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长江、筏子、黄河颂、长江之歌、一条大河、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感受文中的形象。
3、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感情浓郁的语言特色。
2、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昂扬向上的风格,培养乐观主义情怀。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的形象,把握文章语言特色。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郭风,1917年生,福建莆田县人。3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出版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英雄和花朵》、《开窗的人》、《晴窗小扎》、》以及《郭风散文选》等。另外著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笙歌》、《小小的履印》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长江很早就醒过来了。第二部分(3-7)自然段,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8)自然段,呼应开头,点明主旨。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或傍晚,而要写长江的黎明?这里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2、作品反复说“你的心好象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3、“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旨在表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第四五自然段为什么多次用到“不止”这个词语?请谈谈它的含义。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长江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你啊家乡。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1、作者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细节刻画山水特色,既有粗犷和细腻相结合,也有工笔和意笔交替运用。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烘托出整个环境和气氛。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1)、既有诗歌的精练又有散文的舒放。(2)、注重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词语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
七、教师总结全文。
八、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后记:
筏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3、感受文中的形象。
4、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
3、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学习并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4、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通过对黄河上艄公的赞颂,启迪人生,增强自信。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的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对黄河上艄公的赞颂,启迪人生,增强自信。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红河南北》、《风帆》、《悲欢》、《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5、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
6、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黄河和大水车,为筏子的出现渲染气氛。
第一部分(3-11)自然段,直接描写黄河上的筏子,赞扬艄公们的机智勇敢。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6、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7、文中讲见到羊皮筏子前后的不同想法,岸上的人与乘客的不同心情分别进行了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文章中很多地方用来衬托手法,试着找出来说说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9、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给了你什么启示?
10、如果让你给文章另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1、写了黄河的规模和气势,写出了黄河澄清惊涛骇浪,衬托了下文中艄公的高超技艺。
2、有利于表现艄公们的机智勇敢。
3、可参考练习册第四页第六小题。
4、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5、如:黄河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教师引导学生当堂完成。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四、复习导入。
五、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六、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2)、善于渲染烘托气氛。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1)、语言朴实生动。(2)、善于运用成语。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使文章通俗易懂并且生动感人的好处。
七、教师总结全文。
八、作业布置:
3、课后练习第三题。
4、背诵全文。后记:
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二、知识与能力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2、了解作者生平。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形象,体会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诗歌体悟情感,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的形象,把握文章语言特色。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第一首《当我死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可引用作者的名作《乡愁》导入。
二、作家作品。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歌,次年随国民党军队入台。代表作品《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
三、整体感知文意。
7、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8、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9、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1)、“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歌被誉为“泣血的乡愁”,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注意体会以下重点句子:
1、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发自肺腑的歌颂)
2、睡整张大陆(无限的舒坦与自在)
3、两管永生的音乐(对落叶归根的游子的灵魂的最好的抚慰)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下诗歌的主旨。
作品用充满情感的话语,表达了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六、教师小结。全诗时序分明且衔接细密,意象集中而情感奔放,韵脚和谐又转换灵活;有井涛拍案的雄阔,又有春水淙淙的柔婉。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第二首《黄河颂》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可播放《黄河大合唱》导入激趣。a)作家作品。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1)、诗歌中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你怎样理解?(2)、诗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这句诗,它在全诗的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下诗歌的主旨。
重点提示:诗歌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七、教师小结。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生生不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颂歌。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第三首《长江之歌》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可播放《长江之歌》导入激趣。
二、作家作品。胡宏伟:(1913-2002),我国著名的歌词作家,曾以创作《长江之歌》、《共青团团歌》而闻名全国。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1)、诗歌共分为两部分,请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2)、诗歌中有“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这句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下诗歌的主旨。
重点提示:通过对长江的歌颂和赞美,表现了人们对祖**亲的依恋和热爱。
六、教师小结。
全曲气势磅礴、热情豪放、舒展宽广。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 比较探究 教学设计:
九、复习导入。
十、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1、三首诗歌都以母亲称长江、黄河,但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请具体谈谈。
12、《黄河颂》和《长江之歌》中的黄河、长江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黄河、长江,而是表现了一种精神,你能说出表现了什么精神吗?
