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改理论与实践

时间:2019-05-15 05:4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改理论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改理论与实践》。

第一篇: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改理论与实践

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改理论与实践

重庆市农业学校植物科学系 田晓庆

摘要:《园林植物学》是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园林专业培养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成绩考核标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中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园林植物学;中职教育;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 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一些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几乎沿袭了教学的传统思路,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手段比较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教材轻实践的现象, 使学生毕业后不能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丧失了中职应有的优势和特色,因此中职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理论以够用为度, 突出知识应用技能与能力培养。植物学是园林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好其它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为了使植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培养中等职业专门技术人才的需要,本文基于这些情况,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精心上好绪论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一门课之初是谈不上有什么浓厚的兴趣的,绪论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堂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的一堂课,在这一堂课上,我们列举大量实例讲清课程的重要地位;它在生产实践上的作用;它与当好一名中职教师的关系以及本课程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学习方法。把绪论课作为一堂动员课,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很重要,很有用途,是今后工作的基础,我必须下功夫学好它,改被动的“要求学”为“我要学”,让大部分学生从内心感到这门课不是为了混个分数,而是因为它实际用途大、吸引人,使学生们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学好这门课的积极性,这对整个学期的学习都有良好的作用。

2、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使声、形、色三者结合,打破传统和学校教学手段,不受时间(季节)、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从而缓解了植物学中历来存在的、而又难以解决的教学系统性与植物直观性、季节性之间的矛盾,向学生提供十分真切而又丰富的感性资料。在我的课堂中我会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随时把各地的各个季节的植物,形象地投上屏幕,让学生在“百闻不如一见”的条件下,观察千变万化的形态,进行比较,从中得到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教师言中有物,学生得之有形,教学时间缩短了,教学容量增大了,教学效果必然得到了提高。

通过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动画、录像、图片等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各种生物现象。比如在讲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和植物双受精的过程时我采用了动画、录像的方式进行演示,在讲到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时我利用了图片的直观感受性进行演示,在讲解到“植物界的基本类群”,“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教学时,我通过放映教学录像片,放映一些重要科、代表种幻灯片,边讲解、边让学生观察,将教学内容直观演示出来,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宏观世界,诱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微观世界。对于学生探索植物的理论提供了感性认识,为学生们学习植物分类知识,掌握其各科的分类特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先预习、再看幻灯片。这种方法既好看、好听、易学、易懂,并且记忆深刻,极大地改变了以往“黑板、粉笔加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当然在植物学科教学中,并不是每堂课、每个问题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好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时机,使多媒体教学手段紧扣主题,恰到好处,有效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比如我在讲到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时,就采用以板书、数据提供加口述的方式分条目进行阐述来达到预期的效果,避免幻灯片演示整个检索表,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反而降低学习效果。

3、加强实验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课是植物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不仅可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强化知识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诱导其强烈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过去的实验知识简单的重复已有的结果,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启发、诱导的方式。对于最初几个实验是关于学习基本技能的。比如教学生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制作等,这个过程需全部详细讲解,然后学生做,以后的实验则以学生自我完成为主,后期的实验每次我只讲操作新技术及注意点,然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考书本和实验指导,逐一解答完成。另外,还增设了由学生自我设计、独立完成(包括准备,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等实验,比如种子萌发,洋葱细胞的制片与识别等实验。首先布臵写好准备,然后分组领取所需材料,按设计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最后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4、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运作,是植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植物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使学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论,然后结合根据兴趣所选择的第二课堂,比如“园林花卉的栽培、嫁接、修剪及管理”、“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的栽培”、“园林植物造型搭配”等,将专业知识能很好的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这学期我所带的是“园林花卉”兴趣小组,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习,学生学习到花卉的基本知识,包括花卉的种类,功能,生长习性,栽培管理方法以及切花的保鲜技术等,学生在养花过程中不仅可以养成珍惜和爱护生命的习惯,而且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观赏花卉的过程中,还能够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

我校占地287余亩,围绕校园100米以内分布有200种左右植物,其中含有马兜铃科、蓼科、苋科、马齿苋科、石竹科、毛茛科、十字花科、堇菜科、千屈菜科、伞形科、报春花科、夹竹桃科、旋花科、紫菜科、马鞭草科、唇形科、茄科、车前科、桔梗科、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百合科等多科植物,基本教材中提及的园林植物,我校周围几乎都有。学校周围环境中植物种类丰富,是我们教好植物分类课的优越地理条件;而且植物或春萌、或开花、或结果都是随处可见,随时可采,是植物学实践教学的“天时”。

