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5:4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第一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南台头小学 王丽丽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第二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是本组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以此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教后体会。

1、教学效果(思效)。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负担着这项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直观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课文也大有帮助。但是,过多运用直观的东西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正常轨道,容易形成单纯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材料。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上不足之处就是过多的课件演示有点“喧宾夺主”。

2、教学收获(思得)。

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举例如下:

(1)学习爬山虎的叶子片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2)认识爬山虎的.脚时,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教师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但是虽然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实效性并不大,在一个个环节中并没有看到学生在读书上的明显提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指导性的评价,结果就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改进措施(思改)。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啃课本”。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让学生拿出笔画一画,大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所以,不管教学的哪个环节,老师都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反复朗读、研读、体会读,不能够停留在表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在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文章用语准确、生动,内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诵。教学时,我一句也没讲课文内容,只是让学生每人带一根爬山虎来。首先梳理课文每个自然段重点写了什么,然后老师读课文中相关的描写,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的。学生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2、作者是连续地观察,并且边观察边记录。

3、作者还动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放到明亮的地方,细心观察,有可能还拿着放大镜观察。

4、作者观察时讲究顺序,每次重点观察一项。作者先后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以及爬山虎怎样爬。

5、作者每天都观察一番,根据观察然后把写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准确、生动。

然后,重点训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这样做,避免了繁琐地分析,支解课文,破坏了课文的美感,反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收到了较好地效果,学生背诵地也很快。

不足:应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观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设计进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今天我教了《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想很多。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重点很突出,第一节课先学了写脚的三个段落,从而学生无形中明白了写作是有重点的,这点我认为我在处理上做得很好,将文章截然的一分为二,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上当我问到“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时,学生的回答让我相当满意,有的说是因为下大雨了所以可以减少阻力,有的说因为它的脚长在叶柄上,所以叶尖朝下的话往上爬更方便,看来学生对于爬山虎的认识已经相当不错了,课堂上我还运用肢体语言来教授,把手掌当爬山虎的叶子,手指当茎,通过这种简单实用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认为课堂上加点适当实用的'形式会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爬山虎的脚,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时侯因为有爬山虎的包围我们的教室还会很凉快。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下午一来到教室,我们班的同学拿来了自己摘下的爬山虎的一根茎,兴奋地跑来说:”老师我摘了一些爬山虎的脚弄的我的手好疼"。哈哈,真是应了叶老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要是不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上虎的一跟茎。

我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我从小就见到过爬山虎,但了解爬山虎的脚,却是在教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以后,确切地说是读了叶圣陶的课文以后才去观察得以理解的。为了让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爬山虎的特点,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在上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去实地观察爬山虎。

学校操场西面和南面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课间、放学后,孩子们凑上去观察的场面很多。有一次,我也凑上去,一个女孩子看了半天说,爬山虎的脚到底在哪儿呀?我给她指点了一下,她发出感慨说,天哪,它的脚这么小呀?仿佛太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了。

上课时,学生根据观察所得,结合学习课文内容,很快理解了爬山虎脚的一些特点,并且整堂课学生发言热烈,学习主动,气氛活跃,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究其原因,我发现与课前学生去观察过爬山虎有很大关系。

