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些方面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现语文课程的预期目标背景(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4:3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哪些方面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现语文课程的预期目标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哪些方面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现语文课程的预期目标背景》。

第一篇:从哪些方面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现语文课程的预期目标背景

从哪些方面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实现语文课程的预期目标背景

[摘 要]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师范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效能比较低的问题,这大概是由于教学实习报告他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而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优化教学设计、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培养教学机智几方面着手,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现语文课程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教育实习课堂教学 组织管理 教学实习语文课堂教学 预期目标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使师范生将所学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的相关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从而培养师范生形成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教育实习,还可以检验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主要环节,绝大多数师范生在走上讲台前都会进行一番充分的准备:认真编写教案,反复练习试讲。然而不少的师范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情况:师生配合缺乏默契、教学内容处理不当、对突发问题束手无策„„,这样往往导致教学效能比较低。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1〕。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系统,其组织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进行教学设计环节(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与学情、选择教学方法与媒体、制定评价方案等),我们把它称为静态组织阶段;二是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环节(调控教学进程、协调师生关系、保证教学顺利实施),我们称之为动态组织(管理)阶段〔2〕。

前面所说的教学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而造成的。

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策略。

“语文教师、学生、语文教材是组成语文教学系统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三者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是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根据“学情”传递教学信息,并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反馈信息,教师进行有效调控;二是语文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从教材中提炼处理信息,教材对教师信息提炼、处理有一定限制;三是学生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学生从教材中能动地接受信息,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信息接受起调节和控制作用”〔3〕。依照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过程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改革,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4〕。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十分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组织教学活动。然而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受到教学组织者的重视。我们先对现行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一个分析。大多数实习教师在教学组织时,基本上是按照“熟悉课程标准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这样的程序进行。在这里,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一方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似乎也会注意“因材施教”、“课备两头”(备教材、备学情),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还是立足于教材规定的要求,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师预先设定的要求,学生只是在教师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学生总是在被动的适应中学习,教学活动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出发点不相吻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加涅,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观点,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设计并组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应当是: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教学静态组织阶段还是动态组织(管理)阶段,我们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来思考教学的组织艺术,都应当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教学的目标贯穿始终。

2以学生实际需要为着力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有效的教学组织,主要是协调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以保证“教”与“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首先应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教师要通过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合作协同发展。

其次,和谐氛围的营造还要讲究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堂富有艺术性的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要讲究开课的艺术。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提前进入教室,或组织静息,或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及时进入学习状态,为保证正式上课准备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就是导课。精彩的导课可以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成功的基础。导课的方式很多,如温故导入、设疑导入、情景导入、实验导入、激趣导入等,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取适当方式导课。二要讲究调控的艺术。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最终效果,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调控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比较多,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声音调控(教师通过变化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速度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提问调控(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注意,特别是针对已分心的学生)、表情变化调控(教师通过变化表情,给学生以暗示或激励或批评)、改变活动方式调控等。三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教师课堂语言,应做到严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即:教学语言必须精练准确、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讲课语速、语调必须适度,当慢则慢、当快则快,讲课声调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做到“声”、“情”、“形”的有机结合,巧妙运用,而且恰到好处。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受到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例如讲授《白杨礼赞》,采用叙述加朗诵的教法。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讲述文章,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感情与全文的激情融为一体,使学生既领略了散文的语言魅力,又获得了思想教益。另外教师的语言艺术还应体现在具有明确的指令性,让学生听后明确该做什么。比如,“请大家注意听老师提的问题,思考后举手发言”、“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等。四是讲究节奏的艺术。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教学节奏的把握既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又要考虑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节奏的安排可以根据学生注意力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堂课开始的头5分钟,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6—15分钟,前段注意力比较集中;16—20分钟,中段开始出现疲劳,注意力较分散;21—40分钟,后段注意力又可集中;)最后5分钟,疲劳,又等着下课,注意力分散。根据以 上变化规律,在开头的5分钟内,教学的节奏可以松弛一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前段就要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中段是疲劳区,可把节奏放慢,减轻学生的负担;后段是一节课里的黄金时刻,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高度集中,教学节奏应该加强、加快;最后5分钟,节奏自然放慢,让教学任务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完成。总之,教学节奏的安排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定。

