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史

时间:2019-05-15 05: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背影》教学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背影》教学史》。

第一篇:《背影》教学史

《背影》教学史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最初发表在《文学周报》第200期(1925年11月22日)上。1928年10月,作者将其与另外14篇散文结集出版时,就以“背影”命名,《背影》一文位居首篇。可见作者对它的偏爱。这篇散文全文约1500字,凝练地讲述了1917年冬,父子二人在南京浦口车站分别及分别前后的景况。全文结构严谨,笔法纯熟,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背影》问世80多年间,曾得到极高的赞誉,也曾经被指责得一塌糊涂,短短的一篇《背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却留下了一个长长的令人深思的“背影”。今天,我们来重新梳理《背影》的教学史,或许会有新的启示。根据现有资料可知,1930年由赵景深主编,北新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第三册首先开始把朱自清的《背影》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根据《背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情况来看,1950年之前,《背影》入选多家教材,地位稳定;1951年,它在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关于《背影》教学的大讨论,最后以《人民教育》编者按的形式对《背影》做了全面否定,1952年至1978年,它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消失;1980年,华东师大中文系华东师大第二附中“中学语文试用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初中实验课本语文》收录了《背影》,此后,重新走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中学语文》。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以来,《背影》为多家语文教材选录,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都收录了《背影》。参照《背影》入选教材的情况,大致将其教学史分为三个阶段:1925__1950年、1951__1977年、1978年以来。我分别把这三个阶段称为《背影》教学史上的春晖时代、寒冬时代、夏日时代。一 春晖时代

《背影》自1925年发表后就受到称赞,声誉鹊起。1930年入选国文教材后,影响面更广。吴晗先生的话可以说明《背影》在当时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这篇散文被选作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从1925年到1950年间,《背影》频频入选各类国文教材。对于它的思想内容,一般教材都认为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之情。对于它的艺术特点更是一致肯定。以下选取两家教材的课后点评加以说明:

叶楚伧主编的《初级中学教科书 国文》(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二册第13课的课后点评是:

文体 本篇是“主美”的叙事文,虽然含有许多伦理上的亲子之爱的“善”的意味,然其给予读者是一种“趣味”,并不是一种“教训”,所以这是“美”的亲子之爱而不是“善”的。

章法 本篇行文,以总叙起,以总叙结,中间依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次第说来,是顺行叙事。

风格 本篇是纯写实的。文中虽有怆然哀思之处,但论其作风,却不是沉郁,而是“清新”。

思想 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少年人的心情和老年人不同,一种是表现亲子间的自然的真爱,而尤以后者为本文的中心思想。

同年,朱剑芒主篇的《初中国文》(世界书局)第一册第9课《背影》的课后参考这样写道:

文体 本篇为描写老父慈爱的叙事文,内容系追叙老父送行时的情形,与别后的惦记,所以在记叙体中,还夹杂些极端悲伤的抒情分子。

1937年,宋文翰、朱文叔主篇的《新编初中国文》(中华书局)第三册《背影》一课的课后题解及习题是这样的:

题解 本篇节录《背影》,为作者想念父亲、追忆前事的作品。习题:

一、这篇文章里告诉读者些什么?

二、为什么上了二十岁的儿子出门,做父亲的还不放心?

三、写一篇父亲爱自己的文章。

1936年,《新少年》杂志创刊,并开设了“文章展览”一栏,由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按期选一篇文章,并在后边加以点评。这一栏目开办初始,第一篇选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节选)。选文后所附叶圣陶的点评有两千多字,开篇写道:“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着它。现在我们选读它的中部。删去的头和尾,分量大约抵全篇的三分之一。”接着,从《背影》的生字、难语到主旨、艺术特点逐层详细讲评,认为《背影》的主旨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语言上“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需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

总之,1950年前的教科书及学生语文学习辅助读物普遍认为《背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虽有怆然哀思之处,但风格依然清新。它作为表现亲子之爱的美文而被多家教材收录。

