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教案5篇

时间:2019-05-15 04:4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篇: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复习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人体消化,呼吸的过程,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了解大脑与神经的特征。

2.技能目标:会设计人体消化、呼吸的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食物到哪里去了》(1)复习人体的消化器官。(2)复习食物的消化过程。

(3)复习实验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4)复习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2、复习《我们的呼吸》(1)复习人体的呼吸器官。(2)复习人呼吸的主要过程。

(3)复习实验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4)复习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3、复习《心脏和血管》

(1)复习心脏的位置、形状、结构。(2)复习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3)复习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的意义。(4)复习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4、复习《脑与神经》(1)复习脑与神经的作用。(2)复习人的各种神经中枢的职责。(3)复习脑与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复习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凸透镜的作用、成像原理及成像规律;掌握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眼的形成与预防。2.技能目标:会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凸透镜》

(1)复习凸透镜的外部特点。(2)复习凸透镜的作用。(3)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4)复习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照相机和眼睛》(1)复习眼睛和照相机的构造。(2)复习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3、复习《保护眼睛》(1)复习眼睛常患的疾病;

(2)复习近平视眼形成的原因(实验);(3)复习怎样保护眼睛

4、复习《潜望镜的秘密》(1)复习潜望镜的构造;(2)复习潜望镜的使用。

5、复习《神奇的眼睛》(1)复习高科技的“眼睛”;(2)复习电子胃镜;(3)复习望远镜的组成。

第三单元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复习

一、教学内容: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掌握与生物繁殖有关的技术,掌握花的作用和果实的形成。2.技能目标:会解剖花、种子的结构。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种子发芽了》(1)复习种子的构造;

(2)复习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实验)

2、复习《种辣椒》

(1)复习怎样浸泡辣椒种子;(2)复习种植辣椒的基本方法。

3、复习《植物的花》

(1)复习花的构造;(花的解刨)(2)复习花的分类;(3)复习花的标本制作方法。

4、复习《果实是怎样形成的》(1)复习果实的共同特征;(2)复习果实是怎样形成的;(3)复习辨认果实。

5、复习《植物的“分身术”》(1)复习植物的繁殖方法;(2)复习植物“分身术”的应用。

6、复习《生物繁殖新技术》(1)复习“克隆技术”;(2)复习“杂交水稻”。

第四单元 春夏星空复习

一、教学内容:春夏星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北斗七星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春季星空》

(1)复习春季星空的显著星座;(2)复习寻找北极星。

2、复习《夏季星空》

(1)复习夏季星空的显著星座;(2)复习四季的北斗七星;(3)复习星座的变化规律。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复习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各种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会做各种机械的实验。

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斜面》(1)复习斜面。(2)复习斜面的作用。(3)复习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4)复习生活中有哪些斜面及这些斜面的作用。

2、复习《杠杆》(1)复习杠杆三点。(2)复习杠杆的作用。(3)复习杠杆的作用实验。(4)复习杠杆在生活的应用。

3、复习《滑轮》

(1)复习定滑轮、动滑轮。(2)复习滑轮的作用。(3)复习滑轮的作用实验。(4)复习滑轮的应用。(5)复习“长竿游戏”。

4、复习《齿轮》(1)复习生活中的齿轮。(2)复习齿轮的作用。(3)复习齿轮的作用实验。

5、复习《自行车里的科学》(1)复习自行车的发展史。(2)复习自行车中有哪些科学。

6、复习《未来的交通工具》(1)复习交通工具的发展史。(2)复习最新的交通工具。

第二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热胀冷缩复习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液体,气体,固体的热涨冷缩,并且能够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技能目标:会设计液体,气体,固体热涨冷缩的实验。3.情感目标:乐于合作。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和改善生活。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准备准则的布置。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1.根据问题读书复习第一课-温度计的秘密 问题:温度计的秘密是什么? 设计一个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案。水有什么反常膨胀的现象。冬天为什么自来水管会经常爆裂? 2.老师课堂提问相关问题。

3.根据问题复习第二课-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 问题:炎热的夏天为什么自行车胎会经常爆裂? 铁轨为什么在接口处留有空隙? 怎样使踩憋的乒乓球回复原装? 电线为什么不拉紧?

设计一个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4.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单元认识岩石复习

一、教学内容:第二单元认识岩石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掌握研究事物的各种方法,能够在生活中观察收集相关的岩石及知识,了解岩石的用途、知道岩石风化的原因及相关的实验。2.过程与方法: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复习和教师抽查想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的学习的乐趣和高效。

三、教学难重点

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步骤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具:如多媒体、五、教学过程

1.出示本单元的复习提纲 出示问题提纲:、1)你可以用哪些方法研究岩石?岩石的硬度怎样划分? 2)你知道岩石的种类有哪些?他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3)岩石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岩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变质岩?变质岩包括哪些?