3以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为落脚点,培养教学机智

在教学中随时会有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指的是教师成功处理教学中意外事件的特殊能力。“它是理论与实际、原则性与灵活性、深思与果断相结合在教学中的表现,是教师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的结果”〔5〕。教学机智不仅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而且还能体现出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的教学机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学生的认知超越教师备课的情况,这时教师要机敏地修改原定的教学设计,使教学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父亲的菜园》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就象婴儿断了奶’是个比喻句,用来说明菜园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教师即刻引导学生对这种说法进行分析,并对该学生善于思考给予肯定,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这里所说的偶发事件,主要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学生不良的问题行为。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小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用暗示法提醒学生终止问题行为;当课堂出现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较为严重的问题行为,教师可通过重申纪律或直接点名批评的等方式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其间要注意态度的严肃与温和,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急躁武断,而是要及时对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影响作出较准确的判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三是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教师即使准备再充分,偶尔也可能出现失误,如遇到意想不到的备课“空白点”,要沉着、机智地应对,特别是遇到学生提出的指正,教师更要以诚恳的态度等待,及时给予纠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位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育实践者”。然而教学机智的培养岂能是一朝一夕,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成功中总结的良好的教学状态,在遗憾中反思失误和疏漏的环节,教学机智就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教学艺术也就能日趋成熟。

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得,必须以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为前提。教学实习中,我们除了在前课进行精心的准备,还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语文课程的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基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12-330.【2】 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2-79.【3】 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8.【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8-290.

第二篇: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茹官娥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二小 726400

内容摘要: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展开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环境,实施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模式主体化,教学内容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教学评价发展化,教学环境人文化。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人文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成长过程,是人的潜能多方面得一彰显、丰富的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完人教育》中所言:“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1]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是真正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具体的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

[2]整体中分割出来,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这种狭隘的课堂教学目的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自由个体的发展与完美人格的养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展开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环境,实施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堂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传递本无可厚非,但是若仅仅关注知识,把知识的传递作为自己唯一的职责,就有失偏颇了。

新课程标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许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现多元化,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的情感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育真正的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修筑铁路”部分共三个自然段,分

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学“勘测线路”,可以从詹天佑说的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严格;从詹天佑的行动中,引导学生认识詹天佑与工作人员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开凿遂道”,要对描写两地山势不同以及怎样开凿的句子仔细分析,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根据地形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开凿隧道,说明他的杰出。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可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或者运用演示法让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的设计很妙,从而深刻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在学生完成上述基本阅读任务之后还应该引导追究三点:(1)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的语言、行动、思想等表现重点说明什么?(2)开凿隧道为什么要采用中部凿井法?(3)设计“人”字线路所显示的智慧说明什么?这三个问题不但含了“修筑”部分的所有信息,而且可以把这部分和上下文有机联系起来思考:詹天佑为什么下决心一定要修好这条铁路呢?他是为了回击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藐视。詹天佑在开凿隧道中采用中部凿井法,是想为国家省工省材,缩短工期,以回击帝国主义者“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谬论。詹天佑在设计“人”字形线路中所显示的智慧,其实也和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嘲笑和攻击密切相关。这些都反映了詹天佑的爱国思想。目标的全面把握,必须联系全文整体,必须有较深层的思维活动,必须有较深入地把握语言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人物、事物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活动,感悟到理解语言的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情感,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长期的教学效益,这样的教学活动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以开放的心态,对教学保持一份高度敏感,多维度地审视课堂,以学生为根本,凭借较高的教学艺术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和问题,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做出积极而富有创意的调整,促进多维度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模式主体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为此,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进行课堂模式的优化。教学实践证明:“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活动,获得知识、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主

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环节:激情引趣,调动参与;创设激情,引导参与;探索交流,合作参与;应用拓展,强化参与。其中探索交流、归纳调整是核心部分,激情引趣、创设情境是探索交流的基础,迁移拓展是探索的应用和延伸。