二 寒冬时代

1951年关于《背影》教学的大讨论是以《人民教育》第3卷第3期上刊登黄庆生老师的一篇文章开始的。该文题目是:《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4。文中认为《背影》不好教的原因主要在于《背影》一课的教学目的难以确定。在备课时,他三易教学目的,最终也没能说服自己,最后上课时,放弃《背影》思想内容的讲解而只讲文法,不免讲得自相矛盾。上课结束,学生评价说:“这课书一点意思都没有。”黄老师第一次把《背影》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使学生了解及渲染父爱的伟大,以引起他们对自己父亲的热爱。然后,他自己又推翻了这一教学目的。他认为,如果把文中父亲出于本能的爱说成是伟大的,则将置送子参军那种具有崇高理想和鲜明目标的父爱于何地?黄老师第二次把教学目的确定为:使学生体会父爱的深厚,因而爱护自己温暖的家庭,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然后,他马上感到困惑: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局限于父子之间和家庭之中,就是牵强附会,也很难跳出父子的小圈子而和祖国人民有联系。如果按教材内容讲,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反而会破坏青年学生对新社会的集体观念,甚至可能引起对人民与祖国的仇恨情绪。因为班上学生们的父亲三分之一是地主成份,有的还在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时受到了镇压。这样,黄老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第三次把教学目的确定为:使学生知道纪念亲属的文章要怎样去写,才能感人至深。按这个教学目的去上课,纯技术地去处理课文,效果是很惨的。黄老师狼狈地跑下讲台,仿佛被撵了出来。所以,黄老师在文章中写道:

朱自清的《背影》在目前来说,的确是一篇很不好教的东西,这课书,在今日的青少年面前,抽象而颓弱地渲染着一个父子之爱,是与当前三大政治任务──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相矛盾的。假若将《背影》的思想感情在今天向学生渲染太深的话,那么就可能使本想参加军干校的同学,或感于父母年迈而迟疑不前。也可能使地主或恶霸地主家庭出身的学生,在思想情感上无故勾起“家道中落”或“失父之痛”一类无谓的纷扰,这是不言而喻的。

再者,纵使《背影》的超阶级情感与目前的政治任务不相矛盾,光就朱自清那三次感情脆弱,有点林黛玉式的下泪,就可能给感情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以不健康的感染。

我教《背影》这课书是失败了,究竞是教材有问题呢?还是我的教学能力太差或认识上有毛病呢?二者必居其一。谁是谁非,我自己的确搞不清楚,只好提出来向编辑同志们请教,向诸位教师同志请教。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黄老师首先明确否定了《背影》的思想内容,说它抽象而颓弱地渲染着父子私爱,与当时三大政治任务相矛盾。其次,严肃地批判了主人公的三次落泪,说那是脆弱的,不健康的眼泪。

针对黄老师的文章,《人民教育》加了编者按:

黄庆生同志教《背影》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两个问题,提得很好。黄同志这样肯用心思和对学生的负责态度都是值得全国教师们学习的。

《背影》是表现小资产阶级不健康的感情的,在现在实在没有选作教材的必要,语文课本中是不应该有它的地位的,这是一。第二,作者既然要教这篇文章,就不应该从文章本身中去追求什么正面的健康的思想教育目的,而应该把这篇文章当作表现小资产阶级感情的典型作品加以深刻的批判,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由《背影》可能引起相类似的许多问题,希望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同志参加研究,并将现有中学语文课本中不适当的文章检举出来。

“编者按”明确否定了《背影》的思想内容,这是《人民教育》的“编者按”,而《人民教育》是新中国教育部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者按”意味着什么呢?此时,对《背影》的批判已端倪渐显。特别应指出的是,编者按的最后用了“检举”二字,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果不其然,紧接着,《人民教育》第3卷第6期上刊发了署名“编者”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对〈背影〉的认识》5。另外,又选登了6位中学教师讨论《背影》的文章。这6篇文章要么认为《背影》不该入选教材,要么主张把它作为反面教材。其中,陈士黉和左海两位老师认为《背影》思想不健康,根本不该选入教材。陈士黉老师认为:在《背影》里,通篇找不到“爱人民”,恨丑恶的影子,只看见泪光中的一个软弱的肥胖的背影!《背影》表现了旧中国中小资产阶级没有出路和知识分子向上爬而跌了脚的悲哀。左海老师认为:选文应该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如果我们留恋了《背影》的艺术性而忽略了它的思想性,那么我们的教学态度是不够认真负责的。

