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案2013第二学期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教师的教学技能》
培
训
教
案
整 理:刘光炎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10月26日 教学内容:呈现教材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呈现教材的意义;
2、掌握呈现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呈现教材的意义
教材的呈现是教材编写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在教学情境下以什么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问题。
呈现教材的意义在于: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教材呈现的要求 课程、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成分,是课程家族中的基本成员。
从不同角度界定的教材概念可以概括为:①旨在构成课程而选择出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
教材既然包括了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当然涵盖了教科书,但又不限于教科书。
新课程的教材观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
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材呈现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10月26日 教学内容:呈现教材的方式
教学目标:了解呈现教材常用的几种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联系师生的经验
师生的经验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真理和建构起“意义”,取决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阅历。因此,教材呈现一定要使它与师生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教材获得“生命力’
(二)、引入“先行组织者”
1、陈述性组织者
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识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教材的组织者。
示例-----《荷塘月色》学习时“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示例------运用“比较阅读”组织学习
3、具体模型组织者
示例----活鲫鱼-----形象的先行组织者
(三)、设置一定的问题
这一方式的特点在于呈现一个问题,或者附带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
问题设置策略的采用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从中提取出或构造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情境中以:问题研究”形式呈现教材。
(四)、组织相关的素材
素材处理策略更看重在归纳推理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思维锻炼,以及由此进行的多项探求、发现
(五)、采用标志的技术
标准计术是指突出文本的内容或结构而没有增加文本内容的一种“显示”技术。
除了上述的教材内容呈现方法外,还有教师较为熟悉的使用图片、图表、多媒体等等。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日
教学内容:活动变化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活动变化的意义;
2、掌握活动变化的要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变化的意义
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传递、教师相互作用以及教学媒体等活动方式的改变和转换,以引起学生兴趣,维持注意的一类教学行为。他的意义在于:
1、提高教学效率,确证更准确、更有效的传递教学信息
2、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校动机
3、稳定学生的注意,并将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
4、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变化的要求
1、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传递教学信息。
我国有的研究者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分类,把丰富多彩的非语言行为归纳为四个系统。①、视一动符号系统。②、时空组织系统。③、目光接触系统。④、辅助言语系统。
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还包括学生吸收信息的感官通道的变化。
2、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
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含义就相当广泛了,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相应的学生活动形式,师生交互作用方式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3、活动变化应遵循的原则。
A:在涉及课堂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变化技能确立具体的目的; B: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C变化技能之间,要保持流畅和连续性; D变化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E变化技能的应用要有分寸,不宜太夸张。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日 教学内容:活动变化的方式
教学目标: 熟悉几张活动变化的方式并能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整个形象常被称为“教态”。教态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直观性和表率性最强的整体形象。教态既指教师的仪容、神色、表情、目光、手势、言谈、举止,又包括教师的风度、气质、修养,它是教师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综合反映。
1、表情变化 A、面部表情 B、目光接触
2、姿态变化
3、位置变化
(二)声请并茂的言语变化
有声言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语言形式的运用方面的变化,总是服务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并适应特定的教学内容。
1、声调变化
声调泛指由语调、音高、语气、等声音为主的要素组成的“言语刺激”。声调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2、节奏变化
口语节奏是以声音的轻重、快慢、停连等控制为主,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调节为辅的一种综合性的、有规律有秩序的口语表达形态的变化。
3、表述变化
言语运用总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传递教学内容服务的。
4、伴语变化
伴随语言又称副语言,是一种伴随有声语言而出现的特殊语音现象。
(三)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
1、视觉通道式
视觉教学媒体是指板书、课本、投影片、幻灯片、图表、照片、录像、实物等。
2、听觉通道式
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虽不知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在教学中的使用效率最高。
3、视听结合式
声像媒体通过视听两个通道传递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两个通道的结合,增加了信息刺激强度,提高信息吸收效率和质量,因此,声像教学媒体已广泛的应用于中小学教学。
4、触、嗅觉通道式
触觉和嗅觉感官能获得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在许多自认科学的教学中注意使用这两种感官可为学生认识事物、促进学习提供全面的信息。
