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TEM教育视角下中学机器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初探.rar
STEM教育视角下中学机器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初探
作者姓名及单位: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教育在国际国内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在新形势下,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机器人教育走进中学课堂已成必然。本文结合本校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分析了其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抛钻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关键词:STEM;校本课程;评价
一、前言
机器人技术的专门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历经 50 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在工业、医疗和服务业得到广泛应用外,机器人教育在普及机器人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被现代教育学家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有效工具。实践证明,在中学开展机器人教育,可以普及先进的机器人科学知识,提高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提高机器人研制能力、加强机器人专业建设和应用范围提供有力的保障[1]。
自从 2003 年,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技术选修模块增加了“人工智能基础”,在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众多知名专家和一些发达省市的大力倡导和推广下,我国机器人教育得到令人瞩目的发展,近百所中学陆续成为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然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与矛盾也随之而来。如何深入、系统地梳理出当今机器人教育的课程发展现状,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提出问题解决策略的前提与基础[2]。本论文力图引入 STEM(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从科学、技术、社会三个层面展开综合分析,构建开放性、综合性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一个具有明确指向、着眼于未来的机器人教育策略。
二、中学机器人教育
目前,世界上对机器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定义的模糊,机器人对人们来说大多是一种不可触及的高科技产品。很多人认为,机器人应该制作得和人一模一样,可以完成人类的各种工作。而实际上,很多专业人士更倾向于将机器人理解为一种自动控制的机器装置,既可以接受人类指令,又可以按编制好的程序运行,当然还有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所以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利用机械、电子组合而成的一种能模仿生物和人类的某些技能的机电装置”。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重点进行了描述,它们都有共同点,即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一些动作,可以代替人的一部分劳动,也体现了机器人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特点[3]。
在中学广泛应用的教学机器人与应用在其他领域的机器人相比,要简单得多,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与特征。在机器人教育中,学习者除了接触到机器人机体本身外,还有相应的控制软件以及教学课本。机器人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板、各种传唤器、运动装置、显示器及发声器等功能模块,以模仿人的“感觉”和“反应”。除了硬件,在软件方面一些教学机器人配有仿真系统。通过程序控制,使仿真系统中的虚拟机器人实现一定的功能,同时还可以仿真机器人的运动场地、周边环境和设施。学习者可以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之后,通过编程设置机器人运行环境,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机器人[5]。中学机器人教育课程内容
机器人教育主要指开设机器人课堂和课外活动,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知识与技能。现阶段我国中学开展智能机器人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的知识内容:
(1)机器人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本质和原理、机器人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在教材中呈现,并且设置于学习的初期,为了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内容、明确学习目的。(2)机器人编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编程语言及编程环境的使用,使学习者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或通过原有程序的改编,完成学习中要求的任务。学习者需要理解机器人的结构和原理,编写程序语言控制系统,使相应的感知器、传唤器和效应器按命令完成预设的任务。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和要求。(3)机器人硬件:学会学校引进或自制的机器人硬件使用方法,学会搭建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及原理。在机器人硬件教学的不同学龄段,接触的机器人硬件繁易成度不同,有的只是一些简单的积木或机械装置,有点或是完全没有人形的电路模板,根据学习的深入,机器人硬件装置也会更加高级,功能和组成也会相对完备。
(4)机器人的简单应用:应用机器人基本知识完成任务。例如,踢足球、走迷宫等。
在上述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准备充分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为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激发机器人爱好者的学习热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机器人竞赛。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机器人竞赛的主要赛事有:FLL(first lego league)机器人世锦赛、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RoboCop 机器人世界杯赛、FIRA 机器人足球赛、机器人灭火竞赛、中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CCTV 机器人电视大赛。
三、STEM 教育理念融入机器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优化。虽然目前教师、学校领导及家长认识到了机器人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优越性,但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于他们的传统思想里。他们认为机器人教学仅仅是学生的一种课外娱乐,如果这种活动过多地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他们就会提出一定的反对意见。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学生无法充分参与这种不同以往的教学内容,学生便难以体会到机器人教育的意义,进而学生也就很难对其产生充分的兴趣,有兴趣的同学也不能自由地参与其中。STEM 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标要求[6]。STEM 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STEM 教育把学习看做一种社会性、综合型、多元化的认知过程,它所倡导的的学习目标十分符合我国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机器人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找出 STEM 教育的切入点,挖掘出机器人学科中的 STEM 内容,既有效可行,同时也使教学模式与方法更加灵活且实用[7]。2.可行性
从 STEM 课程类型与实施策略以及当今机器人教育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STEM(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8]。就我国而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课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 STEM 教育理念正是最恰如其分的解读。将机器人教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研究置于STEM教育理念的视角下,可以让机器人教学突破原有的束缚和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机器人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四、STEM 理念下构建多元化中学机器人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
