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身工》必修一
m
福建省长乐市第七中学
陈建鑫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议论和抒情。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授课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
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⑴ 给加粗字注音:
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
辊(gǔn)
栅(zhà)
趾(zhǐ)
骷髅(kū)
⑵ 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粗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3、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⑴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⑵ 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⑶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⑷ 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⑸ 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朗读相关语段。)
4、朗读、讨论、明确:
⑶ 社会背景: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性质: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待遇: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
“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⑷ 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⑸ 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⑹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并为包身工下定义。
(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示例: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启发引导:
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本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
二、写法探究
(本堂课主要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使师生、生生互动。)
1、引疑:
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材的主线,同时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来构思谋篇?
议疑:
作者写了包身工起身,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么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作者写了包身工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作者写了包身工的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她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释疑:
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2、引疑: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议疑、释疑: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写法启示:
⑴ 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⑵ 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三、语言探究
(分小组交流、探究。)
示例:
1、精炼简洁,形象鲜明:
作品开头写到“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吆喝着女工们起床,只用一句话写他的穿着,抓住了特征,表现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恶感情。经过一阵吆喝,女工们忙着起床了,工房就象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点的人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这里写这个打杂快速的连续动作,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凶暴的流氓本相,语言十分简洁,而又形象鲜明。
2、比喻新颖贴切:
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比喻新颖贴切,形象鲜明,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写到纱厂车间里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声”这两个隐喻,写出了远处的听觉感受,接着,用了“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磨擦”四个排比句子,然后把“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比喻成“好象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就象听到车间里的巨响一样。用“爱作弄人的小恶魔”来比喻无孔不入的飞絮,加强了读者的厌烦感觉。
3、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包身工这些奴隶,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包身工的压迫者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说:“假病!老子给你医!”打杂的向芦柴棒头上泼了盆冷水,寒冬时节,她反射地跳起来了,老板娘就笑着说:“瞧!还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4、精辟的警句:
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警句的运用,象“罐装了的劳动力”,“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就都是非常精辟的句子。这些警句,是作者运用正确的观点,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把从中领会到的思想压缩在极其简练的语句里,因而显得简洁、生动、含蓄而有力量。
四、作品的内涵探究
引疑: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议疑:
今天的“打工仔”与当年的“包身工”相似吗?
社会是复杂而多面的。一些现代民工与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释疑:
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而今天的打工仔从农村走进城市,走进外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有抱负更有人格尊严。(可联系孙天帅事件。)
五、结语
六、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200字左右。
【附:《包身工》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弄(nòng)堂 酝酿(niàng)美味佳肴(yáo)
b、契(qì)据 胆怯(quâ)水门汀(tīng)
c、拎(līn)着 游说(shuì)生杀予(yǔ)夺
