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资料的运用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字词赏析的指导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词句内容分析的零碎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优美画面未能描述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第二篇:《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 ”“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第三篇:《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词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全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它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本文在阅读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结合诗歌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朗读中感受形象,二是品析中接受熏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采用了导入激趣——阅读展示——品读欣赏——角色朗读——拓展运用等教学步骤来展示教学,尤其侧重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并提出了朗读的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美。按照“初读全词——个性朗读——听读全词——角色朗读”的教学思路安排朗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词,读出词味,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意境,并落实教学目标。
我认为,好的朗读教学,第一要任务明确,或认读,或感知节奏与旋律,或领会感情,或品味意境,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用学生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感情、意味来。第二要范读准确,教师觉得自己读得不好,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读,多媒体固然好,但它不是教师的个性解读,带给学生的感受不是鲜活的。第三要学有成效,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我练习,达到品出意境、发展语感的境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我又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一、要读出节奏、重音:初步感受读诗的感觉。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要求学生在读这几个“韵脚”的时候,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读出韵味、读出气势。
二、要读出意象(带有某种感情的形象)。
学生在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因为这几句是诗人的想像,我因势利导问:当同学们读到此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天朗气清,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次多彩,气象万千,使人油然而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要读出气势(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
四、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要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要读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要读出作者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作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诗歌分析时我都贯穿以朗诵。事实证明,这是诗歌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师生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语文朗读教学,应走一步,再走一步。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2
值得肯定的地方: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2、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不足之处: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3
教学《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4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5
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容量,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之中学会把握重点。同时利用课文录音,引导帮助学生注意在诗词朗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⒉在诗词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学生解决、老师总结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运用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4、在教学结束后,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巩固。我设计了练习题,对这首词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我还设计了作业题,检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多加研究、探索,能通过教学让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诗词的分析过程,体会出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
理解分析能力
教师方面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知识,总结出更多的诗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6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
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1、资料的运用
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2、字词赏析的指导
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2、词句内容分析的零碎
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4、优美画面未能描述
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7
《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周翠娥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8
今天正式学习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习《沁园春雪》。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9
《沁园春.雪》这一课我安排了一个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紧张,但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比较高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一、对课件把握不熟练,当那些该提的问题都分析完了以后,继续往下展示课件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可以有条理地展示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牵涉到四个方面:第一,词的上片是如何展现雪景的?第二,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持何种态度?第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看今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四,本文是如何进行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第五,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你看,这四个问题就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了。中间再穿插着讲一讲静景与动景交替,实景与虚景搭配的表达技巧,以及那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全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透彻了。看来,备课的时候,对这个最基本的框架还没有把握好。
二、应该稍微留点空间对课文的词句理解和把握,如“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红装素裹”、“风骚”等词句。虽然他们手头有书,但我还是应该着重提示一下的。我想,肯定有很多的同学还没有能够充分地理解这首词吧!
三、读得不够。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他们齐读的时候,甚至没有指导一下,读本课应该饱含怎样的语气来读。其实,我可以也让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情怀,然后让他们对比着两种不同的语气,让他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革命必胜的决心,对自己满怀的信心来读。可以采用个别读、分男女生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
四、课堂上应该安排学生互动的环节。我今天的课显然太过于平淡了,没有高潮,这样的课是不能吸引人的。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个错误呢?是对课件不熟悉的原因。其实,我可以让学生在描述词的上片所写的景色的问题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专门留五分钟的时间给他们,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经过一个小小的高潮,对于下面的内容的学习和把握也会更有兴趣。
当然也不能说我这一节课就上得一无是处。背景讲解部分对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词的主旨还是挺有帮助的。课堂条理基本清晰。问题的分析也基本到位。 以后,我会注意,先把课堂的环节铭记于心:课件中要展示哪些教学步骤,牵涉哪些问题,哪些内容必须老师讲透,哪些问题必须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0
《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重在用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来让学生达到当堂基本背诵的目的。另外,在课堂上,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会更好的明白诗词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学生预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脑子,没有主动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提升还是有不利的地方。
另外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养成自己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或者用批注式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不懂或者主问题设计,这样会好些。
应该更懂学习心理学,用积极的评价来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加自信。另外即使学生再做错,用一种更加温婉的方式,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懂得自己错了,还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会更好!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1
