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弟子规》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养成教育

时间:2019-05-15 05:0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弟子规》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养成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弟子规》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养成教育》。

第一篇:浅论《弟子规》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养成教育

浅论《弟子规》对小学生的良好道

德养成教育

【摘 要】《弟子规》是蒙学经典,这部书延续了儒家学派的道德观。它认为品德包括孝、悌、谨、信、仁、爱等部分并强调这些品德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弟子规》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把孝亲尊长、诚实守信、举止文明、认真学习、人际交往等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的做人的道德基本准则。本论文阐述了《弟子规》中的道德思想及其价值,以及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弟子规;道德行为;小学生;价值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的蒙学经典之一,作者是清朝前期的学者李毓秀。后来贾存仁先生将其修改、整理才使它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这本经典。其内容源自《论语·学而篇》当中的一则,经过原作者和后来的修改者的努力写成了1000多字的内容。《弟子规》包括《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份并加以分别论述。“弟子”的意思比较广泛,原意是学生在老师面前的谦称,在今天可以泛指孩子及学生和年轻人。“规”有着规范、规矩、规则、规劝的含义。《弟子规》这部书的目的就是教育后辈重视品德修养和培养善良的品质。由于这本书中将品德修养细化为千余字的道德行为规范利于后辈学习和实践,所以被评价为教育年轻一代,保持诚实,塑造良好的家风的最优读物。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地改善,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追求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这种情况,推出了多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丰富公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国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更加高涨。《弟子规》作为一部儒学经典,被社会上各种团体以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从相关书籍在各大书店的热销,到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弟子规》系列讲座,从众多企事业单位通过学习《弟子规》来促进管理,建设团队文化,到许多家长、学校也纷纷运用《弟子规》来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儿童,《弟子规》正在闪耀着育人的光芒。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在此期间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发展主要是受到父母、教师、同伴的影响。然而,由于当今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儿童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也存在着很大问题,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张扬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不加约束;而学校又重视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存在种种问题,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肆意疯闹,随手乱丢垃圾,在公物上随意涂画刻字;自理、自立能力差;没有爱心、自私自利等不良行为习惯随处可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认为启蒙道德教育经典著作《弟子规》,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将它用于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之中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入手,将《弟子规》当中所蕴含的适用于当代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基础的观点,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为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直接应用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之中,依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吸收前人的智慧,加以合理运用,这样既弘扬传统文化,又为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提高小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小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小公民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另外,对当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统计得出的数据为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研究者进行研究提供了依据。根据当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一些策略,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弟子规》对于道德内涵的界定

道德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很多人都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秦朝之前,在荀子的《劝学》篇中有关于这个词语的记载:“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原本指人走的道路。在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则,而德的意思是顺应自然,遵循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在儒家学派看来道是做人和施政的根本原则,德是德行、品德、是自己的行动、言语的规范。宋明理学家将道等同于天理,“德”上升为本性,并主张克己复礼。《弟子规》这部书继承儒家对于道德内容的理解,认为道德包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言语严谨、诚实守信、亲仁博爱等方面。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需要在后天中进行教育来实现道的要求,这本书将“德”理解为自身行为、言语、动作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通过践行这种规范,自我约束才能实现“道”的终极目标。

三、《弟子规》中的道德思想

(一)以德为本的道德思想

这部书的总序一节,十分明确地交待了这部书来源于《论语》并提出了品德修养的步骤。它首先提出孝悌的观点。“悌”是本义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关系。“孝”指的是,孝敬父母。它将这两个字放在第一位表明作者认为加强品德修养必须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和睦兄弟。这反映《弟子规》最为推崇和重视对孩子的亲情教育,它延续了儒家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儒家传统中,孝是道德的根本和作为君子的基础,是一切教化的来源。《弟子规》总叙中宣传教育中最根本的部分是教会孩子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学会孝悌,做到孝悌是成为圣贤的基础。谨信意指恭谨诚信。谨,指小心谨慎,形容言语行为上的恭敬严谨。总叙在强调孝悌、谨信后又宣传儒家的仁爱思想,《论语》中孔子对仁的重要性这样阐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学派认为人内在的修养更重于外在的文化知识,《弟子规》也这样认为“有余力,则学文”。总叙部分认为道德是一个人的基础,首先人就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而后学习文化知识,《弟子规》沿袭论语相承这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及孝、信思想,将之作为教育弟子的一个核心纲领。《弟子规》在启蒙后辈的过程中极为推崇和重视后辈的道德教育,这体现了《弟子规》中以德为本的德育思想。