三、迁移训练:
请从三首诗歌中选择一首用唱或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每组选出2-3名代表在班内开展比赛。
2、推选学生评委和教师一起评价。
3、奖励优秀
十一、教师小结课堂。后记;
一 条 大 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5、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6、感受文中的形象。
7、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
5、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的形象。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教师播放电影《上甘岭》插曲《一条大河》引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既是长篇《亲情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0、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11、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
1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回忆童年往事,表现我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第二部分(3-7)自然段,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步接触。
第三部分(8-17)自然段,听朗朗的演奏,真正了解了这首歌包含的思想感情。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3、少年钢琴天才朗朗结束了他《一条大河》的演奏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刻起身,而观众也没有马上给他掌声?
14、你是否像《一条大河》的作者那样,由《黄河颂》、《长江之歌》或其他歌唱祖国、中华民族的歌曲引发过某种亲切、深情的感受?如果有这种体验,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再听《一条大河》,选择演绎一首你印象最深的歌唱祖国、民族的歌曲。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七、复习导入。
八、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爱国或民族情感,但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点明这一点,而是先说自己小时侯对看电影的喜爱,从而引出了《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然后细致 描写了听朗朗演奏这首歌曲时的感受,最后才点明了中心:世界各地都有华人,我相信所有的华人都会为一条大河而动情的。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充满激情。如描写朗朗演奏那部分,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充满感情的抒情、议论,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读后令人难忘。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详略得当的叙述,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七、教师总结全文。
八、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后记;
运河与扬子江 教学目标:
三、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
6、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3、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14、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5、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九、复习导入。
十、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5、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16、《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17、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18、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19、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20、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21、“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十一、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十二、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
十三、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九、复习导入。
十、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十一、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1、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十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十五、教师总结全文。
十六、作业布置:
5、课后练习第三题。
6、背诵全文。后记:
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6、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溪流 大海 生命
1、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后记:
壶口与龙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十二、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后记:
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主题:心灵的欢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写作指导
同样是写黄河和长江,用不同的体裁写,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先让学生说说本单元所学过的课文有哪几种体裁,并说说这样的体裁个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那一篇?每一篇所表达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都是慷慨激昂的,就会显得单调。
所以,这里的出一个道理:文章好就好在不一样,给人不同的情感体会,即使体裁、对象是相同的,表达的心情、感悟就要尽可能的不一样。不一样主要指事物、心情的差异。差异,是写作的宝藏。发现差异,心灵丰富,多情善感是写作的根本。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比大海更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心灵的感受时一本“无字书”,仔细翻阅回味,把他的不一样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只要是你亲近过的,都可以写,相信你会写得“不一样”。
二、参考题目
《家乡的河》、《家乡的山》、《上学的路》、《重点学校门口》、《消失了的小巷》、《书的梦》、《外婆的摇篮曲》等等。
三、提示
1、可以改动或者自拟一个“不一样”的题目。
2、可以写实在的景物、当时的心情,还可以写与景物有关的故事。由事物激起的有趣的、好玩的思绪、经历或者幻想,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3、家乡的小桥流水、何塘洼鸣;街道的变迁、小朋友的嬉戏。。。不去想它,好像平平淡淡,仔细回忆起来却可能是精彩的动人的。
4、记忆中,什么样的事物或者事情留下的印象最深?它与你什么样的心情联系在一起?-----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感悟越是独特,越是与众不同,写起来就可能越生动。
5、如果你以虾子还不能做到“不一样”,这不要紧,重要的是,你知道了从此要努力写得“不一样”。
6、字数600字左右