STEM 教育是为了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着的多元化世界而提出的有关科学教育的解决策略。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机器人技术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新要求,中学机器人教育课程在普及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STEM 教育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将人类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的洞察力与科学教育的具体过程结合起来,并不断地规划和调整出了科学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本章归纳和分析了 STEM 教育课程的特征及一般实施策略,以此为基础提出中学机器人教育课程的开发的建议。
以目前机器人教育课程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课程的发展形式与其他普通课程不通过(多以综合实践课、兴趣班、课外活动、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所以这决定了它的评价方式与普通课程不同,宜采取“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方式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通过机器人教育,学生的收获可能有:○1 已激发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形成学习需要和动机;○2 了解机器人的功能与日常生活的应用、社会发展的关系;○3 通过简单编程知道机器人是如何实现工作的;○4 自己制作的机器人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动作;○5体会从策划、设计到制作、测试等一系列开发过程均由自己亲手完成的成就感;○6 体验参加机器人竞赛时的紧张与激动心情;○7 敢于向机器人领域进行永无止境的挑战;○8在课余时间能主动的关心、思索有关机器人的知识或事项。如果教学效果达到了上述一点或几点,就可以认为达到了教学目标,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态度、激情、成果和简单的书面的测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参考文献
[1]钟柏昌,张丽芳.美国STEM教育变革中“变革方程”的作用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04:11-15.[2]许海莹.美国STEM教育监测指标体系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4,07:35-37.[3]范佳午,樊方园.中学物理教育中如何体系STEM教育[J].中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02-04.[4]杨琳玲,郑立新.基于STEM教育的中学未来教室展望[J].中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26-29.[5]吴俊杰.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9:11-14.[6]段泓冰.21世纪的教育者要成为行动学习促动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9:25-28.[7]刘党生,谢建樑.学科课程可以这样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5:16-19.[8]区建峰.STEM理念融合与教育装备创新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8:23-25.
第二篇:向善教育视角下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向善教育视角下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摘要】中学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被逐渐完善,同时他们也会受到外界干扰,所以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十分关键。本文围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两方面来探讨了当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德育有效开展,希望将向善教育普及于中学教育体系中,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合格的中学生人才。
【关键词】向善教育;德育教育;三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所谓向善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言行的规范化教育,它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三观培养上。所以真正的向善教育应该从更深层次的人文层面与心理层面来全面细致展开。为此,高中班主任也要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两方面着手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为学生树立向善善行习惯打好基础。
一、基于向善教育视角的人文关怀德育工作
高中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发展期,所以此时他们在心智方面不甚成熟,且正在朝成熟阶段过渡。此时的高中生思维相对活跃、情绪化心理占据了他们的主要心智空间,因此高中生的心理行为活动可能极不稳定,这就为班主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麻烦。因此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他们要做好知行合一的人文教育,注重人文关怀,以引导高中生走上正确的健康成长路径。
(一)以人为本、提出核心理念
可以讲“以人为本”就是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它代表了现代德育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所以必须将其贯穿于德育教育实践过程始终。德育教育中的关键还在于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议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发现他们的优缺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前德育教育应该成为班主任德育实践、围绕学生根本所展开的一次次实验,高中班主任围绕学生本体展开交流与深入化的心理透析,实施有的放矢的德育人文关怀内容,这不但能提高班主任作为教育及班级管理主体本身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认知与实践体验道德生活经历,给予他们充满“自由与全面发展取向”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
(二)主体构建、确立教育目标
主体构建希望以为人文关怀教育确立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这一点来看,它希望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行为,最终形成他们健康的德性人格。在实际的人文关怀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主体,班主任作为教育者也是主体,基于两主体的教育目标构建一方面要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领悟、自我教育成果,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体系自我构建、自我改进实践过程。
(三)挖掘内容、散发人文气息
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高中班主任都要学会善于挖掘人文关怀内容,确保班级氛围散发人文气息,展示人文关怀价值。另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某些自由的情感表达方式来表达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内容,例如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作文创作来与学生展开情感沟通过程,并抓住作文评语这一有效德育教育平台来实施人文关怀信息传递。
二、基于向善教育视角的心理疏导德育工作
心理疏导是基于人文关怀之上的,它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发挥应该基于更加智慧化的教育理念。本文认为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应该选择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即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意识觉悟,鼓励他们投入到向善活动中。