今天下午按教研组的安排,由我上一节关于小专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的研讨课。我考虑到是主要关于小专题研究课,所以我没过多的设计教学结构,而是沿用了《丰都县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导学案》,只是着重注重小组合作的效度与信度研究。所以课堂很朴实,但实在。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也是让这节课在读的展示活动中推向课堂高潮,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但我觉得这节课我对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也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但是未能没有即时强调该如何读,怎样读。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这节课我注重体现了新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第三,我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一个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强化训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
第四,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评价体系。利用小组内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班上学科班长对每个组的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总之,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2
《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上阙写景,下阕抒情,词人的豪情壮志不难读出,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因此,再学习这首词时,我主要通过读这一手段。
课前通读,让学生将这首词多读几遍,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的内容,力求能背诵。
课堂上,通过播放朗诵视频,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通过朗读技巧的点拨,是学生学会朗读。通过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了三分钟背诵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学生掌握了内容后,我引导他们对这首词的内容进行细读,先自己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再小组内朗读、赏析,最后再在班级内交流,看着同学们积极地举手,我想,他们对于词句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再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起立,配着背景音乐和画面,齐声朗诵这首词,在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遗憾的是,我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好。由于给了学生们展示自己理解的机会,对于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没有来得及进行讨论,使得我预设的内容没有能够全部完成,这还是我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虽然我将它放到了课后的作业中去,但还是要再花一节课的时间来与学生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多注意课前的分析,避免类似情况再出现。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3
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第四篇: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2
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 ”“风骚”等。
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3
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容量,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之中学会把握重点。同时利用课文录音,引导帮助学生注意在诗词朗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⒉在诗词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学生解决、老师总结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运用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4、在教学结束后,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巩固。我设计了练习题,对这首词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我还设计了作业题,检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多加研究、探索,能通过教学让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诗词的分析过程,体会出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
理解分析能力
教师方面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知识,总结出更多的诗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4
今天下午按教研组的安排,由我上一节关于小专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的研讨课。我考虑到是主要关于小专题研究课,所以我没过多的设计教学结构,而是沿用了《丰都县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导学案》,只是着重注重小组合作的效度与信度研究。所以课堂很朴实,但实在。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也是让这节课在读的展示活动中推向课堂高潮,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但我觉得这节课我对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也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但是未能没有即时强调该如何读,怎样读。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这节课我注重体现了新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第三,我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一个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强化训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
第四,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评价体系。利用小组内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班上学科班长对每个组的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总之,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5
《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重在用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来让学生达到当堂基本背诵的目的。另外,在课堂上,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会更好的明白诗词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学生预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脑子,没有主动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提升还是有不利的地方。
另外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养成自己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或者用批注式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不懂或者主问题设计,这样会好些。
应该更懂学习心理学,用积极的评价来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加自信。另外即使学生再做错,用一种更加温婉的方式,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懂得自己错了,还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会更好!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6
《沁园春.雪》这一课我安排了一个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紧张,但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比较高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一、对课件把握不熟练,当那些该提的问题都分析完了以后,继续往下展示课件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可以有条理地展示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牵涉到四个方面:第一,词的上片是如何展现雪景的?第二,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持何种态度?第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看今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四,本文是如何进行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第五,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你看,这四个问题就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了。中间再穿插着讲一讲静景与动景交替,实景与虚景搭配的表达技巧,以及那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全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透彻了。看来,备课的时候,对这个最基本的框架还没有把握好。
二、应该稍微留点空间对课文的词句理解和把握,如“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红装素裹”、“风骚”等词句。虽然他们手头有书,但我还是应该着重提示一下的。我想,肯定有很多的同学还没有能够充分地理解这首词吧!
三、读得不够。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他们齐读的时候,甚至没有指导一下,读本课应该饱含怎样的语气来读。其实,我可以也让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情怀,然后让他们对比着两种不同的语气,让他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革命必胜的决心,对自己满怀的信心来读。可以采用个别读、分男女生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
四、课堂上应该安排学生互动的环节。我今天的课显然太过于平淡了,没有高潮,这样的课是不能吸引人的。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个错误呢?是对课件不熟悉的原因。其实,我可以让学生在描述词的上片所写的景色的问题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专门留五分钟的时间给他们,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经过一个小小的高潮,对于下面的内容的学习和把握也会更有兴趣。
当然也不能说我这一节课就上得一无是处。背景讲解部分对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词的主旨还是挺有帮助的。课堂条理基本清晰。问题的分析也基本到位。 以后,我会注意,先把课堂的环节铭记于心:课件中要展示哪些教学步骤,牵涉哪些问题,哪些内容必须老师讲透,哪些问题必须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7
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两节课,完全是带着学生读下来的,将词读完,课也完毕,学生也已经完全在课堂上将文章背诵了,第一次上古诗词感觉如此满意,虽然课堂仍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在点读的过程中,有一段一个班的学生就像是捉迷藏一样,无论如何品,就是读不进文字里去,想象不出诗人描绘的开阔意境。我不得不自己介入帮助分析,这种现象对我,是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情况下,我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你才是课堂的主演,老师是来配合你们的,不要总是等着老师像填鸭子一样去填你,这样抱着希望在周老师的课堂上不免是要失望的,我可是个懒人,不喜欢越俎代庖,所以,课堂,应该从你们开始,从思考开始,抛弃参考书,从交流开始,老师在交流过程中配合你们,交流才能产生真正的课堂智慧。有的课,学生不愿意说或者说不出,老师和学生都要负责任的,有时是他们缺乏舍我其谁的精神,缺乏为了真理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有的是我的设计缺乏挑战,缺乏思考,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理解都不到位,也就是在这一块,我没有真正的“站起来”,还处于跪着教书的状态!
