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溴化钠溶液蒸发设备设计(共)
溴化钠溶液蒸发设备设计参数
博特环保 133 6384 0665 白色结晶或粉末。有咸味或微带苦味。从空气中吸收水分结块但不潮解。高温时稍有挥发。1g溶于1.1ml水、约16ml乙醇、6ml甲醇。其水溶液近中性,pH为6.5~8.0。相对密度3.21。熔点755℃。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3500mg/kg。有刺激性。用于微量测定镉,制造溴化物,无机和有机合成,照相制版,制药。
溴化钠
英文名称:Sodium bromide,分子式:NaBr
分子量:102.8938,相对密度3.203(25℃)。
无水溴化钠,熔点747℃,沸点1390°C。
折光率 1.3614,在空气中有吸湿性,易潮解。
易溶于水(0°C时79.5克,20°C时90.3克100℃时溶解度为121g/100ml水),水溶液呈中性。微溶于醇。
51℃时溶液中析出无水溴化钠结晶,低于51℃则生成二水物。其溴离子可被氟、氯所取代。
在酸性条件下,能被氧氧化,游离出溴。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浅黄色固体溴化银,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溴化氢,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溴。蒸发装置选型: 进料量30吨/天,进料浓度30%.蒸发量按1吨/小时设计。
溶液首先并流进一效二和效,蒸发出溴化钠后排出进入到离心机,甩干后的清母液返回蒸发器。蒸发出的高温冷凝水预热原料或返回前段化料工序。本套蒸发器每小时蒸汽消耗为0.6吨蒸气/吨水。热源为饱和蒸汽,采用从锅炉来的0.4~0.6Mpa的生蒸汽进入蒸发器加热室壳程,冷凝后的冷凝水预热原液后回锅炉.从末效蒸发器蒸出的二次蒸汽进入直接冷凝器冷凝,不凝气由真空泵排出。
第二篇:上册第五章蒸发教案
(一)蒸发定义及特点
蒸发是将含有不挥发溶质的溶液加热至沸腾,使其中一部分溶剂汽化并及时移除,从而使溶液中的溶质浓度提高的单元操作,所采用的设备称为蒸发器,蒸发操作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食品与制药等工业中。蒸发主要采用饱和蒸汽加热,而被蒸发的物料大多是水溶液,故蒸发时产生的蒸汽也是水蒸汽,为了区别,前者称为加热蒸汽,后者称为二次蒸汽,遇到高沸点溶质,可选用其它高温载热体及电加热,熔盐加热,烟道气加热等。
蒸发的目的是浓缩液。如氢氧化钠水溶液,果汁,食糖,抗生素等的浓缩,当需要从稀溶液获得固体溶质时,常常先通过蒸发操作使溶液浓缩,然后利用结晶、干燥等操作得到固体产品。其二是制取或回收纯溶剂,如海水淡化,有机磷农药苯溶液的浓缩脱苯等。
(二)蒸发过程的特点是:
1、传热面一侧是加热蒸气冷凝,另一侧是溶液的沸腾,属于间壁两侧均有相变的恒温度差的传热过程。
2、在相同的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要小,所以,当压强相同时,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沸点要高,且一般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3、有些溶剂在蒸发过程中有晶体析出易结垢、易省泡沫、易分解或聚合,溶液的粘度在蒸发过程中逐渐增加,腐蚀性增强。
4、二次蒸汽易夹带泡沫,冷凝前需除去,以免损失物料和污染冷凝设备。
5、溶剂的汽化需要吸收能量、热源耗量很大。如何利用二次蒸汽,降耗,是蒸发操作的关键。
(二)蒸发操作的分类
1、按操作的压力分类,可分为常压、加压或减压(即真空)蒸发。常压操作时,常采用敞口设备,二次蒸发直接排图5-1 单效真空蒸发流程图
1—加热室;2—分离室;3—混合冷凝器;4—分离器;
到大气中,所用的设备和工艺条件都最为简单。采用加压蒸发主要是为了提高二次蒸汽的温度,以提高传热的利用率。同时,可使溶液粘度降低,改善传热效果。另外,某些蒸发过程需要与前、后生产过程的外部压强相匹配,如丙烷萃取脱沥青需要在2.8~3.9Mpa下进行,宜采用加压蒸发。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是真空蒸发,在冷凝器后连有真空泵,在负压下将被冷凝的水排出。
2、按二次蒸汽利用的情况分类,可分为单效和多效蒸发,若二次蒸汽不再利用,而直接送至冷凝器冷凝后排出的蒸发流程发称为单效蒸发发如把二次蒸汽引到另一压力较低的蒸发器,作为加热蒸汽使用,这样将多个蒸发器串联,使二次蒸汽在蒸发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的操作,称为多效蒸发。
(三)蒸发的基本流程。
图5—1所示的为简单真空蒸发器流程示意图,料液经预热后加入蒸发器,图中1为由许多加热管组成的加热室,加热蒸汽在加热室的管间冷凝,放出的热量通过管壁传给管内溶液,使之沸腾汽化。1.单效蒸发定义
单效蒸发是蒸发时二次蒸汽移除后不再利用,只是单台设备的蒸发。对于单效蒸发,在给定生产任务和确定了操作条件后,通常需要计算水分蒸发量、加热蒸汽消耗量和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2.单效蒸发计算
单效蒸发中要计算的内哟内容有:(1)单位时间内由溶液中整除的二次蒸汽质量,称为蒸发量;(2)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加热正气量;(3)所需的蒸发器传热面积S。
计算中所采用的手段仍然是物料衡算、焓衡算及传热速率三种基本关系。(1)蒸发量
由对图(5-13)中的溶质作物料衡算,得