例如,我在教学《赠汪伦》这节课时,上课伊始,课件演示:小桥流水,垂柳画面,配以悠悠的《长亭送别》乐曲。这时,教师出示课题《赠汪伦》,并声情并茂地讲关于这首诗的传说。这一环节通过画面、乐曲、教师的讲述一下子便将学生带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刻,教师课件出示古诗并配乐配画配诵,初步感知诗文。接着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按自学提纲进行自学。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并讨论自己不懂之处。趁机引导全班进行交流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互相协作的精神,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此时,你想说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舒发自己感情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熟读成颂。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法,并运用本课学法自学下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无疑是完成了一次学法的迁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体现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1.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突出科学的“善”与“美” 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我们曾经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突出强调科学“真”的内涵,以为这就是科学教育的全部,其实,语文学科还包含“善”与“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积极挖掘语文学科内在蕴含着的“善”与“美”,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中汲取健康成长的“营养”,获取进步发展的动力,实现学生人生的自我目标。

语文学科蕴含着许多“善”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大好河山,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等。

语文科学蕴涵着独特而深刻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追求,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美丽的张家界》等文章时),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使学生领略了祖国美丽的风光,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陶冶了爱美的情感。

2.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1)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

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我们曾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观采访,汇入自然生活。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开门办教育,学生开门学语文。学校与社区应建立稳定的联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2)联系当前社会重大、热点话题,使语文课堂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课前,我们指导学生从报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展示。使学生懂得环保的重要。只有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四.教学评价发展化

在现代教学理论看来,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作用不是“选拔适合教学的儿童”,而是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3]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4]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选拔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评价,逐步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做到:第一,“从一把尺子”到

[5]“多把尺子”,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潜能,又能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第二,实施鼓励性评价,努力实现由以指责、奖惩为主的否定式评价向以鼓励、肯定为主的鼓励性评价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蕴藏的丰富发展潜能,树立自信心,坚信“我能行”。第三,注重过程性评价,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关注“过程”来收获“结果”,通过重视平时的细微进步来实现全面的整体提高。

五.教学环境人文化

1.创建“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

课堂硬环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物质空间,从生理和心理上给学生以影响,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投身课堂生活。因而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味的、能使之欣然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想空间。如教室的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既可以观察其生长过程,又可以净化空气;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营造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浓郁环境。让教学环境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味,学生参与学习的心境自然会得到改善。

2.营造“人文化”的课堂软环境

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灵交汇、自由安全、充满“人文”的精神环境,即软环境。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转换角色。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家长+朋友+学生”首先是教师要对学生严爱有加;其次是家长要对学生倍加呵护、无限关爱;第三是要多交朋友,并与朋友友好相处、诚心帮助;第四是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威严,走到学生中来,努力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学生的情绪可得以平定,尊严感得以提升,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产生了。

(2)沟通情感。罗杰斯认为,教学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做到“三个多一点”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情感,创设愉快的环境。一是“多一点微笑”。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二是“多一点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阻拦;尊重学生的观点,不漠视讥笑;尊重学生的思考,不匆忙打断。三是“多一点赞美”。教师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和信赖,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力。

(3)营造氛围。新课程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基础的。在心理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以平等、包容、对话的关系相处,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群体共生效应”才能产生,创新活力才能竞相迸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或冒出奇思怪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学生就能欣然地投入教学,主动地体验成功。参考文献

1.小原国芳.完人教育论.瞿葆奎主编:教育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周小山等.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语文教学过程中拟解决的问题、要突破的难点、预期目标及实现计划

语文教学过程中

拟解决的问题、要突破的难点、预期目标及实现计划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课堂形态的科学与有效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性等越来越引人关注,这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最闪光的亮点。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做才既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和提升等方面获得最大效益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由课堂形态的第一环节——问题的预设切入,首先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来谈几点教读的认识。

