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教案

时间:2019-05-15 04:0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枣核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枣核 教案》。

第一篇:枣核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增强对自己国家的感情。

2、了解以小见大和设置悬念的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中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

2、难点:作者如何将爱国这一深刻的主题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加以表现,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3分钟)

1、大家都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背看好吗?(齐声背诵《静夜思》)最近读到一首台湾著名诗人彭邦桢的诗,使我又想起了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大家想不想听一听?学生朗读《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如水,光如影的晚上,作者对着月亮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由此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离别许久的家乡总是有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以此唤起学生对思念家乡这种感情的初步认识)

2、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生:不会)这就是萧乾先生想通过《枣核》这篇课文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检查预习情况,列出主要字词

蹊跷qīqiāo,风烛残年zhúcán揣chuǎi,山坳ǎo,殷切yīn 嫣红yān 山坳ào 拐guǎi 掀启xiān 精致匀称yún 劈头pī 感慨良深kǎi

2、默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那么,我们先迅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请学生进行概括,提醒他们注意记叙文六要素,主要人物的情况)一位旅居美国的家庭和事物都如意的旧时同窗,托“我”在访美时带枣核,寄托她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三、理清结构(10分钟)

1、(1)、文章是以枣核为题的,那么全篇就势必要讲到枣核,请同学们找找看,在文中哪些段落提到了枣核或与枣核相关的事?并用三个字概括下。第1节朋友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板书:索枣核)第3节见面时她把枣核托在掌心,如获至宝。(板书:见/得枣核)第7节同窗谈论托作者带枣核的原因,种枣树。(板书:话枣核)(2)、由此可见,作者通过“枣核”串联全文,这里“枣核”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枣核贯穿课文的始终,它是全文的线索,起到一线穿珠的作用。(3)、那么,全文可以据此分成几个部分呢?(板书:索枣核(第1节)、得枣核(第2节~第4节)、话枣核(第5节~第10节)、议枣核(第11节))

2、既然作者是按照这种顺序来构思的,那么我们逆向思维考虑下,如果我们把其中的叙事顺序调动下,比方把话枣核掉在索枣核之前,产生的效果会不会比原文好呢?(不好,因为三处的顺序在文中是分别有自己的作用的或者引导学生分析索、见枣核中的悬念,疑点,进而引出设置悬念的妙处)第一处:“可是用途却很蹊跷”。设置了悬念。(板书:用途蹊跷,设置悬念)第二处:“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还有“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进一步加深了悬念。(板书: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第三处:同窗向作者倾诉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种枣树又是因为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以解乡思之情,获得心灵的慰藉。解开了悬念。(板书: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小结:设置悬念,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把爱国思乡之情表达得恰倒好处,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层层悬念中,我们似乎看到调皮的“旧日同窗”正向我们走来。

四、品读细节(15分钟)

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片绿叶,在刚刚的学习中我们摸清了叶子的脉络,可是叶子的主体叶片我们却还没有深入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很精悍,最为人称道的是文中语言虽然看似质朴平淡,实则饱含浓情,字里行间充斥的全是友人深深的思乡情。但是作者究竟是怎样来呈现友人的深情的呢?我们按照叙事的顺序来梳理其中的细节之处。(1)索枣核:“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一个“再三托付”写出“旧时同窗”索要枣核时郑重其事的态度,写出她渴望得到枣核的迫切心情,表达她渴望借助枣核排遣乡愁的美好愿望。)(2)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作者为什么不用“拿”、“抓”、“捏”、“攥”,而单选一个“托”字呢?(因为枣核是生命,是承载“美籍华人”爱国思乡之情的生命,生命无价,在同窗的心中,这几粒枣核的地位很贵重,无可替代。也说明故乡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托”字细节传情。另外还可评析“揣”等字)(3)话枣核:“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表面看友人的做法有点不合情理,她应该先款待“我”,然后再询问,可她由于心里过于思念故乡,所以顾不得礼节,见到同窗好友就急切地想得到好友的回答。王维诗云:“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面对来自故乡的友人,倾诉思乡的衷肠,合情合理。)