4)什么是岩石的风化?温度对于岩石的影响的实验怎样做?岩石的风化的最终会变成什么? 2.学生自己进行复习

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单独进行看书复习,将课本认真仔细的阅读一遍,然后对照问题提纲进行复习。有不会的可以小声的询问同学或者是举手问老师。时间是15分钟。在学生自己看书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视指导.3.学生复习,并且小组内相互提问。(15分钟)同桌两位同学进行相互提问检测,提高复习的质量。

老师巡视进行督促指导。要求是学生二人进行复习,避免更多的人参与,以提高效率。4.老师进行抽查活动。

老师对于学生进行复习的效果进行检查、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于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复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计划方法。5.复习效果效果的检测(10分钟)

出示本单元的检测题进行检测,考察学生的复习效果。

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复习

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土壤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掌握热的土壤的成分,以及有关探究方法。会动手设计和操作热的相关的对比试验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复习和教师抽查想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的学习的乐趣和高效。

三、教学难重点

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步骤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具:如多媒体、五、教学过程 1.本单元的复习知识点

老师分发本单元的复习知识点方便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问题提纲:、1)土壤里有什么呢?你可以用哪些实验验证 呢?

2)土壤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他们的渗水性不同?

3)土壤与植物有什么关系?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4)造成我国土壤破坏的行为有哪些?水土流失的实验怎样进行做?我们为了保护土壤应该做一些什么呢? 2.学生自己进行复习

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单独进行看书复习,将课本认真仔细的阅读一遍,然后对照问题提纲进行复习。有不会的可以小声的询问同学或者是举手问老师。时间是15分钟。在学生自己看书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视指导.3.学生复习,并且小组内相互提问。(15分钟)同桌两位同学进行相互提问检测,提高复习的质量。

老师巡视进行督促指导。要求是学生二人进行复习,避免更多的人参与,以提高效率。

4.老师同时进行抽查活动。5.复习效果效果的检测(10分钟)

出示本单元的检测题进行检测,考察学生的复习效果。

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复习

一、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光,及光的一些现象如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复习过程中采取学生自己复习、和学生小组进行相互提问,老师抽查相结合。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整理出知识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和理解复习的方法,学生学会在小组进行合作。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知道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掌握和理解光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相关教具

五、教学过程:

1.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不看书的前提下,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师问:同学们在光与我们的生活的这个单元中,你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呢? 学生回答。

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和知道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相应的复习。2.本单元的知识点的整理。

1)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请设计几个实验进行验证。(材料:1.激光灯、水杯、水、细塑料管、纸板,蜡烛。)

2)什么是平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在生活中都什么?

3.什么是光的折射?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光的折射现象。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阳光由哪几种光合成的?设计几个小实验验证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 5.在玩七彩陀螺后你发现了什么? 红+绿= 蓝加绿= 绿加蓝= 绿+蓝+红= 4.学生复习,并且小组内相互提问。老师巡视进行督促指导。5.课堂测试

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复习

一、教学内容:有关地球地理知识和重力的发现和测量。

二、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掌握和了解地球地理的的知识,了解和知道地球的重力的发现。

2.过程与方法: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复习和教师抽查想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的学习的乐趣和高效。

三、教学难重点

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步骤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具:如多媒体、五、教学过程

1.简要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1)在总体上帮助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起来,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知识的结构和网络。

教师边介绍边在黑板上板书本单元的的知识网点,要求学生记录在本单元的第一页上。2)出示本单元的复习提纲

老师将本单元的复习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指名学生进行朗读、方便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问题提纲:

①有关地球你知道什么知识?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谁发现地球是个球体?有哪些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

②地球表面有什么呢?有关地球和地图你知道什么呢?地图上的各种颜色表示什么?什么是经纬线?地球上根据什么将地球分为五带?有哪五带? ③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④什么是重力?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有关重力的实验怎样做?生活中我们有哪些现象我们用到了重力。⑤怎样使用测力计?测力计的构造如何? 2.学生自己进行复习

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单独进行看书复习,将课本认真仔细的阅读一遍,然后对照问题提纲进行复习。有不会的可以小声的询问同学或者是举手问老师。时间是15分钟。在学生自己看书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视指导.3.学生复习,并且小组内相互提问。(15分钟)同桌两位同学进行相互提问检测,提高复习的质量。

老师巡视进行督促指导。要求是学生二人进行复习,避免更多的人参与,以提高效率。4.老师进行抽查活动。

老师对于学生进行复习的效果进行检查、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于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复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计划方法。(本部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问的时候进行。)5.复习效果效果的检测(10分钟)

出示本单元的检测题进行检测,考察学生的复习效果。

第三篇: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课齿轮教案

21.齿轮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又可以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利用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研究齿轮的作用特点,研究齿轮在机械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齿轮的相关资料、实物、图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科学记录表、收集关于齿轮的相关资料、各种各样的齿轮及其组合、白萝卜、细棍、支架、吹塑纸、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各种各样的齿轮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预设:圆形 边缘有齿 齿可以咬合有轴可以转动

师: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齿轮?

