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校园欺凌[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4:0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第一篇: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面对校园欺凌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应对

徐卿

李克强总理4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之一是部署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校园。会议指出,要把保障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突出位置,这事关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幸福。要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校园欺凌事件,成因复杂。归结起来,在于孩子的行为在自我选择和外界约束方面出现了空白地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折射出来的则是校园规则和秩序的失范。校园欺凌并不是新近才有,只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一些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暴力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教育部统计,今年5—8月,仅各地上报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有68起。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更加无法顾及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学生之间打架或者被欺负更是常有的事;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在家的孩子既缺乏管束也无处寻求庇护,又很容易演变成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反复伤害的局面,因此厌学、退学的也不在少数。事实上,面对校园欺凌,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方案:日本亦曾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影响日本反校园欺凌机制建立的转折点,是发生在2011年的大津市中学生自杀事件。当时一名初二男生长期受到三名同年级男同学的武力和语言暴力,最后不堪折磨自杀身亡。在强大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日本国会在2013年通过了《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开始了日本整顿校园欺凌现象的体系化;在美国加州有一项被称之为“酷刑折磨”的刑法与之对应,对酷刑的惩罚是判处终身监禁,对那些手段残忍的行为,是以严惩为原则的。

什么是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与当下教育本身的困境有关。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教育大都以追求成绩为目标,这几乎贯穿了小学到大学的每一个阶段。这种重“知识”轻“育人”的教育理念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校对学生人文情怀、对生命敬畏认知的培养退居次要位置,健康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缺失成为必然。一旦出现校园欺凌,学校又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等利害考虑,通常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处理,有意无意又成了施害者的一道“保护墙”,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发生。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主要问题不全在校园,而是在成人社会。成人社会中有几个关键的当事人,第一个就是其父母,一般校园欺凌都与父母有比较大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父母平时可能以比较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还有就是父母在平时可能会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人,比如父母是有权力的官员,或是有钱人。不然就是恰好相反,父母处在社会底层,长期被别人看不起,就会以这种眼光来看社会,正是处在社会两极的群体,才会以不平等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容易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成为校园暴力的逻辑源头。

应该明确的是,校园欺凌不是学校关起门来可以自己处理的事情,而是严肃的社会公共事件,更是法治社会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需要对其频发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事件的发生。这也是重建校园文明规则和秩序的必要。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要树立法治思维,多用法治方式,依法来办,只有这样,解决校园欺凌才能取得社会共识。有人提出,这是否意味着,今后针对校园欺凌的处理将有严惩趋势。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社会因素过于宏观,家庭环境相对封闭,且很多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未成年人过度娇惯纵容,不忍心教育管理和施加惩戒。因而,从可操作性上讲,充分赋予和尊重学校管理权和惩戒权,更有助于扭转学生的不良行为,净化校园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教书育人包括方方面面,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让未成年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错事情、侵犯他人权益要承担不利后果。这包括奖励、批评、警示与惩戒等各种措施。如果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和奖励教育,却像“鸵鸟”那样漠视惩戒教育,学校的管理权就被分解的支离破碎,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就会畏首畏尾。这样的话,教师完全沦为了提供知识的服务员,学生则成了“说不得、碰不得”的上帝,根本不是完整健全的学校教育。这既是对学生本人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是回避矛盾、缺乏担当的表现。

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要“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简而言之,必须重视并强化学校管理权,支持学校对犯错学生进行批评和惩戒。这样才能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才能以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塑造未成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促使其从小养成底线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呵护其成长为正常的、健全的社会个体。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为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没有恐惧的校园环境,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我一走进班,学生就告我:”XX哭了。”我瞅着最后一排的XX趴在桌上。我又强压怒火走到他座位旁。问谁打的?同桌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一下他的卡,他不给我看,我说了他几句,他就扔了卡。我打他胳膊就打在他脸上了。”我又问了周围的学生。然后又问被打的同学:“卡是谁的?”他说是他的。

我让打人的学生站起来,教育他别人的东西不能强行要,更不能以武力征服。要求他赔礼道歉,然后写保证书。

然后,我上台讲,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要相互尊重。不能以武力征服别人。学生们静静地听,我反复强调。

课间,一名男学生把另外一名男生的校服脱下,上身赤裸,让人看好看。我发现了,怒目而视,让他赶快把衣服穿上。那位男生穿上衣服灰溜溜地跑了。我觉得校园欺凌应该引起重视。

