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下册 碧野金山5教案 苏教版

时间:2019-05-15 05: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音乐下册 碧野金山5教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音乐下册 碧野金山5教案 苏教版》。

第一篇:五年级音乐下册 碧野金山5教案 苏教版

最新版

碧野金山

教学内容

1.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2.听:《美丽的哈纳斯湖》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及新疆歌舞,了解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2.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3.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课堂乐器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律动

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2.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娃哈哈》。

3.教师用手鼓为学生的演唱伴奏。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跳舞,一组拍手。

三、欣赏与感受

1.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

(1)边听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边欣赏展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图片。(2)聆听《美丽的哈纳斯湖》的乐段及主题。

(3)接着播放《美丽的哈纳斯湖》,学生静静地聆听,然后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

(4)请同学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同时教师播放哈纳斯湖风光图片。(5)教师结合乐曲实例介绍交响音画。2.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2017.3.1 最新版

(1)学生欣赏乐曲,并随着歌曲拍手或做简单的动作。

(2)简介歌曲,说说歌词的内容。“小巴郎”在维吾尔族语中指儿童,“亚克西”的意思是好样的,有表扬、夸奖的意思。

(3)出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乐谱,学唱歌曲。

(4)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并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彩笔在乐谱上画出来。再学唱歌曲。

(5)分组通过歌唱、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小巴郎,童年的太阳》。3.观看舞蹈《天山欢歌》

(1)介绍新疆歌舞: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流传至今,传播的媒介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情感的肢体语言。在新疆,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歌声、舞姿去判断他的民族,判断他所生活的地域。新疆歌舞品种多样,个性鲜明,千百年来在族群中自然传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风吹雨打,但它依然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

(2)请学生观看新疆歌舞代表作《天山欢歌》。4.欣赏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由教师演唱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请几位学生为教师伴舞,其他的学生围成圆圈拍手,感受新疆歌舞热情奔放的特点。

四、教师总结

新疆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各少数民族的歌舞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相信通过这节课,各位同学已经对新疆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新疆,关注民族音乐。

2017.3.1

第二篇: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四单元 碧野金山

第四单元 碧野金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音乐,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跳民族舞蹈,了解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2、能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能伴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学跳藏族踢踏舞,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背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3、通过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歌曲《牧歌》,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管弦乐曲《森吉德玛》,钢琴独奏曲《孩子们的舞蹈》等作品,让学生感受歌曲和乐曲的风格特点,了解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对音乐形成的作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我的家在日喀则》

2、听:《在那东山顶上》

3、动:歌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深长

悠远的特点。

(二)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三)学生能够了解一些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和基本知识,随音乐运

用藏族基本舞步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与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艺术。

教学难点:

长音的对比欣赏,增强感受;并且能用富有藏族韵味的声音进行歌唱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

1、了解西藏的名胜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闭上眼睛,老师

数一、二、三再睁开。(师点击课件展现西藏风光图片)生:我们来到了西藏。

师:不知你们留意过藏族人民的穿戴吗?你们能说说藏族服饰有哪些特色呀?

生:回答(师点击课件,画面出现藏族服饰图片,师介绍)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西藏的美丽和神奇。知道吗?西藏还

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东西,比如民俗风情啊,饮食文化啊等等,献“哈达”就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师出示藏族人民献哈达的场景)

2、了解藏民歌,听赏《在那东山顶上》

师:同学们,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西藏是歌唱家的摇篮,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每天劳动之余会对着辽阔的草原、宽广的天空放声

歌唱,你听!那高亢、嘹亮、自豪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

师点击课件,播放《青藏高原》,学生听赏

师:瞧!抒情的旋律深情的歌声,同学们都听得入迷了!刚刚这首歌

原》

曲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呢,你们还记得它的歌名吗? 生:《青藏高师:同学们,《青藏高原》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的代表作,近年来他 又创作了《青藏高原》的姐妹篇《在那东山顶上》,我们也来欣赏一下。生初听歌曲。师简介歌曲:这首好听的歌曲由谭晶演唱,歌词取自六世**喇嘛苍 央加措的一首情诗。歌曲具有民谣特点,在西藏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我们也来学唱几句。师教学生哼唱歌曲前几句。生复听歌曲,并跟着唱一唱。

师:同学们,西藏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藏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那就是日喀则。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在学歌曲之前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下,要求边听边想:

3、学唱歌曲

(1)第一遍放录音范唱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课件)它的情绪是欢快、喜悦、自豪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

(2)学唱歌谱

a、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b、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c、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

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

(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

师评:同学们唱的都很好,如果长音再唱的连贯、流畅些就更好了!

(3)第二遍放伴奏音乐,学生跟唱。

4、进一步感受歌曲

师播放影片《我的家在日喀则》,让学生再次聆听感受歌曲。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在藏族,歌手常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唱延

长音,很有韵味。因为藏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练就了藏族歌手们纯净而自然的嗓音条件,尤其那韵味十足的长音一下就把

我们带进了西藏的雪域高原。我们把《我的家在日喀则》中的长音再来试试效果?

5、学习藏族舞蹈

师:同学们,在藏族,每到节庆丰收的日子,人们就穿上美丽的 节日盛装,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那同学们对藏族舞蹈有多少了解呢?

生:(回答)我知道有弦子舞、踢踏舞??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感受、体验藏族的民间舞蹈

点击课件(大屏幕:藏舞)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它还是一首踢踏

舞曲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和体验一下踢踏舞的动律好吗?

1)教师讲解动作要领,邀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集体学习踢踏舞基本动作。

2)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衣服解下反穿当长袖

面中结束))学生分组练习,师巡回指导)听音乐学生集体踢踏舞表演(最后随歌曲音乐,师生围成圈边唱边跳,在一片载歌载舞的热闹场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牧歌》 唱:《放牦牛的小卓玛》

教学目标:

1、通过《牧歌》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2、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3、能用活泼、欢乐地情绪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教学难点: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欣赏《牧歌》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

生自由说。)

2、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6谱和歌词)

7、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师: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师: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8、师: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9、师: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10、比较两句

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11、师: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

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12、师: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13、欣赏《牧歌》

a、师: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

合唱的《牧歌》)

师: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

无伴奏合唱。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视屏)师: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b、师: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c、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d、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e、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

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二、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师:同学们,放牧不仅是草原地区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青藏高原放牧的小朋友。

1、生初听歌曲。

2、师: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议一议。

3、师: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让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我们

听第二遍感受一下。

生复听歌曲并议一议。

4、师小结:装饰音的独特用法加上特有的衬词使这首歌曲具有

典型的藏族风格。同学们,你学过或听过的藏族歌曲,哪些也使用了类似的衬词和装饰音?

生议一议。

5、师小结:同学们,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这些特有的衬

词和装饰音。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歌曲《放牦牛的小

a

b小女孩叫做“卓玛”。

c

d

卓玛》。、出示乐谱,学唱歌曲。、用“lu”发音,跟琴模唱旋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了解“卓玛”是藏语美丽的意思,藏族人常把、跟范唱默唱自学,说说难点。、师带生逐一解决难点。e、生完整跟琴唱。

f、男生唱,女生伴舞。(用上节课学过的藏族舞蹈动作。)

三、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蒙古族和藏族不同风格但都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并相互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听:《美丽的哈纳斯湖》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及新疆歌舞,了解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

2、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3、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课堂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律动

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

2、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娃哈哈》。

3、教师用手鼓为学生的演唱伴奏。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跳舞,一组拍手。

三、欣赏与感受

1、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

(1)边听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边欣赏展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图

片。

(2)聆听《美丽的哈纳斯湖》的乐段及主题。

(3)接着播放《美丽的哈纳斯湖》,学生静静地聆听,然后交流自

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

(4)请同学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同时教师播放哈纳斯湖风光图片。

(5)教师结合乐曲实例介绍交响音画。

2、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1)学生欣赏乐曲,并随着歌曲拍手或做简单的动作。

(2)简介歌曲,说说歌词的内容。“小巴郎”在维吾尔族语中指儿

童,“亚克西”的意思是好样的,有表扬、夸奖的意思。

(3)出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乐谱,学唱歌曲。

(4)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并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用相同

颜色的彩笔在乐谱上画出来。再学唱歌曲。

(5)分组通过歌唱、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小巴郎,童

年的太阳》。

3、观看舞蹈《天山欢歌》

(1)介绍新疆歌舞: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流传至今,传播的媒介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情感的肢体语言。在新疆,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歌声、舞姿去判断他的民族,判断他所生活的地域。新疆歌舞品种多样,个性鲜明,千百年来在族群中自然传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风吹雨打,但它依然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

(2)请学生观看新疆歌舞代表作《天山欢歌》。

4、欣赏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由教师演唱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请几位学生为教师伴舞,其他的学生围成圆圈拍手,感受新疆歌舞热情奔放的特点。

四、教师总结

新疆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各少数民族的歌舞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相信通过这节课,各位同学已经对新疆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新疆,关注民族音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听:《森吉德玛》《孩子们的舞蹈》

动:我的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玛》,钢琴独奏曲《孩子们的舞蹈》,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2、能听辨不同的主题,并能用蒙古族舞蹈动作来表现乐曲。教学重点:听辨主题,感受乐曲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听辨主题,感受乐曲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表现不同主题。

教具准备:钢琴、磁带

教学过程

学生在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一、《森吉德玛》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森吉德玛

是一位蒙古族少女的名字。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根据这首

民歌改编了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管弦乐曲《森吉德玛》。

1、生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试着给乐曲分段。

2、生议一议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3、师小结:

乐曲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憨厚的性格,写出了他们迎接解放时的欢欣心情。

第一段以缓慢和安静的旋律描绘出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二段的主题仍然采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但加快了速度,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为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音流,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4、出示主题旋律并视唱

5、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师生边唱边舞。

6、师弹奏书上另一旋律片段,生听

7、复听乐曲,要求

①听辨刚才老师弹奏的旋律在哪部分出现,举手示意; ②在听到主题旋律时加上蒙古族舞蹈动作。

8、再听乐曲

学生分成二组,随着第一部分的音乐,分别在强拍上吹奏re和la。

二、《孩子们的舞蹈》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钢琴独奏《孩子们的舞蹈》。

1、生初听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2、师简介乐曲:1952年,作曲家桑桐以内蒙地区民歌为主题,写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孩子们的舞蹈》是其中的一首,生动地描绘了草原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3、熟悉两个主题,师弹奏生轻哼。

4、复听乐曲,听到不同主题用手势示意。

5、学习简单的集体舞动作。

师讲解两个主题不同的动作,生练一练。

6、再听乐曲,边听边跳集体舞。

三、小结下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黄水谣》《又唱浏阳河》

2.唱《浏阳河》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欢快地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通过欣赏,能区分作品在演唱形式、音乐情绪、整体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表现意义。

3.对《黄河大合唱》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音乐情绪的感受及表现。

2.歌曲教学中的一字多音及歌曲地方风味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现场画面,到底是怎样的音乐才会让观众如此激动呢?(播放《黄河大合唱》现场演出时观众鼓掌的场面)

生:气势磅礴的音乐,很感人的音乐,很令人鼓舞的音乐??

