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彰显个性 回溯本源 让个性化阅读教学走上健康之路
彰显个性 回溯本源 让个性化阅读教学走上健康之
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个性化阅读教学成为当前语文课堂的一种时尚,一股热潮。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积极性高涨了,特别是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但提倡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价值观的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文本的主体作用,使个性化阅读教学走上健康之路。
一、彰显个性——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放过程
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体验性、差异性、创造性四大特点。个性化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是要实现自主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
1、自主探读,唤起“期待”。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对话”的中心,因而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章由学生自己去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
所谓“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它是阅读体验的引线,阅读探究的前奏。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制造悬念(古典小说中称“扣子”),引发学生质疑、释疑,诱导学生自主探读,唤起阅读期待。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时,我出示课题,让学生读后,便启发生质疑,一学生说:“有字的词典我见过,也用过,可是无字的词典我们怎么看呢?”“对呀,有字的词典我们好查,没有字的词典我们怎么查呢?”我附和着,以增强学生探索的动力,同时也是对其质疑的肯定。另一学生说:
“„无字词典‟为什么要加引号呀?”“对呀,为什么要加引号呢?我想你们要是读了课文,这两个问题自己就可以知道答案了。”听我这么一说,同学们便急忙打开课本主动认真地读了起来。这种“设疑激趣”的方法正是“以问促读”的灵活运用。
在阅读初始阶段,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产生全程的强烈的“期待心理”。
2、创设“情境”,真切体验。
个性化阅读是体验性阅读。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媒体呈现、语言煽情、角色扮演、精心布白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令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丰富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如教学《夹竹桃》第五自然段,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夹竹桃带给作者的美好幻想,用多媒体再现月光下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景象,再配上情意绵绵的轻音乐,文本中那“地图”、“荇藻”、“墨竹”等一幅幅画面便伴着学生的想象在脑海中“活”起来,于是,学生朗读演绎的热情激发了,对夹竹桃的审美体验也在情感的荡漾中深化。
教师适当的言语煽情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个性化阅读。如:在教学《游天然动物园》一课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神奇的镜头。”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对文本的探读中去。在阅读交流中,学生有的愿意拍下一群亭亭玉立的长颈鹿所构成的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有的想拍下顽皮的基马猴,有的主张拍下威风凛凛的河马和大象,还有的则想拍下和睦相处的狮子家族。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捕捉到了课文所写的重点动物,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体验性的想象、描述。
在课堂阅读过程中,特别是在知识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结论得出之后,教师有意识地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或广泛演绎,或判断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创设这一系列的“空白”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思考探索的状态。记得我教学《天鹅的故事》,曾在课文结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补白:离天鹅群只有咫尺之远的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到肩头,悄悄离开了湖岸,而且这枪一挂就是三十年?当时他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各自产生了不同的体验。有的说:“斯杰潘老人看到天鹅群为生命而拼搏的动人场面,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的说:“老天鹅为了集体,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地撞击厚厚的坚冰,她多么顽强,多么无私,老人感到非常震惊。”有的说:“这群天鹅齐心协力,奋勇破冰,它们这种不屈不挠的生存精神,带给老人生命的启示。”还有的说:“老人当时会想,多么可敬的天鹅,多么可爱的鸟儿,我怎么忍心再去伤害它们呢?”……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使文本的 “空白”具体化、人文化,它拓展了作品的“原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蕴含着生命意义的阐释或发现。
3、走出“围城”,反思批判。
倡导阅读反思,鼓励阅读批判,张扬阅读个性,关键在于要打破以往课堂教学“围城”对学生的过分束缚,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处理学生主体与文本客体这对矛盾中,主要是如何解放学生与文本大胆对话。如何去启发、鼓励学生敢于使用话语权,就得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量入手,激发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感悟的积极性。即使起先发言的质量不高,甚至有点离谱,从策略上说也不宜苛求,应当多一些宽容,先鼓励胆量,再逐步提高质量。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自我提问、探究、品赏、评价中不断反思,提高阅读水平,拓展思维空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我提问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促使自己去深入探究,去思考,以使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真正理解。在品赏文本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结构写法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用“增、删、调、换”的方法,在积累词汇探求词的内蕴中,感悟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传神;用比较、推敲、揣摩的方式加深体验,感悟语言表达的方法规律,更好地提高阅读质量,丰富语言积累。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灵动的创见”等信息,通过引导阅读反思,自我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思辨能力。
