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1

时间:2019-05-15 04:0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1》。

第一篇: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1

第 一 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中心讲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共分三节。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日益显露出的弊端。

2.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对外扩张。

3.目的是说明落后的封建中国与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发生战争的必然性。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讲授自鸦片战争到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内西方列强(也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过程和具体侵略方式(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说明其野蛮性。

2.分析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形态和性质所发生的根本性影响和后果,这种影响和后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史。二是中国阶级状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新的阶级,原有的阶级也有了部分变化。三是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出现了两对主要矛盾。四是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主要讲授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并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按选择题理解)

(1)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

(2)特点(领会):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但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集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矛盾。(识记)

评价上述特点:曾经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延续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进步,也有极大的惰性,造成“周期律”的出现,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阻碍新的生产关系地出现。

2.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简单运用)(按简答题理解)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3.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综合运用)(按简答理解)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1776年、法国1789年均迎接了资本主义的曙光。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免。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西方的侵略过程和方式

1.军事侵略(按选择题理解)

(识记1)主要了解一些战争和这些战争后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

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识记2)军事侵略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的直接屠杀:1894年11月的旅顺大屠杀,1900年俄国在东北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抢劫财富,破坏文物古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对圆明园等的劫掠破坏。

2.政治控制(领会1)(按多项选择、简答理解)

控制内政:驻华公使(团)是清政府的太上皇。

操纵外交:外交讹诈,如“干涉还辽”。

领事裁判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侨适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其权为在华一切美国人适用。

把持海关:英人赫德任海关税务司40余年。

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教案(识记3)。1870年天津教案,屠杀中国民众。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等。

扶植、收买代理人: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奕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的全面投靠外国列强。支持袁世凯,扶植各派军阀等。

3.经济掠夺(领会2)(按多项选择、简答理解)

军事和政治侵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益,最大的利益是经济利益。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识记4):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开的“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再开10口岸,《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中国丧失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作用。

对华倾销商品:排挤并打击了中华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

对华资本输出:甲午战后《马关条约》开始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使资本输出合法化了。这更压制了中国本就脆弱的民族资本。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1)对中国近代工业实行垄断。中华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作为担保的盐税、关税从而控制于列强之手(3)设立银行,控制并垄断中国金融。(4)控制中国交通运输业。(5)严重破坏中国农业经济。低价收购农副产品,倾销工业品,利用“剪刀差”赢利,导致近代经济落后、人民贫困。

4.文化渗透

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往往伴随政治军事冲突出现,比较复杂。

宗教渗透和侵略:注意“一些”外国传教士,西方教会中的“一部分人”的提法。不是指全部传教士们,里面有很多虔诚的信徒,他们对自己的政府的侵略政策也有看法。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领会3):由传教和传播西学为名进行。知道《字林西报》、广学会及其发行的《万国公报》和英人李提摩太,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识记5)

1.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按简答理解)

从1840年开始,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以前的独立的封建中国不复存在,变成了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虽不像殖民地国家,但也非独立主权国。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乡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按多选、简答理解)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六个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在。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五,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第六,中国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二)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1.原有的两个阶级的情况

(1)封建地主阶级:一部分投资新式工商业,大部分仍以地租剥削为主要方式。

(2)农民阶级:仍是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外来的侵略后果首先压在这个阶级身上。他们要求改变地位,有强烈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小生产者使其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解放自己。

2.新兴的两个阶级

(1)(简单运用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及其两个部分(按简答理解)

来源: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投资近代企业而来

分层: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特点: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中国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①分作上层和中下层。上层规模较大,力量较厚,与帝、封联系较密。中下层企业规模较小,与帝、封联系较少,矛盾较大。②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2)(简单运用2)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按简答理解)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当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

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比照西方无产阶级而言);

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

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识记)(按选择理解)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表现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成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运用)(按论述题理解)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按选择题理解)及其反侵略失败的原因(简单运用)

(1)反侵略斗争的主要事件:

①来自人民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5月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识记1)

台湾人民在黑旗军刘永福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识记2)

②来自清政府内爱国官兵的有组织反抗,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识记3)

一次鸦片战争中战死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虎门战死)、江南提督陈化成(吴淞献身)。

二次鸦片战争中捐躯的史荣椿等(大沽口战死)。

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威海捐躯),致远管带邓世昌(黄海海战殉国)、经远管带林永升(黄海海战)、定远管带刘步蟾(威海战斗)。

(2)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按简答题理解)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反而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沆瀣一气,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如“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后期对义和团的镇压等等。

②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则是落后局面未变,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

2.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各国在中国的控制地域或势力范围:

英国:长江流域、香港、西藏等;

