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 的笔记(写写帮推荐)
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 的笔记
(一)、诗词,抒情,写景的韵文。诗言志《诗经》。情动于中而形与言《毛诗》。词这种文学体式跟诗在风格,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桃之夭夭,(年轻而美好的样子)灼灼其华(花开的很热烈)。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出嫁),宜其事家(一切都美满快乐)。诗经中既有国风(民间)也有雅颂。
诗是言志(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论语》)还是抒情? 百工:社会上各种职工的职称,是为了谋生,所以,士不同于百工,士是要担负治理国家的人。朱自清说古代所说的言志一般都带有政治上的理想。诗-言志;文-载道。
(二)、中国的词的传统
1、诗:无论言志还是抒情,都是作者显意的活动。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2、词,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词有特殊的产生的背景:来自歌台舞榭(饮宴的场所)。词最早与志、情无关。词:配乐的歌词。词是先有音乐中后填写进去的。中国的音乐的发展。中国最早的音乐:雅乐——古代的音乐——国家制定的,在宗庙朝堂上演奏的音乐。清乐——南北朝民间的音乐。宴乐——隋唐时候的音乐。古代的雅乐结构工整,庄严肃穆。庄严的雅乐到大众化的清乐。清乐为主又结合了隋唐时期的胡乐为宴乐。声音有一种感动的力量。宗教活动(无论中国古代现代还是中外)都伴随音乐的。法曲。清乐、胡乐、法曲结合起来形成的内容丰富、曲调多变的流行的曲调叫做宴(燕)乐。钱穆先生: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学与历史且教育教学发展的早,所以没有史诗不代表我们的落后。
(三)、小词的发生 宴乐的流行 不同的曲调 流行于民间市井 市井俗曲 错字平度 低俗 导致人们忽视 无人整理 无人刊刻流传 文叙 善于讲经 吟唱 词配合宴乐写的歌词 五代十国 后蜀《花间集》 主要是四川一带的作者 欧阳炯 《花间集序》像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这样的人 赵崇祚编订 主要描写美女和爱情 菩萨蛮 词牌 曲调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过门 贯穿连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间唱腔终端处的器乐伴奏
(四)、花间集 第一首 菩萨蛮(音乐曲调的名字)
小山重叠金明灭,(大自然的山描写室内的 山--1.山眉 一双愁黛远山眉--2.山枕
--3.山屏 古人屏风在枕头边)
--床头的山屏折叠着,上面有很多装饰,太阳的光照来,把上面的装饰的光影反射到女子的身上,把女子惊醒,女子在朦胧间一转头。鬓云欲度香腮雪。
----像乌云一样的黑发,从雪白的脸腮上滑过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爱他的人不在这,懒懒的不想起来,但是还是要化妆,起来画画眉,赏弄观赏妆容所以就迟了。
关于蛾眉:诗经,卫风,《硕人》庄(夫姓)姜(父姓)夫人---硕人其颀(qi),衣锦褧(jiong外面穿的罩袍)衣(衣锦上褧)手如柔荑(ti一种笋类),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u qi 会肯木头的白软的虫子),齿如瓠犀(hu 瓠瓜子白白的整齐),螓(qin 蝉)首蛾眉(飞蛾的触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笑起来动人,眼神顾盼期间也很动人)
照花前后镜,(插好发簪需要两面镜子然后照着)花面交相映(花光人面无穷美丽),新帖绣罗襦,(穿上熨帖,贴绣的短袄)双双金鹧鸪(用金线绣上的一对一对的鹧鸪鸟)。感士不遇也-----
(五)、温庭筠——《菩萨蛮》
《长门赋》——《昭明文选》(司马相如)
“好,若得阿娇做妇,当作金屋贮之”——“金屋藏娇”
劳伦斯Lipking _西方女性主义盛行(男子为何喜写闺中妇?——同有“抛弃,轻视”之感,但不同的是女子被抛之后,可以诉说,男子不可诉说,只能通过写作来诉求)写被抛弃的女子——东西方诗歌传统——作者多为男性,并且多为著名诗人 中:闺中妇(思、怨)——性别文化(Gender Culture)促成闺怨诗的形成 性别文化——男性,尤甚政治界,经济界 男子外出,女子驻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 父 夫(dominant——支配地位)臣 子 妻(subordinate——从属地位)
称之为小词的原因:首先,小词非言志,其次非载道
(六)、小词写思妇怨妇离骚——遭遇忧伤 离尤—遭遇怨尤女子以美女自比,使自己的容貌和衣服保持清洁美好,代表对于美好品格的追求,这一行为沿袭了屈原的传统 积毁销骨:众人不断毁谤,会置人于死地石声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传说犀角中心若有一条白线直透贯穿,就可以“通灵”)”——李商隐
第二篇:从临夏市穆斯林传统婚俗中的礼文化初探
临夏市穆斯林传统婚俗中的礼文化初探
——以临夏市八坊回回婚俗研究为个案
学生姓名:唐淑娴 指导教师:武沐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临夏市八坊区的回回婚俗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变迁和涵化。其婚俗中的嫁妆、礼簿,抬海、回礼、压轿子、婚纱和旗袍以及娘家人的关爱中可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影子,且极具人性化色彩的婚礼习俗及近几年出现的婚俗新变化向人们传达了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的临夏八坊回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研究这一风俗,对研究临夏的穆斯林的人文社会有积极地意义。关键词: 婚俗 传统 礼文化
Li Culture In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 Of Linxia
Muslims
Author: Tang Shuxian(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Linxia City 8 Square Area Hui Wedding Custom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and Islamic culture, and their dowry and the ceremony book, lift the sea, salute, pressure sedan chair, wedding dresses, and dress, as well as the love of her family members everywhere highlight China's “Ceremony” culture, its very user-friendly color of the wedding customs of the Muslim Linxia convey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Key words:Wedding Customs Traditional
Li Culture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辖七县一市,地处甘肃省中南部。在这片81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个民族190多万各族群众。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四个民族的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6.4%。由于其浓厚的宗教氛围河州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小麦加。临夏的穆斯林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八坊。生活在汉民族包围之中的八坊回回,在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演绎着本民族的现代流变。它是典型的“在族群认的精神语境下,家庭或个人与社区中心以各种仪式为媒介,方式的密切互动以及族内婚、教内婚为经纬的物质资源、符号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互动交流形成的高密度的社区网络结构”①。本文就临夏市八坊回族穆斯林的婚俗做初步研究。以探讨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在临夏穆斯林生活中的表征。
一、传统婚俗概述
