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学设计
教师:贺文静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驱”“垦”、“犁”、“葬”、“榆”、“蜡”6个生字;理解新词如“伤痕累累”、“伫立”、“苍劲”、“屈指可数”、“风餐雨宿”、“万马奔腾”、“渠埂”、“摇曳”、“树冠”“屡立战功”、“婀娜多姿”;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3、学习作者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一提到我国西北部的新疆你们想到了什么?(雪山、丰富的水果、成群的牛羊等)。那你们知道新疆南部有成片的沙漠吗?(知道、不知道)。沙漠地区气候恶劣,水源奇缺,绿色稀少,风沙猛烈,我们今天就随作者一同赶往位于塔马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去进行采访。(1)、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析题,质疑
“采访”是什么意思?谁去采访?到哪里采访?树会说话吗?那为什么标题为“采访对象是棵树” ?
“采访”是指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影等活动。
作者采访;去塔马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去进行采访。
树不会说话;作者采访的是树背后的英雄人物。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理解新词,标好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并理解生字、生词 生字:“驱”(qu)“垦”(ken)、“犁”(li)、“葬”(zang)、“榆”(yu)、“蜡(la)” 生词:“伤痕累累”、“伫立”、“苍劲”、“屈指可数”、“风餐雨宿”、“万马奔腾”、“渠埂”、“摇曳”、“婀娜多姿”、“屡立战功”“树冠”
(2)学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知道的学生代为解答,教师总结。驱车:驾驶车辆。
垦区:规模较大的开荒生产的地区。伫立:长时间的站着。苍劲:(树木)苍老挺拔。渠埂:水渠边搞起的地方。摇曳:摇荡。
树冠:乔木树干的上部及其枝叶。
屈指可数:屈指,板着手指。板着手指就可以数清。形容树木很少。
风餐雨宿:在风口中吃饭,在露天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劳累。
万马奔腾:非常多的马在奔跑跳跃着。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或发展迅速。本课是指沙尘暴的声势浩大。
婀娜多姿: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各种轻盈美好的姿态。伤痕累累:很多的伤痕。
(三)、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文章大意?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
课文写“我”去塔里木垦区采访到的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重点写了三位),表现出垦区建设者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及为了集体利益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2)、作者一共采访了几棵树?分别是哪几棵树?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略、详写了三棵树,分别是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
略写了四棵树,分别是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树。。。还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3)老师:文章可以划分几个自然段?怎样划分?
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第一种分段方法
1、第一部分(1):交代采访地点
2、第二部分(2—10):采访的树及代表故事。第二种分段方法
1、第一部分(1):写我不远千里来塔里木垦区采访。
2、第二部分(2—8):叙写三位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3、第三部分(9—10):介绍其他树的来历,重点介绍林带尽头的一棵白杨树的来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检查学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老师检查学习情况。
(2)、作者一共采访了几棵树?分别是哪几棵树?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
详写了三棵树,分别是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
略写了四棵树,分别是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树。。。还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讲解第一棵树—白杨树“老兵”(2-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读一读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体会“高大粗壮”,“伤痕累累”,“茂盛”,“伫立”,“劲威武”等词语。并讨论这是什么句式(比喻句)及含义
“它伫立在由不同树种组成的防风林的最前端,显得苍劲威武,像个将军。”
(3)、“连续三年”、“屈指可数”、“果真”“第一棵树”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沙漠栽树的困难,体会到第一棵树是老班长用生命换来的。
(4)、老班长临时前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感受到了建设者为治理沙漠,征服沙漠,绿化沙漠的坚定决心。
(5)、分小组或男女朗读第2—4段,读出敬佩,赞美的语气。
讲解第二棵树—沙枣树“军马”(5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沙枣树的句子(2)、读一读描写军马的句子,体会“屡立战功”,“危机关头”,“两天两夜”,“并肩拉犁”,“风餐雨宿”,等词语,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为了边疆的建设,连一匹军马都同人性,和老兵们一起作战,最后劳累而倒,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3)、指明朗读第五自然段
讲解第三棵树柳树“上海女知青”(6-8自然段)
(1)、默读第6—8自然段,这个部分讲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上海女知青所代表的柳树及女知青的英勇事迹
(2)、找出这部分特别句式,说明其好处
“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
比喻句
这一句是对沙尘暴骤然来临的环境描写,分别从形、色、势三方面描写了沙尘暴来时的恶劣环境。“黑色的墙”写沙尘暴的色和形,“墙”言其体形之大,“犹如万马奔腾”写出了沙尘暴声势浩大的特点。如此恶劣的环境有力地反衬了上海女知青为追赶被风吹走的行军锅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柳枝在微风中低垂摇曳,显得婀娜多姿”
拟人手法
抒发了作者的怀念,敬仰的感情。(3)、找出描写女知青追赶被风吹走的行军锅的动词,及其好处。
“发现”、“越过”、“追赶”,说明女知青迅速敏捷,突出女知青那种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精神。
讲解第9—10自然段
(1)、作者还采访了哪些树?
