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坤南

时间:2019-05-15 05:5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坤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坤南》。

第一篇: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坤南

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坤南

作者:本刊记者 录入时间:2005-12-14 阅读次数:1899

钱坤南,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曾获得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课题实验研究。三次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奖,撰写的论文分别在《江苏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近年来,先后在江西、浙江、云南、广东、河北等地上示范课或作讲座。

记者:走进平望实验小学,我们就看到“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这一醒目的标语。这简单的三句话里一定折射出您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能具体地跟我们说说吗?

钱老师:在我们的展厅门口,还有一句话:“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这个追求既是平望实验小学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也是我心中的教育理想。“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是这一理想的具体化。这一教育理想的起源正是我的数学教学追求。

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教师要努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适合学生发展,就是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高度地尊重学生,细心地研究学生,充分地发展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是充分发展学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真正看成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生命体,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说的时间,有想的空间,有做的余地,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特别是鼓励他们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倍加关心,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学好。

细心研究学生是充分发展学生的条件。对学生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地了解学生,细心地研究学生,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每一个细小的问题或学生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早些年,针对学生计算错误率比较高的普遍现象,我就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造成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感知错误。我们知道,要进行计算,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受到算题本身没有情节、外显形式简单的影响,造成知觉不全面、不精细,往往随便一看,匆忙动笔,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错误。学生解题质量如何,不仅取决于对计算方法、法则的理解和掌握,还取决于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投入的程度。二是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学生遇到数据较大、运算符号稍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常常会顾此失彼。如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而造成商的错误。三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决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四是记忆的影响。主要是由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现错误。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重视首次感知;加强针对性练习,排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虽然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注意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说要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发展,这“质量”与“发展”从哪里来?要从“研究学生”中来!

充分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归宿。在自然状态下,学生也可能获得发展,但教育才可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充分,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给学生创设了自由的环境,学生的生命成长得到关怀;充分,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引领,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充分,意味着自由、舒展;充分,意味着自主、充实;充分,意味着自强、进取。

记者:“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本质上是将学生首先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来对待,这也是教育的本义。但是,把“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现在我们基本认同并接受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对话中互动生成的过程,可是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不愿意开口说话,怎样让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钱老师:你提到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或者不会交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同样要尊重学生、研究学生。表面看来,这是一个让学生“说出来”的问题,但其中包括着许多教学策略与方法,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调控能力等各个方面。

第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敢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畏惧感,能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1.微笑进课堂。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积极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时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可以讲一些笑话、谜语以及数学故事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学生想说话、敢说话的良好态势。

2.组织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小组讨论,因为讨论能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无拘无束的,所以他们往往能畅所欲言。这样,教师就会及时地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3.适时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往往是不完整的零碎的,有时还可能是错误的。但不管学生说得怎样,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激励。这种肯定和激励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会心的微笑、诚恳的领首、赞许的目光、殷切的提示、信任的期待等等。这些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解疑。

第二,引导点拨,使学生会说。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往往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甚至会出现偏差。教师就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进行思考。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点拨,让学生说准确。新知识往往由旧知识延伸和发展而来。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适当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准确地说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将非常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出示了两道算式:

十、十,让学生观察后指出: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计算并适时提示:分母不同就是什么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学生在尝试计算中明确“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结论。这样就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分,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2.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点拨,让学生说到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让学生积极思维、讨论、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首先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并提问:怎样剪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只要沿着高剪就可以了。这时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学生争相发言:只有沿着高剪才能剪出直角,才能拼出长方形。最后得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高剪下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在解决了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又渗透了转化思想。

3.在揭示规律时点拨,让学生说连贯。在教学中,每当要揭示数学规律或得出某一结论时,总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把结论或规律说完整。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通过对算式的观察,学生已分别得出了“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和“在除法中,被除法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两条规律。这时,我就提出谁能将这两条规律合在一起说一说,最后学生非常完整、连贯地说出了“商不变规律”。

第三,延迟评价,让学生说精彩。所谓延迟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者提出的问题不要马上作出对与错的评判,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多种意见或多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最后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最精彩的话”从学生的口中说出。例如在讨论“梯形概念”时,我首先发问:梯形是怎样一种图形呢?学生纷纷发言:“梯形是一个四边形”,“有两条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有两条边平行,另外两条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等等。我没有马上评判对错,只是说:谁能说得比他们更简洁更准确,“两条边平行”“两条边不平行”这两句话能否用一句话来表达呢?学生又一次进入了活跃的思维状态,很快说出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得出,还是规律的揭示,都要尽量让学生参与,积极探索。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这样,“最精彩的话”才能让学生说出,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