(二)严于律己的道德思想

在《弟子规》一书中处处都宣扬着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思想。在《谨》这一部分对作息、个人卫生、服饰、步履等日常的生活细节进行严格规范。如作息要求 “朝起早,夜眠迟”。这一环节是教育后辈一定要认识到律己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的形象,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一定合乎礼仪以求养成谦谦君子的作风。这表明高尚优良的生活习惯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严于律己是必不可少的操守。这体现了《弟子规》强调律己思想并将其作为品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重在躬行的道德思想

历史上的先贤大哲们纷纷著书立说,讨论如何才能提升道德修养即修身,儒家经典主要是从理论上揭示道德的重要性,如《易经》中就主张“君子以厚德载物”。《弟子规》则将儒家对于品德修养的论述细化为生活中的具体的行为规范。以如何实现孝道为例,在《弟子规》中主要论述子女如何对父母尽孝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侍奉双亲,践行孝道。首先在父母在世时,言语上面对父母的(呼、命、教、责)作为子女一定要及时应答父母的呼唤和去做父母所命令的事,虚心接受父母的建议,不要和父母争辩。给父母提建议时一定要用温柔的语气,不要让父母感到心烦。生活中上多关心体贴父母,约束自己的行为。作为子女要随时随地为父母着想,时刻将孝字放在自己的心中。在父母去世时,子女要让父母的葬礼体面、风光。子女祭拜父母时要真诚,守礼。作为子女要时常怀念父母,不要因为父母的离世而忘记对父母的感恩。与儒家经典《孝经》相比《弟子规》注重的是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践行孝道,在点滴中做起一步步实现孝的目标。这反映了重在躬行的德育思想。

(四)强调仁爱的道德思想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意指人要尊敬和爱护别人,宽容地对待别人,推己及人。爱是指儒家的博爱思想。作者在《弟子规》中强化了这种仁爱意识。在这部书中作者宣扬“凡是人,皆须爱”。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友爱才能共创和谐。这种博爱是在全人类的高度上要求每个人用实际行动去爱护同胞。对于如何实现仁的目标作者这样认为:首先在提升自身修养中实现仁,“行高者,名自高”。其次在取舍中实现仁,不啊哟因为贪图财务而丢掉自己的良心。最后在感恩中实现仁,对他人的帮助要知道回报。除此之外,在交友上还要注意向贤良的人学习,远离那些品行恶劣的人。亲近贤良的人有无限的好处,亲近奸邪的人有无限的坏处。它延续的是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作者将其在书中深化为全人类的博爱思想和细化为生活细节上的亲仁。这表现了《弟子规》一书将仁爱置于品德修养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教育后辈时高度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四、《弟子规》在小学生的道德习惯养成中的价值

(一)深远的教育意义

1.对学生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掌握重要。学习和实践《弟子规》,有助于增进学生孝亲尊长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所谓“富润屋,德润身川引,良好品质的塑造和规范举止的形成,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幸福和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学校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国学校教育虽然把德育作为重要来抓,但德育的地位却降低了。目前的德育工作是善后性、弥补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由于受道德标准重心偏高的影响,学校德育总是从教条和理想出发,没有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导致基础德育的缺失。《弟子规》将道德培养寓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通过规范学生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塑造其谦虚恭顺、诚敬好学的品格。

3.对家庭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向来注重伦理道德。然而,现今的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传统伦理,伦理亲情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不断增加的单亲家庭、家庭意识的冷漠淡化、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等等。可见,许多社会问题与家庭相关联。《弟子规》强调“孝悌”二字,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伦理亲情,教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懂规矩,守规矩,用亲情维系、巩固家庭。因为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4.对社会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弟子规》所倡导的思想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讲,《弟子规》首先注重的是家庭内部关系: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对待同辈,进而扩展开来,如何对待一 般民众。其次,它注重个人的修养,包括如何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个人文化涵养,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当今的社会,经济在迅猛地发展,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社会的进步,以《弟子规》所蕴含的思想来引导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力提升国民素质。

(二)明确的教育目标

《弟子规》是一本生活规范,汇聚了儒家经典的精华。它一开始就阐明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读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尊重长辈; 其次要“谨信”,从言语、行为到思想上,要小心谨慎,诚实守信;然后“爱众’’、“亲仁”,就是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还要向有修养的长者学习请教;最后“有余力,则学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小学生受益一生。

