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教学探索中的点滴体会(数学)

时间:2019-05-15 05:0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期课改教学探索中的点滴体会(数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期课改教学探索中的点滴体会(数学)》。

第一篇:二期课改教学探索中的点滴体会(数学)

二期课改教学探索中的点滴体会(数学)

我校是上海二期课改的第一批试点学校,在试点的几年里,教师们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抱怨到积极的探索,使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成长应与二期课改同步,特别是我们数学教研组,从课改开始到现在,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心无芥蒂,在互助中与二期课改共同成长。下面我代表数学教研组谈谈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心得,与各位同仁分享,同时请各位多多指教。

一、不断提高理论和专业素养、领会二期课改理念及标准

要与二期课改同步成长,教师还要在提高理论和专业素养上不断下功夫。特别应该加强与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教材相关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首先,组内老师积极参与区、市各项教研活动,并定期组织他们到使用新教材的兄弟学校学习、观摩、交流;其次,切实有效地组织好每周一次的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研讨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认识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编写意图及课程标准;研讨相应的教法和学法;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问题。

同时,学校也积极创设平台,邀请了市里专家章淳立、叶龄逸、叶声扬等教师来数学组讲课指导,担任数学组的教学教研顾问。

二、针对新教材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

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新教材在版式设计上很有特点:它在每一页上都留出一侧空间。这些空间不仅安排了有关数学知识、插图及旁批,更为学生进一步自学和探索新的问题,留足了做笔记的地方。

(1)数学知识、数学家故事、图片等是新课引入的绝佳材料。二期课改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悟。视觉体验是认知强效应的重要途径。

(2)利用好课程旁批中“思考、注意、?”等栏目,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位数学老师在每节课中至少留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探究。

(3)开设社团――课本中的“探究与实践”及阅读材料使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和学习能力。现我校己在高一开设数学PI社等,以后争取每个年级都有二个数学社团创立。如:“课题组”及“数学中的英语”等。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如阅读材料《White, Black and Brown》、《Range》;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细胞分裂;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世界人口与计划经济;台风图片等。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三、反思:

确实,整套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在教材的编撰理念和框架结构上,全面渗透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教师要很好地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在课中创设认知情境、营造探究氛围、留出部分时间让学习去思索、作业中留部分探索实践题等。

在近三年的探索中,我们老师普遍感到:对某些教材内容深度把握不定,教学时间不够;某些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课后练习的要求与教学的要求距离较大;拓展内容、研究性学习内容较多;教学资源少,缺乏配套的资料和习题等。

综上所述,虽然新教材在试行过程当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但瑕不掩瑜,新教材的改革从整体上来说我认为还是成功的。整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在教材的编撰理念和框架结构上,全面渗透了二期课改的精神。作为21世纪的中学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以二期课改为契机,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知识更新,使自己的学科知识、业务能力有一个新的飞跃

第二篇:学习二期课改读书体会

随着“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方案》指导思想出台,“二期课改”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改革教材教法的精神,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掀起了一层震荡波,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去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我们去深刻认识与面对。

学习“二期课改”精神,我体会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都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的发挥。而英语作为学生认知、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问题,更新观念。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尽量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要将学生单纯看做是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社会经历,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生吸取教材知识的主体。最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依据课堂用语是:do

you

understand

it?

或者是:“你们都听懂了吗?”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进行下去。但好景不长的是,没过多久,就会听到教师训斥学生“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我们暂且不谈“你怎么还是不会”也不讨论“懂了就一定掌握了”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我讲过多少遍”所包含的教学观念。“讲”就是传授知识,英语课上的“讲”就是把词性转换、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等语言形式或语言知识都一一讲清楚。“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而只是做了第一步,对于美班的学生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因素,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在“二期课改”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促进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做到语言形式为表达语言意义服务,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

我觉得教师在教的同时,亦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培训学习策略,开发多元智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又一课题。我们说: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多元智能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其区别在于优秀者善于把好的策略和语言的学习及运用结合起来。而那些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往往无法根据学习任务调整策略,达不到两者的协调结合。也就是说,“差生”的学习策略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二期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对学习策略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了解学生缺少哪些有用的策略,然后集中在课堂上培训,从而达到强化之目的。