真正要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鉴赏与批判,读者就必须要跳出文本,与作者保持距离,以便“看得透脱”。正如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要评判作品,必须跳出文外,站在山外看“庐山”,居高临下,旁观者清,方能有客观公正的阅读批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在课的结尾设计了一个阅读批判的教学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读课文,大胆向文本中的苏格拉底发起“辩论”挑战。在阅读对话中,一位学生心直口快地说:“苏格拉底先生,我觉得自己探究、感悟更为重要,而你却将要说的结论和道理直接告诉弟子们。真是美中不足!”另一位学生也振振有辞:“苏格拉底先生,我认为你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你的弟子们在摘麦穗时„随手扔掉‟,可见他们不够爱惜粮食,也说明你的教育有疏漏之处。”还有一位学生更胆大了:“苏格拉底先生,我认为你说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让学生勇敢地直视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对他提出质疑与批判,这就是一种超越,一种创造,是更深层次的阅读批判,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飞跃。
个性化阅读教学最高教学境界必然实现创造性阅读。阅读创造的基本内涵是“读出个性”,正确途径是“先入后出”。创造性阅读主要适用求异思维,只有从正向和反向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反思、批判,才能实现创造性阅读。因此,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教师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自由绽放,智慧火花激情迸发。
二、回溯本源——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个性化阅读教学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 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 投射到文本上, 就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本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个性化阅读就变成一种“误读”。误读有“正误”与“反误”之分。正误, 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对正误,老师不仅不能批评,还要鼓励。)反误, 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 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1、审视“反误”,正确引导。
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反误”,或者是对时代背景的不理解,或者是已有知识经验不足于理解文本的意义,或者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不足于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这种“反误”或多或少地偏离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反误”,教师要宽容但不能纵容。宽容,要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应努力寻找“沟通点”,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不纵容,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觉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滥竽充数》时,学完课文让学生谈谈对南郭先生的看法,有一位同学就说:“我觉得南郭先生他这个人很聪明,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赚很多钱的。”类似于这样的回答,你能说不是学生的个性阅读产生的独特体验吗?但这样理解是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我们不能一味地任凭学生这样来作 “个性的解读”,应当予以正面引导,让他们理解文本的意图,教育学生阅读要根据文本的意义去感悟、理解,而不能离开文本去自由发挥。
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反误”的原因,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对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要适当补充,如,不补充介绍《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的写作背景,学生就难以理解聂将军面对凶残的侵华日军依然“至仁至义”“大慈大悲”的原因;对缺少相应阅读方法的,要给予点拨,如,《凡卡》的教学,补充介绍插叙和象征手法,学生才能理解在叙写凡卡苦难的学徒生活的同时为什么要写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也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描写凡卡写信封和做梦的细节;对需要调动知识与生活经验积累的,要引导学生联想,如,《山谷中的谜底》,文本意义在于用雪松形象地说明在逆境中学会退让、学会生存的问题,理解上有难度,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故事和生活经验加以领会,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什么?石缝中的小草是怎样顽强地生长的?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在类比中加深体验,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2、积极“反思”,达成共识。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积极反思,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的沟通方式进行评价,用“我赞同______,更赞同______”“我欣赏_____,更欣赏______”等辩证的眼光来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在师生、生生、生本的互动“对话”中达成共识。
