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课实例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
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1.教学结构是否清晰 2.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3.学生参与是否活跃 4.老师教态是否自如 5.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示例:
注重发挥好教师的及时评价作用,通过教师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强烈的启迪性、热切的鼓励性和精当的指导性。同时又落实好学生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为学而教,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解读文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两位教师都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能很好的驾驭课堂,教态庄重自然负有感染力,师生情感十分融洽,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又精当简练,有启发性。能熟练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做到用多媒体而不畏多媒体,演示的能容和时机紧扣住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如讲授《苏州园林》中通过展示实际图例,使学生对“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教学思路设计能紧扣教学实际内容,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结构安排上看,时间分配较合理,密度适中,模块之间的过渡自然,做到环环相扣。如教师在讲完苏州园林大处注重四个布局后,问学生“完美的图画”中“完美”含义是什么,是否做到“注重四个布局”就完美了?从而很顺利地过渡到园林的局部地方如角落、门窗、色彩等方面也做到了完美。
从教学效果来看,两节课教学效率较高,课堂教学容量较大,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讨论气氛亦较热烈,教师既注重了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又注重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和培养,如《都市精灵》执教者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学生了解了到人要和自然和睦相处之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课后同学们去观察一下,随着新区西部开发,我们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拟几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整体上感觉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提出几点思考,与在座的各位同行探讨商榷:
1、感觉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对于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化,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住,并使之得以充分燃烧。
2、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文本的时间不是太充足。教师有时多次的催促学生,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3、课堂上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同所有公开课一样,教师一味的追求课堂的喧闹,充塞语文课堂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七嘴八舌的讨论声,热情四射的演讲声,而忽视了学生思考问题时的宁静的美丽,沉思的美丽。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我个人以为缺少了倾听,缺少了沉思的语文课堂不能说是完美的课堂,4、教师所设计的一些问题虽能紧扣住文本,但是显得较零散,没有一个能起着串起全文的好的问题,问题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5、教师赋予一节语文课的教化功能太多,感觉上目前绝大部分语文公开课都有一种非语文的语文课现象。
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阅读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阅读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以及文章的体裁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采用哪些方法,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通常,传统的老师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好不好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也就是课堂热闹就是好课。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有的老师在讲读完《甜甜的泥土》(笔者要举例论述)要让写信给王小亮。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对写作特色的正确品悟。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笔者举例论述)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淡化结构、层次教学,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如《社戏》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笔者举例论述)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评出教师设计的衔接语言。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主读书”“自主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活动(包括讨论)。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第二篇:说课实例
说课的方法技巧(转)2009-04-26 17:591 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人员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说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几年各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而言,摸不透“说课”时应该“说”什么,怎么“说”。而由于说课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的,所以只见讲者心急如焚“超速行驶”,说、说、说;听者云里雾里都跟不上趟。这样的说课,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说课,现就说课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
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误区之四:“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作者:hbpsygl 2008-10-28 16:45回复此发言
------------------2 回复: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说课”的基本内容。
数学说课是数学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数学课的优化。备好课是说课的前提,而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数学说课,要向同行说什么?我认为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说教材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从其知识内容到编排形式,都会构成一个系统。要说出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就需要明确本课题或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认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三是课时教学的任务,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把这四点结合在一起统盘考虑,再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说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搭配,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此外,在以上“说教材”的常规内容基础中,我们可以增添教师的个人思维亮点。例如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调整以及对教材另类处理的设计思路。
2、说教法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例如,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的手段和理由;为处理某个习题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等。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别”的原则。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3、说学法
说学法不能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这一层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将成为我们所有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要说好学法,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新摆正师生的位置。要改变陈旧的师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面部表情呆板、“我讲你听”,学者在下面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其次,要注意对某方法指导过程的阐述,如教师是通过怎样的情景设计,学生在怎样的活动中,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出何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作者:hbpsygl 2008-10-28 16:46回复此发言
------------------3 回复: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4、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基本内涵是课堂结构,从教师的整个说课过程来说,应该是精华、高潮所在。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三、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说“准”教材;
2、说“明”教法;
3、说“会”学法;
4、说“清”教学意图;
5、说“清”练习层次。
四、说课的基本原则
按照现代教学观和方法论,成功的说课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
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过程。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因为没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只知道做什么,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永远是经验型的教学,只能是高耗低效的。因此,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2、客观再现,具有可操作性