(三)丰富的教育内容

《弟子规》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把孝亲尊长、诚实守信、举止文明、认真学习、人际交往等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的做人的基本准则。现代学生礼仪与规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溯源到《弟子规》。

1、孝亲尊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孝感动天、百里负米、亲尝汤药、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二十四孝。而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都有点为我独尊的味道,在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不知给父母帮一点忙,甚至于做错了事情还不听父母的教导,自以为很对,跟父母顶嘴。而《弟子规》中对“孝悌”二字论述很多,强调对感恩之心的重视。如要求子女应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其意思是子女要恭恭敬敬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决不能随意应付,并将训示的内容牢记在心。如果子女犯了错误,更应当虚心接受父母的责备,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因为季节的时间的不同,对孝也有了具体且不同的规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习惯。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乃至以后的每一步成长,无不伴随着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应当对父母心存感恩。《弟子规》倡导敬老爱老,敬老为先。在这种敬老爱老的氛围下,孩子们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才能明白如何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原则,现代的小学生不仅好逸恶劳而且更重要的是缺乏诚实守信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弟子规》把诚实守信作为人生重要的道德修养之一。“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意思是要借用别人的东西,就应明明白白地向人家借。如果没有征求人家的同意,就私自把东西拿来用,那就和偷是一样的。用完借来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这样以后再用时,借起来比较方便。凡是自己说出去的话,要以“信”字为先,不能心存欺诈,不可讹传乱语。“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要求学生对于尚不确定的事情不轻易许诺。《弟子规》认为,诚实守信应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约束,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道德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外在的道德规范下,逐步内化成自身的道德需求,并形成 一种“自动自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3、举止文明

《弟子规》处处体现尊重之礼。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爱是基础,尊重是表现形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大意是: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先坐下来,长辈坐下的时候,招呼我们,允许我们坐下,我们才可以坐下来。在长辈面前说话的声音要放低一些,但是声音不要低得听不清楚,那也不恰当。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注视长辈,不能左顾右盼。如果把钱财物品看得淡一些,兄弟间的怨恨又从哪里生呢?说话时做到相互忍让,不要太冲动,说出伤感情的话,那么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弟子规》通过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得体的举止仪态,在生活中对长辈,对朋友做到尊重有礼,温文尔雅,礼貌得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人们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礼让,团结共进,才能使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才能更和谐。

4.勤奋学习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味理真。’’意思是说:学了文化知识,但没有把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只是装样子的话,只会增长浮华。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去做,而不学习圣贤文章,就会变的自以为是,这就违背了真理。在学习的时候要做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即读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到“三到”,就是眼到,手到,心到,这三条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学习中遇到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就要随手记录下来。等找到老师、朋友及时求教,弄清楚真正的含义。如果学生的学习的态度端正了,学习的习惯养成了,学习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5、人际交往

《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

《弟子规》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第三,己立立人,行为文明。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弟子规》则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四)积极的教育方法

作为童蒙教材的《弟子规》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注重内省、环境陶冶、身教示范等等。

1.注重内省法

《弟子规》提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跛。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大意是:看到别人的善行和优点,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和他相差得还很远,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也会渐渐赶上他。看见别人做了坏事,就要在心里先反省自己,自我检讨;如果发现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就要马上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也要自我警惕。自省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它如同一面镜子,能使我们看到自身的完美与不足,使自己不断的完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

2.环境陶冶法

《弟子规》中说道“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清雅,四周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要整洁,笔和砚台要摆放整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格外用功地读书。井井有条的环境有助于小学生的归纳记忆的形成,当物品都有序摆放时,他们在无形中养成了一种“类似物品分类和概念归类’’的思维模式。有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在整洁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在脏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思维更具有条理性。良好的环境不仅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能让人心情愉悦,做起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身教示范法

《弟子规》提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意思是说:能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一定会获益良多:品德会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过错会一天比一天少。不亲近有仁德的人,就有无限的害处;品德不好的人就会乘机接近你,很多事就会弄得一败涂地。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言行举止对我们会产生诸多的影响。所以,小学生从小多亲近品德优良的人,或尊为老师,或交为朋友,有助于自己道德修养的提高。