有时为了让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更开放更充满活力,教师就大胆尝试组织学生在阅读对话中进行反思批判的活动。如果对文本情意的理解不够准确,欣赏不到位,即不能先“入书”,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脱离文本或误解文本的阅读批判就必然是乱抓辫子,乱扣帽子,乱打棍子。严肃的阅读批评必须以正确的理解和欣赏为前提。因此,阅读批判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带领学生“入境入情”,与文本“亲密接触”,在正确的认识和体验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本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阅读教学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既要彰显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放过程;又要回溯本源,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维护平衡上,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既求同,又存异,让个性与共性在阅读教学中更趋和谐统一,才能使个性化阅读教学真正走上健康之路。
第二篇:让多媒体助写字教学走上“轻负高质”之路
让多媒体助写字教学走上“轻负高质”之路
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写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字的书写及欣赏能力的培养取得成效,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要改变写字失去兴趣这一现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写字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这一最前沿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发挥网络在写字教学中的优越感。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优化写字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创造愉悦气氛,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想写,希望写,有写的一种动力,一种动机,这是第一位的,至于能力和方法是第二位的,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千方百计在“激趣”上下工夫,从而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写字兴趣,激发他们的写字热情,增强他们的写字信心。由于刚刚接触写字,学生没有理由马上就能体会到中国汉字的形体美和内涵美,当然也无乐趣可言。因此,在学生写字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用来增加学生写字的乐趣,如:教学“灬”四个点大小、方向的变化,不防利用动画来演示,同时教师配以解说:“这四个点就像一家人出去郊游,爸在最前面,妈在最后面,两个大人保护着中间两个小不点。”这一形象的比喻使四个点活了起来,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这以后每次写四点底孩子们都特别用心,有了这样的投入,还怕写不好吗。
二、利用多媒体,观摩书法名作,激发崇敬心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借助网络,让学生看看中国文字的不断变化发展,甲骨文、金文、秦刻石、隶书、楷书……再让他们看看不同时期所保存下来的书法遗迹,多媒体信息中的视频展示台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过互联网对历代书法家像王羲之、怀素、孙过庭等的墨宝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成视频影像,进行展示。在欣赏时,教师先把碑帖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给学生,再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碑帖的书体特点和风格,生动而形象地感受到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也可激发起写字兴趣。在欣赏与评析中,学生既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又可培养习字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帮助掌握书写的结构和技巧
平时的作业本上,我们不难发现总有个别学生的字让老师叹气,这些作业上的字,要么结构松散,大小失当;要么歪歪斜斜,显示整体散乱。老师们的反映是:跟他讲了多次了,就是改不了,有时候提醒了,能写得稍微好一些,但人一离开不久,字又恢复“原貌”。究其一大原因是:学生一旦回到日常的书写中,用笔的技巧没了用武之地,而结构的规律老师没教、自己没学,于是自然就信笔为之,任由西东。再优美的?P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结构”上才能“锦上添花”。比方课堂上老师提醒:“这个字是左高右低”。结果字写出来,“左高右低”都做到了,但几十个人笔下的同一个字,还是“千姿百态”,为什么?因为“左高右低”人人看得见做得到,但究竟“高多少”、“低几许”,在“数值”的把握上,却是可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而电脑的动态演示正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利用多媒体,开展书法品评,把握自己所需
网络可以用鲜活的形式刺激人的感官,诱发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对美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会观察田字格中的字,静心研究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及主笔位置。如独体字最关键的是哪一笔、最难写的是哪一笔,哪一笔在横中线、竖中线。由于写字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其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要给学生作示范,使学生静观默察每一笔是否到位,并细细体味每一笔的运笔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能很好地解决诸多难题,如运用录像,可以利用镜头的定格、放大、慢放、循环播放等形式,突出重点或细节部分,使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慢放画面,使转瞬即逝的动作过程完整、清晰、具体。又如运用制作成的课件,更可以生动有趣,有效地克服传统写字教学枯燥乏味的缺陷。
五、利用多媒体,进行书法展示,发展自我个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书写作业,没有主动的书写愿望,课外作业的书写字迹潦草,书写态度不端正,书写习惯差。出现这种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认为自己写的字只给老师一个人看,因为他们认为作业都是老师改的,它只有老师一个读者,只有一个读者它就变成作业,写完作业他自己没事了,认为这是你老师的事情。但是作业一旦作为作品,要在很多人面前展示,那么性质就变了,所以,我们不要把写字练习仅仅视作作业,应该把它当成作品,至少在认识上要把它视为作品。平时教学中,一般是利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还可以利用校园网页等在网上展示学生作品。
