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大全

时间:2019-05-15 04:4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大全》。

第一篇:高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大全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网的概念及其组成。

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不同类型及其作用。

3.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4.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选择。

5.了解铁路的重要性及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6.公路和航道的建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读图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点、交通工具共同组成的一个网络,叫交通运输网。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交通运输线,即: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一、交通运输网中线的类型

交通运输网中线的类型有铁路、公路、水路等。

二、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思考: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以京九铁路为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分析:

读《京九铁路穿越的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

①京九铁路起止点?

②京九铁路经过哪些地区?

③京九铁路连接哪些铁路和重点城市?

④沿线有哪些自然资源?

⑤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原有状况如何?

⑥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⑦京九铁路对沿线当地经济发展会有哪些积极作用?

⑧为什么在90年代才开始建设?

⑨影响京九铁路建设决定性因素?

影响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有:

京九铁路连接北京——香港九龙,途经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9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条南北干线,对于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起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有利于维持港澳地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京九沿线资源丰富,有粮、棉、油产区,有众多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铁路的建设,将使这些地区直接受益。

京九铁路沿线穿行地区有平原和丘陵,尤其是南段几乎全部在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中穿行,这给铁路施工带来了严峻挑战,90年代开始建设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这些不利的自然因素,为修建京九铁路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建设京九铁路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需要。

(结论)影响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经济、人口、城市、国土开发,边远地区的发展,科技、资金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经济因素是主导,当然自然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思考:修建同样的运输能力的铁路线,地形情况不一样,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是不是相同?

(学生读课本P73表7.2进行分析。)

不相同,平原地区铁路工程量和造价大大低于山岳地区。其一,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条件对交通线的影响会越来越小。其二,不同线路和相同的线路在不同地区区位因素都是不一样的。

三、公路和航道建设

(案例分析)读《山东省国道和省道的分布图》,思考:山东省的公路网有何特点?

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一般都有国道相连,如309国道连接了济南、淄博、潍坊和烟台。而且城市之间基本上是最短线路。而省道连结相邻的据点则较多。

(总结)公路运输网中有国道、省道等不同类别的公路。

读《公路选线图》思考:山区的公路和平原的公路修筑时应考虑哪些区位因素?如何修筑?

山区的公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很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因而呈“之”字形;公路沿线要尽量避开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如沼泽地;平原的公路受地形影响小,但要处理好耕地、水利设施、村镇等的关系。

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案例分析)读《西欧航道网图》思考:内河水运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运河沟通天然河道,形成了庞大的内河水运网络。

第二篇:高一地理下册册全册教案2范文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二、“高一高一低”模式

三、“高一低一高”模式

四、“低一低一低”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爆炸”

二、环境的限制性

三、人口的合理的容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二)经济因素(三)政治因素(四)社会文化因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二、城市土地利用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四、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二、城市环境问题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一)生产协作

(二)商贸联系

(三)科技与信息联系

(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二、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联系

(二)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三)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四)工业与环境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二、三、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一)什么是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类型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二、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发展的内涵

(二)公平的观念

(三)环境的观念

(四)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控制人口规模

二、转变发展模式二、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专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讲授新课]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板书: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板书: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学生归纳:

人口、城市、交通:东密西疏 经济:东部高、西部低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 学生:发表意见

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板书: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课堂活动: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下面来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真是多媒体练习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 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2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增城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划分了各个区域:南部的新塘、永宁地区是经济区,中部的荔城中心为文化、行政区,北部的派潭、正果、小楼主要为自然生态区。我们学校在增城的中心区,请一位新塘的同学说一下新塘跟增城中心区的差异 学生: [讲授新课]

同学们学习的知识越多,对于地理的差异描述也越来越具体了,增城区内也存在页很大的差异的;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我国根据气候、干湿、温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划分了气候类型区、干湿区、温度带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大区域有哪四大区域吗?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生归纳: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板书: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展示: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P6图5.5,下面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小组成果。

师生归纳: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要有:降水、气温、地势等。过渡: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 板书: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图5.5,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表格完成。

提问: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的? 学生:纬度因素。3 提问: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 学生: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提问: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地形因素影响的。

