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5:1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第一篇:《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科组

梁娉

本节课,我以边塞诗为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然后再由课内到课外,从而多角度地感受边塞诗的风格与特点,突出了研读的主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首先,整体入手,理解诗义。我引导学生先从一组诗的整体入手寻找规律: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吗?在学生发现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后,让学生再一次读诗,说说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句中发现的。因为学生能发现这一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说明他们对诗已有大致的整体理解和感知。同时,在学生联系具体诗句的过程中,必然讲到“沙场、征战、黄沙百战穿金甲、破、将军、引弓”等字、词、句的意思,这比之以往“穿、破”是什么意思,这种从局部的字词理解入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学得更主动、轻松、有效。

然后,想象入境,欣赏积累。感受诗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画画来丰满古诗的意象。在学生对照注解自学古诗时,我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要能在脑子里出现画面。在检查学生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谈谈感受。如在《凉州词》的学习中,重点抓住了“欲”“催”进行对比进行想象:说说“欲”做什么?“催”着去做什么?猜想并体会将士们此刻的心情,从而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以及战争的悲壮;在《从军行》的学习中,则通过补充战场阴云的图片和玉门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想象“雪山暗”“玉门关孤”的画面,然后探究其中的原因,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接着抓住“穿金甲”与“终不还”的对比来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在想象画面后,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来升华感情。

最后,举一反三,积累提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几首诗的自主研读,不仅发现了这类古诗的规律和特色,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专题研读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在学生背诵时,进行适当的点拨理解。接着我又补充了《白雪歌送武批官归京》的录音诵读,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壮美。最后,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在课外多欣赏背诵边塞诗。

第二篇:边塞战争诗四首

边塞战争诗四首

《从军行》《蓟中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塞下曲》 学习目标:

1、把握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的特征。

2、掌握诗歌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技巧。

3、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边塞诗

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的诗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进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边塞诗内容 :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苍茫雄浑)统治者 穷兵黩武 不用良将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建功立业)

报国无门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边塞诗的风格: 常用手法: 雄壮豪迈 比喻 夸张 用典 常用词语

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轮台 龟兹(qiuci)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思考:

1、这首诗是什么体裁? 写的是戍卒的愁,还是思妇的愁?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戍卒的边愁。本诗抒发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2、(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字„„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请你说说末句佳处表现在哪里? 虚实结合:前三句叙事,实写所见所闻,层层深入,反复渲染,创造气氛,为后文抒情铺垫。末句抒情,画龙点睛,从对面写起,想象万里之外,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这也暗示出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这一曲笔把夫妇相忆、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更具有感人力量。边愁——边塞与闺阁同写

情景交融——凄凉、孤寂的氛围与思归的哀怨 结合(触景生情,遐思而生情)二首《从军行》的比较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表达征人思乡的深情;

“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二诗在环境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其四”侧重 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内容:讥讽将军无能,士卒久戍难还。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2、手法:互文、用典、不同角度(时、空)拓展阅读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蓟 中 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有人认为这是批评“诸将”,而有人认为是讽刺“朝廷”,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这是讽刺朝廷。因为,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运用暗示手法,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3、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描写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忧虑;借助孙武、吴起以自况,自己空有雄才大略,却不为朝廷所用,直接抒发了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惆怅苦闷心情。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拓展阅读 形象-景物: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 感情基调:

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旷达胸襟,豪迈情怀。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1、胡应麟曾评价岑参的诗歌是“尚巧主景”。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此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对热海的热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先夸张和渲染: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再作奇特的想象: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这样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这首诗描写热海的奇异风光与“送崔侍御还京”有什么关系?构思上有何巧妙之处?

崔侍御为官公正,清廉无私,执法如山,冷峻寒气能逼退热浪,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描写热海的奇热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构思新巧。

塞下曲 李 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2、杨慎《升庵诗话》评价这首诗是“不坠盛唐风格。”请你说明本诗体现了盛唐怎样的风格?