其他四位老师张海帆、汪宗超、闵耀汉、白盾则认为可以把《背影》作为反面教材,通过它来批判旧中国,引导学生热爱新中国。张海帆老师认为,《背影》表现的是旧社会的东西,我们讲课文时正可以从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方面,用历史观点和阶级观点予以分析批判,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长在旧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和情感是多么狭隘,多么脆弱而不健康,以至多流了许多不必要的眼泪,反观出生长在毛泽东时代里的新青年该是多么愉快而幸福。汪宗超老师对《背影》一课则设计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父子东奔西走,家中光景却日见中落呢?2.父亲年轻时做了许多“大事”,为什么老境却“如此颓唐”呢?3.今天,人们还有这种伤感吗?汪老师的答案是:旧社会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广大人民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及连年军阀内战的影响,遭受着极大的苦难,所以,作者的家庭一日不如一日。非但作者家庭如此,凡是善良的中国人民的家庭都是一日不如一日。任凭你怎样东奔西走,做了许多所谓“大事”,只要不是从事革命,摧毁旧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就永远无法改变那个苦难的情况

随着经济的根本好转,新社会的逐步前进,“失业”、“没钱”、“穷”及什么“老境颓唐”将成为历史名词。闵耀汉教师认为《背影》中不健康的感情部分,正好进行批判,通过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活动,阐明爱的阶级性,藉以引导同学从泛情、软弱、狭小的私爱中解脱出来。白盾老师认为,《背影》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认识到小市民的家庭感情与无产阶级的家庭感情的本质不同处,并使同学们因此而肯定后者,否定前者。总之,这四位老师用对比的手法和革命的话语评论《背影》,得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结论。如果说四位老师从把《背影》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批判性学习的角度给《背影》在语文教材中留下一席之地的话,那么,《人民教育》编者则将《背影》从这一席之地上放逐。编者在《对〈背影〉的意见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给《背影》以全面彻底的否定。关于内容,编者认为,《背影》宣扬父子间的私爱并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感伤主义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官僚阶级没落时期的产物,对旧社会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反抗和抱怨,无力的挣扎也并不能挽救家庭的破落和找到一线希望,终于无可奈何地浸沉在绝望的呻吟里和横躺在死亡线上等待着末日的来临。以这种情绪来感染青年学生,是绝对有害的。这种作品起消磨斗志的作用,使人们沉醉在个人主义的哀情之中,毒害了许多心地纯洁的青年们!《背影》在历史上已经起了腐蚀青年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决不能再有它散布“秋天的调子”的地盘了——当作语文课本的范文。关于艺术技巧,编者认为,《背影》在文字技巧方面有些艺术性,但正因为这样,它就愈能以父子之私爱的感伤情调来感染青年学生,正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讲的“内容愈反动的作品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除”。只批判内容不批判形式的教学方法对初中生来说是有害的。因为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背影》的有些片断描写不错,这只能解释为:它恰当地把父子间的私爱和颓废情绪表达出来了。这里的文字技巧正是建筑在不健康的感情之上的,如果腾空取出文字技巧,加以抽象化,那对学生没有实际意义。《背影》在文学技巧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毛病,可以举出的就有五处。

总之,编者认为,《背影》这种表达颓废的父子之间的私爱的写作经验,不需要年青一代再来学习。《背影》不能再在教材中呆下去了,否则将贻害无穷。1951年《人民教育》所展开的对《背影》的讨论批判,使得在1950年以前作为超稳定教材的《背影》,在1952年修订教材时,从中学语文课本中被删除,直到80年代,《背影》才又出现在部分地区的中学语文教材中。50年代编写的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的不提《背影》,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则采取否定态度。

三 夏日时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报刊杂志开始陆续刊登研究《背影》的文章,人们最先看到的是1978年12月甘竞存发表在《雨花》上的《重读〈背影〉》,该文如此评价《背影》的思想内容:

有人认为:这里全写的是身边琐事和个人感情,毫无社会意义。其实不然。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祖母死了,父亲赋闲,只好回家变卖典质,办丧事。所有这些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动荡不安,原来的所谓“殷实人家”也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容易触目伤怀,悲从中来,或者如鲁迅所说:“涸辙之鲋,以沫相濡,亦可哀也。”从这个意义上说,《背影》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旧社会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所以能够打动不少读者的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感情的范围过于狭窄,反映着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但是,我们要把旧时代的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不能苛求于前人,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笔抹煞。

这种评价虽然仍带有50年代对《背影》批评的痕迹,但是作者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客观评价《背影》,已是难能可贵。特别应指出的是,这是继1951年对《背影》大批判后,第一篇公开为《背影》恢复名誉的文章。