课上到结尾,穿插一个小故事,据说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恼火。他问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国民党又在内部发出通知,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选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后来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写手,据说得来佳作寥寥。
由此我带着学生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写手总敌不过一个毛泽东呢?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为人说开去,用词语概括就是文品即人品,文由心生,唯毛泽东有此等气概,此等心胸,方能写出此等境界文章。为情造文者易,为文造情者难啊!这正是作者与蒋介石那批御用文人高下之别,庸人岂可道哉!我们再读读作者的《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查阅作者的相关生平资料,可知作品境界非一时偶得,实作者内心的反映。
由此再推开来,屡遭贬谪的苏东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溢美之词,无需多言。所以,我们读苏词,虽身陷困苦,却开豪放一派,非才力为之,乃人品至上。
正如此,也只有不通政治却才华横溢的李煜才能吟诵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绵愁之语,只有抱着亡国家难的李清照才会面对黄昏发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唉声叹息;只有处于盛唐且潇洒豪迈的李白才能在仕途失意时仍高歌“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只有时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杜甫才能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仍高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无定法,文却有神。有心境才能有情境!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8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
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1、资料的运用
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2、字词赏析的指导
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2、词句内容分析的零碎
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4、优美画面未能描述
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9
《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上阙写景,下阕抒情,词人的豪情壮志不难读出,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因此,再学习这首词时,我主要通过读这一手段。
课前通读,让学生将这首词多读几遍,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的内容,力求能背诵。
课堂上,通过播放朗诵视频,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通过朗读技巧的点拨,是学生学会朗读。通过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了三分钟背诵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学生掌握了内容后,我引导他们对这首词的内容进行细读,先自己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再小组内朗读、赏析,最后再在班级内交流,看着同学们积极地举手,我想,他们对于词句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再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起立,配着背景音乐和画面,齐声朗诵这首词,在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遗憾的是,我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好。由于给了学生们展示自己理解的机会,对于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没有来得及进行讨论,使得我预设的内容没有能够全部完成,这还是我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虽然我将它放到了课后的作业中去,但还是要再花一节课的时间来与学生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多注意课前的分析,避免类似情况再出现。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0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词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全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它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本文在阅读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结合诗歌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朗读中感受形象,二是品析中接受熏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采用了导入激趣——阅读展示——品读欣赏——角色朗读——拓展运用等教学步骤来展示教学,尤其侧重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并提出了朗读的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美。按照“初读全词——个性朗读——听读全词——角色朗读”的教学思路安排朗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词,读出词味,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意境,并落实教学目标。
我认为,好的朗读教学,第一要任务明确,或认读,或感知节奏与旋律,或领会感情,或品味意境,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用学生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感情、意味来。第二要范读准确,教师觉得自己读得不好,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读,多媒体固然好,但它不是教师的个性解读,带给学生的感受不是鲜活的。第三要学有成效,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我练习,达到品出意境、发展语感的境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我又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一、要读出节奏、重音:初步感受读诗的感觉。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要求学生在读这几个“韵脚”的时候,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读出韵味、读出气势。
二、要读出意象(带有某种感情的形象)。
学生在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因为这几句是诗人的想像,我因势利导问:当同学们读到此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天朗气清,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次多彩,气象万千,使人油然而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要读出气势(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
四、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要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要读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要读出作者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作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诗歌分析时我都贯穿以朗诵。事实证明,这是诗歌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师生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语文朗读教学,应走一步,再走一步。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1
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2
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3
《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周翠娥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4
值得肯定的地方: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2、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不足之处: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第五篇:《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
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2
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1、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品读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的滔滔”中的“惟”和“顿”字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时指出该如何读。在品读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中的“略”、“稍”、“只”几个字的作用和蕴含的感情时,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3