1、这首诗歌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表明自己的看法,请具体说说诗人借用典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伏波将军马援事,班超立功西域、万里封侯、晚年却恋家思归之事,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用秦晋殽之战事,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借薛仁贵西征突厥事,主张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这首诗借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了诗人慷慨激昂、誓死报国、坚决彻底杀敌卫边的雄心壮志。

这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慷慨激昂、誓死报国、坚决彻底杀敌卫边的雄心壮志。格调高昂,苍凉悲壮,豪迈奔放,意气飞扬,有盛唐边塞诗风格的余韵。

1、内容:边塞之景、吹管望乡

2、感情:思乡

3、景与情的关系

第三篇: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例题解析】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4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Ⅱ)(8分)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答: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陕西卷)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安徽卷)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 【例题解析】

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高考真题演练答案】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2.(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1)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3、(1)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5、(1).答:(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补充注释】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分悲伤。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的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发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第四篇: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一、概念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这类诗多以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为题材。

代表诗人:

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高适,李益,李白,卢纶,常建。

二、常见意象

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 ;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

常见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 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

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时光飞逝,漂泊)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亲、音信,消息)鹧鸪(离愁别绪,思乡怀归)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燕子(离别思念亲友、时光飞逝、羁旅情愁)雨(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秋、西风、秋风(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

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的短暂)大漠(浩瀚无边)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海风、瀚海、楼兰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

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 羌笛、胡笳、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三、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兵车行》 杜甫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燕歌行》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四、边塞诗的语言特点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简洁明快。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7、雄浑壮丽。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8、粗犷豪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悲壮慷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1、缠绵哀怨。诗作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

孟浩然:语淡恬静

杜 甫:沉郁顿挫

李 贺:奇诡雄浑

李商隐:清丽俊逸

范仲淹:苍凉悲壮

秦 观:情真意切

辛弃疾:气势雄壮

王 维:恬淡生动 高 岑:雄浑奇拔 元 稹:艳丽浅近杜 牧:含蓄绰约 王安石:雄健高峻 李清照:婉约凄切 姜 夔:清妙秀远

王昌龄:雄健浑厚

韦应物:清新典雅

白居易:平白清新

李 煜:伤感细腻

苏 轼:旷达豪迈

杨万里:新鲜活泼

李 白:清新飘逸 贾 岛:萧瑟悲愁 刘禹锡:明朗隽永 欧阳修:清丽明媚 柳 永:缠绵悱恻 陆 游:雄浑奔放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最后两句即为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塑造人物抒情。仍以李白的《塞下曲》为例

②借写景抒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征人思乡的情感借景(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得到了抒发。

③借议论抒情。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后两句借议论表达了对朝廷所派将领昏聩无能的不满。

④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

《房兵曹胡马》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诗通过写骏马的神清骨峻,凌厉奔驰突出其雄健,又写其具有的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以及它的忠贞。是马而非马,作者这里正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这匹马,表达盛唐时期一种蓬勃向上、渴望建功立业、封侯千里的精神。,既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六、解题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它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盛唐时期,国力强大,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而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4、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第五篇: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明确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充分反映了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将士艰苦生活;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而且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适《燕 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二、了解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既有写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写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写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等。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几许悲壮,几许感伤了。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 行》),“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张乔《河湟旧卒》)等。到了宋代,国力衰退,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所以这时期的边塞诗多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很多。

三、抓住边塞诗的意象

抓住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体察诗中的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特点。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金鼓、旌旗、长云、秋月、黄草、雪山、孤城、飞雁、扬鹰、走马等。诗人往往借助“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助“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助“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等。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四、品味边塞诗的思想情感

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2.抒发保卫疆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刻画了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的慷慨赴敌不顾生死,一往无前。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百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疆域恶劣的天气形象的展示出来,其生活之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4.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及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出征的士兵在月光下行进,忽闻笛声,一齐回首,浓浓的思亲之情涌上心头。

5.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 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痛恨。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主旨:1.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2.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4.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5.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6.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六、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 —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虚实结合等,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考查了徐兰的《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象征)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指代(象征)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远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下载《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塞战争类(5篇模版)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

    边塞征战诗教案

    边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技巧赏析 【教学方法】自主鉴赏、合作探究 【......

    3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鉴赏 【复习要点】 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一、概念: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

    边塞军旅诗(推荐五篇)

    第二类 边塞军旅诗 渭南瑞泉中学王三燕 (一)识记及理论: (1)定义: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2)发展: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征战诗[全文5篇]

    边塞征战诗 概念: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代表诗人:高适李白常建岑参王昌龄卢纶李益 常见意象及象征义: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

    边塞征戍诗欣赏

    边塞征戍诗欣赏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

    《木兰诗》战争改写

    《木兰诗》战争改写 终于,平静了半晌的大漠上又传来了军中的号令,冷清的月光下,连那曾经聒噪不休的黑鸦也不知何处去了,只有几匹瘦弱的老马偶尔的几声嘶叫,他们也害怕了吧!我的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我经过认真备课和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下是关于本课教学的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