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材分析思考题
教材分析思考题
集合: 1集合作为高中数学的起始课,如何做好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2集合这部分内容在高中知识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3集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 4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哪些数学思想?试举例说明
5有的教师认为集合这部分只有4个课时不够用,你怎样认为?教学中如何处理?
6在高中为什么要介绍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7如何向学生介绍空集的概念?怎样理解教材中“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8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的切入点是什么? 9如何理解课标“说明与建议”部分中“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这句话?
10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 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12 你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冲突的地方是什么? 13 你对教材最满意的是什么? 函数: 1 高中为什么还要继续研究函数?其教学重、难点是什么?2 如何理解函数应用的广泛性? 3 如何形成函数观念? 如何理解教材中反函数的处理方式? 5 新理念如何体现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
6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花大量时间处理值域问题,你的观点? 如何理解教材处理幂函数的方式?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为什么? 9 举例说明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何影响? 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你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冲突的地方是什么? 12 你对教材最满意的是什么?等
立体几何: 1 空间向量引入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有何意义及影响? 2 立体几何教学中综合法与向量法各有何优缺点? 3 教材中关于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都没有给出证明,你如何看待? 4 教科书在第103(人教A版选修2-1)边空提出问题:你同意“向量是躯体,运算是灵魂”“没有运算的向量只能起到路标的作用”的说法吗? 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学生常常感到非常困难,你对教师教学有何建议?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为什么? 7 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何影响? 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9 你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冲突的地方是什么? 10 你对教材比较满意的是什么? 解析几何: 1在老教材中“曲线与方程”一节安排在“直线与圆” 这一章中,在新教材中“曲线与方程”一节安排在“圆锥曲线” 这一章中,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为什么? 2你如何把握新旧教材的差别?你打算怎么做?
3谈谈如何把握“圆锥曲线” 这一章的教学重、难点? 4“圆锥曲线” 这一章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5如何体会新教材在形式上的一些变化?例如增加了“探究”、“思考”、“探究与发现”。
6新教材增加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提出新的能力,你认为有必要吗?
7你如何看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教学中如何处理? 8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为什么? 9举例说明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何影响?
10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数列: 1 高中为什么要研究数列?其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2 如何理解数列应用的广泛性? 3 如何形成数列观念? 如何理解教材中求通项公式的处理方式? 5 新理念如何体现在求数列通项式的教学中? 6 如何理解教材处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方式? 7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为什么? 8 举例说明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何影响? 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10 你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冲突的地方是什么? 11 你对教材最满意的是什么?等
平面向量: 1.学习向量有何意义?其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2.向量与有向线段有何不同?
3.现实教学中,大多教师在“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上花费很多时间,原因是“它是考试中的一个陷阱”,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简要说明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何影响? 5.平面向量章节编排有何特点?
6.定比分点是旧教材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并专门分章节讲解,而在人教A版中却只是作为“平面向量坐标运算”中的“探究”进行。你如何理解这一安排?
7.平面向量的引入有哪些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 8.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教学中你是如何处理?
9.你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冲突的地方是什么? 10.你对教材比较满意的是什么? 不等式: 1 高中为什么还要继续研究不等式? 2 不等式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什么? 3 如何理解不等式应用的广泛性? 4 如何形成不等式解答中缩放的观念? 5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 6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何影响? 7 如何将教材与课标结合? 算法: 1为什么高中引入算法的学习? 2 如何理解算法应用的广泛性? 3 如何形成算法概念? 为什么要把这些(算筹、算盘、计算机、《四元玉鉴》)放在一起成为本章的起点?你将如何利用这点开始这章的学习? 新理念如何体现在算法初步的教学中?
6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花大量时间处理算法语句的理解,你的观点? 如何理解教材处理基本算法逻辑结构、基本算法语句、案例分析三者关系的方式?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为什么? 9分析这部分内容,谈谈其对学生学习有何影响? 10 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计数原理: 1 高中为什么要研究计数原理? 2计数原理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如何正确选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布计数原理? 4 两种计数原理的异同点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为什么? 6 举例说明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何影响? 7 运用分步原理时要注意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8 本章所蕴含的数学史资料是什么? 9 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你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冲突的地方是什么? 11 你对教材最满意的是什么?等 推理证明: 1。“推理与证明”的教育价值有哪些?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推理与证明”这部分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安排? 3。“推理与证明”这一部分内容在选修1-2及选修2-2中均有涉及,这两者有何异同?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哪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5。“推理与证明”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6。你如何看待新教材在“推理与教学”中设计数学文化的内容?
7。与传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在“推理”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有何不同?