说课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不能故弄玄虚,故作艰深,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哪怕是并非科学、完整的做法和想法,也要如实地说出来。引起听者的思考,通过相互切磋,形成共识,进而完善说者的教学设计。
说课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说课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说课仅仅是为说而说,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那就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花架子”,使说课流于形式。
3、不拘形式,富有灵活性
说课可以针对某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也可以围绕某一单元、某一章节展开;可以同时说出目标的确定、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进行程序的全部内容,也可只篇二:说课实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是教师教育学院小教语文组的······。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下长大的,亲切的鼓励是爱,严厉的批评也是爱。我今天要说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和一位慈祥的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题目叫作《“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讲述了美国作家巴迪童年时,父母对他写的诗作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年后他感悟到这两种评价都是父母对他的爱。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文中对父与子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刻画更是生动传神。本文编入人教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本组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学习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学习品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词句,并以巴迪成长的经历启发学生懂得体会父母表达爱心的不同方式。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类似的歌颂亲情的课文,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第二叛逆期,对父母之爱的某些表达方式可能不能理解。编写本文是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知道正面的鼓励是爱,侧面的警告也是爱。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糟糕、腼腆”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父母之爱的两种表达方式。
4、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写你所体会到的父母之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我从心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的含义。
难点:交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到的父母之爱。
二、说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做到会学。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读书正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则应该以教学对话组织和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达成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需要有效的方法来支持,而方法的运用又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下面重点阐述教学过程。
预设如下四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揭题设疑,唤醒爱。以谈话导入,解释课题,请学生猜猜哪句话是父亲说的,哪句话是母亲说的,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从而将学生带进文本,也为整堂课奠定情感基调。
导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被激发,在此基础上开始我的第二步:
(二)初读课文,感知爱。
这一板块,自主学习生字词,并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此带动学生对全文的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父母之爱。
此时,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定的兴奋、活跃,紧接着就进入我的第三步:
(三)自主探究,体验爱。
这是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
围绕找出的中心句“我从心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从童年故事与长大后的感悟两个板块展开教学,因为是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童年故事这一块,让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与小组交流,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有不同的看法。找出重点句读读。
然后根据学生反馈,深入教学重点。
接着,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写出在听到父亲的评价后的心理活动,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读写结合,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升华的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这一步,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抓住文章的中心。通过自主读书与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学会一种方法和能力,远比灌输来的更重要。
到这里,重难点问题解决了,接着就是情感的输出。
(四)拓展延伸,沉淀爱。
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对比课文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父爱,他们一样伟大。最后,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设计有:
1、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与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的父爱,母爱:
(其意图是围绕单元专题,创设亲子交流氛围,以爱育爱,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一个“爱”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文字中蕴含的父母深情,以书中之爱点燃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谢谢!时间: 8分多篇三:说课,教案范例
备考附件:优秀说课稿
《酿》—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应聘小学语文的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酿》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酿》是九年义务教育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意见的品格。这篇课文讲的是诚信的故事,使人们懂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培养学生学生良好的品格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在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之上,现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初步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诵、碟、橡等十个生字;会写酿、耷、朗、诵等16个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酝酿、肃穆等词语。理解刘东东和他的语文老师围绕酿字发生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以读促悟,提高品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真诚坦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二、说学情
从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从学生的基础能力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本课所描写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这正是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学中可以通过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新课要求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所以在本课的教法上,我主要采用阅读指导法及启发提问法。由于本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因此,主要以读为主,教师穿插提问,把握整个教学内容,学生边读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说学法
至于学法,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朗读体会法,自主探究法等。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诚信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直接在黑板上书写本课的课题酿,然后让学生读课题。学生读完课题之后,我给学生强调字音,并让学生给酿字组词。然后我提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由于课文的题目比较特别,由这样的问题入手,更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生字词问题,第二个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书写,较难词语的理解,如强调:诵、肃是平舌音,焕、酝、练是前鼻韵母;酿、橡、朗、诵是后鼻韵母。这样学生即可在本课时完成对生字词音形义的掌握。