1、学生充分认识了爬山虎实体,在阅读文字时感到亲切、熟识。学生学习兴致陡然高涨。

2、观察得到的形象与课文表达的抽象词句一一对应较顺利,学生较易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运用以前学过的词汇,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补充说明。例如,有个孩子说爬山虎的脚不光像蛟龙的爪子,还像蜘蛛狭的机械爪;有的补充说,我把爬山虎从墙上拽下来一小截,瞧,小圆片上沾满了白色的石灰粉,可见它在墙上扒得有多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爬山虎的脚》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本课时,我采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当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的什么样的?”还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到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提出了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2、找一找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爬山虎的脚。3、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此刻,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间教室。在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它的叶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间,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各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组和组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在汇报中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它有脚,能够往高处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顶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诉我们它的脚很能干,所以要写这部分。”有的小组说:“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我们它的脚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还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不可能爬这么高,所以这部分也和脚有关,不能没有。”那为什么要写叶子呢?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有脚,所以它的叶子才能铺的那么均匀。”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的叶子会堆在地上,乱成一团,所以叶子和脚也有关。”还有的小组说:“爬山虎叶子排列那么整齐,铺的`那么均匀,都是因为它的脚巴在墙上,叶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脚带给的,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同学们的回答多么具体,多么的贴切。我听了各组的汇报,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创新的动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的纯真、无瑕。我们教师好比绘画者,恰当的引领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这几天学校开展听课,我就和老友探究怎样来上有关观察的课文。上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PPT,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三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早晨,我从家附近的一面墙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三、通过学生的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拓展练习

上完课文进行拓展时,我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和大家打招呼,介绍自己的颜色、外形、特征以及是怎样爬的。通过拓展帮着了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使学生明白了观察要细致入微,在观察是要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另外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边观察边做记录,由静态到动态。由概括到具体,抓住特点潜心研究,观察要连续性,围绕事物的周期性观察,这样可以记录事物的生长、发育等变化过程,在观察时,还要注意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课堂中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节课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后课余时多多和同事或老友多多交流,相信一定会使自己收获满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一旦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问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王竹汉站起来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我用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难读懂,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读懂。我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爬山虎的脚。”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一片叶子。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画爬山虎的脚。

我请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红色的粉笔画起来。他把爬山虎的脚画在远离叶柄的茎的`一头。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说:“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画得对不对?”他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说:“喔,我知道了!”他这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与叶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画错了,“反面”这个次没有读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他看一看,再画,转念一想,不行。语言文字应该靠学生读懂,而不是靠实物或图片看懂。读物或图片的出现要选准时机。

我对朱成说:“你读的还不仔细,再读读。”这次,朱成一字一顿地读。过了一会儿,他擦掉前两次画的脚,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在叶子的另一面。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看看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学生证实后都满意地笑了,为自己读懂课文而高兴。朱成的笑从心底溢到了脸上。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在机会中有所获,有所悟!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上课前我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占均匀漾柄蜗蛟”;积累词语“舒服均匀空隙叶柄蜗牛蛟龙痕迹”。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

本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设计时,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的两个部分,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它是怎样爬的?”展开教学。

课堂上我设想让当学生总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再和学生一起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在设计“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预设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这一自然段说说意思(学生: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向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并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通过填空形式写出来后,把爬山虎爬墙的四个动词进行分解,通过图文演示、解说,把它怎样爬的过程具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堂上我通过填动词、配动作、说特点、动手画作为有效的铺垫,进而进行同伴间相互介绍,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同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渗透,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各环节的目标,我依次安排了学生的自读,展示读、体会读等。通过反复地读,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这些环节的设计,没有让学生脱离文本地单独理解,而是放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读来加以理解。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拓展的开始。这堂课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爬山虎的自述”。

(2)仔细观察一种植物?以“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在教学这一自然段的时,为了较好的处理重点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课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我提出要求后,学生不屑一顾,认为很简单。可当我巡视时,竟发现全班没有一个画对的。于是,我找了三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当三个同学板演完后,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我给了大家几分钟,等他们议论得差不多时,我请同学评议。大家很快找到了出错的地方:孙金诺、李晨曦没有把“叶尖一顺儿朝下”画对;吴楚怡没有“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地方”;孙金诺没有把“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反面”。这时,我出示了同学们课前采集的爬山虎让大家观察,使大家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我表扬了那些画出“叶尖一顺儿朝下”的.同学能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能画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的同学读书认真仔细,提醒大家读书要仔细,理解内容要联系上下,抓住重点的词句。

在这一环节,我比事先的安排多花费了一些时间,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

当看到同学们恍然大悟和连连点头的神情,我也欣慰地笑了。

第三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3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贩贩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

