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5:0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教学反思》。

第一篇: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反思一: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反思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三年级科学《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反思】

-反思一

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亲近土壤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土壤的内容。

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挖土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可是,在外出挖土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土壤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在外出挖土之前,要提醒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细心观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不觉得是什么的东西到了科学家眼里就可能是宝贝了。教育学生正是有了土壤,才有了地球上五彩缤纷的生物,是土壤哺育了我们,先在学生心里建立起对土壤的敬仰感。

学生经过亲自对土壤的观察之后,其实对土壤的成分已经稍稍知晓,比如他们感觉到土壤是湿湿的,有水;土壤中有颗粒。本节课可以先引出土壤中的成分,但不要求学生能完整地说出,下节课会详细介绍的。

反思二

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如果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考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级我共要上了五个班的课,一个班是我告诉他们的,结果孩子们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则是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考察成败的关键竟然是孩子们忘是没有忘记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可是孩子们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要经常提醒他们出来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让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孩子带贪玩的孩子,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对土壤的大量的经验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了解土壤,重在实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从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所认识、了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做实验,我想尽了办法才找到沙土、黏土和壤土。

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实验中我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有所得,都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实验热热闹闹,有一部分孩子确实有所得,但是,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中得出,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让孩子从现实中明白一些东西。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然后再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这样,通过实验之前的预测,实验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实验后的思考,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探究的真谛。这样让孩子真正对土壤有了“了解”。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录像以它声、像、色吸引着孩子,激发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孩子多看多讨论——发现问题;让孩子多想多动脑——讨论、预测、猜想;让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要以灵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土壤的保护》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个生命的母亲,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发现学习: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与环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本课首先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黄河录像。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猜测:黄河水为什么这么黄?①可能是因为没有树。②可能是因为许多树都被砍了。③可能是没有种草。④可能是没有花草树木的保护。┄┄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分析问题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捕足学生的闪光点。老师不是口头上教给孩子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他们自由选择,促进发现和探索的能力。

(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

皮亚杰主义者不试图加快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经验是建立在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之上的。”本课在探究黄河水为什么变黄?老师有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找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老师只是听学生介绍他们实践新计划的经历,这些新计划对那些错误地看待世界的想法提出挑战。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虽然这导致他们对黄河水为什么变黄?只做出肤浅的而非深刻的理解。(3)承认个别差异

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在进行实验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使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逐步成熟起来,不完善的想法逐步完善起来。从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果实和种子》教学反思

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简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1、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取舍教材的内容。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之前,认真研读了本课的教材内容,领会了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材在本课中安排了四项内容:(1)认识什么是果实,通过解剖常见的果实,找出植物的种子,知道植物的种子外部特征;(2)通过观看教学课件,进一步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3)通过浸泡、解剖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4)通过对比实验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我在不改变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改动,把认识什么是果实,在果实的里面有种子和种子的传播途径化为一课时。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利于教学。

2、最大限度的组织学生

最大限度的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所观察到的一切与大家共享,让学生们对果实有进一步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一次了解。每个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做到互补互充,互相完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重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表示肯定,使学生放心大胆地把自己地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真实的课,这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自肺腑的精彩发言!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

4、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氛围,创设特定教学内容所需的各种情境,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途径,营造了在教学时老师无法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果实,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根和茎》教学反思

在实验设计环节,除了教材的方法,孩子们还想到了两种。孩子们的设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整个过程出乎我的预料。方案及随之而来的质疑都在我的预设之外,是在课堂里生成的。虽然他们的方法还存在问题,不够严密、甚至不够科学,但看得出来,他们都是动了脑筋的,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质疑的孩子思维也是很缜密的。孩子们的能量真的很大!他们真的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研究、去发现。

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经历根的吸收水分的作用和茎的运输水分的作用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是根的实验设计、改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将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将讨论方案、制定计划放在课堂上进行,而将实验过程及观察放在课外进行,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完成,没有考虑进行实验现象及结论的交流。但是,学生在做了实验之后却表达了较为强烈的交流愿望。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安排了第二课时的交流。学生的态度与要求令我产生了极大的欣喜,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小组交流中,有一个小组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孩子说:“„„没放植物的杯里的水比有植物的杯里减少的水少一些,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这时有孩子提问:“你们是怎样观察的?”“我们把它拿出来再比较。”那位孩子有疑问了:“„„万一是因为你拿植物的时候根会把水带走,是带走的水才说明根会吸收水分这个结果呢?”发言的孩子想了想,说:“我没想到。我不知道。”我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对这些孩子,对这样的课堂,我怎能不满怀欣喜?欣喜之余,我在想,我们的确应该关注孩子。

《叶和花》之花的反思

《叶和花》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认识花的构造

二、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三、三、交流种植日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有待加强:

一、情景导入:直接给同学们欣赏花的图片,总觉得不够完美。所以在情景导入方面做了调整。一段优美的音乐《茉莉花》,把学生带入到花香扑鼻的情境之中。欣赏完歌曲后,问同学们刚才这首歌描写了什么花?这花是什么颜色的?你们有没有见过茉莉花,下面来欣赏包括茉莉花在内的一些花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这样的形式,比直接以花的图片导入新课更让学生接受。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用富有感染性的,家乡名歌《茉莉花》,为学生创设花的图片,使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剖花:

在解剖花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能配合小组长,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里应把解剖花的注意事项,用视频的方式打出来,请一名同学用响亮的声音读出来。

1、动手解剖花时,动作要轻柔,要注意安全。

2、先解剖萼片再花瓣,接着是雄蕊和雌蕊。

3、在解剖过程中观察,油菜花的萼片有几片?花瓣有几片?雄蕊有几个?雌蕊有几个?