法国:云南、广西、广东;

俄国:东北、新疆等,俄国是最大的占便宜者(分四个条约占我国155万平方公里领土);

德国:山东;

日本:福建。

美国由于来的晚,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3.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领会)(按多项选择、简答理解)

(1)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反侵略斗争,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展示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打击了侵略者。连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认为“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列强矛盾的存在,使其不得不协商暂缓瓜分,改为保全清政府,“以华制华”。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综合运用)(按简答理解)

之前的民族意识是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天朝上国。

现在开始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识记4①)

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识记4②)

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识记5),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

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大旗下,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总结(03708)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在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表现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1840年起,英国等同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反抗,扶持、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资本输出,操作中国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论和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阑化

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除了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名阶级外,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新兴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1.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

和资格更老一些,他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扩大一些。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匹产业工人。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中国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70年代后,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到扩充。

2.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第一,他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第二,他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与上海等大城市,从人行业来讲,主要集中于纺织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第三,它主要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艺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队主要的矛盾

两对矛盾之间的关系

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以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 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的站在一条战线上

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

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的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督史荣椿、乐善战死。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多次击退法军,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取得镇南关大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为国捐躯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1.帝国主义和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

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主要原因,总之,经济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时间的第一人,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的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3.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部天京。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2.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3.由盛转衰,再到失败。1856年下半年,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农民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及意义

1.主要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2.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应了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与以往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不纳粮”和“赢闯王,不纳粮”等相比,《天朝田亩制度》有着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应该说这个纲领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主要内容:

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国外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宫、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评价:它是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密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天京事变的原因及其后果 1.原因:一是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和弱点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二是是太平天国深严的封建等级制,导致政治上争夺权力。

2.后果: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挫伤了革命的士气,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清军重新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历史意义: 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的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是中国旧时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批判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野心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他们不能担负

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照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新政的新办

一是新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二是建立新式海军,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

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其中,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3.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这些官督商办 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到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运动的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扰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颁布变法上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大等方面,史称“百日维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戎六君子”。

戊戎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戊戎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史制、改革兵制、训练新兵、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作为宣传和组织工作、主要包括,覃炳琳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三民主义学说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改良派的辩论

(1)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进行论战。(2)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主义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

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族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可操作性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以四川最为激烈,这是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运动

随着革命形势的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工进会和文学社决定在武昌举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21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一是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二是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三是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法制度

中国民国南京历史政府的局限性

一是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兑付所定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历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清王朝是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他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历史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自,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精神解放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表现为: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2)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的表现

1.在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一方面,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剥削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捕杀、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另一方面,袁世凯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革命果实的捍卫

1.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摧残 2.组织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 3.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从此结束,战争引发一系列革命,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格局,帝国主义国家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2.民主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倡导造就法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还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造就自主,自由的人 3.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的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的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的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可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条件:他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一站”期间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这一新的社会力量得以成长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五四运动以六三大逮捕为界限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防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可主力军的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包括三类人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一部分员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为代表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表现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2.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涌现 3.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1921年7月召开与上海 2.主要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议决。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等。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等。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工人。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意义

1.历史特点: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同第二国家修正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2.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中共两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内容及意义

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其主要内容是:消除内乱、达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表现

1.工人运动方面: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举行大罢工。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87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2.农民运动方面:积极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澎湃在广东省海丰县成立海丰县总农会,会员达10万人。毛泽东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人

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1.工作西湖特别会议和中共三大的召开 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民革命由此兴起。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黄埔军校的创办,冯玉祥的北京政变及孙中山的北上。中国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已经工农联盟的问题。五卅运动开始的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省港工人大罢工。

北伐先遣队进入湖南,揭开北伐战争的序幕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资产 3.北伐战争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了军事顾问帮助我们北伐军指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成为新右派的代表,发动反共政变。中共五大没有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汪精卫发动反共政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意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2.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他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2.他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开始懂的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武装革命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节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在中国进一步扩展,封建经济仍然占着优势地位,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企业受到多方面的挤压。

国民党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 1.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很小,他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中间党派的的政治主张 一般来说,他们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大多要求实行全国抗日。同时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不赞成红军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他们发动了一个改良主义运动,期望另找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影响较大的中间派别

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梁簌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曾琦、李璜、左舜生为负责人的中国青年党(又称醒狮派、国家主义派)。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又称再造派)等。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1)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2.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3.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2)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1.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他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秋收起义的特点

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意义

他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他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的发展方向

从八七会议到中共六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探索。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就条件,阐述了“功能武装割据”的思想,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1.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的各项政策和正确贯彻执行