临夏市八坊的回回的婚俗基本包括提亲说媒,提提盒,择日子开点,送大礼,小宴席,大宴席,回门,回亲家等程序。在婚礼的全过程中,不管男女双方是通过“父母之命”的结合,还是自由恋爱的结合,只有媒人往来与男女双方的家族,和其父母沟通协商操办的婚礼才是被大众所共国悦纳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男方都要携带礼物给女方家族,女方也会回礼给男方,但其中又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法则。在小宴席和大宴席的过程中的一些细小礼节中,蕴含了着很多隐性的传统文化。在男女双方父母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背后是对婚姻维系牵制的愿望。
1、提亲说媒
提亲说媒即 “纳彩”,指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并携带一定的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采择之”。不过,临夏八坊的回族提亲说媒时,礼物不是雁而是 六色水礼。(水礼即由茶叶和各类干果或羊肉等拼成六件礼物),通常带双数。水礼档次依男方的经济情况而定。经媒人从中说合,男女双方家庭及婚姻男女表示同意(传统婚姻主动权一般在父母而非婚姻当事人),说媒告成。
2、提提盒
“提提盒”即订婚。经由媒人就合,当事人同意之后,由男女双方父母在媒人的传话和给话后,约定订婚的时间,男方家由叔叔或伯伯等人在由媒人带领下去女方家正式提亲,同时携带为求婚的女子准备的一至三套服装和化妆品,及给女方长辈送的八色礼。其中一色礼为一只整羊肉,羊的大小视男方的经济情况而定。若女方接受,会给男方回礼。一般为四色礼(如图),其中一色为半只羊,即将送来的羊肉一分为二,一半拼礼回男方。并给求婚男子送一套衣服,表示正式订婚。至此男女双方就要受伦理约束,不可以随便解除婚约了。若在提提盒之后恰巧是斋月。男方家又要携带和提提盒时一模样的礼物给女方,而女方也要回礼。比如,给求婚男子三套衣服、六色礼,其中五色为干果,一色为半只羊。
3、择日子开点
“择日子”相当于汉族婚俗中的请期。不同的是,择日子的程序在送聘礼之前,主要由媒人往来男女双方家商定具体结婚的日子及送聘礼的相关事宜。此时,男方家要送给求婚的女子一套衣服,四色水礼,但女方不回礼。“开点”即在男女双方在媒人的周旋下达成口头一致后,又商定一个时间,由媒人携带男方家的礼数再到女方家,再次表示男方的诚意敲定结婚的最终时间。这次的礼数与前面不一样的是,四色礼中的羊为活羊,并带一定数额的现金。
4、送大礼
送大礼即“纳成”“纳币”,指男家向女方家送聘礼。《礼记·婚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也就是说到了这一步,婚约已经完全成立。送大礼分为明送和暗送,明送就是男方家用聘金购置所有的用品,包括给新娘本人的和给亲戚朋友的水礼。这种习俗在古时较为普遍。现下流行暗送,就是男方直接将全部聘金交给媒人,再由媒人转交给女方家,也叫送“干钱”。由女方家负责购置嫁妆,购置的嫁妆中,女方负责除了床和厨房用品的全部,包括房间内的装饰小物件。
5、小宴席
“小宴席”即“亲迎”,指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在当天,由两 3 名伴郎(一般由新郎的已婚兄长或堂兄充任)和家族中的叔伯辈的年长男子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并在女方家举行宗教证婚仪式,即念“尼卡哈”(证婚词)。仪式由女方家邀请的阿訇主持。阿訇首先诵念一段《古兰经》并讲解其意,接着询问结婚男女是否愿意结为夫妻,还要征求女方家长、证婚人意见。新娘一般不出席仪式现场,由其父亲代为回答女方意愿。得到女方肯定的答复后,阿訇郑重宣布:两人自愿结婚,父母同意,并有证明人,因此是符合伊斯兰教义的结合,求真主赐福给他们。最后,全体人随阿訇做“都哇”在仪式结束的同时宣布婚姻已符合伊斯兰教规定。随后,由阿訇撒核桃和红枣子,参加证婚仪式的人要抢核桃和红枣子,以求多子多福。随后,男方家派出交通工具和本族中已婚年轻女性去女方家接新娘。在证婚仪式结束后,部分迎亲的成年男子在女家有帮助下将新娘的嫁妆装车带回男方家,随嫁妆的还有一本精美的礼单,上面罗列了女方父母为新娘置办的全部嫁妆。装扮漂亮的新娘在女傧相(一般由新娘的已婚姐姐和嫂子担任)和四至六位“压桥子”未婚小姑娘(实为压轿子)在男方接亲的人的簇拥下来到男方家。男方家将设宴款待前来送亲的客人。而新娘则由娘家的女相傧相姐姐和嫂子一直作陪,负责给新娘换衣服,并给参加男方婚礼的亲戚们说“色俩目”、添茶,俗称“添席”。“压轿子”们负责给添席的新娘拉掖婚纱。男方家则要为娘家女相傧和“压轿子”给红包,以示感谢。等男方家的亲戚宴席结束后,新娘女相傧先后返回。傍晚时分,由娘家的哥哥上门看望做新娘的妹妹,做简单询问后返回。
临夏八坊回族传统婚礼上也有 “耍公婆”和“闹新房”的习俗。在送走女方家宾客之后,即刻就有一帮青年人要给公婆脸上抹黑,把他们搞成个大黑脸或新式的专门制作的极具戏谑意味的铁帽等装扮公公。傍晚,会有新郎的男性朋友或同学闹新房,一般女性不参加。等闹房的人散去后由男方家的已婚姐姐或嫂子给新人铺床,趁机会将核桃和枣子放上被子下面,以祝多子多福,还要给新人准备换洗大净的水提醒早起,(伊斯兰教规定男女房事后要换洗大净,即按真主的喻意洗全身,洗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其特殊的劝善含义)。晨礼(伊斯兰教礼拜的最早的一番礼拜)前,新娘和新郎洗完大净后,新郎在伴郎的陪伴下,向丈母、丈人及女方叔伯和伯母姨妈问安,改口称丈母、丈人为“爸妈”。期间,新娘的娘家姐姐和嫂子携带丈母、丈人给新郎准备的“改口”礼物,(俗称“抬海”,4 为表示陪客即伴郎的谢意,也会给陪客一份礼物)和事先约好的专业美容美发师来到新房给新娘梳妆。这日的妆与前日的妆要有区别,头发一定要盘起,妆容以淡妆为最佳,并脱去嫁衣换上旗袍。与中国传统传统婚俗中的“上装”类同。以示由姑娘转为妇人。随后在娘家姐姐和嫂子的陪伴下,向家族的长辈问安,改口称婆婆公公为“爸爸妈妈”,公婆为表礼貌每人给新娘一个红包。为表谢意,也会给娘家的姐姐嫂子给一份红包,俗称“梳头钱”,随后,婆家准备干果和早餐款待娘家的姐姐和嫂子,并等娘家吃“大宴席“的亲戚前来。
6、大宴席
大宴席即在小宴席的次日,由男家派车接女方家的妈妈及亲信女眷来男方家吃席,又称“婆娘宴席”。当天,新娘的妈妈携带礼物给男方家直系亲人。俗称“台海”,并将“台海”按辈份男女区别装在圆形盘子里由新娘的姨娘代为转送。即将给亲家的装一份盘子,将给叔叔伯伯舅舅的装一份盘子,将给伯母阿姨舅母的装一份盘子等。一般有“台海”不出门的讲究。而接受“台海”的男方亲戚会酌情回礼,称“回盘子”,回礼一般为价值相当的钱币。“台海”仪式结束后,男方设宴款待女方的亲戚并由新娘作陪。席闭,女房亲戚返回。
7、回门
回门即“归宁”“双回门”。一般在婚后三天,新婚夫妻双双回到女家,对于女婿来说,是拜见岳父母,表示感谢;对于女儿,则有出嫁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意思。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回门时,会由婆家的女卷亲信组成一个团队陪伴新郎新娘一同前来。一般会有两席或三席人即十至三十人不等。而女方家会设宴款待婆家来的客人。席闭,除新娘外其他人返回,傍晚由新郎接回新娘住婆家。
8、回亲家
在大宴席的次日,女方父母及叔伯阿姨伯母携带四色礼到男方家和婆家亲家叙谈,为表示抚养儿女及操办婚事的谢意。男方家设宴款待亲家及随行的客人,临了,回礼给娘家人,以示感谢对女儿的抚养和栽培。
9、婚后俗若干
回亲家后,临夏的婚礼才算正式完成。但在回门后的第三天,娘家哥哥或亲戚带三色、四色礼不等,去新娘家请公公婆婆允许新娘坐“头趟娘家”。一般讲究在婆家待几天就要在娘家待几天。新娘在婆家住七天,二十一天时同样会被 5 叫坐娘家。临夏市传统的婚俗还有娘家给新娘在婚后的第一年送夏衣、冬衣之习俗,这种习俗在女子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家族还有传承。
二、临夏传统婚俗中的礼文化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婚俗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临夏八坊区的回回婚俗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部分,也保留了伊斯兰教中对婚姻的规约,两者的完美结合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礼文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伊斯兰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这种带有显性宗教符号的本民族本土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碰撞时发生的冲突与融合。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文化对婚俗的限制“度”,因为婚姻本身表达了一种文化,即为婚姻双方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古今中国男女共同信守的观念和准则便是成婚要经婚姻仪式。古代对婚姻一词的解释就说明了这一点。汉代郑玄说:“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正因为婚姻是就婚娶仪式而言的,所以古代社会很重视婚姻的仪式,以至于有了法律的结婚证明还不行,非得举行仪式之后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才算成婚,这种婚姻观已成为今日临夏八坊回回文化心态的一部分。因为礼制不仅是一般的道德规范,更是法的渊源和灵魂。临夏八坊回回证婚仪式上亲临的所有的人都是婚姻合法的证明人,抢核桃和枣子的行为强化了这一举动的文化性,却又带着明显中国汉文化中为自己和新人同时祈求多子多福的文化表征。单从其嫁妆、礼簿、台海、回礼、压轿子、婚纱、旗袍等显性文化符号中,多少能看出婚姻对男女两性的中国式的约束和期待,是对婚俗道德的定义,因为道德是从习俗演化而来的,习俗也能够成为评价善恶的标准。而婚姻本身的目的是“合二性之好”(出自《礼记·婚仪》)恰巧又符合了中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理期待。
