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诫子书》教学流程实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诫子书》教学流程实录
高密市育才实验中学
王作鹏
一、黑板提前板书两副对联: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长遗恨终前未能上慰先主,下济苍生 最可敬身后不使内藏余帛,外有赢财
二、课堂过程:
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两副对联,请两个同学起来读一下:(学生起来读黑板对联),聪明的同学可能一下子就能猜到对联所赞颂的人物,大家说他是谁啊?
生齐声:诸葛亮。
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知道的呢?(生举手回答:烧博望、气周瑜、擒孟获„„)可见,同学们对诸葛亮身上发生的故事都能够耳熟能详啊。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历代文人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师板书:诫子书 诸葛亮(板书之际,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生齐读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虚词及重点语句的理解。
3、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写作用意。
师: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那么,咱们在享受这顿文化大餐之前,先要检测看看你们的课前预习情况怎么样!拿出学案来,咱们找个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生1:读学案“课前预习”部分的第1题,强调好加点字读音。(澹泊、淫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险躁、年与时驰)..生2:读学案“课前预习”部分的第2题。(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这两名同学读的有没有问题?
生:有一个字“夫”读的不正确,应该读“fú”,作为句首发语词,无意义。师:嗯。英雄所见略同啊!大家明白了吧?咱们齐读两遍。(生齐读)师:看来大家对这两个课前预习的题目做的都非常好了。那么咱们就齐读两遍,注意字音和字形,以及文中这几个重点语句的停顿。
生:齐读“课前预习”两遍。
师:走进文本,才能把握作者的内心和情感,也才能透彻理解文章的内涵。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自我感知文本的机会,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三“课内探究”部分的第一题中的前两个小题目,边享受文本语言的魅力,边完成题目要求。
生:读文本,完成相关题目。
师:同学们都学得热火朝天,检测一下效果:“诫子书”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告诫儿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生2:告诫儿子的书信。我们以前学过《与朱元思书》就是这种文体。师:看来同学们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并能够学以致用了。题目本身的含义就是“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那么,作者到底想要告诫儿子什么呢?我们不妨在这里设置一个悬念,等咱们真正弄懂这篇课文的内容之后,我们一起揭开这个悬念,好不好?
生(齐):好!
师:那老师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吧!老师就再检测一下同学们对文本赏读的熟练程度。咱们来个男女生PK,一决高下!
女生1:读文本 男生1:读文本
师:请同学们做评委,来评价一下。生1:男生声音不够洪亮,没有气势。
生2:女生感情把握不够,没能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师:看来同学们对两个同学的阅读都不很满意,那咱就找一个阅读优秀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同学领我们大家齐读,如何?
生:好
师:让学生推荐阅读优秀同学,然后带领大家齐读文本。生:齐读。
师:我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理当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我手写我心”,咱们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自然就把握住了作者的内心思想与情感。因此,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求同学们结合学案中“精读课文”部分的要求进行文本的精读、赏析,同学们呢可以结合手头的工具书自读自译,然后标注好自学过程中的疑难,标注在学案“诊疗卡”上,一会儿让小组内的同学帮助你解决。
生:自读自学,翻阅工具书,查找解决疑难,标注好不能解决的疑难点,完成“诊疗卡”的积累。
(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
师:看来同学们都大有收获,接下来咱们四人小组之间就你们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互相讨论一下,对于本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自己要马上做好笔记并力争熟记于心,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你用红笔在诊疗卡上做好记录,一会儿咱们各组讨论完成之后提交全班交流解决,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吧!
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标注、笔记,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点。(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巡视过程中可以对小组中有争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并及时发现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当发现小组交流完成后,适时进入到下一环节)
师:看来同学们是大有收获啊,我看很多同学的学案都是在讨论过程中记录的秘密麻麻的!确实是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的智慧是无限的。那么,在讨论过程中,是不是还有小组没有解决掉的问题,或者是小组之间存在争议的问题?现在可是真正发挥我们集体力量的时刻了,我希望大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啊,并真诚希望大家“知无不言”啊。
生1:老师,“非学无以广才”一句中的“广”怎样理解?
师:问题提得挺到位,可见对课文的理解真正是深入其中了。不过,咱们其他小组成员能不能够给解决一下?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生2:我认为是“扩展、提高”的意思。“没有学习就不能扩展自己的才能”或者是“没有学习就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
师:回答的不错。你可以称得上是上一位同学的“一字之师”了。那个小组还有疑问?