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开展的土地革命

1.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

3.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4.1931年2月,毛泽东明确规定了农民已经分的的田归农民个人所有,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毛泽东等人还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这主要是,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土地革命的开展,充分调动了根据地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危害

(1)表现: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和夺取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2)原因: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人能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质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的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权利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3)危害:六届四中全会后,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混乱,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推行“左”倾错误。白区党的工作遭到了破坏,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长征初期红军受到严重损失。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多数人的赞同,红军转向贵州进军。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中央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论述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1.他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了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田中义一主持的“东方会议”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具体化。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

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行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不仅积极参与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华北事变后,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国民党对日态度和内外政策发生某些变化。中国共产党确定“逼蒋抗日”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第三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爱将阵亡将士有: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等

片面的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的失科

战略相持阶段到后来,国民党由片名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

1.抗战初期国民党实行的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2.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3.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联合的主张

5.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组织的抗日文化工作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敌后游击战争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敌后人民力量的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武装力量的扩大还使游击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三次反攻高潮。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击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过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面对国民党不断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中共提出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中国共产党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主要依靠力量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对他们贯穿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加强政权建设,安装“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一切赞成看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接受党外人士“精兵简政”的建议,克服困难

2.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息减租政策。这即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3.开展大生产运动,客服经济困难。针对抗日根据地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

4.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创办了一批干部学校、专门学校和大量的中小学校。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

开展整风运动,进行思想教育,统一全党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毛泽东发表一批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义理论,包括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反对主观主义是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总结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敌,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的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间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人民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4.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迫使日本归还了甲午战争以后从**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2.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使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历抗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才能真正的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主张,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1)国际格局

1.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2.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级的政治格局

3.这样的国际格局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2)国内形势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2.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使中国仍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

3.三种建国方案(即地主阶级和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以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与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1.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在各解放区抓紧减租、生产、练兵、组编野战兵团,发布“五四指示”,开展土地改革,抓紧“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落实。

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蒋介石挑起全国性内战。中国共产党指出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以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为标志,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决军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五四指标》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变。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有2/3的地区基本实现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

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解放区出现了新面貌。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气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近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受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丧失民心 2.国民党为了内战,加剧了对广大人民的掠夺 3.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将全国各阶级人民至于饥饿和死亡线上,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 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以学生运动为发端,运动向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目标发展,并迅速扩大,与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结合到以前。这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运动

1.台湾人民二三八起义,有力的显示了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的暴虐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革命精神

2.“三区革命”及新疆各族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

3.1947年初,内蒙古东部大部和中部部分地区获得解放,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

4.主要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民工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1.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共同努力 2.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积极参加和支持共产党领导的爱国主义运动

4.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政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2.民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3.中共发出“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

4.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历史性的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

1.辽宁战役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结束。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在林彪、罗荣桓领导下,共歼敌47.2万人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地方武装工60万人,再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领导下,工歼敌55.5万人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人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义的地位。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1949年的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友好的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战争政策。他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1.有了中国工人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国人民走向了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 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1.能不能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能不能经受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各族人民实现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统一全国财政。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经费的大量节俭 3.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犯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2.打扫屋子在请客 3.一边倒

亚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二节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1.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艺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其中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1.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事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成关系有机统一的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应了历史的必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和互利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2.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人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2.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办法,“四马分肥”具体是指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

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

1.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注意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我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2.成就,工业方面,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如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在工业建设上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等,农业方面,农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铁路贯穿中国南北。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全国全面确立起来 2.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第二次结合”实在1956年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这个报告主要是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的阐述了十大关系

2.报告的具体内容有:第一,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若干新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第二,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的方针

3.《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中共八大在经济建设上坚持的方针: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下稳步前进

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的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1957年的整风运动内容: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958年“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1.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急于求成

2.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时必须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依据中国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

3.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一次郑州会议至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 1958年秋冬之间,毛泽东逐步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了不少乱子,并立即着手纠正已察觉到的问题

(1)1958年1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他指出:“现在有一种偏向,好像共产主义越快越好”。“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他强调,搞社会主义没有耐心是不行的(2)1958年11月到12月间,在武昌举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接着又举行了中国八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协议》。该决议批评了混淆集体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界限、否定商品生产、取消按劳分配的错误思想。明确指出目前农村人民公社仍然属于集体所有制,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社会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及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并可继续经营一些家庭小副业

(3)在1959年2、3月间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指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在同年3、4月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海会议上,又制定了了《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武昌会议和第二次会议纠正“左”成果

(4)总体来说,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开始,经过八九个月纠正“左”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当时,这种纠正“左”是在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索:《评新编历史局<海瑞罢官>》的发表。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中共中央会议有: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1.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累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原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理论根据”。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