(1)嫁妆与礼簿
临夏八坊区的婚俗中的嫁妆从古时由男方家购置到送“干钱”让女方选①择性购置的变化中体现出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女子的嫁妆不包括床和厨房用品。因为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性的映射,而厨房用品则有家务劳动的意喻。在女子成为男家一员之前,尽量显示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因为“由意识调节的人对 ①鲍宗豪: 《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第2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②马坚译:《古兰经》冒号前为章,后为节,下文引用都同此。配偶的选择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性选择,它不仅追求生物方面的并存,还要求两个人的心理、审美和道德上的和谐”①加上《古兰经》中对女子聘礼的规定,自然能更好地遵守和传承。《古兰经》中说:“你们应当把女性的聘仪,当作一份赠品交给她们,如果她们心甘情愿地把一部分聘仪让给你们,那么你们可以乐意地加以接受和享用(4:4)②”“如果你们已给过前妻一千两黄金了,你们也不要取回一丝毫(4:20)”二是,女子自己的生活用品包括零碎的生活小物件由女子选择购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女子审美的尊重,同时,是对女子婚后能否持家的一个基本的考量。夫妇关系是人和人关系中最需要契合的一种关系,因为婚后要接触的方面太多了,婚前单从购置嫁妆的分工来说,就体现了一种夫妇的合作。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合作的分子不是共生而是一致,也就是说他们在目的、兴趣、习惯、嗜好上要有高度的契洽,契洽包括观念上的相同、感情上的相合、能相推己及人”。
在迎亲的当天,新娘的嫁妆和礼单一并带回婆家,供参加婚礼的人随意观看,一是为了将嫁妆的多寡和优劣透明化和书面化。二是通过礼单的形式将属于女子本人的聘礼公证化,以更好地保证女子在婚姻中的经济地位,同时防止离异后的经济生活保障。这主要是针对嫁妆中黄金首饰而言的,对此《古兰经》中有这样的规定:“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得强占女性,当作遗产,也不得压迫她们,除非她们做了明显的丑事(4:19)”。下面是2009年12月7日一个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家庭的陪嫁礼单(作者按类别做了简单归纳):
敬致: 色兰
主道光明 人道幸福 良缘持久
首饰类: 玉手镯一只;
钻戒一枚 ; 黄金手链一条;
黄金项链两条; 黄金戒指六枚;黄金手镯一只;黄金耳环两双;
家居类:
联想电脑一台;诺几亚手机一部;嘉陵摩托车一辆;康正电脑墙一台 ;圣诺兰沙发一套;名驼茶几一台;
电脑桌一台;手工纯毛地毯一条;半球电热水壶一台;成业休闲台灯一台;纯手工陶瓷茶具一套;恒源祥九件套一套;精品糖盒一个;塑料盒一对;脸盆两对;精美蕾丝用品一套;电暖袋一个;圆点有盖糖盒一对;高档瓷器一套;精品盖碗一套;万达电吹风一个;水晶家坊四件套一套;舒尚四件套一套;梦兰公主高级毛毯一件;姿梳棉绒毯一件;桔色绣花缎被一床;真丝金黄印花缎被一床;晚美凉爽夏凉被一床;高档窗帘一套;
化妆品类: 佰草集化妆品一套;兰芝彩妆一套;
服 装 类: 唯影女大衣;靓之缘女大衣;三彩女大衣;川流花泽风衣;金羽杰羽绒服;古秀红风衣;金大帝红风衣;各色毛衫一件五件;手工背心三件
(2)抬海及回礼 临夏八坊回回婚俗中的“抬海”,既女方给男方家的礼物。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大宴席”中的首要程序中女方要给男家直系亲戚的以“盘子”的形式抬送的礼物中必须要有一件针线活(现下流行送手织毛),因为“选媳妇要看丈母娘”,针线活恰巧是考量丈母娘是否贤良淑德的一个指标,而贤惠的母亲才能教育出贤惠的女儿。这是旧时临夏八坊区回回男子择偶的标准之一,即要求女子应知自己温驯贤良的职责。这恰巧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四德之一“女工”的要求标准。随着现代回回女子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没有太多人能掌握针线活的技能,但这项择偶标准传一直被传承至今。
在临夏八坊区婚俗中的无论哪一个环节,包括提亲说媒、提提盒、择日子开点、送大礼等,男方要送一定数量的水礼或衣装给女方家,且尊崇羊肉的礼数用意,这可能与临夏的地理位置处在高寒地区,羊肉温补医用价值对人们生活中的意义非凡有关系吧。在男方送礼物的同时,女方也会有一定的礼物表示,但礼数会略轻于男方的,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一种“交接”礼仪,所谓交接,尤如今之“交际”。这种礼,古代或称“交”:“丧奠之用,宾客之交,义也”或称“接”,如《表记》云: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想见也。“大夫以礼相接,士以礼相谕,庶人以礼相同,然而争夺兴于末者,未之有迎也”②,可见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庶人,之所以彬彬有礼,其目的是消除“争夺兴于末者”。①临夏八坊区的回回婚俗中礼尚往来中“礼物”充当了男女两家关系趋于融洽的媒介。女方有意“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自卑而尊人”旨在强调女子的附属、被动地位,借以是维护男权的统治地位。当然也有特别富有的家庭给女子陪嫁时,陪有不动产,金条等,但毕竟只有少数。
(3)压轿子之说
临夏八坊回回婚俗中,在送亲的女傧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即“压轿子”。一般由未婚的四个到六个小姑娘担任。顾名思义这一习俗来自于中国古代迎新娘时乘坐的轿子。这一角色的职责其实有二,一是小姑娘要坐在轿子的四周起平衡作用,以免新娘受娶亲途中的颠簸。二是有意让小姑娘参加嫁娶的仪式,为了更好地传承这种婚嫁礼仪文化。虽然当下在回回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婚俗中已看不到轿子的身影,但它的残余却一直存在。男方家采用接亲的工具从古时的人力车,①鲍宗豪: 《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30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牛车、轿子到当下使用的豪华小轿车,几经变化,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程度发展有着正相对应关系的。“压轿子”这个称谓,在临夏州内的其他县乡镇几乎已经听不到了。而在临夏市八坊却能很好地传承,不能不说是与该地区其他民族融合涵化的最好例证。
(4)娘家人的关爱
在临夏八坊回回的婚俗中,娘家人时时表现出了对自家女儿的关爱,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嫁娶的全过程都会有新娘的姐姐和嫂子作陪,还有四个到六个年轻小姑娘做“压轿子”。表面上是为了帮助新娘梳妆打扮,实则是古时遗留下来的一种对新娘的保护机制,当时由于女子的地位低下,嫁人就意味着给男方家当牛做马,毫无人权可言。为了预防女子在嫁娶的过程中受到意外侵害,姐姐和嫂子作为并不强大的保护者保护新娘,若出现意外,作“压轿子”的年轻小姑娘可作为传话人迅速给娘家人传话,以更加有效的防止或制止恶性结果的发生。第二,嫁姑娘当天下午,会有娘家哥哥看望新娘的礼俗,其实是与新娘和女相傧相沟通,询问当天新娘的人身安全及相关情况。第三,女子回门后的三天,七天,二十一天会由娘家人派人“请坐娘家”。这一礼俗也适应了穆斯林对女孩身体的关注。因为新婚时,男女都处在壮年,对性的欲望较强烈,而女子的屈从地位又没法拒绝男子的要求,故用请坐娘家的方式将它规范化,以更好地保证女子身体得到及时的休整。第四,婚后第一年,娘家人会给新娘送冬衣或夏衣。古时,由于娘家和婆家相距较远,回娘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加上女性在家庭中的附属地位,见娘家父母也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事,故娘家人借给女儿送冬衣或夏衣的机会,顺便看望自己的女儿,观察她的生活状况。若相安无事,以后就不送衣物了,若女子在婆家受到虐待,娘家人可及时解救。
(5)婚纱与旗袍