总之,多媒体进入小学教学领域,与其它各科进行整合,体现极强优势。在小学写字教学领域融人网络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为练字而练字的弊端。它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篇:立足农村小学实际让农村娃娃走上健康幸福成长之路
立足农村小学实际
让农村娃娃走上健康幸福成长之路
密州街道王铁小学刘艳波
王铁小学虽地处城区边缘,却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现有学生350名,来自6个办学服务村,教师20名,民转公教师17人,50岁以上教师8人,家住城区教师7人,学校师资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面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对创办促进人民幸福教育的新形势,我们抱定不让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和城区孩子一样幸福快乐成长的理念,根据学校的现状,不等不靠,努力探索,积极探寻适合农村学生健康幸福成长新路子。
一、学校为教师寻找教学闪光点——从教变乐教
我们组织搜寻、评选教师常年教学积累的、经验性的、独特的并能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成功做法。学校建立“教师教学闪光点展示台”,在显要位置公示教师的大幅照片、个人简介、教育格言和经过层层认定的教学闪光点。对教师的闪光点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教师凸现出的、经过认定的闪光点的多少,在教师期末量化教学创新中另行加分。
这项比较容易操作的活动,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回应,也改变了以往教学改革只有少数人参与的个体行为现象。就连57岁的王德喜老师也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做为自己的工作格言,时时鞭策着自己,不断追求闪光。青年教师李勇利用小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拜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运用“看谁进步快”的“军衔制”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成绩。55岁的安建国老师在纵向反思后这样写道:“假如明天我要退休了,我就要远离朗朗的读书声和令我愉悦的童趣喧哗,那是我多年相随相伴的声音。到那时,我将找不到这种愉悦和舒畅,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还能做点什么?不敢想,也先别去想。好好珍惜现在吧,为自己,也为学生。……”
二、教师为学生打造幸福课堂——课堂变学堂
借鉴小学英语快乐“秀”课堂教学法,将快乐“秀”融入课堂,构建一种“快乐秀”的课堂文化,逐步探索出各学科教学模式。
如:语文“自主互动,个性赏读”阅读教学法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音乐学科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课前准备—故事导入—新课教学—创编表演—小结评价”;“快乐游戏体育”教学模式以“情景游戏-游戏竞赛—舞蹈游戏”为主要环节。
快乐秀课堂文化的融入,让学生收获到了欣赏和被欣赏所产生的无穷力量,使我校的课堂焕然一新,教师有精神了,学生有兴趣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思维也活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成绩提高了,幸福快乐的课堂有了雏形。
在三年级的刘彦英老师的数学课堂中,这样的一幕令人感动:一个女孩所在的小组获得了课堂“总冠军’,他们迫不及待地把放在抽屉里的“皇冠”戴上,并由这名女生发表“获奖感言”。她说:“我要感谢同组的同学,你们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也要感谢其他
组的同学们,你们的挑战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我们一起进步吧!” 教室里流动着生命的诗意。
在曲培校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英语课“生活广场”这个环节中,姜孟宇同学大胆地用流利的英语与前来听课的老师对话交流。其他同学也纷纷走到听课教师面前,与老师们毫不拘束地交流着。孩子们在教室内随便活动,自愿结对(或结伙)自由快乐地交流,完全进入生活状态。
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走上前台,当主持人,做小老师,平等互助,人人有发言的机会,个个有创造的欲望,由被动听变为主动讲,由被动记变为主动演,由配角变为主角。无疑,孩子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三、加强薄弱学科监测——课程全开齐
1、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我们制订了《关于加强音体美微机科学实验学生技能检测的实施意见》,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主动发展”的观念扎根到每位教师的心灵,让老师们充分认识到音体美学科和科学实验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绝不可成为语、数、英等学科的“帮忙田”。为此,我们加强了对音体美微机等非统考科目的教学研究,规范了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2、配齐专兼职教师。
虽然音体微机等仍然是兼课,但我们最大限度地让特长的教师来兼。
3、建章立制 强化监督抓好督查落实,确保开齐课程、上足课时。
学校按照课程方案开齐课程,教师必须按照课程管理系统内的课程安排上课,若需调课,必须使用好纸质调课单,并同时调整好课程管理系统。平时,我不定期不打招呼地进行实地抽查、对学生问卷调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一律通报批评并按相关教学责任事故处理,决不姑息。另外,我们还邀请家长委员会来监督老师的授课行为。保证相关学科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上出特色。
4、想方设法 适当延伸
针对无专职音乐教师的实际,我们充分利用标准化建设成果,让多媒体成为学生的“专职音美教师”。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的兴趣小组与竞赛活动,带动学生积极学好所学课程。如:组建星星合唱团,开设少年拳、书法布艺、剪纸折纸、十字绣、每天十五分钟的书法绘画练习等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还将课外艺体活动与每月一次的风华少年评选相结合,每个班级教室的展板上有上榜少年的姓名、照片、事迹、崇拜的人及上榜理由、作品展示等。
5、加强检测 形成技能
检测是抓手,每学期末都对音、体、美、微机课与科学实验进行技能检测,相应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理论测试占三成,技能测试占七成。
即使到了寸阴寸金的期末复习阶段,如果你随意走进王铁小学,你都可能会听到嘹亮的歌声与“噼噼啪啪”的操作微机的声音,可能会看到正在操场上进行锻炼或展示自己得意美术作品的学生,也可能会发现实验室里正在进行实验探究讨论的身影……
曾经有学生家长在“行风在线”中反应我校没有按规定开设音乐课,节目结束后,调查组直接赶到我校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实地调查、检测,发现所反应的问题不存在,并在“回音壁”中给予明确答复。
四、搭建育人平台——校园变乐园