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这几天学校开展听课,我就和老友探究怎样来上有关观察的课文。上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PPT,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三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早晨,我从家附近的一面墙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三、通过学生的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拓展练习

上完课文进行拓展时,我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和大家打招呼,介绍自己的颜色、外形、特征以及是怎样爬的。通过拓展帮着了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使学生明白了观察要细致入微,在观察是要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另外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边观察边做记录,由静态到动态。由概括到具体,抓住特点潜心研究,观察要连续性,围绕事物的周期性观察,这样可以记录事物的生长、发育等变化过程,在观察时,还要注意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课堂中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节课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后课余时多多和同事或老友多多交流,相信一定会使自己收获满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爬山虎的脚》是本组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以此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教后体会。

1、教学效果(思效)。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负担着这项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直观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课文也大有帮助。但是,过多运用直观的东西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正常轨道,容易形成单纯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材料。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上不足之处就是过多的课件演示有点“喧宾夺主”。

2、教学收获(思得)。

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举例如下:

(1)学习爬山虎的叶子片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2)认识爬山虎的脚时,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教师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但是虽然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实效性并不大,在一个个环节中并没有看到学生在读书上的明显提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指导性的评价,结果就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改进措施(思改)。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啃课本”。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让学生拿出笔画一画,大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所以,不管教学的哪个环节,老师都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反复朗读、研读、体会读,不能够停留在表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足足准备了几天的课,课件、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磨课…到现在上完了这一堂课,觉得自己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因为想着既然是示范课,当然要比常规课做得更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的完成。对于一些环节要设计合理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我将对这一堂课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虽然是是一篇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非常生动,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很分明,文中先后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以及脚的特点和它是如何爬墙。内容篇幅不长,但却足以表现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的喜欢与细心的观察,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教学目标中也涉及到观察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但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没有真正见过爬山虎,只能以各种图片和视频进行观察,所以就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在此,也为深入学习课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亮点: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同时,注重朗读的多样,有学生齐读,个人读,也有老师范读。从读中去感悟,也从读中去想像,比如从写爬山虎叶子的这一句中“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同时对于,过渡语的转换也做了很多的功课,让课堂更加连贯,学生听来不会打断思路。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墙的视频以及让学生做动作和画图,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如何爬墙的,这也更体现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度不够。对于播放视频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关键词的引导。除去其他的因素影响外,还要更精准的把握好节奏,控制时间。对于本课时的设计还存在对于重点内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它是如何爬墙的做重点分析。对于文中“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个地方,可以对比分析为何不能换成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可以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本次示范课中,我感觉自己对于课堂似乎又多了一些思考,精心备课,给学生给自己上好每一堂课,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更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多引导,多启发。其中,过渡语也是一堂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一次课都应该认真去准备。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如何让他们更有感情的去朗读?如何让他们积极的去讨论?这一些都是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虽然未来的路很遥远,但我始终相信,现在的我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平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1、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的语文教学,我执著、我热爱。但这次“爬山虎之旅”,又使我意识到:或许我真的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作为语文老师,“我该教给学生什么”。经历过才知道,我何尝不是在做着碌碌无为的工作?

还好这次历练实现了我思想上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定此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课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40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角色置换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

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我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我忽视了听众不应只有我一个,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适时进行补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思维意识我有,但我缺乏的是语言储备。当听到学生说从“融洽”这个词体会到“肖复兴和叶老谈得很投机,他们很有共同语言”时,我多想用褒奖的话语肯定她、表扬她,可我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合适的、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我遗憾!当学生从叶老先生批改的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体会到“叶老批改得很精悍”时,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指叶老批改得简洁、精悍。但匆忙之间我竟无言以对!——我叹息!

最后,我们还应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不能教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一点,做精做细,力求使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

我很愿意剖析自己的教学。因为正是这些不足,才表示我的教学还有可以提高的更大的空间,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审视、不断调整、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

试想:如果节节语文课都关注学生的进步,堂堂语文课都有意渗透学习方法,有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假以时日,学生的进步会让我们吃惊、会让我们欣慰、会让我们振奋的!因为,那是一群灵动的、蓬勃的、热情的生命!

