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的一点反思
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的一点反思
仁和镇复兴小学
段莲花
近7年多,我校的整体成绩都呈现同一个趋势,数学总平均分比语文总平均分都低5——15分左右,在这7年多时间里我上过语文课,也上过数学课,我也在不断反思、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在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比如,增加数学课时,加强数学的集体教研,鼓励教师多制作教具将数学的抽象教学尽量具体化,让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学校督促教师备课、批改作业、单元测试等。但是数学成绩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近4年来我一直上中高年级的数学课,也一直在不断探索、反思、总结。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一、备课的落实
数学课被大多数教师认为备课简单,甚至可以不备课拿起课本就可以上课了,其实并非如此。备好课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导入方法、进度、深度、教法、教具、表达方式,比如你的学生已有经验较少或缺乏,那么导入时就要细致通俗易懂,该解释的地方要解释清楚。备课要写好教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记录下来便不断修改让教学设计达到更佳水平,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生。课前需要的教具要提前做好准备,让你的教学在40分钟内有效完成。
二、课堂教学效率的落实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不断深入,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学生学习方式不断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很多,最重要得一点就是抓实抓好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抓实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充足的时间备好课,每节课要
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对存在较大问题的方面进行集体辅导。这一做法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在家教缺乏的农村小学进行数学教学必须付出双倍的精力和时间,用心用爱去对待学生才会有收获。
四、课外作业的落实
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只布置作业,收作业,却不亲自改作业或总是集体讲作业,时间长了学生就应付作业或不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就会越来越差,到最后就干脆不做作业。教师的惰性回自觉或不自觉的传到学生身上,教师的诚信慢慢的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任凭你的说教再美妙学生也是无法领会的。作业的布置应把握住难度、数量。作业一定要按时交,教师要按时批改、评价,按时发还学生,对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作业成就感的特殊体验,才能保持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五、单元测试的落实
一个单元结束了,教师必须对一个单元进行测试,从测试中寻找学生对一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情况,找到不足、缺陷、遗漏、偏差等问题就及时补救,不让上一单元的问题跑到下一单元,否则形成问题沙漠就难以轻易解决了。如果测试后发现问题较多,可以进行补救,再做一次检测检查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学习的提高。
落实是数学成绩提高的基本条件。要能真正做到这5个落实,成绩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第二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_数对_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课的思路脉络还不是很清晰,主要原因没有分清楚主线。本节课有几个教学的重点问题。
1.小强在什么位置?请你用已有的知识、准确而简练的语言进行描述。预设学生会有很多答案,有些简练而不准确,有些准确但不简练。从而有了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统一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2.认识列和行
3.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由实物图抽象到电子图认识数对
(2)认识数对。6个字就能准确地表示一个同学的位置,简练吗? 这是一个探究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桌两人讨论。可能形式多样,但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然后老师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也必须统一起来,老师介绍数对,然后问为什么会叫数对? 4.有点子图抽象到格子图,深化对数对的认识和应用。5.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第三篇: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思考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第四篇:对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对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误区: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演示数学现象,忽视教学规律的探究;重视演示数学内容,忽视师生交流;重视形式,忽视内涵。要走出这些误区,作为数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认真制作课件。[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小学数学 误区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好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在它运用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误区、漏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客观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利与弊,发挥优势,走出误区。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显得十分枯燥,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扎实。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是最佳的创设情境的工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情境、动态的画面以及辅以的声响或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否正确计算,很大程度取决于对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的理解,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如忘了“÷2”专门制成幻灯片,通过“分”、“合”动态模拟、闪烁等功能显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重合,确认他们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再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他们是同底同高,再分开,要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用“底×高”然后再“÷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加强了表象,加深了理解,自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应用题也是小学生最头疼最不爱学习的一方面,运用多媒体能简明扼要地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学“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这几个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抗洪救灾中两架飞机装满救灾物资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按时到达救灾地点”这类型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对飞机飞行行程的放慢处理,形象生动地揭示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关键词的理解,为解题教学扫除障碍。
(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1、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象等,并能随时抽取播出;可以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这说明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图1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教师问: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几个球?学生列出了几种算法:(1)(6+6+6+4+4+4)÷6=5(个);(2)(4+6)×3÷6=5(个);(3)(6×4+3×2)÷6=5(个)。教师又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没有人回答,这时教师用多媒体先闪动前三组小球,让学生思考,在多媒体的刺激下学生又有了新的算式方法:(6+4)÷2=5(个)。教师闪动前三组中每小组多出来的两个小球,学生的思路又有创新:(1)3×2÷6+4=5(个)。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2、培养直觉性思维
思维的直觉性是指未经过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联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学生常常借助直觉来完成小发现和小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突如其来的,而又说不出理由的答案。这是学生思维的直觉性萌发和表达的一种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
例如,在圆柱体的体积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 414.4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6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一位学生的列式为:414.48÷2×6。但是,他却说不出解题的道理。显而易见,该生运用了直觉性思维,在这个创造性的火花闪现的时候,只有多媒体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位同学思维过程的呈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先将圆柱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显然,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为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高为圆柱的底面半径。因此,用“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圆柱的底面半径”的方法是合理的。这样就使学生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维过程以多媒体具体、直观、高效地表现出来。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集中精神的时间不长,一般学完新课后,就开始感到疲倦,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当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教师。像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学生回答对了。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正确答案,并会表扬你,并来一声“棒极了!”、“你真棒!”