预设课堂问题必须要考虑课堂教读的核心目标

1、强化阅读。阅读是人们接受人类文化财富、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讲话的前提,丰富的阅读积累是正确表述的基础,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方法。经常训练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语汇,那么,也就成了供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范例了。既然成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范例,师生在探究课文的人文内涵和语言艺术就不不可能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了,就必须讲究个确定性。

2、复述训练。复述是朗读训练的升华,是检验学生对文章的记忆、理解、分析、表述等情况的标尺。因此,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具体、确定、可行的目标,课堂教学形态也要基本有个确定性。

3、演讲表演。此文教读的核心目标该是让学生了解并把握演讲稿的语言特色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由此出发,教师课堂预设的问题就必须全力为这个核心教学目标服务,激发学生畅想自己的理想。比如,《我的理想》的教学而言,教师不妨紧扣目标预设这么几个问题:文章里的“理想”究竟是个什么理想?作者先写了一些内容,都是写了些什么内容?又为什么要这样布局?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包含激情地高声朗读课文,尤其是后半部分,用心体会一下,这样的语言有什么好处?这几个问题紧紧扣住了本文教读的核心目标,或引导学生感悟演讲稿写作应注意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感悟演讲稿的语言风格及其作用,适时发问,循循善诱地启发、点拨学生思考、探究,就一定会扎实高效地完成课堂教读目标。如果嫌这样做还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还可以再退后一些,给学生点明自主探究的区域,帮扶着学生到文章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去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再讨论、探究出结果。总之,课堂问题的预设是必须要受到课堂教读目标的制约的,是必须要为高效完成课堂教读目标来服务的,绝不可能是远离课堂教读目标,想怎么预设地就怎么预设的。

第四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沟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沟通

肇庆市第四中学 杜青霞

一、有效沟通是语文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就必须在语文课堂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更大效能,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效沟通,指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达成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思想、行为表现。

二、影响语文课堂有效沟通的主、客观因素

1.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令教师带着情绪去上课,影响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2.繁重的课业负担及多彩的生活诱惑,令学生对学习出现厌倦心理,被动应付甚至放弃学习。

3.班容量太大,沟通面狭窄,导致全班师生交流不平衡。

4.班额过大,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信息传达不到。

三、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

在语文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学生间的沟通,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

(一)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个人素养。这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教师要及时疏导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偏差、心理异常,培养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心理承压能力;要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教师还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取得协调,这是有效沟通的艺术。

1.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学会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特点。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观察,学会倾听,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机会表达,把充足的耐性、爱心给予那些表现未如理想的学生。

2.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要注意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宽容始终

灌输到课堂教学中,注意与之平等交流,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的真诚而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学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的心理气氛。

3.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全情投入地带引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反应、认识反馈,及时调整教法,并且始终如一地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协调好,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围着知、情进行。

(三)师生双方应尝试在心理上的角色互换。这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1.学生要积极配合老师,与教师心理取得协调。据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较浓,其对喜欢的教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学生也应该调整自己,对学科学习倾注热情。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配合老师,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及时理解老师的意图。

2.教师应尝试在心理上与学生换位,以理解学生的思想。教师是否能从学生的立场看问题并理解其看法,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和行动方案,这是教师学会并运用好沟通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师生间的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合作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换位思考,有助于促进师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认识上的交流。

讲究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会使师生心理上协调一致,师生双方产生愉快、和谐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下成功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心理平和、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和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与管理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和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与管理

一、让数学阅读彰显数学课堂简约之美

数学阅读是教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一种重要活动,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数学阅读活动是以“数学阅读资源”为载体来开展的,为有效开展数学阅读活动,需要重视和研究阅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样才能够通过数学阅读来体现数学课堂的简约。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是核心概念的界定,二是资源整合的原则,三是利用数学阅读资源的教学策略,四是一些实践的效果。

(一)首先来说核心概念的界定。

阅读:即看并领会其内容。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科阅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适合其年龄特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可视性素材,包括文字、图片、符号、视频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理解、建构学科核心知识和概念,掌握学科核心技能,拓展学科视野,培养学科兴趣的一种教学组织活动。那么,数学阅读是指阅读者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为基础,通过对数学问题及相关数学材料进行感知、理解、创造、加工、反思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认知、理解和感受数学文化(注:屠桂芳.重视学习主题的数学阅读[J].上海教育科研,2011.1)。数学阅读可谓是数学、科学、人文、艺术等的整合阅读。