生3:老师,“静以修身”和“夫学须静也”中的“静”怎样理解? 师:真是善于比较啊。好的,老师还是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已经解决点这个问题的小组成员。
生4:我认为是“内心宁静”的意思。师:大家对这个理解的评价如何? 生(齐):赞成。
师:是啊,作者认为“内心不宁静就不能修身养性,内心不宁静也就不能学有所成啊”。那个小组还有呢?咱们继续!
生5:老师,文章中的“接世”是什么意思?
师:嗯,确实是不太常见的一个词。那个同学给解决一下? 生6:应该是“为社会所用”或者是“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意思。师:“接世”这个词在这里就是如这位同学多说,被社会所用,诸葛亮再次就是要告诫自己的儿子,应该“学有所成,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继续我们的提问。
生7:老师,文中出现了六个“以”字,这些“以”字的理解是不是一样的?
师:我得为这位细心的同学鼓掌致敬,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善于钻研的同学,也是一位善于归纳和总结的同学。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好不好解决呢,我试问一下咱们同学们。
生8:老师,我觉得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来”,相当于连词“而”的用法。师:同学们觉得呢?
生9: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是“用”的意思,你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中就是说“以静修身,以俭养德”的意思,其他句子也是这个样的,因此,我认为是“用”的意思。
师:真是“见仁见智”啊,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个同学哪个更合适一些呢?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生(部分):第一个同学的。生(部分):第二个同学的。
师: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了,老师还是要倾向于第二个同学的理解。这些句子当中,要吗就是倒装句,要吗就是省略句,你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刚才这位同学已经给大家说了,就是“以静修身,以俭养德”,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实际上就省略了一个“之”字,添上就成了“非学无以之广才,非志无以之成学”,现在同学们比对一下,应该明确“以”的用法了吧?那大家现在说说,到底该如何理解?
生(齐):用。
师:记下了吧?那咱们接着来提问吧!生10:老师,“励精”和“险燥”怎样理解? 师:咱们同学提问了,谁给解决一下?
生11:应该是“振奋精神”和“急躁、烦躁”的意思。
师:经这位同学的提醒,我们大家明确了吧?好了,大家有的还可以继续提问。
生:没有了。
师:既然大家都把疑难问题解决了,那老师就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互相给对方翻译全文,让对方同学给自己的翻译指点一下,抓紧时间。
(两人一组互译、互评一段时间)
师:看来大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已然是成竹在胸了。现在是不是该解决咱上课伊始设置的那个小小的悬念了?那个同学给大家起来谈谈,学完了全文,理解透了全文之后,你认为诸葛亮告诫儿子哪些方面的事情?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何在呢?
生12:告诫自己的儿子应当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生13:告诫自己的儿子要胸怀大志,好好学习,最终有所出息,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生14:告诫儿子要学会珍惜时间,只有少壮努力,才不至于老大徒伤悲。生15:就是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做个君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简而言之,实际上诸葛亮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做到淡泊名利、立志求学、惜时努力,最终成才。而实际上所有的成功之士对此的看法和感受也都是一致的。为此,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积累卡,上面积累了部分关于“淡泊”、“立志”、“惜时”方面的名言警句。通过阅读这些名句,再回想一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儿子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能发现和感受点什么呢?
生16: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其次还需要为之付出和珍惜时间。
生17:做人要注意修身养性,要注重生活节俭。生18:要学做一名君子,要具有君子的品行。
生19: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心静如水,也才能学有所成。
生20:做学问,要成才就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能心存杂念,那样的话永远也不会有所成就。
生2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世界上可没有卖后悔药的,要想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
生22:一寸光阴一寸金。应该珍惜时间,争分夺秒。„„„„
师:同学们的精彩发言都让我陶醉其中了,大家透彻的理解和感悟就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个契机,我相信:这些深刻的认识足以让你和成功相约,与成功同行!
师:先生早已作古,遗风泽被后世。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牢记先生的遗训,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大家集中心神牢记着他的这封蕴含着期望与教诲的《诫子书》如何?
生(齐):好!(生放声背书)
师:我们立志做一个成功的人,那么我们就应当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完本文,效果如何。老师准备了几个小题目,咱们检测一下自己收获情况。合上手头资料,快速独立完成学案“当堂检测”的三个小题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当堂检测”的三个小题目。)
师:完成后,同位之间交换用红笔互相批阅一下,对发现的问题,同位负责帮助并指导好同学的改错。两人都有疑问的可以举手询问老师。
(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够熟练掌握了。那么,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诉你:从现在起,你已经和成功交上了朋友!