学生预设:自行车的车轮小闹钟电梯

师: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板书课题齿 轮学生齐读.师: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预设: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转动的速度,能改变转动的方向。

师:我们的猜测对不对那应该怎么办?

学生预设:做实验。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温馨提示:

1做齿轮材料要有一定的硬度

2齿轮必须是圆形的3组合在一起的齿轮齿的大小要一致

4齿轮的固定轴必须在中心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做齿轮。

1学生动手做齿轮。

2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预设:圆形 边缘有齿 齿可以咬合有轴可以转动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我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板书设计

21齿轮

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第四篇: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小学科学下册(青岛版)教案 第一单元《凸透镜》

教学计划单元分析: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入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的秘密。在《凸透镜》中,孩子们会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自制望远镜,领略神奇的折射现象;在《照相机和眼睛》中,孩子们将通过制作照相机和眼球模型,揭开它们成像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条目如下:

(一)科学探究: 1.能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三)物质世界 : 1.了解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四)生命世界: 1.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映;

(五)注重个人保健科学方法的训练是本套教科书的“魂”,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本单元的探究活动趣味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能仅满足于把实验搞得热热闹闹,而要启发学生做深入的思考,鼓励他们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也不应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反思科学探究的方法,因为知识结论之于科学方法,永远犹如金子之于点金指。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一系列简单的光学实验; 2.能够用图画、语言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尝试制作望远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二)科学知识: 1.了解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基本了解眼球的构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3.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1.凸透镜教材分析:玩放大镜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如果让学生一下子说出光的折射是怎么回事,他们恐怕很难说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一滴圆形的水珠、一只装满水的圆柱玻璃杯、一个凸起的弧形水面都能像放大镜一样——把物体放大这一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放大镜镜片,进一步研究凸透镜的作用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达到我们学习光的折射的目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以“你知道凸透镜的作用吗”引出关于光的折射的话题,这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各抒已见。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学生还不太清楚,对这一问题让同学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的方法。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在材料设计方面,为了解决“凸透镜既可成放大的像,又可成缩小的像”这一问题,教师要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后延伸探究。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三)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及成像规律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制作材料:土照相机制作材料课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照相机成像示意图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玩水游戏,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新授: 1.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2.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汇报。(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如果有些组的学生只发现一种情况,则汇报交流后再进行实验。)(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3.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2)学生讨论交流。(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5.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2)学生观察、比较。(3)学生汇报、起名。(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

七、布置作业:学生制作土照相机1.教师讲解演示制作方法(参照教材图示)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3.教师评价和展示学生制作情况4.学生用土相机做照像游戏(以上制作活动,可根据时间情况课外进行)

八、板书设计: 1.凸透镜凸透镜:中间厚 边缘薄距纸屏近,距蜡烛远 缩小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放大 2.照相机和眼睛备课 教材分析: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组成等有关光的知识,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光学器材: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也知道了凸透镜的多种光学用途:放大镜、照相机、老花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还进行了许多的光学制作:小孔成像仪、万花筒、潜望镜。这对本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准备,也有制作能力上的准备。照相机的学习既是为指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作准备,也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地正确使用照相机作准备,是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好题材。本课后半部分是把眼睛的结构与相机的结构作合理比较,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人体本身的科学,较好的体现了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机身(暗箱、快门、扳手)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八、板书设计: 2.照相机和眼睛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胶卷

