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动案例分析:小班数学活动“找朋友”设计中的层次性
活动案例分析:小班数学活动“找朋友”设计中的层次性
活动案例分析:小班数学活动“找朋友”设计中的层次性
一、设计思考
数学活动因为其本身的严谨性、条理性比较强,课堂教学的紧密性、知识点的连续性、幼儿的理解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情况:积极参与的幼儿总是固定的几个,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总是处于一种被动跟说或听的状态。那究竟是数学活动本身还是我们的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小班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存在着偏颇,也就是说我们一般比较关注整个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全体幼儿的接受能力,在问与答之间比较多地采用集体的形式,而对于幼儿能力的差异点关注很少,给予幼儿的发展机会是不均衡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按照新思路对小班数学活动“找朋友”进行了设计并实践,在每个环节的安排上考虑了数学活动的整体递进要求,希望通过探索,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够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帮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二、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排除干扰,找出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 2.练习视觉的辨认能力,提高观察力和判断力;
3.教师关注目标:关注不同层次的幼儿,为每个幼儿创设条件,使观察力和判断力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升。活动准备
拖鞋若干,自制拼板若干,数学挂图一张,幼儿操作纸每人一张,水笔等。活动过程 1.拖鞋找朋友。
控制点:根据生活经验找相同。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拖鞋的配对,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对如何找相同有初步的感知。(从颜色、式样、图案等方面判断)知识结合: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脱鞋子时,要注意将一双鞋子放在一起。
考虑因素:这个环节主要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参与。2.蓝拼板找朋友。
控制点:排除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的干扰找相同。
在提炼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排除颜色、形状的干扰,找到相同点,重点引导幼儿关注到大小的不同,为下一个环节排除大小差异的干扰作伏笔。最后注意让幼儿自己进行验证,找对了就将两块拼板拼接起来,为下一个环节――排除拼板接口不同的干扰埋下伏笔。知识结合:颜色、形状、大小的认识与区分,拼接经验。
考虑因素:请能力一般的幼儿完成操作,使他们的潜在知识得以巩固,判断观察能力有所提升,阐述原因时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归纳。3.黄拼板找朋友。
控制点:排除细小花纹、大小、拼接接口的干扰找相同。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能更关注细节,通过比较找到相同。第一个难点是细小花纹的不同,通过老师的配对、引导幼儿寻找、发现的方式突破,另一个难点是拼接口的不同,通过验证时拼接不上突破(第二环节已有伏笔),第三个难点是排出大小不同(第二环节已有伏笔)。知识结合:大小的区分,观察的仔细性,拼接经验。
考虑因素: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让他们在上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提升观察的细致性,完成操作。延伸活动
出示大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寻找每个图案的“朋友”,重点讲解操作的方法;每个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二、效果体现
活动过程中,我很欣喜地看到幼儿对数学活动的热情,他们积极地表现自己,我根据不同层次的提问与指向,让他们的这种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几个平时不举手的幼儿也勇敢地举手回答问题,在活动中,每个幼儿至少获得了一次当主角的机会,就连最坐不住、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幼儿也参与了进来。通过这次尝试,我坚定了关注个体发展的决心,更明确了关注个体发展应该落实到每个环节中,以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新的思考 伴随着成功,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因为每个层次的指向性很强,所以那些不属于这个层次的幼儿每次操作时非常想尝试,但由于机会较少,他们只能等待,所以这让他们有点按捺不住,导致在活动中一次次上前表现,一次次又被请回座位。一方面使得课堂秩序稍有混乱,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这部分幼儿当时的愿望。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又进行了反思:如果我把最后一个整体操作环节化为三个操作小环节实施,即在每个层次后加人一个全体幼儿的小操作,这样既不会影响整个活动秩序,又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在每个环节中的情感需求,这样的状况就会避免。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设计:找朋友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根据对象的外观,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匹配。2,初步发展观察和实践能力。
3,愿意和他们的伴侣一起玩,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各种不同的鞋,袜子,手套,接近音乐和游戏音乐,鞋架两种。
活动程序:
1,刺激参与活动的兴趣。
老师以母亲的母亲的语气邀请孩子们来宾,用音乐的方式。
老师:兔妈妈回家了。2,初始尝试。
老师:哦,兔子真的很淘气,鞋子搞糊涂了,宝贝来帮助兔妈妈拿走鞋子,每个宝宝拿两个鞋子,鞋子在你的椅子前面。1)儿童散落清理。
2)讨论:和你旁边的宝贝谈谈你拿什么鞋?