(五)摒弃其中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教育思想

《弟子规》作为一本融入儒家精华的著作,成书于封建道德体制下,由于受到那个时代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它反映出作者思想上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辩证的去继承学习其中的一些道德规范。

1.“老好人”的消极态度

《弟子规》中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道人善,即为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话说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书中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书中让孩子少说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这明显在教人如何做一个好好先生,强调的是明哲保身,只顾自己。从道德礼仪方面来讲,或许有道理,但这样做,无疑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冲突,窒息了孩子率真的天性。同时,在对待别人的缺点时,我们不能总是熟视无睹,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并及时加以指正。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老好人” 的态度。有位哲人曾批评道:“只有在私有制社会中才会存在这种不分是非,不负责任的自私心理。这是与当今时代所讲求的原则性,并且积极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道德标准背道而驰的。

2.愚善愚孝的守旧传统

《弟子规》中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里强调父母如若去世,要守孝三年,常常悲伤地哭泣;自己住的地方改为简朴,并戒绝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亲的丧失要合乎礼法,不可草率马虎,不能随便的对待死去的亲人,要像亲人活着的时候一样对待他。这里的有些说法是十分不合适的,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守孝三年无可厚非,但应提倡薄葬简葬。诸如“父母责,须顺从”、“亲所恶,谨为去”等教义也需要我们判断一下父母的行为是否合理,再决定处理方式。如果对父母长辈的一切要求都要毫无选择的做到做好,对长辈的一切言行都言之必行,这很容易导致愚孝现象的发生,也就是当父母长辈发出一些错误的命令时会盲从。

3.墨守成规的平庸思想

《弟子规》中提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的意思是: 无论多么小的事情,都不能任性,自作主张,要及时告诉父母;如果随性而为,自己的道理就有亏损,是不孝的行为。从表面看似乎正确,孩子年龄小,还没有任何经验,因此要求孩子有什么事情事先向父母请示。虽然这样可以得到父母的经验指导,但有的时候,父母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不给孩子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非常不利于青少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

《弟子规》中说:“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意思是说:在长辈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藐视长辈。路上遇到长辈要赶紧上前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有和我们讲话,就要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的候着。如果自己骑着马要下马或者乘着车要下车,等长辈走出百余步远之后,再上马或者上车离开。尊卑过于分明,依照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的孩子是一个顺民、一个良民,这符合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的要求,而这与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违背,不适宜作为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

总的来说,《弟子规》的积极因素还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其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我们要用批判和继承的态度来认识,再充分发扬传统伦理精髓的同时,也要从细微处着手,紧跟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把其中的优秀思想发挥极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哪怕是真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弟子规》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能使它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得以纠正和改良。

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思想当中,始终把做人的习惯养成放在第一位,这也正是养成教育的精髓。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无论是求真思想还是生活教育,也都无处不显现出对于滋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追溯我国教育的本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那如何让他们成为文明、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初浅认识:

1、学习弟子规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人生最好的交际,“人无礼而不立,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如果孩子有叛逆、好动、沉溺网络,不愿与人交往的表现,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从学习《弟子规》的礼仪开始。学习《弟子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不良风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系统教起,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他人做起。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礼仪的好处,利人利己。学习《弟子规》的用处孟子说:“得道者多助”,一个从小懂得礼仪知行之人,必定是一个有道德之人,那么在以后的成长中,必定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必定是成就人生大器之人。学习《弟子规》的妙处,弟子规是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事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特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是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好读物。学习《弟子规》和其他传统经典,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方法,还能从小让孩子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等好处。这样的孩子人见人爱、人亲、人敬,将大大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2、践行《弟子规》

光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而《弟子规》的内容也是可以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利用得体,对孩子的良好品行的培养比家长老师的任何说教都有效益。看看下面两个小朋友学习《弟子规》以后的变化。下面看似简单的生活案例中体现着弟子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

前两天,我家的孩子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我批评她,她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我沉着脸问他:弟子规上是怎么说的啊?看我很严肃的样子,她当即回应:“父母教,需敬听。”“那是什么意思呢?”“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听着。”说完很认真的听我给她讲道理。上楼梯的时候,她突然退下去说,弟子规上说了,走路的时候要让长辈先行;吃饭的时候,说长辈动筷子,我才能吃;吃零食的时候,也是先给客人和长辈,然后自己再吃。(在家也是,吃什么东西都会先给长辈)还说,要尊敬长辈,团结兄弟。寒冷的冬天要让父母感到温暖,炎热的夏天要让父母感到凉爽等等。