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树。。。还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2)、少年大学生临行前种下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情感?
代表着大学生立志要建设边疆
(3)、比较一下两个句子
1、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
2、我来到了另一头。
“终于” 说明树很多,有很多人为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
(4)、为什么要写少年大学生的故事,什么深刻的含义?
说明边疆建设后继有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投身边疆建设的热情,并深化了主题。
(三)、通读课文,体会升华
1、说说“是”、“也是”、“还是”、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详写了三棵树(白杨树、沙枣树、柳树),略写了四棵树,有什么好处?
指导学生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你认为采访的对象是树吗?
(四)、扩展延伸
防治造林,保护植被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采访树的形式,表现了一代又一代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军用生命和
水创业的艰难历程,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牺牲,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启迪了我们要绿化世界,珍爱人类共存的环境。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继承先烈遗志,发扬优良传统,成为祖国新的“树林”。
第二篇: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掌握“驱车”、“垦区”、“树冠”、“风餐露宿”、“枝繁叶茂”、“万马奔腾”、“婀娜多姿”等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
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有致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述文中故事,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在保卫和建设西部过程中那些人物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勇于献身的崇高奉献精神,激发自己长大后努力建设西部的豪情壮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突破方法:复述故事,合作研讨,感情朗读。
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突破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要采访的真正对象是什么,抓住主体部分第2、5、6三个自然段第一句话综合探究。
教法与学法:
教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给予点拨。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塔里木防风林图片、小黑板等
课时计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计划5分钟)
1、师述: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8课《采访对象是棵树》,学会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语,下面就让我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出示小黑板:指名2名同学上台完成。
(一)选字填空。
垦 恳
1、我诚()地希望大家帮助我。
2、这棵树真活了,成了塔里木()区第一树。
栽 裁
3、它(军马)倒下的时候,战士们将它葬在这里,并()了这棵树。
4、苏州园林的布局可真是别出心()呀!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到处是伤痕。()
2、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
3、长时间站立着。()
4、形容姿态柔美。()
2、学生完成以上练习。
3、集体订正。
4、导入新学习:同学们,课文标题是“采访对象是棵树”,那么作者采访的对象真的是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计划25分钟)
1、自由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作者共采访了几棵树,代表人物是谁。
2、学生合作探讨,完成下表的第一二列。
3、分组复述三个故事。
(赤组和橙组复述“老班长”的故事,黄组和绿组复述“军马”的故事,青组和蓝组复述“知青李月娥”的故事。)
学生自由组内组对进行复述故事。
小组推荐同学班内交流复述故事。
4、细读课文,分组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精神。
a 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赤组和橙组同学齐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指名说出老班长最令人感动的语句,然后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引导学生找出“由于旧伤复发和劳累,他倒下了。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出一块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端吧,再栽上一棵树……”指名说出表现出老班长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相机完善上面表格。
指导学生朗读。
b 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军马”的精神
黄组和绿组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说出军马最令人感动的语句,然后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引导学生找出“屡立战功”、“与老兵们并肩拉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等词句。指名说出表现出军马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相机继续完善上面表格。
指导学生朗读。
c 学习第六、七、八自然段,体会“女知青”的精神
青组和蓝组齐读第六、七、八自然段。
指名说出女知青最令人感动的语句,然后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引导学生找出“死时年仅18岁”“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她起身跃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锅”女知青体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教师相机补充上面表格。
指导学生朗读。
三、情感升华,把握主题。(计划13分钟)
1、课文只采访了三棵树吗?还采访了哪些树?学生齐读课文第9、10自然段。继续完善上表。
2、学习课文结尾。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蓬勃生长在沙漠边缘的是一棵白杨树。这是一位少年栽的,去年,他去南方上大学,临行前种下了这棵树。”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指名说说,意思大致对即可。
教师补充并板书:暗示着新一代青少年将继承老一辈光荣传统,扎根西部、建设西部。
3、课文所采访的对象是树吗?是什么?