二、根据学习的内容或训练的要求,确定专题培训目标,在课堂上一次或多次集中进行策略培训。例如:单词记忆策略的培训,英语写作中自由联想(brainstorming)策略的培训或者是交际中回避(avoidance)策略的培训。

三、课上当堂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即时培训。

四、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五、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长期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又能使自己的策略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篇:学习二期课改读书体会

随着“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方案》指导思想出台,“二期课改”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改革教材教法的精神,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掀起了一层震荡波,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去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我们去深刻认识与面对。

学习“二期课改”精神,我体会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都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的发挥。而英语作为学生认知、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问题,更新观念。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尽量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要将学生单纯看做是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社会经历,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生吸取教材知识的主体。最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依据课堂用语是:do you understand it? 或者是:“你们都听懂了吗?”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进行下去。但好景不长的是,没过多久,就会听到教师训斥学生“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我们暂且不谈“你怎么还是不会”也不讨论“懂了就一定掌握了”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我讲过多少遍”所包含的教学观念。“讲”就是传授知识,英语课上的“讲”就是把词性转换、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等语言形式或语言知识都一一讲清楚。“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而只是做了第一步,对于美班的学生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因素,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在“二期课改”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促进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做到语言形式为表达语言意义服务,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

我觉得教师在教的同时,亦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培训学习策略,开发多元智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又一课题。我们说: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多元智能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其区别在于优秀者善于把好的策略和语言的学习及运用结合起来。而那些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往往无法根据学习任务调整策略,达不到两者的协调结合。也就是说,“差生”的学习策略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二期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对学习策略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了解学生缺少哪些有用的策略,然后集中在课堂上培训,从而达到强化之目的。

二、根据学习的内容或训练的要求,确定专题培训目标,在课堂上一次或多次集中进行策略培训。例如:单词记忆策略的培训,英语写作中自由联想(brainstorming)策略的培训或者是交际中回避(avoidance)策略的培训。

三、课上当堂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即时培训。

四、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五、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长期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又能使自己的策略能力得到提高。

赞可夫先生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握课堂教学拓展的宽度与广度,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循循善诱,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课程的完美整合。其次要努力寻找切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在坚持“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完美人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优势,从而达到“二期课改”的根本目的。

这两天,又重新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仔细阅读之后,发现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方面明确了很多。

这两天,又重新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仔细阅读之后,发现在教学目标和教学。

第四篇:二期课改

二期课改

一、什么是“二期课改”方案?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也称之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

它是上海教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 9 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 21 号),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 17 号)的精神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制订,并于2002 年进入整体试验阶段。

二、“二期课改”的核心思想:

以学生为本,让课程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二期课改”方案出台的背景

1988年,受原国家教委的委托,上海承担了适应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试验。十多年来,历经研究、编制和评价的全过程,这项改革已经有了丰项成果。但上海并没有停止改革与前进的步伐,紧跟时代的需要,又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要求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四、“二期课改”方案的主要内容

二期课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一个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二个改革目标

1.转变学习方式;

2.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三个改革重点

1.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

3.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四)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二期课改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五)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六)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

数学学习领域:数学学科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五、“二期课改方案”课程培养总目标

通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二期课改”对学生的要求: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的挑战能力,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

1.学生必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操作过程,并且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景。

2.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1)动机与态度: 被动——主动——自主

(2)学习方式偏好: 接受——探究(研究)

(3)社会环境偏好: 个人(单独)——同伴(合作)

4.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5.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以下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4)对组内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6.研究(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

(1)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2)建构知识

(3)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二期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1.教师角色应进行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2.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八、“二期课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

2.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

九、“二期课改”要求改变以往的课程评价的准则

(1)变学业评价为学力评价。

(2)接受性评价与自我主动性评价相结合。

(3)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

十、“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设计教学环境。

应该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使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十一、“二期课改”要求学校制订出个性化方案。

除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外,还特意留出6%至7%的课程空间,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研发。

十二、“二期课改”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1、完成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制

2、推出部分学科的新教材

3、总结推广研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

4、强化英语教学,推进双语教学和多语种教学的试验

5、大力推进现代信息科技教育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

6、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二期课改”是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器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

一期课改建立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长期的”钟摆”现象。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种发展现的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在培养要求上:

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认知理念上:

在一期课改中提出了由态度、技能、知识联为一体的基础学力观念,从而结束了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或者重态度的片面观念。在启动进入21世纪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时,在总结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对学力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在基础学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了整个学力体系的教育学模型问题。在课程、教材改革上:

从1988年起,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投资1.5亿元,上海承担了编写一套适应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的教材。课程、教材改革第一期工程的开发运作的课程教材改革首期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近1千种各类新教材已覆盖幼儿阶段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各学科的所有课程,素质教育开始渗透到课程、教材和课堂。

二 期课改的教材正在编制的过程之中,采用成熟一门,推出一门的作法。较一期课改不同的是,二期课改将对每门课程都进行较大的改动,使之更灵活,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有些科目进行了合并,更新了某些科目名称,如在基础型课程中,将小学的《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社会》等科目合并为《品德与社会》一个科目;也对某些科目由内涵到名称作了更新,如将《计算机》改为《信息科技》,小学《自然常识》改为《自然》,中学《综合理科》改为《科学》等。同时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新开设了诸如《地球与空间》《综合学习与实践》《思想方法》等一些新的课程或科目。

十四、“二期课改”试验学校:大胆创新,强调“特”字

上海市作为课改试验基地的114所学校,抓住机遇,纷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是科技特色,有的是外语特色,有的是艺术特色,有的是体育特色,走上了一条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

闸北区科技学校在教室与走廊相通的窗户经改装都镶上了金鱼缸,一楼的天井建成了5米长的环形立体赛车跑道,操场原有的领操台改装成了15米长的船模标准水池。观赏性和动手性融合的科技环境,一批学生上了”科技启明星”和”记者的摇篮”光荣墙。徐汇区世界外国语中学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学校在外语教学上采用小班上课,自编了英语教学大纲,并选用美国的”SBS新英语教程”作为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课外活动。此外,每年选派优秀高中生赴欧、美、澳等英语国家短期留学。同时,还开设日、德两门第二外语。

幼丽艺术协作学校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学校的合唱队、铜管乐队及舞蹈、钢琴、电子琴等队联成一体,形成连续教育系列,并以最优秀的师资迅速培养艺术后备人才。上海乐团、交响乐团等艺术专家教师经常来校精心辅导,使孩子们的表演、演奏水平达到较高水准。闸北区乌镇路小学是中国象棋特色学校;闸北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的陶艺课程是这所市艺术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奇葩;周家渡小学是全国惟一一所在全面完成小学义务教育学业的同时进行芭蕾与法语系统训练的学校;新南中学从1995年起就与上海市爱的教育研究会联手进行爱的教育研究和实施,开展了爱的教育系列活动。

十五、“二期课改”对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的要求

(1)热爱中国GCD、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有理想,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有文明行为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能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有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和较宽广的国际视野。

(2)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懂得学习方法,具有学习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技能,有运用语言和其他形式进行正确表达及交流交往的能力,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自党性,能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台;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3)具有健强的体魄,有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自我保健的习惯与能力;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心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能自觉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初步的选择学习的能力,逐步完善个性、发展特长。

(4)具有一定的艺术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相应的审美能力。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不同要求层面都有一定的提高。

(5)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实践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基本技能和技术思维能力,热爱并能参与多种劳动,具有自觉的劳动习惯、良好的劳动行为,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社会职业观念,初步树立创业意识。

附件: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贯彻《上海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和《关于上海市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于1998年正式启动。

课程教材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必须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并以多样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为方向。

必须贯彻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全面试行第一期课程改革方案,加强配套建设。在总结评价课改一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过深和学生实践、应用、动手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调整课程标准,修改课程方案,修订教材,并进一步构建适应学生差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课程教材体系。

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习国内外先进课程理论,把握世界课程理论发展方向,转变课程观念,课程结构研究和学科改革研究双向互动,逐步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和校长、教师培训同步配套。

必须贯彻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课改二期工程的期望目标,整体设计多种层次、多种年限,“分段分科”的课程结构,开发专题性的微型课程,形成单项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理论课程与实用技术课程、统一课程与特色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的多样化、弹性化课程系统。从数学等学科入手,重点突破,带动其他学科。