临夏八坊区的回回对女子出嫁时的衣着也有着不成文的规定,即在小宴席时新娘要穿着大襟红衣服,还有整套凤冠霞披(见图),现在则被漂亮时尚的婚纱所代替。新娘在小宴席当天也要将头发梳起来,还要戴花,过去戴假花或凤冠,现在头戴鲜花或精致的皇冠等头饰,发型也由专门的发型师设计打理。大宴席时,新娘的头发要盘起,并脱去嫁衣换上旗袍。在宴请客人时,新娘会换不同款式的婚纱和旗袍添席。婚后,教门严格一点的,要求新娘围头巾,以表为人妇,教门 9 要求不太严格的和当下知识分子的穆斯林家庭并不要求女子马上围头巾,等婚后几年做了母亲以后才要求围头巾,以让女子从心理上有个慢慢适应过渡的过程,这个礼俗较州内其他县乡镇的作法更具人性化。
也有的家庭不要求婚后女子围头巾,关注更多的是女子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从新娘在婚礼上的装扮和婚后头巾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过程中对女性的定义和规范远远要多于男性,因为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对男性并无太多的衣着上的要求,平时生活中的期望也远远小于对女性的期望。如《古兰经》妇女章中:“你对信女们说,叫他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是自然露出的,叫他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的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叫们不要用力踏足,使人得知她们所隐藏的首饰(262:31)。③
儒家所谓的女性个体实用价值,就是女性满足男性欲望的价值,儒家的两性道德,实际上是两重道德:放任男性、苛责女性。“三从四德”是维系人伦和履行妇女职责而制定的宽泛的表层道德,而贞专柔顺才是渗入妇女精神内部的,稳定的,确保男性利益的深层道德,也是三从四德实施的保证。①临夏八坊区的婚俗文化无疑是受了伊斯兰教和儒家文化双重影响的。
三、临夏传统婚俗的变化
1、男女婚姻的自主性提高
在封建社会里,男女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子女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毫无意愿可言,“没出一声,则戚党族闾传为怪事”① 这种与大一统封建专制相适应的婚姻的突出弊端,便是将个性消融于被过分强调的群体共性中,从而泯灭了个性和婚姻的自主性。
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临夏八坊区的穆斯林中出现的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新人,将自由平等学说推向了两代人,通过新旧观念的摩擦和交锋,给重家庭 ①胡朴安《国中华风俗志》下篇卷三 轻个人的传统思维注入了个性解放的因素,于是,一批青年走出家庭,主张婚姻自主,所不同的是,他们还要经受与伊期兰教教义规范的相互适应。随着④近年接受文化的不断多元化和通过网络和媒体接受到的新的文化理念,不论是年轻的男女,还是父母、祖父母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近现代文明的洗礼,开始注重儿女择偶选择,自由恋爱的程度明显较以前有很大提高。开明的家长甚至任儿女自主择偶,嫁娶决定则经由父母和儿女共同商议,最后做出决定。
2、新式婚礼的出现
古代婚姻盛行六礼,除此之外,因各地风俗习惯不同还有名目繁多的习俗,如催妆、铺房、拜天地、行合卺礼,坐账等,因没有个性由和婚姻自主的一面,受到了热心西方文明的青年学生的反对,操办婚礼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同样,临夏八坊穆斯林的婚礼中吸收的不止是中国传统的习俗的元素,也有西方新潮的文化元素。比如,2009年12月22日笔者参加的婚礼上,娶亲男方家在小区的院子里搭建了一顶帐篷,账篷入口处用花环制作了精美的彩门,账篷内每隔五六米就有一个烧热的火炉,还有拉花装饰账篷的顶部,在账篷的最尽头贴着大红的喜字还有艳丽的图案。新娘被迎娶回来后,由专门请的司仪主持婚礼,随司仪的辞令,新娘新郎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缓缓向账篷内走去,面对送亲的客人,司仪首先宣读结婚证,再询问男女是否愿意嫁娶对方,后又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期望。这种中西文化元素与伊斯兰教义的相互结合的婚礼,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来自外界的文化对传统临夏市穆斯林的冲击,反映在年轻的男女身上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了。
3、离婚的出现
临夏八坊区回回名目繁多繁缛的婚俗礼仪中,暂不说婚礼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多么费神,仅婚礼的操办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这种礼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男女双方婚姻维系的牵制,对婚姻中早期出现的磕磕绊绊也会因为婚礼的筹办付出的精力和钱物而做出必要的让步,为两性的磨合契洽赢得一定的时间。但离婚的个案时有出现,且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数据待调查)。有的婚姻确实是两性感情不合,也有的因为来自父辈礼制的破坏。在纯伊斯兰教家庭中也有休妻的情况出现。大多因为妻子的行为不符合男方的要求,回门时“不让再 ①转引自李晓京《中国封建家礼》,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版,第121页。②胡朴安:《中华风俗》下篇卷三。回来”的情况时有听说。中国古代男子弃妻,大都按照“七弃三不去”的原则行事。它最早见于《大戴礼记﹒本命篇》它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年丧,不去;前贫后富贵,不去。”而临夏八坊回回休妻的直接根据来自于《古兰经》中有男人讲三次休妻的话婚姻就已经算解体之类的规定。但是按笔者理解,《古兰经》中对男人休妻的表述,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随便的,基本针对的是遵守德行都符合伊斯兰教规范的男性的不检点的配偶所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教义的断章取义的浮浅理解,义务和责任只对女性而论,而对男性的所作所为会不自觉地忽略。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父辈中中国传统礼制的残余还存在,加上宗教中对婚姻中的女性规范较多地限制,与年轻人接受的现代文化理念之间形成的明显冲突,无形中使家庭中外来的新娘与新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比如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等。加上来自夫妻二者的受教育程度和两种家庭生活模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两性感情不合,从而导致离婚。近年昨夏市八坊区和周边的县乡镇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男女离异,离异的男性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娶到年龄比自己小很多的初婚女性,而女性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再婚。这种现象是否源于穆斯林男性的优越和女性的服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结语
临夏八坊区回回婚俗是当地穆斯林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从提亲说媒到婚嫁的全过程,都贯穿了中国的“礼”和伊斯兰教义中的“法”(即法度),也反映了人们注重婚礼,以合“二性之好”的婚姻价值观。其婚俗繁缛不啻于其他民族,其中有潜在的对婚姻维系的牵制,也有对男女家族沉重的负担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更有“重婚礼轻离婚”、“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婚礼形式变化中趋于模仿和攀比,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是“不计财礼,不侈妆奁”。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不管形式怎么变化,人们对婚姻的期望总是纯朴和向上的。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M],民族出版社,2007年。
[3]李晓京、中国封建家礼[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胡朴安、中华风俗[M]下篇卷三。