在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之后,我让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围绕着 酿,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学生默读完成之后,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来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在这里,我会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积极发言。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把握,所以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对于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小学生刘东东课上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读音后,害怕老师会生气,结果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意见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解决文章主要内容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讨论围绕酿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几个层次来描写的,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发言:本文主要是从两个层次来描写。第一层次讲述了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后,立即提出来。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由此,他感到很苦恼。第二层次描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读错了,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理清文章的层次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文章做好铺垫。
(三)升华提升,小结文章
在了解内容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的点拨启示,最后总结出,本文主要歌颂了诚信的品质。从而完成本文的小结,同时也为下节课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熟读课文,划出自己疑问,简单地加以批注,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认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再一次走进课文,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板书设计
酿
生字词:诵、焕、酝、耷拉、朗诵„„
刘东东指出老师读错字音
主要内容:
老师承认错误感谢刘东东
本课时板书我主要呈现本文的生字词以及文章的主要层次,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月光曲》教案
一、课题:月光曲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第三篇:中学地理学科特点与评课实例分析
中学地理学科特点与评课实例分析
李功爱
一、中学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我国的地理学科过去在许多方面仿承苏联的体系,侧重于地理学的自然属性方面,地理学科是属于自然科学体系的。大学的地理院系是属于理科的,地理研究所是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设有地学部。
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具有“理科”的传统,明显不同于欧美中学地理课程的特点。欧美的中学地理课程多从属于“社会”学科,过去也没有单独的地理课程标准。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单独制定了国家地理标准或者国家地理教学文件,增加了地理课时、强化了地理课程。有的国家已经将地理课程从“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必修课程。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学标准是将中学地理课程单独设立为课程的。上海的中学课程标准虽然把地理课程纳入“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但是仍然将地理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在初中阶段(6-8年级)设置必修的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共146课时,主要内容有景观、地图、世界、中国、省区、乡土地理等;在高中阶段(10-12年级)设置必修的基础型课程(102课时)6学分(主要内容有宇宙、地理环境、地理信息技术)、选修的拓展型课程6学分。
从中国地理学的传统和中学地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看,中学地理学科虽然可以归为“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但是它的自然科学的属性仍然是客观存在的。
中学地理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兼“文科”教师与“理科”于一身,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偏重。因此,中学地理学科依然具有地理学本身固有的“综合性”特点。
中学地理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前有一段时间,我国的小学、中学每年、每周都有地理课程,客观上帮助了中国许多志士仁人打开眼界,了解了中国的积弱和世界的进步。解放后有一段时间,我国初中、高中各年级每周都安排两节地理课时,使得新中国的知识青年了解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基本格局,是有利于当时开发资源、建设祖国需要的。根据国家和上海市颁布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地理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的过程,是使中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手段的基础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念、地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中学地 1 理学科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的“精深版”或者“缩略版”,而是具有适合青少年中学生的“基础性”。
由于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仅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就有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从属于一个单独的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但是地理学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学地理学科又具有“博物性”的特点。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中学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应的地图册、练习册。在教学过程中,读地图、用地图往往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所以,中学地理学科还具有通过地图、地球仪、虚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等表现出来的“空间性”。
二、中学地理教学的新理念
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是受到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制约的。1988年以前,全国统一遵循《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应用全日制中学地理课本,也就是全国实行统一的 “一纲一本”。1988年以后,开始了“一纲多本”的改革,后来发展到目前“多纲多本”的改革试验局面。上海市从1988年开始进行“一期课改”,1998年进行“二期课改”的探索。1999年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实推出《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学地理学科二期课改的目标、任务、突破口、策略与措施等。
21世纪初,国家教委公布了国家的中学地理标准。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部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实际上,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新理念与国际地理教育的趋势是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草案),对地理教育提出了若干共识。主要的共识有: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关注到: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忽略了地理教育;认识 2 到:地理教学通常缺乏组织结构和逻辑上的紧凑性;牢记:范围在缩小的世界需要一种不断增强的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在广大范围上就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宣布:为改变许多国家通常已经证实的地理文盲现象而作好准备;意识到:地理教育能够成为资料准确、合格、有趣而快乐的学科;期待着:具备地理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和成年人的完整教育。在这个地理教育宪章中,也提出了若干新的地理教育理念:地理教育将为培养文字、数量和图表方面的能力作出贡献,同时为培养个人品格和社会能力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有关空间方面的能力作出贡献;地理教育主要是国际教育和环境教育;地理学科必须是独立学科而且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在中学阶段,不能忽视直接的亲身经验,应该强调面向未来和全球空间观念,要尽一切努力和教育能力来克服知识与行为的脱离。
200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提出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新理念: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可以看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新理念与国家的中学地理标准提出的理念是大体一致的。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也已经注意自觉地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也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
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就是努力改变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方法的倾向,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积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能力。
关注贴近学生的地理,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自身经验出发,发现、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
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与应用,还要积极进行校内校外的地理观测、试验、考察、调查等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就是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地理事实、地理空间、地理演化过程,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中学地理学科评课案例分析
1. 评课堂教学片断的案例:
2007年11月22日下午,川沙中学华夏西校张美君老师在上《日本》一课介绍日本文化时,大屏幕展现了张老师事先收集的日本某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龙飞凤舞,遒劲有力。
张老师身体侧转向大屏幕,正欲介绍该书法的“金木水火土”几个字,眼角瞄到墙壁上挂的一幅学生书法:朱熹诗词一首,落款为:雨霏。
张老师眼睛一亮。
墙上有一幅书法。雨霏书,雨霏。是蔡雨霏吗?(学生回应:是蔡雨霏)蔡雨霏,这墙上的书法是你写的?
蔡雨霏站起来回答道:是的。
你是学书法的,你看大屏幕上的书法好吗?
好的。
你看得出这是日本人写的吗?
看不出。
你认得出这几个字吗?第一行,最上面的字?
