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安小学校优质课和优秀教案范文
兴安小学校优质课和优秀教案
评 选 方 案
一、评选目的与原则
通过优质课和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进一步投入到本学科评优工作中去。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板书工整有序,教案内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材料准备充分。优质课评选指标体系按照新修订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 优秀教案按照《优质教案评价细则》所列相关项目进行评选。评选方案向小学部老师公布,并在三联教育集团网站上发表;评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听课、评定,评选结果向全体教师公布。
二、评选范围与对象
本学期所有执教教师都可参加优质课活动评选,所有课程教案(1份)都可参加优秀教案评选。
三、优质课和优秀教案评选方法
1.优质课评选采用随堂集体听课方式。具体听课时间由小学部办公室安排,每名任课教师至少接受听课一次。评委由教研组长及其余4名教师担任,考虑到我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空闲时间少,故决定每名教师的听课评委不少于5人。评委教师对授课教师评分的平均分为该教师得分。小学部将按照得分高低的原则。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2.优秀教案由的评选仍由评课评委组织评比,评选小组成员不得少于五人,评选小组成员对教案按《评价细则》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为该教案的最后得分。按照得分高低的原则,评选出优秀教案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四、奖励方法和标准
根据优质课和优秀教案复评评分的高低,学校设优质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优秀教案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
第二篇:《小鸟和牵牛花》优质课教案
小鸟和牵牛花(第三版教案)
基于文本、年段学情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榆树、鸟窝、终于、嗒嘀嗒”等生字新词,读准“蒙、冲”两个多音字和“玩儿、一点儿、一会儿、那儿、蔓儿”等儿化音,正确书写“缠”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话故事,从字里行间感受小鸟和小花、小草、牵牛花之间纯真美好的友情。
3、抓住童话特点,在读童话、讲童话、创童话的过程中,体验童话阅读的快乐。能够初步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制作、连环画的设计制作、板画
版块一:讲故事——融情入境
一、课前欣赏图片
滚动播放图片以及音乐,整理学生的情绪,借用歌曲引入牵牛花开的美好情境当中。
二、老师借助绘画讲述故事。教师引导:孩子们,刚才欣赏了这么美的牵牛花,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小鸟和牵牛花的故事。走入故事“院子里的榆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住着一只小鸟,小鸟每天飞下树来,跟小花、小草一起玩儿……”(教师缓缓讲述,课件出示三幅绘画)
版块二:读故事——夯实字词
一、学生品读故事
过渡:孩子们,故事才开始呢!我相信你们通过读课文能把故事讲得更好。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故事,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2)难读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做做记号。
教师引导:在读之前,小鸟有话要说——(引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字词梳理指导
1、学生反馈难点,教师顺学而导,指导并教学重难点词语段落。预设难点一:“蔓儿”——出示字卡,请学生圈一圈难读的字;教师板画蔓儿帮助理解。
结合蔓儿,读好儿化音“玩儿、那儿、一会儿、一点儿”
读相关句子——牵牛花把自己的蔓儿缠在榆树上,使劲爬呀,爬呀。
预设难点二:“蒙蒙亮”——出示字卡,师导:它可是多音字,在这里读成第一声“蒙”课文第七自然段还有一个多音字,出示字卡(冲)学生巩固掌握读音。
预设难点三:师导:事实上,你们刚才读的句子中,也有一个多音字“劲”,在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三次,都是读前鼻音。
课件出示“使劲爬、费了好大的劲、更带劲了。”引导学生用儿化音读一读。
2、学生练写:缠
教师引导学习“缠”字——老师觉得你把缠字也读得很好,(举出卡片——缠)板图——怎么样叫缠呢?(边演示边讲述)蔓儿紧紧绕在树干上,所以有个词叫——缠绕
学写缠字——师引导:这两个字都是绞丝旁,我们要把这个字写漂亮。3读第六自然段,将句子读通读顺。
牵牛花把自己的蔓儿缠在榆树上,使劲爬呀,爬呀。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他终于爬到了鸟窝旁。“嗒嘀嗒,嗒嘀嗒”,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
版块三:演故事——演绎创编
一、聚焦第3自然段,指导读好小鸟对话 师过渡:孩子们,让我们回到故事上来,接着会发生什么呢?捧起书,好好读读第3自然段。
1、出示空白对话框。
师导:孩子们,你们看,小鸟费了好大的劲,从窝里伸出头来,它说什么呢?快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吧!