校园欺凌的原因:

1:独生子女的出现,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孩子在家里全家人让着,宠着。自己觉得是小皇帝,一呼百应。到了学校,突然融入了一个集体,同学之间难免产生摩擦,有时是语言不合,有时是性格不合。于是产生了争执,互不相让,逐渐升级到拳打脚踢。

2:家长不会正确引导。孩子回家告状,家长只听有理的一面,不去追问原因。久而久之,产生了对一些产生摩擦的学生的偏见。甚至教育孩子以暴治暴。孩子不考虑后果,在家长的纵容下,产生了报复的念头,甚至找好朋友打群架,引发校园欺凌事件。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1: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就教育学生在这个大家庭里,同学之间要相互欣赏,相互关心,相互忍让。同时同学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要歧视别人,更不要傲慢无礼。我们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只有互相团结,才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形成互相帮助,互相进步的集体。让文明之风在班内蔚然成风。

2: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发现有欺负别人的学生,应该及时教育,反复抓,抓反复。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一些爱逞能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之处,逐渐变得善于团结同学了。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3:在家长会上,教师及时告知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行为习惯。针对共性问题,让家长认识到存在的教育误区,与教师达成共识,齐抓共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教育,学生的认识就会转变,学生的行为就会改变,学生的做法就会向着文明发展。

总之,校园欺凌现象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居安思危,才会出现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学习环境。

第三篇: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不管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等)。

一份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36%的在校学生被抢劫伤害等暴力犯罪侵害过。而说起“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时,则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受过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

还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被冷落也被看成是受欺负的一种形式。如此的高发率其实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呈现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易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

1、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

2、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充当伙伴崇拜的“老大”。在该心理驱使下,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

另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受点皮肉之苦可消灾”,助长校园暴力行为的滋生蔓延。

3、自我意识刚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竞争压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扰,压力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易把压力转向对他人和社会实施攻击。

4、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反社会团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为扩大地盘打群架,成为团伙暴力的根源。

5、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大。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相处,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很高。

6、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等,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为受害者呢?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而一些孩子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无用,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者,则易成为被动欺凌者。易受侵害的孩子往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性格缺陷,而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家庭影响最深切。只有合格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

因此,受害儿童大多来自以下家庭。

类型一:弱势家庭封闭、外来、下岗、贫穷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闭性格。

类型二:富裕家庭喜欢炫耀、露富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抢劫、勒索的目标。

类型三:暴力家庭受到父母暴力行为的影响,孩子也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孩子在互殴中往往也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类型四:单亲家庭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敏感、不愿和别人沟通,缺少家庭管教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害羞、老实怕事;在同学间不受重视,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有身体或智能障碍者;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如有特长、爱张扬的学生易招来“教训”,邋遢的孩子容易成“出气筒”)。

作为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凌,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因为有时孩子之间的打闹很多都是出于孩子之间的社交尝试,游戏,或者善意的追逐,并不会牵扯到道德领域的是非。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幸的是,当孩子们确实受到暴力欺凌行为的身体或精神伤害时,又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你透露。

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号,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此外,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

那么作为父母,要能及时观察和判断孩子是否受到欺负,应当注意哪些潜在的征兆呢?

经常发生的身体征兆 :

1、伤痕与淤紫;

2、衣服被撕破;

3、头疼、肚子疼、胃口差;

4、失眠做恶梦。

而社会性征兆则表现为:

1、不愿意上学或向家长要求转学;

2、经常丢钱或心爱的物品等。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有些父母认为联系侵犯者父母可以对暴力孩子的行为做必要的纠正。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效果不佳。芝加哥教育专家克拉克说:“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在家里学会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除了导致同样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从而吓坏他们的孩子之外,家长们并不能通过开展妈妈或者爸爸之间的交流而加深了解。暴力具有向后传递的特性。它从一代人传到下一代,又从下一代人传到下下一代。一个孩子喜欢暴力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暴徒,而他父亲之所以是个暴徒又是因为他祖父也是个暴徒。”

也有些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但是,大多数父母同时又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间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

如果轻易地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容易使孩子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暴力行为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才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具体的应对方法可以是:

1、给孩子的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2、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3、教育孩子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东西,就给孩子要带到学校去的学习、生活用具上贴上姓名。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5、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尽早地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孩子会形成坚实的自我价值感,会认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样值得尊重。

6、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你也许并不希望孩子对侵犯者实施身体上的报复,但情况一旦恶化,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总是好的。这些训练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

7、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告诉你的孩子不要理会那个侵犯者。有时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应或是被欺负者并未因此而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趣,事情就过去了(当然,但愿他们不是继续去搜寻下一个目标)。

如果情形继续,让你的孩子告诉侵犯者,他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为。有些侵犯者面临挑战时,会收敛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8、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说:你为什么打我,你这样做是坏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忍受挨打。

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忍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9、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法会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

受到这种暴力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但还是应该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不要沉默,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10、事情发生后,父母有必要保持冷静,并把发生的情况告诉孩子的老师、咨询员、园长或校长。可以先问问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诉,还是由你去告诉。严重的暴力行为应以法律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第四篇:心理专家支招应对校园欺凌范文

心理专家支招应对校园欺凌

12-19 备受关注的中关村二小“学生受伤害”事件发酵多天后,学校已经聘请心理团队进驻,为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而此事所引发的讨论却并未终止,当孩子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说自己被欺负时,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校园欺凌行为到底该如何界定?如何预防校园中出现此类事件?在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看来,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根源在于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在“社会化教育”上出现了短板,而对孩子社会化学习的参与中,家庭教育是主角。

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方、被欺凌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围观者”。

被欺凌者

家长不能被坏情绪所“绑架”

小学5年级从外地转到北京学校的小杰,急切地想要融入到新的班级当中。由于说话夹带口音,初来乍到又没有要好的朋友,小杰没少受到班上同学的孤立和嘲笑。然而,小杰对此却是毫不在意,为了“求他人一笑”,他甚至偷偷省下自己的早点钱买了玩具“孝敬”班上的同学。在被“淘气”的学生捆绑到自行车棚的电线杆上取乐时,小杰也以逗笑了“恶作剧”的同学而感到高兴。对于这一切,小杰的家里人一无所知。一次,小杰洗澡时被妈妈发现了伤口之后,这一切才瞒不住了。这时的小杰却依然拦着妈妈,“你别去学校问,你问了我的日子更难过。”

这是温方曾经接待过的一个案例。温方表示,如果家长和学校老师观察不到位,校园欺凌常常很难被察觉,而一旦被察觉到一般就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10岁到20岁之间的孩子,正是急切寻求同辈认同感的时候,身边有人才觉得有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可能受到精神上的欺凌,也有可能受到身体上的欺凌。”温方表示,出现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欠缺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对于这类孩子,应该注重通过相应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成功感,在别的方面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不会再为了争取别人关注而努力。

那么,当听说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表示,孩子遭受欺凌,家长肯定会心疼愤怒,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情绪没有对错,家长出现情绪是正常的。”黄薛冰说,家长有情绪,但不能一直沉浸在情绪当中,而是要疏导情感,不要被情绪所绑架,然后再理性地解决问题。“妈妈都想保护孩子,但一定要明白:保护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健康地成长,包括挫折在内的各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孩子的成长经历,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和应对,惩罚对方不是根本目的。”

温方则表示,出现此类问题时,家长“全面”地倾听、了解很重要,不仅要听自己孩子的说法,还要听对方的说法。“要听叙述,不要插话,更不要往深处追问,因为追问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无意识地编造对自己有利的谎话。”听完叙述做相应指导时,要强调“适应”,“客观现实就是这样,对方就是不讲道理,听听孩子选择如何适应,要躲吗?怎么躲?如何巧妙地躲?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去伪存真’,帮助孩子进行解决方案的优化,比如学会自我保护,让 自己强壮起来,学会向家长老师求助等。”

欺凌者

家长要教会孩子认识行为边界

“我们家孩子不就是煽了别人一嘴巴吗?”“他不骂我们,我们能打他吗?”晓航因为在学校里“欺负”了同学,被安排转进了工读学校。对此,晓航的妈妈一直愤愤不平,坚信“挨打的学生家长肯定拍马屁了,跟学校有不清不楚的勾结”,孩子间的“玩笑”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