5、改进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

考核是检验和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的必有环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重点”是中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技能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与质量的提高是中职中专培养的重要目标,《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该门课程的考核评定不宜采用一次考试定好坏,建立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考核体系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应改变理论成绩占较大比例,而实验部分只占很小比例的这种考核模式,这样只会导致学生上实验课不认真,最终也能通过考试,这样的考核评定方式容易导致培养的学生是“高分低能型”人才,这与中职学生培养目标相违背。我觉得,对植物学的考核应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大部分,各占50%。甚至实践考核应占更大的权重。以达到学生重视实践课,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认知、创新能力。

6、结语

园林专业植物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学习应用做好铺垫和延伸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用适宜的教材,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观赏性状,掌握植物识别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这才是本门课程教学最终目的。参考文献:

[1]杨卫韵.农林高职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6):233-234 [2]李红侠.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宿州师专学报,2003,18(3):114-115 [3]黎桂芳,王海舟.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52-53 [4]彭友林,王云,李丽.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196 [5]张乃群.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105-107 [6]朱圣潮.植物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6(1):48-49 [7]彭安,向本琼,张根发.大学生物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3):53-55

第二篇:中职园林专业

五年制园林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园林业的职业需求,本专业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的办学道路;以能力为本位,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采用“宽基础、强技能”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行业、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关注本行业生产消费需求变化,倾听并吸收业内人士对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意见,根据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3.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注本行业及相关高新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结合行业发展的潜在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将本领域的较为成熟的、有较大应用潜力的知识和技术融入教材,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改变过去教材中理论过多,技能操作知识相对较少的现象,强调实践性教学,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4.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需求的灵活性

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知识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知识能力通用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结合学分制管理制度,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职业教育担当着学历教育和培训的双重任务,随着学分制的推广和办学体制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历教育,而且要适应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专业名称园林专业

修业年限3年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园林企事业单位,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掌握与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熟悉园林企业生产流程和组织管理,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绿地规划、小型园林设计,园林植物生产、栽培养护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知识、技能、态度

1.具有学好本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2.具有一定的园林美学知识、绘画知识及技能,并能将美感融入所设计、制作的园林作品和施工养护中。

3.具有园林植物分类、生长发育、繁殖和养护等知识及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过程中的一般技术问题。

4.具有园林工程测量、施工的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园林工程施工中的一般技术问题。

5.具有运用计算机绘制园林平面图、施工图和效果图的能力和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能力;能够进行室内外植物造景设计,并能在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了解园林企业的施工组织流程,以及园林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管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熟悉园林工程招投标程序,初步具备园林企业施工管理和预决算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8.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职业习惯,具有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意识,能够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业方向

(1)各大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区的园林管理人员。

(2)大中型机关、企事业单位园林环境的管理人员。

(3)园林工程施工和设计人员;

(4)园林植物的生产、营销及管理人员

(5)物业管理部门的环境设计师或工程主管。

(6)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就业岗位

面向城市园林、风景区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企事业单位,担任园林和风景区工程的设计员、绘图员、预算员、施工员及监理员,企事业单位园林环境管理的绿化员,园林苗圃的管理员,也可自主创业。

核心课程设置

1.植物及生态基础(包括植物形态、生理;生态基础知识,植物、园林设计与生态的关系等)

2.园林设计基础(包括园林与美学,平面构成与图形的美感,园林要素构成,园林作品主题评析,中外优秀园林作品赏析等)

3.园林植物(包括分类基础知识,介绍主要树木品种和花卉的识别、习性和园林用途)

4.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包括土肥知识、园林机具使用维护和乔灌木栽培养护)

5.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6.园林美术(包括素描、色彩、绘画技法,用钢笔、水彩绘制园林设计图,以及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概念与制作练习)

7.园林制图

8.园林计算机制图

9.园林测量

10.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11.园林工程

12.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

14.花卉装饰技术(包括室内插花、盆花摆放、仪式用花和室外花坛、花柱等的设计、制作、养护)

15.花卉生产技术

16.苗木生产技术

17.草坪建植与养护

18.组织培养技术

第三篇: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摘要:《植物学》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生物学知识模块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围绕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植物界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展开,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园林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近年来,随着植物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本文对该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创新能力

《植物学》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生物学知识模块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层面而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个体形态、结构、发育和植物界的系统演化规律,为后续的植物分类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从实践层面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植物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课程设置的深入改革,传统的《植物学》教学受到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冲击。如何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把握课程精髓,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以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构建合理的课堂课程体系

