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以《香菱学诗》为例,评价人物形象
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以《香菱学诗》为例,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以《香菱学诗》为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学会分析人物性格。
2、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学会由外到内、全面客观评价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红楼梦》吗?全书规模宏大,结构谨严,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同学们对书里哪些女子印象比较深刻?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贾巧姐······
尤为可贵的是,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所以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对“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出示判词猜一猜)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史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3、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4、香菱
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出示课题:
二、以《香菱学诗》为例,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评价人物形象
1、你认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苦志学诗,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现”,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作品通过香菱苦吟诗词最后终有所成的描写,刻画了香菱执著、勤奋、刻苦、认真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作为一个青年女性香菱应该具有的青春朝气和高雅情怀,表达了她对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
香菱性格:执着刻苦
苦志学诗
悟性极高
精华灵秀
方法导航
(一)正面描写
动作
语言
神态
细节
侧面烘托
其他人对香菱的看法
2、你对香菱的印象如何?你将如何评价她?(知人论世:结合人物的身世背景)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诗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皤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
方法导航
(二)评价人物:
全面客观
(从身世言行到内在精神品质)评价香菱:心性脱俗
命逝凡尘
三、拓展:阅读《鲁智深大战野猪林》片段,分析鲁智深的性格,对其进行评价
从分析性格入手,评一评鲁智深
有人说,鲁智深性格暴躁、行事鲁莽,你认为呢?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 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 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 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 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提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
师生品味鲁智深的语言、行为,评价鲁智深:武艺高强、嫉恶如仇,但又粗中有细、智勇双全,义薄云天,对朋友肝胆相照的英雄形象。
小结:评价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以分析人物性格为抓手,从人物的言行探究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人物做出客观实在的评价。
四、作业
课外阅读《红楼梦》,选一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做简要评价。附板书:
人物形象
方法导航
(一)香菱:苦志学诗
正面描写
语言
动作
好学刻苦
神态
悟性极高
侧面烘托
(二)评价:心性脱俗
全面客观
命逝凡尘
从外到内
(从身世言行到精神品质)
备课材料: 附其他判词:
2、贾元春
画: 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3、贾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5、妙玉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6、贾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7、贾惜春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8、王熙凤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9、贾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10、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11、秦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副册判词
又副册判词
13、晴雯
画: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14、花袭人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林黛玉:
由于特殊的身份和遭遇,林黛玉固然有孤高自许,似乎别人很难与她接近的一面。林黛玉看似冷峻,实为热情。林黛玉是一定会把你当成知心的朋友的,与你以心相交,坦诚相见,热情相处,胸无芥蒂,她对薛宝钗的理解和感激,她和史湘云、妙玉成为知心的诗友,不是很能说明这一点的吗?香菱自小孤苦,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她本为千金之贵,却被人贩子拐卖,又遭冯渊之变,后来沦为“呆霸王”薛蟠之妻。不论是在薛家,还是在贾府,香菱都不可能有什么地位的。但是,林黛玉并没有嫌弃香菱,而是向她伸出热情援助之手。于是当香菱提出要请林黛玉教她做诗时,林黛玉毫不推辞,欣然接受,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教得起你。”一下便破除了香菱的顾虑,使她敢于向林黛玉认真地学诗,并且最终使香菱学会了 如何做诗。林黛玉作为一位贵族小姐,能够这样诚恳待人,助人为乐,向地位很低的初学写诗的香菱传授经验,并且还认真地教,毫不保留,这一点是极其可贵的。在地位又低、才气又平的香菱面前,林黛玉这位贵族千金没有一点架子,从未摆出什么威严,这本身已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何况林黛玉又对香菱悉心传教,无私培养,循循善诱,这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师品德,尤为难能可贵,更令人赞叹不己。
林黛玉性格:热情
富于同情心 以心相交
坦诚相待 评价:外表孤高
内心火热
坦诚直率
心无城府
四、薛宝钗