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远,这次对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实践活动,只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门,我愿意磨砺自己,明晰语文教学的方向,不断摸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生!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在学习第二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好看的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学习第三段时,则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然后在本子上具体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再根据图画引申到课文内容的识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诵的难度。在学习第四段时,重点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行了理解。通过刚才简笔画的理解,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孩子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优点:

在本堂课教学中,抓住几个重点内容和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孩子画一画、演一演感知事物,并简单的让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缺点:

1、梳理作者观察方法因为时间紧,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几个较优秀的同学可以掌握,中下游学生因打下课铃及周围环境嘈杂,心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2、每次上语文课,举手、动脑筋思考的同学总是固定的那几个,有三成左右孩子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动作、发呆或者交头接耳。无论老师怎样呵斥或者提醒,总会在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原样。

孩子上了高年级之后,问题难度变大,一些内容认真听课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彻,更何况不认真听、不去思考。有时候,总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缺少太多的自我钻研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老师已经掰开了、揉碎了放在孩子的眼前,他都懒得看一眼。孩子学习能力的缺失,来源于周围环境的浮躁。新奇的玩意太多了,孩子们就无心沉淀在学业上,执着于某一问题的解答之中。

很多人看不懂,认为孩子们学习,学的不过是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落下的也不过是一篇文章的背诵或者是一道题的解决方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小学,比的是成绩的好坏、名次的高低。其实这些都不是。一段优秀的小学教育,真正应该引起重视的并不是孩子期末的考试成绩以及在班中的名次,作为老师,尤其是家长,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比成绩和名次更能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 生读课文。

⑷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在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我教学本课的不足之处是:

1、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片段实录

师:把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生: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师:从这句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很美。

师: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我从这体会到叶子很美。

生2:我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生3:我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师:“一顺朝下”我们可以看图理解。请大家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叶尖都朝下。

生5:我看到叶子长得很茂盛,油亮油亮的,很新鲜。

生6:叶子在墙上分布得很均匀,一片挨着一片,没有缝隙,也没有重叠起来的。非常美。

师:这样的叶子确实让我们感到很美。这么美的叶子我们怎么读才体现出美呢?

一生读。

师:感受到美了吗?

生摇头。

师:老师读一读吧。

师配乐范读。

师:你们想读吗?好,和着音乐读一读吧。

生读。

反思

这段教学是高秀艳老师执教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1、训练重点突出学科性。《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任务。教者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点,通过对“均匀”、“新鲜”、“一顺朝下”几个词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感受到了叶子的美,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2、在鉴赏性阅读中与文本对话。这段话文字优美,教者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置身语言状态后,指导朗读,而且引导得当,层次性强。先从文字感受叶子美,再让学生读,体会美。学生读失败后,教师范读,最后再感情朗读。读得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进行了对话,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培养思维,丰富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第四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

《爬山虎的脚》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本课时,我采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当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的什么样的?”还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到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提出了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2、找一找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爬山虎的脚。3、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此刻,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间教室。在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它的叶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间,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各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组和组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在汇报中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它有脚,能够往高处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顶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诉我们它的脚很能干,所以要写这部分。”有的小组说:“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我们它的脚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还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不可能爬这么高,所以这部分也和脚有关,不能没有。”那为什么要写叶子呢?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有脚,所以它的叶子才能铺的那么均匀。”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的叶子会堆在地上,乱成一团,所以叶子和脚也有关。”还有的小组说:“爬山虎叶子排列那么整齐,铺的那么均匀,都是因为它的脚巴在墙上,叶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脚带给的,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同学们的回答多么具体,多么的贴切。我听了各组的汇报,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创新的动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的纯真、无瑕。我们教师好比绘画者,恰当的引领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2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爬山虎的脚,学生学习很积极。

在教学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在后来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时侯因为有爬山虎的包围我们的教室还会很凉快。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3

【案例一】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

(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二】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