记者:在特级教师的眼里,一个很小的问题就是一个研究的切入点。前面您谈到,“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这一教育理想,来源于您的数学教学追求。理想是美好的,追求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能这样说吗? 钱老师:当然如此,这也是数学教学的魅力。就我的数学教学来说,可以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激趣”“促思”“务实”“高效”的教学特色。

激趣。针对数学学科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充分挖掘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谈吐,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积极、兴奋地状态中学习数学。

促思。积极引导和触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寻找思维的起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与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寻求答案,从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进行启发诱导,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做到最精彩的话语让学生说出来。

务实。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核心地位,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策略,学会学习。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高效。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现知识规律的同时,也暴露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当堂组织讨论,在比较中明辨是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又敢于自我否定、矫正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阶段,探寻教学特色的核心思想:关注学生。

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学中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学生的现实起点。有位老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曾在一年级中对学生做了“认识人民币”“兑换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比例为96.5%,兑换人民币的正确率为83%,参加过10元以下购物付款的比例为64%。可见学生已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这一现实起点出发设计组织教学。

二要关注学生“做数学”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说数学转到“做数学”上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观察、探索、验证等活动。“做数学”是学生感悟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有专家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是仅靠听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是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在重视“做数学”的同时,还必须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发言就是表达其思维的过程,即使他的发言是错误的,也是一种资源,也是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掘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作出教学选择。

三要关注学生的“没问题”。在一些数学课的结尾,经常听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问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懂了吗?”学生齐声回答:“都懂了。”又问:“还有问题吗?”学生齐说:“没有了。”于是就在很“圆满”的情况下下课了。真是“都懂了吗?”确实“没有问题了吗?”不!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教学习惯,似乎在学生什么问题也没有的情况下结束上课,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一堂完美的好课。恰恰相反,这样的教学,只能仅仅说明是老师“教得好”,学生也许就是因为学会了依样画葫芦,所以就觉得“都懂了”,没有问题了。就是在长期“都懂了”的环境下,学生逐渐地淡化了问题意识,磨灭了探究精神。在淡化了问题意识和缺乏探究精神的状况下,根本就谈不上创新意识。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问,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不教“学问”的现象。

四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态度、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等,都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仅仅做学科知识的传声筒。有时,我们会看到对做错题的学生进行罚做罚抄的现象,这只能使学生疏远老师,消极学习、被动接受,甚至出现对抗情绪,还可能对这些学生一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五要关注被忽视的学生群体。课堂上总有部分学习不投入或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群体,由于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容易被忽视。实际上这些学生就是课堂上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在干什么呢?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被动地接受?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不仅仅在课堂上要给予关注,而且应该在各方面都要给予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三个阶段:明确提出“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的教育理念。

当我接触到“生本教育”思想的时候,特别是学习了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等著作时,我眼前为之一亮,我觉得我以前所追求的数学教学理想,其实就在追求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关注学生”也正是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

记者:与很多特级教师一样,您既是特级教师,又是一校之长。两种角色如果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您是如何处理校长与特级教师的关系的?

钱老师:我想,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我在数学教学上的追求其实是整个教育追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说如何处理好两种角色的关系,我想恐怕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一点作用吧。

第一,思想影响。校长的特殊角色,使个人的思想对于学校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知道,校长在学校中的影响力,除了权力影响之外,还有非权力影响,而且非权力影响更为深远。我不想让校长仅仅成为“法人代表”,我想校长也应该是学校的“思想代表”,其思想来源于学校的教师,而又能影响教师。我喜欢“用课说话”,因为教学思想,说到底,是蕴含在课堂教学之中的。与教师一起研讨我的数学课,其实就是在与教师一起共同沐浴教育思想的阳光。

第二,团队建设。队伍建设是校长工作的重要内容。我认为,队伍建设要在形成“研究型团队”上下功夫,而研究型团队需要课题的引领。为此,我们设计了《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研究》。这个课题的实质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根据各学科特点,分解成10个子课题,子课题“下放”到教研组,将通过撰写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随笔、教学反思,通过茶馆式、网络式等教育沙龙,通过与专家对话等形式,以校本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研究型团队的形成。作为课题负责人,我个人既是这个团队中的领头人,也是这个团队中成长中的一员。

