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并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分小队旗。
(1)师:食物都分配好了,准备出发啦,不过,老师先要把手上的12面小队旗分给小组长,可以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组()面。
②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面。
③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面。④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组()面。
(3)分一分。
师: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小旗,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4)学生动手。
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等等,还有的是利用乘法口诀,一下就分好了。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含义。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看书质疑。
3.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1.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1>我们班有40个同学参加跑步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8人。
<2>我们教室有28张桌子,平均排成4排,每排7张桌子。2.我当设计师、师:班里需选16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第二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双林庆同小学 王新英
【案例背景】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所以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关于“平均分”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前测,发现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只是孩子理解的平均分并不是真正数学意义上的平均分,根据调查,大部分孩子所认为的平均分都有以下特点:
1、认为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
2、认为单数不能进行平均分;
3、认为1个物体不能进行平均分。同时对于具体如何分、如何得到这个结果仍然是模糊不清。为了突破孩子们这种平均分认识上的局限,我试教了多次,每次上完一堂试教课我都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这里我想借助《平均分》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片段,谈一谈我的体会和思考。【案例片段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把喜羊羊和美羊羊也请到了我们班,现在老师想把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分呢?
这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同学们的发言也正如我课前调查的一样,都选择了4个4个地分。
师:咦,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大家都选择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呢?
生:因为这样分公平。
师:是呀,这样分两只小羊分得的草莓个数就同样多了。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公正。其实,像这种公平的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分”,今天这节课陈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平均分”。【反思一】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本堂课借助学生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场景导入本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当问及“如果要将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你会怎么分?”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分给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所以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课堂,更是对学生的起点进行一个测试,了解学生关于“平均分”知识的真实起点,进而导入本课。
【案例片段二】动手操作(第一步):将6个苹果分一分
1、(1)师:老师这里有6个苹果,你能把它们平均分吗?
师:老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试着将它们平均分,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想到的分法多。
(2)反馈交流
(3)小结:看来平均分不仅可以分成2份,分3份、6份都可以是平均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师:是的,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2、解决单数平均分。
师:刚才6个苹果是双数我们可以进行平均分,现在老师增加3个苹果,变成几个?(9个)是的,那你知道像9这样的单数可以平均分吗? 【反思二】
第一步的导入环节,学生已基本了解什么是平均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这一观点上,所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分6个小圆片,初步尝试平均分。在学生摆一摆的过程中,我下去巡视,不出所料,学生多数将6个小圆片分成了2堆,每堆3个,只有2个同学将6个苹果分成了3堆,每堆是2个,而平均分成6份的一个都没有。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这一部分的反馈环节分成3个层次展开,首先是让第一个学生自己上来分,分好后由自己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法,然后让大家来判断平均分;第二个学生上来分好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因为有前一个学生的介绍作铺垫,学生很容易便能看出分的方法,所以在第二个学生分好后,我直接把判断的权利交由其他同学;由于刚开始多数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仅限于平均分成两份,在第二个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平均分还可以分成三份,此时想到“还可以平均分成6份”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第三个学生,我仅让他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然后由我来帮他分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判断,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在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之后,为了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只有双数可以平均分”,在6个苹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苹果,由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和“每1个一份,可以分成9份”这两种分法,从而解决“不仅双数可以平均分,单数也能平均分”这一难点。
【案例片段三】动手操作(第二步):将12根棒棒糖平均分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都很棒,羊村的4只小羊表现得也都特别好,慢羊羊村长买了许多棒棒糖想平均分给这4只小羊,你能帮他平均分吗?出示一捆棒棒糖,学生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根。这下把学生难住了: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该怎样平均分呢?部分学生拼命地想数出有多少根棒棒糖,也有部分皱着眉头,面露难色。看到这一情形,我马上问学生:有什么困难吗?学生迫切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们看不清楚有多少根棒棒糖。这时,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是呀,当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时,我们可以先怎么分呢?然后让学生在明确教师要求的情况下和同桌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
1、同桌合作讨论后交流。
师:哪一对小伙伴想到了好的办法? 生:1根1根分。
师: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吗?第一根分给——暖羊羊,第二根分给懒羊羊„„ 第五根分给谁?
师:这种分法谁听明白了?