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教师小结并板书:课文表面上采访的是树,实际上采访的是一代又一代无数在西部开发和建设中献出生命的建设者。
4、夸一夸,谈一谈。对“老班长”等为西部建设献出生命的建设者你会怎样夸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计划2分钟)
第三篇:湘教版《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采访对象是棵》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驱”“垦”、“犁”、“葬”、“榆”、“蜡”6个生字;理解新词如“伤痕累累”、“伫立”、“苍劲”、“屈指可数”、“风餐雨宿”、“万马奔腾”、“渠埂”、“摇曳”、“树冠”“屡立战功”、“婀娜多姿”;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3、学习作者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2、学习作者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西部建设中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2、学习作者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一提到我国西北部的新疆你们想到了什么?(雪山、丰富的水果、成群的牛羊等)。那你们知道新疆南部有成片的沙漠吗?(知道、不知道)。沙漠地区气候恶劣,水源奇缺,绿色稀少,风沙猛烈,我们今天就随作者一同赶往位于塔马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去进行采访。(1)、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析题,质疑
“采访”是什么意思?谁去采访?到哪里采访?树会说话吗?那为什么标题为“采访对象是棵树” ?
“采访”是指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影等活动。
作者采访;去塔马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去进行采访。
树不会说话;作者采访的是树背后的英雄人物。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理解新词,标好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并理解生字、生词 生字:“驱”(qu)“垦”(ken)、“犁”(li)、“葬”(zang)、“榆”(yu)、“蜡(la)” 生词:“伤痕累累”、“伫立”、“苍劲”、“屈指可数”、“风餐雨宿”、“万马奔腾”、“渠埂”、“摇曳”、“婀娜多姿”、“屡立战功”“树冠”
(2)学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知道的学生代为解答,教师总结。驱车:驾驶车辆。
垦区:规模较大的开荒生产的地区。伫立:长时间的站着。苍劲:(树木)苍老挺拔。渠埂:水渠边搞起的地方。摇曳:摇荡。
树冠:乔木树干的上部及其枝叶。
屈指可数:屈指,板着手指。板着手指就可以数清。形容树木很少。
风餐雨宿:在风口中吃饭,在露天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劳累。万马奔腾:非常多的马在奔跑跳跃着。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或发展迅速。本课是指沙尘暴的声势浩大。
婀娜多姿: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各种轻盈美好的姿态。伤痕累累:很多的伤痕。
(三)、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文章大意?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
课文写“我”去塔里木垦区采访到的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重点写了三位),表现出垦区建设者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及为了集体利益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2)、作者一共采访了几棵树?分别是哪几棵树?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略、详写了三棵树,分别是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
略写了四棵树,分别是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树。。。还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3)老师:文章可以划分几个自然段?怎样划分?