要求:拿起笔划一划小鸟的话。
“凤仙花姐姐,我病了,请你上来,跟我玩一会儿,好吗?”
2、指导朗读。句子一——关注小鸟生病时的语气。(1)抽生读句子。(2)结合生活实际
预设问题:你生病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师评价过渡:是啊!小鸟和你们一样,感到难受呢?(3)自由练读。(4)抽生读。评价。
3、指导朗读。句子二——关注凤仙花的语气与神情。师过渡:面对小鸟的乞求,凤仙花姐姐是怎么回答的呢? 出示空白对话框。(1)抽生读句子。
(2)采访凤仙花——凤仙花姐姐,你想上去陪小鸟吗?追问——那把你的歉意读出来吧!(3)看表情追问——多么善良啊!凤仙花姐姐因为不能帮忙小鸟而难过呢?从哪个词也能读出来?
(4)学生圈画“红着脸”。引导:我们看到了凤仙花姐姐的表情,读懂了她的心情,故事就会读得更好了。
(5)师生对话。多美的凤仙花姐姐,为不能陪小鸟而感到自责呢。
4、指导学法
师引导:孩子们,我们感受到了小鸟生病的难过,也体验了凤仙花姐姐想帮又帮不上忙的无奈,这样去读,故事就讲得更生动了。自己试试看,读读第四自然段。(1)抽生读以及评价(2)直接对话角色朗读。(男生女生分饰读)
5、小鸟和凤仙花对话演绎读一读。
三、结合第3、4自然段,关注语言特点。1.出示小鸟的句子。(1)“凤仙花姐姐,我病了,请你上来,跟我玩一会儿,好吗?”(2)“小草弟弟,我病了,请你上来,跟我说一会儿话,好吗?”
2、对比发现。
指向小草说的话很相似 :————,我病了,请你上来,跟我————,好吗? 3语言运用
分别出示小豌豆和小草莓,猜猜小鸟怎么说? 教师小结评价:哇,你都会改编故事了!4对比小草和凤仙花的语言特色。拿起笔划一划,小草和凤仙花的对话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1)教师出示句子范示:真对不起,我长在地上,不会——————也不会————,真对不起,我长在地上,没有——————,也没有————。
(1)师引导:我们找到了小草和凤仙花的说话的相似之处,那你能来编一编小豌豆和小草莓的对话吗?
(2)自由练说,抽生回答。
5、出示蜗牛,创编故事
(1)师导:你们看,他们是多好的朋友,想帮忙可帮不上忙,都觉得难为情呢!这时来了一只小蜗牛,他可不长在地上,可是小蜗牛也有小蜗牛的烦恼,你们想一想。
(2)同桌互练
(3)抽一组同桌回答。
版块四 绘故事——身临其境
一、教师引导继续讲述故事 师导:“正当小草、凤仙花为不能帮助到朋友而犯愁的时候,一旁传来了一个声音‘凤仙花姐姐、小草弟弟,你们别发愁。我去陪陪小鸟。’”是谁在说话呀? 生回答——牵牛花
设问:那么牵牛花也是长在地上,它有什么好办法上去呢?自由读一读第六自然段。
1、指导朗读。使劲爬呀,爬呀!
(1)师导:你说说看,牵牛花用什么好办法?
(2)出示句子——牵牛花把自己的蔓儿缠在榆树上,使劲爬呀,爬呀。(3)聚焦到“使劲爬呀,爬呀!”
A、开火车读。B、感悟指导:嗨,你为什么爬得那么用力?歇一歇吧,太阳都下山了!牵牛花慢点儿爬!
