地反省自己的。

良心 牟宗三在《我与熊十力先生》一文中回忆说:有一次冯友兰往访熊十力,熊十力最后提到:“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个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牟宗三评论说:“良知是真实、是呈现,这在当时,是从所未闻的。这霹雳一声,直是振聋发聩。哲学家康德说,有两项东西,即人的内心道德原则与天上的星辰,一样为人所赞叹和敬畏的。”巴金的意义在于一生都在维护人类的良心,尽管他曾屈服过、懦弱过,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也被人指责过面对邪恶没有像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面对耻辱没有像老舍一样自投清水,但所幸时光老人给了他一个长长的岁月,让他活下来继续追寻他生命的意义。他忏悔、他反思、他不遗余力地大声呼喊,他不知疲倦地躬行实践,他善良,但执拗,他平和,但坚韧,如冬日一只不熄的灯盏,给人以绵远而悠长的精神指引。“讲真话”字字千钧,字字是金,是巴金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鲁迅是一个世纪的民族灵魂,可以说巴金是一个世纪的良心。

巴金箴言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人生——我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这对我是莫大的幸福,我称之为“生命的开花”。

让我当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发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关于爱——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的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关于旅行——其实我这个人也并不特别喜欢旅行,更不爱游山玩水。我爱写旅行记,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写生活。

关于祖国——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我的作品来表达感情,我提倡讲真话。

关于衰老——长寿不是一件好事,是一种痛苦。

说真话,面对镜子我并不感到愉快,因为镜子上反映出来的“尊容”叫人担心:憔悴,衰老„„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随时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青年就不理解我了。我感到寂寞、孤独,因为我老了,我的书也老了,无论怎样修饰、加工,也不能给它们增加多少生命。

关于死亡——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是满怀着留恋的感情。

巴金,一个悲剧性的存在

我对巴金是怀有敬意的。他是一个富有良知,富有道德感、责任感,富有人类美好感情的作家,具有老一辈作家的那种修养和良知,而我觉得现在的作家不大讲究这些。这种 7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修养,我指的不仅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包括道德、思想在内。巴金青年时候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追求的是人类的、民族的自由解放的理想,他不像一般的作家,只是考虑所谓的文学,他的写作是超越文学的。因为他关注的是整个民族的改造,是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不在乎文体,并不讲究具体的修辞,他的风格也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坦白、率真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体现。巴金年轻的时候能写出那样优秀的作品,正是在于他思想的开阔、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毋庸讳言,在他善良、真诚的性格中也有相对怯弱的成分。他年青的时候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对真理的追求,我觉得到后来他慢慢地丧失了,他变得不那么勇敢了。中年以后,他被纳入体制之内,于是表现出来的那种保存自己的方面不免考虑得更多一些,所以才会有后来他的《随想录》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忏悔。他的反思我觉得是真诚的,勇敢的,然而是不彻底的。正因为这样,我不同意人们给予《随想录》这么高的评价。

《随想录》表现了一个老作家的良知,但是他在理性认识上,我觉得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在反思“十年浩劫”的时候,他没有触到造成整个民族性灾难的根本性原因,并予以深入发掘。在他的文字中,夹带了不少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话语,缺乏自己的独立话语。我们理应向他提出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当然,巴金的反思比较早———比较早地反思了自己和民族的灾难,而且即使是这种不够彻底的反思,当时也有一些文字不能发表,而且在当时,被称为“左”的思想路线仍然有很大市场,甚至控制着局面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对一个作家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但我认为必须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正是巴金留下的空白,亟待我们继续作出修正和填补的地方。在《随想录》中,巴金勇于自我解剖,的确是他比其他作家可贵的地方。我们的作家总是强调批判社会、批判别人,唯独不批判自己。巴金可贵的地方就是能从理性和情感的方面,对自己做出反省,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他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这是和《随想录》在同一方向上的努力,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作家良知的表现,也是历史理性的表现。他执着于民族的苦难的记忆,这点非常难得。对于这段中华民族的黑暗历史,现在的作家没有几个像巴金这样刻骨铭心。他提出建“文革”博物馆,正是要记住我们民族的苦难记忆,他要以自己的写作为我们的苦难作证———因为记住是不断深入反思的基础。

但是巴金没有后续的行动,所谓没有后续的行动就是该沉默的时候他没能保持沉默。而且,他的反思在《随想录》那里停顿下来了,此后的写作没有进一步深入和发挥,没有提供新的思想要素。巴金后来是一种仪式化的存在,我觉得是很遗憾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觉得巴金作为整个中国作家的代表,中国作协的主席,这个象征性身份一直保持到现在,他没有做出更多的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然,他身不由己。

回顾巴金一生,总体上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性的存在,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年轻的思想战士,真理的追求者,为人类幸福而写作者,成为一个纯作家、一个一度跟风的作家、一个理应保持沉默未能保持沉默的作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无法保持沉默的人,这一点我深表遗憾。我认为对巴老的最好纪念应该是挖掘他个人身上的悲剧性———他的《随想录》也清楚地记录了这个悲剧。因此对他的纪念应该回到青年时代的巴金。其实,巴金在“文革”结束后每前进一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都是向青年时代返回一步。“文革”结束之后,他努力一步步地找回自己。

巴金作为一个善良的、真诚的、富有良知的作家,也是反映我们道德存在的一面镜子。作家应该讲道德,而现在有把道德放逐的倾向。所谓道德,就是追求社会的自由、民主、公正、公平,追求人类的幸福;道德意涵了善良、真诚、热情、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这是作为作家的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的道德。巴金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家,他永远把道德良知置于文学之上。纪念巴金,最急迫也是最切近的一点,就是努力恢复我们的 8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文学的良知,民族的良知。

下载浅谈巴金 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巴金 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金简介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

    巴金爷爷

    巴金爷爷 在十月十七日的那天晚上,新闻联播的开幕曲刚刚响起的时候,有一位文学巨匠倒在了上海,他就是巴金——我最崇敬的人。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1904年11月25......

    巴金简介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

    《家》,巴金

    《家》读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巴金《秋》

    《秋》《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也就是结局。 《秋》主要讲了高家的艰苦生活。故事中写了一位叫周伯涛的父亲连续将自己的女儿、儿子推入火坑。三房......

    巴金生平

    巴金生平2005-10-18 09:49:28华夏经纬网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

    4巴金

    花了很长时间,我才读完了巴金爷爷写的. 着读着,我渐渐地对书中的人物有了看法,对书中的事物产生了喜欢或厌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情非常深.我想这就是巴金爷爷的厉害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