(简介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二、听赏《黄水谣》

第一部分:听第一段音乐,感受旋律的起伏

站在黄河边,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部分:听音乐,感受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朗诵歌词,体会意境。

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音乐相比较。

同一旋律不同的歌词,表达不同的情感,应该怎样来处理。总结:旋律的变化

情感的变化

曲式结构

完整欣赏,跟着音乐哼唱歌曲。

三、学唱《浏阳河》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她所

受的苦难,激起了我们保家卫国的士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们全中国人民发出了抗争的怒吼。打败日本侵略军,解放全国老百姓,让我们来听听浏阳河畔的人民是怎样唱的吧!

1、欣赏《浏阳河》

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达赞美之情?

2、再次欣赏,找出一自多音的乐句。

跟琴分句模唱,注意咬字吐字。

3、分析歌词的特点(对答式)

4、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齐唱、对唱、领唱)

四、欣赏《又唱浏阳河》

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地开拓,她们凭着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

1.欣赏全曲。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独唱、伴唱)

4.比较《浏阳河》和《又唱浏阳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再次欣赏。

五、总结下课

第三篇: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娃

教学内容

第1课时:欣赏《草原小姐妹》 唱《草原赞歌》 歌表演《草原赞歌》

第2课时:欣赏、表演《嘎子嘎》 唱《中国娃》 装饰音的作用

第3课时:欣赏《来吧来踢球》《捉迷藏》 唱《海娃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通过对比体验新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

2、背唱《草原赞歌》,表现歌曲中的自豪感。在听唱《中国娃》活动中,认识波音、下滑音、倚音等记号,并感知这些记号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

3、结合歌曲分辨“4”和升“4”的区别,准确唱出音高;了解琵琶音色,和协奏曲的形式。

4、自主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尝试不同方式表现中国娃形象,大胆表达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以“中国娃”为荣的自豪感,培养起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尚品质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组织教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家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的风景吗?(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原看一看。

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草原小姐妹》插曲片段。

问:这段音乐熟悉吗?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简要介绍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奋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完整欣赏。

重点欣赏第1段。

问:除了琵琶,还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

介绍协奏曲。

协奏曲是指某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或民族乐队协同演奏的乐曲形式。

新授歌曲《草原赞歌》

小姐妹为什么能奋不顾身、战胜暴风雪,保护羊群?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来自对家乡、对草原的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来学唱他们心中的歌,赞美家乡的《草原赞歌》。

听范唱,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欢乐的情绪,自豪的感情)

视谱。随琴哼唱两遍歌谱。

问:歌曲中有几个不同的音?最低音是哪个?最高音是哪个?

全曲可分为几句?有没有相同的乐句?

接龙唱谱。

用“LU”模唱旋律。

熟悉歌词,演唱歌曲。

歌曲处理。

完整演唱。

表演《草原赞歌》

学习简单蒙古舞动作。

弹舌、扬鞭、耸肩、骑马

师生互动。

课堂小结:高唱赞歌,学习英雄,当无愧于“中国娃”称号的新时代的好儿童。

第2课时

欣赏《嘎子嘎》

交流《小兵张嘎》的故事,了解张嘎的个性。

听音乐,感受作品的谐略风格。

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跟音乐哼唱歌词,练习说唱部分。

用简单道具扮演张嘎,随音乐模拟与日本鬼子周旋的情景。

表演时启发学生关注音乐的段落变化。

新授歌曲《中国娃》

欣赏解晓东的MTV《中国娃》,感受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反复欣赏歌曲,讨论:装饰音在歌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下滑音)﹋(波音)356(装饰音)

a、讲解各装饰音的名称,并要求记熟。

b、分别演唱以上装饰音,体验各装饰音的唱法。

c、装饰音的运用更增加了歌曲的地域性风味。

C、跟随录音哼唱歌曲。

D、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领唱、齐唱、一领众合等形式演唱。

E、配合音乐,用手绢花、红绸带做道具跳跳秧歌舞。

3、课堂小结

第3课时

欣赏《来吧来踢球》

导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谈话开始导入欣赏。

边欣赏,边在过门处即兴加入声势。

扮成不同国家的小朋友,随音乐节拍模拟玩足球的姿势、动作。

欣赏《捉迷藏》

听:丁善德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片段:《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并给出相应的图片。

想: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形象选择标题。

再现童年:配合音乐表演。感受钢琴音色,感受玩游戏时的快乐情景。

新授歌曲《海娃的歌》

听范唱,感受歌曲表达的海娃对大海不可割舍的依恋和赞美。

分析歌曲。给歌曲分句,在谱中标上分句记号,做到心中有数。

C、将歌曲中分句节奏写在“海螺”“海星”“贝壳”等图片后,藏在教室里,让学生在《海娃的歌》音乐声中寻找。音乐停,大家分享赶海的“收获”;练读卡片上的节奏。

D、将两句衬词的越剧比喻成“海浪的声音”、“海风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并模唱,常准大三度音程与小三度音程。

E、歌曲结构不规整,节奏多变,采用分句教唱法学唱。

F、采用多种形式唱熟歌曲,表达出海娃对大海的不可割舍的情感。

3、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 绿色的祖国

一、单元目标:

1、通过欣赏和歌唱,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了解中外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用恰当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春游》、《白兰鸽》、《乡间的小路》等,表达心中对春天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3、在“我的创造”等音乐活动中,能运用“同头换尾”的技术创编简短的旋律,并根据所学的音乐内容,用自己的音乐方式,以“绿色环保”、“赞美春天”

“歌唱春天”、“歌唱祖国”等为主题开展采集与创造活动。

4、通过一系列对“春”的主题欣赏,强化对旋律的听辨能力,感受各音乐要素在表现“春”的多姿多彩时的变化与作用;在对“轻音乐”和“校园歌曲”

等音乐分类的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春游》

听:《春野》

拓展:班得瑞乐队与轻音乐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春野》和歌唱《春游》,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能用明朗、愉悦的情绪,纯美的歌声演唱《春游》。感受歌曲美的意境。

通过欣赏班得瑞乐队演奏的作品,了解当代音乐这种音乐体裁的表现方式,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结构和旋律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在这个风和日丽、充满花香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踏青、春游)

那今天我们就寻着花香,一起去踏青春游,感受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吧!

欣赏《春野》

1、在《春野》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听前设问:听到了什么?仿佛来到了哪里?感觉怎样?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精美的画面,简介轻音乐和班得瑞乐队。

3、出示《春野》主旋律,分别用“啦、哒、噜”等衬词模唱主旋律。在每一乐句尾,教师指挥部分学生模仿鸟叫“喳喳 喳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发声练习。

(三)、欣赏想象——春游图

1、导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智慧抒发了对“春”的赞美,诗歌、散文中到处都留有春的足迹。有很多音乐家都喜欢把诗词谱写成曲,让诗意更充分地表达出来。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首充满诗意的歌。

播放歌曲《春游》,请学生闭眼欣赏。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春天的什么气息?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七言律诗《春游》,有表情地齐读。

3、师:什么是“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为什么会“万花飞舞春人下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操作组合一幅“春游图”,并对自己的组合加以说明。

5、欣赏“春游图”(展示课件,表现诗词内容),在歌曲音乐的背景下,齐读歌词。

(四)、学习歌曲

1、完整地欣赏歌曲,说说歌曲中哪两句完全一样?哪两句比较像?哪一句完全不同?

2、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用不同色块表现歌曲中的相同与不同的旋律。(点击课件)

3、试唱曲谱。

4、对于第三句中的“5 #4 5.”,要先听琴声再模唱,教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并提醒学生要轻声唱。

5、跟琴学唱歌曲。

6、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

7、通过对比演唱,根据学生的回答,为歌曲加入力度记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六)、教师课堂小结,结束教学。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复习《春游》,二声部轮唱。

2、我的创造(1)

3、听《神奇的九寨》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春的“诗情画意”,尝试二声部轮唱,并能完整熟练地演唱。

2、在“我的创造”音乐活动中,能运用“同头换尾”的技巧创编简单的旋律。

3、通过欣赏歌曲《神奇的九寨》了解其浓郁的地域风格特点,领略“九寨” 的美丽风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歌曲意境的创设和表现。

难点:旋律创编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春游》

1、用LU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2、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二)、我的创造

1、唱一唱前两个乐句。

观察歌曲前两个乐句有什么联系?

