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牧马之歌教案设计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科书(人音版)七年级13册
《牧马之歌》教案设计
教师姓名:韩贵民
工作单位:大同区八井子中学 任课年级:初一年级
《牧马之歌》教案设计
备课说明: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科书(人音版)七年级13册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是:学习演唱《牧马之歌》。聆听《新疆之春》,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文化(乃至阿拉伯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本课时重点是: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并背唱这首歌。
本课时难点是: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文化(乃至阿拉伯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本课时教法是:欣赏与范唱、模唱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体验、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
本课时学法是:学生采用聆听、欣赏、对比的学法,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欣赏中体验音乐中的美,感受音乐中的美。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牧马之歌》
教师姓名:韩贵民 工作单位:大同区八井子中学 任课年级:初一年级
一、教 学 目 标
学习演唱《牧马之歌》。聆听《新疆之春》,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文化(乃至阿拉伯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并背唱这首歌。
三、教学难点
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文化(乃至阿拉伯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四、教 学 用 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2.导言: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哈萨克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 分布在新疆伊梨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哈萨克族性情直爽、诚恳、热情、好客,喜欢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冬不拉”远近驰名。3.聆听《牧马之歌》,介绍词曲作者。
石夫(1929--)作曲家,原名郭石夫,湖南湘潭人。作品有 歌剧《阿依古丽》,民族舞剧《文成公主》,钢琴曲《第二新疆组曲》,交响组曲《天山音画》,歌曲《牧马之歌》,《娃哈哈》,《牧童之歌》 等都有较大影响。
4、教师范唱,学生体验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激发学习兴趣。
5、学生模唱。(要求用自然、圆润的歌声来演唱。)
6、难点指导。(变化音:55 55︱6 2︱5 ⒍#4︱5-︱)
7、欣赏《新疆之春》(1)初听介绍:
《新疆之春》作于1956年。乐曲采用维吾尔音乐风格的音乐语言,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欢欣鼓舞的乐观情绪。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乐思奔放流畅。
《新疆之春》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由疏而密,继而疏密交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复和级进的方法,加上钢琴铿锵有力的伴奏音型、小提琴的多种演奏技法(如:连弓、分弓、跳弓、装饰音、重音„„),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酣畅、富于激情的音乐情绪。其中的第二乐句,使用了切分的短促音型以及原位mi与降mi的交替变化,从而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风味。乐曲的第二部分采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节奏为素材,小提琴用双音奏出舞曲性的旋律:
这段旋律先后在D大调和A大调上展现后进入高潮。可以说,第二部分乐曲给人以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强烈印象。经过一个华彩段(由小提琴独奏),乐曲进入第三部分。这部分音乐基本上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但在结束部分却有所不同。即:结束部分有一个尾奏。 这首乐曲除有独奏的形式外,还有小提琴重奏、齐奏等多种形式。
(2)复听体验。
8、歌曲模唱。(可分组唱,激发学生兴趣,加深记忆。)
9、课堂小结。
(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的小结,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同时布置下节内容。)
六、板书设计:
牧马之歌
石 夫词曲
1、太阳刚从天山爬上来,牧马少年走出帐房外,跨上我的枣红马,带上冬不拉哎,赶走我的大群马,来到天山下。哎嘿,啦啦哩啦啦,啦啦哩啦啦,啦啦哩啦啦。
2、西边树丛露出弯月牙,马群踏破了野花跑回家,大家围坐月光下,泡上可口的奶茶,聊起我们的新生活,人人都笑哈哈。哎嘿,啦啦哩啦啦,啦啦哩啦啦,啦啦哩啦啦。
七、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能够很好的完成,学生学唱的较准确,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在歌唱技能上也有进步,在聆听和学唱中体会到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对于《新疆之春》的聆听,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理解乐曲内容,原因是对欣赏内容不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不同的班级采用边聆听边律动的方法,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美,感受美,进而学会审美,达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之目的。
第二篇:牧马之歌教案
牧马之歌教案 转
2008年10月05日 星期日 下午 07:2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哈萨克族民歌,了解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
2、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够用自然圆润、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积极参与学习歌曲的音乐活动中,学会表现歌曲。
2、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钢琴、舞蹈碟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许多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欣赏一段歌舞,猜一猜,它属于我国哪个民族的舞蹈? [课件:哈萨克舞蹈<<心爱的冬不拉>>] 生:讨论,回答。(哈萨克族)