一是活动育人。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三大培育行动、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新教育实验等活动中,我们改变过去那种重点辅导、片面追求获奖名次的做法,将这些活动常态化,所有的活动均从合作小组开始,采取“组内人人展示、优胜参与班级选拔、优秀参加学校比赛、优中选优代表学校参赛”的模式。由于措施得力,管理到位,全员参与,基础宽,人人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已有41人次荣获市级“风华少年”称号。今年以我校为主力的王铁联合教研组代表队更是获得了全街道第一名的好成绩。《收缩粉笔》、《游泳耳机》等96件科技小论文、小发明、科幻绘画、科技实践活动获诸城市一、二等奖。《多彩校园》、《快乐大课间》等12幅电脑绘画分获诸城市一、二等奖。
每逢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我们就充分运用校报、校刊和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自觉化。校园内开展争星夺旗(习惯养成、特长技能、社区活动、文明礼仪等)活动,学生星满校园,每个学生制定目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星,班级竞争夺旗,一月一评比,动态管理。
不少老师还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己的特长,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如李勇老师开展的书法俱乐部、杨红卫老师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还有绘画小组、器乐小组、舞蹈小组、英语演讲小组、朗诵小组……
各种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开阔了学生视野,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生活与学习,相得益彰。
二是课程育人。我校地处农村,植物类别繁杂,为了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我校确立了以《王铁植物知多少》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鼓励全校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了解自然界的秘密,本课题研究成果荣获潍坊市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为了让活动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本学期,我们又将课题深化为《我是植物好朋友》,引导学生从了解自然的浅层次研究深入到爱护植物、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已列入学校的品牌特色。
三是社会育人。发挥全社会优势共同育人。在落实学校、教师与家长沟通工作中,根据街道中心校统一要求,我们印制了家校联系卡和家校联系手册,便于家长与学校、教师及时联系、沟通,所有班主任都与家长建立了飞信联系,便于家长指导和督促孩子在家学习。
五、校本联合教研——教室变趣室
“我从不强迫孩子去做事情,只是给孩子提供时机,让孩子去决定。”雷夫的话语,道出了他对教学的真谛,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带领自己的学生,创造了美国教育56号教室的奇
迹。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学校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为目标,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勇于探索,让村小学生和城区孩子一样健康幸福成长。
第四篇: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论文)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健康个性
“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而这些基本内涵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我们应该针对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的特点,通过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开展对学生的性格优化的渗透。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自主写作,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 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其结果,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说大人的话,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有甚者,有些老师要求学生听记所谓的“下水文”“范文”,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了自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了从众的心理。做事过分依赖老师和父母。新大纲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作了适当的调整。如对中年级,大纲强调“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正是“自主性学习原则”的最佳诠释。小学作文练习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作者必须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还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任其自由自在地翱翔;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的重要指导思想。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但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自主地写作,就是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要有一定的宽度,不能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比如“我的妈妈”,教师不可能规定学生只准写妈妈的优点,不准写缺点。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妈妈怎么样是自主的。学生写这篇文章采用的表达方式,教师也不会有过多具体的要求。至于有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手法,那是一种有目的技巧训练,完全可以。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让学生生硬模仿,只能用这个词,换个词就不对;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比如一个老师让学生“春”,多数学生写春天如何好,只有一个学生写春天不好,说春天各种小虫子出来了,各种细菌开始捣乱了,等等。结果被老师批了一顿。这个老师的做法不可取。这就是写作不能自主,限制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其实这个学生很有眼光,他能发现春天的丑陋,在思维品质上表现出了他的独特个性。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写作,从中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