3.保护眼睛

教材分析: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也是非常容易生病,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器官.本课要使学生从小就知道眼睛的重要性,知道怎样保护眼睛.教学设想: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对眼睛的观察与猜测、讨论,以及上网浏览对眼睛资料的积累,课前的拜访眼科医生等途径与方法,使学生认识眼睛的科学。近视眼是学生常见的眼病,用眼过度是引起近视的主要原因。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近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认识与预防近视的发生。本课虽是常识性的学习内容,但相关资料的获得过程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本课的课堂假设、探讨、总结交流的必要准备,也是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性。难点:指导学生认识怎样保护眼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投影片.学生准备:课前分组组织部分学生去拜访眼科医生,搜集眼睛保护的常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眼睛是我们感受大自然美丽色彩的唯一器官,如果眼睛得了病,那可是一件麻烦的事。眼睛会得那些病呢?我们如何来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二)新授: 1.眼睛常患哪些疾病?(1)谈话:如果眼睛有了病,就会看不清,想想看不见东西那将会很痛苦.谁知道眼睛会得什么病?我们怎样预防眼病,保护眼睛?(2)讲解:眼睛非常容易得的一种病叫做近视.近视眼不能象正常的眼睛那样看东西,必须要把书本放得很近才能看清楚.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学如果得了近视眼,就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了,必须戴眼镜.戴着眼镜,许多活动都不方便.长大以后参加工作,有许多工种患近视眼都不能做.(3)请班上患近视的同学说一说感受.(4)谈话:近视眼是怎样得的?(5)分组讨论.汇报.(6)出示课件。讨论: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这样做对眼睛有好处吗?(7)小结:写字.看书时眼睛离书本太近,常躺在床上看书.常走路.坐车看书,常在昏暗的光下看书,都会得近视眼.我们班里哪位同学有这样的坏习惯,要马上改正.出示课件。讨论: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这样做对眼睛有好处吗?(8)小结:预防近视眼得几点要求:适度用眼、眼睛休息、少看电视、眼保健操、食物与营养等。2.测一测我们的视力。(1)利用测视表测视自己的视力。(2)各组交流。(3)全班交流。3.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1)谈话:眼睛还会因为不干净得病.怎样保持眼睛清洁卫生呢?(2)讲解:我们每天洗脸时,要用自己的毛巾.自己的脸盆,不要与其它人合用,这样可以防止传染上眼病.另外,眼睛痒痒或进了沙子,不要用手揉眼睛,需用干净的手娟擦除,这样可以保持眼睛清洁,不得砂眼等其他眼病。(3)谈话:眼睛除了以上两种病以外,还可能受到外伤.谁来说说,眼睛怎么会受伤流血? 小结:有些同学平时爱打闹,有的同学爱拿棍子打着玩,不小心会扎伤眼睛,在元旦.春节期间,大家还爱放鞭炮,可是每年都有许多孩子的眼睛被炸伤.4.应用 :两人一组,互相检查看书和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并用尺子量一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是否合适.七、布置作业:拜访当地眼科医生,了解眼睛保护知识。

八、板书设计: 3.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注意眼睛卫生防止意外伤害

第二单元这是怎么回事教学教学计划、单元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本单元是根据《小学课程标准》中能量的表现形式——热现象和物体与物质——物质的变化来设计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1.会用多种方法证明热的传递方向。(2)2.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3)3.能够运用各种手段研究物体受热以后的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1)1.知道热的传递只有一定规律的,是不可逆的,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的。(2)2.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3)3.能够想象物体的传热过程。(4)4.会设计实验证明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过程。(5)5.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许多变化,有体积的变化、有质地的变化,也有形态的变化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体会到数据对结论的重要性。(2)2.意识到想象需要证据来证明,体会到证据的重要性。(3)3.体会到身边的许多现象中蕴含着科学。(4)4.意识到自然界总是不断地变化的。4.杯子变热了教材分析:本课指导学生认识传导。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这是本课的导入;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一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壶、锅、熨斗等,哪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2.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难点: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四、教学准备: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2)实验步骤: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3)观察发生的现象。(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2)实验过程: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七、布置作业: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八、板书设计: 4.杯子变热了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容易传热的物体:铁、铜、铝等金属。不容易传热的物体:木头、竹 陶瓷、5.小米粒水中游 教材分析:课文共分三部分:

(一)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起来?

(二)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会做热对流的实验。

(二)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的完成认知;能利用战歌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三)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在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主要是靠对流方式,以及热对流的应用。难点:指导学生应用热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小米粒。投影片---------室内空气的热对流、热对流的应用。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把水烧开水时,一会儿水就被加热到100度。你知道热是怎样在水中传递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是怎样变热的。(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起来?(1)同学们想办法让小米粒游起来?如果不用手摇杯子,能想办法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吗?(2)分组讨论方法。

(3)各组确定方法后选用仪器做实验。并做好实验纪录 ①讨论: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借助小米粒游动可以想象。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水是怎样运动的?水的相对流动与它逐渐变热是否有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整个容器中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②各组汇报:把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图画在黑板上。(4)教师小结: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的水会下降,上部比较冷的水不断的相对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对流。(板书:热对流)(5)复述: ① 什么叫热对流? ② 热对流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6)2.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1)谈话:热在空气中是靠什么方式传递的呢?(2)提问:我们曾经学习过关于热空气的知识,空气受热以后会怎样?热空气上升后会,原来占据的空间将被什么占据着,我们在做风的模拟实验时,把盒子里的蜡烛点燃后,盒子里的空气受热后会怎样?盒子外的空气又会怎样?(出示投影片:室内空气的热对流)(3)各组设计实验。(4)观察现象后,做好观察记录。(5)讨论:冬季室内只有一个火炉、几片暖气片。它是怎样把整个屋子变暖的?你能画出室内空气的对流的路径吗?推想室内的暖气片是怎样使整个屋子里的空气变暖的?(6)学生分组交流(7)教师小结:火炉、暖气片使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这样,周围较冷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又被加热上升----室内冷热空气就相对流动起来。通过空气的相对流动,火炉、暖气片的热便传递到整个屋子,使整个屋子内的空气逐渐变热。(8)全课小结:讲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其他液体、气体中的传递,也主要靠对流的方式。

(三)巩固应用: 1.提问:(1)加热粥时,为什么要用勺不断搅动?(出示投影片)(2)用冰给物体降温时,冰块用放在物体的上部还是下部?为什么?(3)热气和油烟的风扇,用该安装政治什么位置?为什么?(出示投影片)

七、拓展知识:思考:热的传递除了我们学生过的传导、对流方式外,还有其他方式吗?