(两个乐句节奏是相同的。两乐句前段相同,只是结尾稍加变化。)

最后得出歌曲创造的一般规律:同头换尾的手法。

2、感受两种“尾部”不同的音乐效果。

3、学生进行创编。

4、作品展示

(三)欣赏《神奇的九寨》

1、师:大家知道著名的国家名胜风景区九寨沟吗?它位于四川省北部,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被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师:有一首歌曲是这样唱的:“在离开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到底是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到底是谁的心灵那样寻寻觅觅。哦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

让我们赶快来欣赏《神奇的九寨》吧。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同时欣赏九寨风光。

2、欣赏完歌曲,学生谈谈感受。

3、介绍容中尔甲。

容中尔甲,著名藏族歌手,四川阿坝州人。1991年毕业于四川阿坝师专中文系,同年分配在金川县观音桥乡中学任教;1994年调至九寨沟民族艺术团担任首席歌手、团长等职;2000年签约广州陈小奇音乐有限公司,成为其旗下签约歌手;2001年在九寨沟创建“容中尔甲演出中心”,任团长及首席歌手。

4、再次欣赏。

(四)小结

1、请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表现“春”的音乐作品。

2、布置学生自制沙球。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听《致春天》

2、唱《白兰鸽》

3、露一手:用自制小沙球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钢琴独奏《致春天》,体会春天的变幻多姿,感受绚烂多彩的春天景象。了解音乐家格里格的生平及《致春天》的创作背景。

2、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两首音乐的形象及风格。

2、歌曲《白兰鸽》带休止符的切分节奏。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致春天》

1、导入:同学们,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向我们悄悄地走来。在这个早春季节,你从哪里感受到春天来临的信息?

聆听《致春天》乐曲开头一段。说说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

冬天的严寒渐渐开始退出,太阳的暖流融化了岩石上的冰层,滴下第一个粗大晶莹的水珠,宣告了春天的到来。

2、刚刚我们欣赏的音乐片段是有挪威音乐家格里格写的钢琴独奏《致春天》。

介绍作者。

3、让我们完整地来欣赏乐曲。

老师出示图形,请学生在欣赏时,听到音乐段落,选择出相应的图形。并说出你的体会。[ 总结歌曲的结构:A+B+A‘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

4、以“春”为主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小组合作,用动作形态表现各具特色的“春之图”。(动作形态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可以表现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等不同的动作组合)随音乐律动。

(二)学习歌曲《白兰鸽》

1、导入:同学们见过鸽子吗?你能用动作来模仿一下鸽子飞翔和落在屋顶不同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模仿)

看看老师是怎样模仿鸽子的?师用鸽子“起—飞—落”三种动作,用“啦”边跳边哼唱歌曲主歌部分旋律。

2、学生模仿,解决切分节奏。

3、师:在世界音乐的五彩天空里,飞翔着一只美丽的“鸽子”,这就是那首著名的美国歌曲《白兰鸽》。这首歌曲诞生于20世纪,旋律优美动听,多少年来,一直被世界各国的人们喜爱和传唱。

欣赏《白兰鸽》

4、听了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

5、再次欣赏歌曲,学生跟师一起用动作表现鸽子的形象。

6、学习歌曲

①学生跟琴用LU轻声哼唱旋律

②出示歌谱,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用色块表现出相同和不同?

③跟琴学唱歌曲。

④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

7、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请学生自由设计伴奏型,师从旁指导。为歌曲伴奏。

(三)拓展

欣赏英文版的《白兰鸽》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唱《白兰鸽》合唱训练

2、听《给未来一片绿色》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熟练地演唱歌曲,二声部和谐丰满,能用亲切、自然的歌声演唱歌曲。

2、欣赏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感受歌曲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愿和由衷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合唱部分的音准、和谐。

2、歌曲的二声部合唱和细腻的艺术处理。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在合唱《白兰鸽》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发声练习

分别用“mo”、“ lu”、“ lo”来唱。

注意声部的均衡、统一

(二)继续学习歌曲《白兰鸽》

1、复习歌曲

生有感情地齐唱歌曲《白兰鸽》

师指导学生用亲切、自然地声音演唱歌曲。

2、学习歌曲二声部。

①跟琴用“LU”轻声哼唱二声部旋律。

②试唱二声部的曲谱。

③跟琴学习二声部。

注意第二声部的音高和音准

④再次欣赏

师:如何让我们的两个声部很好地合作,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呢?

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磁带,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听完之后再来告诉我答案好吗?(播放录音)请学生来说一说。

(1)要控制自己的音量(2)要注意音准(3)要聆听他人的声部等等

⑤二声部合唱

A、师唱一声部请学生唱二声部,然后交换。

感受分声部演唱的效果。

B、师:下面就要请同学们自己来唱两个声部啦,希望同学们能把刚才交流的意见在演唱中表现出来。

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

师指挥,并指导学生的声音。

3、完整演唱歌曲。

(三)欣赏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初听

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2、介绍作者李幼容。

3、再次欣赏歌曲,并随着音乐轻声哼唱。

思考:我能给未来留下什么?

(四)课后延伸

发动学生以“环保小队在行动”为主题,搜集各种有关环抱的相关内容资料、图片,以各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快板、填词歌唱、说唱等)来进行环保宣传。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唱《乡间的小路》

2、听《山林的呼唤》

3、我的创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山林的呼唤》,感受奇异幻彩的西南风光和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了解中外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乡间的小路》,初步了解台湾校园民谣,表达心中对生活、祖国的热爱。

3、通过我的创造活动,能用自己的音乐方式开展采集与创造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能对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行多种探索。

2、歌曲意境的理解与表现。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vcd机、钢琴、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听《山林的呼唤》

1、导入—云南印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从一个美丽的地方请来了许多美丽的舞蹈家,她们将为大家带来一段美丽的舞蹈,请大家思考:领舞者是谁?这段舞蹈是来源于哪个地区?

出示舞蹈《云南印象》片段

学生回答,教师揭示答案:杨丽萍 云南

介绍:《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走进云南

播放vcd 云南风景图片,介绍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感受奇幻异彩的西南风光。

学生自由讨论,谈一谈自己心中的云南印象。

2、引入《山林的呼唤》

介绍马思聪及他的作品。

3、初听全曲,思考歌曲的意境,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

4、课件介绍乐曲的五个乐章及主题。

5、再听歌曲。找出你听到的最具特色的乐器。

教师分别介绍双簧管、圆号、小提琴的音色,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主题所表现的不同情绪,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唱《乡间的小路》

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校园民谣吗?你们听过的校园民谣有哪些呢?

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忍不住也想唱了,请同学们一起来和老师感受一下吧。

师合音乐伴奏范唱《乡间的小路》。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用一段话来说一说吗?[ 在萨克丝《归家》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诵《乡间的小路》,体会歌曲意境。

3、用“啦”字视唱歌谱。

4、跟琴视唱歌词。

5、歌曲处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播放vcd乡间的小路,看有哪些景物,对比身处乡间和城市的环境,引导学生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

6、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

7、教师和学生接口唱全曲。

(三)分组表演并创编

学生分成四组,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处理歌曲。如:对唱、表演唱、小合唱等。教师对每组的表现做鼓励性评价。

请学生分别选择以下节奏填入色块处,唱一唱哪个更合适?

X X X

X X X

X X

你能想出其他的节奏型吗?并填入唱一唱

(四)拓展

vcd欣赏叶佳修的其他作品 :《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

(五)教师小结教学内容,结束教学

第三单元 京腔京韵

一、单元目标

1、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能熟练有感情地演唱本单元歌曲、戏曲。能有兴趣地聆听本单元所欣赏的一些戏曲、乐曲。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并尝试表现出来。

3、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的独特表现力。

二、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学唱与表演,学生能初步感受“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

难点:体验京剧、戏歌的特点,并能尝试着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京调》(笛子与乐队)

2、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3、拓展:西皮、二黄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

2、能分辨京剧中“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声腔,并能为“西皮流水”填上歌词进行演唱。

3、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京剧声腔、节奏、旋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填词演唱“西皮流水”

教具准备 钢琴、cd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听《京调》(笛子与乐队)

1、出示竹笛,听赏竹笛音色,介绍笛子家族

2、完整听(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京调》

问:音乐的情绪如何?(活泼生动)

师:乐曲主要用笛子模仿了京剧的唱腔。

3、简单介绍京剧知识

4、分段听相同的段落,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表达

5、分段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

二、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1、了解“西皮唱腔”和“西皮流水”的特点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西皮流水曲调流畅,旋律琅琅伤口)[

2、听“西皮流水”的旋律

3、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旋律

4、填词再跟琴演唱(西皮的旋律特点多轻快、跳跃,指导学生填词时应多为一字一音)

5、为乐曲起名

6表演,在“西皮”曲调中走碎步

三、拓展:西皮、二黄

1、介绍相关知识

“西皮”和“二黄”本是京剧中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弦。“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2、欣赏二黄慢板的代表性片断,与西皮流水做对比。

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前门情思大碗茶》

2、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有关京剧的常识,能分辨京剧人物的行当,说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较好的唱出一字多音的拖腔,尽量唱出韵味。

3、能分辨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了解京剧的发展与革新。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如语言特色、伴奏乐器、旋律特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了解古老的京剧,增强兴趣。

教学难点 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

教具准备 钢琴、cd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简单反馈—复习导入

播放以下京剧片断,小组抢答问题:你能说出戏中人物的行当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杨门女将》《淮河营》《红娘》《白蛇传》《赤桑镇》《武家坡》《智斗》

二、听赏讨论—听赏分辨

1、听《智斗》

简介人物身份后听赏

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物在剧中的性格形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人物的行当?(旦角、老生、花脸)你是怎样分辨的?(旦角:明亮、婉转;老生:苍劲、挺拔、近于真声;花脸:浑厚、高亢、洪亮)

体会和传统的京剧相比有哪些不同?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化妆、念白更生活化)

过渡:现代京剧没有了五彩的服饰、特点鲜明的脸谱,对白也不再上韵,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下面咱们再来听一听现代京剧《智去威虎山》中的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三、新歌教学

听赏全曲

提问:这是什么行当的唱段?最后的笑声你能来模仿一下吗?