温方告诉记者,在他做过咨询的案例当中,晓航妈妈的反应代表了不少欺凌者家长的心态。在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伤害事件中,一方向另一方身上扣了厕所垃圾筐的行为,是否构成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也成了各方冲突的焦点之一。温方表示,目前对于校园欺凌并没有太过明确的界定。按照校园欺凌问题权威专家的界定,欺凌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这三个特征现已被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所接受。然而,伤害性该如何界定等问题并没有特别清晰。“我们更多考量的是被欺凌者的感受,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不正当的待遇,在心理上产生了痛苦的感受,不接受对方的‘玩笑’,基本可以判定孩子受到了校园欺凌。”

而校园中“小霸王”的诞生,与有着类似心态的家长不无关系。温方形象地打了个比喻,孩子在家里吃的都是小桌营养餐,而进入学校准社会后吃的是大锅饭,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适应,在家里为所欲为的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矫正,因此模糊了行为边界,成为校园“霸王”。从以往的统计情况来看,“欺凌者”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中,校园暴力更容易多发。

此外,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欺凌行为其实也会为欺凌方带来伤害。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说,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为欺凌方,还会鼓励这种行为,以为这样孩子就不会受欺负。然而,俗话说,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欺凌别人实际上是一种恶的倾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与人相处时,处处要占上风,别人比他强他就受不了,总以欺压别人取乐。长此以往,他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习惯通过拳头去解决问题,与社会规范不融,就会被隔离在社会之外,很难与他人有深入的人际关系,没有朋友、结了婚与家庭的关系也容易紧张。如果引导不好,这样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反社会倾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欺凌他人的孩子与自我相处容易不和谐,孤立隔绝的人际关系反过来也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围观者

学校要注重培养“公民意识”

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方、被欺凌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围观者”。有研究发现,围观者在欺凌事件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没有围观者的时候,欺凌事件的恶劣性质会下降,欺凌时间也会缩短;围观人数越多,欺凌者的快感和被欺凌者的痛苦也就越大。

温方介绍说,美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非常严格,除了对于欺凌方进行处置之外,对于没有阻止欺凌行为的围观者也有一定的处罚行为;而我们国家却并不是如此。“其实受罚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怎么做:你受到欺负了应该怎么做,你看到别人受到欺负了你该怎么做,这就是所谓的‘公民教育’。”有专家表示,不少学校由于受到功利化教育导向的影响,只关注知识教育,而对于学生的公民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的意识都很淡漠。在温方看来,在学校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以此告诉学生,行为边界在哪儿、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持正当的行为。

“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参与。而社会化的学习主要应该由家庭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应该发挥补充作用。”

1.美国:反欺凌法严惩施暴行为

美国从2000年以来开始立法严厉惩处校园欺凌行为,目前,全美约有45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这些法律要求学校职员见到欺凌行为时必须立即报告和干预,调查并惩罚加害者,通知家长,并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援助,预防欺凌升级到枪击。

2.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提供培训

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

3.韩国:开通校园暴力热线电话

韩国政府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台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热线,将学校周围二百米内设为警察负责区,并加强学校周围安全巡逻。

4.日本: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

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设立了“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当学校中发生因校园欺凌问题而出现自杀等严重事态时,该机构具有自行调查的权力,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调查,防止学校或教育部门牺牲学生的利益。

第五篇: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原因与预防对策研究

李明达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一中学

邮编:730299

摘要:当前,频频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有的简直让人触目惊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分析与思考校园欺凌的特征、原因,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应对之策,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关键词:校园欺凌;特征;原因;预防对策

当前,频频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影响人格发展,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甚至会夺去一个学生的生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欺凌频发行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分析与思考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原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应对之策是极具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旨在得出校园欺凌存在的真实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让全社会行动起来,不断关注学生的尊严与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外,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从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来看,环境包括微环境、中间环境、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其认为个人的行为与环境结合在一起。鉴于此,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解决应该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沟通,多管齐下,进行联动教育,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

一、通过校园欺凌的问卷调查,总结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2016年6至7月份,我们运用调查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兰州地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每校两个班共六个班318个学生中进行了与校园欺凌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个问题,其结果如下:

1、假如你受到过伤害,你受到的是哪种侵害?备选答案七项,其中(1)污辱占16.7%;(2)谩骂占31.7%;(3)殴打占20.3%;(4)劫持占4.8%;(5)强行索要钱物占4.7%;(6)强迫答应其无理要求占6%;(7)其它占15.8%。