高中班主任要学会潜移默化、悄无声息的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更加自然化、合理化。总体来说,就是基于师生之间情感相通的师生之间内心世界交流,班主任自身首先要做到感情丰富,这样才能对学生实现正确有效的心理疏导。为此,班主任要意?R到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基于他们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来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针对某些性格思维跳跃的、思想不保守的学生要采取基于道德经验的正确教学方法,即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思考空间,鼓励他们自由发挥但不可越界,不要过分约束他们,避免出现此类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内容的“三善”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应该基于向善教育视角来凸显德育工作内容优化,即要努力做到“三善”:言善、视善、行善。
首先是“言善”,高中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做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非礼勿言,要以乐道他人善行来展开班级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所谓“言善”直白来说就是要通过语言感化、温暖学生,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考虑到他们行为自尊心与逆反心理均处于较强时期,所以教师一定要通过正确的、善意的言行来援助他们、帮助他们、做到对他们的理解与关爱。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讲道理、不能一味的硬性布置任务,而是应该在学生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要以温暖的语言给予抚慰与理解,与学生之间形成友好互助、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其次是“视善”,所谓“视善”是能够引起自己做善得福的东西,例如作为高中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将眼光放在对自己有益的、美好的事物上。例如教师要教导学生读书是最好的修德行为,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也应该围绕读书来展开教育,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而在道德品行修养方面,班主任则要引导正确舆论,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归根结底,班主任应该成为中学班级德育教育工作的风向标,他们应该给出一些正确的导向鼓励学生“视善”。
最后是“行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一直教会学生要懂得随事奉行,遵守客观规律,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正确该做的、哪些又是错误不该做的。特别是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班主任需要鼓励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长辈、真正做到行善要及时,基于个性化指导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品格,进而间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教育的领航人,他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干预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大力推行向善教育的有效实施。当然,班主任也应该明白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它还需要从更多方面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来做,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辅佐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玉呈.向善教育视角下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J].新课程?中旬,2015(1):12.[2]韩进.浅析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J].考试周刊,2015(14):173.
第三篇:[中学教育]通用技术课程整体解读下
主持人:上一讲的最后顾老师简要谈了课型对于我们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意义,他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技术1模块中存在的不同课型,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施水平。下面我们请几位老师一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就技术1模块中几种主要课型作深入的探讨。
教师1:理论课就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过去,我们往往把理论课看成就是一般的讲授课,这种认识是有些片面的。再说,理论课也不一定都要用讲授法。这也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特殊性。理论课有多种。一是科学理论,例如力的分析、投影理论等;二是技术理论。技术理论又分为两类,一是像技术的性质这样的内容,一是像技术设计原则这样的技术本体理论。(插入关于技术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教法)应当注意的是,通用技术课里对很多理论常常只要求学生承认,并不要求完全理解,但要求学生会应用去解决一些问题。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楚。特别是对一些科学理论,由于老师们大都原是教科学课改行任教的,容易回到教科学课的习惯去教这些科学原理。还有理论课也包含了技术概念、原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要注意的是很多技术概念、原理只要求从内涵上去体会它们。因此,教学中决不可从概念出发去进行推理。对于技术课的理论课教学应多采用研讨、案例分析、试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教学,完全的讲授法还是不多。
教师2:技术的理论知识是比较枯燥的,但把它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相联系,就会表现出生动与活力,有时利用身边的事例设计巧妙的教学情景会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技术的价值”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技术情景,请三位同学先后利用普通小刀、手动转笔刀、电动转笔刀,来削同样的一支铅笔,并分别计算时间,看利用哪一种工具削得又快又好,结果不言而喻。这样学生身边的、亲身经历过的事例,一旦搬到课堂上就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技术的价值”、“技术可以解放人”这样的道理。
教师3:的确是这样,我们教通用技术课的老师,大都是由其他学科改行任教的,两位刘老师讲得很对,教学是要特别注意通用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同样是理论课,不能用原来其他学科的教法去教。特别是教材所涉及到的理论与技术原理不能由教师简单地灌输、机械地训练,就讲原理而讲原理。(插入:图片
5、图片6)而应由教师设置情境进行引入、在思维探究活动中由学生自己来了解、感悟、体会、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顾老师:几位老师讲得很有道理。实际上,在技术1模块,理论课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个是技术本身的知识,包括工具使用、材料加工、产品设计、制作工艺等,这类知识中主要涉及经验形态的知识”,但同时它们也有一些理论形态的知识。二是“关于技术的知识”,即我们技术1模块中“技术及其性质”主题主要以这类知识呈现。这两部分知识可以说,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一般的。对于以“技术素养”为目标的技术教育来说,这两类知识都同样重要。但我们的教师往往会忽视“关于技术的知识”这样的内容,教学时也往往会轻描淡写。实际上对于这类课型的课也是需要很好的设计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技术知识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如对一些价值性知识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价值辨析、实践感悟等教学策略,对一些普适性较强的技术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
在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时还应注意重难点内容的把握。课堂教学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是相对宏观的,对“总体目标”、“阶段目标”等有所规定,而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等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如果偏离重难点,过分强调课堂的“大容量”,容易导致低效益。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大容量,弃教学的重难点于不顾,拼命地搜集和使用资料,比如在讲技术的性质内容时,有的老师列举了10多个案例,这样一堂课“灌”下来,教学内容可谓丰富,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却很少,重难点也没有突破。
