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扬起探索求知风帆
丁恒专
富源县中安镇第一中学
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扬起探索求知风帆
富源县中安镇第一中学
丁恒专
摘要:用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智的大门,以次为动力使其保持强烈而持久的求知欲,在探索和发现中登堂入室,无疑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可行之路。本文试从设疑激趣、猜想激趣、课堂延伸激趣、生活观察激趣、创设趣味激趣等方面来探讨激发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
物理学习
激趣
设疑
猜想
延伸
观察
趣味
乐学
创新
杜威说:“如果给学生一种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使他立刻得到一种成功的意思,和好奇心的满足,他就要把所有的能力都要倾注到工作上去,母的的自身就能供给一种必要的刺激,使他自愿刻苦耐劳。”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持久而强烈的求知兴趣来源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探索和发现。兴趣的激发往往建立在对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获得成功解决的渴望心理上,从而诱使学生企图用现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在不断的心理期待和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打开心灵的闸阀,为创新新种子的播撒培育一块沃土。
一、故布疑阵,激发兴趣
兴趣是吸引注意的源泉,而问题则是思维的出发点。当代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猎取知识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设臵有吸引力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课堂将要解决的矛盾之中,他们会产生疑问,老师随之激疑,将矛盾激化,使课堂教学处设疑、激疑、答疑三部曲的旋律之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在充满乐感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
设疑激趣法又分为直接设疑和间接设疑两种方式:
(一)直接设疑引起兴趣,激发求知欲
比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三个小实验:①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分别投入水中,问:“木块为什么浮于水面而铁块则沉入水底?”学生立即答:“因为木块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②将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在投入水中。结果怎么样?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没那么轻松了,部分学生答到:“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木块的密度。”③将铁皮制成的轮船模型投入水中,轮船浮在水面,他们疑惑了,老师随之激疑:“钢铁制成万吨巨轮为什么也能浮于水面呢?”此时他们无以作答,开始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期盼老师快讲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浮于水面。如此教学,情趣丰富,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二)间接设疑揭露矛盾,提高推理能力比如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本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课堂上可巧妙的引用一首古诗:“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向学生解释诗的大意:风平浪静时,诗人乘坐在船的江中匀速行驶,他时而觉得高山走来迎接他,时而又觉得山未动,是船行。教师提出诗中的主要矛盾: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产生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臵身于“满眼**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此时他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学生答:“以自己乘坐的船。”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以什么为参照物?学生答:“以山为参照物。”诗人的两种说法虽然矛盾可是都对,因为同一物体如果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就不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老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任何事物是否也都普遍存在着相对性呢?随后他们能够举出很多非常好的实例,并解释得头头是道。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渗透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教书育人,相辅相成。
二、巧用猜想激兴趣,探索发现重能力
杨振宇说:“在所有物理和数学的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要花在猜想上。” 猜想归属于发散思维,是指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基础出发,让思想自由驰骋,冲破原有知识圈,提出许多新的猜想和设想,并把这种新思想放到实践中验证和理论上论证。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都是通过猜想实现的。近代物理学的三大实验发现(X射线、放射线、电子作为原子的组成部分),三项革命性理论(电磁辐射有波粒二象性、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都潜在着猜想的因素。例如:伽利略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同一车从相同高度的斜面上运动下来,发现小车在三个不同的水平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其中在毛巾上运动的距离最短,在棉布上运动的距离较长,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长。由此得出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最长,它的运动越接近匀速直线运动,伽利略在此基础上大胆设想,如果物体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运动时,它将沿直线匀速运动,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猜想具有多向性、探索性、冒险性、预见性、创造性等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如能恰当的渗透猜想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它蕴藏着发现学习的模式,能够高度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索、探求物理知识。猜想使思维由直线变为多维,由单一变成复杂,对培养学生潜创造力起着积极的作用,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为创造力的孕育扩展广阔的天地。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经过一系列的猜想,呈现在面前的问题较多,在现有条件下,能够用实验验证、分析的问题,力争在实验面前得到答案,把猜想变成实验课题的土壤,促使学生进行实验探索的动力。学生借助物理猜想提高了教学发现率,拓宽了解题思路,扩展了定向思维,强化了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
猜想的方法有:顺向猜想法、逆向猜想法、类比猜想法、联系猜想法。
例如,对“理想气体”这一物理模型,可用逆向猜想法,引导学生从理想气体向实际气体进行逆向反思,从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理想气体如何还原为实际气体,实际气体内能由何决定,如何研究实际气体的性质等方面进行考究、猜想。又如,电扬与重力场具有相似的属性,可引导学生由重力场的性质去猜想电场的性质。对电场力做功特征,电势的特性,电场中能力守恒等问题,可用类比猜想法去探明、理解、掌握。