二、写真表实,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
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如今的孩子,说假话、空话、大话习以为常,心不跳,脸不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坦然地放弃了良心对于谎言的监督?从什么时候起,孩子的心目中谎言拥有了合法的形式?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孩子的作文。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或为应试要求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的思想而编,或为体现某项章法技巧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所好而撰„„这样,在本来就经历不多的小学生身上,只有几种近似公式化的“范型”可写。如果没有,就只好依赖于编造。编造的作文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起来东拼西凑,空洞无物,缺乏真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不留心生活,随口说假
话、大话、空话的习惯。在这种作文模式中,“我”被排斥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都在这种编造作文的机械运动中枯萎了。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背叛了自己,背叛了人,形成了不健康的个性心理。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一件难忘的事,同学们有的写了上山摘野果子,有的写了随父母进城的见闻„„可是,这些生动有趣的写实文章都被老师扣上了立意不高的帽子,老师还批评这些同学太贪玩。全班只有一个同学写了自己拾金不昧的一件好事,老师在班级中不断赞扬这篇文章,说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立意高。第二次作文中,写拾金不昧的人多了起来,结果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大家知道了写这些内容就是立意高,就能受到表扬,于是,都争相效仿,每次作文不是写拣到钱包,就是推车让座,但路上不是那么容易拣到好东西的,那就假想一件吧。这样一来,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虚假的立意就是学生人格低下的起点。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写作,教师就从文体到立意、选材、谋篇、行文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要求,使学生写作的天性不能得到自由的舒展。他们很想表达的见解,老师批评说太幼稚;他们觉得很真实、新鲜的想法,老师认为立意不高;他们乐于传达的感受,老师说没多大意思;他们的得意之作,老师认为一无是处;他们以为能得高分的,反而得了低分„„他们为写作发愁了。他们不得不为了合乎老师的要求而冥思苦想,学着去揣度老师的意图,写出来的作文,“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孩子们心安理得地在作文的名义下生产出种种的不实之辞。既然作文开始了伪饰撒谎,那么将来虚报产量、夸张颂扬、伪造履历也不过是逻辑的延伸而已。由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作文要写真写实,要倡导学生说真话。在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反之,只有让学生做诚实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才能写出思想健康、情感纯真的习作来。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必须尊重孩子的视角,孩子在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得到肯定,孩子才敢于说真话。只要孩子说的是真话,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究竟有没有说真话。要倡导学生说真话,就必须有话可说,有说不完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在哪里?言之有物,物在哪里?答曰: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开发写作源泉,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门,是消 除作文“灰色污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步骤。如组织参观访问,不只参观展览会,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而且采访名人学者,调查民俗,到工厂打工,去农贸市场卖菜,不仅作旁观者,而且作参加者。再如利用电视,扩大学生视野。
三、创新作文,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就作文教学来说,长期以来,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知道,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培养学生不从众的意识、思维和行动,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想象、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独树一帜的风格等,这些独有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便成了创新。如果缺乏个性,固步自封,人云亦云,那是绝对没有创新能力的。在写作中,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作文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该在个性化的作文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还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在写作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比较,从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去捕捉写作的灵感,去培养鲜明的个性。在不断创新的活动中磨练出良好的学习能力。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学生写作中的创新;绝不是异想天开、胡编乱造。成功意义上的创新,离不开深刻的理性思考。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只有多观察,才会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正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第二,增大社会科学读物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从语文角度,让学生更好地懂得一些哲理,增强思辨能力。语文课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体悟哲理,进而在写作中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