老师范唱

用听唱法学唱歌曲表演《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段

谁来扮演孤胆英雄杨子荣?请他尝试用京剧的唱腔、架势来表演,其余同学帮衬着点,为他念锣鼓经。

四、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广为流传的京味歌曲,曾有多位歌唱家用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演绎过,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国人怀家乡、念故乡、爱家园的一首著名歌曲。[ 音画结合

边听边欣赏北京的景观(前门、北海、玻璃厂、豆汁、窝头、大碗茶等景观)

跟录音轻声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味。

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京剧锣鼓》

2、唱:《梨园英秀》

动:歌表演:《梨园英秀》

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教学目标

1、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的独特表现力。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梨园英秀》,体会剧中融合的锣鼓经、数板、西皮音调等诸多戏曲元素。

教学重点 唱好融合了京剧元素的儿童歌曲《梨园英秀》

教学难点 了解锣鼓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并能跟着音乐演一演。

教具准备 钢琴、cd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听:《京剧锣鼓》

1、看京剧的录象

2、了解京剧锣鼓的作用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作用是加强节奏,营造气氛。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下面请同学们听《京剧锣鼓》(急急风),说说它属于哪一种锣鼓经?

3、听赏《京剧锣鼓》

生:开唱锣鼓

4、念一念、奏一奏

5、跟着(急急风)学走圆场

二、唱:《梨园英秀》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少儿京剧表演

1、欣赏7岁小票友刘小园的京剧表演

2、初听歌曲,找出曲中京剧的特点?(锣鼓经、西皮风格旋律、数板等)

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4、分组演唱歌曲

(一组念锣鼓经、一组数板、一组演唱)

5、歌表演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锣鼓经”、“ 数板”、“走圆场”进行表演。

三、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1、搜集脸谱:课前搜集京剧脸谱(如“邮票上”、“舞台上”、“烟盒上”、“电话卡上”)

2、说唱脸谱:欣赏《说唱脸谱》的歌曲,师介绍脸谱的由来和相关知识,了解颜色与人物性格、品质、命运之间的关系。

3、画脸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画一画京剧脸谱。

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动:露一手:京剧身段表演

3、奏:京调

教学目标

1、了解戏歌的特点和知道戏歌的概念。

2、通过模仿、表演京剧中常见的身段,学生能对京剧艺术有更深的体验与认识。

3、通过演奏竖笛曲《京调》,体会西皮流水的曲调特点,巩固连音与非连音奏法和十六分音符连奏。

教学重点 了解戏歌及京剧身段表演

教学难点 竖笛的吹奏

教具准备 钢琴、cd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歌曲,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另一版本的京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猜一猜它是由什么戏曲的曲调演变而来的?(京剧)

2、简介戏歌的知识

戏歌是一种新型的歌曲表现形式,也就是创作者借用或化用戏曲音乐作为素材创作而成的歌曲。戏歌既具有浓郁的地方戏曲韵味,又不失时代流行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跟着音乐轻轻哼唱

4、模仿戏曲中人物的动作进行表演。

二、动:露一手:京剧身段表演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京剧身段表演的资料。

2、选择几段有代表性又有趣味性的经典剧目实况给学生欣赏。

3、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模仿。

三、奏:京调

1、听磁带中的演奏,生说情绪?(喜悦、激动地)

2、解决难点:十六分音符、后半拍起的节奏、旋律与过门的结合 师范奏,生学

3、吹笛的坐姿和角度

4、连音与非连音的演奏

5、气息的控制(呼气更加集中、细腻)

6、音量的控制(适当、吹得优美动听)

小结下课

第四单元——碧野金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我的家在日喀则》

2、听:《在那东山顶上》

3、动:歌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

(二)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三)学生能够了解一些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和基本知识,随音乐运用藏族基本舞步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与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艺术。

教学难点:

长音的对比欣赏,增强感受;并且能用富有藏族韵味的声音进行歌唱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

1、了解西藏的名胜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闭上眼睛,老师数一、二、三再睁开。(师点击课件展现西藏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青藏高原》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的代表作,近年来他又创作了《青藏高原》的姐妹篇《在那东山顶上》,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生初听歌曲。

师简介歌曲:这首好听的歌曲由谭晶演唱,歌词取自六世**喇嘛苍央加措的一首情诗。歌曲具有民谣特点,在西藏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我们也来学唱几句。

师教学生哼唱歌曲前几句。

生复听歌曲,并跟着唱一唱。

师:同学们,西藏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藏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那就是日喀则。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在学歌曲之前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下,要求边听边想:

3、学唱歌曲

(1)第一遍放录音范唱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课件)它的情绪是欢快、喜悦、自豪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

(2)学唱歌谱

a、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

b、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c、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

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

(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

师评:同学们唱的都很好,如果长音再唱的连贯、流畅些就更好了!

(3)第二遍放伴奏音乐,学生跟唱。

4、进一步感受歌曲

师播放影片《我的家在日喀则》,让学生再次聆听感受歌曲。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在藏族,歌手常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唱延长音,很有韵味。因为藏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练就了藏族歌手们纯净而自然的嗓音条件,尤其那韵味十足的长音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西藏的雪域高原。我们把《我的家在日喀则》中的长音再来试试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牧歌》

唱:《放牦牛的小卓玛》

教学目标:

1、通过《牧歌》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2、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3、能用活泼、欢乐地情绪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欣赏《牧歌》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6、师: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7、师: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8、师: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9、师: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10、比较两句

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11、师: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12、师: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13、欣赏《牧歌》

a、师: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师: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视屏)

师: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b、师: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c、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d、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e、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二、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师:同学们,放牧不仅是草原地区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青藏高原放牧的小朋友。

1、生初听歌曲。

2、师: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议一议。

3、师: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让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我们听第二遍感受一下。

生复听歌曲并议一议。

4、师小结:装饰音的独特用法加上特有的衬词使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同学们,你学过或听过的藏族歌曲,哪些也使用了类似的衬词和装饰音?

生议一议。

5、师小结:同学们,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这些特有的衬词和装饰音。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6、出示乐谱,学唱歌曲。

a、用“LU”发音,跟琴模唱旋律

b、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了解“卓玛”是藏语美丽的意思,藏族人常把小女孩叫做“卓玛”。

c、跟范唱默唱自学,说说难点。

d、师带生逐一解决难点。

e、生完整跟琴唱。f、男生唱,女生伴舞。(用上节课学过的藏族舞蹈动作。)

三、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蒙古族和藏族不同风格但都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并相互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听:《美丽的哈纳斯湖》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及新疆歌舞,了解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

2、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3、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课堂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律动

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

2、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娃哈哈》。

3、教师用手鼓为学生的演唱伴奏。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跳舞,一组拍手。

三、欣赏与感受

1、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

(1)边听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边欣赏展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图片。

(2)聆听《美丽的哈纳斯湖》的乐段及主题。

(3)接着播放《美丽的哈纳斯湖》,学生静静地聆听,然后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

(4)请同学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同时教师播放哈纳斯湖风光图片。

(5)教师结合乐曲实例介绍交响音画。

2、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1)学生欣赏乐曲,并随着歌曲拍手或做简单的动作。

(2)简介歌曲,说说歌词的内容。“小巴郎”在维吾尔族语中指儿童,“亚克西”的意思是好样的,有表扬、夸奖的意思。

(3)出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乐谱,学唱歌曲。

(4)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并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彩笔在乐谱上画出来。再学唱歌曲。

(5)分组通过歌唱、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3、观看舞蹈《天山欢歌》

(1)介绍新疆歌舞: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流传至今,传播的媒介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情感的肢体语言。在新疆,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歌声、舞姿去判断他的民族,判断他所生活的地域。新疆歌舞品种多样,个性鲜明,千百年来在族群中自然传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风吹雨打,但它依然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2)请学生观看新疆歌舞代表作《天山欢歌》。

4、欣赏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由教师演唱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请几位学生为教师伴舞,其他的学生围成圆圈拍手,感受新疆歌舞热情奔放的特点。

四、教师总结

新疆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各少数民族的歌舞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相信通过这节课,各位同学已经对新疆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新疆,关注民族音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听:《森吉德玛》《孩子们的舞蹈》

动:我的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玛》,钢琴独奏曲《孩子们的舞蹈》,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2、能听辨不同的主题,并能用蒙古族舞蹈动作来表现乐曲。

教学重点:听辨主题,感受乐曲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听辨主题,感受乐曲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表现不同主题。

教具准备:钢琴、磁带

教学过程

学生在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一、《森吉德玛》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森吉德玛是一位蒙古族少女的名字。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根据这首民歌改编了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管弦乐曲《森吉德玛》。

1、生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试着给乐曲分段。

2、生议一议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3、师小结:

乐曲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憨厚的性格,写出了他们迎接解放时的欢欣心情。

第一段以缓慢和安静的旋律描绘出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二段的主题仍然采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但加快了速度,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为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音流,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4、出示主题旋律并视唱

5、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师生边唱边舞。

6、师弹奏书上另一旋律片段,生听

7、复听乐曲,要求

①听辨刚才老师弹奏的旋律在哪部分出现,举手示意;

②在听到主题旋律时加上蒙古族舞蹈动作。

8、再听乐曲

学生分成二组,随着第一部分的音乐,分别在强拍上吹奏re和la。

二、《孩子们的舞蹈》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钢琴独奏《孩子们的舞蹈》。

1、生初听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2、师简介乐曲:1952年,作曲家桑桐以内蒙地区民歌为主题,写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孩子们的舞蹈》是其中的一首,生动地描绘了草原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3、熟悉两个主题,师弹奏生轻哼。[

4、复听乐曲,听到不同主题用手势示意。

5、学习简单的集体舞动作。

师讲解两个主题不同的动作,生练一练。

6、再听乐曲,边听边跳集体舞。

三、小结下课

第五单元 欢腾的边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唱 《弹月琴的小姑娘》

露一手:唱一唱,跳一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了解西南地区有趣的民族乐器。

2、学唱《弹月琴的小姑娘》掌握变换拍子与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等知识点,并能用歌声表达乐曲情感。

教学重点: 学唱《弹月琴的小姑娘》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的唱法。

教学准备: 图、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介绍西南地区的部分民族乐器

出示图片、介绍木叶

木叶即树叶、天然乐器在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木叶的历史悠久,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为电影配乐,可吹出近三个八度的音域,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于白剧,傣剧中,木叶的音色和小锁呐相似,近似人声,清脆明亮,具有山乡风味。可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表现力丰富。