、“真聪明!”,学生看到了听到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提醒他们“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自我激励,不断得到“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二、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课件是以教师为主要门户,只设计教师的“教”,即用多媒体电脑帮助教师讲清楚用黑板和其他教具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很少设计为帮助学生“学”的内容。因为课件有示范、讲解、习题以及反馈等功能,所以教师、学生的作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幻灯片展示习题时,往往只单纯地给学生看看习题,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几乎就直接展示答案,不给学生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也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脑袋中一笔糊涂帐,根本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重视演示数学现象,忽视数学规律的探索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代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知识结构的心理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而大部分课件设计的“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教学过程”、“巩固练习”、“小结”等教学环节,只见教师展示的是解题步骤(同书本类似),不见过程,学生看到的是电脑演示,而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解题。这样的课件重视演示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更不利于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三)重视演示内容,忽视师生交流 传统的教学发存在着“教材、教师、学生”三元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教师关系已逐渐转换为“教材、学生、多媒体技术及教师”四元关系。但在这里不能简单得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人机”关系是通过鼠标等媒介完成的,而“师生”关系是用言语以及行为来促成交流活动的。但在许多多媒体数学课堂上,我们能发现教师关注的是屏幕,思考着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课堂过程中,教师就好比是操作员。但是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连接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讲台上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产生积极作用。只有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起来,教师才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
(四)重视形式,忽视内涵
界面友好并不等同于华丽。因此,作为辅助教学的课件,应把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课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所谓“美”。有一个“减法的认识”的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出宁静的湖水、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画面很鲜艳夺目,还配有悦耳的音乐。这时5只天鹅飞了过来偏偏起舞,接着有2只飞鹅轻歌曼舞地飞走了。这时教师在教学中,本想把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在“减去”的概念上,但学生却陶醉在图画和声响效果之中,陶醉在美的世界,没有真正理解“减法的意义”。用过多的、非必要的声像阅读代替数学思维活动是非常有害的,数学课必须坚持以数学思维活动为主。真正的“数学美”应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三、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学习理论是进行实践的前提,所以要正确、恰当的运用多媒体的前提就是较好地掌握理论,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是克服误区产生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方法。教师应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去。如“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它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的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作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体现这一认识学习理论。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 数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充分认识各种媒体、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平台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利用它们的独特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要避免一味追新立异,只顾形式,不顾内涵,不遵守教学规律以及师生之间的无交流。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和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
(三)选择适当的课件,认真制作课件
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利用多媒体。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在数学课堂中,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媒体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是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设置恰当的难度。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画面可以活泼些,色彩可以明亮些,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创设较深层次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就体现了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准则,使得数学问题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着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和应予以突出的重点上,把计算机作为探索、发现、发展数学概念,开发想象能力的工具来使用。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制作出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件。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入发展。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种万能的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无论怎样发展,都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然,将会导致我们的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华小红、秦兴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数学通报,2004(3)[2]杨欢耸,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郑恩涛,谈谈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2 [4]郑敏信,数学通报: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许海丽,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J],2006年第9期
[6]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我所教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推进主管教育部门“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设想结合起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带来不的困惑。
一、新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教学思想,进入课堂教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曾和本校的教师共同学习和调研过,也参加各级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对新课程的实施充满信心。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起来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上级部门“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以同学科教师讨论定搞,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用教材进行试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确定案例,并在每一课中展示。实践表明,这种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学科教师的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后,教学效果良好,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 1 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的。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提倡自主性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方向与位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方向来描述路线,我通过实际演示来使学生明白。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就是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创新评价。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的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本学期我在学生的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让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差距缩短,极大 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认真抓好常规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以常规教学为中心,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教学相结合,促进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我在教法上经常和同行进行切磋,做好学情分析,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导老师走进新课程,进入课堂,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我主要以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几名学生进行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学工作中,苦乐相伴,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惑,通过与同行的共同讨论和学习,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