“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 “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手栽一词表明友人思乡的情切。柳,莲两个景物是中国最具离愁特色的意象,柳 留,举几句诗词)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独白抒情,催人泪下。连用四个想,强调了“旧时同窗”思乡恋土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我们家的‘北海’”(我们家的一词有着友人些些的自豪感,同时也反映友人的思乡情之浓)

“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美籍华人”和她的老伴坐在自家的“北海”公园中,轻风送来睡莲清香,他们俩就似乎回到了真正的、美丽的北海公园。惟有无限热爱祖国、无比思念故土的人,才会有如此美好的体验。虽简笔勾勒,却诗情画意,“美籍华人”的思乡恋国之情在此达到了高潮.)

(4)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是否发现一个问题:在“话枣核”这一部分中中不少地方叙述了旧时同窗所在山城的环境的幽静美丽及友人的家境的富足美满,这样写是不是有点跑题了?(或者“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说的就是醉生梦死,乐不思蜀。而在友人看来,异国再好,不是心灵的归宿。物质再丰,不能阻挡思乡的情绪。友人心中缺的就是故乡土、故乡水、故乡人、故乡情所特有的温暖和家乡的味道。现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说得好:“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于是你可以追求和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你可以品味和体验。”“美籍华人”的乡愁是苦的,但她本人是善于苦中寻乐的。她不嫌路远,亲自选石头,论斤购买,亲手建“北海”,就是为了释放乡愁之苦,享受来自故乡的温暖。巧用陪衬法,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心上总像是缺少点什么,缺什么?缺身在故乡的感情体验,这需要用枣树来寄托。丰厚的物质条件,弥补不了感情的欠缺。文中关于环境和家境的记述,为显示枣核的分量做了陪衬,烘托了友人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深化主题(5分钟)

1、在疏通全文后,你觉得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究竟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作者又是如何评价友人的思乡行为的呢?(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从个人推及整个中华民族,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了题旨,而且呼应开头,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了悬念。板书:怀念家乡 眷恋故土)

2、回过头来,我们已经把这篇文章的精髓搞懂了,那我现在有个问题,思乡是千古以来文人墨客常论的话题,况且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那么它就看不见、摸不着,况且它又是很空洞的很宽泛的,如果让我们下笔写,我们似乎会难以找到切入点。可我们发现在作者的笔下,这种感情却似乎是可触可感的,生动具体的,他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致的显露无遗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写好一个很大很空的话题。“枣核”是题目,是线索,还是故乡的象征。作者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这种以小见大、以物传情、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板书:点主题,以小见大))

也可这么问: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1)从结构上看,是本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层层深入揭示中心。(2)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思乡爱国之情。(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枣核)见大(思乡爱国之情)。

六、总结归纳(1分钟)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相信大家应该有两点收获,一是本文的语言质朴却富含感情,而是作者构思上的独具匠心让人佩服。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了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海外华人对祖国故土浓浓的依恋之情深深感动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这几粒小小的枣核太大了,因为枣核里承载的是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七、延伸拓展 游子思乡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板书:

枣核

萧乾

情 索枣核(1)

用途蹊跷

设置悬念

得枣核(2~4)

如获至宝

加深悬念

话枣核(5~10)

为解乡愁

解开悬念

议枣核(11)

更深层次解开悬念

民族之情 大 思乡

第二篇:枣核 教案

6.枣核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第三篇:枣核 教案

《枣核》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 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 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 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 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 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 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 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 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第四篇:枣核 教案

枣核 萧乾

学习目标: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 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三、饱含深情的语言。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月之故乡》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27--1999.2.11),原名萧秉乾,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矛盾交响乐》《红色的九月》,《伦敦的一周》,《美国点滴》等。

二: 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给生字注音

蹊跷(qī qiāo)掐指一算(qiā)故弄玄虚(xuán)殷切(yīn)嫣红(yān)玛瑙(mǎ nǎo)山坳(ào)厂甸(diàn)核潜艇(qián)匀称(chân)镶嵌 qiàn 国jí籍 2.释义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三:初读感知,理清文脉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枣核

2.围绕枣核,文章写了哪些事?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索 枣核 第二部分:(2-4)见 枣核 第三部分:(5-10)话 枣核 第四部分:(11)议 枣核

3.读懂枣核,领会巧妙构思

小小枣核寄托了海外华人浓浓的乡情,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无不流露出游子对故国的思念。

思考:将文章的行文顺序变为“话枣核”、“索枣核”、“见枣核”、“悟枣核”可不可以?

