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园数学领域教学的运用浅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园数学领域教学的运用浅析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幼儿园数学领域的学习过程:问题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发,儿童将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抽象数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图形分类、比较、组合等概念的认识。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11-0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强调以问题中心,以问题为切入点,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教学的灵活性,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认为教师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三)随机通达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学习者需要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通达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在大班数学操作课《神奇的图形世界》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
1.关注儿童已有认知水平,重视儿童新概念和新经验的建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大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水平比起具体运算阶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幼儿对各种基本几何图形已经形成基本的认识,各种几何图形以及用这些图形拼成的图案,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幼儿也经常会把这些图形想象成实物。教师抓住幼儿独特的认知规律,让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认知和概念。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清晰的概念就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建构的,在许多次尝试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问题在逼真的情境中呈阶梯式抛出,为儿童理解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图案概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有效平台。
2.将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重视合作和交流
建构主义者批判传统学习中“去情景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景化学习和情景化认知。创设一个能与教师、同伴共享、互动的学习氛围情境。在案例中,儿童拼小人儿的头有的用圆形,有的是用三角形,在这种差异的学习中,儿童不断对各种图形和图案加以组织和改组,知道在拼图的活动中,不同的图形在现实生活的人物造型中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有的是胖脸,有的是圆脸。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重视以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概念的建构,都要基于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如何使儿童从对概念的表象理解过渡到对概念的抽象理解呢?教师巧妙地捕捉到了融于真实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儿童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几何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和关系,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以及好奇与探究的心理需求,并加深逻辑思考,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概念。在案例中,教师呈现各种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图案,请幼儿拼图的主题也是幼儿常见的,且这些形象的特点都是多样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注重知识建构互动中支架的支持作用
在知识建构的互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支架作用,教师显然不是一个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个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指导者。在案例中,老师提出让幼儿“拼一个小人儿”,实际上就是教师匠心独具的适时支架,它为儿童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一种暂时的支持。在儿童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儿童觉察到了与先前经验不协调的知识,通过操作材料,使得儿童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儿童在认知方面的能力。这是儿童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完善以往经验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问题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发,儿童将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抽象数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图形分类、比较、组合等概念的认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适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的,选取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素材,对儿童既有某种程度的挑战,又不至于因太简单而失去探究的好奇心与兴趣,在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的同时,最大化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附:案例大班数学操作课《神奇的图形世界》
首先教师出示各种图案,请幼儿说说这些图案都是由什么几何图形拼成的,之后教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图形。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给出的主题,利用集合图形拼出各种图案。拼好后,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拼的是什么,怎么拼的,图案中都用了什么几何图形。
如:教师说“请小朋友们拼一个小人儿”。
A幼儿用圆形拼了小女孩的头,用正方形拼了她的身体,用长方形拼了她的手,用三角形拼了她的裙子,用圆形作纽扣。
B幼儿的小人儿的头是用三角形的,脚是用长方形拼的,手是用两个正方形,还给她戴了一顶红色的圆形帽子。
C幼儿也拼了一个女孩子,是用正方形拼了她的头,三角形拼了她的手和身体,长方形拼了她的裙子,腿被裙子挡住了。
第二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
教学背景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建构主义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维果茨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概念;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等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现代建构主义中的“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也都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学习的含义,2.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以及观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熟练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3.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采用。
教学重点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述与图例分析相结合
设计思路 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先明确“什么是学习”,通过在经验和持久的行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利用“鱼牛的故事”导入本节课的重难点建构主要学习的基本观点,分别介绍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观点中图文并茂,巧妙启发,积极引导,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具形象化。在学生掌握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时,通过教学模式的关系图,引导学生展开教学模式中学习的三个问题并深层次探讨,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的内容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也叫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发达的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因研究者,持有不同观点,有不同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形成了众多的学习理论流派,建构主义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目前,还没有综合的、大一统的理论能完全与学习的事实吻合,排除其他的学习理论。
第一点:关于学习;先明确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心理学中专用术语,与日常生活中“学习”的 含义有所不同。通过“鱼牛的故事”引出本节第二点:建构主要学习理论,主要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每个观点中都有案例引导,图文并茂,巧妙启发,是学生更加具体形象的理解。第三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学习本质之间关系,详细解读,揭示教学模式的规律。
第三篇: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内容: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构建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 其最早 提出者 可追溯至 瑞士的皮 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 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 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 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 “平衡— —不平衡— —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构建主义 也越来越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识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扬弃,从而整理处一套新的适合当下学生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生定位
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法。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发挥自主能动性,在老师教学之前,可以通过教材、媒体之类的方法获得更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扩展关于课程知识的了解。学生也不能抱着“自己不用管,老师会给答案的”这种心态。学习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必须投入进去,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出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我相信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所传授的课程一定能够更好的进行吸收。