继甘竞存的文章之后,秦亢宗于1979年5月在《语文战线》上发表《简练.质朴.自然》一文,重点分析了《背影》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指出其“哀伤情绪”“不无一定的社会意义的”。秦亢宗的文章与甘竞存的文章相比,不再讲《背影》中的哀伤情绪是狭窄的,反映着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是采取同情的笔调,指出了小资产阶级的这种哀伤情绪是社会动荡不安、世态炎凉造成的,把批判的锋芒由指向小资产阶级转向了当时的社会。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篇扭转批评指向的文章,在《背影》研究史上有一定代表性。从这些评论文章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1981年这段时间里,对《背影》的解读经历了一个转折期。对《背影》的评论一经解冻,迅速转到肯定的方面来,多数文章不再批判其小资产阶级情调,而是深入开掘其社会意义,对其艺术特色,也高度评价。这些评论为《背影》重新走入教材奠定了基础。

1982年秋,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普及使用,这套教材的第三册第4课是《背影》。为配合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五省(区)(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写了一套教学参考书。其中,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背影》的评价是: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境遇下对父亲倍加怀念之情。

本文写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感情,是真挚动人的。但是情调比较低沉,字里行间充满着无可奈何的淡淡的哀愁。这是作者与当时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在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见。这是旧社会贫寒的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

文章刻画父亲的背影,信笔写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渲染,却于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渗透着一片真情实意,所以能如此感人。

1982年是《背影》评论的高峰期,笔者所看到的该年度评论《背影》的文章就有40多篇。这些文章多发表在语文教学之类的期刊上,有评析思想内容的,有称赞艺术特色的,这里略举一二:韦志成和陈合汉在1982年《教学通讯(文)》7月号上都发表了关于《背影》的文章。韦志成在《〈背影〉的教学设想》中谈到《背影》思想内容时,认为《背影》反映了在反动派压榨下中小有产者的困顿状况以及父子惜别的深情。陈合汉的《浅谈〈背影〉的艺术特色》一文详细分析了《背影》的三大艺术特色:第一,结构严谨,在虚线中套实线,人物感情发展是虚线,人物活动是实线;第二,抒情含蓄,在平淡中有波澜,感情蕴藉,情节跌宕;第三,语言洗练,在质朴中见奇特,极简单的对话中见出极不平静的心情。

评论《背影》的文章数量激增,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思想解放成果的初步显现。具体说来,这与当时新文学史的出版及《背影》正式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有直接关系。1979年至1981年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唐弢本、九院校本、山东本、人大本相继出版,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朱自清部分,大都给予《背影》以极高评价。中学语文教学对选文的解读常常借鉴高校文学史教材的观点,《背影》走入中学语文教材后,评价也较高。1982年,《语文学习》杂志专门开辟了“1982年秋季教材新选课文试析”专栏,这给评论《背影》的文章提供了更多发表的机会。

1982年之后,《背影》的解读进入了沉稳期。这一时期,时而见到一些评论文章出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类杂志或一些高等院校的学报上,其中,有些文章对《背影》的研究向纵深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对《背影》的心理学解读和文化学解读上。1987年第12期的《语文学习》上刊登了岑健的《〈背影〉魅力新说》,该文从年龄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背影》魅力的源泉,让人耳目一新。2000年第17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作家傅书华的《永远的〈背影〉》,该文认为《背影》负载了一种晚辈对长辈的忏悔情结,这是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这种认识较以前的不同之处就是把儿子对父亲的忏悔上升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从民族文化的心理来认识《背影》的意义及其魅力之源,有一定深度。200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材的编写进入了热潮。过去主要通行人教版教材,课改之后,多家教材并行上市,自由竞争。从目前看来,市面上流行的几家语文教材都收录了《背影》。

值得深思的是,关于《背影》入选教材的问题,曾经引发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新闻事件”:2003年,《武汉晨报》9月11日登载了《朱自清〈背影〉落选新教材》的报道。报道说,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落选鄂教版新教材,决定其落选的是一班随机调查的孩子,而不是专家;落选原因是因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父亲的背影不够潇洒”。这则新闻一时被多家报纸和网站转载,在教育界和新闻界上引起轰动。有大约90﹪的学生家长表示,《背影》这样的经典篇目不能落选。在一片指责声中,《武汉晨报》2003年9月13日6版以报社编辑部的名义刊登了《致歉启事》:由于记者采写失误,对主要事实未经核正,导致该稿失实,特向广大读者、鄂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组、湖北教育出版社致歉。同时,该报还刊登了鄂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组和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相关来函,该函表示:

一、《背影》并没有从鄂教版语文教材中落选,该文被安排在教材八年级上册。

二、鄂教版教材编写组并未就《背影》是否入选教材进行过问卷调查。教材编写组特别强调教材选文的经典性和主流文化的导向性,认为朱自清的《背影》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范文。