认得出。
蔡雨霏和班级的同学一起随着张老师的教棒移动念道:月,火,水,木,金,火,日。
教师:日本和我国关系很深啊,很近啊,所以我们经常用一衣……(教师停顿,学生呼应:带水)“一衣带水”这个词来形容两国的距离。
短短的一两分钟,蔡雨霏的神态是多种多样的:惊愕、羞涩、自然、兴奋、高兴。
蔡雨霏的同学们的表情也是多彩的,从一般性的回应(是蔡雨霏)到众口一词的呼应(齐念:月,火,水,木,金,火,日)。
课后,我将蔡雨霏同学叫来,将她和她的书法拍了下来。
课后,我将这一细节回味良久。
人们常说,教师是教书匠,是孰能生巧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园丁,是培养祖国树木花朵的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是照亮孩子前进道路的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爱心的工作,是成为班内所有孩子的良师益友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耐心的工作,是将人类文化遗产反哺给孩子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创意的工作,是交给学生走向未来本领的工作。
赞美的词语很多,说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很高、很多。
真的,要做一个好教师,要求很高、很多。需要有知识、能力、爱心、书法,等等,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做中小学教师工作是体会不到中小学教师的另一种特点的:发现课堂即时情况、迅速判断或决断、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教学所用的资源。这就是教学智慧,这就是教学机智,这需要功底、经验、灵敏、胸有成竹,有时还需要有天性。
以上评课为教研员听课以后所写,题目叫《教师的智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评课人如何抓住教学中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从发现墙上的书法到全班读日本诗句这一过程予以详细记录,不但有对话,还有场景和神态的纪录,读来如同在课堂里一样。但是,评课人不是简单地做个课堂记录,就事论事,而是对教师渗透其中的教育、教学,提升到如何利用生成资源和发挥教学智慧的高度,使执教者、听课者在如何做一个好教师方面有所思索。
2.评课堂教学特点的案例
《一堂真课、一堂好课》
2007年12月6日上午,陆行中学李侠老师在浦东新区“教学展示周”期间的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十一中的寒潮,采用了学生小组“汇报”的教学方式。
第一、李侠 老师的课中的“小组汇报”不是为这堂“公开课”专设的,而是为所有班级教学所需的。李侠 老师在上寒潮这一课题时,事先在所有的班级中都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所有的学生提出自己对寒潮这一课题的所欲探究的问题。然后李侠 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分析,将学生的提问集中起来归类,挑选出“中国的寒潮标准”、“中国的寒潮源地”、“中国的寒潮路径”、“为什么云贵高原西南部和青藏高原没有寒潮”、“南半球有没有寒潮”等问题再反馈给各班各小组进行资料收集、举证分析。这样的预习、提问、归纳、反馈是教师对所有班级全体学生公平对待、精心备课的反映。
第二、学生是真研究、真汇报的。这堂公开课学生小组汇报的深度广度是我们听课者没有想到的,有些问题我们自己也没有注意过,比如“南半球有没有寒潮”?据李侠 老师课后讨论时告诉我们,原来她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把握,但是觉得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不但视角延伸看到了南半球,还思维拓展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从网络上搜索“南半球,寒潮”几乎没有答案。后来换个思路,学生从南半球最南的国家查起,查 “南非,寒潮”、“智利,寒朝”等,最后查到了依据,证实了“南半球有寒潮”这个事实。对于“为什么云贵高原西南部和青藏高原没有寒潮”这个问题,一般只知道青藏高原高寒潮不易入侵,而研究小组的同学查到了主要原因是冷空气的厚度一般在3500米以下,冷空气的厚度低于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答案,是学生的快乐,也是老师的快乐!师生在地理学习上获得共鸣,是难得的!据班主任和其他 老师说,学生对完成你们的地理课研究任务很积极的,很开心的。
第三、李侠 老师是在“上课”而不是“报幕”。寒潮这一课题既然是新课,教师就要给学生以新知识。李侠 老师上课伊始是一段高气压、低气压、气旋、反气旋的复习与新知识。在学习台风是强烈的热带气旋时,还用解放军报的一段关于黄海12级大风的文字报道补充了“温带气旋”也会造成自然灾害,使学生感到闻所未闻的紧张气氛,为后面“学生汇报”冬季反气旋造成寒潮进 行了烘托。在学生小组汇报后,李侠 老师进行了质疑:南半球的寒潮发源地在哪里?寒潮难道一无是处吗?寒冷的天气,对培养男子汉的体格、气质有没有影响?对学生语焉不详的表述,李侠老师也进行了补充。
参加课后评课的老师都说,这堂课真是一堂好课、一堂没有排练过的真课。看得出来,这段评课文字是在评课会议后写的,而且结尾用参加课后评课的老师的话来说这堂课真是一堂好课、一堂真课,既概括了大家的意见、又用大家的意见印证了自己的看法,使得这个评课意见体现了民主。这个评课意见还写了自己原来对小组汇报形式的看法,有三条。听完课后,又写了三条,后三条而且有理有据,使人感到评课者也在讲真话。从旧三条到新三条,评课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转变了一些态度、获得一些新见解。这样把自己结合起来的教学点评,更加突出了执教教师这堂课的教学特点,同时把自己原来的“不以为然”写出来,也可以使得执教者、其他听课者有所思索,不要滥用小组汇报。3.对全课进行分析的案例
上海市市西中学方秀红老师执教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教材《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实录(有删节):
教师:“好!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发展的一些知识。那么对于世界人口的发展,我们的这个概念很清楚,世界人口可谓是(学生男、女共同抬头看向屏幕)激增,特别是进入21,20世纪以来“人口爆炸”。1990年,这个10月份就达到了60亿人口日,但是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我们同学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那它是不是世界不同的国家人口发展的状况会都是一样的?肯定脑子当中会想这个问题,那我们先来看两则新闻。”(00:01:05)
【点评:从回忆“人口爆炸”的旧知到导入学生的疑问,节奏明快、思路清晰】 教师:“有这么一则新闻讲法国的,如果是一个“准妈妈”,她自少拥有16周的强制性的带薪产假,其工作必须做得到安全保证。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妈妈,在一年内可以获得每月1000欧元的津贴。从这个新闻我们很显然看出法国对生育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男、女):“鼓励!”
教师:那这个我们新闻看出印度对人口生育是什么样的态度?” 学生男:“抑制~”
(学生男、女思考中,感觉很难回答)
教师:“总归想办法是什么——要控制它。哎,这两则新闻我们看世界不同的国家,对待生育的政策一样哇?” 学生(男、女):“不一样。”
教师:“不一样的。那这里头我们可以看出可能不同的国家它面临的人口发展的状况不一样,那面对的问题不一样,采取的政策就不一样。所以,今天我们接下 来来了解世界在人口不断的发展的当中,到底各个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怎么样?那采取的对策是怎么样?”