总结: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理差异的因素。拓展学习:下面看看大家对四大区域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呢完成《区域地理导学》P4综合题2,并思考原因。

学生:完成练习并汇报答案以及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给予引导。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今天您的收获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学反思: 4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子让景观等自然特征;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 4.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 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教学难点

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 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B C、。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②是

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划分,通过练习看来同学们掌握情况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了解北方。[讲授新课] 5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阅读第8页第一段的文字,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学生: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板书: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第9页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派代表汇报小组成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划重点内容,板书并提醒学生做笔记

过渡: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错,能把北方的范围找出来,区域的位置确定下来

因此三大地形区能清晰可见,所以北方的主要地形我们也能确定,气候类型也没问题;下面我们来完成第10页活动题,通过活动分析,我们来认识北方的气候差异。

活动:观察图片并回答: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过渡:我们需要借助学习过的知识来思考现在的问题,学以致用;通过活动我们更加了解北方的气候;好,在气候、地形等影响下,北方是什么类型的土壤,成因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在书本中找出来。板书:

二、黑土地 黄土地

1、土壤: 学生:举手发言。归纳并板书:

1.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的冷、湿环境形成黑色土壤;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黄色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扇平原,逐渐形成今天的华北平原;所以东北是黑土地、华北是黄土地。6 过渡:通过对北方土壤的了解,结合我们上学期学习过北方的耕地利用方式以旱地为主,会种植什么作物:农业生产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11页文字,了解北方的农业。学生:阅读并发言。

归纳并板书: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师生活动:完成12页活动题:认识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概况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二、黑土地 黄土地

1、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教学反思: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7 第六章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

3.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4.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临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东北三省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2.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教学难点

1.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2.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回顾:根据北方地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的气候: 三大地形区: 土壤类型: 耕作类型:

农业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 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 里面的环境跟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提问:什么是白山、黑水?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2.3.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课堂活动:通过大家小组的探讨以及汇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归纳,相信大家基本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了解,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6页活动题: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教师: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学生: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提问: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穿、住等特点。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课堂小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分享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2.地形与河流:

3.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9 第二课时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板书: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阅读:阅读书本17页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学生: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展示:多媒体展示框架图,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并板书:

板书:

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提问: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展示:图6.18 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过渡: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 学生:阅读书本18页,并归纳生态问题。教师指导并板书:

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过渡: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学生: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适当给予指导并板书: 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过渡:了解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吧!展示: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教师: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板书: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

阅读:图6.20,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

师生归纳: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讲述: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对我国奉献甚大,但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对于这样的“东北现象”,国家出台了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板书:

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振兴?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课堂活动:

1、对于“活动”第1题,首先告诉学生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 题,要引导学生从铁路、水路两方面分析。总结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2、对于“活动”第2题,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图6.20,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图6.21,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表甲、乙修建铁路的可能原因。

3、对于“活动”第3题,分析的思路首先依据教材图6.22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6.20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然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教师先选择其中一个城市为案例讲解,剩下的城市由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课堂小结:同学们,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或者你可以分享你今天最大的收获。学生:分享收获或提出疑问。(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或给予解疑)※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

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教学反思: 12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的成因;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演示法。※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讲授新课]

板书:

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13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 南低秦岭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

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 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板书: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14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 南低秦岭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15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材29页活动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1.阅读图6.34说出水土流失于地表植被的关系。学生:观察图,初步了解植被覆盖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讨论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学生:判断 [讲授新课]

讲述: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通过活动分析和判断,我们简单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阅读教材28页,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请同学们小组内完成阅读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并反馈。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板书: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过渡:通过大家的合作探讨,相信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继续要探讨,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引导学生归纳水土流失的后果并板书。板书:

2.后果:①带走肥沃的土壤 ②破坏农田、村庄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河流含沙量上升,淤塞河床等 过渡:黄土高原位于黄河流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环境问题一定要寻找解决措施,请同学们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献策略,下面看哪个小组想到的策略最多。学生:思考、整理小组想法,教师巡堂并给予指导与肯定。教师:请小组发表看法,并归纳板书。板书:

四、水土保持 1.方法: 16 活动: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下面我们来阅读3、31

