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明文的有效教学
浅谈说明文教学中的趣味性
所在学院 文学院
年 级 2014级(农硕)专 业 学科教学(语文)学生姓名 成停停 学 号 314045103065
浅谈说明文教学中的趣味性
成停停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摘要: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说明文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喜欢学习记叙性文章,不喜欢学习说明文。许多教师也认为说明文教学不如小说,戏剧,散文等课文形象生动,因此说明文的教学总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关键词:说明文 教学 趣味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讨厌学说明文,教师也觉得教学说明文总不如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课堂教学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平实、严谨、简洁、明快,但也不排斥生动和形象,因此,教师对说明文教学缺少足够的重视,常常在教学中抓不住重点,或者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功夫去研究。对待说明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甚至让学生自己读读了事。说明文教学,如果不注意教法的设计,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忽视其内容的形象化理解,难免单调、乏味,增强说明文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需要教师的功力和耐心。那么如何使说明文的教学教学充满趣味,老师们可以在以下环节中去做些尝试:
一、设计富有情趣的课堂导入,建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意愿
实践证明,课堂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伊始充满兴趣,课堂效果就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愉悦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落日的幻觉》一文时,老师们可以这样导入:在阳的余晖里,凄婉的楚地音乐响起,霸王扬起头颅,拔剑自刎,殷红的血染尽最后一丝惆怅;在落日的寂寥中,倾国倾城的王昭君粉泪盈盈一步三回头地走向蛮夷之地,凄厉的风撕扯着离别的心;在如血的残阳中,剑客荆轲胆气如虹仰天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悲壮的故事涂抹着悲情的色彩,让人叹惋,让人感伤。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在导入时,老师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因此,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急于走进课文。
二、在说明文所引数字中体会说明之趣
说明文为了准确、科学地说明事物,列举数字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过多的使用数字说明,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语文教师应设法将枯操的数字转为有越的形象储存在学生大脑中。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说到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时,文中写道:“如果一口气数下去,要数一千多年呢”这时,教师可以添上一句:“假如唐太宗刚会数数就开始数星星,一辈传一辈,从不间断,到现在才有可能数完。”这样可以让学生形象感受到时间之久,星星之多。课文中还提到有的星球比“八十万万”个太阳还大,而“八十万万”显然过大,要形象体会,必须注意引导。教师可以插入:“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达十二亿之多,但把这八十万万个太阳分给中国人,每人至少可以分到六个。”这种处理,既使学生形象理解到“八十万万”之多,又活跃了气氛,增强了趣味性。同样的道理,文中出现的比较大的单位,如“光年”等,也可随机灵活处理。在化“大”为“小”时,应注意化“小”为“大”。如“微米”、“毫克”,教师这时可以适当“放大”这些单位,以增强形象性和趣味性。
三、注意发挥小故事在说明文教学中的作用
说明文中,有时为了说明的需要,往往会穿插一些简短、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本身就是为了配合说明来增加文章的文学情趣的。如《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中,配合建筑结构的说明,穿插了革命者营造印刷所和在该所进行艰苦斗争的故事,突出了革命者的机智和勇敢。《死海不死》中的关于罗马统帅将俘虏放入死海,但俘虏并未下沉,从而导致狄杜下令释放俘虏的故事,除形象反映出死海浮力大的特点外,也使说明的趣味性大大增加。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小故事的作用,会使学生兴味横生,产生较大的学习热情。
四、在课堂板书中体会说明文的趣味
说明文的内容与实物联系的直观性和结构的有序性,为图示法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为一般的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来表现人或事物,用图表法教学不仅难度大,而且有时会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有时甚至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的创造性。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它相对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时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辅以图表的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就能在形象和理性互补的过程中,增添感觉上的趣味,更好地实现思维形式的转变。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在语言的运用上要求准确、简明,恰如其分,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科学性贯穿于始终。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写气温“天热的发了狂”,“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而作为说明文的“气象预报”却必须准确地写出气温的具体度数。因此,科学性是写说明文的第一要素。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学,十分重视实验,语文教学是否可让学生实践体会呢?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时的感情,学生没有机会体会;朱自清夜游荷塘的心情,学生也难以现场体会,而在说明文教学时学生是完全可以用实践验证的。在《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并没有用企业管理、基本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实例介绍统筹方法的应用,而是设置了一两个人们熟悉的而且极为简单的事例,如泡茶喝,就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统筹方法”这一抽象、深奥的科学原理。教过《统筹方法》这篇说明文,教师不妨让学生用其他事例验证,得出与作者相同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举例子、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优越性,还能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能力。
五、在比较之中体会说明文学习之趣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在比较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石拱桥》是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把它们放在一起阅读,找出相同点、不同点,归纳出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根本区别。《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以时间为顺序,《中国石拱桥》介绍赵州桥时先总说后分说,分说特点时先主后次,是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的综合运用。几者相比,同学们对说明的内容决定说明顺序有了明确的认识。此外,还有不同的语言风格的比较,如《看云识天气》的语言是生动活泼的,《统筹方法》的语言是平实的。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去对比,去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用语的准确,并从中悟出一些写文章的道理。
六、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体会说明文的学习趣味