因此,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选取相关资料,并应注重适当、有度和高效。只有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才能寻求最佳教学策略,合理处理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持人: 从通用技术的课堂实践来看,构思课课型是老师们普遍感到难把握的一类课型,其原因在于方案构思涉及大量的比较、权衡、优化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也运用了大量的发散性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构成了较大的挑战。下面我们就请几位老师谈谈他们是怎么理解和上构思课的。教师1:“方案构思”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构思课的内容包括构思的基本思路、构思的方法、创造技法,以及学生的构思实践等。
构思课是技术的思想方法教学较为集中的课型,构思从课题分析与资料分析开始,接着进行设计分析(要运用到设计原则与设计思想),采用各种方法构思多个方案(在构思中要采用多种创造技法与设计构思方法进行构思),再经过技术实验、方案比较、权衡直至确定设计方案。构思的过程又是设计小组集体研制的,研制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评价与技术试验要贯穿于构思过程的始终。
学生在构思的过程中,学习、实施各种技术思想方法,学习使用各种技术知识与技能,这些活动有可能是在课后进行的,也就是说,构思课的主要构思实践只要是在课外进行的。教师不仅要把握好学生在课内的思想方法的实习,帮助他们体会这些思想方法,而且要关心学生的课外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构想心得体会。
教师2:在构思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把设计构思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讲“设计课题的确定”这节课时,要求是“利用模型板设计一件作品,明确作品的形状、外观尺寸、结构方式、功能等,每人先构思一个方案,画草图表达出自己的构思”。构思方案完成之后,在组内充分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每组确定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贯彻了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的教学理念。
教师3:构思课是使学生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使大脑充分运转,思维开拓、思路活跃的课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设置便于开拓思路,激发灵感、思维碰撞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形式与内容不要设置的过死过严肃,过死过严肃可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首先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在分析整理、借鉴、消化、吸收这些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独立构思设计,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随后将自己的构思在小组内进行切磋交流,思维的碰撞、通过互动交流使每个同学能较为全面地思考设计方案,使方案逐步趋于合理、科学。
顾老师:的确是这样,方案构思课有着极为丰富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对于这类课型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需要探讨。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教师很容易把这类课型上成讲授课。当然我们不排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讲授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技法,但构思课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创造。也正因为此,在构思课中,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构思方法,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载体,作出恰当的选择。比如以上几位老师就采取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方法,先出示实物,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同时在具体的形式上可以运用幻灯片、运用故事、播放录像等方式等导入。
主持人:图样的绘制在技术1的教学内容中,是比较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的,然而它又是表达与交流设计构思、设计方案的一种常用的工程技术语言。我们再来研讨制图课。老师,请您谈谈对制图课的建议。
教师1:制图课包含了了解各种常用的技术语言、学习机械制图原理与技能、其主要部分是机械制图。制图课是通用技术课里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在设计制图课型时,除了研究它作为一项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的所体现出来的技术语言的特性。这就是通用技术课里的制图课于数学课里的制图课的区别之一。
在数学课里,其三视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三视图的原理,建立空间观念,主要是为了满足计算的需要。而在通用技术课里的的目标是: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其目的是为了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主要是为了交流的需要。
我们在进行制图相关内容的教学时,不仅要学习它的绘图技能,还要注意他所规定的图形是如何呈现技术语言特征的。例如无歧异性、直观性、准确性、效率性、简明性、等等。通过机械制图学习、掌握技术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机械制图的教学,还具有教学学习技术语言方法的任务,要通过机械制图的学习学会学习技术语言的方法。教学建议:
1. 要时刻注意进行技术语言的教学,不要陷入具体制图原理、技能的教学中去,变成技术知识技能的教学。
2.设计的交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穿插案例,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小组活动等形式,采用口头语言、文本、技术图样、图表、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此外,可组织班级之间的学生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可组织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
3.对于技术图样的教学,针对不同的技术图样,有识读和绘制两类要求。教学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对于学生“识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有关专业软件,还可以让学生识读一些实际的图样。关于草图基本画法的教学,教师要演示具体的画法,如如何握笔、如何徒手画线到基本图形的画法。
4.本主题的专业性比较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注重感受与体验,关注情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2:制图课是发展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好课型之一。我在制图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操作学习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参与。前面各学习小组已经完成了确定设计方案、画出效果图、确定作品尺寸等工作。上节课又详细讲解了制图标准,包括字体、比例、图线、尺寸标注、制图工具的使用等规范要求,学生也作了相应的绘图练习。这节课我先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详细的展示、讲解三视图原理,使学生清晰的构建出三视图的概念,明确画三视图的规范要求和注意的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各组作品的特点、形状、尺寸等,最后每人发一张绘图纸以及相应的工具,要求每人都要画出本组作品的三视图,并按要求画出标题栏,标明相应的绘图信息,为后面进一步的实物制作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学生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和效果图,用规范的三视图表达出自己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识图能力等,学生的技术素养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3:我觉得在这类课型中,如何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化非常重要。如在《技术与设计1》正等轴测图中,我事前准备诸多典型的图例,大家越熟悉效果越好。从中挑选最合乎要求的,这样才能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同时精心选择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主持人:刚才三位老师分别就制图课分别就制图课谈了自己的体会和做法,下面我们来看几段制图课的课堂片段。顾老师:三位老师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制图为主的基础课,主要是使学生学会技术语言,并用技术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三位老师都能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取了较好的课程设计和活动设计,能及时的与学生互动,恰当使用教具和学具,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资源,能围绕重点、围绕技术课程的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对这一章内容研究的也非常深入,都体现了通用技术课程的特征,上的都非常精彩,当然老师们还可以对一些可以探究的知识点给学生留有探究空间,注意课程内容与整个技术课程的联系与呼应,将课程内容与技术设计联系起来,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更多的确定性的知识。