[5]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三篇:2013年终策划系列访谈之四:陈光中谈司法改革--从权力规制深入到体制层面建设
2013年终策划系列访谈之四:陈光中谈司法改革--从权力规制深入到体制层面建设
直播时间:2013-12-30 10:00:00
2013,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一年来,用中国梦凝聚着中国力量。这一年,中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描绘出改革蓝图,回应着民众对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国家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一批法律法规相继通过修订或实施„„
笃行,凝聚实干兴邦的中国力量。值此年终岁末,正义网特别推出2013策划——“凝聚法治力量 共筑伟大中国梦”系列访谈,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工作者,在线分享他们的一年法治印象,畅谈未来法治心愿,解读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2月30日上午10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将做客本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敬请关注。
正义网:访谈即将开始。本次访谈由《检察日报》、正义网记者林平主持。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收看正义网特别推出的2013策划——“凝聚法治力量 共筑伟大中国梦”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在线与大家交流。陈老师,欢迎您!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好的,谢谢。
主持人:我们知道,200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在您看来,五年以来,司法改革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效?能否和大家介绍一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2008年以来的司法改革主要是在司法机制方面,而不是在司法体制方面。司法体制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司法机制的某些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我认为比较明显的是,落实了“两个证据规定”:一个是《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另一个是《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总体来说,我认为这两个规定是强调证据裁判,以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同时,证据要强调具有证据资格,也就是要具有合法性,特别是用专门的文件来明确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非法证据排除在国外已经盛行多年,在国内,过去“两高”的司法解释尽管也有所规定,但实际上规定的不是很科学、合理。应该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际上是一个程序上的制裁规则,是为了彰显程序正义的,同时也是程序上的人权保障的规则,应该说有着相当大的进步意义。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2008年以来的司法改革进步更集中地体现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上,后来一些改革的措施具体都在刑事诉讼法里头加以落实体现。《刑事诉讼法》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首先是表现在规定和尊重保障人权,保障人权除了2004年《宪法修正案》以外,这是第一次在部门法里头得到落实,具有里程碑意义。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在人权保障的具体化规定上,新《刑诉法》在律师辩护制度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解决了会见难、阅卷难等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律师的权利保障。此外,新《刑事诉讼法》强调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权利保障,落实对未成年人“惩办为辅、教育为主”的方针,而且规定了专门的特别程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进步,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主持人:您刚才特别提到程序正义的问题。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成为司法不公缘由。新《刑诉法》在程序上进行了严格规制,会不会对司法公平公正有所促进?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过去传统思维是重打击、轻保障;重实体、轻程序,这两个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年来,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做调整,特别是从法治思维的角度来说,两者之间应该是平衡的,或者是说有的文件明确为“并重”、“相统一”。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放松打击犯罪,但是,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也绝对不能滥用权力侵犯人权,防止侵犯人权首先就是要提高程序的价值。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过去,我们不太重视程序的价值。在西方搞所谓的正当程序革命,以美国为代表来说,是讲程序优先,但是这个程序优先也未必符合中国实际,所以我们现在就讲“两个并重”,实体与程序并重,程序一方面保障实体,另外一方面程序也有独立价值,这样更符合中国实际,也更加科学。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因为,当一方面要求程序公正,但是要使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公正,最后要看到的是实体公正,所以只强调程序公正而不讲或者忽视实体公正那也不行,容易造成案结事未了,必须两者并重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主持人:十八大以来,哪些法治热点事件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司法改革来说我认为主要是“深化”,“深化”体现在不限于技术层面、运作层面,不限于司法权力的运作层面,而是深入到司法体制的层面上进行改革,这是一个“深化”最典型的体现。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当然,运作层面的东西也有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确保审判权、检察权的独立行使,现在已经明确提出来要使省级以下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的权力统一管理,这就是司法体制层面上的改革了,而且也是长期解决不了的。十六大时就正式提出来了,十年“裹足不前”,因为认识不一致、阻力比较大,改不动。这次决心写进来,那也就是要准备真正开始落实了。所以这个使我印象非常深。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另外,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里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强调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司法公正,与此相联系的是要严防冤假错案,开展了这方面的机制改革、理念转变,特别是强调疑罪从无,这个也是长期解决不了的。法律上已经明文规定疑罪从无,但到实践中就有“潜规则”,疑罪从轻,为此留有余地,因此有的案件本应该做无罪处理变成有罪从轻处理,最后发现是冤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比如说,最典型的是赵作海案。过去,没有发现真凶的案件是不敢做疑罪从无的,现在有的案件经过申冤,即便没有发现真凶也敢于做疑罪从无的处理。