或
WF(1 Fx0(FW)x1x0)x1
(5—12)
(5—12a)
式中 F——进料量,kg/h;
W——蒸发量,kg/h;
x0——原料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x1—完成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加热蒸汽消耗量D 蒸发操作中,加热蒸汽的热量一般消耗于将溶液加热至沸点,将水分蒸发成蒸汽以及向周围的损失。蒸汽的消耗量,可通过热量衡算来确定。对图5-3各流股作热量衡算,得:
DHFh0WH'(FW)h1DhWQL
(5—13)
WH'(FW)h1Fh0QLDHhw或
式中 D——加热蒸汽的消耗量,kg/h;
H——加热蒸汽的焓,kJ/kg;
h0——原料液的焓,kJ/kg;
(5—13a)
H——二次蒸汽的焓,kJ/kg;
h1——完成液的焓,kJ/kg;
hw——冷凝水的焓,kJ/kg;
QL——热损失,kg/h。
'图5—3 单效蒸发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Q Ktm(3)蒸发器传热面积的计算
由传热速率方程得 A式中 A——蒸发器传热面积,m2;
Q——传热量,w;
K——传热系数,w/m2·K;
tm——平均传热温差,K。
由于蒸发过程的蒸汽冷凝和溶液沸腾之间的恒温差传热,tmT0t,且蒸发器的热负荷QDr0,所以有
ADr0Q
K(T0t)K(T0t)
1.多效蒸发定义
将一个蒸发器蒸发出来的蒸汽引入下一蒸发器,利用其凝结放出的热加热蒸发器中的水,两个或多于两个串联以充分利用热能的蒸发系统。依据二次蒸汽和溶液的流向,多效蒸发的流程可分为:①并流流程。溶液和二次蒸汽同向依次通过各效。由于前效压力高于后效,料液可借压差流动。但末效溶液浓度高而温度低,溶液粘度大,因此传热系数低。②逆流流程。溶液与二次蒸汽流动方向相反。需用泵将溶液送至压力较高的前一效,各效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大致抵消,各效传热条件基本相同。③错流流程。二次蒸汽依次通过各效,但料液则每效单独进出,这种流程适用于有晶体析出的料液。
2、多效蒸发的流程
常用的多效蒸发流程有以下几种。(1).并流法
优点:(1)溶液的输送可以利用各效间的压力差,自动的从前一效进入后一效,因而各效间可省去输送泵;(2)前效的操作压力和温度高于后效,料液从前效进入后效时因过热而自蒸发,在各效间不必设预热器;(3)辅助设备少,流程紧凑;因而热量损失少,操作方便,工艺条件稳定。
缺点:后效温度更低而溶液浓度更高,故溶液的黏度逐效增大,降低了传热系数,往往需要更多的传热面积。因此,黏度随浓度增加很快的料液不宜采用此法。(2).逆流法
优点:(1)蒸发的温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高,这样各效的黏度相差很小,传热系数大致相同;(2)完成液排出温度较高,可以在减压下进一步闪蒸增浓。
缺点:(1)辅助设备多,各效间须设料液泵;(2)各效均在低于沸点温度下进料,须设预热器(否则二次蒸汽量减少),故能量消耗增大。(3).平流法
料液同时加入到各效,完成液同时从各效引出,蒸汽从第一效依次流至末效,此法用于蒸发过程中有结晶析出的场合;还可用于同时浓缩两种以上不同的料液,除此之外一般很少使用。3.多效蒸发效数的限定
多效蒸发的效数的限定原则:当增加一效的设备费不能与所节省的加热蒸汽的收益相抵时,就没有必要再增加效数了。
常用蒸发器主要由加热室和分离室两部分组成。根据溶液在蒸发器中流动的情况,大致可将工业上常用的间接加热蒸发器分为循环型与单程型两类。
1、循环型蒸发器
这类蒸发器的特点是溶液在蒸发器内作循环流动。根据造成液体循环的原理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两种类型。前者是靠在加热室不同位置上溶液的受热程度不同,使溶液产生密度差而引起的自然循环;后者是由外界提供能量,使溶液进行强制循环。(1).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的结构,其加热室由管径为25~75mm,长度为1~2m一垂直的加热管束构成,在管束中央有一根直径较大的管子,称为中央循环管,其截面积一般为加热管束总截面积的40~100%。当加热介质通入管间加热时,管束内单位体积液体的受热面积大于中央循环管内液体的受热面积,因此加热管内溶液汽化的多,相对密度小,从而造成加热管与中央循环管内液体之间的密度差,这种密度差使得溶液中央循环管下降,再由加热管上升的自然循环流动。溶液的循环速度取决于溶液产生的密度差以及管的长度,其密度差越大,管子越长,溶液的循环速度越大。(2).悬筐式蒸发器 悬筐式蒸发器的结构如图5-10,它是中央循环管蒸发器的改进。其加热室像个悬筐,悬挂在蒸发器壳体的下部,可由顶部取出,便于清洗与更换。加热介质由中央蒸汽管进入加热室,而在加热室外壁与蒸发器壳体的内壁之间有环隙通道,其作用类似于中央循环管。
(3).外热式蒸发器 外热式蒸发器的结构如图5-11。这种蒸发器的特点是加热室与分离室分开,因其加热管较长(管长与管径之比为50~100),同时由于循环管内的溶液不被加热,故溶液的循环速度大,可达1.5m/s。缺点是设备较高。
(4).强制循环蒸发器如图5-12所示为强制循环型蒸发器。这种蒸发器是利用外加动力(循环泵)使溶液沿一定方向作高速循环流动。循环速度的大小可通过调节泵的流量来控制
2、单程型蒸发器
这类蒸发器的特点是,溶液沿加热管壁成膜状流动,一次通过加热室即达到要求的浓度,而停留时间仅数秒或十几秒钟。单程型蒸发器的主要优点是传热效率高,蒸发速度快,溶液在蒸发器内停留时间短,因而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蒸发。