三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小说也很真实地刻画了薛宝钗的性格特征。薛宝钗虽说诗才出众,在大观园的诗会上也经常夺魁,但她却因思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总认为写诗作赋这并非是女子的正业。她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总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封建淑女的形象。如第六十四回,当听到贾宝玉说要把她们闺中的诗写在扇面上时,薛宝钗便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馀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这已把薛宝钗的思想表白得非常清楚了。她虽确有诗才,并且也作诗,但她毕竟认为这些词“不过是闺中游戏”,无关紧要,“可以会可以不会”。在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还曾亲自开导林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作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薛宝钗对自己和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小姐尚且如此看待,那么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香菱就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身边虽有诗情才思毫不弱于林黛玉的薛宝钗,香菱仍不能得到薛宝钗的指点和帮助,她只好舍近求远,去向林黛玉拜师求教。这样的描写便有力地反衬出薛宝钗在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可以看出薛宝钗的确是自觉地用封建礼教思想来约束自己,以求得人格完善,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封建淑女。再者,薛宝钗外表看起来给人们的突出印象是稳重平和,温柔敦厚,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大得下人之心。但是薛宝钗到底还是一个“冷美人”,她的内心是“冷”的,骨子里是非常高傲的,一般的人她根本不放在眼里。薛宝钗能够以和自己作伴的理由把香菱带进大观园,香 菱既能够见到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又能够在温馨祥和的环境中与大家相处,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香菱如果再去学写诗,这在薛宝钗看来,无非是“得陇望蜀”,是得寸进尺,她薛
宝钗怎么会再去亲自教导香菱学诗呢?而香菱学诗不来请教近在咫尺的薛宝钗,这说明香菱对薛宝钗还是不太敢接近的,不得不采取敬而远之的做法。这也进一步说明薛宝钗是具 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威仪的,也反映出薛宝钗和香菱之间还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而这切又有力地反衬出林黛玉的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与人友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尊卑的等级和高下的界限,让人感到林姑娘的温暖和可亲。尽管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但毕竟是太冷了,冷得几乎让人不能走近她。还有,薛宝钗对香菱苦志学诗不仅不能理解,而且还常常进行打趣取笑,甚至对她予以嘲笑讥讽。香菱为了学诗,苦读诗书,乃至于茶饭无心,坐卧不宁,薛宝钗便笑话她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你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呆子了。”认为因学诗读诗,香菱已是呆上加呆,成了一个真正的呆子了。香菱冥思苦想,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终于做出第一首诗来,请薛宝钗看一看,以便得到她的指点,而薛宝钗非但不鼓舞,而且还说什么:“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把身边的香菱愣是又推给了林黛玉,无奈香菱只好再次去请教林黛玉。香菱写诗入了迷,薛宝钗便不无讽刺地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都是
颦儿引的他!”“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毛病来呢。”显而易见,薛宝钗对香菱学诗,非但不肯定,不支持,不鼓励,反而是不断地去挖苦,去嘲笑,去讥讽。而这同林黛玉全心全意而又耐心细致地教香菱做诗相比,恰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二人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甚至对立,从中亦可窥出一斑。作者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寓主观情感于客观描写之中,但是读者是完全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所持的不同情感和态度的。薛宝钗不仅对香菱苦志学诗不能理解,不断予以讥讽,而且对史湘云同香菱大谈诗歌之事也很不满。薛宝钗说:“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史湘云忙问:“是哪两个?”薛宝钗笑了笑答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这里薛宝钗说的虽是带有调侃意味的话,但毕竟她是把学诗和谈诗的香菱和史湘云分别说成是“呆”和“疯”,从中足可以看出薛宝钗对女子学诗是持何等轻蔑的态度,这也说明薛宝钗思想受到封建意识戕害是何等的深重。四在“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中,作者也没有忽略对史湘云性格的刻画。小说中写道:“如今香菱正满心满意只想作诗,又不敢十分罗唣宝钗,可巧来了个史湘云。那史湘云又是极爱说话的,哪里禁得起香菱又请教他谈诗,越发高了兴,没昼没夜地高谈阔论起来。”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史湘云是如何地爱诗,如何地喜欢谈诗,如何地善于帮助香菱这样的女子学诗。再从薛宝钗上述那番用来打趣史湘云的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史湘云对古代一些大诗人的艺术风格也了如指掌,常常可以如数家珍地 说出来,可见其对中国古代诗歌和诗史见识之高,阅读之广,体会之深。不是吗?直至今日,我们常常还喜欢用“沉郁”、“淡雅”、“绮靡”和“隐僻”来分别形容杜甫、韦应物、温庭筠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作者曹雪芹把他对这四位著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的准确概括,通过“香菱学诗”的情节,借助于对史湘云形象的刻画,巧妙而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既表明作者对史湘云形象的赞美之情,又把作者自己的诗学修养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应该说更耐人寻味。这样来表现史湘云是非常可信的,因为这和史湘云一贯的性格特点是吻合的。史湘云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大笑大说”,坦荡直爽,毫无顾忌。小说中作者多次表现她这种性格特征,使她特有“大笑大说”的情景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史湘云不仅风流倜傥,而且才气纵横,她在诗思诗才上,并不一定就比林黛玉和薛宝钗逊色,她很有名士风度,也很有诗人气质。小说借“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把史湘云这两大特点,都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使这一艺术形象
更具艺术魅力,丰富了中国古代女子的人物画卷,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称赞。五曹雪芹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还展示了林黛玉在诗学上的渊博知识和高深修养,也展示了初学写诗者香菱对如何阅读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初步认识和切身体会,这不仅对刻画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篇:从香菱学诗谈起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甲)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乙)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丁)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1.你是怎样解读文题的?(谈两点即可)
2本文是以香菱学诗的故事引出 这一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并得出 的结论。
3.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恰当的话以领起下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 4.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哪一处? A.甲 B.乙 C.丙 D.丁
5.以全文的构思为例,谈谈本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除了归纳还要作分析.)