八、板书设计: 5.小米粒水中游

6、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本课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做个“温度计”研究温度计的秘密。第二部分:表达交流,归纳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和阻力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二)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 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使液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初步运用热胀冷缩”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难点:指导学生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四、教具准备:带胶塞的烧瓶、细塑料管、热水、冷水、烧杯、酱油、橘子、水槽、酒精、温度计。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7)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出示一杯温水)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出示不同温度的水)分组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二)学习新课: 1.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水的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1)提问:在测量中你会发现哪些问题?(2)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可以随时变化?(3)由学生提出假设(4)怎样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5)组织讨论:你准备用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探究?(填写观察记录)(6)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出示探究提示卡。(7)各组设计实验方案。(8)组织交流。(9)各组开始实验。(10)各组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论。①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等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金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指导学生填写问题的结论。(11)教师小结:水、酱油、酒精都会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板书:水酱油 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酒精 第二课时(8)

3、自制温度计学习测量物体的温度制作过程:(1)提问:你准备怎样标上刻度?(2)小组讨论(3)各组汇报制作方法。(4)合组制作(5)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三)扩展知识: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七、布置作业:观察周围还有那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八、板书设计:

6、温度计的秘密水酱油 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酒精

7、自行车为什么爆裂课文说明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部分内容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编写的。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 1.提出问题——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鼓起来,这是怎么回事。2.要求学生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由于学生还不知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他们的解释只能是一种猜想、假设,但这很重要,没有一个初步的假设(无论正确与否),就无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课文中举出了两种解释,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法不见得只有这两种,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课文提出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是设计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必须考虑和设法解决的问题。(1)用什么容器。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得设法密封,用胶塞、胶布、瓶盖、胶泥等。(2)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受冷。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通常不必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内的空气,用手捂,就可以使其受热。(3)怎样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变化。这个问题最难,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只能借助容器或其他物体的变化,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有变化。通常使用这样几种方法: ①通过容器的鼓、瘪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变瘪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变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做实验。实验时把容器先压瘪一些再密封,放在热水中变会变鼓,放在冷水中又会变瘪。② 通过其他能鼓、瘪的物体来发现。一般用小气球,将它套在烧瓶(或其他瓶子)的口上。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气球会变鼓,说明瓶内的空气体积变大;把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又会变瘪,说明里面的空气体积变小了。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的,是对前面三个性质的归纳和综合。这个结论也应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第三部分指导学生应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几个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1.使用热结合的方法安装火车轮箍。安装时将轮箍加热,使其热胀后装在轮上,冷却后轮与轮箍结合严紧,十分牢固。2.铁路钢轨间留有胀缩缝,是为了防止钢轨热胀冷缩时出现钢轨弯曲或拉断。3.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由于热胀的缘故,电线较松,冬季由于冷缩的缘故,电线紧绷。

二、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而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实验操作和设计实验)、归纳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烧杯、热水。2.分组实验材料——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材料。

(可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各组材料有相同的,也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课文插图介绍的材料可供参考。)3.插图或投影片——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准备:设计证明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并搜集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提问:液体和固体在冷热变化时有什么性质? 2.演示实验: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鼓。3.讨论:(1)为什么瘪乒乓球会变鼓?(2)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变鼓了,还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球的外皮胀鼓了?(3)你认为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讲解:究竟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2)讨论: ① 你认为可以怎样实验?(先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再讨论以下具体问题。)②空气是会流动的,必须把它装在一个容器里,用什么容器呢?怎样保证容器里的空气多少不变?用什么方法把容器密封? ③ 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变化?(3)讲解实验方法。(把学生的各种设计方案集中、完善,根据器材的情况,确定二、三种方法。对这些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需做必要的讲解,有的操作还需作示范。)(4)学生分组实验。(各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为了说明瘪乒乓球变鼓不是因为外皮受热膨胀,教师可以特意安排一个组用乒乓球做实验,用的乒乓球不但是瘪的,而且是漏气的,无论怎么烫也鼓不起来。)(5)汇报实验结果:用什么方法实验?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8)提问:现在请你解释,为什么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能鼓起来?为什么漏了气的瘪乒乓球烫不鼓呢? 2.指导学生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讨论: ① 我们已经知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这个事实,你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 ② 能不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说明这个规律?(2)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物体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既然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巩固、应用 1.提问:一般物体在受热受冷时有什么性质? 2.讲解: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3.解释: ① 冬天的电线和夏天的电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季架设电线,必须注意什么? ② 火车铁轨之间为什么要留有缝隙? ③ 为了使火车车轮耐用,在轮上要套一个硬度大、耐磨损的轮箍,当轮箍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卸下来换新的。想一想,轮箍可能是怎样装卸的? ④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例如瓶子盖拧不下来,用热水把瓶盖烫一烫就能拧下来;夏季,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充得太足,否则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轮胎“放炮”。)布置作业观察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8、我们的身体简介本活动的主题是学生观察我们的身体。让学生通过看、听、摸、测量等手段重点对自己的身体外型结构进行研究,激发它们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他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身体,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道身体表面各部分的名称,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3、学习者在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知道在观察前应先制定计划。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事物。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相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能联想人的身体如果左右不对称,生活中将会怎样,提高想象能力。? 知道人体外形的特点和人许多功能有关。