(二)教师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构建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更多的采取激励式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编造多种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与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相互交流、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避免权威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学习套上框架,限制他们的自主思考。教师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中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主导者。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对学生进行积极有利的指导。
(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 境的四大要素。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学校学习环境。当人处于一定环境中,难以避免的会被环境影响到,而对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应该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应该要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积极的讨论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一个合格的学习环境,应该有一套好的学习体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作和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其作用是可以做到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更多的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意义建构是指较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通过长期的对学习方法的改进总结,去拥有优化的学习方法。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即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形成了以下几种主 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支架式
是指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把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 按照先小后大的步骤,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 最后,撤走脚手架其优点是化繁为简, 使所学易于理解与掌握。比如我们要对一所大学进行评价,那我们可以先去了解他的文科发展、理科发展、工科发展,然后再综合的来对它进行客观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了解局部,然后再集合,从全局去把握事物。(2)随机进入式
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 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教学,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知。其优点是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去简单而机械地重复同一内容, 而是对同一问题达到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3)情景式 或抛锚式,也叫实例或案例式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像轮船被抛锚固定 一样,是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或案例)为基础,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与它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于同一类知识点。
四、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
(1)发挥积极主动性,注重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知识。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孟母三迁就是很好的例子。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束语: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建构主义的普遍流行,我想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将会参与到其中来,一起提炼出一种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1] 王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苏春景 《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3]]王华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热点冷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5(22)
第四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题报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英语(SEFC)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提高,能将各种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实践中,灵活驾驭、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l)认识误区,模式落后。由于对待语言本质在认识上的误区,我国的外语课堂教学基本还是一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语篇教学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在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操练,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谈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很好地重视语言作为认识工具的作用,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滞后。
(2)强调权威,缺乏自主。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教学重结论的获得,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习惯于将事物的结论(比如说某词或某一语法规则的用法)直接地提供给学生,而忽视或根本就不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对意义的建构。英语知识简单化处理,常常使教学脱离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所形成的知识教条化、僵化,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迁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思维活动贫乏,缺乏阅读的兴趣和激情。长期以往,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的薄弱。由于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他们只能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见解。
(3)材料不配套,低层次徘徊。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基本上是教师自主选择。由于教师个体所反映出的语言能力、个人喜好和教学观念的差异,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也很大。总体看,存在的问题是阅读材料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广泛性,没有层次性,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与学严重分离。学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收效却不大。学生无法通过接触大量有效的阅读材料来进行知识的广泛、灵活的迁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体系,进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词汇的记忆上,字面的了解。面对与课本中的例题相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套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来加以解决。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当问题的条件、目的都隐含具体情境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时候,需要学习者具体分析问题,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时候,他们就显得无奈。
(4)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充分。评优质课时,挂图、简笔画、卡片、实物、录像、投影、录音机、多媒体样样俱全,应有尽有;但到平时上课时,这些东西在课堂上统统不见了,教师依旧沿用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法,仿佛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为了应付优质课才用,致使平时课堂教学不生动、不活泼,教学过程呆板,气氛沉闷。课题研究的意义 2.1理论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可追溯至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可谓源远流长。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何克抗,1999)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英语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的阐述,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
2.2 实践价值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2)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以学生“can do’’来描述各级目标要求,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阅读教学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课文材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开展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培养语言学习的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都是在于:能否打破长期以来统治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英语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997年((科学与教育》杂志的第6卷第1、2期以“科学教育中的哲学与建构主义”为主题结集出版了专刊,从哲学角度讨论了建构主义及其对科学教育的意义与影响。
﹒北师大陈琦和张建伟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上发表了《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何克抗在《教育技术通讯》1999年第1期上发表了《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前者围绕学习心理的核心问题评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后者则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论述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对改进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以云南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为案例(云南大学出版社)覃辉 鲍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位论文] 陈洁,2004华中师范大学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学位论文] 余文娟,2009贵州师范大学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学位论文] 王琨,2009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以上学位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及论证了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其成功及不足之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在2011年修订的最新版“全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相关要求做了新的解释和说明。所以,本课题仍然有其固有的价值及新的研究空间。