(二)遵循的原则。

1.阅读资源要有意义。选择选择阅读资源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紧密结合课本的知识内容,找到有价值的阅读资源,以构建开放、多元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2.阅读资源要适时适度。选择阅读资源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进程,以数学问题为主线,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不能盲目地加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量。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教学素材的经验积累。

3.阅读资源要有引领性。不断创造学生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在“需要”的驱动下,逐步重视阅读,善于阅读,进而热爱阅读。阅读资源具有启发性和引领性,才能够通过启发和引导来发挥阅读的优势,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自由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

(三)利用数学阅读资源的教学策略。

我主要跟大家交流六个方面。

一是抓住核心概念理解提高数学抽象能力。

数学概念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乘法的意义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石,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以后,我在《少年素质教育报(小学数学版)》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于是我就根据这篇文章自编了一道题目。乘号的来历: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乘法,你们知道乘号的来历吗?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了符号“×”。乘法是由加法而来的,表示几个相同的数字相加,所以把“+”斜过来写成“×”的形式,既表示了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又表示相乘的方法。请你试一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出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吗?

二年级学生给出的答案其实是很简单的,孩子们能够表示出“3+3+3+3=3×4”或者“5+5+5=5×3”这样的算式都是非常好的。给学生提供这样的阅读资源,学生经过阅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的来源、数学的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起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建立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地掌握乘法概念的内涵及表达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是引入经典故事情节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利用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分析与推理”一课,课尾出示“宰相刘墉的故事”阅读活动。首先,给学生简要介绍文中的三个历史人物,乾隆、刘墉和和珅,并且特别的说明“刘墉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然后分段出示阅读材料的情节:第一段出示,清朝乾隆时期的宰相刘墉有一次得罪了皇帝乾隆,乾隆盛怒之下把刘墉打入死牢。由于众大臣求情,乾隆又心念刘墉往日的功劳,决定让老天爷来定夺刘墉的生死。具体做法是抓阄定生死。和珅得知这一方案后,偷偷买通做阄的官员,把两个阄都写上了“死”字,想治刘墉于死地。——学生看到第一段以后。一致表示刘墉一定得死了,非常的难过。然后出示第二段。一位好心的太监把这个消息悄悄告诉了刘墉,刘墉听后高兴地说:“真是老天有眼,我可以不用死了。”——这个时候,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呢?我们都认为他一定要死了,刘墉自己为什么说“我可以不用死了”呢?接下来出示第三段。第二天,刘墉当着乾隆和众大臣的面,坦然地从坛子里抓了一个阄,看都没看就将纸团吞进肚里。这下就没人知道刘墉吞下的是“生”还是“死”,只好打开另一个阄来确定刘墉的生死。结果不用说了……——结果怎么就不用说?这样学生根据“生”与“死”两个字,吃下去的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剩下的一个是“死”,那么以此来判断,刘墉吃下去的是“生”。这样,学生就非常的高兴,情记故事的情节。那么第四段出示一句话:“刘墉有惊无险的官复原职了。”这个时候全班同学就如释重负的样子,非常的欣喜和高兴。

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让数学学习不再简单枯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正义感心系刘墉的安危,一步一步的推断着他的生与死。学生在思考分析、论证、等一系列探求问题的活动中,学习和应用推理的知识,能够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是缜密审题操作实践增强应用意识。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读题需要学生找到重点词或关键句,在品词酌句中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审题是准确解题的前提,那么,数学阅读资源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如何读题的重要途径,利用小故事“狭路相逢”教会学生如何读题。一条河上有一座独木桥,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有两个人来到桥头,一个从南来,一个向北去,想要同时过去,该怎么过桥?阅读材料上,鲜艳的彩页吸引着学生,迫不及待的朗读声显示着孩子们的兴趣。学生通过这段文字,他们就用“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等活动来表现。在同一种方式而不同展示结果的辨析中,孩子们恍然发现“从南来”和“向北去”是同一个方向,理解了“从南来”和“向北去”的含义,那么进而体会到读懂题意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到了懂读懂题意所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四是应用数形结合提高直观想象能力。