第二篇: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 长江之歌 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邓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学
聊长江,激发情趣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指幻灯片说:这就是长江)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4、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
5、介绍《长江之歌》的来历。
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慢慢把音量放小,随着话语的结束伴奏旋律逐渐消失)
6、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了解歌词边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
7、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好。
8、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读读、品品,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只要你用心朗读体会,一定有满满的收获。探究
1、首先,你要读好这些字的字音。(出示幻灯片)
2、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3、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感情朗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5、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在文中作者说——(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6、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精导
1、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2、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5)指导朗读第2节。(6)指导背诵第2节。
3、练习朗读全诗。(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引读: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朗读交流,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提升
1、全诗饱蘸赞美之情,讴歌了长江的外在特点和丰富内涵,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思,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背诵《长江之歌》。
2、作业:练习写诗句: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背诵《长江之歌》 教学反思:
第三篇: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4 比较探究《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及《壶口与龙门》教案 北师大版
4比较探究《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及《壶口与龙门》教案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划出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字词:
蜀 山()开 凿()羡 妒()怨 尤()桅 杆()匍 匐()纤 夫()呻 吟()
泯 灭()磅 礴()
深 槽()咆 哮()
2、作者介绍
(1)、陈衡哲:女,现代作家。
(2)、毛姆:英国小说家,20世纪20年代曾经到过中国,沿长江溯流而上直至重庆。
(3)、叶其扬:选自《黄河新歌》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2、《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纤夫。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
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
作者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可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
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3、《壶口与龙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这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壶口和龙门的地理位置,构造、那里和周边美丽的景致,它的险要和发展。
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前面的文章是借助写某一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来表达和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他们的文体是散文。而这篇文章重在告诉我们有关壶口和龙门的有关知识,让我们对它有所了解,这样的文章,是一篇说明文。
四、比较探究下列问题: 1.《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那些不同之处?
①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②《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
③写法很不同。共同点都有抒情。但《筏子》带着更多一点哲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2.“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运河与扬子江》要诉说的主要道理吗?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 提示:《运河与扬子江》诉说的主要道理是: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这个道理的升华。《筏子》所说的依靠勇敢、智慧、意志成为征服凶险自然的主人的道理,《江子歌》所表现的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都与这句话相通。3.《壶口与龙门》《运河与扬子江》在表达形式上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有很大不同,探讨它们的主要特点。
《壶》篇系说明语言。①文字表述准确、客观、科学。有大量准确的数字。涉及的事实均具体明确,有据可考。引入传说、神话、故事,目的在增加趣味性,但均有明确交代。② 2
重在说明对象的客观特征。如壶口、龙门为黄河“最为险要”处的地理特征,船工越渡龙门天险的操作技术。
《运》篇采用了独特的对话形式,好处是便于鲜明地比较和褒贬,也增加了趣味性。4.《长江》《江之歌》《运河与扬子江》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为什么很不相同?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长江》要歌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宽阔的江面、粼粼的水波、玫瑰红的曙天与之交相辉映。《江之歌》的急流险滩、水流的无情威力、两百人匍匐于地逆流拉纤的盛大场面,才衬得起这汹涌澎湃的号子、悲壮动人的顽强精神。《运河与扬子江》,“微细流动”的扬子江,正是它有过“奋斗”的见证,正是表明这筋断骨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五、达标测试: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竭尽全力: 用尽全部的力量。B.匍匐:身体贴近地面。C.泯灭:消失,磨灭。
D.逆流而行: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船尾撬得很高。
B.他们背负着船上泻下的大包。C.失望的叹息,听来是人心粹。
D.那终了的一声简直就是人性泯灭的低泣。.润扬大桥开通了。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如果你将就这件事分别采访扬州市市长、旅游局局长,你想问一个什么问题?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话写出来。
①(采访市长)
②(采访旅游局局长)
4.毕业晚会上,王雨把下面的话说了一半,便哽咽了。请你仿照他的话续写一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分别在即,老师,我如何才能报答您?当我靠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