(00:02:43)
【点评:两则新闻,两类国家,两种政策,学生有了共鸣,为下面进入教学高潮铺路搭桥】
教师:“那么我们研究人口问题,往往会用这个人口金字塔图。因为金字塔图我们同学看这个当中,它有几个信息:一个我们一看,纵坐标是年龄、横坐标是各个年龄段占总人口的比例。所以,这个就可以通过人口金字塔图看出一个国家的什么?
学生男:“年龄~?”
教师:“人口的年龄~~~构成,左边是男的,右边是女的(金字塔图)。又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人口的什么构成?” 教师、学生(男、女): “性别构成!”
教师:那这幅图(指着丙图和乙图)跟这幅图就不一样。我们看乙图相对是什么?各个年龄段比例都什么~~相差不是很大,所以这种人口呢发展的状况一般是什么~比较平稳的或者禁止行的,是哇!好这幅图底座是往里收的,说明将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
老师、学生:(异口同声)“减少的。”(00:05:08)
【点评:阅读人口金字塔图是本课的技能要求,方老师在与学生亲切的问答中燃起了学生“异口同声”的热情】
教师:德国的老年人口比例约占总人口的20.5%,而肯尼亚约占4.8%。那底下少年人口的比重,德国是约占14.7%,而肯尼亚是要占到46.8%,这个都读的出来。那我下面就请同学根据这两幅金字塔图的对比,以及读出来的两段人口的这么一个比例。你们讨论分析看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各自是怎么样,那么采取的人口政策又可能是怎么样?我们前后四位同学讨论一下,花两分钟的时间~我们来分析一下。”
(同学们开始激烈的讨论中,老师在黑板上写内容或时不时的下来听听他们的讨论,并在一旁指点)(00:7:20)
【点评:讨论议题、讨论方式、讨论要求很明确,而且老师还有参与和记录】 教师:我们通过这个图表,我们来把刚才的思考我们来分享一下啊!哪个同学愿意来~?很好,你说说看。”
(学生男主动起身回答)
学生男:“德国的那张图我们可以看到那个部分是比较尖的嘛,那么就说明他们就是那、那里的那个……” 教师:
学生男:“就是说他们那个儿童数量是比较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以后……” 教师:
学生男:“呃~会收缩。然后他们的劳动力会减弱……” 教师:
学生男:“呃~呃~下降。” 教师:
(学生男支支唔唔)
学生男:“然后我认为可以、那个改变的方法就是,一种“光荣妈妈”的活动,那么通过这个活动使它的人口数量增长……”
教师:“换句话,把我们的光荣妈妈移到德国对哇~让他们也用这个“光荣妈妈”的政策来引导更多的……” 学生男:“生、生产…”
教师:“生育,不能讲生产的(笑着说),好~请坐!”(全班哄堂大笑)
【点评:男生疙疙瘩瘩的回答,方老师连珠炮般的质疑、提示、纠错,反映了真实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思维状况。难得的“哄堂大笑”,令人浮想课堂的愉悦、师生的融洽】 教师:
教师、学生:(同口)“负增长”。教师:
学生(男、女):(轻声)“老~~~~~老龄…..” 教师:
学生男:“接受移民。” 教师:
学生男:“我想肯尼亚就作为发展中国家,它的增长速度肯定是非常快的,然后,也是出现的问题将会是低龄化的,因为它的这个儿童比较多,然后国家的生活质量下降。因为他们大家都去抚育那些儿童,那么大家的生活质量就比较低,而儿童较多的话,没有太多人工作,那么经济发展也会缓慢。然后我想他们……” 教师:
学生男:“因为那时候也许他们抢着工作,那么工作就不足以支持那么多人去……”
教师:
学生男:“就业…” 教师:
学生男:“因为它人口小嘛,儿童的人口多,那么它就减不下来,今后还要多,还要多。” 教师:
学生男:“18。教师:
学生(男、女):“老龄化的……”
教师:
【点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流畅自然。】
教师:这底下是1949年—1982年这一段是中国人口飞速增长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走过弯路,如果能够听从一个历史人物,大家看,哎~要是能够听从马寅初他在1957年就提出来了,中国发展人口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会反过来妨碍经济的发展的,所以他提出要控制人口,叫《新人口论》。这是跟西方的一个马尔萨斯不同的人口论,那我们就叫它新人口论。结果遭到批判。所以“错批一个人,多生出来好几亿人。”但是批判的时候,总理想爱护他,保护他。保护他就是你认一个错,就是说自己观点错了,那就可以没问题了。不批判的,但是他说了一句话:“吾爱吾友,但吾更爱真理。”所以这种对科学的一种追求,这种对人生的态度,我想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
但是其实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到后来,我们国家的领导也意识到了人口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所以70年代开始提倡计划生育,82年这个计划生育就作为了我们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大家是不是可以看出82年以前的金字塔图根据什么型国家的特点……” 学生(男、女):“发展中国家”。
教师:这是中国的、这个是德国的、这个是肯尼亚的。你分析看看中国的人口国情到底是怎么样的?来,请大家看图也可以相互议论一下。”(同学们又一次开始激烈的讨论)
【点评:关于马寅初先生的即兴发挥娓娓动听,学生若有所思,也为参加讨论打开了言路】(00:22:13)(大段删节)
【点评:从外国到中国,从历史到现实,从现在到将来,旁征博引有理有据】(00:30:28)
9(学生男走上讲台)
学生男:“这个就是那个石门二路街道人口年龄构成图计划调查。这个就是人口年龄构成:0—14岁人口占了10.82%,然后15—64岁占了人口70.86%,而65岁以上的人口就占了18.32%。这是人口的饼状图…..” 教师:“它把它做成饼状图,看得更直观…”