第三篇:从“香菱学诗”悟考场作文之道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从“香菱学诗”悟考场作文之道
作者:夏国荣
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08期
近日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联想到刚刚看过的2011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颇有感悟,颇受启发,香菱在学写诗中出现的问题与我们同学在考场中出的问题是何其相似。我们都知道,香菱的身世很是凄苦,三岁时被人拐走,与双亲分离,后又不幸遇到呆霸王薛蟠,做了人家的侍妾。但她聪慧有追求,来到大观园就开始跟林黛玉学诗。于是黛玉让她以“咏月”为题目来写一首诗。应该来说,此时香菱的写作水平与我们的学生是差不多的。请看她写的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看过后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林黛玉的评价是很中肯正确的,它的毛病主要是:
单调空洞,堆砌辞藻,凑搭成句。这首诗首尾两联28个字,只说得个“月亮很亮”,内容十分有限,不能寄情寓兴,加上语意重复,一篇之中不见翻新,显得词汇贫乏,造句呆板;于是香菱写了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的评价为: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为什么?那就是过于牵强、过多的拉别的东西来比附。而且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没有“寄情寓兴”。虽然脱去前一首诗老是形容月亮本
身形貌的窠臼,但却又跌进“句句倒是月色”的误区,通篇只说得个“月色很白”,仍没有步入咏物诗的佳境。
于是香菱写了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大家对它的评价是:“新巧有意趣。”
这首诗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__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蓄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景——“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香菱的前两首为什么受到黛玉的否定,就是它为文造作,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感受,只是为了写而写,因为打不开思路,只好堆砌辞藻,以凑成诗句,如此之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打动人心了。请看这一篇高考作文的风格与香菱的前两首诗是何其相似:
最爱深秋,并非它的愁情与怅然,只因那本是葵花盛开的季节,它总是让我莫名地想起才女李清照,每一种己任都饱含哲理,还有那个日日在葵花下作画的天才画家。有人说凡·高的一生充满着蹩脚与哀情。也许有葵花盛开的地方就有他的天堂。凡·高的一生也许是孤独的,他烧焦的左手割掉右耳时也许是疼痛的,但不一定是痛苦的。他一生都和葵花做伴,葵花下洋溢着他灿烂的笑脸。庄子曾经说过,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是不快乐的呢?所以我宁愿相信凡·高把他的心驻扎在秋天。
这是2011年高考作文的选段,它表面文采飞扬,其实是虚情假意地生搬硬套,作文的题目是“我的时间”,可这些名人与“我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没有自我,没有独特的感悟,所以只能东拉西扯,凑搭成文。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内容充实情感真挚呢,香菱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应该像香菱一样,发自肺腑地说自己最想倾吐表达的东西,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写记叙文,那就要“生活写真”,用朴实本分的情感来感动读者。比如这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我的时间