8。“数学归纳法”作为理科生需要了解的内容,怎样安排其教学重、难点?
9。这部分内容与高中数学的其他板块有什么样的联系? 10。你对教材最满意的是什么? 11。你如何理解新教材对推理与证明这一专题的处理方式? 12。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这一专题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3。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这一专题中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新增了哪些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应如何组织教学? 导数: 1“导数及其应用”的教育价值有哪些?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对“导数及其应用”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和安排有什么不同之处?对于这些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3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哪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4“导数及其应用”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5你如何看待新教材不讲极限直接讲导数的处理方式? 6“微积分基本原理”作为新增加的内容怎样安排教学,其重、难点是什么?
7如何理解教材对导数应用的处理方式?
8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为什么? 9这部分内容与高中数学的其他板块有什么样的联系? 10这部分内容在系列1和系列2在内容要求上有哪些差异?为什么这样设置?
11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哪些数学思想?试举例说明。12 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13 你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冲突的地方是什么? 14 你对教材最满意的是什么? 概率:
1概率为什么要分别放在必修和选修课程里? 2在本章内容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怎样利用随机事件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怎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概率涵义?
5在古典概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处理计算技巧,你的观点?
6几何概型是新增加内容,意图何在?其重难点是什么? 7怎样加深学生对几何概型的理解? 8教学随机变量的概念应注意什么? 9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中的“思考”“探究”?
10“正态分布”在新旧教材中提出的角度有何不同?在新教材中此内容重点是什么?
11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12你对教材最满意的是什么?等 数系:
1、数系一共经历了几次扩充?每次都解决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在实数基础上进一步对数系进行扩充?
3、新理念如何体现在复数引入的教学中?
4、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花大量时间处理复数的概念与四则运算上,你的观点?
5、如何理解教材处理复数代数形式运算法则的方式?
6、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
7、新教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本章内容如何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9、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认为教材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教学中你如何处理?
10、你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冲突的地方是什么?
11、你对教材最满意的是什么?
第二篇:党课教材所有思考题1
08—09学《党的基本知识》选修课思考作业(即考试)题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问答题3分)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问答题3分)
3、为什么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问答题3分)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名词解释1分)
5、简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问答题3分)
6、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名词解释1分)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问答题3分)
8、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和根本任务是什么?(问答题3分)
9、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问答题3分)
10、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问答题3分)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作风
11、为什么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问答题3分)
12、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如何践行党的宗旨?(问答题3分)
13、为什么说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答题3分)
14、在新的时期,我们如何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问答题3分)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
15、什么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有哪些基本原则?(名词解释2分)
16、怎样正确理解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
(问答题3分)
17、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党员为什么要坚决执行和维护党的纪
律?(问答题3分)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间有何内在关系?(问答题3分)
19、中国共产党为复兴中华民族做出了哪些巨大贡献?(问答题3分)
20、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的复兴有何科学依据?(问答题3分)21、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哪“三大历史使命”?(名词解释1分)(P153)答:一是实现现代现;二是完成祖国统一;三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2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问答题3分)
答:
23、你认为怎样才能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论述题12分)
第七章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
24、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名词解释1分)
25、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关系?
(问答题3分)
第八章共产党员的条件
26、怎样正确理解申请入党的条件?(问答题3分)
27、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怎样理解?(问答题3分)
28、为什么要端正入党动机,怎样才能端正入党动机?(问答题3分)
29、如何按照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努力争取早日入党?(论述题13分)
第九章入党的手续与程序
30、大学生加入党组织一般应经过哪些程序?理解把握这些程序有什么意义?