第三,文化引领。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使学校文化发生了变革,学校正在成为“学生研究中心”。把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正在成为我校教师共同的研究旨趣。学校要求教师以不同的研究方式,通过撰写随笔、日记、案例等,每一名教师每一个月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并通过“沙龙”等形式交流研究心得。“研究学生”使教育科研走向日常生活,“研究学生”成为科研文化的重要内容。另外,学校文化的载体是活动、校园布置等,你开头说的在我们学校门口看到的标语、我们学校展厅的布置,正是我们学校文化的外显体现。我想,这种文化就不仅仅是体现在我的数学教学中了,它可以影响到我们所有的学科,可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全部。

第二篇:适合学生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要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和谐课堂。要构建和谐课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师生互动的、学生能自主操作的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型学习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其相应的教学程序为“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

今天我们备课组将综合上周五听得两节典型课例进行阐述。逸夫小学李荣老师和西安纺织城小学王亮老师同课异构《点阵图中的规律》。两者有相同的教学模式,而看似相同的模式,又透着很多不同。李荣老师是我们听公开课,或是现有的课堂模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而王亮老师的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课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课堂。

一、创境激疑。

就是我们进入一节新课的导课。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 ②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

③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

两位老师都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如李荣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串了一半的手链开始,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串手链完成吗?让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导入本节新课。而王亮老师导课新颖,他以动漫的形式出示一组滚动的数字和图形,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紧接着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图片,问学生看到这个图形,想到了哪个数字,通过这个三角形,你能想到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完之后,王老师直接点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形看到数,通过形看到形,这两者紧密相连。王老师的导课让学生生疑好奇,发现数形的联系,激发探究欲望。两位老师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二、自主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1)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2)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3)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4)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5)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在自主探究环节,两位老师都采用自学、小组合作、同伴互学等多种形式。李荣老师导课后,直接明确点阵的意义,通过板书明确点阵图的第一个方法,学生在得出第一个方法后,在练习卡上通过不同方法以独学、群学的方式完成活动一,在小组进行交流,组员汇报。而王老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一直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老师再通过回答进行引导,他的引导总是能抛砖引玉、恰到好处,开发性、发散性思维教学,立足点较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如他进入探究环节后,给出点阵图的第一,第二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第四组是什么图形?这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错了或是对了,他说凡是有答案的同学都是善于思考的。老师给出第四幅图后,那第五幅图呢?小组交流完成后组员展示,他让两名学生进行展示,一名用模具摆图,一名用算式表示,而两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都能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释说明,而这时老师说,你们还有问题向他们提问吗?没人回答,老师直接提出那第10幅图?第100幅图?学生同过前面的观察稍加思考后直接得出n²。这时老师对于方法进行总结,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是探究知识的法宝,从刚开始的导课,到新知识的结束,老师至始至终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引导,整节课学生一直在思考,自己观察,自己确定方法,自己操作,自己尝试解决。听完课后很多老师觉得,李荣老师的课堂更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我们备课组觉得,是我们限制了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三、明理内化。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新知,获取新知,并巩固内化,这是研究型学习的重要目标。也就是我们平时课堂中的巩固练习。两位老师在这里都将知识进行了迁移,探索长方形点阵图。

四、应用拓展。

指导学生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这样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

在应用拓展这里,李荣老师给出的是根据算式自己设计一组点阵图,王亮老师是根据数列1、3、9设计一组点阵图。相比较而言王亮老师的更符合数形结合。在这节课后,王亮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了系统性归纳与总结,也正好给我们备课组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从单元绘制思维导图到如何在每一节课中绘制思维导图。

两位老师的课都非常的精彩,可以这样说,李荣老师也是以学生为主,但是通过一些环节,她还是给了学生定向思维,也就是不放心学生,帮助的太多,她的课堂可能符合我们目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但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王亮老师这样的课,我们三位老师都有尝试过,但都是草草结束,因为课堂上总是一问三不知,自己先失去了信心,通过听课,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是学生一问三不知,而是我们没有正确的引导,在教师研修方面,我们需要更大的进步空间。总之,新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研究探索,但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自主操作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这就是我们备课组集体结晶——适合学生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三篇: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论文

【关键词】适合性教学 基础教育 多元教学 小班教学 过程性评价

【摘要】对学生的适合性教学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关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关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采取多元的教学设计;适合性教学开展的要素,其中要素包括:小班教学模式;依水平分班;启发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发现和表扬学生闪光点;办好家长学校;正确对待考试制度,进行过程性评价六个方面,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层次的期望。

基础教育阶段什么样的教学更加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都应该包括什么和从哪些方面开展?这些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即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不平衡性。[1]老师要在教学中尊重这些原则,当然前提是学生身心发展是健全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传授给不属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可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要循序渐进,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产生挫败感。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更是如此,对于少年期、青春期的学生的教育,要符合他们所处的阶段和思维特点,教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的开展更加贴近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现学生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平衡性的,这种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