2、伤害你的人是谁(或哪些)?备选答案四项,其中(1)同学占64%;(2)社会青年占16%;(3)教师占5%;(4)家长15%。

3、在学校或校园附近,你是否遇到过如殴打、威胁、辱骂、强行索要钱物等身心受到伤害的事情发生?备选答案两项,其中(1)受到过占21%;(2)没有占79%。

4、你是否受到过多此伤害?备选答案两项,其中(1)受到过占35%;(2)没有占65%。

5、假如你受到过伤害,伤害你的人是哪种情况?备选答案三项,其中(1)同年级的学生占11%;(2)高年级的学生几个人的小团伙占22%;(3)几个人的小团伙占45%;(4)个人出头,后有团伙指使占22%。

6、假如你受到过伤害,被家长获老师发现过吗?其中(1)有占21%;(2)没有79%。

7、假如你受到过伤害,发生在什么地方?备选答案六项,其中(1)班级占16.5%;(2)校园占15.1%;(3)学校附近29.5%;(4)上下学路上占12.3%;(5)网吧占1.2%;(6)其它地方占25.4%。

8、到学校上学你认为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备选答案七项,其中(1)同学欺负占8.9%;(2)同学看不起占7.1%;(3)学习成绩上不去占42.4%;(4)违犯纪律占8.6%;(5)枯燥而繁重的学习占12.9%;(6)校外不法人员的威胁占11.1%;(7)其它占9%。

9、当你受到伤害后,你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备选答案三项,其中(1)顺从占5.8%;(2)反抗自卫占35.3%;(3)迅速逃离占58.9%。

10、你认为造成学生受害的原因是什么?备选答案三项,其中(1)学校问题占45.1%;(2)社会问题占46.8%;(3)家庭问题占8.1%。

我们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总体上来讲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如下典型的特征:

1.形式的多样性。常见得形式有谩骂、嘲笑、戏弄、侮辱、起绰号、殴打、名誉诋毁、破坏物品、敲诈勒索、和心理伤害;受同学侵害在校园暴力中占多数,社会青年伤害学生也占一定比例,存在家长、教师伤害学生的现象等。

2.行为的普遍性。通过调查,很多学生承认受到过欺凌和欺凌过别人,校园欺凌行为明显存在。

3.行为的反复性。学生的偶尔捉弄、开开玩笑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但校园欺凌行为一但发生,就会反复发生,欺凌者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害情况告诉家长和老师,因此他们会反复地把被欺凌者作为攻击对象。

4.行为的不平衡性。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间力量对比不平衡,往往是以大欺小。而且欺凌行为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受欺凌的比例就会越少;此外,一般欺凌者比受欺凌者而言总是更强壮、更年长,低年级的学生易成为高年级学生的攻击对象。

5.行为的隐蔽性和难以判断性。一般来说,间接欺凌往往很难发现,而且实施欺凌行为一般会选择较为隐蔽的地方,因此家长和老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学生是否受到欺凌。

6.行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在学生受伤害的行为中,属于校园欺凌的占62%,说明校园欺凌仍然是一个危害青少年的突出问题;有20%的学生认为到校上学是最可怕的事情,说明校园欺凌已经给部分学生造成了心理创伤。学生受到伤害后,一小部分学生非常软弱,不反抗、不报告,是受伤害严重的群体,需要马上救助。就调查的情况看,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社会问题是明显的,学校问题和家庭问题也占一定比例。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

(一)个人方面:

1、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现在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地位优越,时时、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法制意识淡薄,面对不良影响经不住诱惑,容易被人拉拢利用。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强、表现欲强;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出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另外,从生理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他们精力充沛、体力旺盛,有足够的力量需要对外宣泄。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之间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这是被欺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2、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表现为:逃课、逃学,过早走上社会,结交社会不良人员;课余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休闲时间,四处游窜;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不够,头脑简单,感情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等。这些不良习惯,往往是诱发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方面:

我对我们学校近几年来的校园欺凌行为的15名主体责任者进行了家庭状况调查分析,最后把他们的家庭归结为四种类型:

一是溺爱型,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一律满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无原则的容忍袒护,学生在学校犯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要到学校找个“说法”,导致孩子在学校都无人敢管。