按物料在蒸发器内的流动方向及成膜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升膜蒸发器,升膜蒸发器适用于蒸发量较大(即稀溶液)、热敏性及易起泡沫的溶液,但不适于高粘度、有晶体析出或易结垢的溶液。(2).降膜蒸发器 它与升膜蒸发器的区别在于原料液由加热管的顶部加入。溶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管内壁呈膜状下流,并被蒸发浓缩,汽液混合物由加热管底部进入分离室,经气液分离后,完成液由分离器的底部排出。
(3).升—降膜蒸发器 将升膜和降膜蒸发器装在一个外壳中,即构成升—降膜蒸发器,原料液经预热后先由升膜加热室上升,然后由降膜加热器下降,再在分离室中和二次蒸汽分离后即得完成液。这种蒸发器多用于蒸发过程中溶液的粘度变化很大,水分蒸发量不大和厂房高度有一定限制的场合。
(4).刮板薄膜蒸发器 这种蒸发器是利用旋转刮片的刮带作用,使液体分布在加热管壁上。它的突出优点是对物料的适应性很强,例如对于高粘度、热敏性和易结晶、结垢的物料都能适用。
第三篇: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是一种溶液。通过蔗糖溶解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用肉眼观察溶液形成的整个过程。由现象分析溶液形成的围观原理: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举一反三,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食盐的溶解。
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所以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这样便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溶剂的判断上有时候还会出错,所以还要加强练习,直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四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先和老师一起欣赏我们家乡圣源湖的美景:(PPT播放视频:圣源湖春晓)。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清澈的圣源湖湖水。生:我看到了壮观的圣源湖大桥。生:我看到了美丽的灯光。„„
师:圣源湖如此美丽的景色,正是因为有了清澈的湖水,才会让它呈现出生机勃勃、绚丽多彩。师: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生:(齐声)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水,探秘水中的科学。师:我们用手蘸一点水在桌面上写一个字,耐心观察!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桌面上的字没有了。生:桌面上的水变干了。生:桌面上的水慢慢消失了。师:桌面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生:跑空气中去了。生:跑天上去了。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春天晾晒衣服、夏天雨后的水珠、秋天树叶上的露珠、冬天的雪景等。)这些物体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后
有什么变化? 生:水会慢慢消失。
生:水会越来越少,最后消失了。
师:很好!同学们看到这两种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桌子上的水怎么没了? 生:物体上的水怎么变干了? 生:水变成了什么? 生:水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师:哪位同学知道水变成了什么,跑哪里去了? 生:水可能跑到空气中了!
生:水好像变成了蒸气,跑天上去了。
师:那谁能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生:烧开水时,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生:洗过的衣服,慢慢干了。生:洗过头后,头发也慢慢干了。
生:雨过天睛,地上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边交流边板书:水→水蒸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大家做的小实验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板书课题:蒸发)(课件展示雨后的地面)
师:一年四季,下完雨雪后,地面上的水能不能蒸发掉? 生:(齐声)能。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发抖的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中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在发抖。师: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声)有。