师:同学们,小小一篇《诫子书》既包含了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意味深长。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整理在咱们学案的诗词积累卡上,下一周咱们开展一个“人间自有真情在”的赛诗会,到那时,咱们在舞台上一展身手如何!
生:好!
师:同学们回去后抓紧时间整理积累,我们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谢谢大家!下课!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严格按照潍坊教科院推广的“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相关要求设计。整堂课主要有三个环节组成: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其中,课前预习部分主要涉及了文言文教学须把握的重点:字词和语句的停顿。为学生课内探究,熟知文本,读透文本做好准备工作;课内探究环节我又细化了四段:初读课文,感知文本——精读课文,把握内容和主旨——课外延伸,帮助理解课内内容——有效训练,巩固提升能力。在这四个小环节中,我主要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以读带教,以读促教,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在精读文本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借助手头工具书,完成对相关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对于自己发现的疑难,提交小组解决,让学生们兵教兵,兵带兵,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只在巡视中加以点拨,学生的知识就会掌握的牢固。课堂也就能够将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课外拓展环节,我借助文本内容拓展了关于“淡泊”、“立志”、“惜时”三个方面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借此和课文的联系,再次谈对课文的感受和体会,这样以课外促课内,通过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使得课内外真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又能巩固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一箭双雕。最后的有效训练环节,我注重学生关于文言知识的梳理和积累,特别是一些文言实虚词的掌握,确保学生对这类知识不是模棱两可,而是能够确切的落实。另外,对于这类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在最后采用了让学生当堂背诵的形式,确保课堂不留尾巴。让课堂始终处在一种充实、高效的氛围中。让学生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在最后的作业布置方面,我也是采取了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做法。让学生注重平日的相关知识积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文学修养。
从课堂流程上看,我觉得能够做到环环相扣,但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方面,还是纰漏百出,经不住推敲:一是教师的语言感觉还是有点多,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越俎代庖”的现象,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把课堂成了教师个人表演自己才华的一个舞台,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不能让学生和课文有真正的心理共鸣。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二是个别环节引导性不强。没有很好的预设好文本的重难点,只是有些知识处理的不够到位。引用李科长的一句原话“学生说都学会了就真的学会了吗”,是的,有时候我们教师真应该预设好文本的重难点,当学生发现不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精讲点拨还是十分必须的。
三是课堂检测方式太死板。语文不是理科,知识点比较单一,语文知识的开阔性决定了一两个题目并不能真正完成一堂课的检测。如果采用更为合适的方式,随着课堂的进行随学随练,效果应该比最后硬性的几个题目检测要好得多。
四是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拓展课外知识不应该仅仅就定性为就是给学生增加点知识,而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根据这些拓展的课外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使得课内外知识实现一种内在的联系,学生由此及彼,更能够透彻、深入的理解文章。
语文的课堂永远是一尊未完工的雕塑,需要我们认真思索、雕饰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第二篇:诫子书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会划分停顿,读出文言的韵味。
2.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3.研读课文,能说出“静”的含义.4.背诵文章,谈谈文章对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
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诸葛亮的生平资料,《诫子书》配乐朗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诸葛亮相关资料
【评价任务】
朗读要求:有停顿2’,声音洪亮2’,有韵2’。
展示要求:人数3’,声亮2’,有条理2’,补充质疑3’/人
【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准则。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诫子书》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和人生智慧。
一、导入环节
二、合作探究环节与展示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在老师的书房里有启功先生的一幅字,上面的八个大字 我特别喜欢,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我都会去读一读。这八个字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会划分停顿,读出文言的韵味。2.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3.研读课文,能说出“静”的含义 4.背诵文章,谈谈文章对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养料。
【合作探究】
(一)一品文章,读出文言的韵味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准确读出和划分停顿,增强语感,读出文言韵味。
1、朗读形式可自读、小组读、范读。
(PPT展示什么叫停顿,如何划分停顿。)
(二)二品文章,析出训诫的理味
1.《诫子书》一文,它的题目“诫、书”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诫,告诫,劝勉。子,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作用: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过渡句:文章虽不足白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垂诸久远,我们一起走进《诫子书》)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用文中词语概括)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点拨: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三)三品文章,悟出家书的情味
3、《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也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请你找出一个最具智慧性的字眼。并说说这个字与“修身养德”、“学”、“志”的关系。
-------与修身养德的关系:“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要求人们内心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与学的关系:是学习的基础。““静”指的是一种摒弃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静静深思,反思自己的作为。求学过程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习。
-------与志的关系:是志的条件。要做到“静”,自然要摒弃名利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伟大的目标。
追问1:为什么要把修身养德放在句首?