页活动题,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生:阅读理解

教师:凡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长期进行,相信一定有效果的,我们来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黄土高原变绿了——大规模植被建设前后对比。小结:同学们的学习也一样,需要坚持不懈的态度,努力奋发,相信一定有收获。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的学习到这里,通过板书,我们能清楚今天的知识框架,重点把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措施。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四、水土保持 1.方法: ※教学反思 : 17

第六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型:综合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北京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讲述:通过视频,我们应该清楚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区域是:北京。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板书:第六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42“北京的地形”和图6.44“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示意”,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黑板副板书)18 1.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2.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3.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4.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副板书:

1.地理位置:2地形地势:3.气候:4.河流: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总结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北京市面积1.68万km,现有人口1961.9万人(2010年)。板书:一.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板书)

纬度位置上,北京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违约,居于内陆,但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位置上,海路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2.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西北角。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板书:3.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候特征文字)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板书:4.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完成35页活动题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9 2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二.政治文化中心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40、6.41,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提问,学生回答,略。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位于平原北部边缘。

(2)北京属典型的 气候,其特点表现为、。

(3)北京的地势表现为 高,低。、、三面环山,东南方向是平原。2.判断

(1)北京三面被河北省包围,是河北省的一部分。(2)北京是个内陆城市,对外联系很不方便。(3)流经北京市的河流大多属黄河水系。

(4)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因此它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很高。3.选择

(1)北京西隔 山就到 高原()A.太行山 内蒙古高原 B.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C.太行山 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 黄土高原(2)北京的城市职能是()20 A.钢铁工业中心 B.经济发展中心 C.政治文化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

答案:1.(1)华北(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 冬夏长、春秋短(3)西北 东南 ;东北 西北 西南 ;华北 2.(1)×(2)×(3)×(4)× 3.(1)C(2)CD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一.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暖温带、半湿润区 海陆位置:居于内陆、但距离海洋较近

2.地形地势: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向东南倾斜。3.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4.河流:海河水系:最终流入渤海。二.政治文化中心

1.全国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等。2.全国文化中心:北大、清大、科学院等。3.国际交往中心: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等。21 第六章 第一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4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建都800多年,(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元、明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4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活动:请大家看图6.4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板书)。

(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

承转、提问:每个中国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续利用下去呢?(板书)

活动:请大家阅读P38建议,说说你的看法。22 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板书)板书:现代化的大都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P39课文及图6.48,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板书),如交通方便快捷(板书)、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板书)。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 年。

(2)北京旧城的格局形成于,两代,成 形。在这之前,旧城城区曾几度变迁,引起变迁的自然原因主要是。(3)未来的北京将成为一个。2.判断

(1)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历史遗留建筑很多,严重阻碍了北京的发展,应坚决拆掉。

(2)今天的北京城已一改过去的旧面貌,历史对北京的今天毫无影响。(3)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提高旅游收入,应延长营业时间,扩大游客量。

(4)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应加大工业发展的力度。答案:1.(1)3000(2)元 明 凸 水源(3)现代化大都市 2.(1)×(2)×(3)×(4)×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23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1、建城时间早

2、北京著名的历史古迹

三、现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交通发展

2、现代化都市的建设与发展 教学反思: 24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3.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分析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导入新课]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板书: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25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形成基础。

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教师指导并板书:

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 温暖湿润 水热充足:湿热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

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

过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已经认真地了解过了,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怎样的农业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板书: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1.类型:水田农业

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课堂反馈练习: 26 1.南方位于 以南、以东、濒临、; 2.主要的四大地形区:、、、; 3.气候,特征:、; 4. 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5.下列表示南方农作物的一组是:()A.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B.水稻、油菜、甘蔗、橡胶等 C.小麦、棉花、谷子、甜菜等 D.青稞、小麦、棉花、葡萄等

6.农作物收获次数的多少,与该地区生长期的长短有关。据此判断,下列地形区农作物收获次数最多的可能是()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答案:1.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海南海

2、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3、亚热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水田,水稻;甘蔗、油菜、橡胶、茶

5、B

6、C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 温暖湿润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类型:水田农业 2.作物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教学反思: 植被常绿 “红土壤”

第七章 第二节“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 …….28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板书: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

2.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血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新课讲授]

师生互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师生共同列举名城并板书。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 29