2、过程与方法 ? 有顺序、有目的、有计划、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运用看、听、摸、测量、比较、体验等多种方法感知人身体的特点。? 用文字、图画、表格等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乐于与同学交流分享,相互评价观察结果,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引起对自己身体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究和发现人身体特点的欲望。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有机地整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他们自觉地建构关于人身体特点的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和发现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1、录像教学活动的引入利用录像的直观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谈话,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上来。

2、实物投影仪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每个小组的观察记录,便于学生分组汇报。由于每个小组的观察内容、观察方法、记录方式有所不同,利用投影展示促进小组间的相互交流与评价。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演示材料:人体外形结构图、录像

2、观察工具:放大镜、皮尺、记录用纸、带褶皱的饮料管

(二)教学活动过程 “观察我们的身体”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探究有关人体知识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本次活动计划2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每个小组应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便于交流,动手操作等能力上的互补。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录像演示(或投影):各种肤色不同的人教师提问: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这些人有什么明显不同?学生议论、交流。教师谈话:这些人肤色、眼睛的颜色……不同,从外型看,人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研究研究,怎么研究呢,就来观察观察我们自己吧。(板书课题)

2、观察身体外形的特点 ① 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教师提问:我们先来从人体的外部研究人的共同特点,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相互观察、汇报观察结果。对于人体外形结构的组成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为头、颈、躯干、四肢。有的分为头、颈、躯干、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必强求一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② 观察身体各部分外形的共同特点。制定观察计划。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观察观察人体每一部分外形的共同特点,每组选择身体的一个部分进行观察。观察前先商量商量你们小组打算观察哪些方面,怎样进行观察。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为了避免课上探究时学生只是简单的重复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师要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从形状、位置、构造、比例、和身体怎样连接的、能够怎样运动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谈话:小组观察时既要观察自己,又要相互观察,找找人共同的外形特点。有了发现就要及时做好记录,记录可采用你们自己擅长的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记录最清楚。学生分组观察。给学生提供观察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镜、软尺等。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了解研究情况,把握研究时间,及时调整进程,不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汇报观察结果。谈话:每个组推选一个同学先来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其他组如果有不同的发现或者研究方法不一样也可以进行补充。大组汇报、交流。归纳研讨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具体观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再来从整体分析一下人体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议论、汇报。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3、巩固、拓展教师小结:今天的观察活动,同学们非常认真,每个小组都有很多新的收获,还发现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许多部位非常灵活。

课下思考“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第二课时

1、了解人体外形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① 初步了褶皱的作用。提出探究问题教师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观察上肢的同学还发现手上有许多褶皱,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人为什么要长这些褶皱呀,它有什么作用呀?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做出猜测教师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手活动时褶皱的变化。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学生议论、教师引导学生预测出褶皱可能和手的运动有关。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提问: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如果没有这些褶皱,手就不容易活动了呢?分组研究研究。学生分组探究,教师给每组发放胶带和带褶皱的饮料管,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分组汇报、交流教师提问:说说你们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体会?学生汇报。从对手的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位的褶皱。教师提问:除了手指上有褶皱,还有什么部位有褶皱?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提问:有褶皱的这些部位都能做什么样的运动呀?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提问:现在你知道人体的褶皱有什么作用了吗?想一想,如果人体没有这些褶皱会是怎样呢?学生交流、汇报。② 了解人的身体左右对称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谈话:我们研究了人体褶皱的作用,上节课我们还发现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你们想想人为什么要长成对称的呀?不对称行不行?学生分组议论。汇报、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启发他们思考如人的两条腿不对称,两支胳膊不对称、两只眼睛不对称与实际生活的不同。)学生亲自体验对称的优点。谈话:现在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体验一下,人体的对称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有这么多的优点呢?学生议论、交流。亲身体验。(课上学生的体验活动采用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并且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活动,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如单、双手拉拉锁比赛,单双腿走路等。)汇报、研讨教师提问: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你有什么切身的感受?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出人身体左右对称有美观、方便、能保持平衡的优点。教师提问:根据刚才的切身体验中的感受你想到什么?启发学生联想到自己的身体都是左右对称的,都是健全的人,生活中还有一些肢体残疾的人,自己遇到这些人应该怎样做,增强关爱残疾人,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2、探究人体的内部特点教师提问:我们观察研究了人体的外形特点,我们身体的里面有什么呢?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谈到了身体里面有心脏,你们知道心脏在什么位置吗?学生汇报。教师提问:怎样能找到心脏的准确位置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汇报。教师启发学生用听、摸的方法找心脏。学生活动。教师提问:找到心脏了吗?在哪个位置?学生汇报。