主持人:试验课是通用技术的独特的课型,对于这类课型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但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老师还是积累一些经验,下面我们来听听老师们的理解和做法。
教师1:技术试验是通用技术课特有的教学内容,试验课型也是通用技术课的特有课型。技术试验是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设计、构想是否可行,如可行,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改进;或是比较几种方案,那种更符合需要;或是测量某个数据以供设计使用。
在科学学科中有实验课,它和试验课虽同为操作课,但有着根本不同,实验课的操作是知道某个结论而去验证这个结论,是验证性的;试验课的操作事先不知道结果,是探索性的。试验是要验证原有结论的正确性;而试验则常常是要找出原有设想存在的问题。实验常常是使用教师设计好的仪器、设备与程序进行;而试验则需要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方法、程序,选择甚至设计工具设备。
这种课型主要以学生进行技术试验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在于让学生通过技术试验来验证技术方案,亲历技术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技术试验、探究技术过程来获得技术知识和感性认识,它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实践精神有很大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技术试验也是创新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技术试验的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设计、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掌握试验的思想方法。在试验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工作的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技术试验既包括基础知识,又包含基本技能;既有动脑构思、创造等思维过程,又有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多一些动手机会,通过动手,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技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融为一体、有机统一。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达成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才不是一句空话。同时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刘玉修: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试验课与实验课混为一谈,把试验课与操作课等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好课型,真正通过试验课中的“试”发现原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优化、改进设计方案,使自己设计的作品更加完善,这样就实现了试验课的意图和作用。
教师3:实验课中也有为制作试验品的制作活动,这里的制作有提高操作技能的作用,但不是这种课里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是副产品。试验对象的设计倒是要注意的。但不能要求过高,学生设计有困难时,教师要给与指导。
顾老师:几位老师说的都有些道理,在技术课程设计时,技术试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加以强调的。技术试验不仅是技术课程的内容,还是技术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某项技术设计中,如果要根据强度来选择材料,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材料的强度试验来选择。在具体的教学中,技术试验是通过活动的呈现形式,来发挥自身的价值的。学生的技术设计项目完成或多或少都要经历技术试验的环节。而这时,教师对技术试验学习的指导一定要跟上,要帮助学生一同分析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原因,提升他们的理性认识。
主持人:制作课也是通用技术课的特有课型,首先我们还是请几位老师谈谈对这种课型的看法。
刘海林:在通用技术课里,制作是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承担了评价设计方案的任务。“制作课”应该说成“模型制作课”,它包含制作工具知识、使用技能及工艺知识;根据设计方案设计模型设计;制定制作工艺;制作过程;以及根据模型对设计方案做出评价等教学内容。在我们的制作课里,制作与方案评价形成了一个整体。制作是为了方案评价而制作;评价是评价由模型所呈现出来的设计方案。
通用技术课里的制作和劳动技术课里的制作的根本不同是,通用技术课里的制作是和评价紧密相连的,制作的目的是为评价,是为了优化;劳动技术课里的制作是为了呈现操作技能水平。通用技术课里有与劳动技术课中的制作相同仅为技能训练进行的制作,也有为了技术试验而进行的制作,第一种是我们这里的制作工具知识、使用技能及工艺知识,它属于制作的预备知识与技能;第二种放在技术试验课中去说;这里讲的是模型制作。在通用技术课里进行制作课教学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模型制作课一方面有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一面,其中不仅有熟练已学技能的一面,更有利用已有技能与所学学习技能的方法学习新技能的一面。在学生需要学习一些新技能时,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辅导。对一些学生有实际困难的操作,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帮助。
(2)制作模型是为了评价,模型的设计应符合评价的需要。如材料不能随意选用不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材料,不能为了节省材料费而随意选用材料、工艺,或制作出只能反映外观的模型。教学中应紧紧掌握住制作不仅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评价。当然,应当注意使用再生材料,降低制作成本。教学中,教师应要求设计小组的同学讨论模型设计方案是否能放映设计意图,可否用于评价。
(3)评价是制作课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是制作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进行全面地评价。不要仅讲优点,也不能光讲问题,应是学生通过评价掌握评价的方法,理解评价在设计中的作用。虽然以前学生也进行过评价,但这次是比较大的评价,对培养学生评价的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价值。
教师2:制作课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实物的重要过程,实物可以是真实作品,也可以是模型。在进行制作课之前,学生和教师都要作好准备工作,学生要准备的有:作品设计方案、效果图、三视图、作品结构图、配料单、下料图、作品结构方式、采用的制作工艺、工具使用常识等等,教师要做的有:材料准备、工具准备、安全措施等,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一件作品,体验制作的全过程,了解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制作课是学生最喜欢、最期待的一种课型,它可以把自己辛苦设计的作品转化为实物,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可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一个个的解决,这种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插入ppt2)
教师3: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两种工具使用,一两类工艺,这对学生的制作远远不够,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学需要的工具使用与工艺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与帮助,并注意学生在学习与使用新工具时的安全操作问题,(插入:图片
8、图片9)要求学生在学习使用前先学习安全操作规程。