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第一种分段方法
1、第一部分(1):交代采访地点
2、第二部分(2—10):采访的树及代表故事。第二种分段方法
1、第一部分(1):写我不远千里来塔里木垦区采访。
2、第二部分(2—8):叙写三位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3、第三部分(9—10):介绍其他树的来历,重点介绍林带尽头的一棵白杨树的来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检查学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老师检查学习情况。
(2)、作者一共采访了几棵树?分别是哪几棵树?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
详写了三棵树,分别是白杨树—老班长,沙枣树—军马,柳树—女知青。
略写了四棵树,分别是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树。。。还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讲解第一棵树—白杨树“老兵”(2-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读一读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体会“高大粗壮”,“伤痕累累”,“茂盛”,“伫立”,“劲威武”等词语。并讨论这是什么句式(比喻句)及含义
“它伫立在由不同树种组成的防风林的最前端,显得苍劲威武,像个将军。”
(3)、“连续三年”、“屈指可数”、“果真”“第一棵树”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沙漠栽树的困难,体会到第一棵树是老班长用生命换来的。
(4)、老班长临时前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感受到了建设者为治理沙漠,征服沙漠,绿化沙漠的坚定决心。
(5)、分小组或男女朗读第2—4段,读出敬佩,赞美的语气。
讲解第二棵树—沙枣树“军马”(5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沙枣树的句子(2)、读一读描写军马的句子,体会“屡立战功”,“危机关头”,“两天两夜”,“并肩拉犁”,“风餐雨宿”,等词语,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为了边疆的建设,连一匹军马都同人性,和老兵们一起作战,最后劳累而倒,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3)、指明朗读第五自然段
讲解第三棵树柳树“上海女知青”(6-8自然段)
(1)、默读第6—8自然段,这个部分讲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上海女知青所代表的柳树及女知青的英勇事迹
(2)、找出这部分特别句式,说明其好处
“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
比喻句
这一句是对沙尘暴骤然来临的环境描写,分别从形、色、势三方面描写了沙尘暴来时的恶劣环境。“黑色的墙”写沙尘暴的色和形,“墙”言其体形之大,“犹如万马奔腾”写出了沙尘暴声势浩大的特点。如此恶劣的环境有力地反衬了上海女知青为追赶被风吹走的行军锅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柳枝在微风中低垂摇曳,显得婀娜多姿”
拟人手法
抒发了作者的怀念,敬仰的感情。(3)、找出描写女知青追赶被风吹走的行军锅的动词,及其好处。
“发现”、“越过”、“追赶”,说明女知青迅速敏捷,突出女知青那种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精神。
讲解第9—10自然段
(1)、作者还采访了哪些树?
湖南女兵栽的榆树,甘肃老兵栽的胡杨树,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树。。。还有少年大学生栽的白杨树。
(2)、少年大学生临行前种下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情感?
代表着大学生立志要建设边疆
(3)、比较一下两个句子
1、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
2、我来到了另一头。
“终于” 说明树很多,有很多人为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
(4)、为什么要写少年大学生的故事,什么深刻的含义?
说明边疆建设后继有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投身边疆建设的热情,并深化了主题。
(三)、通读课文,体会升华
1、说说“是”、“也是”、“还是”、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详写了三棵树(白杨树、沙枣树、柳树),略写了四棵树,有什么好处?
指导学生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你认为采访的对象是树吗?