猜想可不是乱猜,必须建筑在过去的一些知识上面,你过去的只是越正确、越广泛,那么猜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第二课堂展才华,延伸激趣促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要立足第一课堂,开辟第二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外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内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同学们自我意思浓厚,已经不满足那种“上课由着老师灌,自习围着习题转”的旧教学模式,最乐意按照自己的意图思维来行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借助中学生这种心理要求,因势利组织摄影组、板报组、航模组、无线电小组、家电维修小组、小制作小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充分发挥特长,取得成功,以成功激情趣,并由课外的时间反哺课堂教学。同时定期举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设计新型实验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情趣。
四、生活观察添情趣,课内学习找钥匙
兴趣的激发是由提问题这一环节实现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如,拖拉机的履带作用一定是为了减小压强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正确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首先要找出履带的特征,不象一块平板,而是有较宽的凹槽和凸起的棱角,这个特征使得拖拉机在坚硬的路面上行使时,只有棱触地;在松软的路面上行使时,棱槽同时触地,这是与别的车不同的地方,然后再利用压强公式P=F/S逐步分析,得出结论。
生活中直观有趣的物理现象不胜枚举,如:小鸟停在高压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修建水库大坝时,为什么要下宽上窄;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刻有花纹;雨后为什门会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长虹;打雷时为生么会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别人抱得起自己,而自己抱不起自己;高压锅为什么能尽快煮熟食物等等。如能有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用所学的相关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定能激起他们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实现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五、创设趣味明究理,乐学扬起求知帆
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
主地动脑探索知识奥秘,愉快第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会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讲相对运动,举第一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的子弹的真实故事;讲液体浸润、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讲浮力举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讲实深与视深,引用毛主席诗词名句:“鱼翔浅底”来例证。并从已有的内容和学生自身经验中发掘兴趣价值。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应确定每单元或每节课的兴趣目标,研究每一个知识点到底可以培养起学生什么样的兴趣,应如何培养。如:有的教师抓住初中学生喜欢猜谜语的特点,把一些物理概念编成谜语让学生猜:“势均力敌(二力平衡),秉性难移(惯性)。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信息。
激趣的落脚点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保持持久的物理学习兴趣,为物理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因势利导,妥善运用激趣方法,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要避免兴趣主义。采用的方法决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决不能只凭个人兴趣,决不能脱离教材而引起学生偏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要避免形式主义。采用的新方法应让学生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又有所收益,经过努力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强化、升华学生的兴趣,这势必带动起学生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扬起探索求知的风帆,为他们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喜欢物理学,以至于整个自然科学。
参考书目:
①《中学物理教法研究》,张仁勖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②《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第二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
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教学生动风趣,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
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
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马略特定律的时候,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
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板画,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物理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例如:两人追赶问题,通过几笔就可以把两个火柴人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忍俊不禁。这样,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浅谈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论文
浅 谈 初 中 学 生 物 理 学习兴 趣 的 激 发
朝阳市建平县蒙古族学校——方明杰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自然科学。要学好物理,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没有兴趣,那就谈不上怎样去观察、实践和思考,正如常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就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如:在教学“光现象”时,采用多媒体放出各种各样的光,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自主思索:光是怎样发出的?为什么不同物体发出的光不一样?„„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究竟。这样不用教师讲,他们就自主地互相讨论,去阅读、去探索答案,从而获得新知识。
二、指导预习、奖励式授课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想想做做”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我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问:“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要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向上的弦。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个小小的礼物,或带他们搞一些小试验、小制作,目的是抓住他们爱动手的特点,使他们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如:班上一位同学勤奋好学,就指导他做针孔照相机、利用可乐瓶做有关大气压强及浮力实验、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利用易拉罐加热后放置水中显示大气压强实验等等。最后,按层次布置作业,尽可能不伤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讲评时,把握一个度,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三、分层次提问与追问