3、全课总结。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人的身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归纳、概括出:人体的外形特点和人的许多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有许多内部器官。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我们对人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体还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发现,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使液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食物到哪里去了 教材分析:本课继《我们的身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课以生活中学生感受真切的吃馒头的实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等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已有的体验对人体的消化器官作出推测;能从各种媒体资料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能够用语言或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知识与技能知道食物经过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能排出各个消化器官的相关位置;能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知道食物消化的过程;(能说出食物营养被分解的过程和地点)知道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有责任;能与同学共同讨论研究并合作学习;能仔细聆听并尊重他人意见;能大胆想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及其使用设备)、自制消化器官活动拼图(每组一份)、小馒头、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书籍和影像媒体资料、作业表。学生准备:双面胶、彩色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起动机谈话:“吃早餐的同学请举手?” 吃午餐的同学请举手?”“每天都吃三餐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每天都吃三餐,那有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

二、研究活动

1、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活动建议:慢慢地咀嚼小馒头,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组内同学利用听诊器相互协助,细心的感受馒头在人体内下咽的过程; 4人一组讨论: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可能会经过人体的哪些消化器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鼓励学生交流:小馒头可能会经过人体哪些消化器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通过课件或影片的展示小馒头经过人体消化器官的路径,使学生知道在人体内有哪些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活动建议:(1)学生观看课件《胡萝卜的人体旅行》。(2)讨论:胡萝卜到了哪些地方?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3)组织学生交流小组研究讨论的结论。(4)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书籍和影像媒体资料中,查找食物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资料。(5)交流收集的人体消化吸收的科学资料。(6)思考并交流:消化与吸收对人作用。

3、在作业纸上填写消化器官的名称。活动建议:(1)以小组为单位,到器材桌领取作业材料(一人一份)。(2)在人形纸上排放人体的消化器官。(3)交流作业。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通过图片、短剧让学生意识到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结合平时的饮食习惯,发现自己的不好的地方,并能积极改正。)活动建议(1)看短剧,让学生辨析剧中人物的不良习惯。(2)看图或课件,了解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综合活动活动建议:(1)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源查找资料。(2)完成作业或童话。(3)交流作业或童话。作业:小芳吃了一个汉堡,并喝了一杯水,请问这些食物分别会被哪些消化器官和消化液消化或吸收

10、我们的呼吸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的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意义和呼吸器官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人体呼吸器官的形态,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说明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不同的实验)。3、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呼吸卫生的基本要求。课前淮备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说明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实验用石灰水(水槽、水、广口瓶、胶塞、胶管、玻璃片、火柴、玻璃管)2、挂图或投影片:人的呼吸器官。教学过程提问:人有哪些消化器官?讲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1)谈话: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们在人体的哪个部位?(2)出示人的呼吸器官图。(3)讲述:对照人的呼吸器官图说说,人有哪些呼吸器官?(4)学生观察、汇报。(5)讲解: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肺在胸腔内,有两个一一左肺和有肺。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与小支气管相通,可以容纳气体,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6)提问:指图说明,人吸气时气体经过哪些器官?呼气时气体经过哪些器官?(7)填空:课不第 67 页的空白。2、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1)谈话:人为什么总要不停地呼吸?(2)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研究人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是否有什么不同。为此,我们来做两个实验。(3)实验: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①讲解:每组桌上都有一个用广口瓶、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组装的实验装置,在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浑吗?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 ②分组实验。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或问:以上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与吸进去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也可以问:为什么呼气时石灰水变浑,而吸气时石灰水不变浑)⑤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去的气体含的二氧化碳多。(4)实验 2 :比较呼出和吸迸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①讲解、演示:我们再来做个实验,实验步骤是:取一个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倒着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把胶管一端伸入广口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吹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口向上放在桌上。把瓶盖上的玻璃片移开一个小口,将燃烧着的火柴伸入瓶内、看到什么现象? ②分组实验。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⑤教师小结: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烧着的火柴会熄灭。(5)讨论: ①通过上面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人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氧气少。)②为什么人呼出的气体氧气减少了而二氧化碳增多了?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也可以间:减少的氧气到哪里去了?多出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③由此可以推想:人体需要什么气?排出什么气?(人体需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6)填空:课本第 68 页空白。(7)讲解:吸气时,外部的空气吸迸肺,其中的氧气被肺泡周围的血液送到全身;这些氧气与人体消化、吸收的养料发生反应(像燃烧一样的反应),产生人体需要的能量,同时产生一种气体的废物: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又被血液送回肺,然后由肺呼出。所以呼出的气体里氧气就少了,而二氧化碳增多了。由此可以知道:经过消化吸收的养料好比是人体内的燃料,呼吸器官好比是人体的鼓风机,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3、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呼吸器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要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否则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2)谈话: ①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病了得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 ②怎样预防呼吸器官得各种疾病呢?(3)讲解:为了保护呼吸器官的健康,必须做到: ①坚持锻炼身体,提高呼吸器官的抗病能力,特别是抵御寒冷空气的能力。这是预防感冒、气管炎的有效方法。②预防感冒。感冒大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得了感冒要及时治疗,不便它引起气管炎、肺炎等更严重的病。③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④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2、提问:(1)人的呼吸器官包括什么?(2)呼吸的作用是什么?(3)人体需要什么气?排出什么气?