二、目标和任务

根据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根据青少年学生人格成长过程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综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在课改一期工程两个“改变”、三个“突破”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教材体系。通过课程教材改革和相关的配套改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受到适合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三、课改二期工程实施计划

1.衔接时期的工作

课改二期工程的开展和一期工程的全面实施,有一个并行的衔接时期。在启动课改二期工程的同时必须继续推进课改一期工程成果的高效实施。

(1)坚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删减陈旧繁琐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知识和能力培养内容,使文化知识学科的知识总量比课改前减少30%左右。

(2)按上述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力争在1998年秋季试行修订后的标准,同时按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全面梳理教材。

(3)积极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组织系列教学展示活动,1998年底分幼儿园、小学、中学文科、中学理科四方面编撰出版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系列专辑,并在适当时候分学科修订或重新编写出版《学科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参考用书系列。

(4)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争取到本世纪末全市初具规模,在全国达领先地位。

(5)扩大初中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的试验范围,试验学校逐年有所增加。

2.二期工程的进程

(1)整体研究课程结构,委托上海市中小学课程发展研究所建立课题组,对21世纪课程理论发展趋势,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内涵架构,以及相应的课程结构进行研究;于1998年6月提出新课程结构的构想,年内提出课程理论模型、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方案初稿;1999年,广泛发动全市中小学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讨论,并正式出台。

(2)制定部分学科改革的《行动纲领》及课程标准。制订各学科《进入21世纪的学科教育行动纲领》,重新审视每门学科的性质、功能、目标、任务,针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要点和配套措施。

数学学科要根据《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深入进行专题研究,1998年秋季提出《专题报告》,年底制订出《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草稿),1999年开始编写教材,2000年秋季,小学、初中和高中起始年级的教材在部分学校进行试验。

语文学科要在1998年完成《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行动纲领》,并组织全市性的讨论,于1999年上半年完成专题报告的起草工作,至1999年底订出《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草稿),2000年开始编写教材。2001年秋季,小学、初中和高中起始年级的教材在部分学校进行试验。

英语学科要结合教育部委托的与牛津出版社合作改编牛津英语教材的任务,启动二期工程。对牛津英语教材要进行分析研究,对上海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经验要进行总结,对直接试验牛津英语原版教材的中小学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深入了解牛津英语的特点以及上海等地的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1999年秋季提出《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英语教育行动纲领》,年底完成《英语学科课程标准》(草稿),改编小学、初中和高中起始年级教材并在部分学校试行。

科技教育课程、社会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正在总结、调查研究,争取1999年一季度提出《行动纲领》。

(3)幻启动幼儿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结合教育部委托的制定《幼儿教育纲要》的任务,争取1998年完成《幼儿教育纲要》,既有统一要求,又提倡多套教材并行;市课改办在第一期教材的基础上再组织编写一套新教材,拟在1999年启动,2000年完成编写任务,2001年秋季在上海试用。

(4)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在聋普通高中一轮试验的基础上,1998年制订《聋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试行草案)。

1999年底形成《盲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完善教材的选用系列。

2000年,初步形成弱智儿童的较完整的训练项目和教材的系列。

(5)建立课改研究基地。

将原来60所中小学和30所幼儿园的课改试验基地,调整充实后命名为“课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的聋、盲、弱智等系统也各确定1-2所学校作为“特教课改研究基地”,以深入进行课改实践和研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六月

第五篇: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一、概述

二期课改犹如一股春风,给小学数学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综合实践为特点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开始实验就得到我们数学老师的肯定。二期课改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们立足于关注不断变化的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充分感受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五年来,我校的数学老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加以了关注。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重视教育科研效应,向科研要质量

我校教师科研意识日趋浓厚,向科研要质量已成共识。学校教研组以“小学数学探究性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为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切入口,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深层次地认识,大范围地实践。探究性学习时在教学过程忠创设一种近似于科学研究的措施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培养发展性、创造性综合学力。既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反思,发现新问题,形成研究问题,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低年级(1~2年级)

*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强烈的好奇心。*会获取信息数据,将获取的信息归类。*让学生体会同伴合作的快乐。

中年级(3~4年级)

了解调查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养成开放性的思维习惯。*会解释信息,根据给出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

高年级(5年级)