顾老师:在技术1中,模型制作内容是作为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呈现的,有它独特的教育价值。当然它是否能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首先还在于老师们对它的正确理解。如果我们把模型制作单纯的当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这必然使得在教学时以某一手工制作为载体,强调讲解示范和模仿。这样不仅创造力培养无从谈起,就连学生的空间能力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也很难得到发展。事实上,模型制作中还包括大量的心智技能。我们在教学组织上,除了采取有效的讲解和示范外,还应该大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是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学习和教学方式,也是适合我们通用技术课程特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为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制作等活动都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当然在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还需要老师们精心的设计,需要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的去体悟和改善。
在具体的制作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观察许多制作课课堂,发现老师都是以一个问题的解决者存在,学生一有问题马上请求老师解决,而老师也立即给出解决方案,这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也不能实现,合作学习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充当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和协助者,鼓励学生自己或者组内互动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协助高成就的学生和小组作更好的探究和制作,另一方面还要指导低成就的学生和小组完成任务,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制作过程。主持人:
在本专题中我们讨论了技术1模块中几种常见的课型,我们仅仅从教学内容这样一个角度来对课型进行了初步的划分,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分别进行组合,会发现有更多的课型。认识课型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结构设计的规律。当然任何课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概念,课型的划分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技术课的类型也必将发展变化,推陈出新。关于“通用技术课程必修一的整体解读”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当然,对于有些问题我们在后面的专题中还要作更加深入的剖析。
第四篇:浅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 评价 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在不断发生变化,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偏离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应用系统的观点.从体育教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三大方面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以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最终目标确定了30个指标构成了指标体系,为评价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化发展、各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提出以及课程结构的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体系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作为体育本身来说,它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脱离了体育健身的最本质的功能,体育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由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快乐体育、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思想的影响,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做秀课,体育锻炼的量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标准和要求,并没有很好的起到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和意识的作用。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体质在持续的下降。这和学校和学生不重视体育健身有直接的关系。长此以往,新一代的“东亚病夫”就会出现,将会给我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最近,教育部启动了全国学校的体育阳光工程,可见,学生体质下降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下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偏离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传统地存在着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的严重缺乏等诸多问题。体育课应还原其本原,在加拿大评价一堂体育课的标准是:“学生是否学到了体育技能,学生身体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竞技的因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体育教学除在学校教学中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基础上,还应以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最终目标。体育学习的评价应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不同的评价主体,真正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和改进教学的作用,才能更为客观、公正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在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工作日益重要和紧迫的今天,研究和确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关于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文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既考虑到现实,又着眼于未来,以课堂教学、学期教学和学年教学为准建立框架体系,将对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评价综合起来,主要以大学体育教师,普通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通常以学期或者学年的时间段来进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法:以大连市各高校为研究对象,向从事体育教育的专家、研究员、教授共4O人发放两轮专家问卷,两次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2份,问卷回收率93.3%。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处理。
2.数理统计法
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成(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代表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体育教学的本质,既全面、准确、简明,又防止指标过多、过繁。而且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内在的、客观的联系,并且能够相互依存。
2.全面动态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能够从多方面反映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客观现实;同时它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体系的设计和标准的设定必须考虑到奋斗目标的总体性和实现过程的阶段性,而不能静态设计,生搬硬套,不求变化。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是指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不应该过于注重对结果的探讨,同时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评价的探讨。在对结果的探讨过程中又要通过一定的数据来显示,即要有一定的数据来显示,通过数据来反映出所处的开发深度和层面,这样能够使评价更加人性化、合理性。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体育教学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但在选择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可操作程度。