(四)、扩展延伸
防治造林,保护植被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结语:作者通过采访树的形式,表现了一代又一代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军民用生命和汗水创业的艰难历程,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牺牲,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启迪了我们要绿化世界,珍爱人类共存的环境。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继承先烈遗志,发扬优良传统,成为祖国新的“树林”。
第四篇:采访对象是棵树___教学设计
采访对象是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和体会作者采访的对象
2、分析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情感,感受人物精神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所发生的变化,培养
学生热爱家乡及爱护环境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精神
一、导入
1、课件展示:(塔里木垦区不同时期画面进行对比)
2、是什么让这里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再一次走进塔里木垦区,与那里的树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
二、略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 “我”着重采访了几棵什么样的树?你认为作者采访的对象真是树吗?请你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标记出有关词句。
(学生快速读文,思考。)
学生反馈,师生共同探究以上的提问:
1、“我”采访的第一棵树是?(白杨树)
2、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课件展示:它高大粗壮,它虽然伤痕累累,树干上有被火烧伤的痕迹,但树冠仍然茂盛,充满生机。它伫立在由不同树种组成的防风林的最前端,显得苍劲威武,像个将军。)
请你读读这句话,你脑海中会浮现一棵什么样的树?
3、你们认为采访的仅仅是棵树吗?------(不是)
师:是在这棵树的背后所蕴藏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像这棵树一样的------(老班长)
4、那“我”采访的第二棵树、第三棵树呢?
指名学生反馈
5、小结:是啊,“我”采访的哪是一棵棵树呀,而是每棵树中像老班长、老马、上海女知青一样的英雄(板书:英雄),而是每一棵树中的一段段故事(板书:故事)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感悟精神
(一)现在,让我们再细细的读读课文,找出文中那些看似平淡却能让你感动的句子,再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等下跟大家交流交流。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1、老班长---
“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端吧,在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
说说你的体会。
师:老班长为什么要葬在大漠的最前端?
生:他要像将军一样守护着这片树林
师:结果怎么样呢?
生:这棵树果真活了,成了塔里木垦区的第一树。
师: “果真”是什么意思,从“果真”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是老班长的献身精神感动着人们,人们对这些树细心呵护,使每一棵树都长得十分茂盛。)
师:在塔里木垦区的沙漠上栽树,成活率极低,老班长用三年没能完成任务,临死前他给连长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直到死他也不忘栽树,从老班长身上你体会到什么? 生:
师:现在,这棵树果真活了。是老板长的身躯养活了这棵树吗? 生:不是
小结:是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西部建设者,大家像老班长一样为西部建设鞠躬尽瘁,让这棵树“果真活了,成了塔里木的第一树”。(板书:精神)全体带感情齐读句子。
2、军马---(课件展示:“它屡立奇功,到塔里木后,它和老兵们并肩拉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倒下的时候,战士们将它葬在这里,并载了这棵树。”)指名学生说体会,再请你读读。
师:军马屡立奇功,年岁已大,本可以退休或休息,可它还拼命地干,直至倒下,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指名学生回答。请一起来读读这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匹军马,以及和军马一样任劳任怨地建设边疆的人。)
3、上海女知青---
(课件展示:“她的名字叫李月娥,死时年仅18岁。”相机说体会。
“„„突然她发现行军锅飞滚在沙土中。她起身越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行军锅„„”)
师:上海女知青发现行军锅被吹走时会想些什么呢?请谁来说一说。
(你想,如果行军锅被吹走了,多少人会吃不上饭呀,而在这恶劣的沙漠上,又有多少人会因此失去生命呀,所以她为了被风吹走的行军锅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师:现在这棵柳树怎么样了?
(课件展示:这可垂柳被人精心修剪过。尽管是深秋9月,片片柳叶依然鲜绿翠嫰,柳枝在微风中低垂摇曳,显得婀娜多姿。)
师:你记住她了吗?