每一个清晨,都平静地把自己铺成一张白纸,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每一个夜晚,都把自己倒得空空的,然后往里面添加风、星星、萤火虫……总之,尽量添加一切诗意的东西。我只是想提醒自己,认识自己,在我的时间里做我自己。
我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有人说,眺望摩天大楼的人,其实是在眺望自己的幸福。我不是,我的幸福没有那么高。
我的幸福低到尘埃里。
世上有不计其数的成功者,他们头顶光环,令人艳羡,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然而,那是你想要的吗?人生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做你自己。
有的人幸福如瀑布或山洪,有的人幸福如涓涓小溪。
屋檐上鸽子成群,院子里花团锦簇。你喜爱的小狗,即便你在它吠叫时打它的小脸,它也依然喜欢偎依着你安静入睡。还有不被打扰的月亮,可以喝的露水……这一切都是我要急着向你表达的,我安静的幸福,我真实的自己。
在这么高速旋转的时光里,我们丢失了什么,我们又拣起了什么?看着那令人窒息的钢筋水泥构造中步履匆匆的人们,看着那尾追在名人背影后的追星者,以及盲目模仿复制成功者道路的人……他们的眼睛储满了名利却丧失了蓝天,他们的耳朵塞满了阿谀却失去了鸟鸣。他们失去了自己,迷失在别人的道路与时间里。
在我的时间里,我要做自己,追逐我低入尘埃的小小的幸福。
我时常背上背包到附近的山上去远足,在自然中,我找到了自己。当繁密的树叶遮住午后的阳光又故意疏漏其中的一两缕打在潮湿的地面,当深秋的第一枚或黄或红的落叶在我面前摇曳而下带着欲言又止的幽怨,当南风带着沁人的土袭乱我的头发……
这一刻,时光在外部世界里一点一滴地逝去,却好像与我无关。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时间,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我可以坦然地与自己对话……
在我的时间里,我只想做我自己,我只想像个孩子一样,在你面前兴高采烈地阐述我简单的思想。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在忠于自己的幸福里,做我自己,就像那水边的蜻蜓。临风吟唱,翩翩起舞。
这是2011年浙江卷的满分作文。从此文的第一段开始,我们就被作者的那种纤细的感触、低浅的吟唱、平和的态度、真实的感受、谦卑的愿望所打动。作者没有怎么去在意那些万
众瞩目的成功者,更没有把那些崇拜者和模仿者当一回事,只是写出了自己涓涓细流般的小小的幸福,这是一种朴素的草根式的满足。因为是自己真实感触的自然流露,所以格外地感动人心。
而对于要写议论文的同学,也需要多写自己的感受。要敢于“直击现实”,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展现时代气息,而不能像香菱的第二首诗那样只是牵强比附,拉杂一些典故来凑数。过去那些“掉书袋、套路型”的作文,已经不会再得高分。请看下面这篇优秀作文:
我的时间
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成功不在于复制,也没有绝对的范本,只有认清自己,自主“我的时间”,才能成就你独一无二的孤本。
总记得周末的校门口,总是停满了大小不同的车辆。总有眼神疲惫的学生,一出校门便被急切等待的家长搂进怀中,护着他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过,小心翼翼地送进车里。可我从不,我总爱自己独自拎着书包,慢慢踱回不算太近的家中。一路上,风声、人潮声、喧语声浸满久离世俗热闹的我。我总是庆幸:这一段真正属于我的时间如此可贵!那些平凡而真实的人世风光,一点点扎进我柔软的内心,平和、安定的心性也在此间慢慢养成。我始终相信“我的时间”能给予我更多的力量,于是,我选择自主前进。
龙应台曾说:“在人生的跑道上,有人在5000米赛跑,有人在百米冲刺,而你却在清晨漫步,你会害怕自己会被淘汰了吗?不,不会的。”因你知道自己将在哪里成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无需复制他人的成功之路,掌握好自己的时间,在我的时间里做我自己该做的事。高三的自主招生,比起往届范围大大扩展,自主招生风更流行时,身边无数的人想通过先于高考的自主招生获得大学的敲门砖,但我却安之若素,一心当起了“又宅又独”的乖学生,置身事外。能够平静地看待风潮而不心生羡慕,我想是源于对自己的充分认识与对时间的把握。我深知自己不擅长竞赛类的难题、偏题,盲目参加只会适得其反,不如安心专注高考,用那些“我的时间”弄清每一道做过的试题,为将来从容准备,岂不更为划算?