传统的《植物学》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繁多枯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发育特点,以及植物系统分类2大部分内容。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比较突出,具有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的特点。(2)教学方式单一刻板。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老师讲授、学生记忆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点不易理解、难以记忆、缺乏趣味性。(3)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由于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考核一直都是采取“考勤+实习报告+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实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不高,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难以发挥。

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植物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主线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特色,成为《植物学》教学改革和探索的重点。

1.1教学资源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生自主式、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新理念,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

1.1.1教案讲稿电子化。传统教学往往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植物学》的教学内容繁多枯燥,使得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不断讲,学生不停抄”的现象。我们在该课程的备课过程中,针对这一现象做了有效的调整。事先由教师对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将其整理成授课教案。上课前将教案拷贝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听课”环节,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记笔记,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1.1.2教学资源立体化。《植物学》作为一门理论性突出的基础性学科,单纯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常常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广泛搜集相关电子图片及影像纪录片资料,并注重收集和补充平时野外调查及相关科研成果,制作成内容丰富的图片资料,供制作课堂讲授课件时使用。例如,在讲授“被子植物的开花、传粉和受精”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首先由授课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随后播放由著名的博物学家大卫?爱登堡制作的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开花》,使学生完整地观看花粉从花粉囊中散出、落到雌蕊柱头上、萌发花粉管、进入胚珠、完成双受精的全过程。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为课堂讲授过程增加了趣味性,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和欢迎。

1.1.3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在教与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植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采取“考勤(10%)+实习报告(20%)+期末考试(70%)”的方式。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达到70%,这种考核方式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重结果、轻过程”,“平时不听课,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养成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对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在《植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我们主张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考核中增加了能够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例如组织课堂讨论、布置植物调查任务、撰写调研论文;另一方面,对考核内容所占进行了调整,将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讨论、植物调研、论文撰写)的比例提高至30%,实习报告(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降至5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课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有关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反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2改进现有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每一节精彩的授课,无不包含着严肃认真的前期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师生交流、活泼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艺术、风格、人格的融入等。本课程尝试采取设置讨论环节、开展小专题汇报等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1.2.1设置互动式讨论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植物学》是一门以描述性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非常容易形成“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调整自身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打破传统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引导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们针对这一现象,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增设了互动式讨论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学习“营养器官的变态”时,开展了以“植物的生存智慧”为主题的讨论。通过搜集资料和实物展示的方式,由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各种变态器官的变态方式及由此衍生出的生存智慧。在学习“被子植物的分类及常见植物”一章时,首先由教师介绍被子植物的相关基础知识,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指定2~3个科,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中搜集所指定科的代表陛植物5~6种,最后由学生展示并介绍所搜集到的植物的分科特点、识别特征及应用方式。展示过程中由教师进行适当提问和引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实践表明,增设互动式讨论环节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教与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关系。

1.2.2开展小专题汇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前沿性问题制作成小专题,然后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评阅。例如,在学习“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质”时,为学生介绍了通过超性杂交得到的新品种――泡马豆。许多学生对这种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无性杂交,培育出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得到具有各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围绕“细胞融合技术”这一主题制作成小专题。这种方式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并且很好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我们还针对一些质量较高的小专题,在课堂上安排时间由学生本人进行汇报和展示,台下学生可针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对讲解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由此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1增加拓展性、研究性实验内容

《植物学》的授课内容包括40个理论学时和20个实验学时。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主要包括植物细胞、组织、根、茎、叶、花、果实、植物类群的观察。目前,实验授课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实验内容缺乏探索性,大部分为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改革,主要包括缩短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课时和增加拓展性、研究性实验课时(表1)。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不同的植物器官,其操作方法和技术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将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组织,以及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课时进行了缩减。拓展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实验技能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侧重于对基础技能的综合与扩展。我们增加了植物制片技术、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利用植物检索表鉴定种子植物、变态营养器官的调查和特征鉴别等内容。研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研能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基本实验技能,针对新材料确定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该类实验可根据学生兴趣与能力分别实施,并与课程组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通过以上新增实验内容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此外,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中,大多采用永久制片进行观察。针对这一环节,我们除了为学生提供常规的永久制片外,还选择校园内常见的植物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例如在观察植物根、茎、叶的形态和结构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在校园中采集部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营养器官,将其制作成临时装片,观察并比较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营养器官的外部形态、初生结构以及次生结构的区别。这种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制作徒手切片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使验证性试验也能够具有探索性。