3)师:我的鞋子这只是白色,其他是白色,他们的颜色是一样的,你的两个鞋子是什么样子?
4)让孩子说 对两双鞋说同样的话。5)纠正错误。
6)老师总结:这两款鞋的颜色,喜欢的形状,喜欢的图案,我们叫他们一双鞋,一双鞋在一起。请把鞋子放进鞋子里,一盒只能放一双鞋子。3,再次探索。
老师:我也洗了很多袜子,现在都在一起,怎么办?
每个人都拿一双袜子,一双袜子是几个?两个袜子完全一样。
孩子散了,找到袜子。
讨论:谈谈为什么两只袜子可以在一起? 4,互动游戏找朋友
1)宝宝可以做,帮助兔妈妈收到好鞋,好袜子,谢谢宝贝!
我给了宝宝一个礼物,(显示手套)是什么?但太少了,每个宝宝只能拿一个,拿几个?(孩子们来选择手套)
你在说什么样的手套? 2)找朋友的手套。
3)和朋友携手,我们去外面做游戏吧!
小班社会课程计划:我会的 穿鞋和袜子
培训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鞋的各个部分的名字,基本学会脱鞋和袜子。2,发展儿童小肌肉运动的灵活性,手眼协调。
焦点:
教孩子学习脱鞋和袜子
困难:
穿袜子和穿鞋,把鞋跟
准备:
让孩子们掌握谜语(鞋子,袜子),节奏小鞋子和歌曲野餐,三布,布上少量的石头,三种颜料,三个白皮书,湿拖把三个。
活动程序: 一,猜猜谜。
孩子们背诵的奥秘,父母猜测结束了。(鞋,袜)
二,小鞋子的节奏
三,引导孩子们了解鞋子和袜子各个部分的名字,学习脱鞋和袜子。
1,分区:小鞋子在哪里?,儿童:在这里。指导孩子做各种动作:摇鞋,踩脚等。2,引导孩子触摸脚趾,脚跟,鞋底,鞋面。(可能是拟人的,如:to the toe wash your face,to the heel brushing等)3,分区示范秀鞋脱鞋:手上脚跟下来儿童练习脱鞋。4,脱掉你的鞋子,引导孩子接触袜子,袜子和脚跟,袜子。5,引导孩子离开袜子:手上丝袜,下来。
四,游戏:野餐。
教师和学生一起赤脚去野餐,也就是手拉手,同时走着唱歌野餐,体验赤脚与石头的感觉。
5,学习穿鞋和袜子。
1,请孩子们谈论脚的脚的感觉的石头。
2,学习穿袜子:先把袜子平,抱袜子,放在脚趾,拉起。3,学习穿鞋:鞋底,脚伸在鞋里,穿上鞋跟。
4,儿童穿鞋,同时行走体验歌唱鞋穿一块石头的感觉。
第六,游戏:印度。
幼儿园小班育儿游戏七:捉迷藏
目标:巩固孩子对位置的理解,和谐的家庭。
准备:各种动物玩具。
玩:
1,父母拥有动物玩具,请找一个孩子说。2,孩子隐藏父母寻找,说孩子占有的位置,如床,门,被子等。
3,父母隐藏孩子找,指导孩子谈谈在哪里找。
4,孩子们带玩具,据父母说玩具的位置。如:头,后,衣服里面,桌子等 5,亲子抱着玩具唱歌,跳舞。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设计:找朋友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设计:找朋友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尝试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各种不同的鞋子、袜子、手套,进场音乐和游戏音乐,鞋架两个。活动过程:
1、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老师以兔妈妈的口吻邀请小朋友去做客,随音乐进场。师:兔妈妈家到了。
2、初步尝试。师:哎呀,兔宝宝真顽皮,把鞋子弄得乱七八糟,宝宝快来帮兔妈妈把鞋子收好,每个宝宝拿两只只鞋子,把鞋子放在你的椅子前面。1)幼儿分散收拾。2)讨论:和你旁边的宝宝说说你拿的是怎样的鞋子? 3)师:我的鞋子这只是白色的,另一只也是白色的,它们的颜色是一样的,你的两只鞋子有什么是一样的呀? 4)让幼儿说说两只鞋子的相同处。5)纠正错误。6)教师小结:这两只鞋子的颜色一样、外形一样、花纹一样,我们就叫它们一双鞋,一双鞋要放在一起。请宝宝把鞋子放到鞋柜里,一个盒子只能放一双鞋。
3、再次探索。师:我还洗了很多袜子,现在都和在一起了,怎么办呢? 每人拿一双袜子,一双袜子是几只?两只袜子要一模一样。幼儿分散找袜子。讨论:说说两只袜子为什么能在一起?