3、请组长和副组长解剖花,两名组员做好记录。

4、在解剖过程中请同学们小声讨论。

三、了解花各部分的功能:

在了解花各部分的功能时,感觉同学们理解的不是很好。应用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让学生了解花各部分的功能。

同学们刚刚我们都知道了雄蕊上有花粉,那么花粉是谁制造的呢?雌蕊上都有一各圆圆的,扁扁的柱头,它的目的是把接受雄蕊上的花粉。我们刚刚在解剖油菜花的过程中,发现没开的油菜花都被什么包裹着?萼片,那么萼片又有什么作用呢?花的颜色丰富多彩,会有各种花香,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它会吸引什么呢?那你们知道花瓣有什么作用呢?

四、了解花的传播途径:

讲述花的传播途径,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应放碟片上的花的传播途径,让同学们在音乐和图画中了解花的传播途径,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本节课 《认识固体》

一、几点不成熟的成功之处:

1、本课中研究的是固体的性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和描述。能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效果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物体,真正达到了学而用之。

4、运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多方面认识,既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又实现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教学效果特好。

5、在每一个实验前,都让学生计划实验的步骤和目的,从而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二、不足需改进之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至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更惭愧的理当自己发现时,还用让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弥补少的时间,失败呀!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xiexiebang.com+}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而我却没能做到。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如何看《把固体放到水里》

本课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这节课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这个环节有两个层次:一是认识各种不同的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除了安排一部分容易判断的物体之外,还安排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容易判断错误的物体。正因为把握不准,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是认识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一般学生,甚至包括我们成人都会认为一个苹果会沉下去,而一块苹果则会上浮。安排这个活动的意义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固体的沉浮现象,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学到这个知识点时非常不理解,即使做了实验,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明白,因为这个地方牵扯到“密度”这个问题,比较难懂。我个人的意见也认为让三年级的学生来学习,难度太大。

第二部分,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这个部分也分为两个层次:通过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并搅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同时注重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会科学观察的过程。然后利用固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特点转入了解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三种方法:米与水的分离——过滤,泥沙与水的分离——沉淀,水与盐的分离——蒸发。我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再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学生学的比较轻松,能够理解掌握。

第三部分,制作彩色树枝(或自制糖块)。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在制作中能够进一步理解固体在水中溶解、又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分离。这个活动我把它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让学生在家中利用这节课的知识做试验,自己独立完成,来体验成功。

我通过课后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都在家里尝试了一下,而且,在回答我时,他们的情绪很高涨,非常高兴。由此我发现,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家中小小的实验一下,会让学生有很大的成功感,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认识液体》教学反思

本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全面认识液体的多种性质。导入部分,我就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第一个活动:通过感官观察,发现油、水、蜂蜜、牛奶的性质(颜色、味道、气味、透明度方面)。学生对于观察活动性致很高,但是课堂上会忽视纪律,在前面一个班上下来后,我在第二个班里强调了团体的分工合作、控制了实验时间,为了争取最先完成,学生观察效率提高了,随意讲话变少了。第二部分认识不同液体存在着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的差异的主体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实验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同样多的液体和水比,谁重”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体积液体轻重不同;通过“把液体倒在斜放的板上,观察流速”的实验,使学生认识不同液体黏稠度不同;通过“把不同液体滴在蜡纸上”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其中,第二个实验考虑到器材问题和课堂的调控,我做了演示实验,关键是要取相同量的液体,同时倒到斜放的木板上,观察到流下来的速度不一样,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流下来速度不一样快?这样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的认识。说教法、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了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发现、归纳出液体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假设——验证”的探究过程,遵循“由扶到放、逐步培养”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如在认识液体在水中沉浮现象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验证再通过全班交流讨论,归纳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引导者,组织者,把课堂完完全全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示的舞台,同时我将用赏识的眼光对待他们的研究成果。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和谐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让学生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本节课。

《把液体倒进水里》反思

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宴席上常看见学生喜欢把各种各样的饮料互相混合,并乐此不疲。这是学生在自发地进行着科学探究,这与科学家的探究当然不同。当学生进行科学课的学习以后,探究的实践不应被割断,而应在教师指导下继续开展。当然,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不能停留在儿童自发探究的水平上,但也并不追求达到科学家探究的水平。