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哈萨克族去了解那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吧![课件:简介哈萨克族风土人情] 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和木垒两个哈萨克自治县,据民间传说,“哈萨克”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现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牧马之歌》。展示课题,《牧马之歌》。
三、学习新课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讨论,回答。(欢快地、活泼地)
2、教师范唱曲谱,学生跟琴哼唱.2、师弹琴,学生视谱用“啦”进行旋律模唱。
3、学生完整连唱歌曲。(要求唱出欢乐的情绪)
4、共同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在唱这首歌时,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词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描写了哈萨克牧马人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师:同学们都能体会到了歌曲的表现内容,现在,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哈萨克少年,体会一下愉悦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再把这首歌演唱一遍。
5、欣赏《牧马之歌》合唱版,再次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四、歌曲处理与创作
1、导入:同学们都能唱好歌曲了,让我们根据歌曲旋律来设计动作,进一步地感受哈萨克民歌的韵味和魅力。
2、节奏练习
2/4 x x x x〡x x 〡 x x x 〡x – ‖
手 肩 脚 手 肩 肩 脚 手 指 手
3、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动作,边唱边律动.五、拓展与延伸
简介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冬不拉.六、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哈萨克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良风美俗,发展了丰富多采的艺术,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部份。
第三篇:牧马之歌教案
牧马之歌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音乐感兴趣。
(二)、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
(三)、初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二、教材分析讲解:
(一)、歌曲〈〈牧马之歌〉〉作于1958年。曲调健美、豪放富于舞曲的特点。歌曲短小精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歌曲音乐吸收了冬不拉音乐的音调,采用民间乐曲中双句反复的乐段结构形式,歌词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描写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二)、作者:石夫作曲家。原名郭石夫。湖南湘潭人。其代表作有歌剧〈〈阿依古丽〉〉、民族舞剧〈〈文成公主〉〉、钢琴曲〈〈葛什喀尔舞曲〉〉、〈〈第二新疆组曲〉〉,交响组曲〈〈天山音画〉〉,歌曲〈〈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牧马之歌〉〉及儿童歌曲〈〈娃哈哈〉〉、〈〈牧童之歌〉〉等都有较大影响。
三、教唱过程:
(一)、发声练习。
3 1| 5 3 1 | 1--|
LI LA
(二)、教师弹奏全曲,学生打拍子感觉歌曲节奏。
(三)、分句教唱。
(四)、全曲练唱。易错句教唱“ 来到天山下,哎嘿”中的“哎”休止半拍,弱起唱,“嘿”唱四拍。
(五)、抽学生有情感、有节奏、清晰咬字的演唱,并给于指导。
(六)、唱全曲结束本课。
第四篇:公开课牧马之歌教案[推荐]
第二单元
天山之春 《牧马之歌》教案设计
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第13册第二单元天山之春中的第一课。
设计思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绚丽多彩,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通过对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民歌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及相关音乐文化,从而增进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是“天山之春”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演唱、欣赏新疆地区音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疆地区音乐风格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新疆音乐,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疆音乐、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作好铺垫。
《牧马之歌》是一首民族气息非常浓郁的哈萨克族民歌,歌曲为一段体。它的曲调健美、豪放,富有跳荡感;结构短小、紧凑、精炼,充分吸收了冬不拉的音调,具有舞曲的特点;歌曲的衬词部分是整首歌曲的灵魂,它以变化的形式出现,使前 1 后情绪产生对比,展示了牧马少年开朗豪放的性格和欢乐活泼的音乐形象,波音的运用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华彩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歌曲的民族色彩。
本课主要从音乐的相关文化入手,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对新疆地区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及对歌曲风格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音乐表现力,通过采用对比、模仿的音乐教学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牧马之歌》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学唱歌曲中解决歌曲中的变化音、装饰音及一些速度变化的难点,并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3、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歌曲,感受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通过聆听----哼唱----完整的演唱来进行教学
4、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会歌曲的旋律特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豪爽和开朗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并背唱这首歌。
教学重难点:
1、歌曲中的变化音、上波音、装饰音及一些速度的变化。
2、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唱法 教学准备
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拥有许多各具特色,灿烂光辉的民族文化。
师:下面我们聆听一首歌曲,猜一猜,它属于我国哪个民族的歌曲?
师演唱一首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生:新疆维吾尔族 师:那你们了解新疆吗?