“学以致用”是经典古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学习《弟子规》的初衷亦是如此。我从家长、老师肯定、表扬的口吻中看到了学生们明显的进步,心里自然也十分欣喜。充分肯定他们出色表现的同时,我也想看到学生们更大的转变,特别是一种源自心底的力量。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而刚入学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家长合理正确地引导与培养,就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初入学这段时间,循循善诱,使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3、知行合一 形成意志力

同学们学习《弟子规》的热情源于我对《弟子规》的热爱。我每天都在适当的场合向同学们讲述《弟子规》,要求同学们背《弟子规》,和同学们谈话的内容常常引用《弟子规》。刚开始,有很多同学不理解,但是随着我对背诵《弟子规》同学的表扬次数逐渐增多,我们之间用《弟子规》的内容相互提醒时愉悦的增多,以及部分同学行为习惯的明显进步,我惊喜地发现背《弟子规》的同学也逐渐增多了。这表明同学们都开始进步了,此时,我又提出,学习《弟子规》重要的不是背,而是理解基础上的落实。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好学生。那么该如何用《弟子规》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知”是学生进步的基石

部分学生不听话,不学习也不练技能;话也不会说、事也不会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学生缺乏正确思想的引导,对人生要义不懂、不“知”。“知”是“行”的前提,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低,又何谈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呢?领悟到这个问题后,我每天早自习领着同学们读《弟子规》,晚自习给同学们讲解《弟子规》,把《弟子规》用一个个德育故事讲生动地出来,让同学们都能领悟《弟子规》的深刻内涵,再结合具体的事,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事该怎么做、话该怎么说。有一次,某同学上课看课外书,被任课老师叫到办公室。当时他思想抵触,认为自己没有影响老师正常上课,老师不该批评他。我对这位同学说:“非圣书,屏勿视”学生接道“蔽聪明,坏心志”。我拿过一根粉笔对学生说:“你的一生就像这根粉笔,假如你能活80岁,你吃饭睡觉用去了一半的时间,应切去一半。”于是拿小刀把粉笔切去一半。“20岁之前你除了上学就是玩,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又浪费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于是拿起小刀又切掉了四分之一。“长大成了家,又有很多纷繁复杂的家事需要处理,又浪费了大约剩余时间的一半。”于是拿起小刀把剩余的粉笔又切掉了一半。我问他:“短短的一生中,你还有多少时间报效社会,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荒废学业,你还有理吗?”看着我手里的粉笔头,学生的眼睛里泛出了泪花儿。我又对学生说:“时间对我们多重要啊,珍惜它还怕来不及呢!《弟子规》中教我们要尊敬长辈,“尊长前,声要低”、“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做到了吗?老师为什么要管你呢?”说到这里,学生哭着说:“老师,我错了!”我又对学生说:“你应该和教你的老师认错”。学生走到任课老师面前鞠了个躬说:“感谢老师的关爱,感谢老师的严厉。我知道错了,希望老师还会一如既往的给我们上课!”老师高兴的笑了,还正面鼓励了学生。一次师生之间的矛盾在重温《弟子规》的过程中化解了。

只要学生从心里知道“知”,我们的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再加上老师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是能够转变,甚至不用纷烦说教。

(二)、我用《弟子规》教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最重要的是对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严谨。《弟子规》上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古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听、说、读、写”中“听”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环节,要认真。我们学技术也一样,只要我们认真的听老师讲,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一定能做出令我们满意的成绩。

(三)、通过做家庭作业,让同学们感受实践《弟子规》的快乐 带同学们学习《弟子规》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了。我每周五都会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亲身体验实践《弟子规》所带来的快乐!如在教学生“入则孝”部分时,引导学生自觉尽孝。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诉他们孝敬长辈不需要等长大,现在就可以以各种方式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例如,在家里给劳累的父母端茶送水、捶背、盛饭、摆收碗筷、打扫卫生、带弟弟妹妹„„在读《弟子规》时,我让同学们举手发言,说出自己“身体力行”的举动和收获的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有的说摆收碗筷时父母笑了;有的说当家里来客给客人鞠躬问好时,客人笑弯了腰;有的讲舅妈说我爱劳动了;有的说我做到“邪僻事,绝勿问”了„„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的孝心开显了,他的道德行为习惯就会务实,他的言语就会谦虚谨慎,他就会真心真意的去关爱别人,诚心诚意的尊敬师长,更会认真努力的学习。