(问答题3分)
共30个题,各类分值是:5个名词解释(共6分),23个问答题(共69分),2个论述题(共25分)。
答题基本要求:
一、名词解释要把定义(最关键、实质之处)答出来。
二、问答题要把基本和主要内容答出来。
三、论述题要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认识体会。
党 校
2008年10月15日
第三篇:教材分析
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1、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①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②简介小说创作背景 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课件展示)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
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
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
“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
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
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
由。
四、点评、小结(略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
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内容。
对比内容:
① 外貌: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
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 动作、语态: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
③ 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
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④ 说话后的神态;“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⑤ 对我态度: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
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
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⑥ 生活态度: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
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3、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闰土命运研究)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
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
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人物杨二嫂命运研究)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三、小结(略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点评作业,导入新课。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命运研究)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朗读理解,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四、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篇: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在阅读中能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并宣传破除迷信活动,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板书:教育百姓)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6、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趣味性作业: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迷信却依旧存在,请把西门豹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五篇:教材分析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安排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项习惯培养,并能从整册教材编排及教学实施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入选的24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分7个主题单元安排,分别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并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本册教材所编写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文内涵丰富。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孔子游春》,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如《学会合作》;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读书要有选择》,有的课文则引领我们走近名著,如《三打白骨精》等。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词、故事、说明文等。从单元主题线性串联来看,第七单元是“师恩难忘”,尤其是《明天,我们毕业》最后一篇课文,既符合毕业前夕六年级学生当时的心理情感实际,又是对学生感谢师恩情怀的启迪教育。而习作教材及综合练习(各7个)仍然单列,编排体系依旧。
整册教材这样编排,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又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真正使大语文教育观得以有效渗透。课后众多的练习安排,能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品评中增强语感。
二、对教材的研读把握: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很明显地就是为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启下衔接”:
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实际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裨益,而且对今后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站在“向学生负责,向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并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渗透。
其次研读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你会敏锐地发现,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更重视强化渗透学生品悟赏析、深度思维等提升性语文素养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而且能从不同体裁的课文中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法的无痕引领。
再次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本册习作教材七次习作只有两篇例文,重视学生习作逐渐由“模仿”到“借鉴”,由“仿”到“创”的循序渐进过
六年级习作,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方借鉴主题单元中的“范文”信息,相似激活;又要重视仿效“例文”,由仿到创。本册作文注意联系旧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作文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作文训练,除了一贯练习的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本册要求学写读后感和常见的应用文——书信。而且习作与活动相整合,其中重视学生探究发现、调查统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其作文训练面广,有深度,是对全套教材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作文教学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
最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除了秉承一贯的“生活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更是体现了与课文的“同步性”。如:第一单元课文主题为“壮丽山河”,口语交际安排了“我来当导游”;第四单元课文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口语交际则安排了“漫话奇思妙想”。而本册综合性学习“学与做”以“我的成长册”为主题,一方面既是对学生六年小学生涯的一个回顾追忆式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研究活动又切实培养了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再次应征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渗透。
做好了“承上启下”式的“衔接过渡”。
三、对教材的实施定位:
基于教材以上特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把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
1、从主题单元整体备课入手,抓住单元阅读教学重点切实加强“双基”训练
结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①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②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③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④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在教学中,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务必要集中力量,认真抓好上述四项重点。
(1)、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
在教学中,除了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文后安排的此类专项练习,更要敏锐地从文中发现可供训练的语言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品味“一路迎着溪流。”句中的“迎”字用
用法;《夜晚的实验》一文中分辨“灵活”和“灵巧”是不是同一意思。
(2)、抓篇章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文章的表达方法不同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是知识性的,表达方法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可以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实现以读促写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要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章写 “ 景 ” 的同时也写 “ 人 ”,“ 景 ” 与 “ 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总——分——总 ” 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并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训练力度。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生的视角从美丽的图画转移到优美的文字,在与文本的对话及同学的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教学《长江之歌》,学生熟读课文后,可要求学生边看图,边读文,边思考,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 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长江之歌》。” 也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岸边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想到大江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样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前进。” 还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的源头 —— 雪山。想到她浩浩荡荡地流经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流入东海。这是一条母亲河啊!”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捕捉图文连接点,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自主驰骋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4)、加强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笔。当然,还可以推荐阅读同主题的相关课文,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角度及用词的生动形象。又如学习《烟台的海》后,开展“我是一名小导游”实践活动,介绍家乡一处景点。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5)、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样,就能避免不同文体的课文教法大一统、抓不住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局面。当然,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则要
点。如《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2、重视常态阅读教学的写法渗透,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积极改进实施单元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不仅仅是单元习作教学的事儿,更离不开平时阅读教学中写法的无痕渗透、借鉴、迁移以及平时“读写结合”、“日记练笔”等的巩固性训练。因此,习作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实施:(1)、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典型的句、段,续写结尾等,体现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经常练笔,作水平,积累写作素材。(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读写笔记,使读写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3)、长短课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有的习作话题可以当堂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课堂上即时反馈、修改;有的习作话题可以预先布置相关的家庭活动、户外活动,然后当堂完成;有的习作话题,则可以先在课堂引导,学会讨论、观察、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再组织实践,在活动后动笔,一周后,再在习作课堂进行反馈、修改、加工、评价。
(4)、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
对于学生写下的日记及单元习作,教师要定期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展示机会,如学习园地展示、黑板报刊登、向校园电视台及各级刊物推荐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交
流,与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不定时的评讲一些典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内容上不断创新,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踊跃投稿。
3、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扎实做好“小升初”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
本学期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围绕全套教材提出的“双基”总目标,以“注重基础,注重积累,利于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规律,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为原则,扎实做好即时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