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板书)。由此转入对教材图7.19的分析。让学生读图,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并板书。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城市

教师讲述:通过图7.19,我们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

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板书)板书: 1.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课堂上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板书: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您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二.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教学反思: 31 第七章 第三节“东方明珠”—— 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第四篇:初二地理教案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1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2.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教学方法

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第二课时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第三课时

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呢?(交通)我国的交通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交通。

(板书)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板书)

一、交通运输概念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都借助什么工具呢?(让学生结合实例谈生活中的交通,引起学生探讨兴趣,活跃气氛)(学生回答)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厂里的接送专车等。

(启发思考)各种车除了拉人外,还可以拉什么呢?(拉货)能拉人拉货的工具还有哪些呢?(飞机、轮船等)日常生活中,大家观察哪些活动都要借助这些工具呢?

(自由发言)农民收粮食用拖拉机 游长江三峡坐轮船 商店进货用卡车 到外地出差坐火车

外国与中国间运包裹用飞机等(启发思考)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使人或物发生了一种改变。那么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人或物的位置随交通工具在变)(归纳总结)像这样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交通运输。(观看图片)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等。(教师说明,大家刚才提到的这些工具都是交通运输工具)放出管道运输、地铁图片,提问:管道、地铁属不属于交通运输工具呢?为什么?

(生答)属于,管道可使石油、天然气等液体或气体发生位置变化,地铁也可以运送人。(板书)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

(承转过渡)由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们知道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外出旅行、运送货物等都离不开交通。其实交通运输自古有之,只是不同的时代,运输手段不同而已。同学们都知道我国丝绸闻名世界,早在汉代,我国的丝绸就由联系东西交通、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输往中亚、波斯和罗马等地,促进了古代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提出问题)当时的人们主要利用什么方式把丝绸运出去的呢?(利用骆驼)那么今天我国同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是否仍借助骆驼呢?让我们一起关注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大家自会明白。

(板书)发展变化

(观看投影)把课本图4.1“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用多媒体打出。(提出问题)1.三个阶段的运输手段有何不同? 2.交通运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3.三个阶段的交通工具相比,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三个问题,并派代表发言,让学生评判发言最好的一组,老师给以鼓励。

(教师总结)最早,人们主要利用手提、肩挑、背扛的方式,借助人力运输各种物品;尔后,人们又利用马、牛、驴、骆驼等畜力进行运输;现在的运输则主要利用飞机、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交通运输已由原来只利用自然的原始运输工具改为利用人工制造的先进工具,且运输方式多样: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水、陆、空越来越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大多使用燃料做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排放CO2等气体,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板书)人力运输、畜力运输、现代运输

(学生讨论)那么应怎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呢?(植物造林,使用新能源等。开放式讨论,正确的予以肯定鼓励)(承转)现代交通运输工具能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人们还广泛利用它呢?它有什么优越性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资料来分析。

(观看资料)用多媒体打出以下两个资料:

(资料1)新中国成立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几天,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

(资料2)山西省地下埋藏有上千亿吨的煤炭。过去,很多煤炭开采出来运不出去。另一方面,沿海许多城市因为缺煤,工厂不能全部开工。现在,修建了专门运煤的大(同)秦(皇岛)铁路,山西的大量煤炭可以运出去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师生总结)现代交通工具的优越性 1.现代工具速度快,容量大。

2.现代工具可加强各国家、各地区间的往来。

3.现代工具的使用可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课本87页两个资料“视野宽阔的南四环路”和“六合程桥村共筑扶贫路”(提出问题)1.两个资料提到的地方经济上有何差别?(北京是经济发达城市,六合程桥村是贫穷的村庄)2.两个资料都提到了交通建设,为什么?(无论是对发达的城市,还是对偏僻的村庄而言,交通运输都是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总结)交通运输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为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都应首先发展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当之无愧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难怪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

(板书)

三、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事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活动2”:五岭县的有关情况,加深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认识。

分析步骤如下:

(读图分析)用多媒体打出A图,提问:1.五岭县的自然条件怎么样?(山地地形为主)2.五岭县有哪些自然资源?(煤炭、温泉)3.五岭县适合发展什么经济项目?(畜牧业、林业等山区的多种经营、温泉旅游、煤矿生产等)用多媒体再打出B图,提问:1.这里的基本建设有什么变化?(建筑增多,增加了公路、铁路)2.煤炭、温泉附近新建了建筑,说明这儿已发展了什么项目?(采煤业、温泉旅游业)3.新增的公路、铁路起什么作用?(便于煤的运出,便于游客和当地人的出行,带动经济的发展)(开放讨论)如果你是五岭县县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五岭县进一步发展? [新课总结] 强调交通运输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活动与探究

1.让学生分组收集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源等)查资料收集长沙、九江、武汉、无锡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料。结合起来讨论这几市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

2.查资料收集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事例,让学生间互相交流。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以下是小编带来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设置

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

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预设: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教师: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出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地图要首先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先读图名,左边这幅图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右边的图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的分布。

教师:读图的第二步是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读图例。

教师: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读图的第三步──根据问题,提取信息。

【设计意图:回顾读图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问题1)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教师: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0℃等温线,它有着重要意义: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学生回答预设: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教师:(问题2)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最高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

学生回答预设:最低气温为-28℃以下,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最高气温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

教师:(问题3)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50℃左右

教师: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国7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分布。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读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

问题1: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除了28℃等温线外,以8℃为间隔的等温线有几条?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问题2:7月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最大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问题3: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读图任务。】

讲授新课──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知道我国的温度带

教师: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学生回答预设:根据看到的每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相近呢?

学生回答预设: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既然农业生产是我们划分温度带的依据,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和代表性农产品。

学生: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识别水果产地。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与教材中的地理联系起来。】

教师:我们特别容易把温度带和热量带(地球上的五带)混在一起,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预设: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度来划分;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作物品种、作物的熟制相关。

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水果

拓展延伸:中国各个温度带的主要植被2.房屋

3.农作物及其熟制

总结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那么你知道我国降水的情况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课时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从整体看,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不均匀)(2)观察分析

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有几个数值?(如图)

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的方向有何规律?(如图)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过的地方(4)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的季节差异”图,回答问题标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如图)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在图中从南向北圈出这四个城市(如图)

总结: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早;长;晚;短;晚;早)

得出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分配不均(2)

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回答问题

该图反映的是北京降水的季节还是年际上的变化?(年际)总结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年际变化大

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影响生产和生活)3总结: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空间上: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上:季节分配不均(南方雨季长,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短,开始晚,结束早。);年际变化大

4.干湿地区

(1)划分依据:气候的干湿状况

(2)读图,有哪些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3)读图,分析:连线湿润地区------800mm以上半湿润地区------400mm~800mm半干旱地区------200mm~400mm干旱地区------200mm以下

(4)体会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建筑;2.植被;3.农业类型)

(5)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总结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课时

(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复杂多样:

(1)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指出我国的气候类型。(2)我国一些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更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3)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2.季风气候显著

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我国有几种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里?(3种;东部)

3.归纳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高原山地气候:全年低温,降水稀少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使得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所以自南向北,气温越来越低。2.海陆位置:读图完成表格(1)冬季风的影响源地风向性质影响范围冬季风亚欧大陆内部偏北风寒冷干燥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以外都受影响对气温的影响加剧北方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2)夏季风的影响源地风向性质影响范围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风温暖湿润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以东以南地区对气温的影响带来丰富降水,影响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3.地形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使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高大山地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三、课堂练习选择

1.下列我国哪个地区夏季气温最低(B)

A.黑龙江省B.青藏高原C.海南省D.吐鲁番盆地2.关于我国降水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C)B.从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递减

C.山东省降水量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

下载高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是......

    八年级地理4.1_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_教案2人教版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一课时) 郫县唐元中学 江兵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了解......

    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欣赏 评述) 单元总目标: 1通过本单元各种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通过......

    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思想品德湖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本单元课程标准依据: 4.1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

    三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他们大都活泼可爱,并且喜爱音乐,特别是唱歌与唱游,大部分学生能掌握......

    六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之声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CD、打......

    一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第一课 春天 一、教学内容: 1、 聆听《杜鹃圆舞曲》 2、 聆听《小燕子》 3、 表演《布谷》 4、 表演《小雨沙沙》 二、教学总目标: 1、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