再次朗读——牵牛花把自己的蔓儿缠在榆树上,使劲爬呀,爬呀。
经过它的不懈努力,这么使劲,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出示句子: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他终于爬到了鸟窝旁。‘嗒嘀嗒,嗒嘀嗒’,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
二、故事收尾
1、教师引读故事
出示图片。讲故事“小鸟醒来了。他睁开眼睛一看,牵牛花正在他身边……”
版块五 串故事——情感延续
一、回顾图画与故事情节 复现生字词
榆树
鸟窝
凤仙花
蔓儿
缠
蒙蒙亮
终于
嗒嘀嗒 小喇叭
冲着
二、出示制作好的绘本
1、简单了解连环画
2、出示作业单
《小鸟和牵牛花》作业单
姓名:
1、为上图画上牵牛花,体会“缠”和牵牛花的爬。
2、编编故事,写写对话,将连环画补充完整。
牵牛花把自己的蔓儿
在榆树上,使劲爬呀,爬呀。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他终于爬到了鸟窝旁。“嗒嘀嗒,嗒嘀嗒,”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
第三篇: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4.课时安排: 2 课 时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石子 沙子 医用注射器2个 酚酞试液 浓氨水 烧杯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再展示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概念 ①分子的性质(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问题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顺利的过渡到分子的另一个性质——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5mL水十5 mL酒精=10 mL液体吗?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5mL水与5mL酒精混合的现象,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吗?-26
21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 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此时通过动画演示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的混合过程。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请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通过此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C.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
1、2。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图1)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非典”流行期间,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来防止SARS病毒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染等等。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并且氨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 性质是不相同的。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课本51页的图3-9“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不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
②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水分子)水蒸气(水分子)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水(水分子)氢气(氢气分子)+氧气(氧气分子)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五、练习巩固: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课本54页第3题
七、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运动。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八、教学小结:
本节课看起来好似没多少内容,但这些知识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通过书面文字被迫接受是难点。分子和原子的知识都是微观的,是学生通过肉眼看不到的,那么其中的性质、概念的理解就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讲解和相关处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
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郑巧霞
第四篇:面积和面积单位(优质课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测量指定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图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40个左右),1平方米大的报纸,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先玩个游戏,伸出你的双手,听我的口令,看谁的反应快。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心、手背、手心、手背、手心、手背、手背、手背„„
师:我们刚才玩的游戏利用了手的两个面,像这样的面还有吗? 生:有。
二、面积概念
师:在哪里?你说。
生:桌子的面,书本的面,铅笔盒的面„„(学生都有的可以摸一摸,摸的时候要把整个面摸完整。)
师:刚才咱们说的摸的都是物体表面(板书)。再回想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糙的,有光滑的„„ 物体表面的大小(师补上“大小”)
师:(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些你认识吗?依次出示,生依次说出。师: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生:平面图形。(板书)
师:它们跟物体表面一样也有大小之分,这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面积。完成面积概念: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面积单位
1、认识单位的必要性 ⑴观察法
师:现在咱们比较一下黑板和课桌面的面积大小。生:黑板的面积大,课桌面的面积小。(说完整)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看就可以知道的。
师:直接看能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板书:观察法)⑵重叠法
师:(出示正方形、圆形)这两个平面图形呢? 生:重叠。
师:你的办法真好。(重叠)
⑶数格子法
师:那这两个呢?怎么比呀? 生:剪、补。
师:这个办法倒是很好,但有时也是行不通,像老师这两个图形各有用处,如果剪了岂不可惜了,换个方法吧? 生:画格子。
师:这位同学说的,老师也想过的,现在老师请男女生帮老师数数格子。先请女生闭上眼睛,由男生帮老师数出格子。男生:9个
师:换女生来数,请男生闭上眼睛。女生:18个。
师:现在请同学们判断哪个大?
2、认识单位面积——1平方分米
师:看来你们还是举止不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生1:格子的大小不一样。
生2:格子要一样大小的才好比较。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如果让你去规定格子的大小,你要怎么样的?
生: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生: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你所创造的这格子跟国际上规定的一个样。好,那咱们来数数,这样的格子能摆几个? 生:9个,8个。师:那它的面积是多少?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的单位用的是个。生:应该用平方分米。师: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我知道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而这个正方形有9个这么大,所以是9平方分米。
师:(或)说不清楚,那咱们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吧。(135页)师:(下发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方分米这个单位,它是什么形状?有多大? 生:(观察)
师:看清楚了吗?看清楚了就把眼睛闭起来,在脑子里回想,1平方分米的面积是多大的正方形。生:(闭眼回想)
师:在脑子里留下了平方分米的样子吗?留下了就把眼睛睁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1平方分米的。生:巴掌大小等。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1平方分米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生:(度量以后)课桌面大约有 ?平方分米。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师:(故意)请大家用平方分米测量下书本第135页的正方形图形,这样量,大家感到怎么样?