三、鄂教版教材的选文并不是由“学生说了算”。教材选文是经全国两百多名专家、教授及作家的推荐,教材编写组精心挑选确定的。

这样的“致歉启事”刊出后,人们又有两种评论,一种认为《武汉晨报》9月11日的报道失真,是一则假新闻,应严厉打击。另一种评论认为,这则启事很可能是迫于舆论压力而采取的补救措施。鄂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组尽管声称八年级上册将安排《背影》,但仍免不了被怀疑在编选教材篇目时,很可能原初确实没打算选《背影》。对于鄂教版语文匆匆忙忙放弃《背影》,又匆匆忙忙选择《背影》,有专家指出,理论家没有发笑的权利,只有反思的责任。理论家和教材编写者应该引导大家认识《背影》所包含的严肃的美学价值,正确解答学生关于“父亲违犯了交通规则”、“不够潇洒”等质疑。

2003年的《背影》落选新教材**刚刚平息,200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长治的《Q版语文》又拿《背影》“大话”了一次:《背影》中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成了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款的周杰伦,年迈的父亲竟然能够哼哼哈哈地舞动双节棍。这番对《背影》的“大话”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却招来许多文化人的指责,众多教育家认为“大话”是对经典的亵渎。总之,在新世纪初,《背影》**不断。其实,《背影》落选还是入选教材,都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入选教材是因为它确实是经得起考验的传统优秀篇目,落选教材是因为教材选文不必雷同,特别是在“一纲多本”精神的指导下,教材选文可以不拘一格,只要符合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即可。《Q版语文》毕竟不是正规的语文教材,仅是个搞笑的材料而已,不必太关注它。关于《背影》的种种**只能说明这样一件事实:《背影》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背影》记忆”是深入骨髓的,不容侵犯。众多新教材出于种种原因,都选入了《背影》,而且都把它作为主讲篇目。例如,2008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亲情歌吟”的第一课就是《背影》,而且在同一单元,还收录了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意在把《背影》所表达的平民化的亲子之爱延伸到当代。这种做法是把《背影》做当代化处理以适应当前教学需要的具体体现。《背影》课后的“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是这样的:认为《背影》写得好,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些观点?找出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1.全文着重写“背影”,特别细写了父亲吃力而努力攀爬月台一幕,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背影成为全文的中心,留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也最深。

2.父亲处处把儿子看作小孩,什么事都替儿子办妥帖,呵护有加,心细得甚至超过母亲,连儿子不太领情也感觉不到。这就特别感人。

3.父亲的外表是不美的,爬上爬下的动作笨拙,嘱托茶房是迂的,橘子也并非非他自己去买不可。这一切恰恰更反衬出父爱的真挚。

这样的练习设计突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倡导多元化理解,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与课改前的练习设计相比,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第3题专门引导学生认识《背影》的美学价值。父亲的“笨拙”和“迂”在视觉上和感觉上都是不美的,但在情感上却是深挚的。在美学中,合情与合理常常是错位的。

总的来看,自1978年以来,《背影》的教学经历了解冻期、高峰期、沉稳期,对《背影》的评价较1950年代要客观公允,对其主题的解读出现多元化的态势。运用阶级分析法解读《背影》的文章大大减少,运用心理学、文化学解读《背影》的文章逐渐增多。诸多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新确立了《背影》在中学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成就了《背影》教学的“夏日时代”。

以上我们较为详尽地描绘了《背影》自1925年诞生以来的风雨历程。《背影》的教学经历了春晖时代、寒冬时代、夏日时代。它在春晖时代被视为亲子之爱的美文而倍受各家语文教材推崇;在寒冬时代被视为青年心灵的腐蚀剂,被从各家语文教材中删除;在夏日时代被多元解读而被各版语文教材收录。这是一个被“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背影》教学”无论在语文教育史上还是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已构成一个典型事件。

2008年10月15号,在河北大学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背影》教学再次引起热烈讨论。吴福辉、温儒敏、陈子善、孔庆东等几位专家对《背影》各抒己见。孔庆东教授认为,《背影》抒发了漂泊京城的知识分子的孤独之情,抓住了“孤独”,就抓住了《背影》的精神内涵。吴福辉教授说,孔老师的观点只适合对大学生讲,对中学生这样讲就不太合适。在中学教《背影》,还是以讲亲情为好。温儒敏教授认为,讨论《背影》的主要目的应落脚在教学上,如何教好《背影》是最重要的。从这些专家的讨论可以看出,《背影》的解读与教学远远没有结束,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背影》教学的明天会是怎样的呢?让未来的历史回答吧!