不行,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将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推向高潮,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跳读课文(7-10),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的词句,试作评点。

1、思乡的心理活动:

A、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B、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C、想厂甸,想隆福寺

D、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E、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探究: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 缺点什么”,为什么?

美籍华人在美国的物质生活是很富裕的,但在精神上,他远离了家乡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在一种陌生的环境中而感到空虚。这种感觉是一个游子很自然朴素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情。

2、思乡的行动:

A、栽杨柳树,种睡莲。B、亲手建造“北海”。

C、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D、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

探究:

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二):结尾内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起画龙点睛,揭示中心的作用,而且呼应开头,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了悬念

五:质疑,小结写法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六:品析语言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若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十分珍惜。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 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上面的句式强调了旧时的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若“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劈头”有一开始就突然的意思,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是为了炫耀后花园的“家乡味”。实际上是表示自己蛰居海外乡思心切,急于倾诉思乡之情。换成“突然”就表达不了上述意思。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划线部分表明旧时同窗堆假山时十分仔细。突出了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删去划线句子,则表达不了这种情感。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一定还读到过其它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她会想,以前在家乡时过春节的情景。课堂训练:阅读5----7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踏访”一词是什么意思?作者踏访了老同学住所的什么地方?这地方有什么特点?拜访。后花园。有家乡特色。2.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游子”是什么意思?文段中哪些语句直接表述了这位“风烛残年”的游子的心境?孤身在外的人。“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3.居住在“美丽的山城”,生活优裕,可为什么“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因为思乡。4.“旧历年”即“春节”,你猜想文中的“她”在圣诞节的时候会想到些什么?她会想,以前在家乡时过春节的情景。

第五篇:《枣核》教案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课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欣赏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优美语句。教学方法:

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情意》。听歌的时候请大家认真听歌词,思考一下: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感情?(思乡之情)。对,这首歌表达的正是游子对家的思念。那么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是有些人因为学习,为了生计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常年不能回家跟家人团圆,可是无论他们漂泊在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心中也会一直挂念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萧乾先生的《枣核》,看看文中的“旧时同窗”是怎么样纾解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作者)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要求:

1、注意字音。

蹊跷

嫣红

故弄玄虚

匀称

山坳

机械

思考问题:

1、文中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爱国思乡之情。

(1)“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一个“再三托付”写出“旧时同窗”索要枣核时郑重其事的态度,写出她渴望得到枣核的迫切心情,表达她渴望借助枣核排遣乡愁的美好愿望。)

(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作者为什么不用“拿”、“抓”、“捏”、“攥”,而单选一个“托”字呢?(因为枣核是生命,是承载“美籍华人”爱国思乡之情的生命,生命无价,在同窗的心中,这几粒枣核的地位很贵重,无可替代。也说明故乡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托”字细节传情。)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表面看友人的做法有点不合情理,她应该先款待“我”,然后再询问,可她由于心里过于思念故乡,所以顾不得礼节,见到同窗好友就急切地想得到好友的回答。王维诗云:“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面对来自故乡的友人,倾诉思乡的衷肠,合情合理。)

(4)“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独白抒情,催人泪下。连用四个想,强调了“旧时同窗”思乡恋土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5)“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美籍华人”和她的老伴坐在自家的“北海”公园中,轻风送来睡莲清香,他们俩就似乎回到了真正的、美丽的北海公园。惟有无限热爱祖国、无比思念故土的人,才会有如此美好的体验。虽简笔勾勒,却诗情画意,“美籍华人”的思乡恋国之情在此达到了高潮.)