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看看同学们对这个地区有哪些了解?(学生畅谈对饮食、歌舞、风景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所熟悉的事物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
三、讲授新课 1.介绍哈萨克族文化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马之歌》也是新疆的民歌,那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哈萨克族
师: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和木垒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青海和甘肃。据民间传说,“哈萨克”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现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哈萨克族性情直爽、诚恳、热情、好客。男女青年都精于骑术,赛马、刁羊、姑娘追、摔跤等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哈萨克族民歌《牧马之歌》。展示课题,《牧马之歌》。
2、作者简介
石夫,原名郭石夫,湖南湘潭人。
1949年毕业于湖南长沙华中高级艺术学校。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疆军区从事部队文艺工作。此后7年,他在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走遍天山南北,搜集民歌三千多首,并许会了冬不拉等民族乐器的演奏。
主要作品:民族舞剧《文成公主》、歌曲《牧马之歌》、儿童歌曲 《娃哈哈》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为新疆各族 4 人民抢救了长期散失在民间的宝贵民族音乐财富,也为他自己的创作积累了生动丰富的音乐语汇。
3、聆听歌曲感受歌曲风格情绪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讨论,答复。(欢乐地、活泼地)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中描写了什么?(歌词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词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描写了哈萨克牧马人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年热爱马群、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聆听,感受歌曲风格特点,并基本上掌握旋律)
4、演唱歌曲
(1)学生先观察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样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前半句是一样的,只是结尾不同。
师:答得非常好!每段的第一、二句相同,第三、四句的结尾不同。像这样的音乐结构形式呢,我们把它叫做双句反复。后面的“哎嘿,啦啦哩啦啦…”这一部分在我们的音乐里面叫做衬词,没有实际意义,起烘托歌曲情绪的作用。
(2)学生找出歌曲旋律部分以前没学过的音符、符号等。
变化音:
装饰音:上波音
自由延长符号:
教师讲解范唱,学生跟琴演唱。
(3)师弹琴并范唱,学生进行旋律模唱。(纠正错误)(4)师弹奏旋律,学生唱词。教师分句指导,对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气息等加以规范。
(5)衬词演唱(解决难点)。教师范唱引导学生模仿,并使学生体会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的方法。
(6)师弹琴,学生完全连唱歌曲。(要求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活泼乐观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师:哈萨克族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他们的性格特点是热情奔放,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教学策略:解决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对歌曲的了解,启发学生用乐观的情绪,明亮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7)播放录音,学生跟唱。演唱时要注意情感的连贯,声音要明亮有力,副歌衬词部分要唱得欢快、热情,要表现出歌曲豪爽、奔放的特点。
6(8)播放伴奏,学生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5、比一比,赛一赛。分组竞赛:并打拍子
学生打着拍子,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看哪组唱得最好!
四、拓展与延伸
简介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冬不拉.五、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哈萨克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发明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良风美俗,发展了丰盛多采的艺术,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部份。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比较注重音乐情境的创设,通过演唱新疆歌曲,提升学生对新疆的民族音乐的兴趣,并且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通过阐述对新疆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较快的熟悉了旋律,对歌曲情绪的了解以感受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在学唱衬词的过程中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在课堂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理解都比较好,但由 7 于整节课的时间关系,对歌曲的演唱处理还不到位,比如衬词的演唱,指导应该再细致一些,对学生的演唱指导针对性也应再强一些,同时还可以变换各种演唱形式。再者对新疆地区的介绍应突出重点,时间再缩短一些,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科学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五篇:长江之歌音乐教案设计
篇一: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金峪镇中学 仵俊奇
《长江之歌》教案
教材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江之歌》,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弱起小节。
2、能力目标:用圆润饱满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长江之歌》。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学会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用圆润饱满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长江之歌》。教学难点:弱起唱以及弱起小节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引出课题《长江之歌》。
三、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作品简介,了解歌曲背景。
2、谱例分析,了解音乐知识。(拍子、速度、音乐符号等)
3、初听歌曲,体会歌曲情绪。问题:
(1)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朗读歌词,了解歌词含义。
(二)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让学生哼唱歌曲旋律。)
2、教师范唱。
3、视唱谱例。
4、填词演唱。(强调弱起)
5、处理歌曲。(吐字咬字、呼吸、情感对比等)
6、分组演唱。(把学生分组,以比赛的形式演唱歌曲)
四、实践创造
根据歌词画出想象中的长江,找同学仿写歌词并演唱。
五、拓展延伸
简介长江以及白鳍豚,从而引申到保护环境的主题。说出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六、课堂小结
篇二:初中音乐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
一、导入:同学们好,请坐下!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聆听一段音乐,(师唱: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好了,同学们听完了一段由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那么,你们知道歌曲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对了,这首歌曲主要是在赞美咱们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继续带领大家去感受另外一首赞美长江的歌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页《长江之歌》......二、教学过程
1、(初听)首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去聆听这首《长江之歌》吧。(提示:听完以后,请你们谈谈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举手
2、介绍《长江之歌》背景:《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是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歌曲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长江的雄浑、壮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3、(感受主旋律)好了,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首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哦,有同学说:“激动”、有的说“振奋”还有的说“使人感到骄傲”)。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谱例,听听老师用钢琴弹奏主旋律女高音声部的音色是怎样的......4、听《长江之歌》伴奏,抽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
5、(师范唱)现在,请同学们听听老师给你们演唱的主旋律声部,会唱的同学可以小声唱起来......6、(学生完整唱主旋律)下面一遍,你们自己来演唱主要声部的歌词,老师为你们伴奏。
7、同学们都很棒,接下来我们完整的聆听全曲(提示:在听的过程中,用“亲切、热情地”声音演唱主要声部,感受歌词的大意。
三、拓展
1、同学们演唱的太有激情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万里长江的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1、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2、它主要都经过哪些省份呢?)