师: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为什么会冷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演示)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生:下降(29人)。
生:我觉着应该上升(14人)。
生:我认为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因为水的温度和室内温度是一样的。(3人)(老师同时统计持不同意见的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到底哪些同学的想法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动手实验。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分工去研究研究,并要及时的做好记录。(教师发放记录表,巡回辅导,学生实验,实验完毕)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并且认真地做好了记录,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一组投影展示实验记录):我们组的温度计刚从水里出来时是22℃;1分钟时是19℃;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教师同时在一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师:现在让我们用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通过刚才的实验以及这条图线,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温度是下降的。
师:这能不能说明这29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齐声)能!
师:还不能!为什么呢?因为做这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吧。
生(二组投影展示实验记录):我们组0分钟的时候是22℃;1分钟时是19.5℃;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教师在二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师:我们依然用线把点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发现—— 生:温度也是下降的。
师:第二小组的实验又一次证明了这29位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三四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
(三四小组汇报完毕)
师:现在老师把三、四小组的点都用线连接起来。看来三、四小组的结果和一、二小组的结果是—— 生:(齐声)一样的!
师:这四次实验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温度是—— 生:(齐声)下降的!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
师:四个小组的实验都证明了温度是下降的,那么,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因为水蒸发时吸收了温度计液泡里的热。
师:温度计的液泡处在水的周围,也就是说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板书: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为什么会冷了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从游泳池出来,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身体里的热,所以身上感觉到冷。师:对!你说的非常好!
师:生活中我们会这样做:(展示图片:病人发高烧时,用湿毛巾擦拭皮肤或在额头上敷上湿毛巾)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生:水蒸发时吸收周围的热,能使皮肤的温度降低。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生:可以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生:也可以放在暖气片上。生:可以用风扇吹一吹。生:还可以拧一拧,甩一甩。„„
师: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呢? 生:因为温度高了,干的才比较快。师:那你认为蒸发的快慢与—— 生:(齐声)温度高低有关。师:那为什么又要用风吹一吹呢? 生:风吹可以使空气流动的快,蒸发快。师:那你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还和—— 生: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系。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温度高低 空气流动快慢
师:这也只是同学们的一种想法,科学可不能想当然!到底水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呢?
