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实验教学案例《二氧化硫》
化学实验教学案例《二氧化硫》
从化中学 裴生林 熊伟
波义耳说:“只有实验观察才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功能。它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在《二氧化硫》一节学习中,教师把教材实验改进为微型实验:在注射器内壁用双面胶固定三个纸条,分别为: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湿润的品红试纸、蘸有KMnO4(H+)溶液滤纸。放入少量Na2SO3固体后,安装针头,吸入少量浓H2SO4,迅速把针头插入一个装有NaOH溶液的小药剂瓶。这样在学生座位间走过,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三个纸条上颜色的变化。下面是学生对此实验现象引起的讨论:
学生1:老师,品红是什么?
教师:是一种有机色素,能够被漂白剂漂白成无色物质。学生2:那么品红试纸变白了,说明SO2有漂白性。学生3:不对,不是变白了,是褪色,因为滤纸是白色的。教师:非常好,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一定要准确。
学生4:那么,蓝色石蕊试纸为什么没有被漂白,只是变红? 学生5:是不是SO2的量不够啊。(学生们笑了)学生6:时间不够充分吧?
学生7:我认为是SO2不能把任何有色物质都漂白,只是某些有色物质能够与它反应。
很多同学都表示同意这个观点。
教师:原因是否如此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SO2漂白性的段落,并总结SO2漂白原理及特点。
教师:蘸有KMnO4(H+)溶液的滤纸的颜色变化如何解释呢?这也是SO2漂白的作用吗?学生讨论、思考。
学生8:滤纸也变白了。不,是褪色了。好象不是漂白作用,但„„(说不上)
学生9:KMnO4是强氧化剂,SO2应该是与它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10:对,是SO2还原性,因为+4价硫元素能够失去2个电子,变成+6价硫元素。
学生11:那它们到底是怎么反应的?
教师:在溶液中,KMnO4中+7价锰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通常为+2价,SO2中硫元素化合价如同学们所说从+4价升高到+6价,因此KMnO4溶液褪色是SO2还原性的体现。
给出问题:把SO2通入橙色溴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12(马上):橙色褪去,因为溴水中溴单质是较强氧化剂。教师:非常好。请同学们推测产物,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完成。)案例评析:
1、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对学生感觉的刺激,让它保持实验本身原来的形式,而是及时利用现象和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进行分析、理解,之后形成长期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比较等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地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2、改进演示实验,“活化”创新意识。有选择的改进和增设一些演示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带着要弄清产生此现象原因的强烈求知欲去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贵自疑”。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质疑的同时,学生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4、在教师演示、师生互动、学生动手等实验中,无形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是我们力求而又难求的。
体会:
当每天早晨,看着学生欣欣然走进校园,开始探求真知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自由还是束缚,很大限度上取决于教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好: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第二篇: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系统地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不论是从人类认识规律,还是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角度来看,化学实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出发,首先获得一种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概括、推理,慢慢形成了一个概念,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因此一个概念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科学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同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地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实验教学还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理论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理性认识,而通过实验又可以验证和巩固概念、理论,使之发展和深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陶冶思想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但是,通过教育实习和见习的亲身体会,以及一些走上讲台的化学教师的介绍,目前中学的学生实验课中,一般做法是将实验目的、内容预先按实验报告顺序列于黑板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改为根据实验特点提出课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第三篇:化学实验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洪江市群峰乡中心学校 吴赵
摘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新课标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和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认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验证性实验和封闭式实验、改进实验及其手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 实验教学
1、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加强实验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试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需要。
2、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标理念。在现有的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抓起。
2.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 1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2.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学生有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绪言课时,我一般是避开课本,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我拿出一块用60%酒精溶液浸过的手帕,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疑惑中,接着拿出一杯澄清石灰水,让学生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进而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要学好另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这时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向挂在黑板上的一张白纸喷液,两个醒目的大红字“化学”跃然纸上。至此,使学生感到化学学科的奥妙无比,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3、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2.4、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我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 创新。
2.5、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引导学生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连同红磷一起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2.6、改进实验手段
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7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本校学生。丰富多彩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此外我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 3 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郭仪敏、马胜利:一氧化碳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第一版
3、戴珊玲.化学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整合管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269~270(1~2):30-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订,《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4。
5、刘红云.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274(6):19
第四篇: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
[新课的引入]:由新、旧报纸的颜色对比引出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并演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小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屏幕展示}
[过渡]:以上是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投影展示)
[演示实验]:把溶有二氧化硫的试管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教学案例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变红)为什么变红?(学生回答:说明溶液显酸性)
[教师]:由此看出二氧化硫除了能溶于水,而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投影展示]
1、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教师]酸性氧化物有哪些性质呢?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学生]能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书写出二氧化硫与水、与氢氧化钠、与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
与水反应: SO 2 +H 2 O- 与碱反应: SO 2 +2NaOH-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O 2 +Na 2 O-
[过渡]:二氧化硫除了以上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
[教师]:介绍装置中的试剂,当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溴水、KMnO 4 溶液、品红溶液时,观察它们溶液的变化情况。
二、[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
[教师]:是什么性质导致了上述溶液颜色的变化呢?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溴单质和高锰酸钾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二氧化硫分别同入到它们的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呢?如果是,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它
教学案例 的变化?