2、欣赏木叶独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边听边观看优美的云南风光。

谈谈在我们身边,除了木叶以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发出悦耳的音乐声。

3、拓展

谈谈西南地区还有哪些乐器:月琴、芦笙、巴乌、葫芦丝、口弦,分别听听这些乐器发出的音色。

二、学唱《弹月琴的小姑娘》

1、听范唱,说说歌曲节奏有什么特点。(交换拍子)

2、再听歌曲,注意交换拍子的乐句。(熟悉乐曲旋律)

3、找出乐谱中出现了哪些装饰音,并练习。

顿音:短促有力

倚音:要唱得自然,圆润

4、模唱主歌部分的旋律,注重延长音的唱法。

5、副歌部分分声部练习,可用竖笛辅助教学。

A、分声部用竖笛吹奏旋律

B、填词唱,注意“歌”“唱”一字两音的唱法。

C、双声部合作,可先用“LV”代替,再填词唱。

6、整曲练习,注意乐曲的情绪。

三、。露一手:唱一唱,跳一跳

1、观看一亮种少数民族的舞蹈片断。

2、学跳一两个简单的动作。

3、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圈,跟音乐边唱边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 《瑶族舞曲》

奏 《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熟悉《瑶族舞曲》的主旋律,能通过参与打击乐演奏,感受乐曲中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

2、能用竖笛吹奏《瑶族舞曲》。

教学重点: 学唱《弹月琴的小姑娘》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的唱法。

教学准备: 打击乐器、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 节奏游戏

采用师生合作、手脚并用的方式做节奏练习。

A : 2/4 × 0 | × 0 |[ 2/4 0 × ×| 0 × ×|

B: 2/4 × - | × - |

2/4 0× 0× | 0× ×0 |

练习时,老师可以哼唱两个主题的主旋律。

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如圆舞板、铃鼓等

二、欣赏《瑶族舞曲》

初听《瑶族舞曲》感受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

交流所搜集的有关瑶族的文化,由老师总结补充。

教师介绍乐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分段欣赏

前八小节:模仿长鼓节奏。

第一主题:用节奏游戏中的打击乐练习为其伴奏。

第二主题:感受乐曲活泼的情绪,并交流根据音乐所联想到的画面。

另外还要感受民族管弦乐的特点,听听有哪些乐器参与演奏。(高胡、笙、笛„„)

整曲欣赏

要求学生轻声哼唱主题一与主题二,再次感受乐曲情绪变化。

竖笛练习

跟钢琴模唱旋律,熟悉乐谱。(注意“附点”与“后十六”节奏。)

学生自练前8小节,“SI”可用替换指法。

师生接龙学习9-12小节。如:556 16

交换角色练习。注意:后十六节奏可用“双吐”演奏。

作业:最后十二小节。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 《北京喜讯到边寨》

唱 《快乐的泼水节》

采集与分享 : 傣家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了解长号、小号、双簧管、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

2、交流所了解的傣家泼水节的文化,通过学习《快乐的泼水节》,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兴趣。

教学重点: 学唱《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难点: 仔细聆听节奏,准确进入歌曲演唱。

通过歌声表达泼水节喜庆的场面。

教学准备: 了解泼水节相关知识,钢琴 电子琴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用电子琴弹奏乐曲的几个主题,请学生听辨音色,为整曲欣赏做准备。

引子 : 长号

主题一: 黑管领奏

主题二: 弦乐

主题三: 小号

2、初听乐曲,根据乐曲情绪为乐曲分段。

3、分段欣赏,并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

4、再次感受歌曲情绪,加入打击乐自由伴奏,听完后为乐曲创编题目。

5、教师总结并揭题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二、学唱《快乐的泼水节》

1、分享所了解的有关泼水节的知识

2、教师讲述关于泼水节的传说

3、学习歌曲

A听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与情绪

B再听范唱,边听边用手划旋律线。

C跟钢琴模唱,特别注意一字多音的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

D聆听老师用钢琴弹奏前奏,练习如何准确进入。

E整曲连唱,可适当加入动作表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唱 《在一起》

听 《熊猫的摇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在一起》,掌握后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等知识点,并能用歌声表达乐曲情感。[

2、了解彝族部分文化。

教学重点: 学唱《在一起》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后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的唱法。并能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演唱双声部教学准备: 钢琴 图

教学过程

介绍彝族文化

包括彝族服饰、分布情况、人口、语言等等

学习彝族民歌《在一起》

听范唱

听范唱,模仿歌曲中“在一起”的部分。

师生合作接口唱如:师“星星和月亮”生“在一起”,并交换

“永远和党在一起”一句节奏较难,应单独练习

双声部练习

四度双音练习,即把二声部的地方分解成慢速的练声曲。如:

DO RE DO LA DO MI RE MI

SO LA SO MI SO DO LA DO

分声部视唱乐谱,加入歌词联系

填词唱

整曲练习,注意唱准装饰音,并表现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

欣赏《熊猫的摇篮》

边看歌词边听歌曲

学生谈谈对熊猫的了解。

观看西南地区其他动物的图画,并进行讨论我们可以为它们做些什么。

第六单元 荡漾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黄水谣》《又唱浏阳河》

唱《浏阳河》

教学目标:

能用亲切、欢快地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欣赏,能区分作品在演唱形式、音乐情绪、整体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表现意义。

对《黄河大合唱》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情绪的感受及表现。

歌曲教学中的一字多音及歌曲地方风味的把握。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现场画面,到底是怎样的音乐才会让观众如此激动呢?

(播放《黄河大合唱》现场演出时观众鼓掌的场面)

生:气势磅礴的音乐,很感人的音乐,很令人鼓舞的音乐„„

(简介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听赏《黄水谣》

第一部分:听第一段音乐,感受旋律的起伏

站在黄河边,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部分:听音乐,感受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朗诵歌词,体会意境。

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音乐相比较。

同一旋律不同的歌词,表达不同的情感,应该怎样来处理。

总结:旋律的变化

情感的变化

曲式结构

完整欣赏,跟着音乐哼唱歌曲。

学唱《浏阳河》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她所受的苦难,激起了我们保家卫国的士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们全中国人民发出了抗争的怒吼。打败日本侵略军,解放全国老百姓,让我们来听听浏阳河畔的人民是怎样唱的吧!

欣赏《浏阳河》

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达赞美之情?

再次欣赏,找出一自多音的乐句。

跟琴分句模唱,注意咬字吐字。

分析歌词的特点(对答式)

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齐唱、对唱、领唱)欣赏《又唱浏阳河》

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地开拓,她们凭着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

欣赏全曲。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独唱、伴唱)

比较《浏阳河》和《又唱浏阳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次欣赏。

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大海啊,故乡》

听《献给鼓浪屿》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能感受到乐曲所描绘的不同意境,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能用优美、质朴的声音唱出对大海、家乡、母亲的深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音乐的变化,调整演唱的力度及情绪。

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师:(欣赏图片)站在如此美丽的画面之前,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清新的空气,咸咸的海风,一望无际的大海,心情舒畅„„

师:美丽的大海总给人带来舒畅、自由、轻松„„的感觉,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以打渔为生,他们的生活总是那么惬意。请同学们欣赏这一段音乐,听完之后告诉伙伴们你的感受?

二、听赏

(播放《献给鼓浪屿》第一乐章)

师:海浪拍打着岩石,发出隆隆的轰响,岛上的人们沐浴着晨曦,唱着动听的渔歌,快乐地在这鸟语花香的地方开始辛勤地工作。在他们心中有对未来美好地憧憬,更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他们能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地更美。

请同学们欣赏接下来这段音乐,再看这两幅图,哪一幅才是岛上人们现在的心情呢?

(听赏第二乐章,出示两幅色彩情绪不同的两幅画。)

生:略

师:旋律优美、婉转,在跌宕起伏中让人回想起以往的岁月。经历着一次次的挫折,体验着一次次的成功,饱含着激动的泪花,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地 来之不易啊!所以他们更加珍惜着幸福的时光,怀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为着灿烂的明天继续努力,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音乐朗诵歌词

优美的海景使人陶醉,清新的海风使人舒畅,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感觉一起来念这首小诗吧!(朗诵歌词)

哼唱旋律

用海风的声音来哼唱旋律。

找出重点乐句

在什么地方海风大了?海浪高了?

学唱歌曲

重复乐句在情感上的作用。(心情激动,内心的呼唤„„)

演唱时应该如何表现?(更深情,力度更大一些„„)

学生演唱(齐唱、分组唱、领唱与齐唱)

听唱前半部分

完整表现歌曲

齐唱(深情地)

女生领唱+齐唱

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多瑙河之波》

《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通过音乐各要素的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作品的情感,传递对音乐的理解。

了解这两条河流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这两首乐曲的音乐特点。

表现乐曲的不同情绪。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听音乐《蓝色多瑙河》(闭眼欣赏)

二、听赏

1.听赏第一圆舞曲

美丽的多瑙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感受)

师总结:第一主题是小调,旋律徐缓而委婉,如同缓缓流淌的河水,请我们班的女同学一起随老师来表现一下吧!

(女生随琴声哼唱第一主题旋律)

2.师:美丽的多瑙河不断向前流淌,现在她到哪里了?(听赏第二圆舞曲)

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都无所谓惧;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艰辛,都奋勇前进。这是快乐者的歌唱,这是勇敢者的舞蹈。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种快乐吧!

(随主题音乐用手模仿浪花飞溅的场面。)

师:历经一番艰辛与困苦,多瑙河更显得宽广、稳重。此时的她正在思考着 怎样的问题呢?

(听第三圆舞曲,学生交流、总结、发言)

师: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会有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正是有着这一份坚韧和勇敢,才会有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条美丽的河流。今天的人们离不开她,因为她给我们带来了生命与富饶。今天的人们更要热爱她,因为她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万物的滋养。今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她呢?