再譬如说河南李怀亮案件,这个案件拖了12年一直定不下来,最后没有发现真凶,所谓“疑罪”就是不能排除他有犯罪可能性的情况下,最后还是下决心做无罪处理,应该说当时还是有争论的。主持人:但是这个决心下的有点迟,是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迟,确实是迟。因为过去没有把他定罪,一直是上上下下,上去又下来,下来又犯,在这个来回的过程里头说明司法部门还是没有下决心把他判有罪,但是最后终于拖了12年,也就是说正义来得晚了一些。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应该说这种案件比较复杂,拖了三两年应该是正常的,但是12年确实是不正常。当然,也说明只有在新的形势下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把司法公正作为司法目标,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司法公正。其实,中央政法委以及公、检、法等部门都出台了一些严防的措施、文件规定,现在也正在落实,也已初步见效。还有诸如浙江张氏叔侄等各种案件。主持人:您刚才说到司法机关对存疑案件的如何定论直接关系到百姓对于司法的信心,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您看来,法治思维的培养能否影响案件的正确定罪量刑?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疑罪从无”是典型的法治思维。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来说,它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无罪推定原则,不能证明有罪就应该认定他为无罪,应该承认他为无罪或者应该视为无罪,所以说这种思维,如果说按照通常的认识思维,这个证据既可能有罪又可能无罪,那么过去就是疑罪从“挂”,挂起来,不判你有罪或无罪,但是这么一挂,挂很多年,实际上等于有罪,或者把他一辈子的青春浪费了。所以说,疑罪从无是无罪推定的表现,也是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比较典型的表现。
主持人:您认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对于法治中国的建设会发挥怎么样的作用?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法治思维、法治方法,从法治中国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改变。因为法治思维首先还是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承认宪法、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不仅是领导还包括老百姓都要依法办事。《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社会团体、个人都不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外活动。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法治思维,用总书记的话讲就是“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实际上就是按照法律规定来走。当然了,法治思维还有一些具体内容,譬如说重视程序规则,这也是法治思维。要重视程序规则,不能说只要我认为实质上是公平的就可以不顾程序。程序规则也是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很重要的表现。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会的《决定》专门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重点问题论述。那么,到底法治中国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以前我们一直在提依法治国。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现在大家认为“法治中国”比“依法治国”更全面、内容更丰富。因为“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但是“法治中国”,“中国”层面包括国家、社会以及其他的方面,它是一个全面的推进、一体化的法治化。所以说“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从总体方面来说应该说是差不多,但是“法治中国”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在您看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应有哪些方面的抓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公正、高效、权威”,我们一直在逐渐地推进,但首先还是要有个正确的理解。“公正、高效、权威”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是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然后并提高效、权威,但这并不等于并重。因为司法离开了公正,其他的东西都无从谈起。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比如说“高效”,离开了公正,再高效又有何用?就等于产品是废品、次品,产得再多也没用,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而且权威、司法公信力也是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强制人家去相信你或者是你强制执行。我们的司法权威是有强制力的,判决生效以后就是要强制执行的,但是你要有民众的公信力作为前提,必须是公正的,至少是大多数或者绝大多数案件在程序上、实体上是公正的,使老百姓总体来说对法院判决的公正性是认同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但司法公信力以公正作为前提条件,同时也要结合其他的条件,譬如说:判决不能来回改,要有相对稳定性;判决要保证执行等等。所以说这次总书记也强调,要公正;最高法院提的也是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所以,我认为这三者要结合,以公正作为核心来进行结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当然,要公正、高效、权威,特别是要公正、权威,那就离不开司法机关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因为不搞独立行使就不能保证公正,也难以体现它的权威性。
主持人:讲到“独立”,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目前,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已经被列上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您对司法机关的人才遴选、职业保障上又有何建议?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公正就涉及到人才,因为公正要使法律得到严格实施,但是普法要由人执行,没有高素质的司法人才,“公正、高效、权威”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现在我们的法院、检察院、法官、检察官的队伍总体来说还是不错,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除了他本身存在着业务能力以及个别少数人的不够廉政外,更主要的问题是司法人才的培养、任命、保障。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从全世界比较的视野来说,我们的法官、检察官,相比来讲负担重、责任大,但是保障不够、待遇比较低,所以说现在有“外流”的现象。譬如年轻人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他要养家糊口,当法官,既要廉政挣的钱又太少,那他在当了几年的法官后就去当律师了。现在我们的法院想从律师队伍里招聘法官,可实际上法官流去当律师的更多。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我一直主张要修改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法官、检察官应该单列出来,不要笼统的按公务员来算。我个人始终认为法官、检察官,他的保障条件应比一般的公务员要稍微优厚一点、待遇要稍微高一点,而且法官、检察官退休的年限可以稍微延长一点,这也是世界的通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世界公务员的退休同法官的退休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法官是讲终身制。我们不一定讲终身制,但至少法官退休年龄要比普通公务员延长三五年吧,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法官判案需要经验的积累,案件判案涉及到人情世故、社会经验,经验的积累很重要,所以说培养一个有经验的、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不容易。延长法官、检察官的退休年龄,适当提高物质保障使他减少后顾之忧,让他更好地为国家的司法公正多做贡献。主持人:职业保障应该是先走在前面,然后再考虑延长退休的问题,不然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影响。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相比来说,物质保障好像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只要观念变了,两个东西都是可以上去的。回到法治社会,司法应该是有比较崇高的地位,同时法官、检察官也应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相联系的。我们说要建设法治国家,那么就得要考虑司法在国家机关的地位,以及法官、检察官在社会上的地位,这是相联系的。