(四)、活动有趣的活动变化
这里的活动,泛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以及师生交互作用的活动。
1、情境式
2、表情式
3、模拟式
4、游乐式
5、操作式
6、商议式
7、参与式
(五)、水乳交融的组合变化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活动的变化总是镶嵌于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只有组合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整体框架中,才能发挥其效用。
第五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4日 教学内容:反馈调节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反馈调节的意义;
2、掌握反馈调节的要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反馈调节的意义
反馈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系统,人类的学习是一个反馈过程。
反馈调节的基本手段是强化。
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
教师的反馈调节机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教与学的状况,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与学的活动加以调节的控制,以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一类教学行为。
反馈调节机能有以下的功能:
1、反馈调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反馈调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重要因素。
3、反馈调节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4、反馈调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组织课堂活动、稳定学生注意、维持学习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
5、反馈调节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双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反馈调节的要求
1、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反馈调节是一学生在学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的,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真实信息,才能针对性地作出分析,有的防治的采取适当的强化手段或补救措施。
2、反馈调节要以教育目标为尺度
从本质上说,学习反馈就是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教育目标对照,借以观察和评价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把这个信息提供给学生。
3、反馈调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学习反馈只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即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因此在提供学习结果时,还必须有对结果的矫正。
4、反馈调节要讲究科学性
注意恰当运用反馈和延时反馈,结合运用事件性反馈调节和阶段性那个反馈调节,灵活运用公开的反馈调节和私下的反馈调节,正确运用反馈强化和负反馈强化。
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要通过示范和引导并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随时分析自己的情况,总结学习成败的经验教训,善于从别人身上认识自己。
第六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4日 教学内容:反馈调节的方式 教学目标:把我几种常见的反馈调节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捕捉反馈信息
1、观察
A、观察学生的眼神
B、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 C、观察学生与自己保持的接近度
2、谈话
3、考查
4、作业
5、操作
(二)、选择强化方式
教师要根据所获得的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采取一定的手段,增强有益的反应,改善不适合的行为。
1、言语式
2、符号式
3、动作式
4、活动式
(三)、及时校正差错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差错时难免的,应当视为他们学习中一个正常的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差错,适时校正,同时要把学生的差错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利用差错去澄清模糊的认识,辨析混淆的问题,突破教学的难点,强化关键的记忆;要让学生从差错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加体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双补”工作
“双补”,即补救与补充。“补救教学”指依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情况,对学习中没有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和需加以强化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再次教学”。
无论是补救还是补充都不是简单的重复,都应当注重有点有失。
三、课堂总结
第七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29日 教学内容:结束授课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目标:了解结束授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结束行为的意义
如果把每一课的教学,看作是达成特定目标的一个不断展开的系列,那么,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对应,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有序发展的过程。
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不但对课程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具有发微烛远的好处。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1、随机性
2、承接性
3、诱导性
结束技能的主要功用是: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预作准备。
3、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课堂总结
第八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29日 教学内容:结束授课的要求和方式 教学目标:掌握结束授课的要求和方式并具体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A:结束行为的要求
(一)、结束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结束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导入技能一样,包括了信息、语言和活动三要素。
(二)、结束的基本过程
在结束一个课程的时候,大体经过一下阶段:
1、简单回忆。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线路。
2、提示要点。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必要时可进一步的具体说明;点明只是内容的关系和联系,是学生了解知识结构;揭示方法,进行运用指导。
3、巩固应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练习和运用中巩固知识。
4、拓展延伸。有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因而需适当扩展课内所学的内容。