生:(齐声)想!
师:那哪个小组愿意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呢?(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两个小组)
师:那好,第一、二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老师给你们很多的材料。(教师随时发放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滴管。)
师:
三、四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你们的材料更好玩,看,微型小风扇!(随手发放小风扇,学生感到非常惊喜)
师: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呢?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师:讨论好之后,就开始动手研究吧!(学生做对比实验,几分钟后)
师:同学们!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二组)(举手)我们组发现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系。师:那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我们是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被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完,变干了,而另一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就很慢。因此,我们知道温度高,蒸发的就快,温度低,蒸发的就慢。
师:那你们为什么在两个盘子里滴同样多的水呢?
生:这样才能正确的做对比实验呀。
师:对!我们应该在同样大盘子里滴上同样多的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正确比较蒸发的快慢是否跟温度有关系。师:第一小组你们研究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组)一样。
师:通过实验,一、二小组的研究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
师:第三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吧!
生:(三组)我们发现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有关系。师:怎么研究的?
生:把两块纱布浸湿,一个用小风扇吹一吹,另一放在一旁晾,用风扇吹的纱布干的快。
师:做实验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呢? 生:两块纱布一样大,湿度相同。师:非常好!那你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的快。师:真不错!四组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四组)和三组的一样,并且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三、四小组的实验结果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空气流动有关。(去掉板书中的问号)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水蒸发的快慢除了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沉默)
师:(教师随手拿起桌上的湿纱布)这块湿布,你是展开干的快呢?还是叠在一起干的快呢? 生:当然展开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展开面积大,这样蒸发的就快。师:这说明蒸发的快慢还和—— 生(齐声):表面积大小有关系。
师:在生活当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增大面积加快蒸发的现象呢? 生:农民伯伯晒粮食时,都要摊开晒。生:还有晒衣服晒被子时,也要展开晒。(学生边回答,教师边PPT展示相关图片。)
师:对!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希望同们们在课下注意留心观察!
师:短短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那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蒸发。
生:我知道了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生:我还知道了怎样加快蒸发。师:你们喜欢科学课吗? 生:(齐声)喜欢!生: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我很高兴能够在科学课上做实验。
生:我还愿意再上这样的科学课。师:同学们喜欢科学课,老师非常高兴。
师:好了!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蒸发,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知道了如何加快蒸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避免蒸发的,希望同学们到课下留心去观察、去寻找看哪些地方需要避免蒸发,好吗? 生:(齐声)好!
师:另外同学们照着教材第57页的方法制作一个“晴雨计”。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圣源湖美丽的夜景视频,(播放PPT)整理好自己用过的实验器材,准备离开!
第五篇:《溶液酸碱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
耿镇中学
巩娜
2009-4-10
《溶液的酸碱性》是粤教版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完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的基础之上。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我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的非常好,清晰地向学生呈现出了这节课的三个问题:溶液的酸碱性、PH、PH与生活的关系。(2)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白醋、雪碧、橙子、山楂等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3)在探究什么是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时,让学生演示实验,并讲解该实验的操作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会通过现象对某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实验考核打下了基础。(4)在给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的概念时,通过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的,体现出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是: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5)学生分组测出了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食盐水的PH,与前面所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前后呼应,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实验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创新:在传授知识时,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始终把握着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主要体现在:讲解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自己根据面前所放仪器及药品测定溶液的PH,我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观察学生做实验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
本节课的亮点是:充分挖掘生活中关于物质酸碱性的实例及PH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课堂,贯穿与化学教学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源于生活,会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是无色酚酞试液遇到肥皂水的变色现象不太明显。再就是由于教学时间的紧迫,有关PH与生活的关系这部分主要是我自己讲出来的,没有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尽管学生很感兴趣,但参与度不高。
本节课的课件中关于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这一部分是我自己制作的,PH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是我从3edu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然后再进行改动、调整、整合。我觉得这个课件对于本节课是比较恰当的,适合我自己的思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了以下两点启示:(1)实验时 药品不宜配制的太早,否则会影响到实验现象的准确性。(2)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