(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

(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

(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1、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2、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4

昨天的年级组引路课上,娇姐讲了《爬山虎的脚》。听了这节课,让我收获了一个好方法~~~可以在课上带领同学们,通过做《优化设计》去辅助理解课文。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及思想感情,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

关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我能够更好的运用图片去辅助课堂,这是一个进步。

2.首次把《优化设计》带入课堂,效果还挺好,这可以作为保留项目。

3.下次的课上,我可以尝试把《优化设计》上,字词的题,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课上练习生字,帮助加深印象。

4.讲课时,语言连接不够顺畅,这应该是我不够了解自己的教案。

总得来说,我学会了去丰富课堂,这是我这一课最大的收获!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5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

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

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

二,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6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平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7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定下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因此,我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我先让学生说,当学生说不清楚时也不忙着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出示一段视频,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脚的形状,脚的颜色。然后再对照课文看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注重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比较鉴别感悟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和生动。

人教社专家孟苓荃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个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科普说明文,或者说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体会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把 “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我在课前也潜心钻研了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可是,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累。课后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才造成这种局面。思前想后觉得问题还是出在老师扶得太牢和老师缺少应有的教育机智。在学课文的第三段时,在看了爬山虎脚的介绍视频后,我可以让学生自己读第三段,然后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可能会学的更主动些,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另外,当我问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在哪里时,课前设计的答案是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可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还缺少应有的概括能力,他就把课文中的原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没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全搬了出来。我当时连叫了三个学生都是一样的答案。我一急就乱了方寸,话也越来越多,学生也是越听越糊涂。课后想想,我完全不必一定要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只要引一下即可,对,那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它就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来研读第四自然段,以及进行换词练习,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8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和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同学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发明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沛调动了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同学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同学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干引起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干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同学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同学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只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同学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同学以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小朋友们一起扮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同学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缺乏: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同学看,不够直观。假如提前让同学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同学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局部教学中,我引导同学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小朋友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同学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局部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同学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缺乏,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9

1、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0

一、教学叙事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8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明显地暴露出了学生对内容不完全理解的漏洞,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的漏洞。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自控,教师会以为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已经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教学实践,也使我反思了学生画不出爬山虎的脚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另外,第四自然段也有一些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的介绍。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认为爬山虎的脚就是“六七根细丝头上的小圆片”。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具体做法是: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 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 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录相和投影,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1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2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

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

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

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

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

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

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3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从而忽略了“爬山虎”这种绿色植物,只要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学生,不也是这样吗?

先给这次公开教学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爬山虎的脚》第一部分,让学生举一反三。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例学“爬山虎的叶”,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后讨论辨析,交流汇报;我还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哪一句、哪些字词都考虑全面,尽量不空漏多余,不旁逸斜出,并穿插了一些图片、录像;接着总结阅读短文的方法,让学生欣赏《爬山虎的脚》的录像;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另一种植物。

有教师认为我讲的太琐碎,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于是我又做了修改,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讲。我没有向学生例说《爬山虎的脚》的第一部分,也没有使用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动形象、辅助教学强的录像片段,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开放、自主教学”,彻底去掉平时教学中那种别扭做法。在这堂课上,我体会到了崭新的令我激动的气息:

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都感悟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更令我高兴的是学生都各自介绍了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通过画图来解读文章,有的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品析,有的用诵读理解表演出来,有的在课前准备了爬山虎的实物,借助实物理解,还有的是通过看课外书、看录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我又何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呢?

当学生学完《爬山虎的脚》,惊诧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时,我又抛砖引玉,介绍了《丝瓜的脚》、《葡萄的茎》、《九死还魂草》、《会发光的树》等小资料,学生兴致大增,有的讲课外书上看到的《子弹树》;有的说网上下载的《吃人草》,有的带来黄瓜藤,介绍它的脚……大自然真奇妙,学生怎不爱好?我又适时点拨:你想揭开大自然中这些植物的奥秘吗?那就下课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让我深深地读懂了:这就是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作业: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一篇短文,时间为一个月,要求突出自己的发现。一个月之后,学生的习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们细致观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不耻下问……每篇文章都是那么妙趣横生!这种教学效果也许是课堂上无法立竿见影的,但课后的效果深深证明了这堂课的魅力!