4、互动游戏《找朋友》 1)宝宝们真能干,帮兔妈妈收好了鞋子,理好了袜子,谢谢宝宝!我还给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出示手套)是什么?可是太少了,每个宝宝只能拿一只,拿几只?(幼儿上来选手套)说说你拿的手套是什么样的? 2)给手套找朋友。
第四篇:小班《找朋友》活动反思
《找朋友》
《找朋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歌曲,在活动之前,孩子们也已经会唱这首歌了,因此,本次活动,主要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圆圈舞的游戏创编。我们先让幼儿学习与歌词相应的动作,然后教师示范如何去找新朋友。示范后,请一些小朋友跟着音乐找朋友。在幼儿对于游戏方式有了一定地了解之后,我们开始圆圈舞的创编,先请6个小朋友在中间围成一个小圆,背对圆心站立,然后再请5个小朋友跟着我一起围着小圆跟着音乐转圈,等音乐停止找到新朋友。但是在活动中,内圆的小朋友也会跟着动,因此,最后我给内圆的小朋友每人一张小椅子,防止他们运动。在幼儿知道如何游戏后,我们将圆圈变得更大,请更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致都很高,很喜欢这个游戏,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也应该加入更多的音乐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喜欢音乐活动。
第五篇:小班集体舞蹈活动 找朋友
小班集体舞《找朋友》
活动名称:《找朋友》小班集体舞 第一教时
活动目标:.熟悉舞蹈的音乐和内容,跟着音乐按节拍做拍拍等动作,初步跟唱歌。.有学习跳舞的愿望。
活动准备:
大头娃娃一个;木偶一对;图片四幅。
活动过程: 听兔跳音乐进场,幼儿四散随老师做兔跳的模仿动作。教舞蹈《找朋友》的歌曲。(1)感受音乐和内容。
①咦?我的好朋友大头娃娃呢?(由一名大班幼儿扮演)听音乐老师按歌曲的内容做找朋友的动作。问:“我在干什么?”(找朋友)“娃娃是我的好朋友,我可喜欢它了,我要高高兴兴地去找它。”
②老师按歌曲的内容第二次找朋友。
③老师按歌词的内容第三次找朋友,另一老师带幼儿按音乐节拍拍手。(两遍)④老师范唱歌曲后提问:歌里唱了什么?幼儿说出后老师说出歌曲的内容唱出,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⑤老师再次边唱边找朋友。问:“歌里先唱了什么?后唱了什么?”幼儿说出后老师出示木偶随音乐按歌词做相应动作。
⑥老师边唱边按歌词做动作。问:“唱到哪句时要找到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找到朋友说什么?”(找到喽!找到喽!我叫××)“介绍好自己的名字后怎样?”(敬个礼握握手)“它们说了什么?”(你是我的好朋友)幼儿回答后老师边按歌词边唱出边出示相应的图片。
(2)幼儿学唱歌曲。
①老师边指图片边按音乐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 ②幼儿轻声跟念歌词。带领幼儿念准“找朋友”等字。③多种形式跟唱
坐着唱→站着唱→指图片唱→跟着老师表演找朋友配唱→观看大头娃娃表演找朋友配唱。(二遍)听《找朋友》音乐边唱出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