“ 把液体倒进水里去”这一课的教学就是想在“学生自发的探究”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其自发的探究的不足,从而能主动向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供适合学生研究的材料,放手让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而教师则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这样,学生的科学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能得到发展。

本课还有一些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探究时,应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确保实验现象的多样性和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2、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液体性质有不同的、更多的发现,课上没有发现的可以课外继续研究。

3、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节课的设计还应紧贴学生生活,创设一定的情境,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采用了“实验结合、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实验活动,将教学串连起来。使学生的兴奋点不断推向高潮。同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要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但是这不能理解为新课程允许教师不充分备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准备之课,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预设得好,也越是生成得好。反之,越是仓促、草率、过于自信,越是不能很好地预设和生成。因此,新课程不是不要备课制度,而是要重建新的备课制度。作为科学教师课前不仅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这里所说的“实验准备”就是指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的准备。实验准备是科学课特有的一项任务,为了实验的成功,首先要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比如橡皮泥的购买,如果是不合格的产品,实验中就会出现散落或不好捏制的

1、对本课教材的大胆重组。本着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兴趣,直接以“让橡皮泥浮起来比赛”引题开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就围绕着“使鸡蛋浮起来”的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使鸡蛋浮起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又能在实践活动中明白:借助其它物体或改变水的性质等方法能使物体浮起来,达到了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的目的。

2、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整个教学过程上,让孩子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3、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

不足:学生带来的鸡蛋,没有保管好,造成损伤不能进行实验,课前没有交待学生同时带一枚熟鸡蛋,造成实验没有对比,除此之外,实验中的鸡蛋也可以用马铃暑代替,教学中没有准备到。《今天天气怎么样》教学反思(2010-03-08 10:04:32)转载标签:教育 分类:教学反思

《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一节课,作了一些调整和改变,一开始我采用的是播放神州六号航天飞船升天的壮观场面,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又问“要举行这么重大的发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航天工作者除了要对飞船做细心缜密的检查外,他们最关心的会是什么?”能激起学生对科学知识强烈的探究意识,引出天气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书上直接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就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把各种各样的天气在课堂上集中展示,所提供的各种天气的表象能帮助学生把记忆中的已有经验充分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的翅膀,自己设计天气符号,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的最后我引用诸葛亮《草船借箭》,引导学生知道天气预报古代就有,感受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进行思想教,并更深刻地认识天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气温有多高》教学反思

《气温有多高》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可以在此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地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雨下得有多大》反思:

当前科学课的主体仍然是学生的“探究”,这些探究都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在课堂上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引起争论,在争论中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要讲究少而精,要能统领整个教学环节,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引领学生向深处探究。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能轻松地判断出同一地点的两幅图片下雨的大小问题后,提出“怎样才能准确知识雨下得有多大,大多少呢?”这样一个问题,围绕“怎样准确地知道雨量的多少”展开对“雨量器的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探究。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是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挑战,学生在相互的争论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了自己的认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其次,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投入相当的时间精力去探究。如果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他就不会去听,不会去思考,更不会去争论,学生的探究就成了被动的行为,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悖的。教师的提问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保持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上述案例中,老师的语言不多,但在关键处的点拨、引导,却能引发学生更为激烈的争论,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在争论中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今天刮什么风》这一课,我设计了几个活动,第一活动是猜谜引趣,激发学生研究风的兴趣。第二个活动描述风的特点,按写小诗的格式写风,培养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第三个活动记风力歌并研究风向,第四个活动最重要制作风向标和风力计,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制作,及需要哪些地方注意。通过这几个活动,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能很容易就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要树立从“学”出发,为“学”服务的观念,自始至终站在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的角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敢于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讨论和探索,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能让他们充分发挥的氛围和时空,这样才能达到刘默耕老师所提倡的“一箭多雕”的目标。

【教学反思】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赋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在分组和自由研究中会出现课堂调控不力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及早预测课堂中会出现的情况,想出办法使教学更紧凑,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感觉科学学习的快乐,都有事可做。《气候与季节》教学反思 太原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区,所以对于每一个季节都有鲜明的气候特征,孩子们平常有所观察但却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归纳,使新旧知识融合于一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最后又回归到感性上,使孩子们对气候与季节的理解产生了一个飞跃。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总结归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基奠十分丰富,不仅气候特征明显,而且语言表达也十分到位,用词准确生动,再次证明课程不是单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之间是相融的。比如前两天学习关于天气的谚语,孩子们早已耳熟于心,原来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可见语文是学好一切的基础,但通过科学的理论依据,便使机械化的背诵变得生动与具体。《观察》教学反思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史迈尔。观察既是与调查、实验并列的收集证据的方法,又作为一种具体的过程技能,和测量、排序、比较等方法一样,会出现在调查、实验之中,成为调查中的观察、实验中的观察。所以,观察是所有方法的开端和基础。

课堂时间虽然短暂,但孩子们仍然徜徉在茶香中恋恋不舍,他们从看、闻、品、摸中学会了观察,更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所在。从开课前对茶的朦胧印象,到下课时他们还端着茶杯仔细品位,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难道这不是科学的魅力吗?更主要的是,老师首先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难驾御课堂。

