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课中小练笔指导策略初探(广汉市宏华外国语学校王明科)
阅读教学课中小练笔指导策略初探
宏华外国语学校 王明科
摘要:课堂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只有正确、深入挖掘文本中读写结合点,做好训练前的铺垫,抓住学生情感喷发处、认知冲突处、文本语言典型精彩处、故事情节缺省跳跃处、文本尾声意犹未尽处等进行课堂小练笔,才能达到“自然生成”的效果和语文能力提升的目的,并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手段而不是公开课上的“作秀”。本文用一线教师教学案例对阅读教学课中小练笔指导策略进行了探讨、阐释。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练笔 指导策略
课堂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当前很多的小学中高段语文课都体现了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练笔的特点。于是尝试着把写“挤进课堂”,让课堂练笔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只有正确、深入挖掘文本中读写结合点,做好训练前的铺垫,在学生情感喷发处、认知冲突处、文本语言典型精彩处、故事情节缺省跳跃处、文本尾声意犹未尽处等等进行课堂小练笔,才能达到“自然生成”的效果和“言由心生,言之有物,读写结合”的目的,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手段而不是公开课上的“作秀”。
我们常常想尽可能多一点时机给学生练笔,但阅读教学中,不是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挖掘练笔的地方,不是每堂课都有进行练笔的时机。在什么样的阅读教学中练笔,怎样找准文本切入点进行练笔?是由文本特点、学生学情和教师教学智慧与风格决定的,备课时不可“为练而练”。听了一些有“小练笔”环节的阅读教学课,结合自身教学感受,我试着梳理为以下几个类型来考量:
阅读情感喷发处——深度感悟,于展望联想中切入小练笔
很多大师的语文课语文味醇厚,精彩在于教师引导水到渠成,学生情感生成恰到好处。对文本解读感悟渐渐深入,心怀激荡不言不快之处,可以即时组织小练笔,让学生静下心来整理心绪,不亦享受?这对发展思维,加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感受力、创造力很有帮助。
最近听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课文《麦哨》的时候,引领学生在自学汇报的基础上品读采集“茅茅针”的语段,同时悄然顺势铺垫:“茅茅针的味道是一种甘甜清凉的味道,是一种难忘的味道,也是一种„„的味道?”而后马上指导学生展开联想练笔,有些学生居然写出了:“‘茅茅针’那甘甜清凉的味道,是友谊的味道,是快乐的味道,也是留恋的味道„„”;“是漂泊异国游子思乡的味道„„”;“也是作者追忆童年的味道„„”;“是记忆深处的味道,是初夏的味道„„”这些语言有如一片片散文诗,不禁让听课答案老师也回想起了童年、乡村。
今年4月听江苏名师团姜树华老师的课《窃读记》,在品味到小姑娘如何利用下雨天忍饥受累潜在书店“窃读”——从放学到入夜的辛酸又快乐的经历时,顺势追问:为什么要窃读?小姑娘窃取了什么吗?在补充了解故事背景以及作者回忆录片段后,学生感受到主人翁窃读的滋味,心中已是五味杂陈,千言万语不吐不快,随即短暂练笔,学生妙语连出,博得听课教师阵阵掌声;让我羡慕的不仅是这掌声,更是姜树华老师那种善于激发情感、抓住时机的教学艺术和顺势指导、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认知冲突处——瞻前顾后,于细致对比中切入小练笔
教师要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但我们也希望看到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特别是学生有认知冲突的时候,往往是阅读理解迈向更高层次的又一起点。在这种时机中教师不要急于干预,不妨让学生通过练笔,在课文里、生活中“瞻前顾后”,于认知对比中进行一次小练笔,畅所语言,培养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和习惯,胜过课堂上比谁声音大的无效争论。如教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前面几个自然段讲接受任务、诱敌上山、沿路歼敌、完成任务都是称五位英雄为“战士”、后面讲走上绝路、痛击敌人、英勇跳崖都称五位英雄为“壮士”,“战士”与“壮士”有何区别?为什么不写标题为“狼牙山五战士”?在教师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写对五壮士说的话或是简评,进行百字左右的练笔,会让学生对主题思想认识得更为深刻,课文角色在学生脑海中必定更为饱满。与之相似的还有五年级课文《钓鱼的启示》中:一定得把钓到的鱼放回湖中吗?五年级课文选读单元《木笛》中虽然朱丹最终得到赏识实现进入乐团的愿望,但当初考核的时候该不该放弃演奏的机会?都可以作为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
文本语言精彩处——添砖加瓦,于感悟体验中切入小练笔
一篇文章的教学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最精妙的语言片段,抓住扣人心弦的情节,深入解读。最近听了广汉市级优质课《临死前的严监生》可谓是在文本语言精彩处,添砖加瓦,于感悟体验中切入小练笔的精彩案例。教科书中《临死前的严监生》选段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人物特点鲜明。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如何让学生乐于走进严监生的世界?如何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昔日的故事?老师在理清课文条理,品析人物形象特征之后,让学生两次练笔:想一想你是严监生的一位亲戚,站在病床边你会怎样猜测他那“两根指头”代表的意思?当众亲戚误解严监生“两个指头”的意思时,抓住严监生神态、动作,写一写严监生心理会怎样说?先在小组分享,再推荐读给大家听,课堂顿时妙趣横生,学生沉浸在对角色、对情节、对作家语言的品味和二次创作之中,非常快乐。
故事情节缺省处——顺应文本,于情节跳跃中切入小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叙事篇目都有情节上的缺省和跳跃,如:《赤壁之战》中的写假降信部分,四年级下册课文《尊严》中主人翁哈默由受雇佣的好手成为庄园主女婿乃至最后的石油大王部分等等。成熟的读者总是能根据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情节需要在潜意识里“感知”缺省部分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将缺省的情节补充出来,而且忠实于文章内在的逻辑和行文风格,将是读写能力的一大提升,这也是很多时候读书比同题材影视更具想象空间和兴趣的原因,为读者局部的“二次创作”留下了一定空间。在德阳市的一次优质课展示中,一位老师执教《赤壁之战》,就抓住了黄盖写假降信这一切入点,让学生为黄盖代笔,并以此作为衔接课文前后内容,深入研读故事情节,品味精彩语言的支点。
课堂意犹未尽处——拓展延伸,于牵肠挂肚中切入小练笔
《凡卡》未来的命运令人牵挂;《夜莺的歌声》能否再续昨日的辉煌?《新型玻璃》尚有许多类型没有介绍,且有太多“新型”的空间„„文本的题材、故事的尾声意犹未尽常常引人牵肠挂肚,课堂多元解读的未尽之意也会让学生对研习的内容惦念有加。课堂上无法让大多数学生满足表达欲望的时候,不妨来次小练笔,没准这阅读之中的小练笔还会成为启蒙文学家的阶梯。人人得到表达的机会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课堂中往往不太现实。在课堂意犹未尽处拓展延伸,于牵肠挂肚中切入小练笔,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而不至于让课堂成为少许精英学生的舞台,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举措。《凡卡》《新型玻璃》这些容易让人意犹未尽的课文,何不试试阅读感悟中来点拓展小练笔呢?
以上浅见纯属自己平时教学反思和听课总结所得,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