师:让我们一起把人们的想念读出来(齐读课文)
(二)建设边疆的有老班长、有军马、有上海女知青,其实还有各族儿女,种下的一棵棵树,付出的无数的心血,有湖南女知青种的----(生接:榆树),有甘肃老兵种的---(生接:胡杨树),有河南支边青年种的----(生接:白蜡树),还有成千上万为建设边疆而无私奉献的人„„
(三)你看,在林带的另一头,一棵白杨树,不又蓬勃生长在沙漠边缘吗? 请大家说说,少年在临行前种下的这棵白杨树表达了他的什么愿望?。
(少年的家乡在垦区,故乡现在虽然贫穷,但他将来一定会回来,像这棵白杨树一样扎根于此,与广大的西部建设者一道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其实这棵树也就是少年自己。这棵树告诉我们西部边疆的建设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也将代代传承下去,建设边疆的队伍也会不断壮大,西部边疆一定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昌盛。)
从少年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热爱家乡,致力于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齐读最后一段。
三、升华情感
1、采访对象是棵树,每一棵树都是西部建设者的化身,每棵树都蕴含着一段感人英雄的故事,每一棵树都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让我们在一起来朗读板书的内容:
师:采访对象是棵
生接:树 师:采访对象是位
生接:英雄 师:采访对象是段
生接:故事 师:采访对象是种
生接:精神
四、拓展延伸
1、查阅资料说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有那些巨大的变化。
(课件展示几幅图片,略讲内容。)
2、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里面的人物说些什么?
3、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你认为要怎样爱护我们的环境?
五、总结课堂,在《好大一棵树》音乐中结束新课
第五篇:采访对象是棵树 教学设计
采访对象是棵树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感受精神
3、学习本文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树,我们随处可见,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要种活一棵树非常容易,也许不用你管理就能成活,可在有些地方要种活一棵树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在我国的西部边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边疆,去采访采访那里的树。(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
1、简介:塔里木垦区
2、简介:西部建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要求:(1)画记不懂的词语,准备交流
(2)课文中所写到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丰富,而我们读后丝毫不觉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
2、生自学
3、检查学习情况(1)关于生字
垦---恳
树冠
担负(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伤痕累累
伫立
屡次
屈指可数
风餐露宿
枝繁叶茂
万马奔腾
摇曳
婀娜多姿
(3)解决问题
A、探究本文的写作顺序
划出文中能显示作者行文顺序的词语。
-----我采访的第一颗树
-----我采访的第二棵树
-----我采访的第三棵树
-----按采访顺序及行踪的先后顺序行文
B、探究本文材料的处理
快速浏览全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老班长和军马的事略写,上海女知青的事详写)
作用:有详有略,方能使文章结构显得疏密有致,富于变化。
三、再读课文
自由探究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精神
一、复习导入
1、(书写标题)齐读一遍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材料的处理,现在请你说说你对哪个生字或词语印象最深刻?(相机用词语说话)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略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课文的标题是《采访对象是棵树》,(板书:画一棵树)“我”着重采访了几棵什么样的树?你认为作者采访的对象真是树吗?请你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标记出有关词句。
学生读文,思考。
学生反馈,师生共同探究以上的提问: “我”采访的第一棵树是------(白杨树)
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找出有关语句:它高大粗壮,它虽然伤痕累累,树干上有被火烧伤的痕迹,但树冠仍然茂盛,充满生机。它伫立在由不同树种组成的防风林的最前端,显得苍劲威武,像个将军。)
(指导朗读:请你读读这句话,你脑海中会浮现一棵什么样的树)
------这棵树虽经岁月冲刷,但仍然茂盛充满生机
------这棵树虽然伤痕累累,经历了风,经历了火,但却威武苍劲
------这是棵普通的树,但在防风林最前端,就像一位将军 你们认为采访的仅仅是棵树吗?------(不是)师:是在这棵树的背后所蕴藏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像这棵树一样的------(老班长)
2、那“我”采访的第二棵树、第三棵树呢?
指名学生反馈
3、小结:是啊,“我”采访的哪是一棵棵树呀,而是每棵树中像老班长、老马、上海女知青一样的英雄(板书:英雄),而是每一棵树中的一段段故事(板书:故事)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感悟精神
(一)现在,让我们再细细的读读课文,找出文中那些看似平淡却能让你感动的句子,再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等下跟大家交流交流。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1、老班长---
“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端吧,在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
说说你的体会。
师:老班长为什么要葬在大漠的最前端
生:他要像将军一样守护着这片树林
师:结果怎么样呢?