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及破坏,使党的权利过分集中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

对文革时期共产党所犯的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进行了抵制和抗争。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同时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3.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改善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在进行“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共产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理论贡献。所有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的表现 1.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2.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3.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制定。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 3.全面整党

4.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表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提出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网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阉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进的表现(1)1989 年政治**的发生及平

(2)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3)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4)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5)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予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1.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2.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的历史贡献

(1)2002 年11 月中共十六大召开。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报告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2007 年10 月中共十七大召开。大会强调要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作出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2003 年春,一场“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疫病灾害突然袭来,中共中央和国务

院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防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同年7 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2003 年10 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2005 年10 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2007 年10 月15 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共十八大的历史贡献

1.2012 年11 月中共十八大召开。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共十七大以来五年和十六大以

来十年奋斗历程及其成就,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报告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中共十八大是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3)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第三篇: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小抄精华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多选、简答]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表现。(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2)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单选]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单选]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多选、简答、论述]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论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多选、简答]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多选]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多选.简答]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同。前者要求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求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单选、多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斗争;香港、台湾地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战死。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多次击退法军,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取得镇南关大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战斗中为国捐躯。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单选]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狂潮。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多选、简答]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多选、简答]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总之,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简答]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3)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单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和地主农民政治和压迫和经济剥削。【单选、简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2)达到全盛时期。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3)由盛转衰,再到失败。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简答]《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主要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2)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 产者的狭隘眼界。[简答,论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主要内容:(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评价:具有两面性。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多选、简答]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1)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3)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单选、多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多选、简答]洋务新政的兴办,一是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多选、筒答]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多选、简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具有封建性。(2)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3)管理上的腐朽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多选]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包括: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多选]维新派同守旧派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废八股等问题展开了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单选]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颁布变法上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史称“百日维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史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多选、简答、论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2)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它改革了社会风气。[多选、简答、论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封建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多选、简答,论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单选、多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单选,多选l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三、三民主义学说

[多选、简答]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多选、简答、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辩论。

(1)围绕三民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

(2)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1.各地武装起义和保路风潮

[单选]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单选]保路风潮以四川最为激烈,这是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运动。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随着革命形势的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在武昌举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了。3.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简答l<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设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单选]《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多选.、简答、论述]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它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

(3)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促使社会风气的新变化。(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多选,简答,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表现为: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③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2)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多选、简答、论述]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的表现。(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一方面,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

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另一方面,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多选、简答,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革命果实的捍卫。

(1)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摧残。(2)组织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

(3)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单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从此结束;战争引发了一系列革命,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格局,帝国主义国家间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建立,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简答]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1)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2)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倡导造就法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还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造就自主、自由的人。

(3)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单选]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简答、论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准备,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简答、论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 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单选]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多选、简答]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这一新的社会力量得以成长。(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单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五四运动以六三大逮捕为界限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多选、简答、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1)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4)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多选、简答]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类人:(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为代表。[多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的涌现,大量进 步刊物的创办。

[简答]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2)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单选、多选]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的工作: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多选、简答]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1921年7月召开于上海。(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规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

[多选、简答、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意义。(1)历史特点: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2)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多选、简答、论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内容及意义。

(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的性质。二大通过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其主要内容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多选、简答]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表现。(1)工人运动方面: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举行大罢工。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87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2)农民运动方面:积极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彭湃在广东省海丰县成立海丰县总农会,会员达10万人。毛泽东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

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简答、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1)中共西湖特别会议和中共三大的召开。(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3)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民革命由此兴起。

工农群众运动的恢复和发展,黄埔军校的创办,冯玉祥的北京政变及孙中山的北上。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问题。五卅运动开始的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省港工人大罢工。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单选]北伐先遣队进入湖南,揭开北伐战争的序幕。[多选]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单选、多选]全国范围反帝斗争和工人运动的普遍高涨: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是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多选、简答]北伐战争胜利推进的原因。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三、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单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蒋介石成为新右派的代表,发动反共政变;中共五大没有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汪精卫的反共政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多选,简答、论述]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二是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

(2)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多选、简答、论述]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1)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单选]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在国民党统治下,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在中国进一步扩张,封建经济仍然占着优势地位,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企业受到多方面的挤压。[多选、简答]国民党政府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

(1)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多选、简答]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多选]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多选、简答]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大多要求实行全国抗日;同时,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不赞成红军战争和土地革命斗争;它们发动了一个改良主义运动,期望另找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单选、多选、简答]影响较大的中间派别。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曾琦、李璜、左舜生为负责人的中国青年党(又称醒狮派、国家主义派);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又称再造派)等。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