第二篇:(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反思一: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反思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三年级科学《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反思】-反思一

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亲近土壤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土壤的内容。

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挖土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可是,在外出挖土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土壤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在外出挖土之前,要提醒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细心观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不觉得是什么的东西到了科学家眼里就可能是宝贝了。教育学生正是有了土壤,才有了地球上五彩缤纷的生物,是土壤哺育了我们,先在学生心里建立起对土壤的敬仰感。学生经过亲自对土壤的观察之后,其实对土壤的成分已经稍稍知晓,比如他们感觉到土壤是湿湿的,有水;土壤中有颗粒。本节课可以先引出土壤中的成分,但不要求学生能完整地说出,下节课会详细介绍的。

反思二

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如果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考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级我共要上了五个班的课,一个班是我告诉他们的,结果孩子们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则是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考察成败的关键竟然是孩子们忘是没有忘记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可是孩子们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要经常提醒他们出来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让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孩子带贪玩的孩子,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对土壤的大量的经验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了解土壤,重在实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从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所认识、了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做实验,我想尽了办法才找到沙土、黏土和壤土。

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实验中我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有所得,都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实验热热闹闹,有一部分孩子确实有所得,但是,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中得出,比较沙土、黏土和

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让孩子从现实中明白一些东西。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然后再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实验之前的预测,实验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实验后的思考,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探究的真谛。这样让孩子真正对土壤有了“了解”。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录像以它声、像、色吸引着孩子,激发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孩子多看多讨论——发现问题;让孩子多想多动脑——讨论、预测、猜想;让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要以灵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土壤的保护》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个生命的母亲,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发现学习: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与环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本课首先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黄河录像。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猜测:黄河水为什么这么黄?①可能是因为没有树。②可能是因为许多树都被砍了。③可能是没有种草。④可能是没有花草树木的保护。┄┄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分析问题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捕足学生的闪光点。老师不是口头上教给孩子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他们自由选择,促进发现和探索的能力。(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

皮亚杰主义者不试图加快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经验是建立在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之上的。”本课在探究黄河水为什么变黄?老师有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找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老师只是听学生介绍他们实践新计划的经历,这些新计划对那些错误地看待世界的想法提出挑战。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虽然这导致他们对黄河水为什么变黄?只做出肤浅的而非深刻的理解。(3)承认个别差异 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在进行实验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使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逐步成熟起来,不完善的想法逐步完善起来。从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果实和种子》教学反思

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简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1、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取舍教材的内容。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之前,认真研读了本课的教材内容,领会了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材在本课中安排了四项内容:(1)认识什么是果实,通过解剖常见的果实,找出植物的种子,知道植物的种子外部特征;(2)通过观看教学课件,进一步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3)通过浸泡、解剖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4)通过对比实验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我在不改变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改动,把认识什么是果实,在果实的里面有种子和种子的传播途径化为一课时。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利于教学。

2、最大限度的组织学生

最大限度的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所观察到的一切与大家共享,让学生们对果实有进一步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一次了解。每个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做到互补互充,互相完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重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表示肯定,使学生放心大胆地把自己地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真实的课,这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自肺腑的精彩发言!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

4、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氛围,创设特定教学内容所需的各种情境,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途径,营造了在教学时老师无法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果实,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根和茎》教学反思

在实验设计环节,除了教材的方法,孩子们还想到了两种。孩子们的设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整个过程出乎我的预料。方案及随之而来的质疑都在我的预设之外,是在课堂里生成的。虽然他们的方法还存在问题,不够严密、甚至不够科学,但看得出来,他们都是动了脑筋的,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质疑的孩子思维也是很缜密的。孩子们的能量真的很大!他们真的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研究、去发现。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经历根的吸收水分的作用和茎的运输水分的作用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是根的实验设计、改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将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将讨论方案、制定计划放在课堂上进行,而将实验过程及观察放在课外进行,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完成,没有考虑进行实验现象及结论的交流。但是,学生在做了实验之后却表达了较为强烈的交流愿望。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安排了第二课时的交流。学生的态度与要求令我产生了极大的欣喜,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小组交流中,有一个小组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孩子说:“??没放植物的杯里的水比有植物的杯里减少的水少一些,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这时有孩子提问:“你们是怎样观察的?”“我们把它拿出来再比较。”那位孩子有疑问了:“??万一是因为你拿植物的时候根会把水带走,是带走的水才说明根会吸收水分这个结果呢?”发言的孩子想了想,说:“我没想到。我不知道。”我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对这些孩子,对这样的课堂,我怎能不满怀欣喜?欣喜之余,我在想,我们的确应该关注孩子。

《叶和花》之花的反思

《叶和花》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认识花的构造

二、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三、三、交流种植日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有待加强:

一、情景导入:直接给同学们欣赏花的图片,总觉得不够完美。所以在情景导入方面做了调整。一段优美的音乐《茉莉花》,把学生带入到花香扑鼻的情境之中。欣赏完歌曲后,篇二: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二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蚕的生长变化

