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学生应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虽然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没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畏难情绪,对信息技术课又爱又恨,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益?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他们在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现今信息技术课的重点。
一、善用比喻,浅显易懂。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专业术语对于孩子来说有时较难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能举一些合适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样问题就能轻轻松松解决,学生掌握的效果也高。比如教学《回收站》这一课时,我将“回收站”比喻成“垃圾箱”,让学生说说垃圾箱有什么作用?通过“垃圾箱”的用途让学生了解到当某个文件不用了,可以把它删除,放到回收站以达到释放磁盘空间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将不该丢的东西也丢掉了,那么可以从“垃圾箱”里找回,同样,电脑也可以将回收站的文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叫做“还原”。通过从“垃圾箱”里找回东西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原”。如果把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心处理后,那么就不可能找回了,同样,当你将回收站的文件删除掉,那么该文件也无法还原了。由于学生对“垃圾箱”非常的熟悉,利用“垃圾箱”和“回收站”之间的共性,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回收站”的用途了。
二、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一节课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力。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比如教学《图画展览会》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庆祝元旦的活动场面,在活动区有一个小小图画展台,请你动手用电脑画一幅画,放在这个展示台里,让我们的元旦庆祝会更加有意义。学生兴趣高涨,都想一展身手,很快就投入到电脑画创作上了。
三、鼓励创新,开发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少潜能,而在于你有没有将你的潜能发挥出来,有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因此,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支点,应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我们经常会看到,当老师做了示范后,学生的作品大部分都与教师的相同,没有创新。因此,我在课堂上除了示范自己的作品外,还会将学生作品和从资料库收集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到创作时必须有自已的特色,不可千变一律,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时间久了,学生思路开阔了,也勇于探索尝试创新了。比如教学《会当小板报编辑》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各种的报刊及了解如何进行板报设计相关知识,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小报的主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小板报,最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与点评,并将有特色的小板报打印出来贴在班级展示区。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体会到只要敢于尝试、大胆尝试就会成功,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将自己内在的潜能都发挥出来。
四、化难为易,游刃有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它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较难的技能分散成几部分进行教学,以减少难度,且避免枯燥乏味。比如打字对于学习信息技术是必备的,如果一开始只注重强调基础的夯实,而不讲究方法,一昧地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对于不懂打字的学生而言,如果一开始就一直让学生练习打字,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但作为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又不能不学习打字。因此,我在教学打字这部分内容时,我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字形与字体、编辑排版、图片编辑等穿插于打字教学中。我先进行英文字母输入的教学,采用小游戏进行练习,等学生对字母的输入有点熟悉后,再采用教师说字母学生打出字母的比赛活动,然后教学将字母进行颜色设置;再教学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刚开始,让学生用拼音法输入一句名诗,然后对这一句名诗进行字形和字体设置,进行字体的动态效果处理;接着让学生打一小段课文,再对这一小段课文进行编辑排版,最后让学生进行打一篇作文,进行图片插入和格式设置。这些操作技能必须是分几个阶段进行教学的,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整合零散,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如在教学《图文并茂的作文》这一课时,学生已学会了《文本编辑》、《字形与字体》和《版式的设置》等技能,但这些知识技能都较为零散,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综合运用,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本优秀作文集,要求他们必须为作文集设置一个封面,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每篇作文进行设置,使作文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最后,我将学生设计的作文集打印出来,供学生欣赏借鉴与参考。这里涉及到输入文字、排版、字体、图片等知识技能,学生必须要会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并将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服务于现实生活,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和应用的需求,学生学得会更起劲,这样也可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分成几课时来完成,切不可急于求成,毕竟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理解能力,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大担探究、学以致用,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身学习的手段。
第二篇: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梁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清醒的看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了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尊重代替了束缚,开放代替了封闭,自主建构代替了被动思考……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课堂上应该关注到这样的情况:回答问题的人一直是固定的一小部分人,他们争着表现自己,老师话音未落,他们便马上说出自己的答案,有时答案也是错的,生怕别人抢了,搞得整个课堂乱糟糟的。有时表面现象似乎都懂了,但实际上在热闹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人成为观众、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差生就产生了。
开小差的行为也是让人很头疼的事情。由于我没教过低年级,对他们的心理不是很了解,吹胡子瞪眼睛这种方法只能维持分把钟。这部分人啊,开起小差来就算皇帝来了他也不当一回事。他完全不管你是否唾沫横飞、教鞭乱舞,该玩照玩该唱招唱,若无其事。他们的作业也是让自己又气又恨的,气的是刚刚讲过的知识他们竟然不懂,恨的是自己无法随时掌控他们。
如何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我谈谈我的见解与措施。
我首先强调学生的课前准备。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我进教室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具,书本放在桌子的左上方,文具和作业本紧靠课本。做不好的批评,班干部检查并规劝。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要上数学课了,有个准备。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做铺垫。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好,那他的学习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二课堂上我不停地强调学习纪律,随时提醒同学们要坐端正,要向某某学习之类。这样可以纠正那些开小差的同学,让他们的思路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再有就是同一个问题我不停地提问他们,让每一位同学都知晓该怎么做。就算是超级学困生我也要他把答案说一遍,哪怕是跟我念一遍也行。比如我在上《直角的初步认识》时,要学生懂得三种角锐角、直角和钝角,课堂上已经讲得我口干舌燥了,结果超级学困生林禺、邵振航两人还是没听进去,怎么也不懂,我只好叫他们站起来跟我念。
第三,关于课堂练习,我一定做到当天的作业放学前改完。做得不好的我会找时间去订正,或者留堂,尽量不让学生把疑问带回家。家庭作业方面,我一般是先评讲再收上来,这样既可以保证正确率,改作业也省事多了。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以上仅仅是我通过实践后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中的一些策略,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有效教学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心得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心得