(听第四圆舞曲,小组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

师总:从涓涓细流,到波涛澎湃,从一位端庄秀丽的少女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此过程中,历经了多少的磨难。今天的多瑙河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富饶,是她不断努力地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大家要向她所学习的。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听结尾)

三、听赏《沃尔塔瓦河》

美丽的多瑙河给人印象深刻,相信接下来的这位人物大家一定会更加佩服他。

介绍曲作者斯美塔那。(画像)简短介绍他晚年耳聋后创作音乐《沃尔塔瓦河》的故事。

完整欣赏。提问: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河流?(清泉汇成大海)(细流变成大海)

结合管弦乐器的图片,让学生猜想适合表现清泉与大河可用怎样的乐器,如何表现?

复听第一部分,主题乐思。

模仿长笛、小提琴的演奏。用声势动作表现主题。

随着乐曲的变化,用动作或集体表演等形式表现乐曲。

尾声主题的再现,随主题音乐朗诵歌词。

四、总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唱《划船歌》

2.复习本单元的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能体会歌曲的意境美,能表达歌曲的情绪。

2、用自然、亲切地声音表现歌曲。

3、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简单的伴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唱《划船歌》。

2、歌曲中节奏的变化,与情感变化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赏音乐,同学们,感觉一下,你们现在坐在什么上面?(听歌曲伴奏音乐,随老师的手势上下起伏)

2、小船摇啊摇,载着我们去向何方?

欣赏印度尼西亚的地里风光(简介人文背景)

二、欣赏

印尼的船工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听,一边劳动的他们还愉快地吟唱着动听的歌。

(欣赏歌曲范唱),学生随音乐律动。

再次欣赏并提问:美丽的小船要带我们去往何方?船工们心里又在想着什么?

(理解歌词含义)

3、让我们坐上小般一起出发吧!随着琴声哼唱旋律(lu),用手划旋律线。

4、哪一乐句给你的感觉最特别?(从旋律线,音乐节奏等分析)

难点解决:滑翔机的感觉,一飞冲天,在空中展翅飞翔。

上下起伏,好似荡漾在水波

加入歌词,注意力度的变化。船工用力撑船

小船在水面上摇动

5、完整再现歌曲

齐唱,用沙球、碰铃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一半演唱,一半伴奏)

三、复习

让我们乘着小船到各地去游览一下吧!

(部分同学扮演河流,部分同学扮演船工)

《沃尔塔瓦河》听赏主题片断,现在我们到哪里了?

《多瑙河之波》听常第一圆舞曲主题,随律动变化。

《大海啊,故乡》 女生领唱

《浏阳河》 齐唱

四、总结下课

第四篇:2015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童声中国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

2、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3、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和对自己家乡“松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教学重难点:

1、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又来到了我们共同唱歌跳舞的欢乐时光!首先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一起放松心情好吗?师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2.采访客人: 1)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请同学们问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绍教师的民族:满族

3.欣赏FLASH影片《家乡》。(藏族歌曲)

二、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也蕴育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倾听一首歌曲,想一想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它和哪首歌曲很相像?并在图片中选择出这个民族的服装。初听歌曲。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草原赞歌》。(课件1:无画面)

3、再次感受,当你闭上眼睛倾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4、让我们来一同欣赏草原的美景,再次欣赏歌曲(课件2:声像俱全)

5、看到美丽的景色,老师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们欢迎吗?教师范唱。

6、出示图片“美”。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美在哪里? 1)旋律美??用“嗒”模唱歌曲。2)歌词美 ??有感情读歌词。

3)内在情感美??介绍歌曲背景,并欣赏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3)这首歌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年儿童龙梅和玉荣两姐妹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也表现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更展现了内蒙草原的兴旺发达,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1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7、这样“美”的一首歌,就让我们用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表情,美丽的声音来演唱一遍好吗?

8、自学

请为歌曲分段,每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感情来演唱? 一段、轻快有弹性的声音,似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听到马儿驰骋的哒哒蹄声。

二段、更加自豪的感情。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同时也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

9、分组合作学习

一组用“嗒”伴唱;一组主唱;一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组用舞蹈表演。

三、歌曲创新改编,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1、提问:我们的家乡是哪里?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么就让我们做一次“小小作词家”,把这首歌改编成《松原赞歌》

2、学生朗读自编的歌词。

3、随音乐热情的演唱《松原赞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2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3通过对比体验新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教学重难点:

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家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的风景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原看一看。

二、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A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草原小姐妹》插曲片段。

问:这段音乐熟悉吗?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B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C简要介绍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奋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D完整欣赏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E重点欣赏第1段

问:除了琵琶,还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 F介绍协奏曲。

协奏曲是指某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或民族乐队协同演奏乐曲形式。

三、复习歌曲《草原赞歌》

A小姐妹为什么能奋不顾身、战胜暴风雪,保护羊群?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来自对家乡、对草原的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来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唱他们心中的歌,赞美家乡的《草原赞歌》。

B听范唱,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欢乐的情绪,自豪的感情)C视谱。随琴哼唱两遍歌谱。D接龙唱谱

E用“LU”模唱旋律。F熟悉歌词,演唱歌曲。

四、表演《草原赞歌》 a)学习简单蒙古舞动作。b)师生互动。

五、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调皮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2、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教学重难点:

1、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1、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你们听听熟悉吗?如果你觉得熟悉也不需要跟着演唱,安静地听完告诉老师歌曲的歌名和情绪是什么,好吗?

2、同学们都感受的很好,那你们能不能再仔细地体会一下歌曲从哪里开始情绪变得 3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更加欢快、激动人心,下面老师来演唱,请你们听到情绪最激动最欢快的部分用手或者脚步来回应我好吗?(出示歌谱,师范唱)。

3、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棒,今天这首歌曲,它确实是整个前半部分是比较平和的欢快活泼,整个后半部分是更加的跃动、高涨,所以老师就用这两种色块把歌曲的情绪简单的划分一下。(出示色块图谱)

4、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一下歌曲的两个色块部分,感受情绪的递进,全体起立跟上我哦。

5、歌唱教学

(1)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歌曲的情绪从欢快到跃动又到激动人心呢,我们一起到歌谱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第一色块的乐谱,跟着老师四小节模唱一次。(2)我们先试着把第一色块歌词填进去。(师弹一句,生填词一句)

(3)第一色块第一段完整连起来唱(师加入前奏,请学生仔细接准第一个字)(4)学生自己尝试填入第一色块的第二段

(5)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老师也忍不住想加入你们的歌声,下面老师和你们合作,你们演唱第一色块,老师接唱第二色块,你们在心里跟唱。(6)模唱第二色块乐谱。

(7)填词演唱第二色块,有困难再解决。(8)老师演唱第一色块,学生接唱第二色块。(9)完整演唱全曲(慢速)

(10)既然同学们唱的这么好,老师准备加快速度了,完整演唱全曲。(11)跟伴奏演唱。

6、加动作表演唱。

7、变换演唱形式丰富歌曲。

三、总结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了解、感知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的特点。

2、通过欣赏蒙古民歌了解长调和短调,使学生在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了解蒙古民歌,喜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教学重难点:

1、欣赏、感受蒙古族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

1、播放马头琴演奏《鸿雁》,由于《鸿雁》是今年最热门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歌曲,(蒙古族分布于我国北部,它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内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2、师:让学生说一说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生答

3、你们真是博学多才那,你们用那么美得词语拼凑成一幅幅画面,老师仿佛看到了辽阔草原美丽山岗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一群鸿雁飞翔在蓝天上。

有个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看护着牛和羊轻轻哼着草原牧歌。。(背景音乐《鸿雁》)

二、播放歌曲《鸿雁》

1、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 ? 自由的旋律?悠长。

2、师:蒙古人有三宝,你们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一是辽阔的(草原)二是奔驰的(骏马)三就是这醉人的蒙古长调。

3、我们刚才所听的是哪一宝?-------引出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师:起伏的旋律就像一群鸿雁在草原上飞翔。。

鸿雁带去了你们对草原的喜爱,传到了牧羊姑娘的耳朵里,她回应了。。

三、欣赏蒙古族歌曲《草原牧歌》(出示课件)

1、师:同学们在欣赏时,思考这首歌曲旋律、节奏怎样?

师: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

2、复听歌曲——感受情绪

四、竖笛学习

1、练习音阶

2、自己试吹

3、找出难吹的句子

4、解决难点

5、练习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二单元 绿海林涛里

一、单元目标:1.通过欣赏和歌唱,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了解中外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2.用恰当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等,表达心中对春天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3.在“我的创造”等音乐活动中,能运用“同头换尾”的技术创编简短的旋律,并根据所学的音乐内容,用自己的音乐方式,以“绿色环保”“赞美春天”“歌唱春天”、“歌唱祖国”等为主题开展采集与创造活动。4.通过一系列对“春”的主题欣赏,强化对旋律的听辨能力,感受各音乐要素在表现“春”的多姿多彩时的变化与作用;在对“轻音乐”和“校园歌曲”等音乐分类的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唱:《银色的桦树林》2.听:《美丽的喀纳斯湖》3.拓展:班得瑞乐队与轻音乐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和歌唱《银色的桦树林》,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2.能用明朗、愉悦的情绪,纯美的歌声演唱《银色的桦树林》。感受歌曲美的意境。3.通过欣赏班得瑞乐队演奏的作品,了解当代音乐这种音乐体裁的表现方式,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歌曲结构和旋律的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在这个风和日丽、充满花香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踏青、春游)那今天我们就寻着花香,一起去踏青春游,感受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吧!