生:用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测量书本上的图形的面积太小了。师:那,怎么办?你们一定得想个办法。生:我想,有没有小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有!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现在请你们观察,闭上眼睛,想想这1平方厘米的面积是多大的正方形?跟我们身上哪个部位最接近? 生:指甲。眼睛大小。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1平方厘米去解决咱们刚才的的问题。生:(度量以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
4、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
师:真好,刚才的问题解决了,如果让大家用手中的两种格子去量教室地面面积,你们会感到怎么样?
生:这个单位会太小,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师:你知道这个大些的单位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师:你想象到的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出示1平方米的白纸。跟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生:„„
师:老师有个想法,想知道这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几个人? 生上台站位。
师:刚才我们学了三种格子测量面积,我想啊,为什么要用正方形的格子,而不用其他的格子。比如说是圆形的。生:不行。
师出示圆形的,生测量发现会有空隙。
5、小结本课: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知识?
生说:我认识了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巩固练习
1、想一想
(1)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哪些是长度单位?哪些是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什么?
2、练一练
书本136页。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第五篇:优质课教案
《狮子和鹿》
商丘市宁陵县乔楼乡中心小学
乔红霞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理解鹿角和鹿腿给鹿带来了什么。
3、在读中理解美丽和实用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引导体会“不能过于注重事物外表,还得看它有没有用处”。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关于动物)导入: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个朋友?(小鹿)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鹿。
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身段匀称,鹿角最漂亮,像珊瑚、像梅花„„)学生交流。
2、小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和身段很美,却抱怨自己的腿长得不好看,可一只狮子的出现却彻底地改变了它原先的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出示狮子图片和文中鹿说的一句话)
“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动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同学们现在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今天我们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个故事,我们一起再去课文中研究研究好吗?(出示课题,齐读两遍)
2、可是现在前面有一些小石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一起去把它们清理掉吧。(出示本课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三、教学课文
1、学生自已讨论阅读要求,老师出示教学提示。现在开始读课文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课文读完了,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2、一开始,鹿觉得自己的角怎么样?从文中哪些词语中看出来?我们找出来读一读。(欣赏、多么、多么)
导出练习:(1)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身段()的角
(2)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我们的祖国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个部分2-3自然段。读出鹿的得意洋洋。
注:“咦,这是我吗?”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因为鹿忽然间从倒影中发现自己很美丽。“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要读出感叹的口气,“从来”、“这么”要重音朗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要用上赞美的语气朗读,“多么”要强调重音。
3、鹿觉得自已的腿呢,怎么样?(难堪)从哪里看出来?(抱怨)
(1)抱怨是什么意思?(埋怨)埋怨不光有语言的埋怨,还有神态的抱怨。找一找表示神态的词语。
(2)读出抱怨的神态和语气。(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3)朗读第四自然段。
3、后来呢?发生了什么事情?继续读课文。(指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4、小鹿遇到了麻烦,它有没有逃离危险呢。齐读最后两段。
5、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引出练习:
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是呀,外表美的角差点让鹿(),而外表难看的腿却让鹿()。此时此刻,鹿又会对角和腿说些什么呢?
鹿对角说:“()。鹿对腿说:“()。”
四、小结(出示总结幻灯片)
丛林中的这只鹿,原先抱怨自己的腿长得难看,在遭遇了狮子的追捕后,明白了腿能帮助自己狮口逃生,是最有用的。现实生活中,不能过于注重事物的外表,不应该以外表美丑论长短,而要看它有没有用处。
五、布置作业。(出示作业)
1、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比较这篇课文与《陶罐和铁罐》的异同。
板书设计:
狮子和鹿
角
精美别致——欣赏(差点送命)
腿
又细又长——抱怨(狮口逃生)
宁陵县乔楼乡中心小学乔红霞优质课教案
《狮子和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