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数量的情况下,先确定分给4只小羊,然后一根一根地分。
这时有一个学生很快地举起了小手,他说,“老师,那如果有很多很多的棒棒糖,我们要是一根一根地分,就太麻烦了吧!”这一学生的提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教材资源,所以,在对这位学生敢于提问进行表扬肯定后,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如果有很多棒棒糖,要平均分给4只小羊,我们该怎样分?学生随即想到了可以先每只小羊分2根,多下来的再一根一根分。
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有多少根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根一根地分,现在如果老师告诉你,一共有12根棒棒糖,你会怎么去平均分呢? 生:我们可以先想好每只小羊分几根,然后分一分。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是的,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两种分法都可以进行平均分,你们想不想动手分一分?(想!)
师:老师呀把和棒棒糖相同根数的小棒捆成一捆放在了小朋友们的信封里,请你用小棒代替棒棒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平均分。
2、生动手摆一摆后交流。【反思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所以在掌握平均分的分法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场景,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同桌之间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到不同的分法,并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的摆一摆等活动,主要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对前面找到的方法进行验证,储存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课堂上学生的意外提问给了我惊喜,也给了我许多思考。比如在“了解平均分的分法”这一环节,学生提到“多麻烦!”时,我没有将这位学生忽略,而是借助这位高层次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平均分的分法。“一个一个地分”只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给孩子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多麻烦哪!”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地强调这种方法,2个2个或者3个3个地分在不知道总数而数量又很多的情况下就比1个1个地分快得多。本堂课我非常庆幸没有死板地按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走,而是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地作出回应,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得到满足,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
第三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建平县博爱学校 国元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课本10~11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为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基础的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因此,在设计教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用学具操作理解“平均分”。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糖果、果冻等,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性,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同学们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把糖果全部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一组6块、二组8块、三组9块)生:各小组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分得都很好,请各组同学都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每人分得几块糖果? 生:汇报结果
2、观察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组每人三块糖 生:第二组每人四块糖
生:第三组一个人四块糖、一个人五块糖
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师:请同学们给分的同样多的分法取个名字。生:平均分 3.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笔,在本子上抄写(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并读一读,记一记。生:抄写并检查。
师:同学们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以上这么多的分法,你发现哪些分法比较公平呢?
【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的时候,再让学生数数这些分法的每一份的个数,以强调认识每份都是几个的过程。】 师: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变成平均分呢?
生:给申鹏再加一块糖。生:从赵品越那里拿走一块糖。师: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把赵品越那里的其中的一块糖从中间分开,一人一半。【有的同学有疑问,这里点拨一下,只要有东西,就可以继续分,把一块糖分成两半,是今后学习小数或分数的范畴,以后再进一步研究】 师:我们每组之间是不是平均分?为了公平我们来把全班的糖果平均分一分。生:讨论分法
生:给每人三块糖的再加两块。从每人五块的组拿走两块。每人四块糖的组拿走一块。
师:在同学们手中的糖总数不增不减,怎样平均分?
生:从每人五块糖的组那里,每人拿出一块,给每人三块糖的组的同学,这样就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15个果冻,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生:讨论分配方案。生: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师: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谁来汇报一下。生:学生汇报分法。
师: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师:再把15个果冻平均分成3分,每名同学带着自己分得的果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打开课本,看课本上的例
2、要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放在5个盘子里。可以怎样分?和我们刚才分果冻有什么异同点? 生:相同点是要分的东西都是15个,平均分成5份,不同点是物品不同。
师:你会分了吗?
师::把10个小西红柿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小西红柿?
生:独立完成,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每份4瓶。师:除了平均分成3份外,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4份,每份3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平均分成6份,每份2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分成2份,每份6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12份,每份1瓶。师:那可不可以 把12瓶矿泉水平分成1份呢? 生:可以。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练习三第2题。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 师:请你说一说哪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 生: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师:第一种分法为什么不符合题义呢? 生:第一种分法是分成了四份,但不是平均分。师:你有办法让它改成平均分吗?
生:从第三个盘中拿出一块糖,放到第二个盘中。师:第三种分法符合题义吗?为什么?
生:不符合题义,第三种分法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四份。师: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生:从每份中拿出两块糖,再分出两份。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比赛,快速抢答。
(1)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2)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生: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4只小熊。生: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3个,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2个。
师: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平均分的例子,你能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吗?