3、蚕变了新模样

4、蛹变成了什么

5、蚕的生命周期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我们的生命周期 三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 四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2、磁铁有磁性

3、磁铁的两极

4、磁极的相互作用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指南针

7、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本活动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学生主要交流他们的想法:包括:植物的生长经历

了哪些过程?植物的生长从什么开始?学生通过交流,在加上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三上学习的向日葵的一生生长过程,学生都能认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了。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的练习,有的不能完成,还应继续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2、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1.2、种植我们的植物

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而《种植我们的植物》作为一门生产实践性和理论知识性都很强的学科,尤其需要这种精神,所以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通过这种启发探究式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了“发现生产中的问题——了解把握问题的特点——学习课本查找问题的实质——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回归并指导生产活动”的专业学习目的。同时,还在知识结论的获得过程中,领悟和学会了创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了种植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当前,由于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当前课程设置的情况,在教学中,一般只注重了知识的传

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组织教学,学生固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生活经验和农业生产现象出发,提出有关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学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创新的模式:情景设疑---引导探究---科学抽象---归纳总结---迁移活用。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把当节知识放在全书乃至各专业课知识结构体系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植物对水分的运输和利用,也把教材的顺序调整为“选种——松土——挖坑——下种——浇水”,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也证实了调整的可行和必要。通过课后向学生征询意见,认为这节课方式灵活,组织严谨,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不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还要更多设置学生动手性的实验或实践内容。1.3、我们先看到了根

上完这一课,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1.4、种子变成了幼苗

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1/3的小组种植的植物张了两片子叶),从种子变成幼苗的这一段经历,对学生来说是感到新奇而愉快的,他们都把刚出土的幼苗视为珍宝。有的同学还写了观察日记,幼苗的颜色形状以及茎的样子都描述得很详细。通过交流反馈,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性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有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对于植物的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的认识,采取了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在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了解植物叶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植物的叶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和营养,非常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了植物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反过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树林里会感到空气清新?”、“为什么植物要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就更深了.1.5、茎越长越高

(一)交流整理茎的变化环节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平时未对植物的生长变化做跟踪记录,故对茎的颜色变化、硬度变化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但对茎的高度的数据关注不够(这一情况也在意料之中),针对此情况,拿出了观察记录(在教学本单元时,为了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孩子们同时种植,并一直坚持记录)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习记录的要点;另一方面,为后续画统计图提供依据。由于观察的周期只有三周半,按每半周作一次统计:第二周(茎的高度)0.5厘米,第二周半3.5厘米,第三周6.9厘米,第三周半7.7厘米。交流 后,引出统计表,引导学生合作将数据表现到统计图中。教学时,还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先让学生观察绘制好的统计图,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规律,比较凤仙花在哪个阶段生长速度最快?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这时,对教材中让学生预测未来几周凤仙花的高度进行了调整,改为让他们预测:一周后,凤仙花的茎会长到多少厘米?学生根据变化规律,猜测大约在8.5-9.4厘米之间。这里很好地渗透了有根据地进行猜测的科学意识。

(二)在认识“茎的作用“这一环节中,先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学生猜测——设计实验(主要是芹菜浸泡在红水中的实验。设计后,让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观察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同学对观察十分细致,思维很严谨。通过观察,发现芹菜横截面有许多小孔,而且外圈的小孔有红水浸入,可能这些小孔是运输水分的;还有些小孔未染成红色,可能是运输养料的。)这时还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实验中的植株(整枝植株已完全变成红色)出示给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学生认识到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学最后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梳理不够,而且原本想给点时间让孩子拓展阅读〈各种各样的茎〉,感知茎的支撑作用,也没能开展。一点思考:要让学生的跟踪观察有效,跟踪记录真实,需要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科学态度。1.6、开花了,结果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习。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

1、子房发育成果实。

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让学生解剖菜心花或芥兰花,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读自学,在书中寻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段话教育学生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为了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在小老师上台讲解后,让听众修改补充并作出评价,这不仅

让学生学会倾听,还增强了自评和互评意识。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课容量大、活动多,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1.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问题(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提出两个问题: *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 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2.2、蚕的生长变化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于是,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篇三: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梁明召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四: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罗以成作为一个兼职的科学教师,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艺术,更重要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自己在科学教学中的体验,谈谈如何进行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校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的反思,但不一定面面俱到。

比如,我在“电池”这一课时,通过自己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难点在哪里。怎样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了些什么,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了解到电池分正极和负极俩部分,正极用“+”表示,负极用“-”表示。

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内容,用各小组准备好的材料连接起来,怎样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这样,用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实际操作,各小组交流,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总结到:连接电源正极和负极,小灯泡发亮,如果电路不通,小灯泡无光。总之,电流是由正极通过导线→小灯泡→负极,小灯泡就发光。通过上本节课,我认为是较成功的。课后使我反思到:活动课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概念的形成,教学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构建科学概念。