[多选、简答]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1)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①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保证中国革命的继续向前发展。

②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③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2)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多选、简答]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1)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2)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多选、简答]秋收起义的特点。

(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2)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3)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多选、简答]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意义。(1)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3)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4)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单选]从八七会议到中共六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探索,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多选、简答]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1)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根本原因)(2)国民革命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多选、简答、论述]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开展的土地革命。

(1)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是红军反“围剿”胜利和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动和开展土地革命。(2)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

(3)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4)1931年2月,毛泽东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所有,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毛泽东等人还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即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即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土地革命的开展,充分调动了根据地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多选、简答、论述]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危害。(1)表现: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和夺取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2)原因:

①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②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③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3)危害:六届四中全会后,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混乱,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推行“左”倾错误;白区党的工作遭到破坏,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单选]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长征初期红军的严重损失。毛泽东正确主张得到多数人的赞同,红军转向贵州进军。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多选、简答、论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2)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3)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三、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t[单选]中央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多选、简答、论述]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单选]田中义一主持的“东方会议”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具体化。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多选、简答]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单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二、局部抗战和救亡运动的兴起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部分国民党军队主张抗日,共产党与东北抗日义勇军、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冯玉祥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以及宋庆龄等合作抗日。

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华北事变后,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抗日救亡这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国民党的对日态度和内外政策发生某些变化。中国共产党确定“逼蒋抗日”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及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红军的改编。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单选]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单选]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单选、多选]国民党爱国阵亡将士有: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等。

[单选]片面的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失利。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单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

(1)抗战初期国民党实行的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2)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3)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组织的抗日文化工作。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多选]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

二、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单选]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在华北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创建华中根据地。相持阶段到来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具有战略地位。[多选、简答、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敌后游击战争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2)在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敌后人民力量的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武装力量的壮大还使得游击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三、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单选、多选]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击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多选]面对国民党不断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中共提出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多选、简答,论述]中国共产党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对他们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多选,简答,论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加强政权建设。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接受党外人士“精兵简政”的建议,克服困难。

(2)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这既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3)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针对抗日根据地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

(4)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创办了一批干部学校、专门学校和大量的中小学校。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

(5)开展整风运动,进行思想教育,统一全党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单选,多选]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毛泽东发表一批理论著作,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反对主观主义是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多选、简答]毛泽东总结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 建设。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多选、简答、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多选,简答、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多选、简答、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多选、简答、论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简答、论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1)国际形势;①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②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⑧这样的国际格局对抗战后中国产生重大影响。(2)国内形势:

①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②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使中国仍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③三种建国方案(即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简答、论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1)“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斗争。[多选]中国共产党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在各解放区抓紧减租、生产;练兵,组编野战兵团;发布《五四指示》,开展土地改革;抓紧“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落实。[单选]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蒋介石挑起全国性内战。中国共产党指出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单选]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标志,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单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单选]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二、±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单选]《五四指标》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土地政策的转变。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实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单选]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多选、简答]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解放区出现了新面貌: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三、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多选、简答]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丧失民心。

(2)国民党为了内战,加剧对广大人民的掠夺。(3)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单选]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以学生运动为发端,运动向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目标发展,并迅速扩大,与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结合到一起。这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四、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多选、简答、论述]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运动。

(1)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有力地显示了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的暴虐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革命精神。(2)“三区革命”。(3)1947年初,内蒙古东部大部和中部部分地区获得解放。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

五、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主要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组成人员主要是知识界和实业界的中上层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组成人员一部分是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另一部分是上海工

商界爱国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亦称“第三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多选、简答]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1)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3)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4)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多选、简答,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1)第三条道路的破产。(2)民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3)中共发出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多选、简答、论述]历史性的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在林彪、罗荣桓领导下,共歼敌47.2万人。

(2)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领导下,共歼敌55.5万人。(3)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入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蒋介石的“求和”声明。

(2)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及其破裂。

(3)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4)人民解放军向全国挺进。

三、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2.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

3.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中位的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它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多选,俩答、论述]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1)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多选,简答、论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单选,多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困难,主要是能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堂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能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不能保持优良作风。

二、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

[单选]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各族人民实现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多选]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1)《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统一全国财政。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经费的大量节减。(3)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

(1)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2)《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3)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4)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二节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多选、简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1)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多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多选、简答]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简答、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1)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点。[简答、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改造道路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l)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法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2)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办法,“四马分肥”具体是指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多选、简答、论述】“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1)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2)成就:工业方面,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如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在工业建设上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等。农业方面,农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铁路贯通中国南北。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单选]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初步物质基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多选,简答]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起来。(2)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单选j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在195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这个报告主要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十大关系。(2)报告的具体内容有:第一,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若干新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第二,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第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的方针。(3)《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1)经济建设上坚持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3.整风运勃和反右派斗争(1)整风运动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