d、揩(kái)油 骷(kū)髅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噩梦 迟顿 人事沧桑 豁然开朗
b、脚趾 磕睡 扭转乾坤 安分守己
c、老茧 宽敞 翻箱到柜 逆来顺受
d、黯然 汽艇 金碧辉煌 绿树成荫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句是()
a、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b、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
c、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d、“拆铺了!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⑴ 看着这种
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了。
⑵ 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要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⑶ 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中消失。
⑷ 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 黯然 视觉 勘误
b、饲养 黯然 视野 勘误
c、饲养 暗然 视野 刊误
d、喂养 暗然 视觉 刊误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家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5、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列了大量的数据,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揭露。
b、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
c、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d、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6、对第一段中加横线句子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7、对第二段文字表达效果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段整句,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b、这是一段散句,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c、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d、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三、填空题
8、新闻稿的基本结构分、、、等四个部分。
9、夏衍,原名,现代著名
。主要剧本有、、等。
10、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反映生活迅速及时,是文学创作中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和。
四、语言表达
11、请根据下列信息的内容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要包括清华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形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含标点不超过40字。)
近日,300家北京地区用人单位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在2000届毕业生中招揽人才。许多公司除许诺年薪3万到10万元的优厚待遇外,还承诺提供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机会,但仍难以招到清华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
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忠诚介绍:“截至3月初,就有950家单位向清华要人。由于清华有相当多的学生将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继续深造,485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就业的只有1400人,供需比达1:10。”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为什么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除一流学校的信誉和一流人才的质量外,现代化的学生就业服务计算机系统也功不可没。
一句话新闻。
五、写作训练
以“《包身工》给我的启示”或“从‘包身工’到‘打工仔’”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2、d
3、b
4、b
5、c
6、a
7、d
三、填空题
8、标题、导语、正文、背景
9、沈端先 剧作家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赛金花》
10、“轻骑兵” 新闻性 文学性
四、语言表达
11、一流的信誉,一流的人才质量,一流的就业网络,使一个清华学子十家争。
五、写作训练(略)
【拓展阅读】
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陈迹”
“我好累„„”5月30日深夜,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的女工甘红英死在出租屋。医生注明:死亡原因是猝死。此前,从5月27日到30日,工厂为了赶活,甘红英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次日凌晨。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逾22小时。她生前常提到自己“想好好睡上一觉”。甘红英原是四川一名女教师,因幼儿园停办南下打工。(6月2日《南方都市报》)
1936年夏,剧作家夏衍发表了他一生唯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小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对吃人的包身工制度深恶痛绝。今读甘红英之死,越读越象读一篇新版《包身工》。包身工们在日本人办的工厂“三井系”里,“生活如猪猡”,宿舍是“七尺阔,十二尺深”,平均居住面积0.6个平方,甘红英的宿舍宽敞些,但“房间外侧临近臭水沟,异味很大,屋里肮脏杂乱,连一盏灯都没有”;包身工4点1刻起床,5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6点收工,每天12小时强劳动,甘红英连续三天工作都超过了14小时,最后一天“坚持不住了”,是10小时20分钟;包身工面临“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大危险,“甘红英们”被打的危险基本可以排除,但扣工资、开除还是家常便饭;包身工“生死疾病,一听由命”,甘红英的生命权也没有多少保障,以至于劳累而死。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和国度,有强大的政府和公正的司法为累死的甘红英讨“说法”,有如我一样疾恶如仇的时评作者为她鼓与呼。
就在昨天的《南方都市报》上,也有一个员工因劳累而死的报道:深圳华为公司25岁的四川员工因长期加班,劳累过度死亡。这种“巧合”,似乎告诉我们还有多少私企的员工在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也许有人说,他们是为了生存,多挣工资。可报道分明告诉我,3、4两个月,除去伙食费,甘红英净收入1700元,月工资只有850元。在私企打工,你不按工厂的“纪律”加班,老板一罚款,你是所得无几的。
一个月前的“五一”节期间,媒体报道了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纷纷提醒劳动者莫忘加班费,要维权等等。今天的《信息日报》就有一条工人维权的新闻──《10名工人拒绝超时加班,被指煽动“罢工”遭解雇》,看标题,就知道结果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劳动保障法》在许多工厂是不管用的。不知劳动保障部门有没有办法对付这些黑心的企业?