(三)、结束的操作
1、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围绕一课的教学目的周密考虑、精心考虑、精心设计,做到紧扣中心、不蔓不枝。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3、要善于交错,综合地使用各种形式。B:结束授课的方式
(一)、进行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二)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
(三)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三、课堂总结
第二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案
《教师的教学技能》讲义
培训教师:
2014年7月16日上午8:00-12:00 1-4课时
导论 教学技能的习得
一、教学技能的含义
1、对于教学技能历来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技能观:
(1)活动方式说、(2)行为方式说、(3)结构说、(4)知识说
以上几种看法其实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教学技能的性质。
2、教学技能的性质
(1)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2)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
(3)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二、教学技能的特点
1、教学技能获得的情境性;
2、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3、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三、教学技能的分类
1、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技能。
2、从教师的工作结构看教学技能
3、从教学的行为方式看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的技能、(2)课堂教学的技能、(3)教学评价的技能
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适合自己的教学技能分类标准。
四、教学技能的掌握
1、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1)教学技能的掌握要重视“知”与“行”的联系。(2)掌握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
2、教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在反思中建构。
(1)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的反思。(2)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文化脉络中习得的。
3、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教师的整体素养包括教师的知识(包括学科取向的内容知识和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教师的智能、教师的一般认知能力和特殊能力。
授课日期: 2014年7月16日下午13:30-17:30 5-8课时
上 篇 教学设计的技能 第一章 把握教学内容
第一节、分析学情
教学设计师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
一、了解学生状况
(1)知识(2)情感(3)个性心理(4)方法和思维(5)环境。
二、选择多种途径
(1)自然观察法、(2)书面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调查研究法、(5)测验法。
三、重视已有经验。
(1)自读示例,讨论已有经验对学生的影响;(2)交流自己遇到的实例。
第二节、研究教材
一、全面领会
1、学习课程标准
2、认真钻研教材
(1)了解教材的体系安排;(2)确定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点;
(3)通过插图、练习题等研究需要拓展的内容。
3、获取其它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深度解读
1、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3)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
2、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1)突出重点(2)排除难点(3)抓住关键
3、做好教学任务的分析
(1)自读教学任务分析两个示例(2)教师讨论交流(3)授课教师总结
三、精细加工
1、教材的取舍
2、教材内容的增补
3、教材内容的调整
4、教材的合理组织。
5、教材的创造性加工。第三节、确定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注意目标的纵向关系。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确立“三维目标”
3、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1、在“全面育人”上出成效;
2、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3、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4、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5、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
1、分清两类陈述的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方式陈述。(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陈述。
2、确定目标行为的主体
3、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4、选好刻画行为的动词
5、说明结果产生的情形。
2014年7月17日上午8:00-12:00 9-12课
第二章 策划教学活动
第一节、安排教学事件
1、教学事件的构成
2、教与学的相互匹配
3、教学事件的变式
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
第二节、创建学习环境
一、发挥情景的作用 情景的特征表现为:
1、感性因素比较丰富,具有直观性;
2、内部蕴涵主题,具有典型性;
3、可以反复感知,具有稳定性。
二、促进师生的交往
在学习环境中,积极的人际环境最为重要。
1、应答型学习环境;
2、参与型学习环境;
3、对话型学习环境
三、提供学习的“支架”
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进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
第三节、制定教学策略
一、安排教学程序
1、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
2、按“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3、按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
二、组合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
2、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三、选择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任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辅助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的发展。
3、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
四、运用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2、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3、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五、编制练习作业
1、练习作业的功能;
2、编制练习作业的要求;
3、练习作业的编制。
第三章 拟定实施方案
第一节、理清运作思路
一、形成主线
1、自读示例《从题眼中提炼主线》;
2、讨论交流;
3、授课教师总结。
二、抓住关键
1、自学示例《草船借箭》的三种不同教学思路
2、交流讨论:说说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思路的关键点在哪里?