(二)评价体系的构成1.评价指标
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一方面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它是社会经济统计中的术语。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的目标,由评价指标的设计者分解出来的,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些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从体育教师评价、体育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三方面选择为一级指标,而在这一级指标下分别选取二级评价指标,二级指标下再选取三级指标,构建起一种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
由于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还要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来区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才能较为客观的反映评价结果。关于评价指标的各级指标的选定,在研究过程中,分别进行了权重。
3.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是否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是有强度和频率、标号、标度3个要素构成的。本文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三、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经历确定评价对象和目标一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一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一设计评价标准等4个主要步骤,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按照这4个步骤完成。
(一)确定评价对象和目标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文的评价对象为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目标确定为:对涉及公共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学生及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的综合评价。
(二)确定评价指标
对于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评定,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对体育教师本身、体育教学、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应用系统的观点对体育教学进行综合研究,体育教学的质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课堂教学的评定和观察,应是综合一个学期或者学年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应包含在体育的教学评价之中。确定评价标准体系的各项内容考虑到评价的多主体性,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突出发展性评价,通过专家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指标体系的建立经过初选指标、专家评定(一次筛选)、统计优化(二次筛选)的流程共确定了3O个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评价指标确定之后,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然后将各级指标的权重做成“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咨询表”,进行第一轮(初次调查)和第二轮(确定后复查)专家问卷调查,回收后将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处理,用统计均值的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四)确定评价标准
根据这些内容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经过综合考虑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统计法、咨询法等方法,对实际操作阶段需要确定的各指标的权重和计分方法进行构建,取同一层次或同一参与评价的学校平均值作为参照标准,然后按一定的误差确定优(1.0)、良(0.8)、中(O.6)、差(0.4)作为评价等级。在评价过程中,对各栏目进行等级打分,相对应的等级系数乘以加权系数为各指标的加权分,累积3O个指标的加权分为最后得分,满分为100分。在评价过程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值,为某所学校某一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状况的最后得分。具体为:(1)根据各单项指标(三级指标)在相应一级指标下的不同权重,计算出评价对象各单项指标的加权得分。(2)根据评价对象各单项指标的加权得分计算各一级指标得分(不加权),即将一级指标所包含的所有单项指标(三级指标)的加权得分相加求和。(3)根据各一级指标的不同权重,计算出评价对象各一级指标的加权得分。并将所有一级指标的加权得分相加求和,得到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综合得分。
四、结语
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O个三级指标构成,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和加权系数为评价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相对的可行性标准。对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它是一个多种评价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过程,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变化。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公共体育的评价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及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育教学评价作为监控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来讲,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完善。
第五篇: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软件工程课程实施和评价设计
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软件工程课程实施和评价设计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出发点是工程师的培养,国际和国内对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巨大需求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着手进行认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该文在介绍了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重构方法后,重点提出了?n程实施和评价方案的设计思路,从教学大纲重构、考核方式设计、指标点达成度评价、教师和学生理解的重要性层面进行了阐述。该文所提方案是软件工程专业实施教育认证的一种具体可行方案。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毕业要求指标点 达成度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97-03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认证溯源于《华盛顿协议》。《华盛顿协议》于1989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1]。从2005年起,中国开始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逐步在工程专业开展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2]。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成员,2016年初接受了转正考察。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出发点是工程师的培养,当前国际和国内对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巨大需求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着手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用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目前最新版本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于2015年3月修订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5版)》[3-4]。