学生男:“这个就是老年人那个占的比例,然后就是人口的年龄构成和老年人比重会继续加大,就是会对我们的社会有一定影响。然后它变化有三个:一个是目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增长率会长期的延续下去;第二个就是因为会有一些就是说新的人迁进取,所以导致它的老年人比例会在2005年后会有所下降。但是这只不过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世界这个,呃不是世界,是中国的老年人口会更加的上去。” 教师:(删去)
【点评:学生的调查引起了教师的共鸣。也许是年龄的关系,老师比学生更感受到老龄化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的幸福与苦恼,说来也更加情深意切。】 教师:我们看中国的人口素质的问题。这幅图,饼状图反应:中国人口的文化构成,你看以什么样的人为主,~~~哎!初中以下的人为主。
(删节)学生的素质,彻底在下降,什么问题都很多。因为身体素体是基础,所以我才特地讲一下,这个有的同学对今年中招有一个新的政策,那把什么纳进去~~”
学生(男、女):“体育~~~”
教师:“体育纳入招生当中那个~~必须要测试的,有人就不同意啊~什么都考试。其实考试的目的加进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这句话:能够同学把一种锻炼提高自己的素质养成什么~习惯,那大家都能够热爱锻炼,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
所以我们讲对于我国的人口国情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中国的人口政策,大家来看一看,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要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什么~人力资本的强国。那对我们中国的国情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点评:到底是老师,看问题全面,讨论人口素质把学生关心的中考加试体育的话题引进来,不是只谈文化素质而是加上了身体素质,使得学生对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人口政策的理解更为全面。】(00:39:45)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共同探讨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对全国、全世界有一个把握。觉得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自己有一个期待。我们这一批人都是被计划出来的。这个计划出来的我的理解应该是天使把我们选择了以后送到这个世界上来。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关键的要努力不断 10 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造福自己的幸福人生,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好,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00:40:27)
【点评:期待,计划,天使,积极的人生态度,造福,贡献,一连串的词语,概括了本课教学内容,同时又有人生哲理的思考。真是不一般的课堂小结。】
【全课总结性点评:方老师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五篇《人口》中专题16《人口增长》的第二课时。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专题16有5个小标题内容以及7个专栏,教材中并没有《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这一标题。教材第五篇专题18人口素质有两个标题内容和两个专栏。方老师对这两个专题的内容进行了组合,用《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课题概括了专题16中除小标题人口增长过程和人口爆炸专栏以外的4个标题以及6个专栏的内容,表现了她把握全局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得教学内容更能在逻辑上被学生理解,使得学生更容易抓住关键进行地理思维或者演绎。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国家对人口金字塔图进行判读,使得学生对世界、我国、上海的人口问题的认识更加有理有据,不但培养了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人口结构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方老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联系实际、亲和热情的言语,鼓动了学生讨论、互动的积极性,也给学生感染和思考。】
这个案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教学过程中某一片段、或者某一点的点评,一部分是对全课的评析。很显然,前一部分的点评文字简洁,寥寥数语。后一部分有点象写评价。但是,从课堂实录的文字可以看出,点评和评语是对“课”的评析,而不是教学设计的评析。对“课”的评析,应该建立在课的基础上,结合“课”的实际,进行剖析或者提升。
四、中学地理学科评课的关注点
上海市推行二期课改以后,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已经建立了课改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上的变化,也体现在听课评课的关注点上。
评课者首先关注的是:教学设计有没有考虑三维目标?教学效果又没有达到三维目标?
同时关注的是:教学内容是不是符合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教学过程是不是反映了学生发展为本?