2.2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

《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其数目庞大、种类繁杂、形态各异。植物学教学内容包括植物的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解剖、发育,以及植物分类2大部分内容。其中,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学习植物系统分类的基础。由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枯燥乏味、混乱繁杂的感受。为了有效地克服这一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校园植物开展教学内容,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各部分的形态特征。北京农学院的植物种类和品种十分丰富,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植物景观,为我们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学习完植物的茎和叶这两节内容后,我们安排了1个课时的校园实习。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茎的生长习性、茎的分枝方式、叶的组成、叶片的不同形状、单叶和复叶的区别、不同的叶序以及叶镶嵌现象。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这部分结构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学生也反映对课堂所讲授的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3培育创新专业技能型人才,提高整体科研素质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将直接促进教学工作的提高,两者相互融合,并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科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力量,如何在本科阶段扩展其知识面,对其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训练,是我们在《植物学》教学工作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坚持将《植物学》实践教学融入课程组教师所承担的相关科研课题中,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动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操作技术,而且能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深化课程改革

创新性实验是《植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课程的深化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创新计划”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本专业特点和前沿发展情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验热情。该计划为部分大

二、大三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科研、思考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其目标在于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

3.2注重培养科研写作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突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深化该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写作是训练缜密思维的最佳方法,亦是从实验笔记到研究报告,到形成期刊论文,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具体的规则和严格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从课程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结课讨论4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例如,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业以对知识点的复习为主,学生从教科书上找答案、抄重点,起不到系统复习的作用。我们尝试将传统的作业转变为一个小的科学题目,鼓励学生在公共数据库上寻找资料进行写作。例如,在学习“叶的形态和构造”后,布置学生围绕“植物叶片对城市PM2.5的吸收作用”这一题目,完成一篇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叶片的形态结构人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围绕植物叶片吸收PM2.5颗粒物的原理和过程展开写作。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从一开始的几百字的报告到最终结课时完成一篇符合国内期刊发表要求的小综述,逐步地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激发了他们投身植物学深层次研究工作的兴趣。

4总结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改革要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首要目标。这也是《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全面革新,才能使《植物学》这门传统课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第四篇:园林植物学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学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学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 3学分 课程学时: 40学时

课程安排: 三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该课程为景观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具备园林植物设计方案能力,能因地制宜进行方案构思,正确理解环境对植物的制约性和启发性,处理好功能、技术、造型的关系,掌握一定的空间处理和植物处理的手法,并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技巧。

二、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园林植物学密切联系园林规划设计、介绍园林植物设计的基本理论、实例图片欣赏。本课程着重介绍园林植物设计的基本理论、园林组成要素的设计、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基础和技巧、园林色彩与构图、园林绿地构图的基本规律、各类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实例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课题:小型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作业要求:

1、掌握不同植物的不同画法。

2、设计:给出几个空间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植物配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以上内容的理论,并合理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学内容的作业,体现学生对上述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任课教师根据此大纲制定教学教案,教案必须包含大纲包含的所有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的设计取向设置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题围绕主题概念性创意思维训练,进行基础理论讲授,建议课余安排参观工程实例学习。理论讲授必须结合图片使用多媒体。

五、程考核方法和标准 考核方法:

该课程的考核评定随堂进行,以任课教师的课题内容设计作业为主要对象。评定成绩以100分制记。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任课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定(30%);第二部分由专业教师集体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分(70%)。

第五篇:园林植物学论文

初探园林植物在雾霾治理中的作用

随着雾霾天气的日渐加剧,人们开始注意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而其中园林植物有着天然净化器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其对雾霾治理的作用来减轻对大气的污染,获得更好的空气质量。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成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可吸入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变得阴沉灰暗。

园林植物具有降低颗粒污染物的良好作用,但植物的吸尘效果各不同。低密灌草主要粘附地面扬尘,高大乔木主要阻挡外围来的飞尘。所以对抗雾霾,最重要的是“滞尘”,也就是发挥园林植物天然“吸尘器”的作用来吸附有害的颗粒。从总体上来看,因为园林植物的滞尘能力各有不同,植物由于各自叶面粗糙程度、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和叶面倾角等因素的差异,滞尘能力也有差异的。叶片光滑的植物,其吸尘方式多为停留;叶面粗糙、有绒毛的树木,其吸尘方式多为附着;叶或枝干分泌树脂、粘液等,其吸尘方式为粘着。待到下雨时,叶、茎、干等表面吸附的灰尘再被雨水冲刷下来随水流走。树木的叶面积越大,过滤空气尘埃的能力相对越强。通常,总叶面积大、叶面粗糙多绒毛、能分泌粘性油脂或浆汁的树种,是比较好的防尘树种,如女贞和松柏,因为有树脂,滞尘能力比其他树木强。除此之外,香樟、桂树、夹竹桃,吸尘效果都不错。