有些说明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画图。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可让学生用硬纸、塑料泡沫及其他废料做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模型。教《故宫博物院》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介绍的资料画一张图表,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明重点说明的建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全貌。这样“寓教于乐”,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借助现代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资料片,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七、以课外知识的拓展增强对说明文学习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资源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数量众多的课外资源可以拿来为师生所用,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文物古迹、新闻事件、家庭生活等等,只要与教材内容发生联系的内容,都是拓展的对象。这种认识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需要为重要参考,将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借以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比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之后,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新闻事件,使其有更多了解克隆知识的机会,或者教师可以更进一层,为学生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克隆技术利弊权衡的辩论。另外,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对于那些比较经典的说明文,教师要注意到它们的时代性,使文章适当向现实引申,做到文章同时代发展的契合性。比如在学习到《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解我国园林艺术新时期的一些发展成果。通过知识的补充,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园林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中学语文说明文课堂趣味性的生成是语文新课标实施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措施,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提高中学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正凯.说明文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13)[2]邓娓娓.浅谈说明文课程内容的构建〔J〕.读写与杂志,2007(5)[3]卫荣选.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别探—知识点教学法〔J〕.中学语文,2008(9)[4]王诗讯.对说明文教学的再认识〔J〕.课堂经纬,2009(10)
第二篇:说明文教学
摘要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但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以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呢?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说明文情趣教学兴趣探微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又必须引起重视。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 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多一些创意举措,激活说明文教学。本文谨以下列几种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参与说明文教学
一、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充满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会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如被传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使用这一做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而我在教学《生物入侵者》时,先出示了一幅“食物网”图,让学生对图进行说明,然后设计一外来生物入“网”的动画情境,让学生想象其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到了各种危害,很自然地切入到课文内容,达到了“未读课文,先知三分”的效果,巧妙的开头带 1
给学生学习的轻松。说明文知识性强,学生求知欲旺,教师若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趣味因素,说明文教学将比其他文体更显轻松。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制作了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水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一表格归纳,课堂气氛沉闷。而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学生并且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的天气情况。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四、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教《向沙漠进军》上接第114页)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关于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再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补充二十四节气歌,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农谚。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
渴求知识学问的学生需要说明文,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需要说明文。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文教学不应该忽视情趣教学,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语文教学和生活才能贴的更近。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方范智,赵志伟.走进初中语文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形、类别、来源、成因、功能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
二、说明文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三、说明的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四、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五、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2.理清说明顺序。3.了解说明方法。
六、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1、列数字: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
例: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举例子
通过列举事例对事物进行具体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例:我国的名胜古迹很多。诸如泰山、故宫、黄河、孔府、香格里拉等。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
①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②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例: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作用: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5.下定义: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出规定性的说明。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第四篇:说明文教学反思
说明文知识
教学反思:
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也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在学习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第五篇:说明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说明文即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现将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说明文的要点
在阅读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易于进行梳理与分析了。比如,在学习《“水滴”船》时,我先让学生画画鲸,以此深入讲解,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等。在学生对教室的介绍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深入讲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学起枯燥的说明文时,也会觉得很有兴趣。
二、知识与技能结合法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