身边的朋友也有笑我傻的,但我只是报之一笑。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讲:“别人看来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的确,有很多人在自主招生里一举成功,但我知道那不是我的“菜”,盲目跟风,不如相信自己,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里发愤苦读,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平坦大道!在人生的路途里,很多东西是无法参照和复制的,不要迷信别人的传说,认清自己的心性,不为外物琐事所扰,自主过好“我的时间”,即使头破血流,也能练就铮铮铁骨!
有很多东西难以出彩,便是少了自己的东西。作为“90后”的领路人,我们更要认真把握自己的时间,才不负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灵魂!
本文从寻常事出发写自我真事,抒发自我真情,文章深刻的论证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选取生活真实来演绎人生道理:一是周末校门口的家长上门接孩子,一是风头正劲的自主招生,情理真挚而充沛。寻常事情中的情理也极其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这胜却大讲道理甚或套用文化名人的写作之风,这也是在样卷中被阅卷组评为满分的原因所在。
第四篇: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年级:文学院08级2班
学号:200802140237 姓名:郑江华 指导教师:何柯
摘要 曹雪芹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他诗歌思想的言论或诗话流传下来,但在《红楼梦》中论及诗词创作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往往会借助于小说中人物之口间接地表达他的诗词创作观点。如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就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对于诗词创作,曹雪芹提倡诗歌立意要新奇,力主典雅蕴藉之美,强调诗歌的立意是作诗的头等大事,“不以词害意”,同时诗歌的创作还应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有感于中,言发于外。此外,他还比较推崇盛唐诗歌,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关键词 曹雪芹
香菱学诗
诗艺观
Through the plot Xiangling learn to write poetry know about the
poetry thoughts of Caoxueqin Abstract
Cao Xueqin was not only a great novelist.He was a great poet at the same time.Although there are no special discusses about his poetry thoughts of speech or passed down poetry, but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e can find a large number of poetry creation from many places.Cao Xueqin often aided by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indirectly express his poem creation view.As Cao Xueqin from write the plot that “xiangling lern poetry creation”, he expressed his iders on poetry.The poetry creation, Cao Xueqin advocated poetry to novelty, for elegant implicit beauty, emphasizes poetry conception is the priority of poetry, “don't harm to word meaning”.At the same time ,the poetry cre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oet 's subjective feelings, thoughts, speech made on the outside.In addition, he also think more highly of poetrys created in tang dynasty, such as the great poet Wang Wei, Du Fu, Li Bai and so on.From the point of Cao Xueqin ,he think they are the right excellent poet.key words
Cao xueqin
Xiangling learn poems
poetry view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早在清代,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是枉然”的这一说法。有这样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小说家要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广阔的时代画卷,这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在这一点上,曹雪芹的才能是非凡的,他 张戒.岁寒堂诗话[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454
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正是由于曹雪芹本身的多才多艺,决定了《红楼梦》的磅礴大气,绚丽多姿,而《红楼梦》里面的近二百首诗歌,则更是其中的明珠,其中许多优秀的篇章至今为人们吟诵不倦,有着其不同于唐诗宋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实际上,曹雪芹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他诗歌思想的言论或诗话流传下来,但在《红楼梦》中论及诗词创作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往往会借助于小说中人物之口间接地表达他的诗词创作观点。如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就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同时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虽然小说中论及不能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的创作观,但只要经过比对区分,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其大体轮廓。
(一)推陈出新,以典雅含蓄为美
典雅蕴藉之美,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不懈追求和最高标准,而推陈出新,则指的是诗歌创作要有新意,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丧失自己的个性,不能在陈言旧事中迷失自我,应该出奇出新,不落俗套。人云亦云,流于习见的题材只能“落第二义”,便算不得“好诗”。这一点我们可在香菱的习作中得到印证。