(2)1958年“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有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共产风。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3)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政治局会议等,纠“左”的努力。

(4)庐山会议及纠“左”进程的中断。(5)“八字方针”,国民经济的调整。(6)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的恢复。

(7)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2)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中共中央会议有: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单选]全面内乱形成于上海造反派“一月革命的发动。

[多选,简答]对“文化大革命”错误进行抵制。(1)“二月抗争”。(2)“四五”运动。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照搬革命年代的经验,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党内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犯错误的时候,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进行了抵制和抗争;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错误的同时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3.在“文化大革命”中取得的成就(1)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医疗、科技等事业发展。(3)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改善。

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在进行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经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共产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理论贡献。所有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单选、多选、简答]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的表现。

(1)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2)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①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

1、现代的似本前提。

(3)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1: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尔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1.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

3.废除人民公社,设立经济特区。

4.对外政策的调整,寻求和平环境实现现代化。5.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单选、多选、简答]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制定。

(2)q1共卜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全面整党。

(5)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多选、简答、论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的表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 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3)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单选、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的表现。

(1)1989年政治**的发生及平息。(2)向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3)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4)对外工作的全方位推进。(5)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即: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单选]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单选]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简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1)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2)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单选]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单选、多选]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现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新胜利

(1)中共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4)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①要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②使中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多选、简答、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2)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3)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贯彻全面推进。[多选、简答]深刻的历史启示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2)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第四篇:2011.7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浙江省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在文化上的主要特点是以()A.儒家思想为核心 B.法家思想为核心 C.道家思想为核心

D.佛教思想为核心

2.基督教在近代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是()A.强学会 B.南学会

C.广学会

D.保国会

3.1839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人类公理》

4.梁启超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

5.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6.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发动了(A.辛亥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战争

D.二次革命

7.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A.二次革命的失败 B.)

9.1920年,在北京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是()A.李大钊 C.陈公博

B.陈独秀 D.毛泽东

10.中国共产党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是在()A.中共一大 C.中共三大

B.中共二大

D.八七会议

11.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力量的()A.中山舰事件 C.整理党务案事件

12.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是()A.周恩来 C.贺龙

B.瞿秋白 D.朱德

B.四一二事变 D.七一五事变

13.1930年5月,毛泽东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的著作是()A.《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4.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的土地法规是()A.《井冈山土地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兴国土地法》 D.《土地问题决议案》

15.1934年4月,宋庆龄等1779人联名签署发表了()A.《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C.《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八一宣言》

D.《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16.在枣宜会战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A.李宗仁 C.谢晋元

B.赵登禹 D.张自忠

17.红军主力在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19.1946年2月,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破坏“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制造了()A.下关惨案 C.李闻惨案

20.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于()A.1946年5月 C.1944年9月

B.1948年1月 D.1945年12月

B.较场口惨案 D.五卅惨案

21.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 28.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是()A.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9.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B.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A.割让台湾、澎湖

B.向日本支付赔款、赎辽费、威海卫日军守备费共计白银2亿3150万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 D.租借旅顺、大连

32.在鸦片战争中奋勇抵抗英国侵略军,战死沙场的清军爱国将领有()A.邓世昌 C.海龄

B.左宝贵 D.关天培

3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

C.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由基层农村政权组织“两”来实行管理 D.“禁朋党之弊”

34.中国青年党的主要负责人是()A.曾琦 C.左舜生

B.李璜

D.邓演达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35.“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A.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B.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C.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

D.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36.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农村根据地有()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C.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B.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D.晋绥革命根据地

37.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其主要内容包括()A.批驳“速胜论”、“亡国论” B.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 C.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所要经过的阶段

D.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38.重庆谈判期间,为打退国民党军队在谈判中发动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并取得了胜利,这些战役包括()A.上党战役 C.邯郸战役

B.渡江战役

D.平绥战役

39.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4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有()A.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C.统购包销

B.加工订货 D.公私联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洋务新政的主要内容。42.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4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4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45.简述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如何认识辛亥革命胜利的局限性?