园林植被的滞尘作用,还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如冬季叶量少,甚至落叶,滞尘能力较弱,而夏季滞尘作用最强。植物吸滞粉尘的能力与叶量多少成正相关。据测定,即使在树木落叶期间,它的枝丫、树皮也有蒙滞作用,也能减少空气含尘量的 l8 ~20%。有些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虽不高,但它的树冠高大、枝叶茂密,总叶面积大,所以植株个体滞尘能力就十分显著。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个体研究观察期对雾霾治理的作用。

同种植物不同地点滞尘能力的研究同种树木在不同地点其滞尘能力也会有较大差异。比如同一树种在距离街道不同位置的滞尘能力也会有不同。以桧柏为例,在不同位置的滞尘能力排序为: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分车带> 自行车与人行道分隔带>公园内同株树面对街道面>公园内同株树背离街道面。植物吸滞粉尘的能力还会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因粉尘随风而动,下风方向粉尘量大,上风方向粉尘量低,早晨有露水,叶片粘尘量大,中午温度高、干燥,叶片粘尘量低。

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植物个体来分析其对雾霾治理的作用。

雾霾多发地区大都没有大片的森林覆盖,森林群落中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以乔木最能对抗雾霾。因为高大的乔木可以阻挡住外面飞来的灰尘,还可以吸收汽车的尾气。是城市的第一道防线。一般来说,阔叶乔木吸附灰尘的能力比较强,这些植物叶子比较大,叶面上多分布有粗糙的绒毛,有些还可以分泌油脂。这样的阔叶乔木以其巨大的树冠,繁茂的枝干,可以滞留下较多的灰尘。

阔叶植物到了冬季叶子会掉落,这就需要常绿的针叶树木来补充,例如松树,柏树等。这些针叶植物对于灰尘的吸附能力虽然比阔叶植物弱一些,但是对于改善冬季的环境质量,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红豆杉1周能净化39.9%可吸入颗粒物及31.8%的二氧化硫,堪称雾霾“克星”。红豆杉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也是世界万物中唯一可以提炼紫杉醇的树种,能快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全天候制氧。其叶面和茎的表面能分泌粘液或油脂,因此能拦截、过滤、吸附或粘着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2010年6月,同济大学把三年生的红豆牌红豆杉与洒金桃叶珊瑚、杜鹃、龙柏、黑松、红花继木五种植物进行检测,结果红豆杉的滞尘能力最强,是黑松的1.85倍,是龙柏的近5倍,表明红豆杉可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具有良好的空气净化作用。

灌木对于降低灰尘和吸收灰尘也是有着不小的作用,虽然不及乔木高大,但是在城市的一些主要街道上,栽种一些吸尘的花灌木,就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过滤着空气中细微的灰尘。例如海桐又名宝珠香、七里香,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叶片嫩绿光亮,四季常青不凋。花谚说,“七里香降烟雾,又是隔音好植物”,它能吸收光化学烟雾,还能防尘隔音。有关月季蔷薇的一句花谚说,“月季蔷薇肚量大,吞进毒气能消化”,因为这两种花卉较多地吸收硫化氢、氟化氢、苯酚、乙醚等有害气体,可以减少这些气体的污染。在室内的环境内种植吊兰,可以吸附有毒气体作用大,成本低。有一种吊兰也叫“折别鹤”,不但美观,而且吸附有毒气体效果特别好。一盆吊兰在8—10平方米的房间就相当于一个空气净化器。