2.在同一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平衡的。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关键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在教学效果方面也会事半功倍。同样,教师也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不同时期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既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提高了教学效果。[2]

二、采取多元的教学设计

我国现在普遍施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最受推崇。这时,课堂中老师的作用尤为明显,老师创造怎么样的教学环境以及如何安排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取得影响最大。这时,老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要确定教学的主要任务,即: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质量、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3]这些老师都知道,但老师肯定会很无辜地说她们最大的压力就来源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毕竟那是家长、学校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考试升学模式所带来的结果。虽然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方式,我们知道这不可能实现,但还是期望能发现一种可以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方法,因此现在提出了很多种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取得了成效,但在运用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这些模式都没能在中国当今教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虽然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特点和适应性,但为什么效果却仍是不理想呢?

我们常说教学要因材施教,这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潜力。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可是为什么在实行中却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这可能还是由于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因材施教,这既是因为大班教学的影响,也是学生作为人的复杂性而决定的。在笔者看来,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是没有一个放之天下皆有效的模式,只能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

三、适合性教学开展的要素

(一)小班教学的模式

在教学中应采取小班教学,便于老师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和发现学生的需要,可以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小班教学是针对学校教学中传统的大班教学形式弊端提出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大班教学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如:

1.班额大,划一性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适应现代化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趋势;

2.大班教学中,由于人数较多,教室空间有限,而且课桌椅采取“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型”的排列方式,讲台置于黑板前,人为地造成教学空间的不足,不利于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

3.“应试”体制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知识的授受,忽视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束缚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不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学生自我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4]小班化教学具有“班型小,学生少,人群空间大,学生参与活动多”的特点,自己极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合性教学的开展。[5]

(二)依水平进行分班

依据同一阶段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班,将相似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这样老师能更好地教、学生也能更好地学。当然,它的实行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不能曲解为老师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如果家长真的担心这些问题,也可对所有班级使用相当的师资水平,我相信老师不会不愿意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是更愿意这样,这样更便于他们备课和开展教学,更好地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提高。

(三)启发暗示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课堂的40分钟十分宝贵,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而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仍然以直接传授为主,这样使得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仍十分必要。但老师不应仅仅关注课堂上的时间,对于课外老师也应善于利用,可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任务应该是在学生最佳发展区内的,蹦一蹦就能够得到的,这样更利于学生的自学和学习积极性的逐步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注重运用暗示和启发的方式,不应采取直接公布标准答案的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会造成学生过度关注“标准”答案,如若从小就不注重好奇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抑制。也就是说,课外的大量时间也可以被老师很好的用到,毕竟那才是更大更广的空间。

(四)善于发现和表杨学生的闪光点

记得曾看过《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聋哑女儿的父亲成功的经验,告诉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发现和赏识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前进,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教育方法。虽然这本书是写给家长来阅读的,但对于老师仍有一定的价值。子女是需要赏识的,自己的学生更是需要赏识的。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也曾写道:“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6]书中还写道:“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好比农民都知道改变土壤,把盐碱地改良为肥沃的土地,庄稼都能茁壮成长),那么,所有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才。”[7]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每个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老师仔细观察和发现,通过口头或行动表扬等多种方式来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在时刻关心他,他是受重视的,这样都会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老师展示进而不断地上进。

(五)积极与家长配合,办好家长学校

现在越来越重视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学生未成年时,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和想法受家长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时,老师和家长要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不能只想着把课教好就够了,要注重把握一切可以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发展的机会。老师将自己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转告家长,毕竟大多数家长只知道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而不理解学生一系列行为的理论依据,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状态不佳,让老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生活状况也利于老师对每个学生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

(六)正确对待升学考试制度,循序渐进和正确评价学生

现在很多老师教学的压力来源于升学考试制度,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外部东西,而对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更新并不那么投入。这时,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的观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老师要将每个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现状,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要将考试看做是唯一的指标,要注重是不是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挥,先成人再成才。要正确评价学生,不能采取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每一步的提高都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每个阶段的进步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结论

其实,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的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是如此对于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因此,将多种教学模式融合,取其有用之处在不同阶段进行运用,以此来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教学。

注释:

[1][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徐晓川,李莉莉.小班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5]亓秀梅.小班化教学的人际活动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6][7]多湖辉著,李镜流译.幼儿才能开发——铃木的早期教育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下载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坤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坤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