1959年,夏衍先生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该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
“想好好睡上一觉”的甘红英终于永远的睡去了,已经作古的夏衍先生假如在另一个世界采访甘红英,知道距上海的包身工70年之后,还有少数“陈迹”在广东出现,恐怕又会拿起笔来的。我坚信:在今天的社会制度下,想靠“包身工”发财的老板终究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我们有能力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篇:2016-2017学年 人教版必修一《 包身工》教案 (三)
《包身工》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学情分析
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设计理念
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并与前一课形成对比,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 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2.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3.作者介绍
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板书):夏衍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
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4.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副板书):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小
说:
虚构
夸张
5.疏通字词(早自习)
1)生字注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â)
怔住(zhâng)
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 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等,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意。
三、合作探究
包身工的一天 :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
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设计意图】分层探讨文意,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
二、合作探究
1.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
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2.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板书):小福子
3.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板书):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设计意图】分层探讨文意,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
二、合作探究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 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 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板书)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设计意图】分层探讨文意,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
4.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通过板书来分析)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5.文章特点:(通过板书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点)
主副交互,有机结合。
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真实性:精确的数字。
文学性: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
板书设计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未来
面
点
起床
芦柴棒
恶劣的居住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形成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上工
小福子
恶劣的劳动条件
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总结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新闻事实(主线)
新闻背景(副线)
三、拓展延伸
(播放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这是半年前,同学们正在紧张迎接中考的时候,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获利者的下场不同
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包身工制度的恶劣,通过比较,引导学
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四、课堂小结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包身工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几天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学生也许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但是难以想象她们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钦佩鲁迅先生,真不愧是将国人人性剖析最透彻的作家。
上完<包身工>这篇课文,我有很强烈的一个感觉,应该在课堂中多读再多读,通过读才能读出包身工的苦与惨,才能让同学们融入到文章中来,我把读又分为好几类:有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力求与角色的地位、处境相一致;描写包身工处境部分齐读,力求读出那种猪狗不如的地位来;议论性 文字请有朗读功底的同学示范性读,等等。效果还不错。
第三篇:2016-2017学年 人教版必修一《 包身工》教案 (六)
《包身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
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
大的趋势
26—33 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
写人的活动(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3)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1)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2)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3)“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4)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 “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
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26段,并回答: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提问:
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段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课后练习题五
板书:
包身工
夏衍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 │ │
第 1.清晨四点一刻 │ ↓
一 包身工被迫起身 │ 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状 │ 来历,揭示包身
│„„„„芦柴棒„„„„„„„„„„ 工制度的形成
↓ │(说明)
第 3.四点半,包身 │ ↓
二 吃粥的凄惨景象 │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芦柴棒„„„ „„„ 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
第 5.五点钟,包身 │(议论描写说明)
三 工被赶进厂的情 │ ↓
况(至六点钟)│ 6.揭示包身工制
│ 小福子 │ 度的膨大(说明)
│←„„„„„„„„„„„„„„„„„„│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第
四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
.................................................夏衍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疏通字词(早自习)1)生字注音
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shuì)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
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 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 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 lóu)噩梦(â)怔住(zhâng)锭子(dìng)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褴褛】 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板书):包身工。
2.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 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3. 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副板书):
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4. 作者介绍
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夏衍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5. 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副板书):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小 说: 虚构 夸张 6.包身工的一天
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
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7.结束语
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节课再讲。第二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
2.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3.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板书):小福子
4.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
因。
(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板书):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5.结束语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下节课再讲。第三课时 1.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
2.文章的总结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板书)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3.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通过板书来分析)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4.文章特点:(通过板书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点)主副交互,有机结合。写法特点:点面结合。真实性:精确的数字。
文学性: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
(副板书):主副交互
点面结合精确的数字
生动的语言 板书设计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未来 面 点
起床 芦柴棒 恶劣的居住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形成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上工 小福子 恶劣的劳动条件 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总结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新闻事实(主线)新闻背景(副线)5.讨论(播放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这是半年前,同学们正在紧张迎接中考的时候,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获利者的下场不同
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 6.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包身工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导学案
第
11课 包 身 工
1.掌握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能品味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3.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4.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一波巨澜,潮起潮落能迭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个故事,苦涩悲叹能营造肝肠寸断的凄凉;一篇文章,血泪浸透能引发风雷激荡的抗争。夏衍先生所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夏衍凭着自己作为记者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用他手中的笔代包身工进行了血泪控诉。
“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女孩子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就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夏衍(1900—1995),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改编创作了《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之后,在1936年发表于《光明》的创刊号上的。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的生活极为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下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更加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对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拎着()
②弄堂()
③游说()
④抹布()....⑤执拗()⑥簿子()⑦籼米()⑧莴苣().....⑨揩拭()⑩搽粉()..谄媚().骷髅()..
蹒跚()..怔住().