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学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vonGlasersfeld)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马修斯著述的《建构主义与新西兰的科学教育》,杜宾(K.Tobin)主编、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出版的《科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实践》,斯特弗(L.Steffe)等人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等等。
﹒1996年美国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其指导思想的。
﹒在德国,基尔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杜特(R.Duit)博士倡导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科学教育;在新西兰,90年代中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在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在开展把建构主义理论用于科学教学改革中。核心概念界定 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
4.2 阅读
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影响阅读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点,如照明条件,文字的字体、型号等;文字材料的易读度,如字词的常用程度,句子的长短与结构的繁简,命题密度(即在一定长度的材料中出现的概念数)等;材料的概括与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确定的阅读目的等等。影响阅读理解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阅读者的知识基础。此外,阅读者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也都是重要的内部因素。研究的理论假设和理论基础 5.1 研究假设
通过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尝试运用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几种教学模式,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联系起来,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5.2 理论基础
5.2.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一向是心理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课题。长期以来,心理学中对学习有种种界说,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陈琦,1997:47)。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Jonassen,1995)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wilson,1995)5.2.2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Griffiths,1997)5.2.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6.1 研究的对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6.2研究的内容
6.2.1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6.2.2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原则 6.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7.1 研究的思路
﹒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理论模型;
﹒确定数个课堂英语阅读教学典型案例; ﹒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将分析结论与理论假设和已有的研究结论匹配比对; ﹒修正已有的研究和理论假设
7.2 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全面收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案例,系统整理国内外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案例研究法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及实证研究,积累第一手实践资料,解决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好”及“待提高之处在哪”等问题。﹒比较研究法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获得其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中所具有的共性及个性特征。
7.3 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方案指导;开题和课题组人员培训。
﹒理论建模阶段:文献检索并形成文献综述,建构理论模型;撰写理论文章2-3篇;
﹒调查研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全面获得各类资料,并进行初步分析; ﹒总结和结题阶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课题鉴定。条件保证
﹒课题组成员结构比较合理
中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中年及青年教师、在读研究生 ﹒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扎实
主要研究者皆有相关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承担过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的管理条件能得到充分保障
赣州中学领导给予大力的支持、﹒课题研究的资料、时间等条件能得到保证
赣南师范学院提供大量的资料查询、课题组所有成员皆能保证进行研究的时间 拟创新之处和困难 9.1 拟创新之处
﹒建立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突破原有外语教学的封闭状态,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语言学习环境。
﹒实现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群体化的协作学习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以及在集体环境下提高自己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认识,从而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培养兴趣,授人以渔。
9.2 主要困难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建,很大程度依赖教师个体的素质、学校的物质基础和社区环境,这些都制约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形式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创造教育资源,现在的每个学校的英语学习都是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教材为主,而现行的教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网络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就是以单元教学为主,而不是以课为教学单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相应的教材,这就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目前我们在英语学习上的软件还是太少,好的软件更少,大部分都是以题海战术为主。
第五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类
摘要:针对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特点,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综合评价等教学活动,学习者能够在与客观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完成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建构主义;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引言
建构主义源于20世纪后期人类对自身认知过程及认知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学习理论和哲学理念。由于人类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联系紧密,因此建构主义可以很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群通常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算法设计等。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人类总是以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现实世界并赋予其意义。由于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差异和学习情境的不同,个体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不同,由此建构的知识也就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因此,知识仅仅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较为合理的解释或者假说,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绝对真实和客观的表征。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由于知识的非客观属性,知识必然会随着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知识是动态变化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知识也不可能被简单地直接应用,而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对知识进行再加工,以适应问题的具体要求。
1.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同化”与“顺应”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化指学习者吸收外部信息,并将其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当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外部信息时,对其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认知结构是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并在认知结构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不平衡一新的平衡”往复循环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认知结构与外部世界的平衡是指能够使用现有认知结构同化新信息的认知状态,反之即为不平衡状态。