二是暴力型,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孩子稍有过失,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棍棒相加,孩子长期压抑,心理挫折感无法排解,家长的欺凌教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欺凌。

三是放任型,这样的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管不了孩子,放弃了对孩子的管理,他们的经典语言是“孩子交给学校了,你们爱怎么管就怎么管”。

四是失祜型,孩子父母或死亡、或离婚、或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监护,衣食无着,行踪飘忽。

(三)、学校方面。主要表现在:

1、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虽然有的学校聘有法制副校长,但很少到校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学校也进行了遵纪守法教育,但只是停留在口头说教,或走走过场应付检查,师生法律意识淡薄。

2、学校一味地强调文化课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思想以及价值观的转型时期,一些琐事与摩擦很容易让他们情绪失控,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往往丧失理智从而走向欺凌的歧途。

3、学校管理松懈,疏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中的各种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4、极个别学校不能坚持依法治教,违法开除学生或随意把学生赶出校园,造成大批流浪学生,经常逗留在学校门口,寻衅滋事,造成校园欺凌。

(四)、社会方面。主要表现在:

1、暴力文化充斥社会,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心灵埋下了暴力的种子。如今,暴力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使这种文化从内容到形式迅速泛滥,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暴力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刺激诱人的情节很快占领了青少年市场,许多身心尚未成熟的在校学生,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制力,往往沉陷其中不能自拔。暴力影视节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模仿等心理反应,导致攻击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而一些带有色情内容的网站、书刊和影视,则易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严重摧残,成为他们走向堕落和产生欺凌倾向的诱因。

2、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为校园欺凌提供了温床。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的生活习气,社会上存在的哥们义气及帮派体系,为许多善恶不分的青少年效仿,他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依靠小团体的势力随意欺负学生,个别小帮派甚至和社会不良青年有关系,被社会青年所利用,强行向学生收取“保护费”,或索要钱物,不断扩大势力,形成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不断在学生中制作暴力事件。另外,拜金主义和贪图享乐之风,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习的艰辛和枯燥,思想的脆弱和委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培养,他们极容易产生享乐思想,对金钱和财物过分追求和贪婪,他们对物质的贪欲和需求,很多时候表现在吃喝玩乐上,抽烟、喝酒、交朋友、上网聊天、听Mp3、看MTV,父母给的钱不够,就去借、去抢、去偷,并把主要目标锁定在容易得手而势单力薄的学生向上,导演一幕幕校园欺凌的悲剧。

三、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对策研究

(一)、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训练

1、自信心训练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卷入欺凌事件,所以要对经常陷入欺凌的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练习步骤可以是:挺胸抬头;双眼平视;大胆注视对方的脸;大胆大声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大声说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这种练习要持续,并且要不断变换场景,让受训者形成习惯反应。

2、社交能力训练

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大多缺少朋友,经常形单影只,这使他们很容易成为欺凌对象,因此,对受欺凌者进行社交能力训练很有必要。一般包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养,克服害羞,战胜胆怯和恐惧,有效沟通等。

3.培养学生健全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摆正心态,与人为善,接受他人,不孤立自己,自尊、自爱、自强,同时也要宽容、体谅、档案管理论文理解,这些都是减少欺凌现象的心理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才有可能更好地面对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完善的人格,已刻不容缓。

4.进行必要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对于那些常遭欺凌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弱势常常在遇到挫折(如:考试不如人,受老师批评,遭同学欺凌等)时,变得自卑自怜、排斥自我,心里常有“我不行”的感觉,对于这种学生应教育他们不自暴自弃,不放纵自我,不践踏自我,要坚韧、自信,面对挫折要越挫越奋。