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学,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使得抽象问题具体化,促进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得到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百花园-有趣的数”一课时引入美国数学绘本故事《方形的月亮》。本书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基础数学概念,通过“好心的萤火虫们帮牛蛙照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乘方的概念,恰好与教学内容“正方形数”相关。首先从故事简介入手,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一个方形的月亮?”其次在阅读文本中动手感悟。片段一,4只勇敢的萤火虫飞下枝头,他们决定用尾部微弱的光亮去帮助可怜的小牛蛙这四只萤火虫组成了一个小正方形。教师提问,四只萤火虫组成一个怎样的小正方形?请你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这样组成的小正方形写成算式呢?四等于二乘二。片段二,小牛蛙感动极了,说“你们真是太好了。但是我觉得二乘二的阵形太小了,你们能不能再加几行?”于是,又飞来了五只萤火虫。老师提问,再飞来五只是多少只?你认为九只萤火虫会组成怎样的阵形?你能继续画吗?写成算式呢?这个正方形的上中下三行,分别是三只萤火虫。片段三,小牛蛙说,还是有点暗。萤火虫们商量后,决定再多加一行。老师提问,你知道怎样再多加一行吗?大家都来画一画。那就是16=4×4的阵形。如果再多几只?这个最美的正方形是怎样的?通过数数,学生明确“无论横着数、竖着数,还是对角斜线数,每一行都是五只。”第三,在感悟的基础上推理拓展。余下的萤火虫也开始渐渐的向小牛蛙靠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在埋头苦干中依次得到了“6×6、7×7、8×8、9×9”的方阵,此时教师引导拓展“10×10”一共是多少只?我们如何进行验证?最后回到教材文本梳理提升,这是怎样“有趣的数”?学生根据观察、动手、理解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正方形数的特征。“老师的故事里怎么没有1?”机灵的孩子发现,教材上的数是从“1”开始的。正方形数“10×10、11×11”又是孩子们自己联想拓展的。在阅读、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梳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得到凸显。

五是诠释图形语言构建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需要合理的阅读、诠释图形语言。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单元“露在外面的面”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观察物体、找规律等有关知识,来探究若干个正方体按一定顺序排列,露在外面的面数与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变化规律。这里的模型包括图形和实物,教学中可以设计五个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断在二维与三维之间转换、利用直观进行思考。五个活动环节大致是这样的:

实践探究一是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摆这样三个正方体。那么这三个正方体摆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儿是多少个?学生经过操作数一数,发现是11个。那么老师提问,三个正方体摆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一定是11个吗?可以怎样摆?学生经过动手操作以后,得出个数,虽然都是三个小正方体,可以有不同的摆法,那么在个数相同,摆法不同的情况下,露在外面的面数是不同的。

第二个实践探究活动是观察描述,实践验证。提问,按照这样的摆法分别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动手操作以后,发现这个摆法是摆法相同,但是随着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露在外面的面数与正方体个数之间存在着依次增加“3”的规律。那么并且指一指、看一看这个增加的“3”是哪3个面。

实践探究活动三是建立表象,抽象概括。将小正方体按照下图的方式摆在桌面上。提问,随着个数的增加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完成下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小正方体的个数从1、2、3、4、5、6……直到N个,那么经过操作观察,发现了每一个小正方体个数不同,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并且尝试着得出N个正方体时,露在外面的面的表达方式。

那么,实践活动四至此,跟学生说明:我们摆了很多、数了很多,现在,我们不摆、也不数,我们只用眼睛来观察,动脑来思考,看看你能不能想象、推理出,这个随着小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露在外面的面数有什么变化规律?那么大家可以看出这种摆法,比前面的摆法要复杂一些,而且,学生先要动眼看,用眼睛观察、动脑来思考,这样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这个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来建立这个图形的表象。