47.毛泽东发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第五篇: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大全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重要考点讲解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5、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6、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7、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18、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9、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20、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7、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8、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 1 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0、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过程、纲领、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历史过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本章提示

注意三种早期探索运动所分别代表阶级基础和性质。注意比较这些运动与日后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三章的内容)的不同。

重要考点讲

基本概念和判断解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4、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5、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6、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 ●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8、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第三章 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 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第三章 辛亥革命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5、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重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3、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5、第一次国合作的形成、成果及其失败的原因

本章提示

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基本概念

1、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阵地:陈独秀(旗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5、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6、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和中国的外交失败。

7、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前,学生为主题,中心在北京;6月3日后到6月下旬,工人阶级为主力,中心在上海。

8、中国旧民主主义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

9、中国最早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1919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0、中国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11、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1920年3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

1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重视理论学习,划清与第二国际的界限;注意中国世纪初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现结合。

13、中国共产党产生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4、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上海小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15、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16、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的上海机器工会。

17、早期共产党组织所办的工人通俗刊物:上海《劳动界》;北京《劳动者》;广州《劳动音》。

18、蔡和森对建党问题的认识:给毛泽东的心中,认为公产房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9、中国共产党一大:1923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20、中国共产党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的大会宣言中,强调了一大提出的最高纲领,首次针对对本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解决了个革命的对象和动力,分清了敌我。

21、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总工会的前身)。

22、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1月发生。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与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有组织的较量。

2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

24、中国共产党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确立了建立个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25、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因为大会对新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26、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27、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产党人澎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广州举办。

28、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6个月之久。

29、中国四大:1925年1月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30、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等北伐先遣军进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序幕。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

31、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927年1月。

32、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周恩来领导。

33、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汪精卫1927年发动“七一五”政变。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2)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4)提倡文学革命。主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就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的革命。

2、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总体上讲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历史局限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有唯心主义之嫌)。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有形而上学之嫌)。

(3)(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4、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6、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注重马、恩、列宁原著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2)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出版适宜工人的通俗刊物。创建工会和劳动学校等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探索了建党的问题。

(4)上述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创建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准备了条件。

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1)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9、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10、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1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5 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3、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东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1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15、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分:

(1)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比较以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党)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比较以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指导理论)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以往是以资本主义为奋斗目标和前途)

16、二大的内容及其及其意义是什么?

(1)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首先对国情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

(2)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最低纲领): 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最低纲领,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3)意义: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近代以来的中国民主民族革命,长期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解决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7、国民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原因可按简答题理解)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原因: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革命经验尤其是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的经验,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在这次大革命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2)意义:尽管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

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本章提示

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

基本概念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文件。

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

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 6 争的序幕。

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

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9、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20、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

(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 “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2、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

(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1930年8月建立。

由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组成。

(2)其立场和主张是

总: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 的道路。

分: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

(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4、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

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乡分立,军阀割据、国家大等)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

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7、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

(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

(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

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8、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

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分: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

(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

9、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 11、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1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及其野蛮性。

2、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

3、国民党的对日作战方针及其战场和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行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情况。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本章提示

深刻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基本概念

1、日本“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0、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1、《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人签名发表。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 8 逐日本帝国主义。

12、“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3、《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共同抗日。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14、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15、四项保证: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6、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 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7、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8、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

20、国民党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

21、八百壮士守四行: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谢晋元团长率军据守四行仓库,被誉为“八百壮士”。

23、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4、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对日作战则趋向于消极,保存实力。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消极抗战。

25、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成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曾经救援出被日军所困的英军7000多人。

26、豫湘贵战役: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27、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2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通过。反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具体内容(1)强调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与国民党政府包办的片面抗战相对立的。(2)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29、《论持久战》所预测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0、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所发动。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31、在敌后战场捐躯的将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等。

32、1937年太原失陷后的华北抗战情况: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取代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而上升到主要地位。

33、三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和太行山的新军和八路军总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针对南方的新四军。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未遂)。

34、三三制政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35、精兵简政: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中共中央立即采纳,在各根据地实行。

36、大生产运动:为克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日根据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困难。根据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八路军三五九旅将荒芜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的好江南。

37、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和阶段: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38、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39、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0、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些标志性举动: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订投降书(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的收回,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41、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

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 9 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5、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2)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

(3)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6、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7、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

8、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

(1)含义: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既统一,又独立。

(2)具体运作: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3)目的和实质:目的是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9、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1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11、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2、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重点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种命运的较量。

2、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的战场较量: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三大经济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政策。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共同纲领》。

5、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经验。

本章提示

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做的努力以及蒋介石的背信弃义。

基本概念和判断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1)德、日、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开始称雄。社会主义苏联战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巩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2)欧洲中心格局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2、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3、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3、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4、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5、校场口惨案:国民党制造的破坏和平的事件。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破坏进步团体在重庆较场口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逮捕数十人。

6、下关惨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 10 批暴徒的围殴。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等多人受伤。