(四)、通过传统节日活动,培养同学们的感恩情怀

我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内涵,更有相应的时代意义。传统节日给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比如:母亲节送母亲礼物,父亲节送父亲礼物,让学生知道感恩;五一节要帮妈妈爸爸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国庆节让学生帮家人收拾庄稼,让他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

今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课间我班有一名同学“步从容”地走到我面前鞠了个躬说:“老师,节日快乐!”。当时,我真的非常的震惊,经过几秒钟的思考,我笑着对他说:“你妈妈也是老师,你应该先和你妈妈说节日快乐啊,你说了吗?”那名学生说:“妈妈说了,您是我的亲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应该先和您说节日快乐!”学生的话语很朴实,我的心却感慨万千,要是大多数家长能像这位母亲一样,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以言传身教来影响自己的孩子,试想这个世界还有“恶”存在吗?当时,其他的学生见了也深受感染,有的学生说谢谢老师给我们上课,有的给我拿椅垫儿,有的走上前给我鞠躬并对我说“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人生经历无数次感动,唯独这次使我难以忘怀。

4、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的身上,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做则,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识、文化知识、工作作风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我认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通过几次学习、几次说服教育就能转变的,而是通过教师持之以恒的教育、影响来转变的。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自己的示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比如:我每天准时到班级上早自习,同时要求学生准时上早自习,不迟到,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每当课间我到班级巡视,看到地上有垃圾就主动拣起来,然后要求学生不要随意乱丢垃圾,养成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同学们做值日,我看见就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且做得认真细致,然后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做值日,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同学们从心底迸发出一股向上、向善的意愿,开始自觉转变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我校将国学经典《弟子规》请进校园,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依托弟子规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和熏陶,让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5、给学生创造环境

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我用《弟子规》中的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当学生屡犯错误,我会和他说“身有伤,贻亲忧”学生立即接“德有伤,贻亲羞”;个别学生不小心讲脏话,我会和他说“奸巧语,秽污词”学生立即接“市井气,切戒之”;学生在家不听父母教导,我会对他说“父母教,须敬听”学生立即接“父母责,须顺承”;学生外出要求其做到“出必告”学生接“反必面”;对个别贫困生,我会拉着他的手对他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学生会接“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只爱听别人赞美,当别人说到自己缺点就生气的学生,我会对他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学生会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当个别学生作业不工整时,我批上“字不敬,心先病”„„

现在,同学们受《弟子规》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有的同学原来上课不听讲,现在能主动学习;有的同学爱搞恶作剧,现在能主动帮助别人;有的同学原来根本不做值日,现在能认真完成自己的值日,真正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的人以前爱耍小聪明,占小便宜,现在能主动把荣誉让给别人,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看到这些同学的进步,再想想自己以前的那种硬性“管卡压”却难以奏效的教育方式,体会到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啊!

如今,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弟子规》已经融入我和同学们的心灵,也融入到了我们的行动。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升华,同学们在它的点点滴滴影响下,心灵变得更加纯洁向善,行为举止变得文明、健康、向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在《弟子规》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践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实施方案

老坪石中心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成功教育从习惯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以有效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口号式、强压式的教育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深思的问题。

从家庭环境看:我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和附近街道,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使得家长的精力侧重于物质追求,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引导与监督;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程度又造成了对孩子的关心重在看成绩,而忽略了好习惯的养成;打工大潮衍生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在祖辈的宠爱或放纵下,更阻碍了好习惯的养成。从学校教育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缺乏系统的要求和内容;教育方式只停留在班会、队会、升旗仪式等集会上说教式的表面层次,缺少鼓励、榜样带来的激励与示范作用;对学生的监督只依靠值日教师和班主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延伸。

以上原因造成我校学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文明礼仪和卫生习惯等方面时常出现各种违纪现象,在校在家表现不一致,即使在教育后也有较大的反复性。为了提升学生自制力,让学生

行为习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较全面的监督,快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提出践行“评价体系”的教育方式,把家长、教师、同学都参与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中来,用具体的评价细则来督促学生,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看。结合阶段性小结、班级评比、全校评比,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意义