渐渐地,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为《爬山虎的脚》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公开教学而精心砌造了一堵墙,或许这种墙,我已经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这样的“墙”式教学中我失去了什么,学生又失去了什么呢?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4

今天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在学习第二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好看的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学习第三段时,则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然后在本子上具体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再根据图画引申到课文内容的识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诵的难度。在学习第四段时,重点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行了理解。通过刚才简笔画的理解,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孩子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优点:

在本堂课教学中,抓住几个重点内容和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孩子画一画、演一演感知事物,并简单的让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缺点:

1、梳理作者观察方法因为时间紧,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几个较优秀的同学可以掌握,中下游学生因打下课铃及周围环境嘈杂,心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2、每次上语文课,举手、动脑筋思考的同学总是固定的那几个,有三成左右孩子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动作、发呆或者交头接耳。无论老师怎样呵斥或者提醒,总会在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原样。

孩子上了高年级之后,问题难度变大,一些内容认真听课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彻,更何况不认真听、不去思考。有时候,总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缺少太多的自我钻研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老师已经掰开了、揉碎了放在孩子的眼前,他都懒得看一眼。孩子学习能力的缺失,来源于周围环境的浮躁。新奇的玩意太多了,孩子们就无心沉淀在学业上,执着于某一问题的解答之中。

很多人看不懂,认为孩子们学习,学的不过是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落下的也不过是一篇文章的背诵或者是一道题的解决方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小学,比的是成绩的好坏、名次的高低。其实这些都不是。一段优秀的小学教育,真正应该引起重视的并不是孩子期末的考试成绩以及在班中的名次,作为老师,尤其是家长,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比成绩和名次更能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5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触→巴→拉、贴(牢固)

第五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在学习第二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好看的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学习第三段时,则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然后在本子上具体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再根据图画引申到课文内容的识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诵的难度。在学习第四段时,重点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行了理解。通过刚才简笔画的理解,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孩子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优点:

在本堂课教学中,抓住几个重点内容和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孩子画一画、演一演感知事物,并简单的让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缺点:

1、梳理作者观察方法因为时间紧,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几个较优秀的同学可以掌握,中下游学生因打下课铃及周围环境嘈杂,心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2、每次上语文课,举手、动脑筋思考的同学总是固定的那几个,有三成左右孩子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动作、发呆或者交头接耳。无论老师怎样呵斥或者提醒,总会在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原样。

孩子上了高年级之后,问题难度变大,一些内容认真听课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彻,更何况不认真听、不去思考。有时候,总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缺少太多的自我钻研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老师已经掰开了、揉碎了放在孩子的眼前,他都懒得看一眼。孩子学习能力的缺失,来源于周围环境的浮躁。新奇的玩意太多了,孩子们就无心沉淀在学业上,执着于某一问题的解答之中。

很多人看不懂,认为孩子们学习,学的不过是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落下的也不过是一篇文章的背诵或者是一道题的解决方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小学,比的是成绩的好坏、名次的高低。其实这些都不是。一段优秀的小学教育,真正应该引起重视的并不是孩子期末的考试成绩以及在班中的名次,作为老师,尤其是家长,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比成绩和名次更能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在教学这一自然段的时,为了较好的处理重点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课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我提出要求后,学生不屑一顾,认为很简单。可当我巡视时,竟发现全班没有一个画对的。于是,我找了三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当三个同学板演完后,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我给了大家几分钟,等他们议论得差不多时,我请同学评议。大家很快找到了出错的地方:孙金诺、李晨曦没有把“叶尖一顺儿朝下”画对;吴楚怡没有“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地方”;孙金诺没有把“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反面”。这时,我出示了同学们课前采集的爬山虎让大家观察,使大家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我表扬了那些画出“叶尖一顺儿朝下”的同学能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能画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的同学读书认真仔细,提醒大家读书要仔细,理解内容要联系上下,抓住重点的词句。