[学生]向褪色的溶液里面加入可溶性钡盐,再加稀盐酸,如果有不溶于酸的沉淀产生,说明生成的硫酸钡,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硫中+4价的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演示]在褪色的溴水中滴加氯化钡和盐酸
[屏幕展示]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
2、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教师]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请同学们写出溴水与二氧化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练习
[教师]讲评
[屏幕展示]二氧化硫与溴水的反应
[总结]二氧化硫易被卤素单质、高锰酸钾、硝酸、氧气等氧化剂氧化。
[教师]指导看书,归纳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制硫酸。
[屏幕展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既然+4价的硫化合价可以升高,那么能否降低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屏幕展示]、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过渡]前面分析了溴水与高锰酸钾褪色现象,那么品红溶液的褪色原理是否也与溴单质、高锰酸钾溶液一样呢?下面对其加热,教学案例
请同学们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对褪色的品红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投影]现象: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颜色褪去,加热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
[结论]说明二氧化硫有漂白性,但生成物不稳定。
[投影]二氧化硫的漂白的特点
[讨论] [练习]投影展示
六、教学反思:、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实验探究学习引入了常规教学,在课件制作上导航合理,使用方便,便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有引航功能,使网络学习者不至于迷航;课件交互性良好,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教材之间的交互。而且,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而且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实验观察一个个表格的讨论与分析中掌握了学习非金属族的学习方法。
第五篇: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空气的成分的测定
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的测定
实验器材: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
色的水、火柴。主要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教学重点、难点:空气的成分测定
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看清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简单易行。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主要教学策略:产生式教学策略
实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过一会儿,蜡烛慢慢熄灭。)
2、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讲述:到底杯子里有没有空气呢?蜡烛究竟为什么会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空气的成分
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份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倒入红色的水,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心。②不点燃蜡烛,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杯子,即使进去也很少。)(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杯子?(因为杯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验。把杯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心),点燃蜡烛,再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有什么现象?(6)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杯子。)(8)讨论:
① 水涌进杯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通过与前一次“不点燃蜡烛,水进不了杯子”的实验相比较,可以知道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燃烧有关系。)③ 杯内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烧光了,为什么?(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领杯内的全部空间。)④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燃烧与空气有什么关系?
(9)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燃烧要消耗(或说用去)一部分空气。
(10)实验2:燃烧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讲述:杯内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呢?火在这些气体中能不能燃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接着做实验。实验步骤是:
① 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杯子,倒过来放在桌子上。② 点燃火柴,把杯口的玻璃片掀开一个小缝儿,将燃烧的火柴伸进杯子里观察有什么现象?(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4)讨论:
① 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 进而可以知道被烧去 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③ 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 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 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
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
是支持燃烧 的,只有这种气体在支持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
(1)讲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能支持燃烧叫氮 气,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氢气等在空气中,这些气体的多少是不同 的。(2)观察:看课本中的空气成分比例图。
(3)讲解: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 的。教师总结:
这 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关于空气的成分(板书课题)的知识。提问:
(1)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2)支持燃烧的是什气体?
说明
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学生小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本实验与书上的演示实验不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