*初步掌握调查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友好地和同学合作,完成课题作业。我们提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要求教师做到(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然而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呢?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薄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许多的学生只有在课堂和考试时才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数学价值几乎不存在了。针对这一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反思与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二期课改新教材《倍》是一个较抽象的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的老师创设了一个“小朋友们在公园划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力求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案例1:《倍》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划船图。

师: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呀? 生: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划船。

师:小朋友划着不同颜色的小船在游玩,那么,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倍》。(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题1:知道几个3就是3的几倍。

1)师:我们把黄船上的人数看作1份,就是把3看作1份,那么黄

船上的人数就是1个3,算式会写吗? 生:1×3=3 师:1个3也可以说成3的1倍,算式是 3×1=3。2)师:同样把3看作1份,绿船上的人数有几份呢?表示什么?

生:绿船上的人数有2份,表示2个3,也可以说成3的2倍 师:算式会写吗? 生:2×3=6 或 3×2=6 3)师:红船上的人数有几份?表示什么?

生:红船上的人数有3份,表示3个3,也可以说成3的3倍。

算式 3×3=9 4)师:刚才,我们在算每种船上的人数时,把什么看作几份的?

生:把3看作1份

师:对,把3看作1份,1个3就是3的1倍,2个3就是3的2倍,3个3就是3的3倍,那么4个3,5个3,6个3呢? 生:4个3就是3的4倍,5个3就是3的5倍,„„ 归纳:几个3就是3的几倍。

5)师:现在我们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人在划船,你会算吗? 生:划船的总人数是6个3,也可以说成是3的6倍,算式是 6×3=18 或 3×6=18

2、教学题2:推广“几个△就是△的几倍”。

投影转杯车图。

1)师:我们把“绿杯”中的人数看作1份,那么1份就是几?

“绿杯”中的人数怎么表示?

生:(“绿杯”中的人数是1个4,也可以说成4的1倍)。2)师:“红杯”中的人数怎么表示?

生:(小组讨论,完成题2中的第二、三行填空,交流。)3)师:转杯车中的总人数有多少?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题2的第四、五行填空,交流。)4)师:我们在算转杯车的人数时,把什么看作1份?

生:把4看作1份。

师:对,把4看作1份,1个4就是4的1倍,3个4就是4的3倍,5个4就是4的5倍。如果把6看作1份,1个6也可以说成什么?2个6呢?3个6呢?那么8个4说成什么?9个7,5个8呢?......归纳:几个△就是△的几倍。

三、巩固提高

1、摆一摆,说一说。

1)白小棒摆2根,红小棒的根数是白小棒的5倍。

生:(先摆后说)把2根小棒看作1份,红小棒的根数有这样的5份,红小棒的根数是5个2,也可以说成2的5倍。

2)黄小棒摆4根,白小棒的根数是黄小棒的3倍。

生:(先摆后说)把4根小棒看作1份,白小棒的根数有这样的3份,白小棒的根数是3个4,也可以说成4的3倍。

2、出示题3。量绳图。

师:1份是几?有几份?表示几个几?也可以说成几的几倍?

生:(独立完成书上填空,交流。)

…………

反思:

在这节课中,“划船”,“玩转杯车”,“摆小棒”,“量绳”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平时经常看到、听到、亲自去做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1、在生活情境中探究新知。

在小学数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倍”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于学生“划船”的生活实例,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划船的人数,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数学学习也就变锝更加容易。

2、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新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倍”这个概念后,我让学生人人动手摆小棒,同时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小棒的情况用几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动手、动口的同时,又动了脑,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倍”的含义。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对数学来说,也不例外。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

在本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量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用“倍”的知识来说一说,做一做,促使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具体生活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用亲切、热情、新颖、有趣的话,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图画的色彩和图案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我们的教室、买冰淇淋、数砖墙、运动会、游海岛、游乐场统计图等等,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美丽、有趣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且有效地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善于诱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二期课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合理地提问,或诱导学生提问,或创设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我们要改变单一讲授的传授知识形式,因为缺乏思维过程体验的教学最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例”,而非心中有“数”,这对数学学习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包括了诸多创造性思维因素,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创造态度与创造情感的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案例2:《数砖墙》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很久以前,有一座城堡,城堡里面有一堵墙。(媒体边演示边叙述)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砖上有数字)对呀,我们把有数字的砖称作“数砖”,像这样数砖砌成的墙叫做“数砖墙”。(揭示课题)城堡的主人说:谁能破译出这面数砖墙的秘密,谁就能得到智慧的力量。试一试,你行吗?