在这一环节,我比事先的安排多花费了一些时间,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

当看到同学们恍然大悟和连连点头的神情,我也欣慰地笑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本课是很好的读书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在了解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等相关段落上,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说、演、画、议等方式,使学生课堂小主人的地位得以凸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整堂课中,我觉得让学生拿起画笔,表现爬山虎爬的过程及一顺儿朝下的叶子,这是个亮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参与欲很强,而且一些平时不太表现的学生,也用其无声语言-----画,向大家展示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来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而动手画一画这一环节正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之同时我还指名一些学生进行表演,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动作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但遗憾的是,对于学生进行培养观察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思想教育落实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教学任务基本能够完成。

授课过程中,有这样两个地方让我记忆犹新。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让学生观察图片,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问题,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学生大多数都没有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这时课堂顿时陷入了僵局。该怎样打破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我不是早已经准备好了爬山虎的实物标本吗?我马上转变教学思路,给孩子们展示真正的爬山虎。当孩子们看到爬山虎时,就开始叽叽喳喳的说起来。孩子们此事课堂已经成了课堂的主人。不用我讲,有的孩子就说:”老师,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脚了,他就是几根细丝。”有的孩子说:“老师,爬山虎的脚在茎和叶柄交叉的地方。”......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课文内容由难到易,孩子立刻就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在进行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环节时,我顺势而为,让孩子先找到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让后让孩子动手感受动作:同桌两个,一个用背当墙,另一个把两只手想象成爬山虎的脚。然后用手在背上做触、巴、拉、贴这些动作。当学生亲自体验了这样一个过程后,再回到文本,孩子们就更能体会文本内容。就这样,一堂课在孩子们的笑容中结束。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纵观整节课,虽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也有许多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在一堂课中,我对课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课堂组织性语言,评价性语言过于欠缺,课堂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等一些问题,导致有些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就被我一带而过。

2、备课不要凑环节。环节设计的精巧的确会使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有助于学习,但是过于花哨、零碎的环节,或者为了某个新意的环节而生搬硬套,就是顾此失彼了。这样一来课堂就显得太急,频繁更换方式方法,学生不扎实,老师还是过环节,走教案。所以才会造成一节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3、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

4、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点小的感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一去诠释,去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再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另外,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并布置《观察日记之生豆芽》,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在课前布置前置作业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叶圣陶的资料,观察生活中的爬山虎,在课前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我主要计划解决生字词、文章朗读以及总体把握全文这三个问题。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我自己本身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再加上学生能力平时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导致本堂课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节课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很多:

1、没有考虑高年级学生的能力,在备课时我只是单纯的按照上学期生本课堂的第一课时的模式来上课,忽略了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在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在学生拖泥带水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没有及时地给予引导,课堂调度不合理,显得课堂内容空洞并且不扎实。

2、老师的课堂语言没有规范起来,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提出的问题模糊不清,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在课堂上配合我的要求。

3、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来备课上课,也就是说没有吃透课程标准对语文定义,没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运用语言。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解决生字词,所以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的教学重点不是生字词,而是理解和感悟,可是我在上课时长时间纠结于字词部分,所以这堂课已经完全不适用于高年级了。

4、课堂不够高效。现在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由于自己备课不够深入,所以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可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却没有达到,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而回答问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当中。

5、不知道应该如何放手给学生,放多少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候也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扎实有效地参与学习任务。对于课文理解感悟不彻底,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还不够,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美。

6、备课还是没有很细致,只考虑了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生,导致没有高度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由于对生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好,使这节课成了一堂浮于表面的形式课。

基于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心研究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把握应当达成的教学目标,扎实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把语文教学的感、悟、思真正落到实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一旦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问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王竹汉站起来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我用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难读懂,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读懂。我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爬山虎的脚。”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一片叶子。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画爬山虎的脚。