附录: 《背影》入选部分中学语文教材情况一览表

第二篇: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曹家务中学 王宝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②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采访、交流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父子亲情,感悟人间至爱,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体会如何从平凡中见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消除与作者间的陌生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结合生活,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教学设计属于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文

你们看过《我的兄弟姐妹们》吗?影中父亲是一个给孩子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他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色都深深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的高兴。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问题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

点背影

开篇点题 第二次

绘背影

突出主题 第三次

别背影

深化感情 第四次

念背影

深化主题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四、重点探究

1.父爱子:

(1)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行前为他买几个橘子带着路上吃,应该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大家也有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对吗?可朱自清写的这一幕为什么能如此感人呢?不但他自己感动了,连读者也感动了。下面,我请同学们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这段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

明确:①父亲的四句话(分析每句话饱含的情感,语言朴素简洁,感情深沉感人)

②父亲的体形(增加了买橘的艰难,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③父亲的穿着(青色和黑色,让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④父亲买橘的背影(分析动词的作用,这是一具艰难的背影)

⑤“我”的眼泪(用我内心的感动烘托了父亲买橘的艰难)

⑥结合“我”家当时不平常的家境去理解(这是一个在奔波劳碌中为孩子尽心尽力的慈父)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让我们再次静静地来感受这份浓浓的父爱。

(2)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我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

明确:不好,而非不能。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分析四次背影的作用——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呤》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

那么父亲对儿子这么好,做儿子的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两次自责(结合特殊的年龄段分析)

三次流泪(分别饱含了怎样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亲的背影

我的泪 点背影

开篇点题

伤心难过 绘背影

突出主题

感激 别背影

深化感情

依依惜别 念背影

深化主题

思念辛酸 中心

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三)培养语感

语感对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课时导入、播放录音、学生的自由朗读,都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培养,但在学生探究问题及分析课文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第三篇: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

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朴实的语言风格。

4、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代表作《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读时划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a.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父亲与我惜别的深情,所以勾留南京等不重要的就略写。)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请找出本文的文眼。这是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对表现父亲的爱有何作用?(—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体现了我什么感情变化?(——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b: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c:不舍之泪:父子离别

d:伤心怀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感动、不舍、思念、同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到怀念)b.分析文章思路:初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划分结构。就记叙的顺序来说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一(1)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二(2-6)回忆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中心是回忆往事),可分3层:(1)别时家境(悲凉气氛)〈2〉细心关照(铺垫背影)〈3〉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一件事一个层次)三(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中心是别后思念。)可分3层(1)思念父亲的颓唐 〈2〉思念父亲的伤怀

〈3〉思念父亲的来信,叙述我的伤心(从句子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

关系:因颓唐而伤怀(1--2)/父亲来信是出于颓唐,伤怀之情/我因伤心爱父而落泪。

(二)通过划分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父子深情。线索是背影

c.四人小组交流以上问题,朗读感人的句子。d.交流感人的句子。(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并就此发表简单的评述)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补充材料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五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课文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研读赏析(上)一篇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语言,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

学生速读文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将思考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a.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 “父爱”为题?

b.联系作者的经历,说说当年的“我”和写作文章时的“我”感受有什么不同。作者对父亲的体贴关怀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对父亲的不理解?(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作者在本段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表明事后醒悟时的自责。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到体贴父亲的心情。c.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描写四次父亲背影的情形,你认为哪一次为描写重点,为什么? 全班深人讨论,逐渐明确:

a:作者以“背影”为题,非常明显的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难忘父亲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题目的悬念会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询父亲“背影”的含义。如果改成《父爱》,则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

b.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的学生,写文章时28岁,清华大学的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一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动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动方式,才能真正感受父爱。

c.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笼罩全文。(点题的“背影”)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7详细的描绘,这是本文的重点。父亲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边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买橘的“背影”)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浓浓的离情别绪油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泪来。(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呼应文章的开头。(思念中的“背影”)或泪光

大意说对即可,不必强求学生的说法一致。

明显可以看出第二次是重点,因为整个过程中,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时刻。■教师小结(可拓展延伸)

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无限深情,其实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两个对父母亲做法由不理解到理解的事件。■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背诵文章第六段。《背影》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细节,感受亲情。