生: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东西,都给我们分一样的,也就是平均分。生:我们班分的学习小组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师:这节课学习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生:我学会了“平均分”和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课后作业:练习
三、3、4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下学期,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例
1、例2。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同不们分糖果入手,让学生通过交流,引出平均分。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水到渠成的引出“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理解了“平均分”后,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说一说、分一分糖果的过程,从中自主发现。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12瓶矿泉水,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有多少种分法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平均分、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有些措手不及。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分一分。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为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基础的的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接触过“平均分”的概念。因此,在设计教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用学具操作理解“平均分”。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学生齐读“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学校给小朋友们分班级,老师给小朋友们分座位,在学校吃饭的时候,老师给小朋友们分菜等等。那么,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2、教学例1 看,小天使也来到我们的课堂里,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课件)噢!原来是星星呀!一共有几个星星?如果把这6个星星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请小朋友们用小棒代替星星,自己分分看。(教师巡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1)
︱ ︱︱︱︱︱
(2)
︱︱ ︱︱︱︱
(3 ︱︱︱ ︱︱︱
小朋友们分得真不错,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
以上这么多的分法,你发现哪些分法比较公平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的时候,再让学生数数这些分法的每一份的个数,以强调认识每份都是几个的过程。
为什么其它分法就不公平呢?(因为其它分法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是呀,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边说边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学生把定义说两遍)
现在,再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分法,你们知道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了吗?
3、完成“课堂活动”第一题
把8根小棒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生分组操作,师组织小组汇报交流。
小结:要判断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是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学习例2。
(出示课件)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平均每份有几支? 下面请小朋友们用12根小棒分分看,抽学生在展示台上分,分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小结:一次每盒放1支,4次分完;一次每盒放2支,2次分完;每盒放4支,1次就分完了。
谈话:很好,接下来,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样分?平均每份有几支?学生分组操作,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课件演示的时候师再复述一遍,最后学生再说一遍。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谈话:好,小棒游戏就先玩到这,把小棒放在一边。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问题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一下。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平均分,板书课题:认识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呢?(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了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收获可真多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事例,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的。比如:我们二(4)班48人,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12人;如果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8人;如果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16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遇到过哪些“平均分”的事例呢?(学生说一说)请小朋友们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课后再去找找生活中关于“平均分”的事例,讲给父母或同伴听,好吗? 板书设计:
平均分
⑴
︱ ︱︱︱︱︱
⑵
︱︱ ︱︱︱︱
⑶ ︱︱︱ ︱︱︱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三、[分析与反思]
我这堂课所教学的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的预设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使学生感悟到了平均分的特点;而让学生分星星的活动,则让学生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分小棒这一个练习这是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最后的操作让学生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接下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处理的思考以及课堂教学的把握上存在的不足。
新课伊始,从汉字“分”入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平均分的含义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我想到了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在教学时,为了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了一些小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探索出平均分策略的多样化和平均分的方法,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第五篇:二年级平均分教学案例
《认识平均分》
—疑难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从无锡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筛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说明: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每4个一份,也可以每2个一份,还可以每1个一份,学生在操作交流中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
三、应用中深化
1.教学“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一起动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几根小棒,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12根小棒按照每几根一份的方法进行平均分,这与刚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样的。这样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样多。【说明:试一试的小结非常及时和必要,通过对分桃和分小棒的过程进行类比同化,使学生清晰建立平均分概念的表象。】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看到大家明白了平均分,美猴王拿出了几张图片,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提问:要使笑脸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说明:辨一辨,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笑脸从没有平均分到平均分的过程,既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要使每份同样多,又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圆圈图每2个一份,就是每2个一圈;饼干图每5个一份,就是每5个一圈。
学生明确图意后独立在书上圈一圈,然后组织交流。4.折一折。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要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
【说明:从一些数量平均分拓展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更加完整。】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提问:如果不摆学具、不画图,你能想出这14个气球,每人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人吗?
【说明:气球图的处理,在于一个活字。先独立思考,为学生选择多种解题策略创设时空,然后在多种平均分的方法交流中,借助动作思维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最后的提问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渐脱离直观动作,向抽象思维过渡,为认识除法的教学埋下伏笔。】 6.说一说。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说明:前面平均分的话题都是由老师提供,现在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概念去寻找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新收获呢?和同桌交流
【
总之,本节课为了突破“平均分”这一概念,能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平均分”。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感受6个桃子的多种不同分法,进而提炼出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平均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对8个桃子进行平均分,并交流讨论,不仅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分法的多样性。在练习设计中,层层递进,由直观到抽象,由借助操作完成到脱离直观动作,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使学生对“平均分”掌握;而且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认识更加具体完整。
最后,拓展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观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