主持人:这次的改革,特别是您刚才提到推动省以下检法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司法管辖制度。这个是否会对司法机关人遴选、职业保障有影响?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管辖同人财物还不是一个角度,角度是不一样的。人财物主要是在具体办案时减少地方的干扰,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管辖问题还要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譬如说:有些经常发生争议的案件最好是指定管辖。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从西方的经验来看,我主张在中级法院以上(至少在省一级中高法院,有可能的话到中级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或者是某一个法庭里头设立“巡回审判小组”。比如有的案件不一定由基层法院来管辖,由中级法院的巡回法庭直接作为一审了。“巡回法庭”制度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还是经常用的。当然这在中国不知能否适用,但至少可以探索。现在有的地方在搞一些试点,比如说大的管辖,也在搞试点。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总而言之,中央现在也提出来司法管辖、审判管辖同行政管辖分开,并不能说所有的都分开,至少要有一部分(管辖容易产生争议的)要分开。现在的“分开”是探索。省级以下人财物的统一管理是要推进的,而这个也是要探索的。推进就是必须要去做,一定要做。我看到这一条,感觉这次真正是加强力度了。
主持人:您刚才说,司法权的独立就是为了避免地方保护或者干预问题。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对。
主持人:您之前说到了疑罪从轻的案例,很多案例也涉及到地方保护、行政干涉司法等问题。我们知道,“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还提出了“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在您看来,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才能防范、纠正错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责任制问题,现在中央政法委提出来是终身追究。我认为这个问题要有个前提而且要区分情况。所谓“前提”就是确实要他有独立办案的机制,特别是法院。现在是在一定情况下要有独立性,所以有权力才有责任,权责是结合的。
主持人:在今年1月初的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曾对中央政法委的官员表示,领导们就不要对具体个案做出批示了,让各个司法机关放手去做就行了。最高法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亦规定,法院“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职责审判案件,不得参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联合办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证据事实,从司法角度来说,证据事实的审查、判断有一个亲历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直接询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核实这些证据,然后再做出判断。特别是法庭庭审阶段,所有的证据都在法庭上展现,要经过质证。物证、书证也要在法庭上拿出来经过控辩双方的质证、认证、辩论。没有经过法庭,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这样的情况,从认识方面来讲,先有感性认识再做出理性判断。所以要亲自来审查然后再做出判断。但是如果有关部门既没有参加但又做出决定,判者不审、审者不判,这就不好办。这种改变都具有体制性的改变,既要慎重但是又要推进,不推进是不行的。当然,推进也要慎重,并不能说有非常重大的案件领导就撒手不管,但总体上来说要尊重司法规律,党既要坚持领导同时又要善于领导,所谓“善于领导”就是按照司法规律、按照司法特点来进行领导。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再一个就是追责,我认为只能限于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类是故意枉法裁判、故意放纵犯罪或者故意把案件偏向一方当事人,这个通常叫做“枉法裁判”,这是一类。第二类就是渎职,明显的不负责任。只要是工作认真负责就不应该发生这种错误,而你疏忽大意、不负责任造成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造成了明显的错判后果。这两类应该都要追究责任。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至于有的情况,不是他工作不负责任而是水平不够、认识上的差别,因为案件总得要判,他总得要做出一个判断,这个判断里头即便是水平高的人也未必对有的案件认识一致,那是认识问题、水平问题,那么这样的也要追究他的责任,我觉就使法官没法当了。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在西方也是,法官判完了以后会有这样的看法或那样的看法,有的时候二审会改判,也可能改判是对的。应该说上一级法官水平会高一些,但也未必说一审法官就是错。特别是民事案件,可以这么说、可以那么说。而刑事案件相比来说,究竟是事实证据够了没有、定什么罪,这个相对来说会好一些。而民事案件会更难讲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说,允许我们的法官在他认识范围内的差异所造成的所谓“错误”,这个不应该追究责任,因此要严格区分,追究的是故意枉法裁判或者是渎职、不负责任这两类。所以不把东西搞清楚,乱追究就会挫伤他的积极性,然而不追究又不足以严防冤假错案的发生。主持人: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二审要是真改判的话,对于法官个体来讲还是有很大压力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是的。