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好一个尺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我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凸透镜聚焦于一张白纸上。“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他立刻答出 “发散”。“非常好!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能学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充分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
四、激励性评语 教师不时地在反馈内容或形式上,给出适当的评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有的同学开篇写到:“老师,作文我不会写,我只写了一下学好物理的方法及建议……”,“太好了。实质上,写方法的同时,作文也就成章,总结了方法,有了前进的方向,不也是收获吗!”还有的同学写了一篇与物理毫无关系的所谓作文:“老师,我心里有一个秘密,你能帮我吗?好多人都说我笨,我是不是真的笨的出了头,我是不是真的不行?我怎么办?我就是学不会……”我的失职,痛心之后,认真地写到:“信心是成功的一半。信心加上辛勤、汗水、科学的方法,一定会成功的。不要气馁,别灰心,我会帮你的。你知道吗?你很勤奋,也很用功,你虽然不很聪明,但你基本功很扎实。……”后来,他的成绩真的有了进步。以后,平时的作业更是注意及时地给予一些客观性评价。如:“聪明的你,为什么将作业写得这么乱,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对吗?” “好,有进步,再加把劲,加油!”可见,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评语用到物理教学中会使物理更具特色。
五、建立有助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激励机制。
其实青少年是最具有想象力,最具开拓创新的人群。而传统的师道尊严往往会扼杀创新的灵感,所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护学生乐学的热情,能使学生遇到问题不放过,遇到难题不退缩,敢想敢做。下面我介绍在讲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内容时,尝试导学结合,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一些课堂处理方法。
1、问:“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什么时候物体就会发声呢?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尽可能多的提出各种发声体。学生开始思考、讨论,最后,归纳几种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2、问:“大家提出了多种声音,很好,那么你认为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学生都愿意作更进一步的思索)
3、指着讲台问:“它发声了吗?”(学生笑)再拍一下,再问:“发声了吗?”(答:“发声”)
4、问:“刚才的实验能告诉我们什么?”(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想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产生,最后小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5、问:“声音产生了又是怎样传到人耳来的呢?”(让学生思考后再演示水波,告诉学生: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入人耳的)
6、演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发散到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联系)
回顾这段课堂教学,教师靠一个问题环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最终均是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了面临的问题,使获得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手段,从而形成了新的能力。
六、注重实验
在初中物理中,许多重要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同时,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好奇心较强。物理实验形象生动,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对实验演示往往比听教师讲课感兴趣得多,所以几乎所有学生在上课时总是盼望教师早一点做实验。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实验,并巧妙地进行演示,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我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趣横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就像“魔术”一样引人入胜,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总之,作为老师只要把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一定能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创设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所学的环境中,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索。
第四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安徽省固鎮县连站中学 刘焱 233700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 生来说是一大乐趣。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诵十遍还不一定能记得牢,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遍基本上就能较完整地讲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例如:教《密度和浮力》时,可用“辨别真假皇冠”故事引入。
3、利用悬念:讲“摩擦”时,可提一个问题,把一只大约一吨重的石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否推动它?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新奇,试图能回答其所以然。
4、制造矛盾:例如:在讲“力的合成”时,先问学生:1+1=2一定成立吗?让学生猜测。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无法对以上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的时候,便会产生急于探求新知的愿望及兴趣。
利用一题多解激发兴趣:我们知道,对于物理题,一道题目存在多种解法很常见的。比如,有些题不仅可从能量守恒方面入手,也可从动量守恒方面解答出结果;而有些题不仅可从力学方面入手,也可从电学方面解出结果。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思维、优化解题方法的有效措施。每个学生对知识的应用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掌握了一题多解之后,对学生来说更会有一种成就感。对于同一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想出一两种解法,有些同学可能想出多种解法,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解法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解法的正误,哪种解法简洁,这样对解法既正确又简洁的同学来说,他们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鼓励,成就感在心中有了充分的体现。而解法少的同学,开拓了他们的思维,有了思考问题的余地,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由此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教法激发兴趣:教师要熟悉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适时地变换教法,使学生对物理老师有崇拜感,对物理课有热情,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脱离教材而进行,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种“调味品”;a.