如果执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新理念”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不足,评课者往往是会首先予以评析的。
但是,在具体观察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具体评析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时候,评课者往往也是关注细节、然后“以小见大”的。评课者很注意看地理教学内容是否有错误。一堂课,教学内容很多,还有重点难点。不管教学内容怎么多,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是必需的,这是由中学地理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有的时候有的老师,写教学设计或者教案的时候,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三维目标都定的正确,但是教学的时候会犯错误,有的是口误,有的教师本身有问题,比如地理概念不正确、地理事实不正确。如果教学内容有不正确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的。有的老师怕在大庭广众之纠错误会伤执教教师自尊心。也怕万一是评课者自己认识上有偏差呢?,这也是有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评课,才需要民主的讨论。如果确实是执教者错了,执教者通过评课可以得到提高,可以重新在课堂中进行更正和补充。听课者也可以得到启发,避免同样的错误。当然,绝大部分老师在科学性上是不大容易犯错误的,评课的时候也不必要每次、每人都来一句:本课教学内容正确,无科学性错误。
地理同行听课评课,很注意评学科的专业性。地理学科包含的范围很广,地理教师的涉猎也很广。但是在中学地理课堂里,教学的内容还是受到中学地理教学标准和教科书的制约。所以,听中学地理教师同行的课,评中学地理教师同行的课,就要看这是不是一堂中学地理课。如果教学中教师不用地图、学生也不用地图,这就不像一堂地理课。可以从教师的指图的习惯看,有没有按走向、流向来指图,甚至是有没有想办法用各种各样的“教鞭”来加长地理教师的手臂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些?最重要的是从教学内容看,是不是符合中学地理学科的要求。当然,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强调地理性。
地理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一样,评课的时候很关注课堂教学的价值。一重是从地理教育的价值方面来讲的,如爱国主义、和谐社会、珍惜生命、终身学习,如人类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一重是从地理教学的价值来说的,如观念、方法、手段的智慧、改进、创新等有些执教教师想不到的东西,经过评课者在教育价值、教学价值上的发掘和提升,可以使执教者、听课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实践到经验、到理性有所提高。
教研员和课程专家来评地理课,很关注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标准。他们往往从两个角度来评课:从比教材高一个级别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来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评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执教教师不会照搬照抄课程标准来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往往根据课程标准、自己的学生状况、自己的教学环境、自己对教学资源的组合、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来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这也是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
二期课改以后的地理课堂评课者也很关注地理教学的组织形式。过去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上面讲,以讲台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师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图为教学 12 内容,以板书、板画、板图来串联教学过程。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了,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年代了;现在的地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了,现在的教学手段、演示技术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教学组织得如何,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现。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的教学组织,要反对事先“排练”过的教学组织,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教师能力、智慧、创造力的课堂教学,而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表演”。
现在的中学地理评课,还很关注地理教学技术。现在的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有的还懂得利用虚拟地球、网上地图等工具,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从教学技术的角度进行评课,要看新颖性,更重要应该看有效性,要看经济性。这个经济性,不是说省钱的经济性,而是说教学上的经济性。看教学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看是否使得难点、重点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解决了,看是否使得教学效益增加了。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改变了,许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许多老师制作了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技术的确和以前不同了,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着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二期课改以后的评课还很注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种是评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就是评集体或者个人的当堂地理测验、或者地理测试的效果;评课堂教学效率,在40分 钟里面,教学容量如何、预定目标是否完成;评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是否积极、气氛是否活跃。一种是评各个教学环节,评执教教师的在各个教学片断中如何利用预设和生成的资源。
很多评课者还很关心执教者的课堂教学亮点。每个老师在教学上都会有所长有所短的,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心情也会跌宕起伏。第一年的青年教师,也有他们的朝气和锐气。尤其是进行公开教学或者展示教学的老师,一般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一般总是有一些新鲜的招数给人以眼目一新。如果这种新鲜的招数能够促进教学、提高效果,那就是“亮点”了。出现了“亮点”,评课的老师就会抓住,通过评议使得“亮点” 光大,使同行们得以借鉴。
第四篇:评课
《北风和小鱼》是一则有趣的童话,写的是肆虐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小鱼却不怕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弱者面对强者时毫不畏惧的情景。王老师整堂课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语言价值,着重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老师设计了多处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后,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听到了什么,以及听了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再如:让学生观察北风向梧桐树、草地、鸟儿吹一吹,梧桐树、青草、小鸟发生变化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情景,通过看图不仅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又如:“北风气急了,它怎么想,学着北风的口吻来说一说”等等,像这样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王老师课上还有多处。可以看出,整堂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高于一般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平时王老师这样不断训练的结果。王老师整堂课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十分善于煽情,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抓住学习重点。老师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投入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因此,整堂课上自始至终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的热情,如:一开始,由“呼呼地吹”去体会北风的凛冽,王老师不仅仅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说了自己的感受,还让学生也模仿北风的样子来吹一吹,当学生吹得不够用力时,老师引导学生“北风吹得还不够大,再大一点”,全班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力地吹一吹,很自然地体会了北风凛冽,不仅化解了难点,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北风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王老师让学生来演一演北风的样子,模仿北风的样子来说说北风的话,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再进行朗读指导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只是,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课文还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读课文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应是书声朗朗。还有,对于朗读的指导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有些地方,如“北风气急了,猛吹一口气”等处,应该不仅仅是因为读就是读,得有感情,老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试着比较一下怎样读更好。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有要领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则可引路。评课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创见,需要一种智慧去演绎。评课形式多样,如: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评课稿的撰写当然属于书面评议式,这种形式可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咀嚼回味课的全程,冷静地用相关的理论去审视剖析,较从容地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到位。