11、心脏和血管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的血液循环器官,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途径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会用摸脉搏的方法感知心跳。

3、向学生进行心脏保健教育,使学生知道心脏保健基本要求。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材料:简易听诊器(由漏斗、胶管组成)。

2、钟表。

3、挂图或投影片:人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的纵剖面、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提问:(1)人的消化器官包括什么?(2)人的呼吸器官包括什么?

2、谈话:(1)小肠吸收的养料怎样到达身体各部分?(2)肺吸进的氧气怎样到达身体各部分?(养料和氧气都是靠血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

3、讲述:那么血液是怎样运输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学习关于血液循环器官的知识。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的血液循环器官(1)出示人的血液循环器官图。(2)谈话: ①哪些器官是血液循环器官? ②心脏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形状像什么? ③你知道心脏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吗? ④血管有几种?(3)讲解: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和血管。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形状像个桃,大小如自已的拳头。(出示心脏纵剖面图)心脏是由发达的心肌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边和右边不通;四个腔都与血管相通。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是血液从心脏流出的血管,其中通向肺的叫肺动脉,通向身体其他部分的叫体动脉(又叫主动脉),它们又逐渐分成为很多小动脉。静脉血管是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其中从肺流回心脏的叫肺静脉,从身体其他部分流回心脏的是体静脉,静脉也分成许多小静脉。在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连接着许多比头发还细的血管,这就是毛细血管。血管遍布全身,形成血管网。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1)了解心跳是怎么产生的 ①讲述:每人把手放在胸前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分别感觉。③汇报感觉结果。④讨论:心跳是怎么回事? ⑤讲解: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让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到心跳一次。(2)用自制听诊器听数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组都有一个用漏斗和胶管做成的简易听诊器,将漏斗扣在胸前心脏部位,把胶管的另一端插在耳内,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每人听一听,自己的心跳每分钟多少次。②分组观察。(先让学生听到,然后再数。要默数,教师统一计时。)③汇报观察结果。(3)用摸脉搏的方法感知心跳 ①讲解:随着心脏的跳动,动脉血管也会有节奏地动,这就是脉搏,在腕部、颈部的动脉血管处可以摸到。通过摸脉搏,可以了解心跳的情况。下面我们来学摸脉搏,数一数自己的脉搏每分钟多少次? ②分组观察。(先让学生摸到,然后再数。要默数,教师统一计时。)③汇报观察结果:每分钟脉搏多少次?与用听诊器数的心跳数是否相同?(相同或相近)(4)讲解:通过听和摸脉搏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可进一步了解人体健康情况,这是医生诊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心跳每分钟大约 60~100 次,如果低于 60 次或高于 100 次,可能就有问题了,例如在发烧时心跳通常会加快。我们学会了摸脉搏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监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人在运动时心跳也会加快,那是正常的。

3、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1)讲解:心脏不停地跳动,就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不停地流动。(2)出示人的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3)提问:对照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说一说,血液在人体中是怎样流动的?(4)学生指图说明。(5)讲解:血液在人体中流动的途径是:从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从以上流动的途径可以知道,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血液便沿着这个途径不停地循环流动。(6)谈话: ①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 ②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停止了,人的生命就会结束了。这是为什么?(7)讲解: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它把肠吸收的养料、肺吸进的氧气带给人体各部分,又把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部分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4、向学生进行保护心脏的教育(1)讲述: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知道,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要想身体健康,必须注意心脏的保健。(2)谈话:怎样使心脏健康?怎样保护心脏不受伤害?(3)讲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一定要适当,不要过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烟能使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过量饮酒能使心脏麻痹,甚至停止跳动。少年儿童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

2、提问:(1)血液循环器官由哪些器官组成?(2)血管有哪几种?(3)说一说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途径。(4)血液循环在人的生命中有什么作用?布置作业

1、记录自已起床时、上午、下午、睡前的脉搏数。

2、记录自己运动前、运动后(原地跳 50 次之后)、运动后 5 分钟时的脉搏数。12.白天与黑夜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第五篇:(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杠杆 1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19.杠杆

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1--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下载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余粮店完小五年级科学下册 教 学 计 划临涧镇余粮店完小 2012.2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三个班,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初......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课程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五年级 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5个班,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45人。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1. 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