插图。物理教材中有几百幅直观、幽默的插图。如冷水烧开水、飞行员抓子弹、海市蜃楼等,它把各种奇特的物理现象、自然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引发其学习的兴趣。b.阅读材料,教材上编选了一些物理史上的轶闻趣事,象牛顿吃鸡、安培追“黑板”等,利用这些材料可进行思想教育和学法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c.知识内在的趣味性,象光学中的成像、大气压与液体的沸点、美妙的磁感线、勤俭的电磁继电器等神奇内容本身无不对学生产生极强的诱惑力。d、善于利用学生想得到表扬的心理:鼓励学生去观察、动手实验,记录各种现象、数据、发掘出有待探索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思维提供依据。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快感,学生会在高兴的气氛中把所学物理这一艰苦的智力活动由好奇、趣味转化为喜好、热爱、追求,自觉地探索,并让优生带差生,进行互帮配合,使优生“飞”起来,中等生“跳”起来,后进生跟上来,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物理美学激发兴趣:物理科学美主要包括:
1、物理学内容体现形式美,即物理结构和运动形式上的对称美,物理理论体系的简洁和谐美;
2、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美,即研究方法体现了形象和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辨证统一,是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的;
3、物理学发展趋势美,它包括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个求真、求美、求和谐的过程。例如,物理科学的对称美:物体在竖直上抛运动时上升和下降的时空对称;点电荷周围电场分布的球面对称;正电和负电;电场和磁场、粒子和反粒子等各种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处处向人们展示着物理学的对称美。物理世界的美不仅体现在对称上,更是形式的和谐统一,处处闪耀着科学思想的光芒。牛顿力学统一了地上和天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被后人誉为人类科学殿堂中一座“雄伟的建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许多科学家赞为“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观的┉┉被人远远的伟大的艺术品”;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统一了电现象、磁现象和光现象;而正是法拉 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利用探究法教学,将物理学上一些重大发现的历程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样,我们就能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并不断发展学生学习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学习《牛顿
第五篇: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应该创设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内和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活动形式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一种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芬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瑞士现代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却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低,因此,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他学”到“他要学”。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学会使用是最终目的,因此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参与到英语教育过程中,使用进而掌握英语就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处农村中学,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宿生,因此只依靠学生们自己平时搜集,开创一些活动形式就是不现实的了,因此就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利用绝大部分的在校时间,通过课上和课下创设的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快乐。我们于2007年申请了“创新多种活动方式,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并与2008年开始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我校的英语教师能找到更多的有效途径,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参与,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能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同学们使用英语的频率和效果;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为学生今后成功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和积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生因年龄特征的因素,学习兴趣也不是稳定的,持久不变的。一旦失去兴趣,厌烦情绪就会随之而来。开创多种活动形式,就成了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著名的英语教学法专家Mr.West所说的 “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 “学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会学”。因此,无论课堂上下,还是校园内外,都尽量形成一种说英语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说英语,进而学会使用英语,这是我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其中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兴趣能产生动力,情感能激发兴趣。”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1.课堂教学是提高英语教学成绩的主阵地
初中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应该是我们教学考虑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情景教学是使知识与情感交流畅通无阻,直接提高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引起学生,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景,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语法、词汇、句型结构和日常生活中语言的真实表达来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类操练来认知巩固知识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主阵地。因为农村中学的教育条件和设施是有限的:教室里没有电脑、幻灯机等教学设备,更谈不上语音室、语言实验室等,学生大都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缺乏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没有较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因而,农村中学的学生缺乏听力训练及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同学们只有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和与同学们的配合,才能是自己的英语成绩和使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们对英语感兴趣与否与课堂上教师预设的一些任务,设计的一些活动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实践证明:以一种或两种形式为主,辅之以其它形式教学,效果较好,而长时间地采用一种形式教学,会给学生造成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抑制。因此,我们下大力气结合学校提出的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着力对“课堂导入,课堂操练和作业设置”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这三个环节入手,对这些环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记忆的能力。