在正规的教学论文范畴内可能找不到评课稿的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难道不是最好的教学论文吗?起码可以避免一线教师充当某些专家的传声器的两难境地。
一、存在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呼喊声如海浪拍击,生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日趋浓烈,但在评课时,我们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忽略学生通过学习到底发展了没有,发展了多少。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更甭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有幸提到了学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之,循环往复,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难理解了。请看下面一篇评课稿:这节阅读课总体上感觉①教师教学理念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教师能着力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互动中学习;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课改的趋势;④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需要探讨的问题:①教师既要注意语文教学内容活动化有要注意做到活动内容语文化。②师生互动不要停留在表层上,要通过互动,实现师生在知识、情感、心灵上的双赢,这是深层次的问题。③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超越现有的知识,勇于创新。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评课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比较深入,但是他自始至终居高临下地站在教师角度俯视学生,评课的视角基本上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较多地存在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选择教学形式时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深度、训练广度、训练的灵活性、层次性等因素都缺乏考虑。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视野、增加信息,为创设间接的教学情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现代教学媒体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扼杀想象力。但不少教师对现代化的理念把握不很准确、不很全面,尚未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认为运用现代化媒体就是现代化了。在评课时,往往把是否运用媒体作为象征性的指标,贴上媒体标签的就加以充分肯定。
这重形式轻目标还表现在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位目标,评课时,较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外围上的因素,诸如:氛围、情感、合作,很少涉及到课文的特点体现、重难点落实、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例如:有位教师评《一株紫丁香 》教学如下:①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沉浸在动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悟师生之情。②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为后面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扮演角色的领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的机会。③在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汇报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④最后,又一次音乐响起,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声外的旁白是对这首诗最好的注释。这样的评课稿很显然是重表象轻实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学科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这样的评课思维盛行的话,就会导致教学实践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模仿和研讨上,缺失理念的观照,缺失新课程精神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但实践中有些评课往往面面俱到,试想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肯定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感谢大家来到咱们这个外貌看起来已经不怎么时髦的校园里参加这样一场意义深远的活动,感谢大家如此真诚地聚到这里来倾听与研讨!下面,我把自己对语文综合活动课的理解以及参加这次活动展示的心得跟大家作一个汇报。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我觉得这段话是可以用来阐释语文教学的综合活动趋势的。沽名生意,语文综合活动课,要以语文为主线,综合各类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我设计的语文综合活动课《我爱读书》,以指导阅读为主线,除了上好一堂课,还延伸出了一系列活动,如“相约书城”、“诵读比赛”、“让摘录更快乐”等,目的就在于扎扎实实地引导孩子们成为爱阅读、会阅读的人。
在上课之前,我组织“相约书城”这个十分有意义的活动,目的是一举多得:一是利用良好的城市文化资源,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感受书本带来的快乐;二是推荐好书更加便利,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与家长明白三年级开始阅读哪些书更好;三是为课堂交流积累资料。上课一开始,我出示的那些照片都是在活动中拍下的,用意在于唤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出自己写的诗歌《书》,再次激发他们对书的喜爱,接着引出阅读这个主题,就顺理成章了。
指导学生摘录这个环节,体现了活动课的养成与发展的功能。这堂课里,摘录是作为辅助阅读的活动方式出现的,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在阅读中发展思维、想象、感悟等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对一边阅读一边摘录的好处认识不深,他们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浅层,比较懵懂,要摘录什么,他们的概念比较模糊,摘起来很茫然,容易带着功利性,为了完成任务而摘,为了摘成语或者摘歇后语、格言而摘,我想要学生明白的是要摘录自己有感悟的,可以引起共鸣的词与句,这样的摘录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进而使他们具备得心应手的写作能力。
最后要提到那些小书签,这是我比较得意的作为课堂激励的一个小招术,小小的书签上,那些意义深刻的话寄托着我对孩子们的期望,虽然一小片一小片剪着的时候手比较酸,但是看起来效果很好。看到孩子们想得到书签的急切表情与得到书签时的自豪神情,我真的很开心。
一堂课上完了,接下去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一切为了孩子”,我想,不管是传统的常规的语文课,还是新兴的语文综合活动课,这个教育宗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第五篇:评课
评课材料
今天两位老师讲的都是绘本故事。故事的阅读教学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次很新颖的尝试。所以,在我们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集体观看了杨老师下发的国家和山东省的阅读教学示范课视频,同时,老师们都做了详细的听课记录,在观看的过程中,如果有老师对示范课的某一个环节提出异议,我们也会停下来讨论,商议无果的情况下,我们还会在网上的相关文章中找寻答案。
当然,网上找出的答案一定不是万能的,真正的备课环节开始,两位执教教师为主备教师,她们在经过前面的学习和思考后,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了自己初步的教学想法,这时,我们进行了组内集体教研,对于两位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商讨和争论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次试讲后,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拓展环节实用性不强,整堂课下来,学生多为孤军奋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较少,评价方式单一,板书不够规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方面做的不够等等,很多很多问题罗列在我们面前。所以,第二轮第三轮的集体备课和试讲就又开始了,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组的老师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摸索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在这次活动中讲出一节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现在,我就分别针对今天两位老师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陈昕老师执教的是丽声妙想绘本系列故事之一《Presents For Baby》。这是一节温馨的故事教学课。在教学中,陈老师结合自己家也有一个小baby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让学生用心灵触摸故事。整个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故事主人公逐段理解故事内容,板书的设计也对学生理解整篇故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温馨有亲和力!
张晓洁老师执教的是一个经典的英文绘本故事《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这是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英语绘本故事。课前,张老师积极收集相关资料,给孩子们呈现了一节好听,好看,好学又好玩的小学英语阅读课,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觉得更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一项是让学生完善自己的英语读书记录本,可见,我校五年级的部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培养下,已经养成了每天进行英语阅读,并书写英语读书记录的好习惯,相信能够坚持这一做法的孩子,在不断的积累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希望我校有更多的学生能在老师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下,体会阅读技巧的成功运用,享受阅读的乐趣,并带动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最终成为独立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