(1)让学生正确认识良好习惯的准则与意义。通过学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细则,结合“好习惯的养成”主题讲座,首先能让学生对“习惯”有一个较细、较深的认识,明白好习惯的意义,使学生从原来被动的接受教育、监督变为主动的自我控制和养成。其次,利用行为细则,可让学生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从而在生活、学习中的各方面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可端正思想,又能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

(2)增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家庭的共同评价过程中,加强了家校的联系,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在方式方法上都能有较深的认识;反之,在家校的经常性合作中,又给了家长一个督促教师的平台,使教师不得随意对待学生、对待工作。践行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无形中增强了对学生教育的力度,提高了教育水平和质量。

(3)培养学生公正、公平、大度的人生观。在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中,尤其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较严格或不公的评价,也或多或少地会在学生单纯的内心世界激起

不平、难过、愤怒、甚至嫉妒、报复的心理。但经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反复的训练和使用评价细则,结合阶段性小结、树典型、找漏洞的教育形式,能较大程度地疏导形式心理,培养学生公正、公平、大度的健康心理。

(4)有效促近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运用评价体系,让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与评价,使学生在校、在家、课余、课内都能接受到评价,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较全面的监督,推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速度,有效地解决习惯养成的反复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习惯: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再次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早晨起床你要刷牙,这种刷牙的动作只能叫行为,不能叫习惯。如果你起床后连想都不想,就自动拿起牙刷去刷牙,如果不刷牙就觉得嘴里特别扭,这种刷牙就变成了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本课题研究内容只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

评价体系:评价是为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测,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判断。它有水平性评价(监控、比较)、发展性评价(激励、导向)

和选拔性评价(比较、典型)三种形式。评价体系则是为了在时间、空间上全面监督学生的行为表现,让教师、家长、学生都参与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的一个整体机制。它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要求、评价方法、评价时间、评价作用、评价结果以及评价反思、评价改进、经验总结。

践行:指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运用、操作评价体系,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行为习惯特征的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研究本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家在校的习惯表现及其原因。

2.小学生行为习惯内容的研究。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项目、具体细化要求。

3.评价内容的研究。包括评价项目、细则、标准,评价的方式、具体要求、作用以及结果分析。

4.评价操作的研究。根据评价细则设计评价表,研究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方式以及课题理念的传达、讲解,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提醒、指导。

5.习惯养成成果的研究。研究评价体系的等级、阶段设计,小结各阶段的成果、得失、原因及改进措施,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小结各阶段工作,总结、提炼经验。

四、研究的对象及时间

对象:老坪石中心学校1——6年级学生

时间:2013年9月——2015年7月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深入学习小学生行为习惯特点和评价功能、意义,熟悉习惯与评价的分类、具体要求;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小学生养成习惯的路径、方法和心理特征。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家长、班级统计等方法,了解小学生在家、在校的行为习惯表现,并按评价的具体项目分类,查找薄弱环节,分析原因。

3.行动验证法:根据方案,不断在评价过程中小结经验,结合实际中出现的漏洞调整策略,寻找最佳方法。

4.综合分析法:让家长、学生、教师参与评价,用具体的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并综合三方面的表现,不断改进方法,提高要求,加速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5.经验总结法:针对小学生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小结经验,形成案例。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撰写研究总结。

六、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目标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完成对文献资料的学习、整理,制定课题方案。

2.调查学生在家、在校的行为习惯表现,包括举止文明习惯、尊

重他人习惯、勤俭节约习惯、遵守秩序习惯、勤于动手习惯、讲究卫生习惯、懂得感恩习惯等内容,分门别类以便有的放矢。

3.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各项具体要求,根据参与评价对象设计评价表,确定评价的操作过程。

4.做好专题讲座教育,让学生明确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4年12月)

1.组织家长、教师、学生认真学习评价体系的有关知识,明确评价的作用及操作方法。

2.全面评价学生,监督学生,收集评价结果,统计分析,交流评价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调整细节,积累经验,对比、提高。

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收集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它往往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尤为重要。【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主动性

环境

各方面 一,学生现状

少年儿童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如不做作业,作业马虎、拖拉,作业错了不改正,上课不做笔记,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大多数农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我观察到在我所任教的这所农村小学里凡是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备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极差,这也导致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落后的一个局面。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什么是习惯

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

1、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

2、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3、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总之: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

(二)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影响人格;

2、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小学时期;

3、加强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求真务实,从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始。

三、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好的三个关键要素是:

1、学习的动力,就是热爱。

2、学习方法,就是“会”学。

3、勤学习,就是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勤学习是学习好的保障。

小学生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八个:

1、今天任务,今天完成

2、善思善问,少说多做

3、发现错误,务必改正

4、认真学习,珍惜时间

5、读书写字,姿势端正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是通过传授与接受实现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想并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三)预习、复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种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要学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了解;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应当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能被掌握得更扎实。

(四)作业与检查订正习惯

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减轻过重的学习担负并不是不要布置作业。作业有助于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因此应要求学生做到:创设一个安静良好的作业环境: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今日功课今日毕,作业不拖拉不抄袭;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卷面洁净;作业前看清楚题目要求,复习有关内容,作业后仔细检查,自觉验正;作业本发下后发现答错题自觉及时地订正。

(五)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建议做好如下工作: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一要课内外结合,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二要校内外结合,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三要增设阅读指导课,激发阅读兴趣,引导正确阅读的习惯。四要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节约零用钱订阅多种书报,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且适当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评比活动。

六、总结与反思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等等,有计划地、持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西登君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大家都知道,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一直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品德课上的重点来抓。具体做法如下:

1、在学校的领导下常抓养成教育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学校领导重视,常抓养成教育。

2、在课堂上展开养成教育。

(1)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举行“争做合格小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知道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每学期演讲都会改变许多的学生。然后,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勤下班,用心观察,从学生的一点细微动作,如衣着打扮、语言、对待人的言行等生活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树立榜样的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作为老师要以身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在开学初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条禁令”,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条禁令”约束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还要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榜样激励学生,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我们在每学期开展优秀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手工)等展览,每个班级评出10个优秀作业。每次这样的活动结束学生的书写,会大有改观,有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3、注重实践,规范养成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要从行为出着眼。如果发现了学生什么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从内心帮助学生,丢弃不良行为,再塑好习惯。五年级学生面临升级考试,有时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家校配合,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参加家长会,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形成合力的局面。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相信,在我们红旗小学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都是正品,都是合格的小学生。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龙门中心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大家都知道,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为此,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就一直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点来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健全工作网络及机制,常抓养成教育。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和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学校领导重视,常抓养成教育。

二、遵循教育规律,展开养成教育

1.规范常规制度,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保障。我校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首先,我们将守则内容发悬挂在每个教室,班主任经常性组织学生学习,要求做到熟记于心。结合规则的制定,学校通过开学典礼大会,推选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做宣讲发言,让大家学习榜样。每周值周员通过检查评比,选出习惯良好的班级评为文明班级。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知道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老师们用心观察,从学生的一点细微动作,如衣着打扮、语言、对待人的言行等生活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树立榜样的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作为老师要以身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在开学初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条禁令”,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条禁令”约束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还要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榜样激励学生,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我们在每学期开展优秀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手工)等展览,每个班级评出10个优秀作业。每次这样的活动结束学生的书写,会大有改观,有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3.注重实践,规范养成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要从行为出着眼。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如果发现了学生什么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比如近期由于学生参与大合唱、运动会、韵律操活动,使一些受到了影响学生,特别我校六年级学生,如陈鹏、冉明、李宝、祁鹏等同学,思想波动比较大,自由散漫,借训练为由在校园游游逛逛,不进教室学习。学校与班主任了解情况后,采用“一对一”的重点帮扶的方法, 从领导做起,利用时间找典型的学生与之谈话,讲道理,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从内心帮助学生,丢弃不良行为,再塑好习惯。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有时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进行考评,巩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贵在主动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按照德育计划,每月制定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

5.家校配合,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后,召开规模较大的家长会,下发邀请函邀请家长到校召开家长会。家长会不是单纯的开开会,坐着听。而是制定活动安排,使活动有序进行。利用课堂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看看我校的师资配备,还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参观学校的各室,看看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套,还有就是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座谈,了解家长的意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中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学校也在活动中找到不足。通过参加家长会,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形成合力的局面。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相信,在我们新桥中心小学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都是正品,都是合格的小学生。

下载浅论《弟子规》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养成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弟子规》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养成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 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摘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题。在全社会教育的大背......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下面就我校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情况作一总结。 “......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尹庄实验小学 张维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 研究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教育是习惯的培养,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验材料

    2011年全市德育工作现场会材料 以活动为载体、内化主动意识, 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壁镇中心学校 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

    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