2、会语言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的情感活动,从而培养珍爱亲情的情感,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研读赏析(下)赏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a.反复朗读第六段,多媒体展示问题组。

◆认真阅读,划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完成下列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穿着黑布——,——地走到铁道边,慢慢——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这里,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为什么作者要细致地描写父亲的穿戴?(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涵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将橘子一股脑儿的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故作轻松,以宽慰儿子。)

b.四人小组谈论,教师巡回并参与。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予以肯定,以此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

再读课文,体会语言。a.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画出文中父亲所说几句话,学生朗读课文。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这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爱意父亲)◆“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对儿子充满关爱之情)◆“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b.四人小组讨论,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学生大意理解即可。c.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揭示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作者在此时写出以上文字,可见他深切地理解了父爱。再次阅读课文,品味文章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有很多,作者也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所以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体验与反思

你有没有过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之间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达成增进学生与父母理解、沟通的目的。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可鼓励学生把这些话回家说给父母听,达成双方的共同理解。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让我们一生都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随着这首《懂你》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在歌声中结束全文,多媒体展示《懂你》的画面。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把你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最深切的感受说给父母听。『板书设计』

沉重

深 蹒跚

艰难努力

五句话--——————语言朴实--————→ 的 父

第四篇:《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8年8月因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而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三、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读课文、出示字词

1、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泛读

2、朗读要求——朗读评价——朗读指导

五、感知文本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父亲在站台送儿子上火车

2、父亲在站台送儿子时,坐着看到了什么,让他潸然泪下? ——背影

3、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四次,分别是第一次:难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回忆的背影。着重写买橘子的背影

4、作者通过“背影”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父爱

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父爱如山,深沉而又博大;父爱如海,深沉而又宽厚;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背影究竟凝结着怎样的父爱呢?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朱自清的笔触一起走进那个令人怦然心动的背影!(把书翻到60页)

二、温习旧知:

——首先老师要通过几个问题简单的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谁给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

2、出示幻灯片——正确朗读三个词的字音并释义。(幻灯片1)

3、文章的主旨是父爱,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父爱的?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背影?——背影、四次

三、讲授新课:

——过

渡:上节课的内容我们就复习到这,看来大家掌握得很好。刚才我们说了文章的主旨是父爱,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背影来表达父爱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幻灯片2)

1、首先找几名同学朗读课文

2、文章出现的四次“背影”中,那次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其他几次“背影”又和这个“背影”有怎样的关系呢?

3、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重点所在,我们就开始重点研读买橘子的“背影”,也就是文章的第六段。——看看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那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幻灯片3)(幻灯片4)(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探”“攀”、“缩”、“倾”)“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作者运用了动作、肖像和细节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了一个沉重、蹒跚而又艰难背影,从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体贴入微、舐犊情深,惜子如命的父亲形象,从中更使我们感受到了那深沉的父爱!

——过

渡:不仅如此,通过我们刚才的研读和赏析,我们在写关于人物的作文时会获得哪些启示呢?(幻灯片5)

1、重点人物要详细刻画——详写

2、要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

3、材料要典型、真实、感人 ——读课文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深情齐读第六段,再度领略那感人至深的父爱。

——过

渡:那么对于这样深沉的父爱,儿子又怎样的表现呢?

三、直抒胸臆:

1、文中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不仅潸然泪下,那一刻他理解了父爱。那么学完本文后你是否也怦然心动了呢?下面让我们伴随着那深情的歌声回忆一下你与父母交往中,令你感动的一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幻灯片6)

2、对对联(幻灯片7):上联:父亲步履蹒跚买橘子,舐犊情深

下联:儿子泪眼朦胧忆背影、思绪万千

上联:艰难的背影诠释着深沉的父爱

下联:晶莹的泪光再现出难忘的回忆

四、布置作业:以《难忘的一幕》为题写一篇日记

第五篇:《背影》教学设计

《背 影》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把握课标要求进行设计。【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文章朴素无华,真挚感人,一直打动着几代读者的心。本文是想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与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情感。【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总体语文基础不错,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语文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应时空距离。【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要的字、词。

2、能力目标:(1)品味作品细腻、朴实的描写所蕴涵的深情。(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3)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3、情感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感受浓浓的父子真情,学会珍爱亲情,关爱他人。(2)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感受父母的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即文中父亲爬过月台背影情景的细致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2、难点: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应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也让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法