香菱学诗,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自己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太过直白显露,完全是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了无新意。香菱的第一首诗是这样的: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一首诗写得浅显明白,没有意蕴内涵,的确非上乘之作。它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穿凿附会,诗中所使用的“月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然而香菱作诗失败后并不气馁,她一再苦苦思索佳句,写出第二首诗。香菱的第二首诗是这样的: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526、715.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09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她的第二首诗就明显的有所进步,不像第一首那样笨拙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带有一定的陈旧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落得正统派的宝钗说她的诗“句句是月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扫兴之后,仍不肯丢手,“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过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作诗的门径,“苦吟”成功。香菱的第三首诗(即“梦中所得”的那一首)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诗别开生面,情景并茂,耐人寻味。首句“精华欲掩料应难”,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第二句“影自娟娟魄自寒”,就像是她自己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香菱精神上的寂寞,令人不由掩卷遐思她的身世、命运与前途,叹为观止!真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出内心的幽怨,笔法似很老练,达到“曲笔达意”的效果。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拓展了全诗的境界,情与景交融并观,为末联作好了铺垫。“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诗意曲折,匠心独运,联想绵远,又紧扣咏月诗题。感叹本是香菱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发,却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特别是“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真是“诗贵含蓄”。难怪那些“雅女”们也要赞她“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了”。
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月非月,又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其真情实感。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颔联对仗中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已不再是前两首中“玉镜”、“冰盘”式的粗浅简易和直接白描。香菱学诗对学者来说启发很大,红学家蔡仪江说,第一首也就是中等水平,第二首就是大学水平了,第三首就是一个老诗人的水平了。也就是说,第一首浅显明白,没有意蕴内涵,第二首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是很好,走题了。第三首就显得新巧有意趣,而且还把自己的感,自己表达的情绪、思想融于具体的描写之中了。由此看来,曹雪芹在诗歌创作方面非常看重诗歌的立意新奇巧妙和表达的含蓄蕴藉,最忌堆砌辞藻、了无新意以及表达过于直白,失去诗歌的含蓄美。
(二)立足现实,贵在真情
对于诗歌创作,曹雪芹还注重立足现实,并融入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第四十八回中,黛玉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15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2
要香菱作一首咏月诗,香菱第一次作的一首,黛玉认为措辞不雅,要她重作,于是她就又作了一首,兴冲冲地来找黛玉: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怎么说是胡说呢?宝钗是大观园中第一个谨慎人,说话不会没有根据,香菱的诗中一定存在不现实的地方。薛蟠是十月十三外出的,随后香菱就进了大观园和宝钗做伴,应该不会迟于十一月。香菱作诗之后,才是芦雪庵联诗,当时还下了一场大雪,宝玉落第后,李纨还罚他到栊翠庵折一枝红梅,贾宝玉还作了《访妙玉乞红梅》的诗,之后还有袭人丧母、平儿情掩虾须镯、晴雯补裘等事,然后才到腊月要过年。照这样推算,香菱作诗应该还是不会超过十一月。因此香菱诗中的“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就有问题了,隆冬季节,那里来的柳带呢,宝钗所说的胡说大约就是指这里不符合现实而言。
在这里,薛宝钗提到的“原来诗从胡说来”,这其实是诗学领悟之一大关键——即情感必须真实诚挚,景物可以假设胡说。所谓“胡说”,便是大胆的想象,既可以超越现实的常事常理,更可以无中生有。其创作过程是实有其情,虚设其景;为情设景,因情造境。因此,单纯描摹任何景物而于诗人主体思想感情无关的诗,都不是好诗。王夫之曾对那些纯粹之景、无主之宾的描写质问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并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银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把定一题、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拟,求词采,求故实,如钝斧子劈栎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王夫之的这段批评,正切香菱病征,那便是诗中无我,诗中无情。
香菱听了众人的议论后,又去冥思苦想,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竟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她便赶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咏月的这第三首诗,较之前两首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不再为吟诗而刻意穿凿,能够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立意,写他乡游子和闺中怨女在月下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使得情与景自然融合,营造出哀伤悠远的意境。这一首诗不但形式完美,而且诗中有“我”,情景交融,清新巧妙,意趣横生,因此博得众人齐声赞赏。在曹雪芹看来,诗歌创作不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应当把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融于诗歌创作之中,有感于中,言发于外。
(三)重在意趣,不以词害意
曹雪芹用较大篇幅在黛玉教香菱学诗之际,也借黛玉之口道出了诗歌创作中意趣的重要性。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0
王夫之.姜斋诗话[A].四溟诗话,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47
香菱搬到蘅芜院住,去见黛玉,有这样一段文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道诗,所以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在这一段对于诗歌创作方法的论述中,林黛玉集中地阐述了她关于诗歌创作的声律、对仗、辞藻、立意等方面的观点:关于声律和对仗,黛玉认为是末事,也就是次要的,不是诗歌创作的主导因素,而词句的新奇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重要。不过这些毕竟还是诗歌创作表层的东西,黛玉提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还是立意,也就是诗歌的旨趣。概而言之,与个别词句的修辞锤炼相比,曹雪芹创作观中更重视对“意趣”的追求和构建。他认为:“意”是诗人的立意、主旨、构思,它建构在诗人对现实人生以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感悟上,不能过多受到声律、字句等形式的干扰。“趣”是诗歌文本中所蕴含的审美趣味以及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愉悦。一昧地追求炼字酌句,甚而反复使用,有句无篇,都是忽视“第一立意要紧”的作诗“末事”。
香菱的三首诗中,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索然无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 ”,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在这里,诗歌的声律、对仗、词句和诗歌的立意说到底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在关于二者到底谁主谁次的评论上,曹雪芹借小说中最有才华的林黛玉之口,提出了“不以词害意”的主张,把诗歌创作的立意摆在第一位,即要有诗人自己主观情感的创造性融入,才能使诗歌创作不落俗套。