李海锋
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时期,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标准。任务驱动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新模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这是一大进步,然而,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在当前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该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能力的培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它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而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需从任务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评价方式、课堂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来进一步努力和探索。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1、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集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学习八年级第一单元第六课《分析居民收入情况》排序及建图表这一节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恰当得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这时我们就会碰到学生会排序,但是排序后创建图表总是不正确。所以,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就考虑到这一点。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排序,基础好的让他完成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集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2、了解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开展起来教师就胸有成竹,能够融会贯通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建立住户的通讯录》时,我首先广播的方式展示事先已经设计了好的文字,然后请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所有数据,看谁找的最快、看谁找的最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然后对找的最快、最多的学生进行表扬。之后,我再展示我根据展示文字中数据设计好的表格,请同学们分析,是文字还是表格更能说明教师所展示的主题内容。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表格表示数据”。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三)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
1、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指出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教无定法,学法更加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所以,任务的设计就变的尤为重要,而且任务的设计就决定了我们一节课是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任务的设计上下功夫,如任务的设计要有联贯性、层次性、针对性等等。例如,我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六课《统计用电情况》EXCEL图表设计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四个学习新知的任务,这四个任务分别是“建图”“美容”“变脸”“整容”。“建图”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帮助,完成教师给定表格的数据的建图任务。“美容”让学生根据任务“建图”所得出的结果,依据帮助完成“图表修饰”。“变脸”让学生根据“美容”任务的结果,依据帮助完成“改变图表类型”知识的学习。“整容”让学生根据“变脸”任务完成的结果,再次求助帮助完成“图表类型”与“源数据修改”知识的学习。这四个任务我在设计上是层层递进,但主要数据源自一个表格,使得任务联贯性强,更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2、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3、建立合理的帮助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建立一个完整的帮助体系,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帮助体系。例如:“EXCEL图表制作”这一学习内容,我设计了三种帮助方式,一种是“视频帮助”即教师在备课时制作好的操作视频。第二种“文字帮助”即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一些操作技巧和操作方式。第三种“对比帮助”即教师把结果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一个目标。总之,帮助体系的创设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性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话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第四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的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学内容跟着课本走,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窄,重复性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法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应多鼓励、欣赏、赞扬,让学生体验成功
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FrontPage2003软件制作班级网站时,我需要指导学生网站建设的基本步骤。在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同学们给班级制作网站。班级网站的信息来自学生生活的班集体,每个热爱班级、关心班级的同学都能产生一种急切地完成任务的动机,个人网页的信息更能实现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目的,因此完成这些任务又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心理上的内在动力驱使学生自觉地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工具来使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
第五篇: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步进行:
一、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要做的工作。
1、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
2、研究教材
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步来研究:
⑴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课程标准的目的是弄清自己教学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它的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⑵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
一是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二是透。就是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三是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如同蜜蜂酿蜜一样,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⑶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教师能获得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相关的关盘、课件、软件包以及网上其他人开发的有关材料,都可以辅助教师把握教材内容。
⑷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找出教材中最基本而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
三、广泛迁移的知识,即重点。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复杂技能,即难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知识,即关键点。
⑸对教材精细加工
教材的精细加工涉及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合理安排与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主要是从内容质量、内容深度、内容广度方面对教材进行取舍;给教材增添一些背景性、经验性、活动性、练习性、扩展性的材料;从顺序、时间、素材等方面对教材进行调整;从教材的知识性、情趣性、操作性进行加工。
3、确定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二、制定教学策略
可以从以下四步进行:
1、安排教学程序
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
2、组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
3、选择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
4、设计练习作业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三、撰写教案
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
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