3、上过课文的老师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适当调整
1、自读示例《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调整教学重点》
2、说说你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用儿童的眼光去看教材”是的理解
3、授课教师总结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弹性
一、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构想”
二、课堂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场合
三、要有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第三节、写好设计的文本
一、教学计划的类别
二、撰写教案的要求
1、要体现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2、应给出重要的内容信息。
3、教案的撰写可以因人而异
4、教案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
5、教案的内容与形式同教学设计的具体目的与用处有关。
三、教案格式的选定。
(1)文字式(2)表格式(3)程序式
2014年7月17日下午13:30-17:30 13-16课时
中篇 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第一章 激发动机
第一节、激发动机的意义 第二节、学习的动力机制
一、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二、动机过程的模式
三、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第三节、激发动机的方式
一、设置刺激情景
唤起感知 引发探究 利用变化力
二、运用目标激励
三、激起内发需要
四、发挥成功效应
五、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章 导入新课
第一节、导入新课的意义
一、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
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第二节、导入新课的要求
一、导入的要素:语言 信息 活动
二、导入的结构:引起关注 组织指引 建立联系
三、导入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关联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 机智性原则
第三节、导入新课的方式
一、做好新知识学习准备
二、采用“始前教学策略”
三、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四、揭示矛盾引发悬念
五、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2014年7月18日上午8:00-12:00 17-20课时
第三章 呈现教材
第一节、呈现教材的意义
呈现教材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二节、教材呈现的要求
一、课程、教材与教科书
从不同角度界定的教材概念可以概括为:旨在构成课程而选择出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
二、新课程的教材观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材呈现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第三节、呈现教材的方式
一、联系师生的经验
二、引入“先行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 具体模型组织者 设置一定的问题
组织相关的素材 采用标志的技术
第四章 活动的变化
第一节、活动变化的意义
一、活动变化的意义:
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更准确、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三、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四、稳定学生的注意,并将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
五、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节、活动变化的要求
一、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二、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
三、活动变化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活动变化的方式
一、多彩多姿的娇态变化 表情变化 姿势变化 位置变化
二、声请并茂的语言变化
音调变化 节奏变化 表述变化 伴语变化
三、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
视觉通道式 听觉通道式 视听结合式 触、嗅觉通道式
四、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
情景式 表演式 模拟式 游乐式 操作式 商议式 参与式
五、水乳交融的组合变化
2014年7月18日下午13:30-17:30 21-24课时 第五章 反馈调节
第一节、反馈调节的意义
第二节、反馈调节的要求
一、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反馈调节要以教育目标为尺度;
三、反馈调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四、反馈调节要讲究科学性;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第三节、反馈调节的方式
一、捕捉反馈信息;
二、选择强化的方式;
三、及时校正差错;
四、做好双补工作。
第六章 结束授课
第一节、结束行为的意义
第二节、结束行为的要求
一、结束结构的要素;
二、结束的基本过程;
三、结
束的操作要求。
第三节、结束授课的方式
一、进行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二、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
三、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2014年7月19日上午8:00-12:00 25-28课时
下篇 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第一章 讲授
第一节、讲授的意义
一、言语讲授是教师常用的、有许多优点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三、重新理解“言语讲授”。第二节、讲授的要求
一、组织学生的表象;
二、联系学生的经验;
三、推动学生的参与;
四、多种方法的互补;
五、精要生动的表述。第三节、讲授的方式
一、简洁生动的叙述
概述式 例证式 譬喻式 具象式 进程式
二、清晰明确的解释;
要义式 对译式 联系式 比较式 展开式
三、有理有据的论证
分析综合式 归纳演绎式 类比式 问题中心式 原理中心式
四、动静结合的传输
讲读式 演示证明式 动作中心式
第二章 提问
第一节、提问的意义 第二节、提问的要求
一、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
(1)、讲究问题的艺术;(2)、引向深入的理解;(3)培育问题意识。
二、从教师激疑到学生问难
(1)、设置冲突情境;(2)、接触真实问题;(3)、激励发散思维。
三、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
(1)、提问的过程;(2)、提问的要求;(3)、提问的解答。
第三节、提问的方式
一、诱发求知欲望
(1)、情景式;(2)、置疑式。
二、获得简明答案
(1)、直接式;(2)、联系式;(3)、台阶式;(4)、追索式;(5)、点拨式。
三、引向深入思考;
(1)、对比式;(2)、引深式;(3)、解析式;(4)、综合、概括式;(5)、评价式;(6)、发散式。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讨论的意义
一、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向互动;
二、讨论导致“意义建构”的一种“社会协商”;
三、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二节、讨论的组织
一、小组分散式;
二、班级集中式;
三、课堂议论式
第三节、讨论的进行
一、认真选择讨论的题目;
二、精心设计讨论的过程;
三、及时做好讨论的总结。
2014年7月19日下午13:30-17:30 29-32课
时 第四章 板书
第一节、板书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有以下功用:
1、突出教学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造;
3、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节、板书的要求
一、板书的构建及其组合:
1、板书的构建:文字 符号 线条
2、构建的组合:赋形 强调 勾连 诠释 排列
二、板书设计的步骤:
(1)、寻支点;(2)、找联系;(3)、定形式。
三、板书设计的要求:
(1)、紧扣教材,富有目的性;(2)、语言精炼,富有科学性;
(3)、书写优美,富于示范性;(4)、设计独到,富有艺术性;
(5)、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6)、条理清楚,富有系统性;(7)、重点突出,富有鲜明性;(8)、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
(9)、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10)、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
第三节、板书的形式
一、强调重要意义的板书形式: 词语式 概要式 提纲式 设问式 特征式 对比式
二、凸显内在形式的板书设计:
过程式 线索式 关系式 结构式 总括式 图示式 表格式
三、寄寓深层含义的板书形式: 象征式 模拟式
第五章 演示
第一节、演示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第二节、演示的实施
(一)演示的实施:
一、演示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
2、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征;
3、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演示的操作意义;
讲求实效 规范操作 贴合内容 共同参与 不断创新
第三节、演示的方式
一、提供直观经验的演示;
感知式 对比式 体验式
二、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
推理式 析解式 模拟式 验证式 探索式
三、展现动作技能的演示; 示范式 练习式
四、激发认识兴趣的演示; 引趣式 激情式