在备课时,对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的思维程度,课后使我反思到:对各小组的分工也要明确,不得让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在课堂中,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概念都明确。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认识反思的重要性,认真正确地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的从事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篇五: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第三篇: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吕忠亮

通过对一单元科学的教学,我有如下发现: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具体表现在: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特点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科学这门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绿豆发芽”的实验设计,通过提供实验材料──四颗绿豆、一次性杯子、纸巾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 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绿豆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当的温度。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课标规定:“科学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

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农村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 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 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 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滑轮组》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四大心理特点。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你知道起重机的作用吗?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如: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尤其在做游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是那些落后生。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第四篇: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篇1

科学活动《我的关节会表演》这个教学活动是《从头到脚》这个主题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这次的双高课的教学中,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听了一个省级送教下乡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后得到的启发,这位执教的老师能把这样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活动上的如此的精彩,使我受益匪浅,所以这次的双高课正好也是这个主题中的教学内容,于是,我就决定把这个内容搬过来,试着也来尝试一下,感觉一下自己在执教后的效果。

在设计教案时,我首先对这个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回忆,然后找到听课笔记进行回忆和笔记的对比,看看整个的教学过程是否相似,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班上孩子的水平进行教案的设计。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用一个电视节目中的一个大型游戏《墙来了》引出课题,让孩子们做做游戏,感觉一下身体和手臂的灵活性,再提供给孩子每人两个纸盒,把纸盒套在手臂上再做同样的动作,体验一下套上纸盒和没套上纸盒在做动作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从而得出结论:没套上纸盒手臂做动作是非常灵活的,套上了纸盒手臂做动作就不灵活了。在此基础上向幼儿提问:我们身体为什么这么灵活的秘密在哪里?从而得出因为我们身体有关节,关节的主要特征是能伸直、能弯曲、能转动,因为有了关节,所以我们的身体才会这样的灵活。再进行生活经验的回忆,我们在生活中关节帮助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最后这个环节我还是回到开头的游戏《墙来了》,不同的是我采用了课件,在视频和音响的共同作用下,孩子们在游戏时的兴趣比刚开始时游戏的兴趣要高。整个教学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是比较浓的。

现在上完了课静下心来,仔细回顾整个的教学活动,感觉到一个枯燥乏味的科学活动能够让在孩子们充满兴趣和欢乐的情景中开展活动,这完全得益于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充分符合《纲要》中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要依赖游戏,何况是枯燥的科学知识呢?幼儿在科学游戏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如果询问幼儿喜欢科学游戏吗?每个人都会回答“喜欢”,原因就是科学游戏可以动手玩,“玩”是游戏的主旋律。在“玩”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双手和大脑的并用。就如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所说:“人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玩不仅仅要玩的热闹,还要玩的有效,有效地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从而获取经验、知识。

科学教学反思 篇2

回首一学期的工作,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工作反思如下:

我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从书中和向身边的同时学习,汲取营养,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得到提高。

本我所担任的是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

1.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1)课前备好课,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的实验材料。做到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2)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操作中,注意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

(3)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如造船比赛、我的水钟、我的摆钟等充满科学知识的趣味比赛,让孩子更加热爱科学,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解决遇到的难题。

2.为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我还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懂就问,博采众长。积极参加区内教研活动和校内课评,认真听取别人的交流反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3.主动承担区级研讨课,课前认真准备,课后能结合教研员朱老师和各位老师的点评,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果改进自己的教学。主动承担森林课堂,课前提前多次去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踩点,考虑到森林公园面积比较大,思考开展哪方面的研讨交流活动,并仔细规划研学路线,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课后做到全班交流总结反馈和评价。

对于我来说是忙碌的一年,我在业务能力上,还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了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难免有些缺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使自己不断提升与完善。

科学教学反思 篇3

很早听说过有这样一节课:“平衡小人”心里很好奇是怎样一个生动的课例,正好有幸走进胡醒老师的课堂,有机会聆听这个关于大班科学的探索活动。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安排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和预设的,都给人一种严谨的教研风格,评价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多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活动中的语言的规范和机智。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的指导孩子,要求明确到位,评价具体亲切并且准确,恰到好处的促进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回顾下来,受益匪浅。

在活动开始,胡老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杂技小人”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孩子的自由猜想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慢慢的发现奥秘、汇总经验,丰富的`材料给予孩子各种学习尝试的机会,橡皮泥、夹子、螺丝、磁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从生活经验获得知识,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日常的兴趣活动。对于表格的记录,更是有效的帮助孩子梳理探索的结果,共同汇总规律,获得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在活动中,当老师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提出疑惑,在幼儿的再次实践里解决问题,使活动更加的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的常规,在一般的操作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师明确清楚的操作要求以及生动的过渡语都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最后的环节,老师提出挂着不同重量的小丑娃在钢丝上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样带着问题的延伸活动,使幼儿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给他们更多挑战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科学活动带给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一个科学活动不在于内容是哪个方面,关键是老师如何的深挖和钻研,怎么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快乐的、提升孩子兴趣和求知欲的,怎么样的过程是合理的,可行的、怎么样的引导是适时的科学的。要思考的有很多,一个活动的建构在无限的思索和实践中会越来越完美,就像胡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欣赏和提高,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更多的启迪。