认证标准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份。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适用于国内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的工科专业。各特定专业还必须满足相应的补充标准。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补充标准目前涵盖了机械类专业、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等16个专业类或专业。现有的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所指的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重构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首要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需要按新思路和新标准进行重构,重构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工程教育认证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重构的原则是从人才需求出发,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由毕业要求出发最终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设计。
1.1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确定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5]。培养目标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过程中进行广范围的深度调研是必须的。培养目标的高低定位是和每个学校实际情况相关的,没必要也不应该是一致的。
培养目标确定后,毕业要求需根据培养目标本地化。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毕业要求有12条,是所有专业毕业时需达到的能力要求,各院校在制定专业的毕业要求时需根据自身情况或特色进行本地化和细化。该文对细化的指标表示为i.j的方式,比如第10条要求的第2个细化指标可表示为指标10.2。指标的细化程度应该适中,我们认为j的最大值不应大于5。
1.2 毕业要求和课程的关联以及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根据目标导向的原则,毕业要求应逐步细化到二级指标点并逐条落实到培养方案和过程,并最终体现到相关联的课程。通常的过程是建立指标点和课程的关联矩阵,矩阵的值是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程度,用百分比表示。一个指标点由若干数量的课程进行支撑,同时一门课程可支撑若干数量的指标点。
对于每一门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能反映该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是否达成。因此,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大纲、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案也需要重构。该文的重点就是这个重构过程。
1.3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持续改进
如何评价培养方案是否有效,或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不仅需要定性的评价方法,而且要有定量的评价标准。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最终转换成对应课程的考核评价。最后汇总各课程的考核结果,便可以得到当期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
需指出的是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通过最终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可以总结各培养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并改进各个过程。课程实施和评价方案设计
该文重点讨论课程实施和考核方案的设计。首先必须明确,每门课程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完成毕业指标点和课程关联矩阵中对应的指标点的达成。因此,课程教学大纲应能反映相应指标点的能力要求,教学方式应能适应相关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部分的分配与承担的支撑任务应相匹配。
2.1 教学大纲设计
秉着教学大纲要反映指标点能力的原则,传统的教学大纲从形式到内容需要重构。在形式上,课程的教学大纲需明确支撑的指标点和支撑程度,也就是指明了该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在内容上,教学大纲的内容是由需求确定的,即指标点的能力要求,只要能培养该能力,内容上可以有很多变化空间。而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专家基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安排的知识点。教学大纲在原有的形式上需增加的内容见表1(以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为例)。
与此同时,对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能促进指标点的达成。比如,软件工程专业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实施能力,因此教学方法上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
2.2 考核设计
课程的教学大纲要增加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内容,同样,在考核方式设计时,要明确相应指标点的考核[6]。在考试考核方式的设计中,试卷就应明确各题目是对应哪个指标点的考核,而题目的分数则是对相应指标点考核所占的课程权重。该事项可通过考试前的试卷审批或是考试后的试卷分析中注明。注明的形式见表2。
这样从该表中应能计算各指标点考核的所占总分百分比,而这个比例应和该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权重相匹配。对实践类考核或考查课程也应按试卷的形式明确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
2.3 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在教学大纲和考核方式均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基础上重构之后,对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便有了定量的评价依据。从考核方式设计中,我们有了该课程总分中各指标点的支撑总分。而每个学生在该课程中的总成绩和对应指标点的支撑总分也可以统计出来,所有参与该课程的毕业生的平均成绩和各指标点的平均支撑分数也可以算出。最后,可以得到毕业时该课程对指标点i.j的达成度评价:
(1)
对支撑该指标点的所有课程进行达成度评价,便可以得到该指标点的毕业达成度。
2.4 教师理解和学生理解的重要性
课程实施和考核方案是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的最终落脚点,该项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成败。而整个实施方案的重构需要得到教师理解和学生理解才能真正实施成功。新的实施方案无疑大量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比较好的方式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进行正面激励。而对学生来说,应采取讲座或其他方式宣传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课程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的变化。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有助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措施。如何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进行各项工作的展开是每个软件工程专业面对的首要问题。该文提出的课程实施和评价设计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可对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华盛顿协议[EB/OL].http://baike.baidu.com/.2016.[2] 人民?W.历史性突破,开启新征程――中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603/c1006-28410286.html.2016.[3] 王观玉,石云辉.工程教育认证下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 97-102.[4] 中国工程教育协会.认证标准、程序和数据[EB/OL].http://cn.ceeaa.org.cn/index.php.2016.[5] 陈道蓄.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建设合格的本科工程专业[R].2015.[6] 崔江涛.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与探索[R].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