第六章 学习指导
第一节、学习指导的意义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自主学习的指导: 明晰目标 “解放”学生 具体要求 巧妙提示 循序渐进
二、探究学习的指导: 选好课题 提供支持 相机引导 提
高素养 总结交流
三、合作学习交流:
适宜的内容 合理地分组 一定的技能 恰当的方法 相应的评价
第三节、具体学法的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
(1)、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2)、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3)、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二、学习指导的要求
(1)、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2)、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3)、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4)、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5)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三、学习指导的方式
(1)、直接型指导;(2)、渗透型指导;(3)、个别型指导;(4)、自悟型指导。
第三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案汇总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同课异构教案汇总
《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秋:
导入新,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互评;
3.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也可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声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学生齐背《秋天》)。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2.研讨与练习:三。
《秋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这首诗歌是何其芳早年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远,故确立以上三个目标。)[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诗的内涵和意韵,并逐渐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故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
2、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有限的,故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2.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 读,能帮助理解词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诗歌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首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初读、听配乐范读、配乐试读和配乐朗读等多个步骤,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接触到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诗中美景;然后学生通过互助探究的形式,深入感悟诗歌的深层意韵;最后通过对美国诗人狄金森《秋景》一诗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思想上有一个升华。[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媒体出示:课题、作者姓名等,背景为美丽的秋叶图,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课前就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期学生在一上课就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积极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二.精心导入: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秋的诗歌吗?(生说)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何其芳的《秋天》到底是悲秋的呢?还是喜秋的呢?
(用古诗词导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本身的知识储备,并了解到新的诗句,还营造了一种学习诗歌的氛围,以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赏读诗歌,领悟美感,把握作者的感情。1.学生齐读全诗。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让学生再次初步感知诗中的意境,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2.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并配以不断变幻着的美丽的秋景图。播放前,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这不仅是对学生听觉、视觉的陶冶,更是给他们的心灵以美的熏陶。)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
4.请几位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四.互助研讨,感悟诗歌深层意韵。1.媒体出示:
品味下列划线词语,并在学习小组中讨论:(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答案:形象地描绘出丰收之景。)(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答案:采用了拟人手法,意味隽永。)(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答案:既写渔船上的实景,又写了秋天的来无影去无踪。)2.学生在小组中研讨。
3.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研讨。
(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这三个词的运用,是这首诗的精妙所在,学生理解了这些词的妙处,就能真正感悟到诗的精妙之处了。这也正是学习这首诗的难点,学生通过研讨、合作和探究,能解决超出他们现有能力的一些问题。参考答案可以出示,但千万不要作标准答案,只可起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五.概括提升。
1.全诗由三小节构成,三小节分别描绘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画面,请给这三幅图命名。2.学生回答后,命名:“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点击相应文字,媒体出示:相应的美丽的秋景图。
(概括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学习本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三幅生动的画面,把这些画面再抽象为三个短语又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六.比较阅读
媒体出示:秋景 [美国] 狄金森 1.齐读《秋景》一诗。
2.小组中讨论两位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3.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该环节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意象上升到思想和内涵上,让学生意识到:同一题材的景色,可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表现。)七.赏读课文,领悟美感。
再次由媒体出示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朗诵中再次去感受诗中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韵。八.布置作业
1、学生课后诵读课文,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录音作品作出评价,评出名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班播放好的录音。
2、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轻松地去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秋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显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图画描绘:出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研读赏析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4、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三、联系生活,体验延伸
以故乡的秋天为生活舞台,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写故乡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③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秋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美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秋天的美。[设计思路]
一、单元回顾,诗情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起在“多彩四季”的美景中徜徉,这里有朱自清热情赞颂的《春》,有老舍笔下温晴的《济南的冬天》,还有梁衡所描绘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那么本单元课文里有没有对秋的描写呢?
