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授课:瑞金市象湖中学
刘小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②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2、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②感知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③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②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存过许多物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其中,绝大多数如今都已经灭绝了,每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能想象出它们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吗?今天我们跟随张峰的脚步,一起去歌唱这些会“说话”的“石头”。(板书课题)
析题:请同学们看到课题,《化石吟》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上如同散文中的随笔,比较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在这里是“赞颂”、“咏叹”的意思,那作者吟咏的对象是谁呢?—所以结合起来就是,赞美化石。同学们知不知道,什么是化石呢?(生做答)②化石的形成:化石是在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请同学们看到化石形成过程的图片),这些遗体、遗物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保留了动植物的遗体、遗迹化石,从中窥见亿万年前像神话一般的生物世界。了解了化石的形成,下面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些化石,诗歌比较简短,但是有一些字词还需要我们注意,在朗读诗歌之前,我们先把字音读准,看到屏幕上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师生评议;全班读两遍)给红色字注音:
2、初读课文
①朗读指导:既然是诗,朗读一定要注意节奏和韵律。我们以第一诗节为例,它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再看它的标点符号,?,说明要读出它的反问语气,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②听录音: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语调、语气。
③全班齐读: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感知课文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化石的赞美,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四、研读赏析
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①同学们看到开头诗节,第一诗节中运用的连续问句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运用连续问句有什么作用呢?(排比,反问)明确:连用四个问句,构成排比,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去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②“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长眠与苏醒是否矛盾呢?
明确:不矛盾;长眠指化石沉睡的年代长;苏醒指化石被人们发现,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由眼前的化石想象到古生物生活的时代,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所以,这第1、2节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
2、“你能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第三节: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你”指的是谁?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亲切自然,便于倾诉和抒发情感。这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总领下文的内容。②“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明确:“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到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3诗节,向我们揭示生命由来,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 第四节:①“肉体虽早已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明确:“生之灵火”指的是—化石保存的生命信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古生物的生命秘密,表面上看化石是无生命的,那冷冷的骸骨还在延续着地球上的生命。
②你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 句的?
明确:密码箱还得有密码才能解开,在这里,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但化石用自身留下来的信息为后人研究古生物保留了珍贵的资料,延续着地球上的生命,许多古生物之谜,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化石得到答案,珍贵的密码指的是破解生物进化之谜的信息,暗示保存在化石中的生命信息需要人们去研究。
第五节:①“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怎样理解? 明确:“刻下道道皱纹”不是写人,写的是化石,将化石拟人化,像人脸一样有皱纹,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描绘化石,非常生动形象。
②后面两句是作者的联想,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看到化石,思绪飞向那远古洪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我们从挖掘出来的化石中,可以推知整个世界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生命的历程从未停止过。(人是由猿猴发展而来的)第六节:这一节的后面两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两个比喻,由衷的赞叹大自然魔法师,是雕刻家,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第七节:这一诗节跟前文哪一小节形式很相似?这样结尾好在哪里?
明确:与第二节诗的内容构成前后呼应,以问开头,以答结尾,前后照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使诗歌显得亲切、自然,把枯燥的科学道理讲得生动有趣。
3、那化石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同学们,假如现在又一台时光机器,你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远古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下面请你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亿万年前的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吧。(屏幕播放远古时代复原图片)助读资料:
1、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以及 科学家复原的猛犸像
2、猛犸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天里,猛犸漫步在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 示例:(1)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2)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假如我们就是那一枚小小的化石,沉睡地下亿万年后,刚刚苏醒,你想向世人讲述怎样的故事、诉说怎样的心声呢?现在同学们就将你的化石心声《远古的遐思》述诸笔端吧(看图片及文字)
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教师小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第二篇:《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当你面对博物馆的古生物是你会产生什么感想?请写下来。【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三篇:化石吟教案
16、《化石吟》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第四篇: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奇幻、裹藏、思绪、档案、潜行、葱茏、骸骨、卓越、躯壳、猛犸”等词语。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3.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自主学习,并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而不是让后世的4恩吗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珍爱生命,保护地球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法学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观看幻灯片1-5)是的,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
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有关“化石”的简介、《科学24小时》简介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美、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感知: 1.掌握字词: 万载: zǎi 奇幻:奇异而虚幻。远古:遥远的古代。骸骨:尸骨。hái 乌有:虚幻。
裹藏:用物体包裹着。
潜(qián)行:隐藏着秘密行走。裹藏:包住隐藏。2.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节拍、韵脚字)。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3.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诗歌分为三层:
(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总(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详细讲解第一层 第一节:
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第二节:
设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苏醒”、“讲述”拟人——和化石对话,自然亲切
葱茏:青翠茂盛。cōng lóng 幽雅:幽静而雅致。叹服:称赞而佩服。
造物主: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
称上帝为“造物主”。
海枯石烂:一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日转星移:太阳更换,星辰移动,形容翻天覆地的变化。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第五篇:《化石吟》教案
16.化石吟
张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骸骨.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潜行”等词语。2.学习本文把化石拟人化和前后呼应的写法,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4.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2.调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三.教具设置:录音机
四.教学方式: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交流.探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课前预习题:
1..预习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2.朗读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并找寻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七.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虽然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2.正课:
环节一.听录音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
环节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提示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缓急,语调的高低以及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齐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提示: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提示: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环节三.细读课文,探讨研究:
《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读、赏析这首诗歌,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提示: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提示:“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应如何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提示: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不是写人。这一节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无论多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5.诗中4、5、6小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提示:“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比喻
“时光在你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拟人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比喻
6.请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7.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环节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番。(可以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提示:可从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人类的出现等方面想象。最后根据所描述的画面,再读诗歌。(要读出画面)教师小结:
《化石吟》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3.作业设计: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板书设计:
16.化石吟
发问想象-----无限遐想-----呼应回答(1-2)(3-6)(7)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