1.3建构主义教学观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和灌输者转变为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习者也由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外部信息的加工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协作学习和已有知识对于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由于个体认知结构和对客观世界理解的差异,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结果是不同的。而这种差异正是学习者非常宝贵的资源,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使知识理解更加全面,意义建构更加准确。同时,建构主义教学观重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建构出新知识的意义。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新教学模式
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其次要让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于具体环境,掌握用知识解决不同情境下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真正实现知识的双向意义建构。鼓励和引导学习者不断反思意义建构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阶段性反思和整体性反思,实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完善的意义建构,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2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建构主义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对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以具有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自主学习和主动的知识意义建构。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和引导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再次,教师要善于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迁移。此外,教师应该通过分组完成实训项目的方式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3重视对学习者知识基础的分析
由于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性以及课程体系的知识递进等特点,对学习者知识基础的分析尤为重要。例如,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先修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掌握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以及学习者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对学习者知识基础的分析,以便教师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查缺补漏,以保证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每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先修课程学习情况测验,包括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的检验,以掌握学习者先修课程的学习情况。例如,在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课程教学之前,通过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中数组、链表、函数等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重点考查学生利用c语言编程验证算法的能力。
2.4任务驱动式教学,以问题驱动学习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具体操作可以分解为以下步骤:
首先是任务的提出。教师在备课阶段先行完成任务系统的程序编制,将系统的运行结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任务的结果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友好的用户界面、完善的系统功能,能够激发学生尝试编程实现系统功能的兴趣,任务由此展开。
其次是任务的分解。在学生对目标任务有了直观印象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结构特点,将任务进行分解,即将较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子功能,降低编程难度,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完成任务。
再次是任务的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或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逐步编程实现各个子功能模块,最终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完成整个任务。
最后是任务的验收。任务验收是对学习者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和评价,可以通过项目报告或项目答辩的形式验收任务的完成情况。任务验收结果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
2.5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联系,情境包括个人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将创建真实情境作为意义建构的基本前提,创造能够表征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减少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差距。在真实情境下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同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类课程,其共同特点是每个学习主题都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编写、调试、运行,并检查运行结果。因此,上机编程实践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学设计应着眼于为学习者提供实践编程情境,让学习者更多地上机实践,体验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运行程序、检查运行结果等一系列过程,在实践中掌握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思想,缩小所学知识与实际编程应用之间的差距。此外,对于课程中的概念、语法和算法等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当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完善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6鼓励协作学习,创建支持协作学习的环境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中;教师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中等规模的算法或程序设计实训题目,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校园游览导游系统等,学生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完成选定的题目。实训项目从系统规划到成果展示的整个开发周期通常需要4~5人,项目小组由一名学习者担任组长,负责统筹和协调项目小组的工作。项目小组需要完成任务分析、算法设计、编程实现、论文撰写、项目答辩等任务。通过协作完成实训题目,学习者不但提高了算法或程序设计实现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论文撰写和PPT制作的能力。
2.7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应具有三个层次的信息资源:第_个层次是教材和课件,这个层次的资源起到支撑基础知识框架建构的作用,帮助学生建构课程知识的框架;第二层次的资源包括基于校园网的课程教学网站的“学习指导”“常见问题”“参考资料”“习题和答案”等功能模块,第二层次资源在第一层次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三层次信息资源包括课程教学网站的“自测练习”“课后作业”“网络答疑”等功能模块,第三层次资源帮助学生在完成基本的意义建构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馈和自我反思,以便纠正知识意义建构中存在的偏差或错误,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8建立综合学习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建设与教学方法相适应的、具有导向性的建构主义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学习者客观、准确地认识自身学习效果,引导学习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应该以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情况为依据,而知识意义建构的客观表征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评价通常包括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检验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是否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评价,通常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考试应注重对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因此程序与算法设计类课程的考试试题应以程序编写为主,减少客观题的比例,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甚至可以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取代传统的笔试。
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由于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建构主义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即自主学习的形成性评价。源于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现了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的特点,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目前,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完成一个真实的算法设计或编程任务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编程实践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从而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评价空间。教师应以学生在完成编程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为依据,以学生能力发展情况为重点考察对象,兼顾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形成性评价。此外,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也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一个主题之后及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在教学网站中可以设置“自测练习”模块,自测练习的题目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算法、基本编程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完成“自测练习”,学生可以实现自我反馈,纠正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建构符合要求的认知结构。
3结语
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与客观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编程能力和协作探索能力,是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远未成熟,虽然其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高级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很多具体的模式或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易实施和操作。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灵活的变通,使之能够真正地融入课程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