我请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红色的粉笔画起来。他把爬山虎的脚画在远离叶柄的茎的一头。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说:“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画得对不对?”他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说:“喔,我知道了!”他这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与叶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画错了,“反面”这个次没有读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他看一看,再画,转念一想,不行。语言文字应该靠学生读懂,而不是靠实物或图片看懂。读物或图片的出现要选准时机。

我对朱成说:“你读的还不仔细,再读读。”这次,朱成一字一顿地读。过了一会儿,他擦掉前两次画的脚,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在叶子的另一面。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看看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学生证实后都满意地笑了,为自己读懂课文而高兴。朱成的笑从心底溢到了脸上。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在机会中有所获,有所悟!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爬山虎的脚》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本课时,我采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当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的什么样的?”还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到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提出了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2、找一找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爬山虎的脚。3、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此刻,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间教室。在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它的叶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间,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各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组和组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在汇报中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它有脚,能够往高处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顶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诉我们它的脚很能干,所以要写这部分。”有的小组说:“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我们它的脚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还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不可能爬这么高,所以这部分也和脚有关,不能没有。”那为什么要写叶子呢?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有脚,所以它的叶子才能铺的那么均匀。”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的叶子会堆在地上,乱成一团,所以叶子和脚也有关。”还有的小组说:“爬山虎叶子排列那么整齐,铺的那么均匀,都是因为它的脚巴在墙上,叶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脚带给的,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同学们的回答多么具体,多么的贴切。我听了各组的汇报,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创新的动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的纯真、无瑕。我们教师好比绘画者,恰当的引领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在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文章用语准确、生动,内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诵。教学时,我一句也没讲课文内容,只是让学生每人带一根爬山虎来。首先梳理课文每个自然段重点写了什么,然后老师读课文中相关的描写,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的。学生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2、作者是连续地观察,并且边观察边记录。

3、作者还动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放到明亮的地方,细心观察,有可能还拿着放大镜观察。

4、作者观察时讲究顺序,每次重点观察一项。作者先后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以及爬山虎怎样爬。

5、作者每天都观察一番,根据观察然后把写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准确、生动。

然后,重点训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这样做,避免了繁琐地分析,支解课文,破坏了课文的美感,反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收到了较好地效果,学生背诵地也很快。

不足:应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观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设计进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14年的语文教学,我执著、我热爱。但这次“爬山虎之旅”,又使我意识到:或许我真的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作为语文老师,“我该教给学生什么”。经历过才知道,我何尝不是在做着碌碌无为的工作?

还好这次历练实现了我思想上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定此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课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40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角色置换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

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我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我忽视了听众不应只有我一个,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适时进行补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思维意识我有,但我缺乏的是语言储备。当听到学生说从“融洽”这个词体会到“肖复兴和叶老谈得很投机,他们很有共同语言”时,我多想用褒奖的话语肯定她、表扬她,可我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合适的、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我遗憾!当学生从叶老先生批改的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体会到“叶老批改得很精悍”时,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指叶老批改得简洁、精悍。但匆忙之间我竟无言以对!——我叹息!

最后,我们还应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不能教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一点,做精做细,力求使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

我很愿意剖析自己的教学。因为正是这些不足,才表示我的教学还有可以提高的更大的空间,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审视、不断调整、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

试想:如果节节语文课都关注学生的进步,堂堂语文课都有意渗透学习方法,有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假以时日,学生的进步会让我们吃惊、会让我们欣慰、会让我们振奋的!因为,那是一群灵动的、蓬勃的、热情的生命!

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远,这次对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实践活动,只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门,我愿意磨砺自己,明晰语文教学的方向,不断摸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生!

下载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港北区荷城小学 廖新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某位教师执教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有一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教学过程如下:老师布置任务,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选编课文的目的,一......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这种文体很浅显易懂,我还是注重了学生的读,让他们自己去了解本文的内容,同时还进行创新。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形状以及它是怎样用“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 《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