2.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必要延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身处改革一线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角色,调整教学策略;还要求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和整合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教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通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如果英语学习通过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那么学生就能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学生的参与意识随之不断增强,交流方式也将由课内活动的单、双向交流,转为多向交流的方式。课外活动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口语脱口秀、演讲比赛、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生活Party都可适时地引入英语教学。
另外,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有其独特的意义:(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2)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3)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克服了学科课程割裂知识的弊端(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有关“手抄报,英语脱口秀和作文”比赛,在活动中渗透英语文化,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实践经验证明:采用生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初学英语的同学,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良机,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上课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基本上靠上课完成。因此,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时间里,如何安排好教学步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始至终地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淡无奇、呆板无味的教学方法只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积极地发掘自我,尽情地、自然地、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能力。同时,提高我校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课余时间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学英语的氛围,学生在交流中,寻找差距,不断自我鞭策,相互激励。通过一些可行的课外活动游戏,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乐在其中”,为他们今后的英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规律的认
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学生一旦体验到学生的成功,其动力就会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有时自己是觉察不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加发愤的学习,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对这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五)重视情感,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学生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中,心情舒畅,才能使已有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一).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二).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途径:
——课内:创设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情景导入 2.课堂操练活动 3.兴趣作业的设置
4.日积月累,稳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课外: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多种活动形式 1.手抄报比赛
2.“英语脱口秀”比赛 3.作文比赛 4.我行我秀 5.图解美文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和谈话,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适合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4.逆向培植法:据学情调查资料,在班级中把学生按兴趣强弱搭配编入各学习兴趣小组。比如,学习小组每天考两个单词,成绩中等的学生人小组长,这样调动了中等生的学习热情。
5.活动强化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读书角、猜谜、小品表演、竞赛、办手抄报、才艺大比拼、脱口秀、英语作文比赛,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增强参与意识。
6.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7.理论联系实际法:收集和学习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和经验文章,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
七、研究过程
结合我校和英语课题组的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
本阶段主要是进行课题前期准备和开题工作。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题组的开题仪式和实验教师的技能培训;(2)草拟、修改、形成研究方案;
(3)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并展开工作;
2.第二阶段:自我剖析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1)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摸清学生学习英语的真实状况。(2)教师根据问卷情况,写出反思体会。
3.第三阶段:学习新理念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本阶段主要是通过聆听专家讲座、自己阅读专业书籍、建立教育教学博客等方式学习新理念,为课题的实践奠定初步的思想基础。
4.第四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4月)
(1)“课堂情景导入”小课题研究和举办手抄报比赛(2008年10月-2009年4月)
(2)“课堂活动设计”小课题研究和举办“英语脱口秀”比赛(2009年4月-2009年12月)
(3)“作业的有效设计”小课题研究和举办作文比赛(2009年12月-2010年6月)
(4)“图解美文小课题”研究(2010年3月-2010年5月)
5、第五阶段:经验总结,成果推广(2010年8月---10月)(1)教师撰写课题研究体会。
(2)对课题及实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写出书面报告。(3)准备资料,申请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