皮辊().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o)肴(yá 淆(xiáo)衔(xián)孺(rú)o)崤(xiá衍(yǎn)蠕(rú)瞌(kē)饲(sì)磕(kē)伺(cì)嗑(kē))祠(cí)溘(kè 殴(ōu)呕(ǒu)怄(òu)u)沤(ò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营利·盈利
营利:谋求利润,属主观行为。盈利:获得利润,属于客观结果。
辨析:①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官方相关调整政策的陆续出台,银行业
已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②议案建议修改公益事业捐赠法,以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赠,明确假冒公益事业之名进行非法
活动的法律责任,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2)修养·休养
修养:既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可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休养:既指休息调养,也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辨析:①今年政治考试,首次增加了中国近代史、法律基础、道德
三个方面的内容,题目更贴近时事,贴近生活,贴近民生。
②昨天,第三批参加北戴河
活动的劳模乘车返京,至此,三批160名首都劳模北戴河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弄堂:(2)褴褛:(3)游说:(4)执拗:(5)蹒跚:(6)非特:(7)一听天命:(8)三差二错:
1.请简述《包身工》全文内容。
2.本文的主线和副线分别是什么?
3.文章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以墨鸭用绳子吊住了脚,天天捕鱼,得利的却是船户来类比包身工被限制了自由,天天上工,得利的却是带工老板,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请找出文章中另外一处使用类比手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4.为什么文章既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
5.为什么说东洋婆对小福子的惩罚是文明的惩罚?
6.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7.认真阅读文章,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8.文章已经发表将近七十年了,可我们现在读来,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的魅力何在?
明确“新闻要点”,概括新闻内容
新闻的种类很多,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虽然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会有或隐或现的“新闻要点”,这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了这些“要素”,我们就已经基本读懂了一篇新闻。
应对新闻阅读题应养成圈定“新闻要点”的习惯,新闻的这些“要点”和其他叙事性文体须具备的六个要素是一样的,在阅读新闻时,尤其是阅读较复杂的新闻时,要有意识地先明确这些“新闻要点”,对其圈点勾画,然后通篇审视这些标识,就能明确新闻事件的大概内容,从而筛选整合出新闻的主要信息。一般来说,新闻类阅读也很难像其他文体阅读那样,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特点划定检索区间,需要通过全篇内容逐一分析,所以借助新闻要点定位检索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通过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考纲”规定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框架内,可以设题: 根据新闻内容,概括末任港督彭定康卸任的行踪。
如果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已经逐段对“新闻要点”进行了圈点勾画,就能根据题目要求剔除“末任港督彭定康”以外的其他人物:查尔斯王子、英国舰长爱德华·贝尔彻、降旗的海军士兵等。然后以时间为序,确定彭定康的行踪。组织语言作答如下: ①30日下午,告别港督府:4时30分。注视港督旗帜降下旗杆;4时40分,离开港督府。②参加告别仪式和交接仪式(暗写)。③离开香港:零时40分。登上“不列颠尼亚”号。
小结:因果经过记事件,地点人物和时间。标识新闻六要素,交叉定位细筛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1.简要分析文章第1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与“……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两句都使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3.第3段为什么要写到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这些进步的东西?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这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
5.如果请你分别给芦柴棒、小福子、带工老板、夏衍、包身工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呢? 致芦柴棒:
致小福子:
致带工老板:
致夏衍:
致包身工: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基础知识梳理
1.①līn ②lònɡ ③shuì ④mā ⑤niù ⑥bù ⑦xiān ⑧wō jù ⑨kāi ⑩chá chǎn zhèng
2.衍生/衔接 蠕动/孺子牛 佳肴/混淆/崤山 饲养/伺候/祠堂 瞌睡/磕头/嗑瓜子/溘然长逝 殴打/呕心沥血/怄气/沤肥 3.(1)①盈利 ②营利(2)①修养 ②休养 kū lóu
pán shān
gǔn 4.(1)方言,胡同、小巷。(2)衣服破烂。(3)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4)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5)因腿脚不灵便而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6)不仅,不但。(7)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8)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思维探究与创新
1.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1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12~22段):记叙包身工吃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35~50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将瓦解的历史趋势。
2.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
副线: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形成、发展和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3.另一处类比:“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压榨和残害。
4.运用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为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像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晰,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5.作者运用的是反语。文中小福子虽然没有遭受毒打,看起来好像很好,但头上顶着皮带盘心子,靠墙站着本身就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包身工的打骂,东洋婆早已用腻了,对小福子的这种惩罚只不过是她用的另一种惩罚的办法,绝不是她心中存有文明的想法。