(二)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春野》

1.在《美丽的喀纳斯湖》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听前设问:听到了什么?仿佛来到了哪里?感觉怎样?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精美的画面。3.出示《美丽的喀纳斯湖》主旋律,分别用“啦、哒、噜”等衬词模唱主旋律。在每一乐句尾,教师指挥部分学生模仿鸟叫“喳喳 喳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发声练习。

(三)欣赏想象

1.导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智慧抒发了对“喀纳斯湖”的赞美,诗歌、散文中到处都留有春的足迹。有很多音乐家都喜欢把诗词谱写成曲,让诗意更充分地表达出来。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首充满诗意的歌。播放歌曲《美丽的喀纳斯湖》,请学生闭眼欣赏。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春天的什么气息?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七言律诗《美丽的喀纳斯湖》,有表情地齐读。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四)学习歌曲

1.完整地欣赏歌曲,说说歌曲中哪两句完全一样?哪两句比较像?哪一句完全不同?2.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用不同色块表现歌曲中的相同与不同的旋律。(点击课件)3.试唱曲谱。4.对于第三句中的“5 #4 5.”,要先听琴声再模唱,教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并提醒学生要轻声唱。5.跟琴学唱歌曲。6.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7.通过对比演唱,根据学生的回答,为歌曲加入力度记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五)拓展1.教师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歌曲作者李叔同。2.出示《送别》,边欣赏边跟唱。

(六)教师课堂小结,结束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复习《银色的桦树林》,二声部轮唱。2.我的创造(1)3.听《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春的“诗情画意”,尝试二声部轮唱,并能完整熟练地演唱。2.在“我的创造”音乐活动中,能运用“同头换尾”的技巧创编简单的旋律。3.通过欣赏歌曲《森林狂想曲》了解其浓郁的地域风格特点,领略祖国的美丽风光。教学重难点:歌曲意境的创设和表现,旋律创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银色的桦树林》1.用LU轻声哼唱歌曲旋律。2.有感情地齐唱歌曲。3.师:刚刚我们是用齐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呢?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一些学生上来表演。4.尝试用二声部轮唱,并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对学生的声音提出一些要求。5.小组合作,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提醒学生动作的设计要富有诗的意境。6.分组展示歌表演。

(二)、我的创造1.唱一唱前两个乐句。观察歌曲前两个乐句有什么联系?(两个乐句节奏是相同的。两乐句前段相同,只是结尾稍加变化。)最后得出歌曲创造的一般规律:同头换尾的手法。2.感受两种“尾部”不同的音乐效果。3.学生进行创编。4.作品展示

(三)欣赏《森林狂想曲》

1.师:大家知道著名的国家名胜风景区九寨沟吗?它位于四川省北部,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被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师:有一首歌曲是这样唱的:“在离开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到底是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到底是谁的心灵那样寻寻觅觅。哦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让我们赶快来欣赏《绿色的祖国》吧。播放歌曲《绿色的祖国》同时欣赏九寨风光。2.欣赏完歌曲,学生谈谈感受。3.再次欣赏。

(四)小结

1.请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表现“春”的音乐作品。2.布置学生自制沙球。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听:《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2.唱:《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3.学习舞蹈。

教学目标:1.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2.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1.感受两首音乐的形象及风格。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

1.聆听《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乐曲开头一段。说说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2.介绍作者。3.让我们完整地来欣赏乐曲。老师出示图形,请学生在欣赏时,听到音乐段落,选择出相应的图形。并说出你的体会。总结歌曲的结构:A+B+A‘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4.以“春”为主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小组合作,用动作形态表现各具特色的“春之图”。(动作形态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可以表现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等不同的动作组合)随音乐律动。

(二)学习歌曲《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

1.导入用“啦”边跳边哼唱歌曲主歌部分旋律。2.学生模仿,解决切分节奏3.听了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4.再次欣赏歌曲,学生跟师一起跳。6.学习歌曲舞蹈7.练习舞蹈8.随着音乐一起跳。

(三)课堂小结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三单元 梨花英秀

单元目标:1.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2.能熟练有感情地演唱本单元歌曲、戏曲。能有兴趣地聆听本单元所欣赏的一些戏曲、乐曲。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并尝试表现出来。3.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的独特表现力。单元重点、难点:1.通过欣赏、学唱与表演,学生能初步感受“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2.体验京剧、戏歌的特点,并能尝试着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京调》(笛子与乐队)2.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3.拓展:西皮、二黄

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2.能分辨京剧中“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声腔,并能为“西皮流水”填上歌词进行演唱。3.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京剧声腔、节奏、旋律的特点,填词演唱“西皮流水” 教具准备:钢琴、cd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

一、听《京调》(笛子与乐队)1.出示竹笛,听赏竹笛音色,介绍笛子家族2.完整听(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京调》问:音乐的情绪如何?(活泼生动)师:乐曲主要用笛子模仿了京剧的唱腔。3.简单介绍京剧知识4.分段听相同的段落,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表达5.分段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

二、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1.了解“西皮唱腔”和“西皮流水”的特点(“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西皮流水曲调流畅,旋律琅琅伤口)2.听“西皮流水”的旋律3.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旋律4.填词再跟琴演唱(西皮的旋律特点多轻快、跳跃,指导学生填词时应多为一字一音)5.为乐曲起名6.表演,在“西皮”曲调中走碎步

三、拓展:西皮、二黄

1.介绍相关知识“西皮”和“二黄”本是京剧中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弦。“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2.欣赏二黄慢板的代表性片断,与西皮流水做对比。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四、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急急风》2.唱:《谁说女子不如男》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有关京剧的常识,能分辨京剧人物的行当,说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较好的唱出一字多音的拖腔,尽量唱出韵味。3.能分辨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了解京剧的发展与革新。教学重点:了解京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如语言特色、伴奏乐器、旋律特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了解古老的京剧,增强兴趣。教学难点: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 教具准备:钢琴、cd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

一、简单反馈—复习导入播放以下京剧片断,小组抢答问题:你能说出戏中人物的行当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杨门女将》《淮河营》《红娘》《白蛇传》《赤桑镇》《武家坡》《智斗》

二、听赏讨论—听赏分辨

1.听《急急风》(1)简介人物身份后听赏(2)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物在剧中的性格形象分别有什么特点?(3)这三个人物的行当?(旦角、老生、花脸)你是怎样分辨的?(旦角:明亮、婉转;老生:苍劲、挺拔、近于真声;花脸:浑厚、高亢、洪亮)(4)体会和传统的京剧相比有哪些不同?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化妆、念白更生活化)

三、新歌教学

1.听赏全曲2.提问:这是什么行当的唱段?最后的笑声你能来模仿一下吗?3.老师范唱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5.表演《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四、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广为流传的京味歌曲,曾有多位歌唱家用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演绎过,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国人怀家乡、念故乡、爱家园的一首著名歌曲。1.音画结合边听边欣赏北京的景观(前门、北海、玻璃厂、豆汁、窝头、大碗茶等景观)2.跟录音轻声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味。

四、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京剧锣鼓》2.唱:《梨园英秀》3.动:歌表演:《梨园英秀》4.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教学目标:1.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的独特表现力。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梨园英秀》,体会剧中融合的锣鼓经、数板、西皮音调等诸多 10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戏曲元素。

教学重点:唱好融合了京剧元素的儿童歌曲《梨园英秀》

教学难点:了解锣鼓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并能跟着音乐演一演。教具准备:钢琴、cd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听:《京剧锣鼓》1.看京剧的录象2.了解京剧锣鼓的作用3.听赏《京剧锣鼓》生:开唱锣鼓4.念一念、奏一奏5.跟着(急急风)学走圆场

二、唱:《梨园英秀》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少儿京剧表演1.欣赏7岁小票友刘小园的京剧表演2.初听歌曲,找出曲中京剧的特点?(锣鼓经、西皮风格旋律、数板等)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4.分组演唱歌曲(一组念锣鼓经、一组数板、一组演唱)5.歌表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锣鼓经”、“ 数板”、“走圆场”进行表演。

三、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1.搜集脸谱:课前搜集京剧脸谱(如“邮票上”、“舞台上”、“烟盒上”、“电话卡上”)2.说唱脸谱:欣赏《说唱脸谱》的歌曲,师介绍脸谱的由来和相关知识,了解颜色与人物性格、品质、命运之间的关系。3.画脸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画一画京剧脸谱。

四、小结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四单元——田园交响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让学生感受交响乐。2.学生能够了解一些交响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感受、体验交响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热爱艺术。

教学难点: 长音的对比欣赏,增强感受

教学过程: 1.了解交响乐

2.了解《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藏民歌,听赏《在那东山顶上》 3.学唱歌曲(1)第一遍放录音范唱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2)学唱歌谱 a、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b、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c、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3)第二遍放伴奏音乐,学生跟唱。4.进一步感受歌曲

5.学习《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 6.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田野在召唤》 《红蜻蜓》

教学目标:1通过《田野在召唤》 《红蜻蜓》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田野在召唤》 《红蜻蜓》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2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田野在召唤》 《红蜻蜓》

二、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红蜻蜓》

师:同学们,放牧不仅是草原地区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青藏高原放牧的小朋友。

1.生初听歌曲。2.师: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议一议。3.师: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让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我们听第二遍感受一下。生复听歌曲并议一议。4.师小结:装饰音的独特用法加上特有的衬词使这首歌曲具有 12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典型的藏族风格。同学们,你学过或听过的藏族歌曲,哪些也使用了类似的衬词和装饰音? 生议一议。5.师小结:同学们,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这些特有的衬词和装饰音。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6.出示乐谱,学唱歌曲。a、用“LU”发音,跟琴模唱旋律 b、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了解“卓玛”是藏语美丽的意思,藏族人常把小女孩叫做“卓玛”。c、跟范唱默唱自学,说说难点。d、师带生逐一解决难点。e、生完整跟琴唱。f、男生唱,女生伴舞。(用上节课学过的藏族舞蹈动作。)

三、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蒙古族和藏族不同风格但都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并相互交流。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五单元 荡漾的深情

教学目标:1.通过参与多种音乐活动,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爱国思乡的情怀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音乐视野更加开阔,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对生活的热爱。2.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在演唱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到作品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3.通过欣赏、演唱、演奏了解音乐表现的多种形式。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了解地理、历史等相关文化。4.能用声音、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发展变化,在活动中体验创造与合作的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蓝色多瑙河》《海滨音诗》2.唱《划船歌》

教学目标:1.能用亲切、欢快地声音演唱歌曲。2.通过欣赏,能区分作品在演唱形式、音乐情绪、整体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表现意义。3.对《划船歌》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1.音乐情绪的感受及表现。2.歌曲教学中的一字多音及歌曲地方风味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听赏《蓝色多瑙河》《海滨音诗》