你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诗词?(生背诵)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体验美情。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配乐《秋日的私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文。
4、说说初读后,你感受到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合生发言板书:
栖息在农家里 露珠、稻香、瓜果 秋天 游戏在渔船上 冷雾、白霜
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蟋蟀(叫声)、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诗歌每节以相似的句子结尾,构成了一唱三叹的美,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三幅多彩的乡村秋景图。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乡村秋景”呢?(讨论板书)
5、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指导朗读:停顿,节奏,轻重,缓急,语调语气
6、那么你们能将这首优美的诗歌背诵出来吗? 当堂背诵,指背,齐背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有感情的诵读融合在一起了。
三、挑战美诗,学写美文。
1、何其芳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秋天特有的美景,写出了动人的诗篇,抒发了热爱秋天的情怀。我们每一个同学同样也拥有着一双能发现美的慧眼,你注意观察过秋天的景象吗?在你眼中秋还美在何处?
2、我们不但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要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3、全班交流,评点。角度:
1、秋天特有的景物及特点
2、修辞手法的运用
3、融情于景,寓理于景
四、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吧。请拿起你的笔,用心勾勒你心仪之秋。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来一则片段,甚至可以描一幅图画。
《秋天》教案设计5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重点难点:
①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计 :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很多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灵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寥的秋。
秋天,有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有深情的怀念。今天,我们就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
二、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评论家,生于重庆万县(现重庆万州)原名何永芳,主要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展示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悟
1、听录音欣赏何其芳的诗歌《秋天》。(放朗读视频、注意节奏)
2、正音(朗读时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多媒体展示:)
丁丁zhēngzhēng 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 归泊bó 寥阔liáo 乌桕叶jiù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
3、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课文。[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C、全班加以纠正(生读)
4、比朗读,我最棒!
A、小组内展开朗读比赛,看谁最棒!
B、班级内展开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最棒!
5、全班饱含感情齐读诗歌。
6、比概括,我能行!《秋天》,全诗共分3节,诗人用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组合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同学们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给每一节拟上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板书)
四、研读赏析
1、寻美点,我最准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2、小结:三节诗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生动鲜明的画面,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何其芳的
《秋天》,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我们来当小歌手
请你把歌曲《春天在哪里》改写成《秋天在哪里》,描绘你眼中的秋天。(展示儿歌《春天在哪里》)
提示: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改写。也可根据自己生活积累改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改写,在班上进行交流。)
六、结束语
其实,生活中的美随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你心中会有更多的诗情。
《秋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教学步骤】
一、导入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资料助读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3.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四、合作探究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①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②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画。
五、自主赏析: 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学生畅谈,教师归纳:(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七、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课后作业
1.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2.“诗中之秋”令人神往,“蓉城之秋”风光无限,“育才之秋”洋溢欢乐。请拿起你的笔,用心勾勒你心仪之秋。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来一则片段,甚至可以描一幅图画。