主持人:近年来,政法微博的大量设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案的微博庭审直播更是创造了历史。在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等关系司法透明度的问题上,您是如何看待司法透明度的?又有何建议?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保证实体公正的重要条件,但还是要区别。审判公开同检务公开,甚至于警务公开,还是要有区别。因为到了审判公开这是《宪法》规定的,也是刑诉法规定的原则,至于检务公开,刑诉法没有规定、《宪法》更没有规定。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检务里头的,如果按检察院来说有侦查、批捕、审查起诉,在这个过程里应该说在根据办案的实际情况能够让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或者亲属,能够让他知道的尽量的让他知道,特别是某些法律上的知识、程序上的保障东西,你不告诉他,他不知道怎么来行使。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要根据案件到哪个阶段,是侦查阶段还是批捕阶段,比如说批捕时,如果你觉得批捕拿不准也可以搞一点内部听证会,特别是审查起诉阶段,相对来说公开度要稍微扩大一点。过去审查起诉没有太注意公开,实际上审查起诉阶段也不一定要向社会上公布,但是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也需要举行新闻发布,告诉大家这个案件已经到了审查起诉阶段如何如何,这是可以发布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在审查起诉阶段,毕竟是证据收集完毕、该逮捕的人也逮捕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律师介入了、也可以看到案卷材料,按照法律规定律师也可以把案卷材料复印走了,这种情况下加强一点公开度,这个公开度指的是首先对当事人、律师要有知情权,必要的时候可以搞听证。有的案件,特别是人民监督员参加,更可以这样做。听证并不是说法院审判公开,一定必须老百姓去旁听,但起码在一定范围内相关的人(比如亲属)可以在场。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我的总体感觉是,检务公开只能是根据检察工作实际情况适度公开,这与审判公开有很大的不同,不能过分地强调检务上的公开,因为法律没有要求检务哪些东西可以公开。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比如,***案件,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案件在审判以前并没有公开什么东西,到了一审时,引发社会、国际舆论关注,我们不公开不能满足民众的要求,当然也不可能让那么多人都坐在法庭里头,所以通过微博直播。主持人:很不容易。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对。这也是解放思想、敢于探索。但是结果证明,当然也有一些细节的东西透露了也可能会发生一点负面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得到了社会上、国际上的好评。总体来说这是司法公开、审判公开,有了里程碑的意义,起码树立了一个样板。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有法官就讲“***案件敢公开,还有什么案件不敢公开!”所以这次大胆的公开,开始也没预料开五天庭,后来也是充分的辩护,有话让你讲话,时间耗费的多一点,但这毕竟是非常重大的案件。所以说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不过,我觉得检务公开还是应该探索,加强某些透明度但是又要适合自己的特点,不能与审判公开同样的对待。主持人:今天我们谈到司法改革这样一个大话题,有句话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另外,检察院也开始探索主诉检察官制度,如果从大方面司法改革来讲,您未来对司法改革有哪些期待?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法官的上司只有一个,就是法律。这是从法官的角度讲。我们通常讲审判独立,审判独立尽管中国规定的是法院独立,但实质上来说至少是主要是法官独立、合议庭独立、审判组织独立。现在法院推行主判法官制度,这同法院特点以及法律规定是比较相吻合的。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检察院推行主诉检察官制度应该说也是可以试点和探索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同法院有所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检察机关的组织特点确实是一体化的,从《宪法》、《检察院组织法》以及诉讼法的规定,它是各级法院上下是领导关系,而不是监督关系。同一级的检察院既是检察委员会的民主集中制,同时又是检察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检察院是属于检察长与检察委员会共同负责。检察长有权直接命令检察官怎么做,上一级的检察长可以直接命令下一级检察院对某一个案件怎么办。按法律规定是有这个权力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这种情况下,主诉检察官要他像法官那样的独立,我认为实际上还不能这么去看,因为检察机关肩负是法律监督同时追究犯罪的职能。所以检察院的主诉检察官制度给他相对的独立权,如果没有相对的独立权,他办案都要请示,也不符合效率的特点,但是这与法院确实不一样。按法院的规定是,院长、庭长无权命令法官如何办案。就具体案件是没有权力命令的。但是检察院的规定,有权命令。所以,在这点上有很大的区别,我认为主诉检察官的权限要在法律范围内设定。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我已经注意到这次的《决定》里头,把探索主诉法官制度写进了《决定》,而没有把主诉检察官写进《决定》。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检察院不写?就是因为检察院同法院在领导体制上是有区别的,因此怎么让主诉检察官有更多的独立性要探索、要慎重。独立过多了,检察长没权了。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法律规定是可以的,不仅是本级检察长可以、上级检察长也可以命令你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而上级法院就不行。一个是上下是监督关系,一个是上下是领导关系,因此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法院领导体制和检察院的领导体制不一样,这是司法体制问题,所以检察院主诉检察官制度要根据检察院的特点来施行,不能同法院等量齐观。主持人:您对未来司法改革有怎样的期待?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未来的司法改革,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要按照法治国家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我觉得法院这方面,让法官更好的、更多的享有独立权。合议庭在一般情况下尽量的具有独立判案的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确实能够摆脱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其他外力的干涉。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第二条,这次《决定》里头提到的“要完善司法权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既然要完善,那就是说在贯彻施行过程中存在着缺陷。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司法公正也会受到影响。这个“完善”也就是要注意三机关分工负责是前提,配合制约要并重。按照常规情况分工办案、分工负责,应该避免联合办案。还有不能只强调配合不注意制约。所以我觉得三机关一定要强调分工负责,再就是制约与配合并重。不能只强调配合而把法定程序虚化。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我觉得最近一段的发展,一个是怎么样确保独立、一个是怎么样完善,就像《决定》里讲的,要完善这些关系。关键是解决好打击与保障的关系。比如说这次写的是要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什么提“严格实行”?也就是说非法证据排除实施以来,成功率很少,排除很难。就怕排除以后影响事实真相、就怕排除以后影响打击犯罪。法律规定了排除,但是执行不得力,到时候手软排除不了。特别是影响到定罪量刑的,排除了以后,有的案件证据不足了就宣告无罪了,或者是排除了以后重罪定不了就得判轻了。碰到这种情况,下不了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实际上,非法证据排除,特别是一开始实行的时候,它的魅力就在于排除了以后影响定罪量刑,如果不影响定罪量刑震撼力不大,影响定罪量刑才有震撼力,然后又搞了那么几个以后,有震撼力、有影响力,自然会带动侦查部门更好的依法取证,才能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同时,今后非法证据排除的概率就会下降,因为质量提高了就不需要排除了。但是一开始,我们现在搞的有点下不了决心。主持人:停留在形式上。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是的。类似这些问题,我觉得今后的司法改革包括体制层面、机制层面,总体来说应该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排除阻力,同时也要加强规制,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司法改革推向新的水平。主持人:好的,谢谢陈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关于司法改革的想法和期待!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