最后,实践活动五是联系实际,拓展思维。要给车上的货物盖上苫布,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苫布。并且,可以进行课外延伸,按照这样的装法增加与减少,苫布的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从动手操作到空间想象,从自主探索到合作交流,学生在“做”与“思”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内涵。实物与投影图像相互转换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在二维与三维空间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究过程。以学习任务为线索承载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物直观与抽象思维进一步相互融合,空间观念就在他们的数学知识建构与数学素养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六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数学意识。

那么,用数学的眼光即是数学抽象。数学的眼光就需要用直观理解数学知识、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进而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学好数学对生活是有意义的。在学习《数对》一课。数学组的老师们组织全年级的同学进行了数学实践活动。《有趣的数对》实践活动课上,老师让学生猜数对是怎样产生的。出示一篇阅读,介绍笛卡尔的人生经历,告诉学生笛卡尔是如何通过蜘蛛网联想到有序数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教师又提问,数对的学习数对的知识有什么作用?学生表示,利用数对可以来精准的定位。最后,运用学过的数对知识,全年级同学互相配合,组成了“我爱昌平实验学校”几个汉字,活动课上同学们兴趣盎然。

学会读自来水收费单。一次水费的收费单子贴在了一位老师的家门口儿,这个月的水费真多。仔细一看,老师发现是超出了用水的标准,有高价水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与每个家庭密不可分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自来水的收费单,算一算如何收水费?在中学阶段是分段函数的问题。于是,老师把自家的水费单发给了班级的学生,鼓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研究。大家交流非常热烈,部分家长反映,平时还真没有注意收费标准,自己也学了知识。有的学生说,老师这是惩罚性收费。一张小小的收费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读水费单子,学会分段计算水费,还让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

井盖中的数学。有一次,老师发现有的井盖上刻着700,有的井盖儿上刻“450×750×30”的字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于是,老师就布置了一项实践任务,让学生观察井盖,说说你的发现。第二天同学们交流的非常热烈,发现众多,当然,孩子们也发现了井盖上的数字。老师就问孩子们“700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700是700毫米,又问学生“70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等于多少米?”这正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长度单位换算。那么“为什么井盖儿上要以标注700毫米而不写70厘米、0.7米?”引导学生知道:700毫米如果有一个单位的误差是1毫米,不影响使用;70厘米如果有一个单位的误差是1厘米,那肯定会影响使用。孩子们表示认可。老师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对井盖的理解是不是完全正确,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但我就是想通过这件事儿,让孩子懂得为什么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单位、为什么要掌握单位换算。举一反三,在这一学期里,孩子们还学习了重量、面积、人民币的换算,我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镜。

还有“平均数促进家校合作”、“读银行‘客流量示意图’帮助我们选择最佳的时间”等等。贴近生活的数学阅读资源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数学基本素养都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通过数学阅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效果。

数学阅读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教学阅读资源有效的整合利用的研究变成数学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习惯,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

1.整合数学阅读资源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阅读材料中蕴含的生活元素、故事元素,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

2.整合数学阅读资源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借助材料情节,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适时地开展课堂互动活动,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3.数学阅读资源整合实现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互相借鉴、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增强了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的意识。

4.开展基于数学学科阅读资源运用的课例研究。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经验、知识重难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资源,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挖掘多重价值。部分教师还能够自己创编阅读材料,提高了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和备课的能力,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也推进了教研组、学科组的建设。

(五)分析与讨论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阅读资源整合是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教师用学科阅读资源引领数学,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即学生的发展)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的角度来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以此为出发点来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加、替换或者重组,教师用智慧引领学生开展有深度的学习与思考,以此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实达到提高小学基本数学素养的目的。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阅读资源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民主、科学、开放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不断创造学生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在“需要”的驱动下,逐步的重视阅读,善于阅读,进而热爱阅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数学品格和关键的数学能力,学生的独立追求、人格的自由发展,同时实现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阅读资源整合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课改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应该将最先进的、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载从哪些方面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现语文课程的预期目标背景(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哪些方面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现语文课程的预期目标背景(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