科学教学反思 篇4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科学教学反思 篇5

《多彩的树叶》是一节贴近幼儿生活,并且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课题。

从刚入秋开始,幼儿园就可以看到四处的落叶,在散步的时候,有许多小朋友就会问:为什么有些树叶变黄了,有些树叶落下来了,而有些树叶还是绿绿的呢?因此,该课题是小朋友们感兴趣的。另外,根据本班幼儿的水平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第一,按大小、颜色给树叶分类,并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二,通过观察探索这个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景物——叶子,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幼儿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我让家长带小朋友们去公园捡落叶带到幼儿园,这为接下来的课程《有趣的树叶》做了经验上的准备和物质准备。活动中,我通过先让幼儿对在公园采集来的许多不同的树叶用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感官感知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的异同,再从大小、形状、颜色、手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并积极进行分类,不仅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能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感官感知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的异同,让幼儿能积极地给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分类,还能让幼儿从不同方面认识更多不同树叶。

在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收获颇多,幼儿认识了枫叶、银杏叶、茶叶等,知道了枫叶的形状像手掌,摸起来软软的.,入秋就会慢慢变红;银杏叶的形状像扇子,小而薄,入秋就会慢慢变黄,茶叶的形状是长长的椭圆形,摸起来比较厚实,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属常绿树叶,而且,茶叶晒干能泡出美味的茶。另外,小朋根据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较高,按大小颜色分类等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常绿树叶与落叶树”的概念很模糊,但是对于初次涉及“常绿与落叶”的他们来言已经很不错了。

另外,本班幼儿在感知叶子厚薄方面不够敏感,许多幼儿对其中的细微变化把握不够,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我在平时会鼓励幼儿尽量用多种感官,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感知外界事物,久而久之,不断培养他们形成敏锐的观察力。

科学教学反思 篇6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最终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我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的教学对教师、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很多的探究材料,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生有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必须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本事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多元化的,它不一样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本事,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经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我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必须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仅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我依据《课标》理念,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设计了问题引入、经历探究、总结提炼、激发兴趣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问题引入,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异常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

二、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四、激发科学情趣,懂得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我日常生活的指导。

不足:针对有些学生的回答还是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本事,我想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决。

科学教学反思 篇8

通过今天充实的学习,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反思了很多.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作,轻问题背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习思维方法”。这一点上我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努力的。如:每做一次学生实验,我总是每班分两批,总想让每个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增强探究能力。许多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推导出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一个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许多科学探究内容,这更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新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探究能力。

谢谢今天的专家们给了我这么多教学上的指导和帮助!

科学教学反思 篇9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课中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

演示实验时目的必须明确。演示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这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怎样演示,突出哪些现象,得出正确结论,这是教师要明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演示实验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演示的目的

重点还应该突出,每一个实验必须要完整。怎样提问题。引导观察,怎样突出重点,在演示过程中要层次分明。才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应明确现象间的关系。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三个原则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校在积极的教学探索研究中认为:一、要注重“实效性”原则。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

其次,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了新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其次,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再次.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如在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通过幻灯了解它们在繁殖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引导学生搞校外调查活动时,学生还根据当地的生活特点提出:鸭粪对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调查报告。

三、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拓展知识面。知识是在认知中产生的,更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掌握也有差异,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探讨延续到课外,在自然活动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以解决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有关天文、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实物短缺,要上好这些课,除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天文台、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实在不够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也要让孩子们多观看些录象或图片。

再次,要拓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但自然课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甚至有的实验准备时间长,因而仅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拓展课堂。

拓展科学课堂教学:(一)要认真上好科学活动课。科学活动课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指南针的制作和应用、组织种植、养殖劳动等活动课都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二)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这也有助于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自然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长大后以适应先进生产力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宇宙知识时,有学生问“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我给学生的解释是:“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是九大行星。有些科学家在冥王星以外又找到一些大行星,这些星星是其它行星的卫星,还是太阳的大行星呢?科学家们还在积极地证实,希望同学们也积极地去寻找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回顾科学走过的历程,就如同经历一次次惊险刺激的探险。不亲自参与,你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

科学教学反思 篇10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这一课时,却出现了这几种不同的现象:

在上实验课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小组之间肯定不够用。于是我就特意强调:老师今天只分给每个小组10个钩码,但是不够用,小组之间想想办法,看看那个小组最先做完实验?说完之后,学生开始做实验。学生们到底会怎样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着。不一会儿,我发现第2小组的同学开始下位到别的小组借钩码。当走到9组拿起钩码的时候,这个小组的同学立马把钩码抢回来了,这个同学没有办法,只好又到别的小组去借钩码了。不一会儿,2组的同学把实验做完了。紧接着,我看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这时九组的同学也做到这一组实验数据了,抬头看看其他小组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也只好去借钩码了。看到全班同学都做完实验,于是我问八组的同学:“为什么你们小组的同学做的这么快呢?你们不是也只有10个钩码吗?”八组的李海星说:“我们是先做的这一组数据,先跟五组借了三个钩码,然后他们组用的时候再跟我们借的。”听到这个,我说了一句:“俗话说的好,众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们做实验,要求小组之间合作,其实也是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还有一句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帮助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呢?看看五组和八组他们不是合作得很好吗?”。听到这儿,刚才几个不借钩码的小组的同学的脸刷的红了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通过学生实验,我发现学生用的时间很多,应该怎样改进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下一节课。在给六年级一班上实验课时,我特意也强调了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同时为了节约实验时间,我特意提醒学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例如一组和二组、三组和六组、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九组和十组、十一组的同学可以自己想办法。这样一个小组从前往后做,另一个小组从后往前做,最后两个小组可以把实验结果合起来,我们看看哪个组做得快?

通过观察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有的.小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没有做完。通过询问,我得知: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的同学通过协商进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是小组之间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没有进行合作,所以耽误的时间还是很长。针对这样的结果,我对全体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实验之前,老师已经做了提醒,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听到这个,没有合作的小组低下头。我想他们一定是在为他们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们能从这节课中能悟出点道理来。

给两个班上完这节课,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学课尤其是在做实验时特别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小组内能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实验做好,而有的小组内却只有个别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在看热闹,坐享其成实验结果。小组之间都合作不成,何谈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呢?这恐怕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二: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应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教育,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科学教学反思 篇11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

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九课《沉与阜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瓶子沉下去啦.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矗。

科学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会科学的实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现将自身的科学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学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同学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同学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同学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同学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同学,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才干得到发展。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如教四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出示课题后,引导同学质疑。问同学:谁能分清固体、液体和气体?你能举例说明吗?为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状态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

第五篇: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学科的重要性

科学2班金色港湾温 静

在来到师大第二天我就给我们校长发信息说:校长,谢谢你给我这个国培胡机会,教授的讲座太精彩了!在接下来胡日子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深刻的感受到,科学对于学生、对于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个进程都和科学息息相关,再看一个国家,科技兴则国家兴,所以说科学知识的学习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学习,我把我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简单总结一下。首先,科学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这一点是在听了周又红老师的讲座后意识到的,她列举了自己女儿还有几个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科学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的全面大丰收。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小孩子学习科学是最好的时期。这是因为童年是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最大。科学家就是那些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而成年人缺少这种自发的好奇心。不管如何,人们的日常经验和儿童早期教育研究都表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儿童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这一时期若得到及时良好的培养,进入中学和大学后,或者进入成年后会得到高度发展;反之,就发展不起来。每一个孩子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心,孩子知道得越少,他们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我们只有从小就让孩子们养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知识服务于生活。才会让他们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呢?我们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没有经受任何的风吹雨打,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没有锻炼他们动手的能力。总是担心这样和那样的事情发生,反而让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导致会让知识与实际分离,学生学习就会很茫然。当然就会很枯燥。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后才会明白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还好有像韦玉院士的那样一批爱科学、支持科学,并且关注孩子们的人,她提出的 “做

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领导下,坚持经过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将会给我们国家胡科学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是,科学对国家的重要性。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75年前就在《儿童科学教育》(1932)的演讲中从普及科学教育的高度告诫国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上发生兴趣。年龄稍大的成人们,对于科学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来。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施以一种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科学上的天才。”今天,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部门都重新认识到从幼儿园普及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如美国1999年制定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普及科学教育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英国1989年开始把小学(从儿童5岁开始)科学列为与语文、数学并重的3门国家核心课程之一;法国从1994年开始从5岁儿童开始“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等等。所有这些国家,没有人再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不重要,各国的科学教育政策清楚地表明,小学课程中,科学与其它学科是同等重要的;小学科学与中学科学也是同等重要的。义务教育10-12年中,科学教育是连贯的、统一的、成体系的。教育不是一种消费,教育是一种投资。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最重要的投资,所以,我们应该在教育体制上提高对科学学科的认识。

基于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责任,我们相信科学界和教育界,以及全社会都会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教育的改革,加强科学能力的建设,进行支持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应该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支持科学能力建设,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在资源、人力和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当然,做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科学教育贡献自己应尽的职责。

下载科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15篇) 科学教学反思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了声音,我们的很多活动将无法正常开展。然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很熟悉......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罗以成作为一个兼职的科学教师,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艺术,更重要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推进素......

    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听课反思 1、以精心创设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注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第一次教六年级科学,刚开始对知识点了解不够深刻,上课时自己都讲解不清。面对这种情况,平时不喜欢上网的我,必须要上网查资料,认真备课,经过一个阶段的科......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第一课 ,成功开展与否可以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形成......

    科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之我见 摘 要: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须面对的问题。2011年石首市优势教育协作体倡导了“自主高效课堂”......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科学>教学反思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是实现儿童的探究欲望,满足他们乐于动手操作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我尽力......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一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