《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重在用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来让学生达到当堂基本背诵的目的。另外,在课堂上,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会更好的明白诗词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学生预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脑子,没有主动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提升还是有不利的地方。
另外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养成自己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或者用批注式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不懂或者主问题设计,这样会好些。
应该更懂学习心理学,用积极的评价来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加自信。另外即使学生再做错,用一种更加温婉的方式,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懂得自己错了,还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会更好!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4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
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1、资料的运用
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2、字词赏析的指导
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2、词句内容分析的零碎
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4、优美画面未能描述
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5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词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全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它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本文在阅读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结合诗歌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朗读中感受形象,二是品析中接受熏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采用了导入激趣——阅读展示——品读欣赏——角色朗读——拓展运用等教学步骤来展示教学,尤其侧重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并提出了朗读的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美。按照“初读全词——个性朗读——听读全词——角色朗读”的教学思路安排朗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词,读出词味,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意境,并落实教学目标。
我认为,好的朗读教学,第一要任务明确,或认读,或感知节奏与旋律,或领会感情,或品味意境,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用学生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感情、意味来。第二要范读准确,教师觉得自己读得不好,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读,多媒体固然好,但它不是教师的个性解读,带给学生的感受不是鲜活的。第三要学有成效,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我练习,达到品出意境、发展语感的境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我又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一、要读出节奏、重音:初步感受读诗的感觉。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要求学生在读这几个“韵脚”的时候,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读出韵味、读出气势。
二、要读出意象(带有某种感情的形象)。
学生在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因为这几句是诗人的想像,我因势利导问:当同学们读到此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天朗气清,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次多彩,气象万千,使人油然而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要读出气势(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
四、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要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要读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要读出作者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作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诗歌分析时我都贯穿以朗诵。事实证明,这是诗歌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师生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语文朗读教学,应走一步,再走一步。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6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7
《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周翠娥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8
《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上阙写景,下阕抒情,词人的豪情壮志不难读出,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因此,再学习这首词时,我主要通过读这一手段。
课前通读,让学生将这首词多读几遍,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的内容,力求能背诵。
课堂上,通过播放朗诵视频,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通过朗读技巧的点拨,是学生学会朗读。通过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了三分钟背诵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学生掌握了内容后,我引导他们对这首词的内容进行细读,先自己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再小组内朗读、赏析,最后再在班级内交流,看着同学们积极地举手,我想,他们对于词句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再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起立,配着背景音乐和画面,齐声朗诵这首词,在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遗憾的是,我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好。由于给了学生们展示自己理解的机会,对于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没有来得及进行讨论,使得我预设的内容没有能够全部完成,这还是我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虽然我将它放到了课后的作业中去,但还是要再花一节课的时间来与学生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多注意课前的分析,避免类似情况再出现。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9
《沁园春.雪》这一课我安排了一个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紧张,但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比较高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一、对课件把握不熟练,当那些该提的问题都分析完了以后,继续往下展示课件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可以有条理地展示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牵涉到四个方面:第一,词的上片是如何展现雪景的?第二,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持何种态度?第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看今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四,本文是如何进行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第五,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你看,这四个问题就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了。中间再穿插着讲一讲静景与动景交替,实景与虚景搭配的表达技巧,以及那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全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透彻了。看来,备课的时候,对这个最基本的框架还没有把握好。
二、应该稍微留点空间对课文的词句理解和把握,如“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红装素裹”、“风骚”等词句。虽然他们手头有书,但我还是应该着重提示一下的。我想,肯定有很多的同学还没有能够充分地理解这首词吧!