6.这段文字写得含蓄深沉。尽管中国仍处于“长夜难明”“魔鬼横行”的时候,但是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屈服,他们一定会勇敢地站起来,坚决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心。同时,这又是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走狗帮凶带工老板的严正警告,表达了作者义愤填膺的感情。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抹亮色,从而升华了作品主题。7.(1)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而面对众多材料,他又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中,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了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老板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再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3)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本文成功地综合运用了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从各部分情况来看,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和住宿的环境,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则是以说明为主,穿插进少量议论;包身工吃粥时的情景,又是用叙述和描写;接着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三大原因,则以说明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包身工上工时受到三大威胁的情景和极差的劳动条件,又是用叙述、描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情况,则是以说明为主,同时使用精彩的议论和深切的抒情;下工时,包身工受到的虐待,是叙述和描写相结合;而最后抨击包身工制度,则是说明、议论和抒情的恰当结合。如果只有叙述而无描写,那将大大减弱其生动性、形象性;只有描写而无叙述则又不能让人具体、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发展经过和基本情况。包身工制度介绍的最好的方式是说明,前因后果、性质关系,一清二楚,系统而又完整,这是用叙述、描写不容易达到的。如果只有叙述、描写和说明,那又势必成为一堆材料的罗列和情况的介绍,而结合恰当的议论和抒情,则使这些材料有了个“归宿”,使主旨得到深化,使文章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量。可见,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对文章取得好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1)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似乎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生存权利和劳动权利的尊重,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时过境迁,却也依然给人以震撼。
(2)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包身工的不幸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更为包身工鸣不平。(3)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如准确使用词语;不忍卒读的细节描写;大量运用修辞手法;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技能应用与拓展
1.这一系列细节,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2.两句中使用“饲养”,都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但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后一句描写农民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的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4.“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5.致芦柴棒:在你烧稀饭的附着冤魂的火光里,我虽然很难体会到你复杂的心情,但仿佛能看到你对这个世界憎恨的眼神。每当提起你的名字,我便对“骨瘦如柴”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致小福子:虽然你的名字叫小福子,但你的命运却不像你的名字那样有福气,你依然是千千万万包身工中的一个,充满了辛酸与悲凄,忍受着煎熬与贫瘠。只要那个黑暗的旧时代不变,你的命运始终与悲惨相连,与幸福无缘。
致带工老板:从你的语言和一举一动,我看到了旧社会的冷酷与黑暗。凶恶、狠毒、麻木不仁、惨无人道、没有人性……这些名词都已将你的内心世界填满,从而使得那些做工“机器”不再有生的希望。
致夏衍:你的生活虽然离包身工很远,但你的心却和包身工很近。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带给你巨大的震撼。你不仅写下了这一不朽的名篇,而且用历史的责任感记载了中华民族这段苦难的历史。
致包身工:包身工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包身工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包身工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你们在血和惨叫中的经历正是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写照。你们的苦难与冤魂与多灾多难的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预习检测·语文(十一)1.D 2.包身工原来是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直接原因是被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其实质是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3.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4.恶劣的生活条件,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残酷的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
当堂检测·语文(十一)
1.(1)与在峡谷剑锋、峭壁边缘间找矿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2)城市生活的喧嚣难以抵挡魅力无比的特提斯女神的诱惑,表达了作者对铜矿勘查的期待。
2.(1)在青藏北缘柴达木盆地、祁连山麓的山野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玉门油田。(2)中国内陆的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陕甘宁盆地,相继探明了规模巨大的天然气储量。(3)“三江并流”地区应该会有深藏不露的大型有色金属矿田。
3.(1)希望“三江成矿带”勘查取得一次新突破。(2)时代呼唤着高速度,希望“三江成矿带”勘查能尽快取得新成果。(3)寄托了部长对普朗的深切期望与冀盼。
4.本文没有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虚构,而是力求以客观真实的笔触还原三江找矿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简笔勾勒了地质人情洒三江的卑微与崇高——他们以拒绝平庸的选择标志着拒绝平庸的年代,以拒绝平庸的人生谱写了生命的最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