第四篇:初中英语教师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英语教师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非常短暂,但活动却不少,如春之声,英语文化艺术节等。似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初三的学生们对结业考试学科格外重视是应该的,我们也一路亮起绿灯,如早自习等。期中考试也不如以前那般受重视,当然学生与家长也很难重视起来。不过这样的后果就是,期末考试把握不好重点,因为整个学期就这么一次大型考试,时间这么短,讲完新课已是万幸,复习时间几乎没有,心里很没底。无论成绩如何,我尽力了,尤其最后的一点复习时间,认真细致的准备复习重点,精选习题,精讲试卷,老师想到的就会马上做到,绝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反而学生的表现却与老师相差甚远。尤其当最后一门结业学科计算机考完时,很多学生都在那嬉笑打闹,全然没有期末考试就要来临的紧张感。而且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三门结业考试,只要这三门考的好,期末考试成绩无所谓。这让我们很难接受,辛辛苦苦一个学期,难道在学生眼中就这么无所谓。其实我并不是在抱怨什么,只是觉得当老师好可怜,一相情愿的想要上节课给学生补补,换来的不过是学生的抱怨与烦气,何必呢?不过,我们马上就要成为毕业班,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加入到主动学习的行列里来,毕竟真正的中考不是谁都无所谓的。所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经常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宣传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学校的招生工作尽力。本学期还经历了一次洗礼,评职称,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短时期内影响了一点点情绪,但自我调整之后已经放平心态,屡败屡战,再接再厉。自己也会逐渐成熟起来。
二、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外国语10级1班和2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但两级分化确实很严重,极个别学生思想波动很大,整天无所事事,上课经常游离状态,小部分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这着实令人着急和头疼,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希望早日看到他们的转变。
1、做到了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实际 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让学生有更多动口动脑的机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
对于学生的听写和家庭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我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时较能注意所用英语语言的简明性和实用性。同时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经历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教科研方面
本学期继续参与市级课题“合作教学中教师角色有效转变的实验研究”并积累听课记录表数份,同时获得淄博市第九届英语风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特等奖。
本学期的短暂可能会影响到期末考试的成绩,但我要把目光放的长远些,为明年的中考鼓足干劲,扬帆起航!
第五篇:教师技能大赛教案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技能考核
试讲教案
课 程 名 称:《来自乡土的艺术之剪纸》
授 课 班 级: 初 二 年 级
主 讲 教 师: 吴桐
使 用 教 材: 八年级美术上册
2015年4月28日
《来自乡土的艺术之剪纸》教案
课题:来自乡土的艺术——剪纸
课时:1课时 主讲人:吴桐 课型:设计应用
教材版本:《广西美术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分析乡土的艺术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了解来自乡土艺术的艺术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乡土艺术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喜爱乡土的艺术,尊重民族文化的态度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乡土的艺术语言特征,乡土艺术与民俗的关系。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纸成品,剪刀,红纸,刻刀等。学生:美术教材,剪刀,红纸,刻刀,铅笔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通过播放幻灯片图片欣赏的方式,使学生对来自乡土的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带动学生的能够去主动思考。(提问:是否见过上述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讲授新课
一)来自乡土的艺术的概况
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二)常见的乡土艺术
风筝 绣球
剪纸 布老虎 三)剪纸制作
1、起稿: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如果你没有美术图案基础,就找现成的剪纸图样,可以从书上找。将其放大到你需要的大小。
2、剪、刻:如用刀子刻.剪刻时不要的部位必须剪断,要把剪刻下来的碎纸片轻轻去掉,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尽量避免重复刀。
3、揭离:剪刻完毕后需要把剪纸揭开,因纸质轻薄,容易互相粘连,较难揭开,所以在揭离之前,先将第一张纸角轻轻揭起,帮助揭开。
4、粘贴:揭离完毕后还需把成品粘贴在一张纸上,便于保存。
四)教师当堂示范制作剪纸,并提问与详细讲解:
剪纸的功用及其文化内涵?剪纸与其他画种有什么区别?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和喜庆活动的点缀。剪纸具有概括、夸张、生动、简洁的艺术特点。五)教师出示作品,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时配以讲解剪纸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感受和体验来自乡土的剪纸艺术,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指导教学,因材施教。
三、教学总结:
以上学习的是来自乡土的艺术——剪纸,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传承我们的乡土艺术。
四、布置作业:
(1)发挥自己想象,设计制作一张剪纸。(2)观察收集身边有哪些乡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