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通环球教育(原环球雅思)】关于Approach课程能力端cutting edge有感
关于Approach课程能力端cutting edge有感
作为一名已经5年教龄的英语教师,其实我在入行之初就遇到过Pearson的教材cutting edge老版。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翻看此书的心情,很新奇,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全英文的国外教材;很震撼,因为所有的课堂步骤都事无巨细的罗列出来,还有很多课堂活动的建议和素材;很触动,我还记得前言里作者写的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善于personalize而不是stereotype每个学生的inspirer。也正是因为最后这一点,让当时初入这行的小白——我,对英语教师这个职业又多了一层与以往不同的理解。也许正是因为这套教材无时无处体现的enlightening跟中国从小到大接受的应试教育的截然不同,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兴趣归兴趣,在实际备课和课堂中,我也碰到过不少麻烦,尤其是在备课之初。首先,90%的全英文课堂教学cover,对自己和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熟悉英语课堂指令常用语,学着paraphrase地去解释生词,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选择性的用词。有时,只顾着自己讲,学生根本不能understand 或者catch up;忍不住说了中文,学生就会愈来愈依赖,english cover少了就失去了课堂的意义。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之前提到的personalization。举个例子,讲解词汇的时候,会想方设法的通过图画,表演,配合英文的paraphrase让学生明白意思,然后还要通过role play之类的去巩固用法,加以练习。这种备课往往会费时费力,有时还会脑波短路,尤其是在熬夜赶课时。甚至吃力不讨好,比如课堂效果不如预期。然而,这种备课方法同样也会刺激你脑洞大开,火花点点。因此,cutting edge的教学真的是个既challenging又rewarding的过程。它会时时提醒你“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我看来,中国学生学好英文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兴趣,习惯和方法。好多学生对学好英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背得好的阶段。背得一手好文章当然是个grand merit,但绝对不是key factor。好多学生不正是因为怕背书而觉得自己学不好吗!也就是说,这些同学在一开始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因为我不想背,所以我也学不好。更不要说对这门语言有啥兴趣了。而“兴趣是学习之师”这话难道是骗骗人的?另外,习惯和方法这两点也是相辅相成的。我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做得一手“好”笔记——字漂亮,排版用色都很用心,但加引号是因为好多笔记仅限与此。笔记做的美不代表掌握得一定好。课堂只会低头记笔记,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课后润色完却并没有加以练习,举一反三。尤其是口语和写作两个部分。还有好多习惯做法我就不一一赘述了,这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从小灌输的应试教育搞得鬼。但是这些方法都是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背道而驰的。语言不是死记硬背,语言应该是生动的,因为她是思维的外衣,也是文化的载体。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cutting edge的教材中好些module会有world culture这个部分的原因吧。
Cutting edge也许只是国外的一套正常教材,但是authentic的内容配以灵活丰富的教学模块以及贯穿始终inspiring的教学理念对中国学生,包括老师都是一股refreshing air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