三、读得不够。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他们齐读的时候,甚至没有指导一下,读本课应该饱含怎样的语气来读。其实,我可以也让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情怀,然后让他们对比着两种不同的语气,让他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革命必胜的决心,对自己满怀的.信心来读。可以采用个别读、分男女生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
四、课堂上应该安排学生互动的环节。我今天的课显然太过于平淡了,没有高潮,这样的课是不能吸引人的。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个错误呢?是对课件不熟悉的原因。其实,我可以让学生在描述词的上片所写的景色的问题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专门留五分钟的时间给他们,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经过一个小小的高潮,对于下面的内容的学习和把握也会更有兴趣。
当然也不能说我这一节课就上得一无是处。背景讲解部分对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词的主旨还是挺有帮助的。课堂条理基本清晰。问题的分析也基本到位。 以后,我会注意,先把课堂的环节铭记于心:课件中要展示哪些教学步骤,牵涉哪些问题,哪些内容必须老师讲透,哪些问题必须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0
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容量,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之中学会把握重点。同时利用课文录音,引导帮助学生注意在诗词朗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⒉在诗词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学生解决、老师总结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运用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4、在教学结束后,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巩固。我设计了练习题,对这首词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我还设计了作业题,检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多加研究、探索,能通过教学让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诗词的分析过程,体会出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
理解分析能力
教师方面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知识,总结出更多的诗词分析方法,教给学生。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1
今天下午按教研组的安排,由我上一节关于小专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的研讨课。我考虑到是主要关于小专题研究课,所以我没过多的设计教学结构,而是沿用了《丰都县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导学案》,只是着重注重小组合作的效度与信度研究。所以课堂很朴实,但实在。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也是让这节课在读的展示活动中推向课堂高潮,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但我觉得这节课我对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也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但是未能没有即时强调该如何读,怎样读。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这节课我注重体现了新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第三,我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一个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强化训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
第四,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评价体系。利用小组内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班上学科班长对每个组的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总之,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2
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目前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沁园春雪》是一篇豪迈而昂扬的诗词,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通过诵读入手让学生在吟诵之中自己领会诗词那种激昂、豪迈的情感并能通过多次朗诵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到位本词所蕴含的感情。
于是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安排了五次诵读,分别是教学刚开始的跟录音磁带的跟读;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带有感情的朗读;整体认识了上阕学做内容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并说明为何这样读,老师进行点拨后,全班集体诵读上去阕;分析完下阕内容,学生理解下阕所抒发感情后集体诵读下阕;全诗思想感情分析完毕,指出同学们才是未来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让同学们带有这种后来者居上的豪情再诵读一遍文章。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们确实通过多次阅读锻炼了自己的诵读能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在诵读之中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好的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感情,需要对诗人生平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外,还要学会停顿,把握语速和重音等,这样才能把诗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出来。特别是在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给大家介绍为何这样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总结出来的朗诵技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课后反思了一下,了解背景之后的那次诵读是否需要安排还有待于商榷,文章写作背景对把握诗词情感是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诗词意思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写作背景能体会到多少思想感情呢?毕竟有限!因此,最好是分析了文章内容后,在学生充分领悟到景语中所蕴含的情语后再进行诵读比较合理。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通过学生自己所读所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如在上阕教学中,了解了上阕主要描写的景物以后,就开始边读边阐明自己处理诵读的理由,这理由中也就饱含了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是一句双雕,学生印象也比较深刻。但是,我感觉自己在进行点评时候还不够机智,不够灵活,启发性还不够,这方面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加锻炼!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3
值得肯定的地方: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2、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不足之处: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4
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两节课,完全是带着学生读下来的,将词读完,课也完毕,学生也已经完全在课堂上将文章背诵了,第一次上古诗词感觉如此满意,虽然课堂仍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在点读的过程中,有一段一个班的学生就像是捉迷藏一样,无论如何品,就是读不进文字里去,想象不出诗人描绘的开阔意境。我不得不自己介入帮助分析,这种现象对我,是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情况下,我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你才是课堂的主演,老师是来配合你们的,不要总是等着老师像填鸭子一样去填你,这样抱着希望在周老师的课堂上不免是要失望的,我可是个懒人,不喜欢越俎代庖,所以,课堂,应该从你们开始,从思考开始,抛弃参考书,从交流开始,老师在交流过程中配合你们,交流才能产生真正的课堂智慧。有的课,学生不愿意说或者说不出,老师和学生都要负责任的,有时是他们缺乏舍我其谁的.精神,缺乏为了真理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有的是我的设计缺乏挑战,缺乏思考,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理解都不到位,也就是在这一块,我没有真正的“站起来”,还处于跪着教书的状态!
课上到结尾,穿插一个小故事,据说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恼火。他问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国民党又在内部发出通知,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选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后来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写手,据说得来佳作寥寥。
由此我带着学生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写手总敌不过一个毛泽东呢?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为人说开去,用词语概括就是文品即人品,文由心生,唯毛泽东有此等气概,此等心胸,方能写出此等境界文章。为情造文者易,为文造情者难啊!这正是作者与蒋介石那批御用文人高下之别,庸人岂可道哉!我们再读读作者的《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查阅作者的相关生平资料,可知作品境界非一时偶得,实作者内心的反映。
由此再推开来,屡遭贬谪的苏东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溢美之词,无需多言。所以,我们读苏词,虽身陷困苦,却开豪放一派,非才力为之,乃人品至上。
正如此,也只有不通政治却才华横溢的李煜才能吟诵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绵愁之语,只有抱着亡国家难的李清照才会面对黄昏发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唉声叹息;只有处于盛唐且潇洒豪迈的李白才能在仕途失意时仍高歌“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只有时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杜甫才能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仍高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无定法,文却有神。有心境才能有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