生:这棵树果真活了,成了塔里木垦区的第一树。
师: “果真”是什么意思,从“果真”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是老班长的献身精神感动着人们,人们对这些树细心呵护,使每一棵树都长得十分茂盛。)
师:在塔里木垦区的沙漠上栽树,成活率极低,老班长用三年没能完成任务,临死前他给连长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直到死他也不忘栽树,从老班长身上你体会到什么? 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现在,这棵树-----(生接读:果真活了。)是老板长的身躯养活了这棵树吗? 生:不是
生:是老班长的精神(板书:精神)感动了西部建设者,大家像老班长一样为西部建设鞠躬尽瘁,让这棵树“果真活了,成了塔里木的第一树”。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赞颂、自豪
师:是呀,老班长为了建设西部献出了自己的体会,死了也要把自己的五尺身躯肥沃一方沙土,希望像将军一样守护着着这片防护林,这棵树----(生接读:成了塔里木的第一树。)
请你再来读读
指名读。
(层层递进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想怎样赞颂他呢?
指名反馈。
师:请你再读读这句。
指名读。
2、军马---“它屡立奇功,到塔里木后,它和老兵们并肩拉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倒下的时候,战士们将它葬在这里,并载了这棵树。” 指名学生说体会,再请你读读。
师:军马屡立奇功,年岁已大,本可以退休或休息,可它还拼命地干,直至倒下,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指名学生回答。(任劳任怨,战功赫赫,鞠躬尽瘁)请一起来读读这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匹军马,以及和军马一样任劳任怨地建设边疆的人。)
3、上海女知青---
“她的名字叫李月娥,死时年仅18岁。”相机说体会。
“„„突然她发现行军锅飞滚在沙土中。她起身越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行军锅„„”
师:上海女知青发现行军锅被吹走时会想些什么呢?请谁来说一说。指名说。(你想,如果行军锅被吹走了,多少人会吃不上饭呀,而在这恶劣的沙漠上,又有多少人会因此失去生命呀,所以她为了被风吹走的行军锅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师:所以人们栽下了一棵柳树,一棵像18岁女知青一样婀娜多姿的柳树。
师:现在这棵柳树怎么样了?
(这可垂柳被人精心修剪过。尽管是深秋9月,片片柳叶依然鲜绿翠嫰,柳枝在微风中低垂摇曳,显得婀娜多姿。)
师:这段话抒发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名说。
师:你记住她了吗?请你把你的怀念读出来 师:你记住她了吗?请你把对她的崇敬读出来
师:我们,都记住她了,我们一起把人们的想念读出来
(二)师:建设边疆的有老班长、有军马、有上海女知青,其实还有各族儿女,种下的一棵棵树,付出的无数的心血,有湖南女知青种的----(生接:榆树),有甘肃老兵种的---(生接:胡杨树),有河南支边青年种的----(生接:白蜡树),还有成千上万为建设边疆而无私奉献的人„„
(三)你看,在林带的另一头,一棵白杨树,不又蓬勃生长在沙漠边缘吗?请大家说说,少年在临行前种下的这棵白杨树表达了他的什么愿望?
指名回答。
(少年的家乡在垦区,故乡现在虽然贫穷,但他将来一定会回来,像这棵白杨树一样扎根于此,与广大的西部建设者一道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其实这棵树也就是少年自己。这棵树告诉我们西部边疆的建设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也将代代传承下去,建设边疆的队伍也会不断壮大,西部边疆一定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昌盛。)
齐读最后一段。
三、升华情感
采访对象是棵树,每一棵树都是西部建设者的化身,每棵树都蕴含着一段感人英雄的故事,每一棵树都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让我们在一起来朗读板书的内容:
师:采访对象是棵
生接:树 师:采访对象是位
生接:英雄 师:采访对象是段
生接:故事 师:采访对象是种
生接:精神
板书:
采访对象是棵树
英雄
故事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