草本植物在雾霾治理中虽然效果不及乔木,但是在楼顶上或者墙体上种植绿化,草就比较适宜了。而且在种植树木的地方见缝插针,进行草地种植,不仅能增加绿化面积,还能吸附更多的有害气体。除了户外种植草本植物,也可在室内种植一些,也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例如芦荟,经检测,一盆芦荟等于九台生物空气净化器,可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物质。尤其对甲醛只收特别强,在4小时光照条件下,一盆芦荟可消除1平方米空气中90%的甲醛,还能杀灭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并且能吸附灰尘,对净化室内环境有很大作用。地被植物作为植物群落组成部分,对城市景观绿化、丰富园林绿化生物多样化发挥重大的作用。地被植物种类多、颜色丰富,对生存条件选择不苛刻,且生长在土壤表面,不会对园林造景产生巨大影响,在园林景观绿化工程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地被植物的茎叶能够有效吸收粉尘、CO2、有毒气体,并释放氧气供人类使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地被植物根部位于土壤下面,能够有效涵养低下水分,避免水土流失,且有效吸收、分解地下有毒物质、净化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净化后的水分蒸发至空气,使得空气的湿度增加;美化环境,增强城市园林绿化效果。例如沙地柏是在城市绿化中是常用的植物,沙地柏对污浊空气具有很强的耐力,在市区街心、路旁种植,生长良好,不碍视线,吸附尖埃,净化空气。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乔木树种构成的绿地其滞尘量要高于草本植物十倍至几十倍,根据资料得出乔木树种是滞尘的主体,约占总滞尘量的 87%,灌木为 11%,草坪植被滞尘量最小,仅占总滞尘量的2%。

在绿地的不同结构和空间布局中,乔灌草型的减尘作用最显著,减尘率为40%;灌草型次之,减尘率为21%;草坪相对较差,减尘率仅为8%;非绿地空气含尘量是乔灌草的1.7倍。研究表明,多行复层绿带的滞尘效果最好,滞尘率达 46.2%~60.8%;其次为防护林地,滞尘率为38.9 %~46.1%;而由低矮的花灌木和草坪草组成的绿地,因结构较简单绿量也相对较小,在滞尘效果上远不如防护林斑块和多行复层绿带。所以在排列上,小灌木应栽在靠近道路或人为干扰较大的一侧,其后是大灌木或乔木;大灌木应搭配在乔木之间,避免与乔木冠幅重合,保证其生存空间。这样的植物群落约能阻挡交通污染30%—40%的颗粒物,10%—20%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以及5—10分贝的噪声污染。交通绿化隔离带、公园外围的片状绿地等,具有吸滞污染、改善空气的较强功能。这类间隔性绿地,乔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应维持在1∶2∶5左右。如在一定面积内配置12至15株乔木,包括香樟、广玉兰、银杏、悬铃木、水杉等树种;配上30株左右大灌木,如夹竹桃、红叶李、慈孝竹、石楠等;外加80株左右小灌木,如杜鹃、月季、黄馨、小叶黄杨、火棘等,同时配以草本植物。这种植物配置的郁闭度约70%、疏透度约30%,基本可以形成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

虽然园林植物抗击雾霾的能力受植物配置类型、树木组成、种植密度、生长季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雾霾治理中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日本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就是城市绿化。东京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植物作为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还要注意利用其对于空气污染的强大的净化作用。将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相结合,强调园林植物对于环境重要性,使其更好地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下载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改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改理论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园林植物学习题

    植物学习题汇总 第二章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 1. C。 进行扦插的植物枝条,如果带芽扦插,芽可以合成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在A、B、C三个图中,C带有两个芽,合成的生长素最多,......

    园林植物学作业

    园林植物学作业 09园林二班 黄丽丹 一 、杜鹃花科 1.杜鹃 杜鹃花属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叶纸质,卵状椭圆形,花萼5裂,花冠鲜红或深红色。 生长习性 :喜酸性土壤,喜凉爽,湿润,通风的半......

    园林植物学问答题

    1.什么是宿根花卉?试述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特点。( 答: 宿根花卉是指可以生活几年到许多年而没有木质茎的植物。 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特点有: 1、 使用方便经济,一次......

    园林植物学实习报告

    园林植物学实习报告园林植物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2年10月11日------10月13日 实习地点:河南科技学院校园,新乡市和谐公园,郑州植物园,郑州绿博园 实习目的:通过对植物种类以及......

    园林植物学期中考试复习题

    园林植物学期中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园林植物: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以净化、美化环境,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故又称观赏植物。 2、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园林植物学》复习思考题

    《园林植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植物细胞学基础 § 1—1 植物细胞 一.植物细胞的概念:植物细胞既是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又是功能和遗传单位。 二.植物真核细胞构造特点 1.植......

    园林植物学常见习题

    1. Whitaker把生物划分为五界系统。即_植物界_、_动物界_、_原生生物界_、_真菌界_和_原核生物界_。 2. 种子一般由_种皮_、__胚__(__胚根_、_胚芽_、_胚轴_、__子叶_)和__......

    园林专业实践报告

    在实践期间,我在研究员和我校老师的讲解下受益匪浅,圆满地完成了我的实践任务,我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一个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机会,使我发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