二、观察数墙,发现规则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提示:要想破译数砖墙的秘密,首先要仔细观察数砖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可以4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发现:这堵数砖墙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底层的数较小,越往上越大。师:还发现什么吗?

生1:我发现:第二层的3等于底层的1和2加起来的和,4等于2加2的和。

2、我发现:第三层的7等于第二层的3和4加起来的和。

……..反思:

《数砖墙》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而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其内容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已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看到一些砖墙,同时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课一开始老师利用“讲故事”这一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砖上由模糊变清晰的数字,再引出“数砖墙”这一课题。通过城堡主人的话语,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数砖墙这一新颖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讨论交流之前,先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时间,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表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二期课改的数学课程目标特别强调“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为此,我们在课题引入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疑问是思维的源头,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思维之门,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使思维具有目标性,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够全神贯注于所要解决的问题,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案例故事:

在教学完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后,老师出了一题这样的练习题:3×□□=111,学生即刻进行了讨论,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过程:有的从除法的角度来考虑,但又不会计算111÷3的商;也有组的想法和老师不谋而合。这时有学生高高得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老师意料之中的想法:即从个位算起,3乘几得个位是1,很明显只有3乘7是21,最后积的百位和十位上的数是11,11个十减去进位的2个十,就是九个十,即十位的数肯定是3,所以要填的数是37。老师正暗暗高兴时,平时常有不同见解的同学举起了小手,对老师说:“老师,我还想说。”老师随即请他说来听听。他说:“111最接近120,120是3×40的积,120和111相差9,9是3×3的积,3×40-3×3就是3×37,所以要填的数是37。”他不太自信的朝老师看着,说实在话他的想法也是老师没预料到的。他其实是通过估算的方法来进行考虑,完全跳出了成人一般的想法。老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也表扬了他积极动脑,不人云亦云,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这个细节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真不一般,可不能小看他们。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些时候缺乏老师的学法指导,学生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甚至会因此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学生害怕数学、回避数学。这正说明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这也正是“教是为了不教”。

案例故事:

我们的老师在教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象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老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的。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4、强化动手操作,内化学生的思维素质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2)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卷尺、米尺、格尺、直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铅笔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学稳步提高

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习领域,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重视课外活动指导与学困生辅导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具体表现,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1、每学期开展数学主题周活动。力求做到:(1)抱着普及到提高的宗旨,先普及再提高,扩大参与面。(2)教研组长为首,全组参与,共同商讨,制定活动方案。(3)活动从计划到宣传发动,资料齐全,步骤清晰。(4)活动富有创意,与学科紧密结合,总结表彰,从学生兴趣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儿童生活融汇起来,同时着重拓宽数学学习渠道,开发形成多个渠道,全方位的数学学习格局。让学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数学在校园更多的空间里面呈现数学,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A、数学报。

定期编写数学班报让它悬挂在教室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种新的载体。报纸编好后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以发挥报纸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

(1)富有悬念的内容介绍。如一份报纸编好后可以这样介绍:同学们,我们班第3辑数学报今天又要和大家见面了,在这辑数学报上我们选登了三篇数学日记,你的数学日记被选上了吗?这次聪明的阿凡提来到我们数学报做客,他好好的教训了一个既贪财又奸诈,还专门放高利贷剥削老百姓的西瓜店老板沙拉,你想知道他是怎样教训西瓜店老板的吗?想知道?答案在这里呢(用手举起报纸),拿去看吧(把报纸递给学生。)这样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去阅读数学报。

(2)对学生编写的数学报可以开展优秀数学报评比,让全班学生给每期数学报打分,一个学期结束后,评出优秀数学报和最佳评分奖。这样每个学生也就能去认真的阅读数学报。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数学报的体会。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数学报的作用,更加乐于阅读数学报。