(二)、增强对学生的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认为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具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跟家庭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要么是父母离异,导致学生心理变态,性格怪僻;要么是习惯在家里当小公主或小王子,为所欲为,养成了过于自私的毛病。这两种教育方式,归根结底都是缺乏真正的爱的教育。所以,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敞开胸怀,给这类学生更多的关爱。有了爱心,才能细心。很多欺凌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例如,篮球场上的一次合理争抢就有可能引发争吵,如不及时制止,就会使冲突升级,甚至发展到群体斗殴。再如,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无人理会,也可能被人欺负,长期的压抑极有可能酿成悲剧。因此,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关注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关注他们异常的变化,防微杜渐。有了爱心,才能耐心。转化问题学生非一朝一夕之事。在一个群体中,有欺凌倾向的学生往往就那么几个,教师要紧紧盯住这个目标,经常性地开展教育,言明利害,警钟长鸣,最大限度地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行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进行教法、学法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特长、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面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激发学生个体积极性和群体合作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知识与创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坚持有目的、有计划的法制教育,逐步形成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教育机制。根据上级要求,设立法制教育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教育辅导员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制专题教育和法律咨询;结合校情对学生进行文明守纪教育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知道校园欺凌是一种侵害行为、如何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使自己不受伤害,教育学生树立团结友爱、互助互信、互尊互谅的思想;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使教师站在尊重学生人格和关心学生发展的高度教书育人,杜绝老师对学生侵害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不要以分数论英雄,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仍然在搞“应试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仅放在校舍改造和环境美化上,许多有意义的活动都被各种文化课挤占,使学生对校园失去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欺凌问题隐藏在升学率和光荣榜背后“暗角”里。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唤起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回归,促进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孟母三迁”的典故,就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因此,学校要让校园生活弥漫着文化气息,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文化的心理渴求得到合理满足,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群体的温暖。例如,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让学生知法懂法,对法律心怀敬畏;开展帮扶结对活动,让学生增加友爱互助的情感,把很多小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举办“校园欺凌”图片展,引导学生从惨痛的事例中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危害,增强反对校园欺凌的信念;开展“珍惜自我,珍惜他人”主题班会,使学生受到尊重生命、远离欺凌的教育。

(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狠抓学生的日常化管理,建立问题学生的调查了解和跟踪教育机制。各班级要以班主任为主摸清学生实际情况,包括学习生活习惯、性格爱好、个性特长、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与人相处及交友等,经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放矢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校要严肃校纪、抓班风、树学风、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从一件小事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要制定校园及周边的安全巡查制度,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管理学校及周边安全工作,定期排查学校不安定因素、摸清学校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和典型的问题学生、了解学生中比较容易极化的矛盾,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跟踪教育严重不良行为及典型问题学生、排除学校不安定因素。

(七)架起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桥梁,形成群防群治体系。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互通情况、共同商议教育学生外,还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制定“家校联系卡”,保持与学生家长经常性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在校表现,以便学生出现反常情况引起大家注意,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因出现思想问题未得到及时救治而酿成错误;学校要建好家长学校,聘请有关专业人士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素质,共同探讨孩子教育成长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搞好对子女的教育;学校还可以与公安部门结成警民共建单位,争取他们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上给予帮助和支持,严厉打击校外侵害学生的行为;学校也可通过政府,协调各部门依法对文化市场、游戏娱乐、网吧等场所进行进行不定时不定期的检查、治理和整顿,共筑堵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教师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 李琼,姜洋.校园欺凌现象及防治策略[J].甘肃教育,2009(03).[2] 刘天鹅,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校园欺凌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07).

下载如何应对校园欺凌[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应对校园欺凌[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欺凌

    诣仁小学校园欺凌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方案》,我校认真制定本校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具体方案,积极部署,认真组织实施。自查总结如下: 一、成立“校园欺......

    校园欺凌

    教育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校园欺凌以及校园欺凌的危害。 2.使学生掌握面对校园欺凌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互帮互助,共建平安校园。 教学重点:......

    校园欺凌

    拒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近日网上爆料,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学生在学校厕所如厕时,被同班同学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砸到头上,尿和擦过的厕纸洒了他一脸一身,还被行为者嘲笑。事后该......

    校园欺凌

    2016年12月,发生在北京市某区某小学几名学生之间的冲突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最后该事件以官方派心理团队进驻该校,该区教育系统全面排查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收尾。笔者作......

    校园欺凌

    2015年门楼寺小学预防校园欺凌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学校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校园安全保卫,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在学校加强安全保卫的同时,同学们也要学......

    校园欺凌

    反对校园欺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反对校园欺凌”。 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校园内外时有发生,让......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5篇范例]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校园欺凌事件教师学习材料之二) 巩海龙 2016年6月15日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

    5、应对校园欺凌,专家应开出那些“药方”

    应对校园欺凌,专家开出哪些“药方” 儿子在学校男厕所被同学用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扣在头上,被同学取不雅绰号,出现失眠、情绪激动、恐惧上学等症状,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医生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