点拨: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而修身养德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追问2:如果心不静会怎么样?
点拨: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点拨: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4、《诫子书》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经历与才学,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是大有可鉴之处的。
作为学生,如何将“静”运用在学习中?
作为公民,如何将“静”运用在生活中?
以上两个问题,请你以的理解说一说,谈一谈。
点拨:自习课要安静,自觉遵守班规,沉心静气,高效的上自习。安静的环境,打造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独立思考。在公共场合中尤其注意安静,比如公共图书馆,饭店等地方。
三、拓展与小结
【拓展延伸】
5、“静”可以使我们去除淫慢险躁,学会深入思考,形成聪
明智慧,达成目标理想,请你以“静”为话题,自拟题目,写片段100字。
6、组展示优秀短文。
示例:
静的魅力
先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动是人生的一大乐 趣,另有一半则得之于静。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状态。静心才能专注,正所谓静水流深。在岩石上形成的深邃的洞,那并不是汹涌波涛的功能。无论多大的力量,它永远也做不到。只有那一滴接着一滴的水滴,才有能力实现,它每日每夜安静地落在一点上,最终“水滴石穿”,这就是静者的专注所拥有的力量。心沉静下来了,心境则空灵,空灵则让人着力于一点,所以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在卧龙山隐居,因为深山中没有世俗的喧嚣,他才能潜心学问,不受外界干扰。由此看来,心如止水能让人专注,专注则更容易事半功倍。
课堂总结:
本文短短86个字,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给我们人生的几个启示。
启示一:“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必须要有安静的心境。
启示二:“俭以养德”——他告知我们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启示三:“非淡泊无以明志”——实现理想的路上,要能耐得住寂寞,能抵住外界的诱惑,不求名利,用平和的心态潜心
第三篇:诫子书
诫子书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其问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成为后代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有初步了解。应根据实际,不宜往深处挖掘。
三、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诗词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yīnyīn)期盼之情。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词句翻译、课文背诵、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学习难点:
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五、教法、学法 讲授法、点拨法、练习法
六、学习准备 多媒体、工具书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诸葛亮相关视频,请同学说说他是谁?(2)介绍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朗读课文(1)解题
《诫子书》中“戒”告诫、劝勉;“书”书信。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播放诫子书的录音
(3)标注生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指定同学朗读,其余学生评价,然后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目的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哪些事情?
诸葛亮在文中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淫慢”险躁”。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节俭惜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疏通整篇课文的文意(包括重点字词解释)(3)要求学生记录下重点字词和整篇文章的翻译。
(四)作业
(1)抄写诫子书的原文及其对应的翻译文。以句号为单位,一行古文,另一行翻译。(2)读熟课文原文,尝试背诵。
九、板书设计
诫子书 1.作者介绍 2.生字词 3.精彩重要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精彩句子
4、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赏析精彩妙点,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理解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悟。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和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三、教学过程
1.回顾学习内容,请同学齐声朗读戒子书原文和解释。回答问题:
(1)本文是什么文体?论点是什么? 议论文,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3)文言知识(检测实词虚词掌握)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懈怠
今:速度低、缓慢)险躁则不能冶性(古:修养 今:治理)意与日去(古:日子、岁月 今:白天)一词多义:
行
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
学
夫学须静也(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行走)
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2、本文文章结构
第一、二句: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
第三句:从立志求学的角度谈完成学业、增长才干。
正面
学习第四句:从修身做人的角度谈“淫慢”“险燥”的坏处。
反面
做人 第五句:从惜时方面勉励儿子努力进取。
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总结:本文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儿子的品德。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为了论证论点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反对比论证法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从哪句话得出(小组讨论)? A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这些句子多用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本文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记忆。文章语言简明,用意深刻。“双重否定”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作者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举例说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对偶句: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3.怎么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指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的学习。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薄”。只有做到“淡薄”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句式和语言特点 想一想:
品行高尚的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论点句)。志存高远的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古名句、“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博学多才的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苦学和成才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珍惜时间的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业:
1、你喜欢里面的哪些句子?说明理由?
2、有没有其他关于淡泊、立志、惜时的名句,请每项写2句名言? 淡泊: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立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惜时:(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2)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四篇:诫子书
诸葛亮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是他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以下是yjbys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一篇《诫子书》优秀教案,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第五篇:诫子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少年中国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