B、数学角(数学园地)。

数学角(数学园地)是指在教室的墙上,或者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和学校走廊上的黑板,校园的宣传窗里张贴或编写相关的数学内容。使数学在校园里拥有更多的空间。在设计数学角(数学园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联手,共同参与。在设计数学角时,教师主要负责组织指导,比如组织学生思考以怎样的形式来设计数学角,板面如何安排,内容怎样选择等等。而整个操作过程应由学生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机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设计数学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负责设计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就掌握了数学角的中的数学知识,没有负责设计的学生,他们会因为好奇而围观,看看数学角上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他会向设计者提问,在设计者的解答下对数学角的内容能够领会的更深刻。数学角的设计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利用数学角的一个过程。

(2)形式多样,富有美感。数学角的形式变化主要在于板面设计的多样性。数学角的版面设计可以有各种方法:

⊙把数学内容写在一些几何图里面,然后把各个写有数学内容的几何图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整体。

⊙可以把赏心悦目的图片作为数学角的整体外观。把数学内容张贴或书写在相应的地方。⊙对在整体外观固定的地方(如在黑板上和宣传窗里)设计数学角(数学园地)时,各块内容的抄写要尽量避免全部横着排或全部竖着排,而应横竖皆有,有些内容还可以用几何图形在外面加框,或者在不同内容之间的隔缝里绘制花边。整个版面不能全部是文字内容,而应留出一些地方添加插图,以使整个版面更具美感。

(3〉内容新颖,具有吸引力。数学角的内容要新颖有趣,不能是课本知识的抄袭或单纯的课本知识的延伸,而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安排各种内容。在数学角中刊登学生的优秀作业、获奖情况,给被刊登的同学和获奖的同学以成就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对其他同学来说还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数学角中编排数学故事、数学童话,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数学角中出几个数学竞赛题、数学迷宫,让学生去思考解题的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角中安排一些学习方法的辅导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轻松有效。

(4)经常更换,常换常新。不管是数学角的呈现形式还是数学角的内容都要做到经常更换,常常给学生以新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数学角这个学习渠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应有作用。

C、数学竞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这对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数学竞赛可以从不同层次上来开展:(1)班际赛,同一个学校各个班之间开展数学竞赛。

(2)小组赛,一个班各个小组之间开展数学竞赛。

(3)个人赛,一个班里各个同学之间开展竞赛,当然在前面几个层次的竞赛中也已包含了个人赛,因为一般的比赛中都有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相应的也设有团体奖和个人奖。

(4)自我竞赛,学生自己开展纵向比较。比如说,一个学生每天做口算题时都把自己在相同时间内的正确题数记录下来,经常比较自已现在跟过去的成绩,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学竞赛的内容应力求丰富。比如说可以开展数学智力竞赛、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创作数学故事比赛、讲述数学故事比赛、走数学棋竞赛等等。

D、数学儿歌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在儿歌的几种主要艺术形式中有一种数数歌,这是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的儿歌。低幼儿童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对抽象的数字观念不易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数序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数数歌就成了一种符合低幼儿童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数数歌中有主要教幼儿认识数的序列的。

《五指歌》: —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有帮助幼儿训练初步的计算能力的,它以帮助儿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相关数学知识编写成儿歌。数学儿歌的编写要体现以下几点:

(1)富有儿童情趣,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在教了“4的乘法口诀”后,老师编了:

一只青蛙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只青蛙8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

让学生尽快记住4的乘法口诀。

(2)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如在教了直线和线段后,编写这样一首儿歌来体现直线和线段的特点。

直线和线段,为人正直腰不弯。直线本领大,身体无限长。线段最乖巧,只在两点之间跑。

这首儿歌的第一句写出了直线和线段的共同特点:直,用以区分曲线和折线。第二句写出了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特点。第三句说明线段有两个端点。整首儿歌内容浅显易懂,音韵和谐,好上口,易传诵,一下子就为学生所接受。

(3)吟唱与操作互补。编写的儿歌可以一边吟唱一边操作,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如教了等于、大于、小于后,编了:

大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左比右大,用大于; 左比右小,用小于; 左右相等,用等于。

当然并不是每一首儿歌都要达到上面的每一个要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数学儿歌来说,只要浅显易懂,音韵和谐,易读易记易传诵,学生喜欢,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就可以了。

