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甘谷四中
漆随意
《鸦片战争》是高一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高一教材的第11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三、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和“英军侵略路线”这两个问题看《中国历史地图册──鸦片战争》。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第二篇: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
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反思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场景“虎门销烟”、观看视频“鸦片输入的影响”、“火烧圆明园”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反思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因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鸦片战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继而引出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较好。
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难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反思四: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
第三篇:《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 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1、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3、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第四篇: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篇一: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
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
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
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
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
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
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
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3.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资料展示):走私船“快蟹”图片,提问:这艘船英国用来干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 书)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投影展示资料,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 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板书)英国入超
(提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人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向中国走私鸦片。
(资料展示)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陈澧《炮子谣》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鸦片的走私及危害有个直观的感受,得出鸦片走私“为害甚巨”伤及清王朝的根本之结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驰禁论”与“严禁论”。
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顺序,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 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板书)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资料展示)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及禁烟运动的简单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 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提 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学生回 答)发动侵略战争。
(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 书)
三、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鸦片战争示意图》、有条件可以放映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可培养学生阅读历史示意图的能力。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板 书)《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时图片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条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图片中寻找所需信息,得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问)为什么这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
(提问)该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经济到掠夺。
(提问)这些条款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各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深层次思考挖掘历史信息,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出“协定关税”危害最大的结论。
(教师补充总结)《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破坏,对中国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掠夺,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通过通商口岸向中国大规模地倾销廉价工业品和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尤其是“协定关税”对中华民族工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列强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它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就会明白:《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屈辱的近代。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的民族将会何去何从?!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我们追求怎样的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有效的教促进有效的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自己的历史教学,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之初,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不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不见学生在思考“的现象出现的更多,在听评课时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更突出。讲课老师在津津有味的讲课,学生却在那里自己干自己的,老师问一问,学生齐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小组讨论,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另外历史教学者没有将教学立足于现实,对学生萌发的不良价值取向,没有给予及时的矫正。这些问题怎样解决,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鸦片战争》一课教学(本节课我觉得我的设计有好的地方,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我结合《鸦片战争》一课,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
通过教学三维目标的交融,实现情感教育探究体验贯穿始终。三维目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实现来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受探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节课的疑难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适度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让历史课生动活泼、精彩、贴近生活,让死的历史变活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重现。如 通过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体验林则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高风亮节。让学生体验林则徐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吸纳新知的开阔胸襟。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放眼看世界的人。
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三、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篇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宣汉县圣灯中学 符美珍 以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总是按照课文的编排顺序,从鸦片战争的原因讲起。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农村初中的孩子信息闭塞,他们对于鸦片的毒害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无法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重大意义,更不能体会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怀。这堂课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资料、请教父母的方式去了解什么是鸦片,并做好记录。新课时,我首先请学生汇报了预习情况,什么是鸦片?鸦片有什么危害?然后讲鸦片战争的原因。我发现通过增加这一环节后,不但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同时能使他们轻松体会到鸦片战争对于国民的危害,英政府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既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重要性,也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为学习本册屈辱史的部分开了好头,带着这份爱国热情,不愁学生不爱学习历史了。
由此我想到了,今后的教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文编排的结构一成不变的进行。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考虑学情,多花点功夫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适合学生学习的突破口,教师才能轻松自如的把握住课堂教学。同时学史使人明爱国这一学习目的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应该能迁移至其他相关课文的学习。篇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作者:张书亮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 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 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三、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 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篇四: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战争起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个战争是否存在避免的可能,或者是如若统治者英明神武、敢于以平等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我国又是否会失败?
鸦片战争在英国科教书上被称为“九票之战”,何也?原因便是当年英国议会只以九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议。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发起是大多数英国当权者所不愿看到的。
英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在我个人看来,一不是为了割地,二不是为了赔款,战争的初衷只是想借此打开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而战争的结果与条约的签订则是后话。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经是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并正往殖民主义过渡,其在全球的殖民地数量以及工业生产力已经相当惊人。而当时的大清国则是将闭关锁国奉为国策,推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其经济总量仍然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数量占世界二分之一,实力也不容小觑。因此,这场战争其实是两个体质的较量,也是近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碰撞。
回过去来想,倘若当权者有邓小平爷爷的思想境界、充分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那么完全可以在战争前主动提出五口通商、互设使馆,引进外国先进工业与文明。而英国方面自然也不会把虎门硝烟被毁的鸦片作为侵华借口,他们自然也知晓贩毒至他国本就是卑鄙行径,更甚者可能配合清政府对其国非法商人进行处界。
倘若清朝政府能够在贸易上做到互通有无,英国就不会以每年大量白银出超中国而头痛不已,其也全然没必要以武力侵略中国破坏其欧洲文明者的形象。
在我看来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摒弃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惯性思维、热爱近代科学文明,将英国先进的工业农业及军事引入中国社会,依照中国人民的智慧,照样画葫芦并在其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工业化的中国。即便封建君主体质不变,依靠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完全可以与英国平起平坐,共同成为全球霸主。
只可惜清政府的愚昧无知,认为只有儒家仁义礼智信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放弃了与近代文明提前接轨的机会。
因此,综上所述,中国鸦片战争失败不在于封建制度,而在于封建制度塔尖的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如果统治者有俄皇彼得、日皇明治一般的开阔思维即使封建大清,亦可完胜资本主义之大不列颠。篇五: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
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反思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
正题。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反思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因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鸦片战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继而引出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较好。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难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反思四: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
第五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本课主要叙述近代中国是怎样由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体字精选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知识,反映了上述过程。它少而精,简而明,突出了鸦片战争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借机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沦者,淹没,沉沦、没落之意,中国好比停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在猝不及防的英国强盗的炮火下受伤了,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开始下沉。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
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英国侵略者阴险和凶残的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形式上虽然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受到外来干涉,紧闭的大门已被打开;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由一元趋向多元。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分组学导,自学讨论法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为济南市区课题组所创,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七年级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实用的。
2.教学渗透点
①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②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③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三、教学过程(略)
四、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