对话教学法

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练习本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除了享有慈母的温情外,我们同样领受着深沉的父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位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共同沐浴那份凝重的父爱。(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一封父亲给儿子的信》)

2、“我爱你,我的孩子!”深情的话语中浸透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发自内心的爱,今天,我们将携手走进朱自清的笔下的《背影》,去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感人的背影,感受那份浓浓的父子真情。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资料,以情为切入口,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氛围。

(二)默读课文,初识背影 要求:疏通生字词;体会文中父子情感。

1、检查生字词。

交卸

奔丧 狼藉

妥帖

颓唐

琐屑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2、齐读生字词。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三)跳读课文,寻找背影。

1、文章的标题是《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来。交流明确:共4次,开头点背影

写背影

别背影

思背影

2、文中4次写到的背影,实际上是几个背影?你最感动的或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背影? 设计意图:以问促读,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精读课文,赏析背影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六段文字,在描写背影的过程中,文中哪一点让你最感动或哪一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同学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交流后明确(可以从父亲的衣着、体态、走路姿态、动作、年龄、心态方面分析 :对父亲细致入微的描写,父爱子的真挚感情蕴含其中;可以从语言角度分析: 父亲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可以从作者的角度:两次流泪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理解之情。)

小结:车站买橘让人感动不已,作者从穿着、走路的姿势、动作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寥寥数语朴实无华却蕴含深情,充分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儿子的表现又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了父子互爱的情感,这怎能不让人感动?

2、齐读本段,体会父子真情。

设计意图:此设计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更 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定环境中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2,突破教学难点。

(五)浏览课文,探究背影

同学们,本段集中笔墨写父买橘的背影,展示了父爱的伟大,那么前面2—3段与背影又有什么关系呢?结尾有提到思背影,这样写又有怎么样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整体对父亲的形象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文结构,解决教学难点。

(六)写作训练,感悟背影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背影》,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是带不走父母之爱,她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永留我们心中,请同学们拿起笔抓住父亲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记下那的感动的瞬间吧!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体会了作者的父子情深,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感受父母的爱。

(七)课堂小结:(放背景音乐《懂你》)

同学们,亲情不是这仅有的45分钟能领会的,她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感悟,亲情不单单是用几句话来表述,她需要我们落到实处,亲情不仅仅是让父母无偿的给予,更应该是我们无言真诚的回报,同学们,愿这堂课能成为你人生之路上的一笔财富!

设计意图:以情切入,以情收尾,在静静的音乐中回味亲情的伟大。

(八)课后作业: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板书设计:

朱自清 点背影———→ 写背影———→ 别背影———→ 思背影

父——(爱)—→子——(爱)—→父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1、首先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然后跳读课文,寻找背影,接着是精读课文,赏析背影。这样就直接切入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认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词句,重点突出。然后是对全文结构的一个把握。二三段的作用,尾段等作用。再次体会父子互爱。最后先用一段这样的话去震憾学生的心灵:“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的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后要求写感动瞬间,读写结合,体会了作者的父子情深,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感受父母的爱。课堂以音乐结束,以情切入,以情收尾,在静静的音乐中回味亲情的伟大。

2、我认为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上,我不仅教会了学生去品析课文中的令我们感动的字句,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而且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文字和现代有一定的的距离,让孩子感动不是很容易,品味朱自清语言的朴实无华,也是需要孩子们有亲近文字的心灵,如何让孩子能爱上阅读,走进文字,亲近文字,感悟文字,陶冶情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下载《背影》教学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背影》教学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背影》教学设计

    我们共同来看一篇文章《儿子眼中的父亲(课件1)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

    背影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学习作者抓住“背影”这一情感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分析作者对于父亲几次背影的描写,及......

    背影 教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品味散文的美。 2.了解散文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把握对人物的刻画描写。 3.通过交流讨论,体会文中父亲的爱,......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积累一些词语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感受父母对我们深沉的爱 重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感受父母对我们深沉的爱 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

    背影教学设计

    江苏省中学语文背影教案设计一等奖_优秀教学设计获奖《背影》教案 背影 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谈智慧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

    背影教学设计

    13《背影》教学设计朱自清 保华中学吴佳兵 教学目标: 1、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感恩父亲。 教学重点:识字听......

    《背影》教学反思

    此时无声胜有声 宁武一中 汪凤英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老师们的心田。每一次的课堂教学改进都凝聚了老师们的汗水和心血。同样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受到了这股浪潮的冲击......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文的内容是:本文主要写了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的情况下,朱自清父子浦口送别的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