(四)师法盛唐,直溯汉魏
同样在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道: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正要学,我这里有《维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9
刘姗.神思[A].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93
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敏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在这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认为,作诗对初学者而言确有路径可循。他把诗歌创作的立意摆在第一位,即要有诗人自己主观情感的创造性融入,才能使诗歌创作不落俗套。但是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里就有一个继承传统,向古人学习的问题。从“林黛玉”所列举的师法对象以及“真正要学”的口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认为学诗路径当首以盛唐王维、李白、杜甫为根基,然后溯源而上,学习汉魏以来的诗歌。香菱因为喜爱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而受到林黛玉的批评,她认为一旦进入了这样浅近的格局,就再也学不出来了。这一句诗是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之二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这一首诗写得浅显明白,语句重复、有句无篇,模仿明显,显得内蕴不足,的确不是诗中的精华。香菱之所以会喜欢,也就是因为她是初学诗的,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还不强,因而“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所以林黛玉就及时制止了她,并为她规划了学习方案:重点学习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其次涉猎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在林黛玉所列举的这些诗人中,王维、杜甫、李白是盛唐诗人,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也都是魏晋南北朝的代表性诗人,而香菱所提到的南宋最著名的诗人陆游,却被林黛玉所否定,这是很有意思的。自宋代以后,历代诗人在学诗是宗唐还是宗宋的问题上一直颇有争议,曹雪芹在书中并没有直接说出宗唐或宗宋的观点,却借林黛玉对香菱的指点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三个重点学习的诗人都是唐朝的,其次学习的也都是魏晋南北朝的诗人,没有一个是宋代以后的,作者的立场不是很明显了么?可见,盛唐诗歌的卓越成就和正统地位在曹雪芹心中所占的分量。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曹雪芹的家学渊源来分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多才艺,喜吟咏,写作终生不辍,又喜欢广交当时名士,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施闰章等都是曹寅的好友。曹寅还曾经奉旨主持校勘《全唐诗》,受到康熙赞赏。在其以诗名世的朋友中,最著名的要数朱彝尊和施闰章了,在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和宋琬也并称“南施北宋”。曹寅长期在地处南方的南京任江宁织造,因此和朱、施二人交情甚好,诗歌风格应当比较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卷三十一,208
接近。朱彝尊“诗早期学王孟,中学盛唐,晚期趋于平易”,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说他宗唐并非谬断。“施闰章诗学王孟韦柳,追求温粹冲和的风格,故最工五言律”,曹寅本人“诗出入白居易,苏轼”。因此,从家学传承及家世交往来看,曹雪芹很难不受影响,因而在黛玉论诗一段文字中,很自然地流露出师唐的观点来。在康熙诗坛,与朱彝尊并称的王士祯,论诗主张神韵说,“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最推崇的诗人是王维,李白、杜甫反倒靠后,这显然是受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在他的诗中,追求的多是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王维的诗,正像第四十八回里香菱所说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接着,她举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为例来加以分析。不难看出,香菱主要是从诗歌意境的角度来赏析的,结合个人的生活阅历,品味“诗中有画”的神韵,这承袭的正是王士祯神韵说的衣钵。但《红楼梦》并没有到此为止,林黛玉看得更远: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道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可见,曹雪芹比王士祯等人的眼光更远,不但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推崇有加,还上溯去追寻他们的根源。魏晋南北朝诗人向来是受唐人推崇和向往的,这在他们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魏晋南北朝诗人是唐人师法的重要对象,曹雪芹能够由师法唐人进而意识到追根溯源,自觉学习魏晋南北朝诗人,可以说是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钱鍾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22、32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5:110-111. 钱鍾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22、324.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8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结束语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要解其中的味,《红楼梦》里所体现的曹雪芹诗艺观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研究方向。香菱学诗,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至第四十九回,向来谈及《红楼梦》的研究者,对于这一段故事,大多以黛玉教诗为论,而很少有以雪芹说诗为论者。其实,透过香菱学诗这一故事情节,可以窥见曹雪芹对于诗艺的一些看法。
对于诗词创作,曹雪芹提倡诗歌立意要新奇,力主典雅蕴藉之美,强调诗歌的立意是作诗的头等大事,“不以词害意”。这一点,他巧妙地通过黛玉之口表达出来。黛玉诗学的立意论,最是要紧。香菱不察,倒把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期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中毫无生气的两句诗举到黛玉面前,说:“我只爱陆放翁诗'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据程甲本补)有趣”,令黛玉拂然作色,当头棒喝,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
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那么,黛玉诗学的立意论,到底何在呢?这一点至关重要,乃是香菱学诗的法眼所在。此刻黛玉所论,便是“意趣真”三字,这其实也是曹雪芹自身对诗歌立意的看法。同时,曹雪芹还主张诗歌的创作应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有感于中,言发于外。香菱所作的前两首诗,只是单纯地绘景描色、穿凿附会,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宝钗才说她“不是这个作法”。