出示中国地图:(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流经九省二市 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2、同学们,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的视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长江的赞美之情、带着对祖国打好河山的无限憧憬一起去欣赏吧......四、课堂小结
长江之歌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学唱《长江之歌》
五、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
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 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 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 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篇三:长江之歌音乐教案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长江之歌》,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知道影视音乐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内容分类。
2、过程与方法:聆听、演唱《长江之歌》,感受、体验影视主题歌或插曲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影视音乐中,喜欢影视音乐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长江之歌》。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场景音乐;《猪八戒背媳妇》、电视纪录片《长江之歌》等影视音乐片段。
(1)要求:同学们认真聆听,会唱的跟着哼唱。
(2)问题:这些音乐属于哪个艺术门类?
(3)交流:影视音乐。
2、了解影视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类。
(1)提问:什么是影视音乐?它包括哪些内容?
(2)交流:影视音乐就是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和歌曲。歌曲包括主题歌和插曲;配乐包括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3、教师简介《长江之歌》的有关内容。
二、学唱歌曲
(一)教师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学生聆听。
思考:歌曲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它分为几段?
交流:歌曲给人以雄伟、开阔、激昂、庄严、抒情、赞美„„的感觉。
(二)全体学生有感情朗诵歌词。
(三)学唱旋律
1、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啦”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1)了解旋律的基本特点。
问题:请大家观察曲谱的旋律和节奏有哪些特点?
交流:四个乐句都是弱起进入。
(2)、学生用充满激情和赞颂的声音唱旋律。
2、学唱第二段旋律
(1)教师播放第二乐句旋律音乐,学生用“啦”跟唱。
提问: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哪些不同?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附点音符比较多、音域比较宽广;前后两句给人亲切抒情和精神饱满的感觉。
(2)教师指导学唱第二乐段旋律 a、用撘音阶的方法演唱2 5,第三小节 3 5 1和第五小节 4 6 3,解决音准问题。b、用稍慢的速度、深情饱满的声音划拍视唱。
3、学唱第三乐段旋律。
(1)、教师带学生用“啦”唱旋律。
(2)观察:这段旋律与第一段旋律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交流: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表达了炎黄儿女对长江、对祖国的赞美、依恋之情。
(4)学生跟教师的琴声视唱第三乐段的旋律。
4、学唱尾声旋律
(1)师生一起划拍视唱尾声旋律。
(四)完整演唱歌曲。
1、完整演唱歌曲的曲谱,整体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绪情感。
2、填词演唱歌曲
(1)简介曲作者,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由来。
(2)完整演唱歌曲。(改正学生不足之处,)
(3)教师伴奏,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四)情感升华
1、教师提问:这是一首赞颂长江的歌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情感才能把歌曲演唱得更好?
2、学生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并谈谈如何更好变现歌曲。
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充满感情和赞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了解影视主题歌或插曲在影视中的作用
(一)对比欣赏动画片《三个和尚》主题音乐视频片段。
1、第一遍观看无声视频。
2、第二遍观看原声视频。
(二)问题:这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音乐?看了两段视频后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三)师生交流:主题歌、片尾主题曲(它们可以高度概括影视剧的内容,给人以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插曲是影视剧情当中出现的歌曲,他常出现在重要的场景中,并与剧中的情节发展紧密相关,用以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师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内容。
五、课后延伸
(一)有感情背唱《长江之歌》
(二)搜集影视歌曲,唱一唱,体会歌曲在影视中的作用。
篇四:小学音乐教案:《长江之歌》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音乐教案:《长江之歌》优秀教案模板 长江之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学唱《长江之歌》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
机、黑板、钢琴、银幕。
五、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课前音乐: 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 新课
1、导入 :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 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 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