(6)“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 “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手栽一词表明友人思乡的情切。柳,莲两个景物是中国最具离愁特色的意象,柳 留,举几句诗词)(7)“我们家的‘北海’”(我们家的一词有着友人些些的自豪感,同时也反映友人的思乡情之浓)

2、文章通过什么串联全文?(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枣核。

对,是枣核。那请同学们找找看,在文中哪些段落提到了枣核或与枣核相关的事?并简要概括下。

第1节朋友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板书:索枣核)

第3节见面时她把枣核托在掌心,如获至宝。(板书:见枣核)

第7节同窗谈论托作者带枣核的原因。(板书:话枣核)

3、那么作者索要枣核的用途在哪里讲述出来的?这样写在行文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并找出依据。

第一处:“可是用途却很蹊跷”。设置了悬念。(板书:用途蹊跷

设置悬念)

第二处:“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还有“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进一步加深了悬念。(板书: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第三处:同窗向作者倾诉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种枣树又是因为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以解乡思之情,获得心灵的慰藉。解开了悬念。(板书:寻求慰藉

解开悬念)设置悬念,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是为了可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把爱国思乡之情表达得恰倒好处,层层悬念中,调皮的“旧日同窗”正向我们走来。那么作者通过“枣核”串联全文,这里“枣核”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

三、又读课文,品析语言

1、这篇叙事散文不仅以巧妙的构思取胜,它令读者赞不绝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那么,“我的旧时同窗”浓郁的思乡之情是怎样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细细呈现出来的?

2、文中不少地方叙述了旧时同窗所在山城的环境的幽静美丽及友人的家境的富足美满,是不是有点跑题了?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异国再好,不是心灵的归宿。物质再丰,不能阻挡故乡的云朵。缺的就是故乡土、故乡水、故乡人、故乡情所特有的温暖。怎么办?现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说得好:“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于是你可以追求和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你可以品味和体验。”“美籍华人”的乡愁是苦的,但她本人是善于苦中寻乐的。她不嫌路远,亲自选石头,论斤购买,亲手建“北海”,就是为了释放乡愁之苦,享受来自故乡的温暖。巧用陪衬法,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心上总像是缺少点什么,缺什么?缺身在故乡的感情体验,这需要用枣树来寄托。丰厚的物质条件,弥补不了感情的欠缺。文中关于环境和家境的记述,为显示枣核的分量做了陪衬,烘托了友人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四、再读“枣核”,深悟主题

“旧时同窗”在得到枣核之后,她的思乡之情会不会就这样平息了呢?

(弄懂了“枣核”的奥秘之后,“我”对于“旧时同窗”索种枣核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也许由于某些原因,有些中国人的国籍被更改了,但他们的体内始终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热爱中华民族的心不可能改变。“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表面看似夸张,但如果我们打开华夏五千年文明,去追溯思乡之情留下的足迹,就会叹服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乡之情。《诗经·小雅》中就有这样的思乡之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着屈原在《哀郢》中一字一泪:“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种“狐死首丘、叶落归根”的乡土情结,几千年来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不可能也不能动摇。(从个人推及整个中华民族,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了题旨,而且呼应开头,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了悬念。“枣核”是题目,是线索,还是故乡的象征。作者这种以小见大、以物传情、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板书:深化主题,以小见大)

五、总结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相信大家应该有两点收获,一是本文的语言质朴却富含感情,二是作者构思上的独具匠心让人佩服。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了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海外华人对祖国故土浓浓的依恋之情深深感动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这几粒小小的枣核太大了,因为枣核里承载的是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板书:

萧乾

索枣核

用途蹊跷

设置悬念 见枣核

如获至宝

加深悬念 话枣核

寻求慰藉

解开悬念 议枣核

深化主题 以小见大

下载枣核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枣核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枣核 教案

    《枣核》教案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要点难点 一、体......

    枣核.教案

    《枣核》教学设计 龙泉中学 李翠玲 目的要求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设计: 2014.9.1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泰兴市南新初中 戴积慧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

    枣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2、 3、 4、 枣核 古丽巴哈尔·喀斯木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体会以小见大,借......

    枣核教案5篇

    《枣核》 【教材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

    9 枣核 教案

    第9课 枣 核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

    六、《枣核》教案

    六.《枣核》 萧乾 主备:覃秋芳 协备:韦向东 授课时间;2016.9.9 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