第一部分:听第一段音乐,感受旋律的起伏第二部分:听音乐,感受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音乐相比较。总结:旋律的变化 情感的变化 曲式结构完整欣赏,跟着音乐哼唱歌曲。

三、学唱《划船歌》

1.欣赏《划船歌》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达赞美之情?2.再次欣赏,找出一自多音的乐句。跟琴分句模唱,注意咬字吐字。3.分析歌词的特点(对答式)4.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齐唱、对唱、领唱)

四、欣赏《划船歌》

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地开拓,她们凭着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宋祖英演唱的《划船歌》。

1.欣赏全曲。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3.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独唱、伴唱)4.再次欣赏。

五、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唱《外婆的澎湖湾》2.听《海滨音诗》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能感受到乐曲所描绘的不同意境,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参 14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与到音乐活动中来。2.能用优美、质朴的声音唱出对大海、家乡、母亲的深挚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音乐的变化,调整演唱的力度及情绪。2.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歌曲。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听赏

三、歌曲

1.听音乐,朗诵诗歌听一段海浪的声音,请学生描述自身的感受。师:现在,你们仿佛置身在哪里?2.微微的海风吹来,掀起阵阵波涛,多么美妙地感觉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模仿海浪的声音,“hu”分三组,一组一组叠加。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控制,字头突出,渐弱处理。3.随音乐朗诵歌词 优美的海景使人陶醉,清新的海风使人舒畅,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感觉一起来念这首小诗吧!(朗诵歌词)4.哼唱旋律 用海风的声音来哼唱旋律。5.找出重点乐句在什么地方海风大了?海浪高了?6.学唱歌曲 重复乐句在情感上的作用。(心情激动,内心的呼唤„„)演唱时应该如何表现?(更深情,力度更大一些„„)学生演唱(齐唱、分组唱、领唱与齐唱)听唱前半部分7.完整表现歌曲齐唱(深情地)女生领唱+齐唱

四、拓展

这是一首赞美大海,赞美家乡的歌曲,以往我们还学过哪些同类的歌曲呢?课后搜集一下,相互交流。

五、总结下课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六单元 情系江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宏扬民族文化,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演奏方法和使用效果。2.通过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学习,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通过简单节奏伴奏,使学生能用鼓、锣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

4、初步接触平湖的地方曲艺——钹子书,并为本市的民俗文化特色感到自豪。

教学难点:

1、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歌曲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对此类作品的的音乐形象的感受。

2、歌曲中衬词的正确演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打击乐器若干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接触音乐以来学习和欣赏了不少的民歌,下面老师哼唱几首,考考大家,它们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

二、旧凤阳花鼓歌曲的认识

三、新歌教唱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新时代的《凤阳花鼓》(1)听录音说说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如果也用一个调色盘,你会选择哪个颜色呢?为什么?

(2)、很多有名的歌星也在重要场合演唱这首歌,欣赏歌手周华健演唱的《凤阳花鼓》(3)用La哼唱全曲(4)衬词的教学(5)填入歌词(6)如果有把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更好,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小组讨论)a 分角色

b 加入打击乐器 c 用道具打扮边舞蹈边唱(7)进行实践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我们平湖的地方曲艺吗? 出示钹子,教师敲一下钹子 钹子书是我们平湖地方的特色,虽然现在没有象凤阳花鼓一样出名,但作为一个平湖人应该对它有一些了解,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2、看一个小学生钹子书表演,这些小朋友表演的钹子书《外婆的小竹篮》获得浙江省曲艺新创二等奖。看录象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凤阳的人民一起走过了苦难的昨天,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衷心地祝愿凤阳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祝愿平湖的明天更美好。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左手与右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爱的喜悦》唱:《萤火虫》 2.我的创造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唱歌曲《萤火虫》,指导学生用天真、纯朴的情感、优美抒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愉快心情。

2、在情景式的教学环境中,能自然、有感情的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及尝试创作体验三拍子音乐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歌曲意境,尽情表现歌曲。

2、初步尝试用变奏来演唱歌曲,感受四拍子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难点:歌曲前半部分气息的连贯,后半部分气息的支持,不要叫喊。教具准备: “萤火虫”头饰、荧光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歌曲

1、节奏乐园(1)师:萤火虫把我们先带到了节奏乐园,你能听出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吗?老师想请大家帮助我一起听,好吗?(放送《萤火虫》伴奏音乐)(2)师:你知道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吗?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再放送《萤火虫》伴奏音乐,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2、歌唱乐园(1)师:萤火虫带着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草地上,和你的好伙伴找一个最舒服的地方坐下来,听,萤火虫唱歌了。(录音范唱)师:你听到萤火虫唱了些什么?(学生回答)(2)出示歌词:(师生对念歌词)。生师一起对读歌词,前半部分歌词学生按节奏读,后半部分歌词教师激情地读,读的时候配上适当的动作。(3)学生用lu哼唱旋律。(4)轻声地和身边的小朋友一起学唱。(5)你觉得你有哪些地方不会唱吗?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演唱(6)完整演唱一遍。(7)师;现在请男孩子演唱,女孩子听一听,然后评一评男孩子唱得怎样。(交换)8)讨论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学生回答)

3、表演乐园

二、创作乐园

请你改变歌曲旋律的节奏,并调整音符的时值,将歌曲改成三拍子,再唱一唱。3 – 32┃3 – 32┃3– 6┃5 –– ┃(1)选取前八小节在教师指导下改编;(2)试着写一写后唱一唱;(3)鼓励学生创作出与范例不一样的旋律。

四、小结,放送《萤火虫》下课。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八单元 白鸟朝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民歌,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2用有表现力的声音和生动有趣的神态来表现歌曲,感受民歌的方言和特色。3了解和学习下滑音的唱法,增强歌曲的表现力。4有节奏地通过打击乐、拍手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1能够准确地听出歌曲中的下滑音,并用有表现力的声音来演唱2通过打击乐器、拍手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圆舞板)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走进台湾

1、你了解台湾吗?(指生回答)

2、看,这就是宝岛台湾的位置。(出示台湾地图)简单进行介绍。

(三)发声练习

1、听,是谁呀?(点击鸟鸣声)哦,原来他们送来了鸟仔当和平使者。咦,大家有没有发现陈老师为什么说“仔”,不说小鸟呢?这个仔是台湾人民对男孩子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他非常阳光,有朝气。(指生姓名,叫X仔)

2、听,这只充满朝气的鸟仔在欢快地对着我们叫着,(出示图片)“叽叽,啁啁,噘噘”,那我们也来学学鸟仔的歌吧!(出示发声练习)

(四)节奏训练

1、让我们由衷地说一句“我们台湾大陆亲如一家!”

2、我给这句话加上节奏,把他念得更好听一些,(课件出示,师范读)

(五)新歌教学

1、听,和平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歌声,让我们一起为他伴奏表示欢迎吧!用X-的节奏来拍手。

2、那你能否再用这种型为它伴奏呢?(出示节奏型)O X ︱O X ︱O X ︱O XX‖注意都是在弱拍上进行伴奏。好的,那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下吧!

3、学习第一段歌词

4、学习第二段歌词

5、模唱旋律

6、咱们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那就随着我的琴声,一起来唱一下歌词吧。(生随音乐唱一遍,要求唱歌的状态,位置)

7、下滑音讲解

8、下面我要加大难度了,请一小组同学在四分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拍手节奏(拍手的同学要求要轻,最后一小节是没有的),请另一小组的同学用圆舞板来打这个节奏(曲谱下出示伴奏节奏),请这一组同学拿起自己左边的圆舞板,我们全部一起来跟着音乐唱一唱吧。

9、刚刚我们彩排了一下,接下来正式向和平使者汇报演出了,拿出精神,准备好唱歌的状态,演出开始了。(生跟伴奏音乐唱一遍)恩,演出非常成功,(六)小结,结束讲解。

苏少版(2015)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小调,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2用有表现力的声音和生动有趣的神态来表现歌曲,感受小调的方言和特色,令人荡漾着春天的生机。3了解和学习下滑音的唱法,增强歌曲的表现力。4有节奏地通过打击乐、拍手为歌曲伴奏。教学重难点:1能够准确地听出歌曲中的下滑音,并用有表现力的声音来演唱2通过打击乐器、拍手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圆舞板)教学过程:

一、1(1)听 师:这一活泼的《斑鸠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这样的一幅荡漾着无限生机的春天,使我们心中充满欢欣喜悦。(2)再听,并哼一哼其中几句。

1、衬词 师:在这两首民歌中有哪些衬词?这些衬词给了你什么感受?

二、思考:这首民歌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三、选择其中的主题段落或乐句让学生击拍视唱一下,以体验迂曲的韵律。学生两个地方的方言,试着念出几句唱词,体会方言的特点,体会歌曲的情绪。

四、总结

师:那么,书上的表格就能完成了吧。来填一填(交流)中华民族留给我们有许多许多,就音乐中的民歌这一方面就足以大家不断的去挖掘。希望大家在不断的积累中发扬。

第五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下载五年级音乐下册 碧野金山5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音乐下册 碧野金山5教案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五课《凤阳花鼓》教案

    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五课《凤阳花鼓》教案 第五课《凤阳花鼓》一、教学内容 、唱《凤阳花鼓》 2、做用打击乐器伴奏唱一唱创编旋律3、听《黄杨扁担》、《斑鸠调》4、八孔......

    2015全新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童声中国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 2、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下册音乐《红蜻蜓》教案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北国之春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第二课时:唱歌《美丽的家乡》 第三课时:欣赏《驯鹿》《冬猎》;为音乐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小城故事》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在春天田野上放歌的欢快的情绪,学习用明亮跳跃的声音和舒展优美的声音进行对比,细腻地表现歌曲的感情。二部合唱做到音准、和谐。......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五年级音乐教案 学 校:班 级:执教者: 神木九小五年级 王雄 2015年3月9日第一单元 北国之声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意 教学目标: 一、“春水”,“春雨”“小鸟”都向人们告“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

    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一课春意 教学目标: 1、“春水”、“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