2、重视学困生跟踪调研,做好学困生辅导。在教导处期初做好学困生认定工作的基础上,由各任课教师制定辅优补差计划,加强个别辅导。根据分层递进原则,切实抓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抓好个案分析。教研组利用教研时间请有经验的老师介绍辅优补差经验与做法。阶段组定期进行学困生情况交流,教导处一学年2次复验,把学困生进步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

(三)、重视成果的发展,业绩的建立

我们本着继往开来求发展的工作目标,努力争创新成果,建立新业绩。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如:口算、听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理解应用题能力强,书写端正清楚规范。更可贵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学力正在逐步形成。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高,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武屡创佳绩。三、二期课改的反思

(一)教师理念要跟上的教材的发展

教师固有的教学方法与新教学观念的冲突。《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体会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然而,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他们早已习惯了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新知识、新方法时,怀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好像除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无法接受新知识似的,在课堂上“包讲包说”。事实上,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解决符合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地位,为他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切实地让学生去探索、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促进学生把新知识、新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二)呼唤小班化教学

目前,班级学生人数太多,给实施新教材带来了困难,因为在《标准》中,特别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要实现上述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去亲身参与数学活动,而在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当班级的学生数过多时,教师是无法成功扮演好他的角色的,尤其是难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难以实现新《标准》提出的人文主义课程观。小班化教学更易于新教材的实施。因此,建议要尽可能考虑到上面的因素,严格控制好班级人数,有条件的进行小班化教学。

教师课题、论文、教案、案例发表

一、课题

2004.12

黄引芳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引探策略研究

区级

二、论文

2003.10

张华琴

怎样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区级

三、教案

2003.2

2003.10 2004.9

2004.12

2005.3

四、案例

2002.12

陆瑞雯

物体的形状

张华琴

镜像

张华琴

数砖墙

陈伟

运动会

张华琴

两位数减法

陈伟

小胖过生日

陆瑞雯

幻方

徐海英

统计

袁春英

几个几

秤和它的使用方法

黄引芳

间接比较

张华琴

几倍

乘与除

张华琴

人民币

苏丽华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主动探究

黄引芳

活动参与

探究明理

张华琴

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市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教师、学生获奖汇总

一、教师教学获奖

2004.2

陶春燕

陆瑞雯

物体的形状(课件)

市二等奖

2004.5

张华琴

几倍

市一等奖 2006.6

陈伟

大数的读与写

区二等奖

二、教师论文获奖

2004.12

张华琴

三、学生竞赛个人获奖

2005.5

施徐倩

姚梦婷

丁如一

唐紫莹

郑焱

郑博文

蒋怡雯

张婉婷

2002.12

张华琴

陆瑞雯

2003.4

张华琴

2003.12

张华琴

张华琴

2004.10

陈伟

孙逸萍

2005.5

袁春英

陈伟

2006.5

陈伟

王艳

怎样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 获全国数学大赛一等奖

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 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

教师公开课、展示课

镜像

物体的形状

两位数减两位数

乘与除

几倍

小胖过生日

还缺几个

千米、米

绿地

东南西北

小统计

市三等奖陆瑞雯

徐海英 周云 蔡春峰

市级

市级

区级

市级

市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下载二期课改教学探索中的点滴体会(数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期课改教学探索中的点滴体会(数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期课改学习体会

    二期课改学习体会 泗泾幼儿园 赵景 二期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改理念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与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对......

    在神话故事教学中体现二期课改新理念

    在神话故事教学中体现二期课改新理念 郑俊 上海市白玉新村幼儿园 【摘要】该文着重论述了如何在二期课改新理念下开展神话故事教学:注重挖掘故事的内涵;有价值的开放性的提问;......

    二年级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加减法,也懂得了怎样去做题,但是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形成,需要老师精心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

    议课改中教育教学体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

    历史学科课改的点滴体会07.7

    历史学科课改的点滴体会 125中学赵士鹏 我很荣幸参加了北京市高中课改历史教师培训工作。时间:7月16号至19号,地点:北京市东城区第25中学,与会人员:东城、朝阳、崇文三区的高一历......

    幼儿园二期课改工作计划

    在走进二期课改的近几年来,我园全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二期课改的洪流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老师、家长、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可......

    幼儿园二期课改工作计划

    在走进二期课改的近几年来,我园全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二期课改的洪流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老师、家长、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