此外,从黛玉给香菱开列的书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是比较推崇盛唐诗歌的。我们且看黛玉所推崇的诗人名单: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很明显,这一系列书目都贯彻了“诗必盛唐”的主张,因而将王、杜、李三人的诗列在首位。曹雪芹认为:读这三位大诗人的上述作品,才能提高诗的创作及鉴赏水平。而魏晋南北朝诗人又向来是受唐人推崇和向往的,这在他们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于是,曹雪芹由师法唐人进而意识到追根溯源,自觉学习魏晋南北朝诗人,所以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诗人才得以列入黛玉的诗选名单。
文立足于《红楼梦》文本,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探究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反映出来的诗学观念,希望求得曹雪芹审美理想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印证与补充,并将曹雪芹的诗学观点条理化、系统化,梳理成较为完整的理论。然而,将《红楼梦》诗、曹雪芹诗学观作为对象进行深入挖掘,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这是红学界的一个重要动向,同时也是诗学界的一个潜在领域。在红学研究领域确立起《红楼梦》诗的独立地位,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曹雪芹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诗学评论家;《红楼梦》一书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而且还包含着深刻的诗学思想。”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早已被人们所熟知,而作为诗人的曹雪芹应该渐渐在红学界的视线中清晰起来。笔者期望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思路,去关注作为诗人的曹雪芹。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于景祥.由《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观[J].红楼梦学刊,2009(6):213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42-378 [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258-325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156-162 [4]王夫之.姜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74-79 [5]钱仲联.陆游诗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79年第1期.[6]许龙.钱钟书论陆游诗[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年4月第2期.[7]李成文.意趣说:曹雪芹诗学思想的核心.红楼梦学刊[J].2005年第6辑.[8]陈才训.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素养.中国韵文学刊[J].2011年5月第1期 [9]王岩.论曹雪芹诗学观与清前中期诗学的关系.《名作欣赏》[J].2011年26期 [10]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l.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1] 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高淮生.从《红楼梦》看阮籍、稽康、陶渊明对曹雪芹的影响IJ].红楼梦学刊,2003(2):279 9
第五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美剧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 九 五 八零 35 六 四 零,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 2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4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7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9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Reports Viewed from the Stylistic Perspective 12 嘉莉妹妹失去自我的悲剧性命运对中国女性自我价值体现的启迪 13 瓦尔登湖畔的隐士:反抗与变革 1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16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7 网络英文用语的特点分析 18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19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 20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22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24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 25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28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 30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On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2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人性的枷锁》——菲利普的灰色人生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李尔王》中弄人的形象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不同IT企业官网英译现状调查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中美家庭变迁的对比研究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Novels into English 79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81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82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84 《太阳照样升起》内外的迷惘一代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86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
《走出非洲》中的非洲因素与女主人公性格完善的关系 8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S.89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 90 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 91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 93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9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 96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97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99 析“花”在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义 100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