7、解放战争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两个重要文献:《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8、土地改革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9、“五二0”惨案及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1947年 5月20日,南京和天津游行学生,要求“反饥饿、反内战”,遭到国民党镇压。即 “五•二○”惨案。以此为标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10、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3、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成立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领导人:宋庆龄、李济深。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由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而来。领导人:黄炎培、张澜。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以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创建人:黄炎培、胡厥文等。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为主,还有一部分工商界爱国人士。领导人:马叙伦。

九三学社。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由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建为九三学社。领导人:许德珩等。

14、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林彪东北野战军主打)、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中原、华东野战军主打)、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主打)。

15、北平谈判:1949年4月1日起,国共双方代表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进行谈判。4月20日,国民党政府电令其和谈代表拒绝在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谈破裂。

16、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二、第三野战军强渡长江天险,摧毁国民党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17、政协《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的临时宪法。

18、解放战争的进程: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6年6月,其中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打破国全面进攻,1947年2月至7月,打破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拉开序幕);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等决战);渡江战役和向全国进军阶段(1949年4月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1、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什么喊出“必须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口号?

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代表中共提出了这样的论断。

(1)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只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才能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才能真正独立。

(2)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1)标志: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2)特点:解放军在数量并未占优势(敌我军事比为三比二),便发起全国性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的?

(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 “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民盟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为此被国民党暗杀。)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4、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其主要内容是: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是如何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的?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都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4)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6、如何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建国方案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2)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请,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章伯钧等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这个意见为中共中央所接受。)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一道参加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

8、政协《共同纲领》有哪些重要内容?

在1956中国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规定了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项规定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9、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0、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原国统区)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2)意义: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

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民主改革运动?

(1)在已经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

(2)按照对私营工商业(原民族资本)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

(3)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新婚姻法的宣传和实施,引起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社会上移风易俗的改革。

(4)有步骤地开展了对旧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确定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1951年9月,在全国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同时强调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

(2)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4、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其原因如下: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是怎样的?

特点:(1)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上是三种主要形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政治文化上: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3)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内外来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6、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道 12 路。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7、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9、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10、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总括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分述的意义:

(1)(反帝任务完成,民族独立实现)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反封任务完成,人民解放实现)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

(3)(国家统一完成,和平局面实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社会主义方向确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从夺权到执政)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1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数百万军队、土匪以及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传统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49年,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的诞生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总括: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前进中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接受考验、克服困难。

12、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

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1950年以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采取了引向社会主义的多种方式,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实行农业合作化来规模性增产农产品,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

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和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就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即干个体的积极性和要求合作的积极性)“趁热打铁”,不待农村发生剧烈两极分化,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14、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突出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2)意义: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列宁曾经设想并打算实行的方法。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 13 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从根本上说,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符合于客观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15、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基础。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第一个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完成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表明充分完成了前一个任务。

(2)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是第二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

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

本章提示

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

基本概念和判断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 “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 “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9、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

(1)调整开始的标志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

10、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 ”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2、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并被他重用过的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

13、“二月逆流:1966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

14、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5、“四人帮” 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16、文革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

18、“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0、“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 14 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A、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B、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D、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E、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4、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

(1)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怎样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6、“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1)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

(2)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章重点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2、新时期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体系。

5、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深刻历史启示。

本章提示

了解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基本概念和判断

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其中包括为年“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 15 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 “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9、《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1983年4月决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结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 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2、十三大:1987年10月举行。大会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4、《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1990年3月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

15、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举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16、《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17、《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8、十五大:1997年9月举行。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三讲教育”: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历时近两年。

20、十六大:2002年11月举行。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上述五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4、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党开展。

25、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

26、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下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精选)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1) 2009年04月17日 16:21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程性质和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和类别:本课程是自2008年开考的一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课程。......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2018 年 4 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19 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是( ) A、美国B、英国C、日本D、......

    2010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总结

    2010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 1、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答:(1)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两大历史......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小抄资料)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自考乐园---心境随缘,诚与天下自考人共勉!!! ☆自考乐园---分享快乐,你的快乐老家!!!☆自考乐园---引领成功,你的精神乐园!!! 自考乐园俱乐部,专注于自考,致力于成为全国最全,最优的自考......

    2010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多选题

    更多优质自考资料尽在百度贴吧自考乐园俱乐部 (http://tieba.baidu.com/club/5346389)欢迎❤加入...欢迎❤交流...止不住的惊喜等着你......... 2010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

    2010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复习题

    更多优质自考资料尽在百度贴吧自考乐园俱乐部 (http://tieba.baidu.com/club/5346389)欢迎❤加入...欢迎❤交流...止不住的惊喜等着你......... 2010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